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弗兰克-赫兹实验为能级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一个有力支持,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1仪器弗兰克-赫兹管(简称F-H管)、加热炉、温控装置、F-H管电源组、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微机X-Y记录仪。

F-H管是特别的充汞四极管,它由阴极、第一栅极、第二栅极及板极组成。

为了使F-H管内保持一定的汞蒸气饱和蒸气压,实验时要把F-H管置于控温加热炉内。

加热炉的温度由控温装置设定和控制。

炉温高时,F-H管内汞的饱和蒸气压高,平均自由程较小,电子碰撞汞原子的概率高,一个电子在两次与汞原子碰撞的间隔内不会因栅极加速电压作用而积累较高的能量。

温度低时,管内汞蒸气压较低,平均自由程较大,因而电子在两次碰撞间隔内有可能积累较高的能量,受高能量的电子轰击,就可能引起汞原子电离,使管内出现辉光放电现象。

辉光放电会降低管子的使用寿命,实验中要注意防止。

F-H管电源组用来提供F-H管各极所需的工作电压。

其中包括灯丝电压UF,直流1V~5V连续可调;第一栅极电压UG1,直流0~5V连续可调;第二栅极电压UG2,直流0~15V连续可调。

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提供0~90V的手动可调直流电压或自动慢扫描输出锯齿波电压,作为F-H管的加速电压,供手动测量或函数记录仪测量。

微电流放大器用来检测F-H管的板流,其测量范围为10^-8A、10^-7A、10^-6A三挡。

微机X-Y记录仪是基于微机的集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显示为一体的仪器。

供自动慢扫描测量时,数据采集、图像显示及结果分析用。

原理玻尔的原子理论指出:①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E1、E2……,处在这些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称为定态。

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只能是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②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将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

实验二十三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实验二十三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减速电压 U g 2 p 的作用是使到达第二栅极 g2 处的能量较低的电子不能达到极板 p, 因此减速电压 U g 2 p 越高,输出电压 U out 越小,相应的微电流放大器中的电流就减小。
U Kg 2 的周期性来源于电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并反映了电流的周期性。
电压从零开始增加时,电子动能增加,射向阳极的电子数增加,此时电子与汞原 子之间有弹性碰撞,电子并不损失能量,因此电流随电压增长。 当电压超过 4.9V(以汞管为例)时,电流突然下降,说明电子与汞原子发生了非 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全部传递给了汞原子,使汞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而电子 因损失了动能而不能克服反向电压 U g 2 p 的阻滞到达阳极,因而 U Kg 2 下降。
UKg2(V) 37.1 38.1 39.5
Uout(mV) 236.2 245.9 89.2
UKg2(V) 37.3 38.2 40.0
Uout(mV) 244.1 236.0 93.2
UKg2(V) 37.6 38.5
Uout(mV) 252.8 213.0
UKg2(V) 37.7 38.8
Uout(mV) 252.5 170.5
二、仪器用具
弗兰克-赫兹管(包括 Hg 管和 Ar 管) ,F-H 管电源(三组直流电源,供灯丝和各 栅极间偏压) ,扫描电源,微电流放大器(电流范围 10 −7 A ) ,电炉及控温仪,数字万 用表(四位半式)
三、实验原理
图 23-1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实验原理图如图 23-1 所示。 图中采用的 F-H 管,管内充有汞、氩等原子态气体。 管中灯丝 F 和阴极 K 分离。灯丝加热后使阴极 K 发射电子。控制灯丝电压 U F 可 改变灯丝的温度,从而控制发射电子的数量。 第一栅极 g1 的电位略高于阴极 K 的电位, 用于消除发射出的电子在阴极附近的空 间电荷效应(电子堆积) 。改变电压 U Kg1 可控制阴极发射电子流的强弱。 第二栅极 g 2 与阴极 K 之间加一可变正电压,它使电子获得能量,加速在管内与原 子发生碰撞。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三院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三院

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氩原子等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即中
肯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学习测量微电流的方法。
实验原理
(一)原子能级 (二)原理说明
(一)原子能级
根据玻尔理论,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定态中, 每一定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常称为能级。受激原 子在能级间跃迁时,要吸收或发射一定频率的光子。 然而,原子若与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也 可使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夫兰克-赫兹实 验正是利用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实现这种跃迁的。电 子在加速电压U的作用下获得能量,表现为电子的 2 2 eU mv / 2 En Em 时,即可 动能 mv / 2 ,当 实现跃迁。若原子吸收能量 。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 发态,则称 为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位。
汞原子基态之上的最低一组能级如
右图所示。汞原子基态为由二个6s 电子组成的 1S0 ,较近的激发态为 由一个6s 电子和一个6p 的电子构 1 3 3 成的 P 单能级和 , 和 组成 P P 1 1 0 3 的三能级。只有 P 1 为允许自发跃 1 迁态:3P S0 ,发出波长为 1 253.7nm的紫外光,对应能量 3 为 U0 4.9eV 。 P2 和 3 P0 为亚稳态, 1 因 3P S0 的跃迁属于禁戒跃迁, 1 所以通常把 态称为汞的第一激发态。
函数记录仪的X输入负端不能与Y输入的负端连接, 也不能与记录仪的地线(⊥)连接,否则要损坏仪 器。 实验过程中若产生电离击穿(即电流表严重过载现 象)时,要立即将加速电压减少到零。以免损坏管 子。


(二)原理说明
实验原理图如所示,充汞的夫兰克-赫兹管,其阴
极K被灯丝H加热,发射电子。电子在K 和栅极G 之间被加速电压 U KG加速而获得能量斥电压 只有穿过栅极后仍有较大动能的电子,才能克服 拒斥电场作用,到达板极形成板流 I A 。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结论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概述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由德国物理学家W.弗兰克和G.赫兹于1914年进行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电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通过测量电子与原子碰撞后的能量变化,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原理根据量子理论,原子只能处在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

相应的定态能量称为能级。

原子的能量要发生变化,必须在两个定态之间以跃迁的方式进行。

当基态原子与带一定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时,可以使原子从基态跃迁到高能态。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可由以下公式表示:E1 = E0 + eV1其中,E1为第一激发态能量,E0为基态能量,e为电子电荷,V1为电子的能量。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装置:实验采用了一个真空管,其中充满了低压气体(如氩气或汞气)。

管中设有阴极、栅极和阳极,通过调节电压使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并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

2. 实验步骤:(1)调整阴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压,使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获得足够的能量;(2)调整栅极和阳极之间的电压,观察输出电流的变化;(3)记录不同电压下输出电流的变化,分析电子与气体原子碰撞后的能量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当电子能量达到一定值时,输出电流出现明显的峰值。

这表明,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了有效的碰撞,使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2.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氩原子和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实验结果显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约为4.9V,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约为13.6V。

3. 实验结果与波尔理论预测的能级结构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

五、结论1. 弗兰克-赫兹实验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实验结果与波尔理论预测的能级结构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量子理论在原子物理领域的正确性。

3. 弗兰克-赫兹实验对于理解原子结构、电子与原子相互作用以及量子力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该实验方法为后续的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实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12页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12页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12页一、实验简介弗兰克-赫兹实验是用于研究原子中的电子能级的实验,由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于1914年首次进行。

该实验基于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对气体中电子的能级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中使用汞气作为气体样品,并观察了在逐渐递增的电压下电子的能量变化以及电子在经过汞原子时的散射现象。

本实验在原子物理学以及量子力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1.能量量子化在原子中,电子所拥有的能量和它的运动状态是量子化的,因此它们只存在于特定的能量状态中。

这些能量状态被称为能级,其能量可以通过光子吸收和辐射来进行变化。

2.汞原子的能级汞原子是大型原子,其中包含80个电子,因此具有复杂的能级结构。

常见的汞原子能级包括原子的基态以及第一、第二、第三激发态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重点关注第一激发态,其能量为4.9电子伏。

3.散射现象在电子经过汞原子时,它们将与原子中的电子进行散射,影响它们的移动方向和能量。

通过观察不同电压下电子在汞蒸汽中的散射情况,可以研究电子在汞原子中的散射过程以及不同能级的存在情况。

三、实验步骤1.设备调试首先对设备进行调试,检查电源、电压计、放大器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2.样品处理使用灯丝对汞样品进行加热,使其升华产生汞性气体。

3.电子管与样品接触将电子管的阳极与汞样品接触,使电子通过样品并进行散射。

4.电压递增逐渐递增电压,观察电子的能量变化以及电子在经过汞原子时的散射情况。

5.测量数据通过放大器和电压计来测量电压和电流等数据,记录不同电压下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四、数据分析通过测量数据可以得到不同电压下汞蒸汽中散射电子的动能,进一步可以得知电子在不同能级中的能量情况。

例如,在电压为10伏的情况下,当电流增大时,证明散射电子的动能增加,这表明电子已经达到第一激发态能级。

当电压增加到50伏时,电流在急剧减小,这表明散射电子已经失去了能够到达下一个能级所需的能量。

从而可以推断出汞原子存在第一激发态能级。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 班级:本硕 xxx 班实验日期: xxx 年 10 月 13 日夫兰克-赫兹实验1、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加深对量子化概念的认识。

2、加深对热电子发射的理解,学习将电子与原子碰撞微观过程与宏观物理量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

1911 年,卢瑟福根据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模型。

1913 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有核模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子定态能级和能级跃迁概念。

电子在能级之间迁跃时伴有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态能级间的能量差,并满足普朗克频率定则。

随着英国物理学家埃万斯(E.J.Evans)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论被确立。

1914 年,德国科学家夫兰克和他的助手赫兹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法(与光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直接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并且实现了对原子的可控激发。

1925 年,由于他二人的卓越贡献,他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夫兰克-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

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的经典实验。

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状态之中,其中每一种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Ei(i=1,2,3‥),这些能量值称为能级。

最低能级所对应的状态称为基态,其它高能级所对应的态称为激发态。

( h 为普朗克常数)本实验中是利用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交换能量而实现,并满足能量选择定则:ev=E-E(1) 110E 为第一激发能量(第一激发态是距基态最近的一个能态),E 为基态能量, ev 为该原子第一激发能。

式(1)中, 101 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在充氩的夫兰克—赫兹管中,电子由阴极 K 发出,阴极 K 和第一栅极G1 之间的加速电压 VG1K 及与第二栅极 G2 之间的加速电压 VG2K 使电子加速。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弗兰克-赫兹实验为能级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一个有力支持,那么,下面是CN人才公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1仪器弗兰克-赫兹管(简称F-H管)、加热炉、温控装置、F-H管电源组、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微机X-Y记录仪。

F-H管是特别的充汞四极管,它由阴极、第一栅极、第二栅极及板极组成。

为了使F-H管内保持一定的汞蒸气饱和蒸气压,实验时要把F-H管置于控温加热炉内。

加热炉的温度由控温装置设定和控制。

炉温高时,F-H管内汞的饱和蒸气压高,平均自由程较小,电子碰撞汞原子的概率高,一个电子在两次与汞原子碰撞的间隔内不会因栅极加速电压作用而积累较高的能量。

温度低时,管内汞蒸气压较低,平均自由程较大,因而电子在两次碰撞间隔内有可能积累较高的能量,受高能量的电子轰击,就可能引起汞原子电离,使管内出现辉光放电现象。

辉光放电会降低管子的使用寿命,实验中要注意防止。

F-H管电源组用来提供F-H管各极所需的工作电压。

其中包括灯丝电压UF,直流1V~5V连续可调;第一栅极电压UG1,直流0~5V连续可调;第二栅极电压UG2,直流0~15V连续可调。

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提供0~90V的手动可调直流电压或自动慢扫描输出锯齿波电压,作为F-H管的加速电压,供手动测量或函数记录仪测量。

微电流放大器用来检测F-H管的板流,其测量范围为10^-8A、10^-7A、10^-6A三挡。

微机X-Y记录仪是基于微机的集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显示为一体的仪器。

供自动慢扫描测量时,数据采集、图像显示及结果分析用。

原理玻尔的原子理论指出:①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E1、E2……,处在这些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称为定态。

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只能是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②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将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

01弗兰克-赫兹实验

01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一、实验题目:弗兰克-赫兹实验二、实验目的:1914年,弗兰克和赫兹用电子碰撞原子的方法测量到了汞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证实了原子存在定态能级。

这个实验方法至今仍是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验目的是熟悉实验装置,掌握实验条件,测量汞的第一激发电位、电离电位和高激发电位。

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

三、实验原理:1.实现原子从低能级到高能级的跃迁,可以使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和原子发生碰撞.若与之发生碰撞的电子是在电势V 的加速下,速度从零增加到v ,则当电子的能量满足:221mv eV E E E n m ==-=∆时,电子将全部的能量交换给原子.由于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是有确定的值,对应的电压就有确定的大小,当原子吸收电子的能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相就的电压值称为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实验中就是测量汞原子的第一电位差. 2.Hg 原子能级其中61S0(0ev )为基态,63P1(4.9ev )为激发态,63P0(4.7ev )、63P2(5.47ev )为亚稳态3.实验中用F-H管来测量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原理图如下:F-H管内先注入少量汞,再抽成真空,在一定温度下,得到合适压强的汞蒸气。

电子由阴极K 出发,受第二栅极G2正电压作用加速,在管中与汞原子碰撞。

逐渐增加KG2电压,观察屏极电流。

发现电流逐渐增加,但每增加4.9V ,都出现一次电流陡降。

第一次陡降出现在4.1V 左右,是由于仪器的接触电势所致。

具有4.9eV 的电子与汞原子碰撞,将全部能量传递给汞原子,使其处于 4.9eV 的激发态。

再增大电压,电子在F-H 管中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碰撞,屏极电流都会陡降。

G1的作用: 控制电子束电流并消除阴极附近电子聚集。

屏极A 与G2间有负电压,使得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二损失了能量的电子不能到达A 极。

而G1与G2间距较大,使电子与气体有较大的碰撞区域。

F-H 管内充汞,灯丝加热K 使其发射电子,G1控制通过G1的电子数目,G2加速电子,G1,G2空间较大,提供足够的碰撞概率,A 接收电子,AG2加一扼止电压,使失去动能的电子不能到达,形成电流。

弗兰克-赫兹(Franck-Hertz)实验

弗兰克-赫兹(Franck-Hertz)实验

基态(ground state)
基态是能量最低即最稳定的状态。
主要著作:1922年出版《光谱与原子结构理论》、1934年出版
《原子理论与自然界描述 》、1955年出版《知识统一性》等。 1922
2010/5/1 Dr. Prof. W.N.Pang 7
激发态(excited states)
除基态以外的其余定态。 电子只有从外部吸收足够能
玻尔
研究原子结构,提出原 子理论两个基本假设:
● 定态假设 ● 频率规则
6
2010/5/1
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
Dr. Prof. W.N.Pang
h Em En
5 2010/5/1
h 6.63 1034 J s
Dr. Prof. W.N.Pang
Dr.Prof.Pang
1
2010/5/1
波尔1885年生于哥本哈根,194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毕业,获
博士学位。1961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62年起 担任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曾任丹麦皇家科学院 院长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法国科学院院 士。玻尔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领袖。
关于轨道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用慢电子轰击稀薄气体原子(Hg),做原子电离电位测
定时,发现了原子的激发能态和量子化的吸收现象, 并观察到原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的光谱线, 从而直接证明了玻尔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为此他们 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弗兰克 - 赫兹实验是完全不同于光谱 实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原子存在 分立能级,并能测量出原子一些能级。
数据处理要求
使用两种方法:
1)逐差法 U g

弗兰克赫兹在_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在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加深对量子化概念的认识。

2. 加深对热电子发射的理解,学习将电子与原子碰撞微观过程与宏观物理量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1. 原子能级与量子化概念根据玻尔原子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上,不能处于能级之间的任意状态。

当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为激发能量。

而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与能量差相对应的电磁波。

这种能量交换的过程满足量子化条件,即能量交换是量子化的。

2.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通过研究电子与原子碰撞的过程,测量了电子与原子碰撞后能量交换的情况。

实验中,电子在电场中被加速,然后与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发生碰撞。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碰撞前后电子与原子的总能量应保持不变。

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电子将部分能量转移给原子,使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此时,电子的动能减小,而原子的能量增加。

当电子的动能等于或大于原子的激发能量时,原子被激发,发生能级跃迁。

三、实验装置与步骤1.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弗兰克-赫兹管、电源、示波器、电压表、电流表等。

弗兰克-赫兹管是一个真空玻璃管,其中放置有稀薄气体(如氩气)和两个电极。

一个电极作为阴极,另一个电极作为阳极。

通过调节电源,可以改变电子在电场中的加速电压。

2. 实验步骤(1)将弗兰克-赫兹管抽成真空,并充入一定压力的氩气。

(2)接通电源,调节加速电压,使电子在电场中被加速。

(3)通过示波器观察电子与原子碰撞后的能量交换情况,记录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4)改变加速电压,重复实验,观察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

在电压较低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加而增加。

当电压达到某一值时,电流不再随电压增加而增加,这个电压值称为激发电压。

激发电压对应于原子的第一激发能级。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一 实验目的通过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存在。

二 实验原理 1 激发电势 玻尔的原子能级理论(1)原子只能长时间的停留在一些稳定的状态,(简称定态)。

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的。

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它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2) 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了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频率是一定的,满足n m E E hv -= (1)原子实现能级跃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的方式来实现的。

设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势差为U 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的能量为eU ,当具有这种能量的电子与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如以E 1带表汞原子的基态能量,E 2代表汞原子第一激发态的能量,那么当汞原子从电子传递来的能量恰好为120E E eU -= (2)时,汞原子就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相应的电势差称为汞的第一激发电势(中肯电势)。

夫兰克-核子实验原理如图1示。

U GK /VI A /nA图3夫兰克-赫兹管第一激发电势的I A -U GK 曲线在充汞的夫兰克赫兹管中,电子有阴极发出,阴极K 和栅极G 之间的加速电压U GK 供电子加速。

在板极A 和栅极G 之间加有拒斥电压U AG 。

管子空间电位分布如图2示。

当电子通过KG 空间进入GA 空间时,如果有较大的能量(≥eU AG ),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到达板极形成电流,为微电流计PA 检测出。

如果电子在KG 空间与汞原子碰撞,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给了汞原子而使后者激发的话,电子本身剩余的能量很少,以致功过栅极后不足以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到栅极。

这时,通过微电流计的电流将显著的减小。

实验时,观察电流计的电流随U GK 逐渐增加时的现象。

如果原子能级确实存在的话,而且基态与第一激发态有确定的能量差,就能观察到如图3示的I A -U GK 曲线。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过程,测量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验证原子能级的存在。

二、实验原理1、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图如图 1 所示。

在充汞的玻璃管中,电子由热阴极 K 发出,在 K 和栅极 G 之间加上正向电压 UGK,形成加速电场,使电子加速。

在 G 和接收极 A 之间加反向电压 UGA,形成减速电场,只有能量足够大的电子才能克服这个电场到达A 极,形成电流。

2、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当电子的能量小于汞原子的第一激发能时,电子与汞原子发生弹性碰撞,电子能量几乎不变。

当电子能量达到或超过汞原子的第一激发能时,电子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汞原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电子自身的能量则显著减小。

3、电流电压特性曲线通过改变 UGK 的大小,测量相应的电流 IA,得到电流电压(IA UGK)特性曲线。

在曲线中,会出现一系列电流的峰值和谷值,相邻峰值或谷值之间的电压差即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三、实验仪器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1、仪器连接与预热将弗兰克赫兹实验仪与示波器正确连接,接通电源,预热约 30 分钟,使仪器工作稳定。

2、调整参数(1)调节灯丝电压 Uf,使阴极发射适量的电子。

(2)调节控制栅极电压 UG1K 和拒斥电压 UGA,使电流显示在合适的范围。

3、测量数据缓慢调节加速电压 UGK,从 0 开始逐渐增大,同时观察示波器上的电流信号,记录电流出现峰值和谷值时对应的电压值。

测量多个周期的数据。

4、数据处理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 IA UGK 特性曲线,通过分析曲线,确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表 1 实验数据记录表| UGK(V)| IA(μA)||||| 10 | 02 || 20 | 05 || 30 | 10 || 40 | 20 || 50 | 35 || 60 | 50 || 70 | 65 || 80 | 80 || 90 | 95 || 100 | 110 || 110 | 125 || 120 | 140 || 130 | 155 || 140 | 170 || 150 | 185 || 160 | 200 || 170 | 215 || 180 | 230 || 190 | 245 || 200 | 260 |2、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 IA UGK 特性曲线,如图 2 所示。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是一种关于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经典实验,由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赫兹在1914年发现。

实验装置为一个玻璃管内充满了一定压力的汞蒸气,两个电极分别连接电路。

加上一定电压使电子由阴极发射出来,并通过加速电场向阳极运动。

当电子经过中间的汞原子时,它们会发生碰撞并失去能量,从而减慢或停止运动。

当电压逐渐增大时,观察到在相应电压下,电流突然增大,说明电子能量达到一个量子级别,并能够将汞原子的最低激发能量激发出来。

这时电子才能穿过汞原子层,到达阳极,使得电流增大。

实验结果表明,汞原子的最低激发能量并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呈现量子化的状态,也就是说,电子通过汞原子层时,必须具有一定量的能量才能激发汞原子内部的电子跃迁。

这反映了电子能量也存在量子化现象,电子在能级间跃迁时,只能跃迁到具有特定能量的能级。

弗兰克-赫兹实验的重要性在于,它首次证实了玻尔的量子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探究原子结构和微观世界的规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福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福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及目的1. 实验背景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W.弗兰克和G.赫兹共同完成了一项经典的物理实验——弗兰克-赫兹实验。

该实验旨在验证玻尔提出的原子能级理论,即原子能量是量子化的,电子在能级间跃迁时会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2. 实验目的(1)验证玻尔原子能级理论,即原子能量是量子化的;(2)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进一步研究原子能级结构;(3)加深对量子化概念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1. 原子能级理论玻尔提出的原子能级理论认为,原子内部存在一系列分立的能级,电子在这些能级间跃迁时会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原子能量量子化意味着能量只能取离散值,即E = nhν,其中E为能量,n为量子数,h为普朗克常数,ν为频率。

2. 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通过观察电子与氩原子碰撞后能量变化,验证了玻尔原子能级理论。

实验装置包括:(1)电子枪:产生慢速电子,电子能量可调;(2)氩气室:充入低压氩气,形成稀薄气体;(3)偏置电压:施加在电子枪和氩气室之间,使电子加速;(4)微电流计:测量通过氩气室的电流;(5)示波器:观察电子与氩原子碰撞后能量变化。

实验过程中,当电子能量达到氩原子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与氩原子发生碰撞,将能量转移给氩原子,使氩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此时,电子能量减小,导致通过氩气室的电流减小。

通过测量电流变化,可以确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三、实验装置及操作1. 实验装置(1)电子枪:提供加速电压,使电子获得能量;(2)氩气室:充入低压氩气,形成稀薄气体;(3)偏置电压:施加在电子枪和氩气室之间,使电子加速;(4)微电流计:测量通过氩气室的电流;(5)示波器:观察电子与氩原子碰撞后能量变化。

2. 实验操作(1)连接实验装置,检查各部分连接是否牢固;(2)打开电子枪电源,调节加速电压,使电子能量可调;(3)充入低压氩气,观察氩气室中电流变化;(4)调节偏置电压,使电子与氩原子发生碰撞;(5)观察示波器,记录电子与氩原子碰撞后能量变化;(6)调节加速电压,重复实验,记录数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弗兰克-赫兹实验为能级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一个有力支持,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1仪器弗兰克-赫兹管(简称F-H管)、加热炉、温控装置、F-H管电源组、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微机X-Y记录仪。

F-H管是特别的充汞四极管,它由阴极、第一栅极、第二栅极及板极组成。

为了使F-H管内保持一定的汞蒸气饱和蒸气压,实验时要把F-H管置于控温加热炉内。

加热炉的温度由控温装置设定和控制。

炉温高时,F-H管内汞的饱和蒸气压高,平均自由程较小,电子碰撞汞原子的概率高,一个电子在两次与汞原子碰撞的间隔内不会因栅极加速电压作用而积累较高的能量。

温度低时,管内汞蒸气压较低,平均自由程较大,因而电子在两次碰撞间隔内有可能积累较高的能量,受高能量的电子轰击,就可能引起汞原子电离,使管内出现辉光放电现象。

辉光放电会降低管子的使用寿命,实验中要注意防止。

F-H管电源组用来提供F-H管各极所需的工作电压。

其中包括灯丝电压UF,直流1V~5V连续可调;第一栅极电压UG1,直流0~5V连续可调;第二栅极电压UG2,直流0~15V连续可调。

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提供0~90V的手动可调直流电压或自动慢扫描输出锯齿波电压,作为F-H管的加速电压,供手动测量或函数记录仪测量。

微电流放大器用来检测F-H管的板流,其测量范围为108A、107A、106A三挡。

微机X-Y记录仪是基于微机的集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显示为一体的仪器。

供自动慢扫描测量时,数据采集、图像显示及结果分析用。

原理玻尔的原子理论指出:①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E1、E2……,处在这些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称为定态。

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只能是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②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将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

如果用Em和En分别代表原子的两个定态的能量,则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由以下关系决定:hv=|Em-En|(1)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

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夫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夫兰克-赫兹实验一.实验简介1914年弗兰克(J.Frank)和赫兹(G.Hertz)用电子碰撞原子的方法,观察测量到了汞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即著名的Frank-Hertz实验)。

从而证明了原子等级的存在,为早一年玻尔发表的原子结构理论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为此他们分享了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他们的实验方法至今仍是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实验应用Frank-Hertz实验方法实现电子气和Hg原子的碰撞,以观察Hg 原子能级跃迁并对Hg原子第一激发电位进行测量。

通过本实验可以深刻理解弗兰克和赫兹在研究原子内部能量量子化方面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了解电子与原子碰撞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微观图像。

二.实验原理1. 电子与气态Hg原子的碰撞利用电子和气态Hg原子的碰撞时最容易实现Frank-Hertz实验的方法。

为实现原子从低能级En 向高能级Em的跃迁,通常可以通过吸收确定频率γ的光子来实现。

而光子的能量等于两个能级之间的量差,即时,原子吸收全部光子能量,发生能级跃迁,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

也可以通过使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和原子碰撞来实现。

若与之碰撞的电子式在电势差V的加速下,速度从零加到v,则当电子的能量满足时,电子将全部能量交换给你原子。

由于E m - E n 具有确定的值,对应的V 就应该有确定的大小。

当原子吸收电子能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相应的V 称为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子)。

因此,第一激发电位V 所对应的就是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

出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它将以辐射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而自发跃迁到低能级。

如果电子的能量达到原子电离的能量,会有电离发生,相应的V 称为原子的电离电位。

其中61S 0(0ev )为基态,63P 1(4.9ev )为激发态,63P 0(4.7ev )、63P 2(5.47ev )为亚稳态。

当能量等于63P 0,63P 1和63P 2与基态61S 0之间的能量差,即当能量为4.7 eV ,4.9 eV 和5.47 eV 的电子与Hg 原子碰撞时,将有最大的激发概率实现能级间跃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兰
克-赫兹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存在。

二实验原理 1激发电势
玻尔的原子能级理论
(1)原子只能长时间的停留在一些稳定的状态,(简称定态)。

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的。

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它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2)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了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频率是一定的,满足
n m E E hv -=(1)
原子实现能级跃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的方式来实现的。

设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势差为U 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的能量为eU ,当具有这种能量的电子与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如以E 1带表汞原子的基态能量,E 2代表汞原子第一激发态的能量,那么当汞原子从电子传递来的能量恰好为
120E E eU -=(2)
时,汞原子就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相应的电势差称为汞的第一激发电势(中肯电势)。

夫兰克-核子实验原理如图1示。

在充汞的夫兰克赫兹管中,
GK 供电子加速。

在板极A 和栅极G 示。

当电子通过KG 空间进入GA 空间时,如果有较大的能量(≥eU AG ),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到达板极形成电流,为微电流计PA 检测出。

如果电子在KG 空间与汞原子碰
撞,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给了汞原子而使后者激发的话,电子本身剩余的能量很少,以致功过栅极后不足以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到栅极。

这时,通过微电流计的电流将显着的减小。

实验时,观察电流计的电流随U GK 逐渐增加时的现象。

如果原子能级确实存在的话,而且基态与第一激发态有确定的能量差,就能观察到如图3示的I A -U GK 曲线。

曲线反映了汞原子在KG 空间与电子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

当KG 空间电压逐渐增加时,电子在KG 空间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能量。

但起始阶段,由于电压较低,电子的能量较少,即使在运动过程中它与原子碰撞也只有较少的能量交换(弹性碰撞)。

穿过栅极的电子形成的板流IA 将随栅极电压的增加而增大(图中OA 段)。

当KG 间的电压达到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U0时,电子在栅极附近与汞原子相碰撞,将自己从加速电场中获得的全部能量都交给后者,并且使后者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

而电子本身由于能量全部交给了汞原子,即使穿过了栅极也不能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栅极。

所以板极电流IA 将显着减小(图AB 段)。

随着栅极电压的正家,电子的能量也随着增加,在与汞原子碰撞后还留下足够的能量,可以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A ,这时电流有开始上升(BC 段)。

直到KG 间电压是二倍的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时,电子在KG 空间又会因为二次碰撞而失去能量,因而又造成了第二次板极电流的下降(CD 段),同理
0nU U GK =(n=1,2,3,……)(3)
凡符合(3)式的地方板极电流都会下跌,形成规则起伏变化的IA-UGK 曲线。

而各次板极电流下降相对应的阴、栅极电压差m m U U -+1应该是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三实验仪器
FH-1A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加热炉、微电流测量放大器)、温度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正确连接线路,A 、G 、H 、K 连线一一对应,不可混接或短路。

2、将微电流放大器,工作选择置于DC ,工作状态置于R ,栅极电压调到最小,预热5分钟。

3、接通加热炉电源,温度升至180℃时调零(10-5档位)和满度(FULL )。

4、缓慢增加栅极电压,粗略全面观察一次IA 的起伏变化,当μA 表满度时相应的改变倍率。

5、从0V 起仔细调节栅极电压,细心观察IA 的变化,同时记录数据。

读出IA 的峰谷值的电流和对应的电压,至少记录4组峰谷值。

为了准确反映实验规律,在峰谷值的两侧分别记两组数据。

6、实验完毕,微电流放大器工作选择,工作状态置于O ,栅极电压调到最小,只关闭加热炉点验,不要关闭微电流放大器。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1实验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1)根据实验原理可以得到第一激发电势为
n n U U Un U 峰峰-=∆=+10H 或n n U U Un U 谷谷-=∆=+10,得

(2)不确定度计算 A 类分量 B 类不确定度分量 合成不确定度 (3)第一激发电势为 六实验结果及讨论
1、 由实验图象可以验证了汞原子的能级存在,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汞原子
的第一激发电势为V U U )3.06.4(0±=±∆=σ,与公认的理论值V U 9.40=符合的较好。

2、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
(1)温度的微小变化引起的误差; (2)读数时的视觉误差;
(3)仪器自身的误差。

开始阶段电流变化不明显,误差可能较大。

七注意事项
1、连线时注意A 、K 、G 、H 间的一一对应,避免混接或短路。

2、对微电流放大器先进行预热,在接通加热炉电源。

3、使用仪器时注意调零和满度。

4、由于有热惯性,带加热炉温度稳定后进行测量。

5、加热炉温度很高,避免灼伤。

6、微电流放大器电流表满偏时迅速降低栅极电压或扩大电流表倍率,以免损坏仪
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