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现象知识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声现象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声学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有一定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生活实例、小组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声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小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等概念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拓展,提升素养:
-设计富有层次的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馆、参加科普讲座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评价反馈,促进成长: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特别是与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以及声音的三大特性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注意分析问题,明确解题思路,规范书写。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噪声污染、声音的反射和折射等,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分组进行一次小研究,让学生调查校园内的噪声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噪声来源、噪声对人体的影响、防治措施等。
-采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如弦乐器的音调变化、声源的远近对响度的影响等,帮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结合生活实例,如回声、声波传播的绕射现象等,讲解声波传播规律,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3.实践探究,培养能力: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如测定声速、研究声音的反射和折射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对于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噪声的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解。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5.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声音的科普海报,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应用和噪声控制等方面。海报要求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普传播能力。
1.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思考、分析和总结,力求在作业中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如有疑问,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保持作业整洁,书写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噪声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8.课后实践,拓展视野:布置与声音相关的课后实践任务,如调查噪声污染状况、设计简单的声控装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自然界中的声音,如鸟鸣、流水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感受声音的美妙。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掌握声速计算公式。同时,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如声波的传播等。
3.声音的特性:详细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性,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声音的特性。
4.回声现象:介绍回声现象及其应用,如回声定位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阅读材料1:《声音的奇妙世界》
-阅读材料2:《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4.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以下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任务1:设计一个简单的声控开关,实现用声音控制灯光的开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声音现象的规律。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直观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等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设计生活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教学策略:
-对于声音原理的教学,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学现象,如回声、共鸣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声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通过动画、实验等方式,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声音与振动的关系,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声音的特征:教师分别讲解音调、响度、音色三大特征,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声学知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等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对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此外,学生对声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尚不足。因此,在本章复习课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6.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7.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B.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C. 利用声纳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D. 利用超声波排出体内的结石8.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B. 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D. 物理学角度乐音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噪声是杂乱无章、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二)多选题9.下列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有()。
A.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B.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定螺栓是否松动C. 医生利用B超观察人的身体状况D. 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10.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 我们敲瓷碗能区别碗是否有裂纹,是因为好坏碗发声的音调不同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有关(五)实验探究题18.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 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导学案设计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本次复习导学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1. 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由物体振动产生,并通过介质传播的能量;•声音是一种可以被人耳感知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 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公共广播系统:通过扩音器将声音传播到远处;•电话系统:通过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传达信息;•音乐系统:通过扬声器放大声音,提供良好的音质。
四、导学要点整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公共广播系统、电话系统和音乐系统。
五、课堂练习1.主观题:声音是一种什么波?2.客观题: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最快?a)固体b)液体c)气体d)都一样速度六、课后作业1.思考并写出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声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阅读课本第二章内容,做好笔记和思考题。
七、复习要点总结•声音是一种振动,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
以上是《声现象》单元的复习导学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后,同学们应该对声音的定义、传播特点,以及声音的产生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噪声的来源及防治方法;
-声音传播速度、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树立自信心。
4.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了解声音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强国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知识有进一步的学习需求。然而,学生在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波长和频率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3.整合跨学科知识,如音乐、地理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学习声音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声音现象?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好奇心。
2.利用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过程,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通过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三特性、噪声等知识。
找出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强化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复习过程二、考点清单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1)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2)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固>V液>V气。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四声的利用1.超声波(频率高于 20 000Hz 的声音)(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 20 Hz 的声音)(1)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3.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B超。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碎石。
三、基础检测1.有四个实验现象:不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B.吹响笛子,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C.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水平拖过,纸上出现弯曲的图像D.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减弱噪声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能从不同器乐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它们的响度不同B.“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C.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4.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立即停止B.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身体,是因为听诊器能放大声音C.人们听不到次声,是因为次声的振动幅度太小D.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5.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频率高于2000HZ的声音是超声波B.用超声波仪清洗眼镜,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C.在路口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6.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汽车鸣笛产生的噪声污染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城区内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A.在人耳处B.在传播途中C.在声源处D.以上方式都有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8.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B.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C.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D.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9.(2014•内江)熟悉的歌手或同学,你一听便知是谁,你是根据他(她)的声音的________来识别的.班里的一位男同学是个大嗓门,那是由于他声音的________大.10.如图所示是央视“是真的吗”某期节目画面:把塑料桶底钻一个圆孔,用厚塑料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在听到拍打声的同时,会看到纸杯纷纷落下.听到的声音是物体________产生的,纸杯被击落的现象说明声可以传递________.11.如图所示,用力敲响右面的音叉,并用悬挂的塑料球接触左边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此现象说明________;塑料球的作用是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这些知识点涉及抽象概念和定量分析,学生理解和应用起来较为困难。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声音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结合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声音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耐心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学生对噪声污染的认识不足,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噪声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受哪些因素影响?
-什么是回声现象?它有哪些应用?
-请列举三种噪声防治的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教材第XX页的练习题,独立完成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道与声音相关的应用题,并求解。
-填空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怎样的?
-选择题:关于声音的特性,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计算题: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计算声音从A地传到B地所需的时间。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噪声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A.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B.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C.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D.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2.过程和方法:A.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介质、传播快慢)的活动B.对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探究 C.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D.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E.测量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各种声音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宁静?欢乐?振奋?烦躁?)体会声音世界的奇特和多彩学习重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难点:控制变量法的初步认识和应用,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教学过程:一、疏理知识,落实双基:(一)课本知识疏理:1.声音产生的条件:。
2、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
、、均可传声,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形式:以的形式传播。
4、声音传播的速度:(1)在15摄氏度空气中声速是(2)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液体中,液体中声速气体中,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有关。
5、乐音的三要素:(1)响度(指):决定于声源的和人耳距声源的有关。
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 dB、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 dB、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 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 dB。
(2)音调(指):决定于声源振动的。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3)音色:决定于声源的和。
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不同。
(结构改变较大)。
6、噪声:物理学上说是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说是的声音。
减小噪声的方法主要是:在声源处(防止)——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在人耳处(防止)。
7、超声波(的声音)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成像、碎石。
8、次声波(的声音)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9、人听见声音的过程:(1)空气传声:声源→声波在介质传递→人耳(、等组织)→听觉神经→大脑;(2)骨传导:声源振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word完整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导学案设计
第二章 声现象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 通过复习, 掌握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的特性。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会运用声知识分析简单的声问题的方法。
3.激情投入, 积极思考, 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声音的特性, 防治噪声的途径。
【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梳理案 Ⅰ知识导图Ⅱ. 知识梳理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 产生的。
(l)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
体、 体和 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2)振动一定会发声, 但发出的声音人 会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 是 发出声音的。
(3)振动 , 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即 、 和 都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 的形式传播, 叫做声波。
在传播过程中同时传递着 和 。
(2)真空 传声。
3.回声(1)形成: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形成 。
(2)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如果回声与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至少为 , 人就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 如果时间间隔____0.1 s, 人耳就无法辨别出回声与原声, 此时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 起到 原声的作用. 声音听起来变得响亮。
(3)应用:可以利用回声测 , 如测海底 的 等。
声 现 象声音的产生条件: 实验:声音的传播 条件:传播形式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声音的特性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响度的决定因素: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音色的决定因素: 噪声防治措施:在声源处减弱、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 。
4.声速(l)影响因素: 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__________和有关。
(2)规律: 声音在中传播速度最快。
其次是 , 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同一种介质, 当它改变时, 声音的传播速度也有差异。
(3)15℃时,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5. 声音的三要素项目音调响度音色概念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声音的特色影响因素频率振幅和距离发声体本身如材料、发音方式等改变方法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等改变用力的大小改变发声体的振动方式等描述如尖锐刺耳如震耳欲聋如“闻其声知其人”说明频率: 是指物体在, 表示物体振动的 , 单位是 , 简称 , 符号是。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声音及其相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学生通过了解声音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物理学科的价值认同。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实验事实,遵循科学规律。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学会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学生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噪声防治方法,为创造美好、安静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声学知识,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基本特性。然而,由于声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深入理解和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复习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物理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勇于面对挑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声速的计算,特别是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4.生活实例,学以致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噪声污染、音乐欣赏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声学知识在科技、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以致用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引导他们勇于质疑、独立思考。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复习学案(1)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姓名班级【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课时】 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演奏小提琴时,琴弦在,打鼓时,在振动;敲击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由振动发出的;吹笛子时,笛子发声是由发出的。
3、声音靠传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速大小与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4、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速度大小规律是二、课堂导学1、设计多个实验方案,探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1)实验器材:(2)研究方法:(3)实验过程:2、如P14图1-4所示,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你还有其它的实验方案吗?3、设计实验方案:分别探究固体、液体和空气可以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三、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会看到泡沫小球,如将上述装置带到月球上做实验,则会看到小球,这说明。
2、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秒,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
(1)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3、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驶向前方崖壁下的隧道口,距崖壁720m时,火车鸣笛,司机鸣笛后经过多少时间听到回声?四、课后练习1、利用声学知识测定海洋的深度(或测量闪电处离地面的高度),需要先知道哪些数据,需要测出那个物理量,试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复习学案(10)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并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2.能力目标: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3.情感目标: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学习重点】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学习难点】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自学探究】一、构建知识网络:按照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学习要求:请自主完成,并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把这些内容记录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再课堂长进行小组交流)声源______________举例_ ______________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
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声音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m/s人耳听到声音:声音引起_______振动,经过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______________。
骨传声: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双耳效应:声音由声源传到两耳的_______、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响度与振幅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色:发声体_______、_______不同,音色不同。
人耳听觉范围:从_______HZ到_______HZ超声波: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声波:_____________________噪声:发声体做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单位:_______,符号: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
一、【复习目标】
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②乐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前置准备】知识网络
二、【复习过程】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聚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
2.声音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正常情况下,
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
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
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实验1: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
说明。
实验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研究方法:把鼓面的振动、音叉的振动转换成泡沫屑或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
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实验3: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封闭的玻璃罩内.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