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 在产品分配方面: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兼 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 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这一制度。
22
23
? 意义:使农民有了生 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 的弊端,极大地调动 了他们的积极性。随 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 式的责任制
14
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1978)
? 背景: 1958年党 “左”倾思想扩大到了经 济领域.“左”倾思想日益发展.毛泽东认为, 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15
大跃进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公社化运动核心内容是合并和扩大农业生 产合作社,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 模。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吃公共食堂、“大 锅饭”,平均主义严重。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
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养老医 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问题: .农民素质还比较低 。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低,计划 生育意识薄弱。农民减负增收问题。
29
? 具体措施: 1、稳定、完善和强化辅助农业发展的政策, 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2、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3、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4、加快农业科技穿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13
? 意义:总的说来,改造是成功的。合作化运 动将农民的个体私有经济改造成了公有制经 济,避免了农村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农民共 同富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支援了国家 工业化建设。应当说当时的生产关系是适应 农村生产力的实际的 。是在改造后期,出现 了“左”的倾向,盲目求快求大,在一定程 度上为“人民公社化”埋下了祸根。
30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 环境。 6、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 农业竞争力。 7、改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8、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 会全面发展。 9、加强和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演变
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
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
阶段。
2
一、土地改革(1950-1953)
? 背景: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 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24
? 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实行了 许多有效农业政策,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 村经济,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 大的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25
?农 业
技 术
发 展
26
? 农民丰收
27
28
但是“三农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 农民、农村问题依然存在:
? 第二阶段(1954-1955年)主要是发展初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具体讲就是农民将土地交 社统一经营,除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外,仍得 按入股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得一定的土地报酬, 即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的办法。可见,这种办 法并未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说它是半 社会主义性质的。
12
? 第三阶段(1955-1956年)主要是兴办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特点是农民把土地交社统 一经营,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废除入股土地 分红。这实质上已经废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建立起了集体所有除制,因而是社会主义性 质的。
16
?鼓 足 干 劲, 力 争 上 游
17
? 影响:进一步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严重脱 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 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
18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 背景:经过6O年代初调整以后的人民公社体 制,仍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一是生产规模仍 然较大,生产关系仍超越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二是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严重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的工业化也受到很大影响。
3
? 路线:土改中坚决贯彻“依
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
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
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
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
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
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
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
利。Leabharlann Baidu
4
5
6
? 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 了封建剥 削的土地 制度,使 亿万人民 实现了 “耕者有 其田”的 千年梦想, 生产积极 性得到极 大提高
19
? 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揭开了 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包产到户,中心 目的是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20
? 在所有制关系上: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 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并要接受国家计划 的指导。
? 在经营方式上:体现了“统”“分”结合的 特点。
9
? 过程: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土 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 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 利于农业生产。人民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引 导农民建立互助组。但互助组还只是社会主 义的萌芽。
10
11
7
?意义: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 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 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 开辟了道路。
8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
? 背景: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 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首先是因 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 品粮的需求。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 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 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因此实 行农业合作化,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 是必要的。
? 在产品分配方面: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 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兼 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 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这一制度。
22
23
? 意义:使农民有了生 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 的弊端,极大地调动 了他们的积极性。随 后,全国普遍实行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 式的责任制
14
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1978)
? 背景: 1958年党 “左”倾思想扩大到了经 济领域.“左”倾思想日益发展.毛泽东认为, 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15
大跃进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公社化运动核心内容是合并和扩大农业生 产合作社,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 模。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吃公共食堂、“大 锅饭”,平均主义严重。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
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养老医 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问题: .农民素质还比较低 。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低,计划 生育意识薄弱。农民减负增收问题。
29
? 具体措施: 1、稳定、完善和强化辅助农业发展的政策, 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2、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3、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4、加快农业科技穿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13
? 意义:总的说来,改造是成功的。合作化运 动将农民的个体私有经济改造成了公有制经 济,避免了农村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农民共 同富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支援了国家 工业化建设。应当说当时的生产关系是适应 农村生产力的实际的 。是在改造后期,出现 了“左”的倾向,盲目求快求大,在一定程 度上为“人民公社化”埋下了祸根。
30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 环境。 6、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 农业竞争力。 7、改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8、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 会全面发展。 9、加强和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演变
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
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
阶段。
2
一、土地改革(1950-1953)
? 背景: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 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 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24
? 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实行了 许多有效农业政策,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 村经济,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 大的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25
?农 业
技 术
发 展
26
? 农民丰收
27
28
但是“三农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 农民、农村问题依然存在:
? 第二阶段(1954-1955年)主要是发展初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具体讲就是农民将土地交 社统一经营,除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外,仍得 按入股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得一定的土地报酬, 即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的办法。可见,这种办 法并未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说它是半 社会主义性质的。
12
? 第三阶段(1955-1956年)主要是兴办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特点是农民把土地交社统 一经营,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废除入股土地 分红。这实质上已经废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建立起了集体所有除制,因而是社会主义性 质的。
16
?鼓 足 干 劲, 力 争 上 游
17
? 影响:进一步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严重脱 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 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
18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 背景:经过6O年代初调整以后的人民公社体 制,仍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一是生产规模仍 然较大,生产关系仍超越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二是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严重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的工业化也受到很大影响。
3
? 路线:土改中坚决贯彻“依
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
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
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
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
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
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
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
利。Leabharlann Baidu
4
5
6
? 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 了封建剥 削的土地 制度,使 亿万人民 实现了 “耕者有 其田”的 千年梦想, 生产积极 性得到极 大提高
19
? 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揭开了 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包产到户,中心 目的是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20
? 在所有制关系上: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 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并要接受国家计划 的指导。
? 在经营方式上:体现了“统”“分”结合的 特点。
9
? 过程: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土 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 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 利于农业生产。人民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引 导农民建立互助组。但互助组还只是社会主 义的萌芽。
10
11
7
?意义: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 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 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 开辟了道路。
8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
? 背景: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 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首先是因 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 品粮的需求。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 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 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因此实 行农业合作化,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 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