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1不少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学习目标阐明,也可小到一堂课、课堂实录式,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决不能将教案与教学设计的概念混为一谈。
它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正统一,多为模型,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教学方法。
【延伸阅读】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教学案例是人们从实践到理论,再在理论指导下继续实践,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学设计是人们根据某种理论、主观设想成的一个知识建构流程图(俗称教案),缺乏实践的证实过程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区别。
1、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教学设想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产物;教学设计是教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教学设计别人读了后无法一目了然,教学案例别人读了后可一清二楚,有助于他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2、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具有教学活动过程的描述,实录了各种人物的反映;教学设计是理论的设想,仅是教师教的一个流程图,缺乏客观性。
3、教学案例具有很。
我觉得这两个差不多,教学设计是你对这节课整体的一个设计,怎么样设计你的教学思路,怎么样更好地把你要讲的东西教给学生。
教案上上课流程案例是课堂的个别案例,教学设计只是教学思路教案是对你课堂的一种整体把握,案例就是以对优秀课堂的再现,教学。
数学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是什么?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要求与教案不同,除了教师自己用,还要给别人(领导、所谓砖家等)看,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更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制定的原则,目。
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转变
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转变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知识传授任务、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根据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教学条件等,从教师的导入、传授、讲解、组织等环节设计教学过程。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特征、教学内容被传授的可能方式、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环境给教的活动提供的可能等,进行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直接、高效、有序地传递,支持教学环节的顺利推进。
尽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也对学生的学有一定的考虑,但其中心是教,而不是学。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出现冲突时,则会主要依据教师的教进行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对于纯粹的陈述性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效果,但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却收效甚微。
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根据学生的起始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设计从感知到学习到实践和评价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相应的促进学习的教的活动。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当教与学发生冲突时,教师需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修正教学过程,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依据学习过程设计,实现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可以保证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学习特征开展,从而促进学习。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主导的,因为这一过程是教师设计完成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切实基于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由此可知,在新时期,教师的教学要真正实现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转变。
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长期以来,教学一直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以传递知识或搬运信息为己任,学习的过程则被视为是在头脑仓库中储存信息以备再现之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
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2)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3) 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
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
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设置问题情境。
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一、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偏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
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动动口,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窒息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思维。
有些课,又只过于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的教,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完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而失去了教师应有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而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的情景中失去方向而流于形式,无功而返,课堂毫无效益可言。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
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课堂决不应该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师生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
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及义务教育各学习领域16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新课程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实现“四个变革”:变革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变革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变革教学方式,把知识学习与学科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变革教学评价,以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学习。
所以,核心素养下的新教学有“四个特点”: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学与教的关系上,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实现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学习方式和路径上,从凸显“听讲”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知识内容上,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
结合《长治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我们如何深化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呢?一、转变“教”的方式,实现“教师主导”倡导启发式,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教学传统。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体两面,没有教师真正的教,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学生高水平的学,学离不开教。
肯定地说,新时代的学本课堂更加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聚焦“目标导航,问题导学,路径导引,评价导向”,进一步落实“目标、问题、评价、支架、方法、环境”六个指导要素。
(一)明确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教师指导作用的首要体现。
教师要依托课标、学情和教学内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是落实素养目标,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的培养目标;二是精炼“三级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挑战性目标,把课程目标变成课堂目标。
“教”和“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天山雪)
“教”和“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天⼭雪)教与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的学。
教指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知识、技能;学指的是学⽣通过⼀定的⽅法和途径获取知识和能⼒,使⾃⾝得到提⾼的过程。
教具有⽬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引导着学,⽽学具有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反过来作⽤于教,它推动教师的教,促进教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者的关系既不能概括为以教为中⼼, 也不是以学为中⼼, ⽽是教与学互相取长补短, 是辩证的统⼀。
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也体现在认知能⼒的阶段性转化,但⽆论是认知能⼒形成初期的以教为主体,还是认知能⼒成熟期的以学为主体,最终都转化为以促进学⽣的学为终极⽬标。
近段时间,我也通过学习,与语⽂组⽼师的探讨,对教研材料的认真阅读,对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有了⼀些感悟,下⾯,我就以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为例谈谈对⼆者关系的认识。
就语⽂学科来说,当⽂本类型不适合学⽣独⽴阅读时,当学⽣还不具备独⽴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能⼒依然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但是,先教并不是说⽼师把⾃⼰的知识全盘倒给学⽣,我讲、你听,这样很容易摧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导致教师越教,学⽣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先教要有所侧重,陶⾏知先⽣说:“我以为好的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学。
”所以,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停留在讲清楚知识上,⽽是在讲清知识的同时揭⽰出规律,把⽅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养成⽅法意识,培养锻炼学⽣的学习⽅法和能⼒。
⽐如语⽂课中的古诗⽂鉴赏,对学⽣来说难度较⼤,需要先教后学,⽽考试中不可能考课内的诗歌,所以⽼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向学⽣渗透⽅法意识,教学⽣知⼈论世,通过作者、题⽬、诗中意象,重点字词等有效信息鉴赏诗歌,这样学⽣在⾯对⼀篇新的诗歌时才知道如何下⼿。
由此可见,⽼师的先教通过锻炼慢慢就能转变成学⽣的独⽴学习能⼒,所以,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把教师分析问题的能⼒转化为学⽣的独⽴思考能⼒。
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
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一、工作背景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是历史必然,现实需求。
甲地小学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以“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应用为牵引,推进教师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分为Web端和APP端,Web端侧重为教师个体的学习培训提供服务,例如浏览信息,查看资源、参加培训等,APP端除了学习培训外,还为社群互动和共同教研提供技术工具支持。
二、工作举措1.以顶层设计引领高位发展(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河南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分项试点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张三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以教科室、信息技术小组与各教研组为单位,实现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全覆盖。
(二)强化示范引领。
积极对接国家平台,主动运用平台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各教研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以试点学校工作带动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推进,提高工作效能。
(三)突出常态化应用。
结合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长期借鉴、使用国家平台资源,助力我校劳动技术教育、书法教育、传统文化学习等课程建设。
(四)发挥国家平台效能,提升教师素养。
引导教师通过国家平台提供的教师研修、教改实践模块开展校本研修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五)加大宣传引导。
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推广。
让广大师生、家长认识平台、熟悉平台、使用平台,全面了解国家平台资源结构、专业水准、功能作用和使用方法,切实提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努力营造全员应用、全方位推广的良好局面。
2.以团队研训提升技术能力2022年4月2日,全体教师参加河南省教育厅"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培训。
2022年7月8日,全体教师参与河南省“数字教育大讲堂”培训。
重视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
学校利用国庆节长假,组织参赛教师到学校进行反复磨课,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精品,为平台贡献优质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何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词】:创设情境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会”与“会学”【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
注重其参与程度,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
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
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思维环境,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优化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过程。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真正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多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调动其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出示了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发来飞去捉蚊子的画面,这时来了一只小蝴蝶,它绕着蜻蜓飞,小蜻蜓很不开心,小蝴蝶说:“咱们是一家人”。
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说:“我带你去图形王国走一走”。
它们看见了小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三个是一家”。
这是为什么呢?基于小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通过学生“再创造”获得的知识经验,才更容易真正被掌握。
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有了清晰的认识。
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转变
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转变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知识传授任务、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根据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教学条件等,从教师的导入、传授、讲解、组织等环节设计教学过程。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特征、教学内容被传授的可能方式、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环境给教的活动提供的可能等,进行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直接、高效、有序地传递,支持教学环节的顺利推进。
尽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也对学生的学有一定的考虑,但其中心是教,而不是学。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出现冲突时,则会主要依据教师的教进行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对于纯粹的陈述性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效果,但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却收效甚微。
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根据学生的起始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设计从感知到学习到实践和评价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相应的促进学习的教的活动。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当教与学发生冲突时,教师需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修正教学过程,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依据学习过程设计,实现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可以保证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学习特征开展,从而促进学习。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作用仍然是主导的,因为这一过程是教师设计完成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切实基于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由此可知,在新时期,教师的教学要真正实现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转变。
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长期以来,教学一直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以传递知识或搬运信息为己任,学习的过程则被视为是在头脑仓库中储存信息以备再现之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怎样做到有效变教师教为学生学
怎样做到有效变教师教为学生学永兴小学程代广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模式已逐渐深入到学校课堂,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学得不得法,感觉累,收效微。
在此,我们将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自学互帮导学法”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自学”指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方法后的独立学习;“互帮”指在“自学”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导学”指老师在整个课堂活动中的激励、组织、引导、点拨、检测、评价等非知识讲授行为。
该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使学生逐步自主学习,独立提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想,要使数学课堂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的我们,应该明白以下两大方面:一、如何开展“自学互帮导学法”自学——让学生自学。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许多疑问,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必定会去思考,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怎样自学呢?第一步是浏览,也就是浏览学习的内容;第二步是提出问题,有了问题,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间讨论,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思维等能力;第三部是课后讨论,当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他们与同班同学展开讨论,经过互相启迪,相互争论,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等能力。
互帮——师生互帮、学生间的互帮。
在自学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来解决。
解决的方式,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课前叫孩子们预习,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课前,老师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然后分类整理,然后,将其纳入重点备课内容。
(2)提倡学生讲解,大家提问。
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探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3)教师巧点拨,善于捕捉问题。
在讨论,通过教师善于捕捉疑问和错误,从而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推动讨论的深入。
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摘要: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学得主动、愉快,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案;和谐;延时满足;教与学方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我市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以下是我们采用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精心设计学案,使教师教得有法、教得精练、教得有效我们每节课课前都要给学生提供一份针对下节课内容的学案,使问题有个提前量,引发学生好奇、求知欲望,学生根据学案先自主学习、自主练习,预先准备;课上老师结合学案情况,让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交流展示各自的想法、表达形式等,并且让同学互相评判,诱发不同见解,老师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拓展延伸,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师生的共同讨论,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自信,自主意识增强,并且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只有当学案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思考、探究,课堂教学才会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互动,因此,学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设置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机械死板,通过看书、抄书就能解决的问题,缺乏思考、探究价值;也不能将问题完全习题化,如果课前、课后都是做题,学生容易生产厌倦情绪,不能达到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以下是苏教版化学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课,老师在学案中设计的几个问题:(1)你所知道的常用电池有哪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有兴趣)?(2)你知道什么是原电池吗?(3)你能说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吗?(4)怎样判断原电池的电极?(5)如何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引导学生看书查资料,并设计“你的疑问”栏目,让学生将自己自学过程的疑问、困惑反馈给老师、课堂。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
新教育 上旬刊33“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评价活动协同的过程。
具体说是师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通过将评价融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过程,依据评价证据推论教与学的成效,并不断反思,以改进学习计划,再以可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教—学—评”一体化本质是有效学习,体现学生中心;“教—学—评”一体化核心是学习目标体现目标导向;“教—学—评”一体化关键是教学评价体现质量标准。
“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要素是学习目标、教学任务、评价任务,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教师应在课堂上重点关注的要素。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主导并决定着学习活动与课堂评价的跟进,学习活动与课堂评价围绕学习目标相互渗透,达成并验证学习目标,形成“定标—达标—验标”课堂教学转轴,“学”与“教”围绕学习目标双线并行有机合作,形成师促生学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主要强调了基础音乐素养知识的掌握,例如速度、节奏、力度、旋律、演唱、音乐、和声等内容。
其中,对于乐谱的识读也成为了音乐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更好的理解,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在模仿与创作中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
在教学每首歌曲时,教师首要考虑的就是解读歌曲,明确在课上什么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教师该教授的内容,选择正确的评价方式才能确定教学的任务。
例如在教学《四季童趣》这一歌曲时,通过对歌曲分析与研究,给出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是引导学生先熟悉音乐曲目的旋律,第二是引导学生尝试哼唱乐谱,第三是正式学习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学生应在演唱时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有感情地演唱,能用不同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并尝试重新创编这首歌的歌词。
在设计了教学目标后,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就都有了依据。
学生在学习了三个不同的旋律后,比较三者的异同,了解这三句的区别,为歌曲的准确诠释奠定了基础。
关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思考
关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思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对课本的政治理论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是不能简单地靠“灌”,“授予”,“移植”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已心理内化起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只起到外因的作用。
要想使教材的理论变成学生自己可把握、会理解、能运用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提高程度、转化程度。
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
现就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谈谈自已的认识。
1.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
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教师而言,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问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观。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
就学生而言,要明白发展主体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是辅助而不能替代。
教育学生懂得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适合学生的学。
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替代,还每个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让他们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去行动,去实际操作,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让思品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
2.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2.1设立有层次、有差异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更上一层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达到合格要求,重在基础。
2.2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
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形成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
课堂教学的行为指令与内容指令
— 42 —基 础 教 育课堂教学的行为指令与内容指令何 芳1,吴刚平2(1.遵义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2.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行为指令,忽视内容指令,导致学生学习常常流于形式化的活动环节,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学习内涵。
教师只有在发出行为指令的同时,进一步发出具体清晰的内容指令,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指令;内容指令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5.05.007收稿日期: 2015-07-15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贵州省落后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605147)成果。
作者简介:何芳,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通讯作者:何芳,E-mail:***************Journal of Schooling Studies 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令。
教师教学指令的完整、准确、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氛围、质量和水平。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指令的意义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误用甚至滥用教学指令的现象大量存在。
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指令运用方面所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也未能及时有效地加以总结和提炼,以至于有关教学指令的研究成果不仅稀少,而且零散。
为此,本文拟就课堂教学的行为指令与内容指令展开探讨,目的是对教师教学指令的意义、功能和运用原理等作出一些澄清,以期引起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进而尽可能地减少教学指令的不当运用及其导致的妨碍学生学习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教学指令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功能。
一、课堂教学指令的意义(一)教学指令的地位与作用从根本上讲,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而代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
主导与主体的本质含义(一)主导。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
当然,教师的“讲”与“问”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关键处,教师的精讲、精问往往起了画龙点睛、恍然大悟的导向作用。
但不能走极端,认为教师的每句话都必要。
“主导”的本意应从下列两方面考虑:一是教导。
意即教育、指导、引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全面发展。
二是辅导。
意即辅助与疏导。
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如同流水受堵,需要疏导一样。
上述“主导”的两个方面,可视情况不同,有时以教导为主,有时以辅导为主,有时则两者兼具。
(二)主体。
所谓“主体”,哲学上原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
其中,学习主体的主动努力程度往往决定其学习的效果。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提供教与学的内容。
也就是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