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口管理
古代中国的户籍与人口管理
古代中国的户籍与人口管理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户籍与人口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个人身份和居住地的方式,还涉及到社会统治和治理的稳定。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户籍与人口管理,了解其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户籍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商代,当时已经开始有颁发官方的落实人口与居住地信息的制度。
然而,真正系统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建立起了广泛的户籍制度。
此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统计人口,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人民。
二、户籍的功能和影响1. 统计人口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对人口数量的掌握,户籍制度成为了管理人口数量的重要工具。
统计人口不仅仅是为了显示统治者的力量和国家的繁荣,也是为了合理规划资源和税收的分配,以保证国家的稳定运行。
2. 定居与流动控制户籍制度规定了每个人的居住地,这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每个人必须定居在自己户籍所在的地方,不得擅自迁移。
这种控制能够有效避免人口大量流动和社会的混乱,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
3. 赋税和征兵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征兵制度与户籍密切相关。
根据户籍确定每个人的财产和税收负担,以及是否符合兵役和兵员征集的条件。
这种方式能够更加公平和合理地进行税收和征兵,避免了不平等的现象出现。
4. 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户籍也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严格,每个人的身份通过户籍得以确定。
权势大家族的子孙称为“公籍”,而普通百姓则被称为“民籍”。
户籍制度使得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定位和责任。
三、户籍制度的问题与发展的确,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治和治理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不平等与歧视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有时会导致对人口的不平等和歧视。
例如,与权贵有关的恩泽法令往往可以使他们的后代脱离普通人的束缚,成为“特殊户籍”。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是一套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社会控制体系,旨在调节民众迁移、流动、安置等各类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户籍制度:在战国时期开始实行,明确规定了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性别、年龄、姓名、出生地、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以便政府行使税收、兵役、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
2. 官渡制度:又称为“官府收买”,是历代政府采用的一种安置移民的政策。
政府通过向移民提供土地、住房、生产工具等物资,以及减免赋税、兵役等方面的负担,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新开垦的边疆地区,以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开发。
3. 赋役制度:是将劳力和纳税作为政府从民间获取财富的一种手段。
中国古代有田赋、商税、兵役等多种形式的赋役制度,其中又以田赋最为普遍,其按照土地面积、品种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确定每户应缴纳的田赋数额。
4. 部落制度: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通过组建部落或群众组织,集中管理和控制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
部落制度与汉族的户籍制度、官渡制度和赋役制度不同,是少数民族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
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
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编户齐民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户籍管理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后在秦朝得到全面的推行和发展。
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管理人口:编户齐民制度通过户籍的登记和管理,将人口组织为以户为单位的社会单位,以此来统计人口,制定税收和征兵政策,实现人口统计的管理功能。
编户制度对全国的人口分布、聚居情况、人口数量等了解得非常清楚,有助于制定政令和施行实施。
2.培养军队:编户齐民制度是战国时期秦国实施的军国政策之一,通过编制制度,统一组织人口,调集农民参与战争,培养并组织了庞大的军队。
在这种制度之下,农民都要履行兵役的义务,秦始皇用这支军队征服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4.收税征职:编户齐民制度规定了按照户编制来征税和征职务,以此来建立和调整财富和政治权力的关系。
户籍是农民的权力和义务的主要依据,通过户籍的登记和管理,来征收赋税和征召劳役,使贫税相对较轻,富人按照户编制来交税。
5.维护社会秩序:编户齐民制度对秩序的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制度下,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身份和归属,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这样可以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地进行。
在中国的历史上,编户齐民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但它始终是统治者治国的一种重要方式。
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统一国家,调动和统一人力资源,规范土地的使用和分配,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同时,编户齐民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比如给人口管理带来困难,给农民造成不便和负担,容易导致人情世故和不公正现象的出现等。
尽管如此,编户齐民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统一中国、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中国古代人口管理
一.中国古代人口管理概况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年代,已进入了奴隶制时代。
约公元前21世纪前夏王朝建立的时候,中国的人口管理就已经产生并开始形成制度。
夏朝留下的部分人口数字和井田农作制资料表明,当时已有人口统计和人口调配活动。
到了殷商,人口管理已“有典有册”了。
据史书记载,商朝统治者要求“多子孙甲”,明显反映出增加人口的愿望。
周朝取代商朝后,人口管理法律化。
周朝设有较完备的户籍管理和人口统计制度。
中央专门设置了管理人口的“司民官”,定期向周王禀报人口。
地方官负责日常的人口管理和统计上报事务。
为了增加人口,周朝还专门设置了“媒官”,掌管并促进男婚女嫁。
当时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到此年龄不嫁娶者“官罚”,并禁止同姓为婚,采取“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措施,以增加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春秋战国时,一些诸侯国已产生了专门管理人口的法律。
秦国推行“连坐法”加强人口管理。
魏国颁布了《户律》和控制人口逃亡的《奔命律》。
一些国君为了吸引移民,专门颁布了横徕民令》。
秦统一中国后,继续坚持“连坐法”,各种奖励生育和提高人口质量的措施都在实施。
汉朝代替秦朝后,实行“与民生息”政策,人口管理更加法制化,有关人口的法律条文纳入著名的汉《九章律》之中。
到了唐代,统治者已能熟练地运用一系列管理措施调整人口,把人口管理活动与其他社会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按人口授田、赋税、治安、决定官僚升降、设置城镇等。
宋、元、明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人口管理制度。
但人口太多时,常常依靠自然灾荒和战争自发调节。
尽管一些学者竭力敲响人口警钟,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以致中国古代一直缺少从减少人口方面规范生育行为的管理措施。
中国古代人口管理总体上反映出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
人口管理的很多重要方面及其对中国人口变动和人口发展产生的明显效果在世界各国堪称领先水平。
尤为值得重视的方面是户口管理、婚育管理和迁移管理。
二、以统计、赋税、治安为动因的户口管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有户口登记的国家。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由中央政府实施的一套管理人口的制度,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运行和人口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制度主要包括户(宅)籍和口(人)籍两部分。
一、户(宅)籍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通过户(宅)籍来管理人口。
它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登记,统计家庭成员的人口状况和基本信息。
每个家庭都必须按时上报有关信息,并随时更新。
户籍簿是一份详细记录各个家庭成员的人口资料的文书。
1. 家族血统在古代中国,家族血统非常重要,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户籍制度通过记录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年龄、关系等信息,帮助维护家族的血脉传承,确保家族的连续性和稳定。
2. 劳动力调配户籍制度也为中央政府提供了一个管理和调配劳动力的手段。
通过户籍,可以统计每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情况,根据需求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确保社会稳定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3. 社会管理户籍制度还是古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每个家庭成员的登记和管理,可以掌握人口分布情况、劳动能力、财富状况等信息,方便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口(人)籍除了户籍,中国古代还有一种与户籍相辅相成的人口管理制度,即口(人)籍。
口籍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登记和管理的制度,记录个人的出生、死亡、婚姻等重要信息。
1. 人口统计口籍记录了每个人的出生、死亡、婚姻和迁徙等信息,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人口统计的依据。
通过统计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政府可以掌握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2. 社会控制口籍还可以用于社会控制。
在古代中国,一些重要的行政命令、政策通告等会通过人口登记的方式传达给各个家庭。
这种制度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播,并便于政府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
3. 缴纳税收古代中国的税收往往是按人头来征收的。
通过口籍,政府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个人的纳税情况,对税收进行合理安排和征收,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如对个人自由和流动的限制,以及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等。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变迁:
1. 人口调控政策的出现: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些国家开始出台一些限制人口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秩序。
2. 秦朝的人口政策: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调控人口。
他实行了“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平衡人口和土地的比例。
此外,秦始皇还实施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以便更好地统计人口和资源。
3. 隋唐时期的人口政策:在隋唐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控制人口,隋朝推行了“均田”政策,限制土地的分配。
唐朝时期,唐玄宗实行了“节民法”,限制土地的转让和户籍变动,以控制人口的流动。
4. 元明时期的人口政策:元朝时期,由于战乱和瘟疫等因素,人口减少。
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元朝推行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如减税、奖励生育等。
明朝时期,由于人口的大规模增加,明朝从政策上开始限制人口增长,实行了“育兵政策”,鼓励男子参军。
5. 清朝的人口政策:清朝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的流动。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一些限制婚嫁和生育的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战乱和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通过调控土地、税收、户籍和婚姻等方面来控制人口数量。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在古代中国,人口流动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人口流动制度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首先,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和人口迁徙两个方面。
在古代,户籍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制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户籍,这是人们身份的象征。
户籍的迁移和转移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审批,一般是由官府或家族负责管理。
人口迁徙则是指人们由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种迁徙往往受到政府的管制和控制,一般需要申请和登记,尤其是跨地区的迁徙更是受到限制和监管。
其次,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制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地域性。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往往决定了他们的迁徙和流动的自由度。
贵族和士大夫的迁徙更加自由,他们可以随意迁徙到别的地方,而平民和奴隶的迁徙受到更多的限制和控制。
古代中国的地域性也很明显,各地的人口迁徙和流动受到地方政府的管制,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和战乱地带,人口流动更受到限制和控制。
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制度也受到了家族和宗族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家族和宗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他们在人口流动和迁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族和宗族往往控制着人们的迁徙和流动,尤其是在亲族之间的流动更受到家族的控制和安排。
在古代,人们的迁徙和流动往往是受到家族的指导和安排的,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性相对较少。
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制度也受到了政府的管理和控制。
在古代,政府往往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管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尤其是在边疆和战乱地带,政府的管理更加严格和细致。
古代的政府往往通过设立关卡和检查站来监管人口的流动,防止敌人和叛乱分子的渗透和侵袭。
古代的政府往往通过制定户籍制度和人口政策来控制人口的流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制度是一种受到政府和家族控制的制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地域性。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拥军制度和流亡制度等。
户籍制度是指将全国的人口按照其出生地或祖籍地分为不同的族姓和籍贯,并在地方政府或官府建立相应的档案,以此来确定其政治地位、缴税义务、兵役义务等。
这种制度在汉代便已经建立,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户籍制度实际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性,除非经过特殊手续,一般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户籍的。
拥军制度指军队的家属随军驻扎,与军队共行军作战,又称“征伐家口”。
拥军制度在战争时期被广泛采用,可有效地解决军队物资运输和家属安置问题,同时也可以增强军队士气。
流亡制度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颁布的逃亡制度,即政府允许人民在特殊时期逃离原住地到他处居住,或者允许原籍地的流亡者到他处立户。
流亡制度在各个朝代中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用来控制人口流动的手段,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和经济交流。
各朝代对人口管理制度
各朝代对人口管理制度古代:人口管理制度的起源在古代,人口管理制度主要是以家族和宗族为单位进行的。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认为“男尊女卑”,对于家族内的人口数量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首先,古代社会对于人口数量是有所规定的,一般以男性为主,女性次之。
在周朝,人口普查也是非常常见的,以便统计人口数量。
另外,古代社会对于孝顺和子女多少也是有所规定的,一般认为多子多福,古代社会对于生育人口有一定的奖励政策,例如“四丁户”。
四丁户是指拥有四个儿子的家庭,这个家庭将受到特别的优待。
古代对于人口数量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家族和统计,以便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在古代社会,宗族制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口管理制度。
宗族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口的管理者。
宗族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它以祖先崇拜为核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共同利益和责任为基础,是一个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宗族制度下,人口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于人口的管理主要是依靠宗族制度和家族制度来进行管理,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人口管理制度中世纪是封建社会的时代,人口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人口管理主要是通过宗族、家族和封建主的治理。
在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是封建主和领主的主要财富,因此封建社会对于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有严格规定的。
首先,封建社会对于人口数量是有一定的规定的,一般认为人口过多会加重土地的负担,因此封建社会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限制人口迁移和严格的人口统计,以便控制人口数量。
其次,在封建社会,人口主要是以劳动力和兵力为主要功能的,因此封建社会会通过严格的劳动管理和征兵制度来管理人口。
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主和领主通过封建制度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动和活动,限制人口的迁移和居住地点。
同时,封建社会也对于人口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定和管理。
在封建社会,一般认为男性是家族和封建主的主要劳动力,因此男性的数量是受到严格控制的。
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人口状况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了解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背景和历史变迁对于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数量的变动1. 灿烂的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种植业的兴起,致使粮食产量倍增,进而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此外,战国时期的战乱也导致了人口的减少。
2. 秦汉盛世:秦汉时期是中国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的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百姓搬迁到中原地区,加上土地的重新分配等措施,人口开始增加。
汉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3. 混乱的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长期的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人口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4. 隋唐盛世:隋唐时期,人口继续增长。
隋朝倡导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边疆民族的控制,致使人口数量增加。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外族入侵减少,人口又一次迎来了增长的时期。
5. 动荡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减少,特别是北方地区。
6. 安定的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人口数量逐渐恢复和增长。
在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加。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1. 农业为主导:古代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都从事农业生产。
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相对较少。
2. 区域差异: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较多,而西北、西南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3. 性别比例:古代中国男女比例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由于男性更受重视,一些农民家庭会选择性别男孩子。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
三、人口管理的措施和制度1. 户籍制度:古代中国实行户籍制度,对于人口进行统一管理。
户口簿、籍贯等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统计人口数量和管理。
古代中国的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
古代中国的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在古代中国,人口控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由于资源有限,中国古代政府一直致力于探索人口管理的方法,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古代中国的人口控制与现代计划生育政策有着明显的区别。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出现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作为统治者,皇帝对人口控制有着极高的关注。
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采取控制人口的措施。
然而,这种控制主要表现为贡品制度和宗法制度。
贡品制度是指通过限制各地送往中央的贡品数量,以达到区域间平衡发展,从而控制人口膨胀的现象。
而宗法制度则是通过限制结婚对象的选择,以确保人口数量的控制。
在这种制度下,贵族阶层往往能够选择优秀的配偶,而平民百姓则受到限制。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统治者开始采取更深入的人口管理措施。
唐朝时期,官府对出生婴儿进行登记,以保证男性的征兵和征税。
而宋朝时期,为了缓解人口过剩的问题,政府开始在市场上设立市舶司,限制家庭购买调皮童(出卖儿童的行业)。
古代中国的人口控制也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农民为主体,因此农民的增长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供给。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古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农民的数量。
例如,唐朝时期的土地赋税制度,通过赋予土地数量和地力的不同以决定农民的数量。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丰收状元制度,鼓励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并增加产量。
然而,与现代计划生育政策相比,古代中国的人口控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首先,古代中国的人口控制主要依靠贡品制度和宗法制度,这种控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民的个人自由。
其次,古代中国的人口控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往往只关注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与现代计划生育政策不同,古代政府并没有提供避孕措施或相关的性教育,人们只能依靠宗法制度限制自己的行为。
最后,古代中国的人口控制往往是临时性的,只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并没有长期的规划。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人口控制与现代计划生育政策存在许多差异。
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管理
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管理在古代中国,户籍制度与人口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制度不仅是统治者掌握社会资源、调节人口迁移的重要手段,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制度。
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多次演变,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
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中,户籍成为了人们身份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实施人口管理的关键方式。
每个人都被分配到一个家族中,由家族户长负责管理,户长需向地方官员报告家族成员的人口变动,以便政府掌握人口动态。
户籍制度不仅对个人身份、祖籍等信息进行记录,还与土地的分配紧密相连。
古代农耕社会以土地为基础,土地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收入。
因此,户籍制度通过记载每户家族的成员、土地面积等信息,实现了土地分配的科学管理。
政府利用户籍信息,统计人口数据,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
不仅如此,户籍制度还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和管理。
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分配往往与户籍有着紧密的关联。
城市人口通常与户籍挂钩,城市的人口自由迁移受到较为严格的管控,而农村人口则相对自由。
这种制度保障了城乡社会结构的稳定,并为政府提供了更为清晰的人口信息。
然而,户籍制度并非没有弊端。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对于促进社会流动性和公平正义的作用有限。
低层人民往往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上层人士则独享种种特权。
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进行,古代的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方式正在逐渐变迁。
现代社会注重个人权利、平等和自由,户籍制度也在向更加灵活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一些国家已经取消了户籍制度,实行了更加开放的居民管理,但在其他一些国家,户籍制度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以社会管理为导向的现代社会中,人口管理已经不仅仅是统计数据和行政手段的问题,更需要关注公平正义、人口福利和社会流动性。
未来的人口管理需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体权利,推动社会公平发展。
论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政策
论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政策引言:人口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起着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讨论中国古代的人口情况和人口政策,包括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质量的提升以及人口政策的实施。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我国古代的人口总量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趋势。
1.封建社会的人口增加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这使得人口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例如唐朝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数量达到了巅峰,根据记载,当时的人口甚至超过了五千万。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重视繁衍子嗣,作为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人口的增长也受到了精神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灾害和战争的人口损失古代的中国也常常遭受到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威胁,这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减少。
例如,三国时期的黄巾起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使得当时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同样,南宋时期的战乱也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失。
虽然封建社会时期的人口总体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与战争和灾难所带来的人口损失相对补偿的结果。
3.人口自然增长的限制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也受制于自然环境和资源有限。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由于土地有限和不完善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的平均亩产不高,而劳动力却过剩。
这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供给不足,限制了人口数量的继续增长。
此外,古代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低,疾病流行和高婴儿死亡率也是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
二、人口质量的提升在古代中国,人民的素质和健康状况也受到关注。
人口质量的提升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古代中国医疗卫生制度开始形成,政府倡导人们关注健康和疾病预防。
例如唐朝的“开元良医法”就倡导民众如何保养身体、预防疾病以及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
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是受到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的流动限制、迁徙管理和职业流动等方面。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封建社会的人口流动限制:在封建社会中,人口流动受到阶级和地位的限制。
封建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皇帝、官僚、士大夫等上层阶级为中心,社会底层则是广大农民和低级人民。
封建社会通过宗法制度来实现对人口流动的控制,确保上层阶级的权益。
2. 祖籍制度:祖籍制度是封建社会管制人口迁徙的一种制度。
根据祖籍制度,人们在迁徙时必须有特定籍贯,只有得到当地官府的批准才能迁居。
祖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使得人们难以迁徙到他处谋生。
3. 户籍制度:戶籍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用来监督和管理人口流动的一种制度。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户籍,用以记录家族成员的人口状况、地域等信息。
此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对人口迁移进行了严格控制。
4. 举贤良、移民政策:古代中国统治者通过举贤良和移民政策来控制人口流动。
举贤良是指政府通过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场来控制流动人口。
迁移政策则是邀请外地人民到资源丰富或边疆地区定居,以推动边疆开发和资源利用。
5. 家族职业传承:在古代中国,很多职业聚集在特定的家族群体中。
家族职业传承制度追溯到宗法制度,家族内部传承技艺和职业。
这一制度使得人们通常继承与出生地相关的职业,限制了人口从事其他行业的自由。
6. 农民为主体的流动:封建社会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他们在人口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民常常因为天灾、战争等原因离开原居地,迁徙到安全地区或寻找更好的生活。
然而,农民的流动常常受到地主或州县官员的限制,需要获得相应的许可方可移动。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制度主要受到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宗法制度的影响。
人们的流动受到阶级、地位、籍贯、户籍、职业等多种限制和管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自然灾害和战乱等,人口流动也时常发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古代中国的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及政府对于人口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
在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因为它们关系到社会稳定、税收征收、兵役征召等方方面面。
而古代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统计人口分布并进行户籍管理,以实现对人口的掌握和调控。
首先,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主要通过家族和血统关系来进行。
在古代社会,家族和族群是重要的组织形式。
人们按照血统关系划分自己的归属,从而形成家族、宗族和姓氏社会。
这种血统关系不仅是人口统计的依据,也是统治者用来管理人民的基本依据。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将人民归属于各种家族和族群,然后根据这些家族和族群的人口数量制定政策和征收税收。
其次,古代中国的户籍管理也与人口统计密不可分。
户籍是对于人口进行登记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
古代中国的户籍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人们被分为籍贯、贫富、身份等不同的层级。
根据户籍的划分,政府可以掌握不同层级人口的分布情况,从而调控税收和劳动力资源。
户籍管理不仅限制了人们的迁移和流动,还对人们的婚姻、劳动和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了解到古代中国政府在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
比如,在汉朝时期,政府实行了区域划分的制度,将全国分为州、郡、县、乡等地方行政单位。
每个地方行政单位都设立了官员负责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
这些官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查手段和方法,来统计人口数量和财产状况。
同时,汉朝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管理人口和户籍,如落户制度、户口簿制度等。
这些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税收征收和兵役征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古代中国的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一是统计手段的限制。
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对于人口的统计只能借助人工调查和实地走访,所以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或遗漏等情况。
古代中国的人口统计与管理
古代中国的人口统计与管理在古代,人口统计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早在公元前475年的春秋时代,齐国就曾经进行过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可以看出当时古代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注重人口统计和管理的工作。
一、古代中国人口的统计方式古代中国的人口统计方式比较简单,最初的统计方式为家长自行登记报告,之后则由官府亲自走访核实。
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各种人口统计方式,例如北魏时期,河南临颍县有一种称作户籍的记录方式,民众要向县政府报告家庭成员的人口数量,起初是针对士族地主和地方官吏,到了唐代,已经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州县,并由此统计的信息用于税收和人口控制。
此外,还有其他的人口统计方式,例如投票、比武、征兵、造桥等。
二、古代中国人口管理的目的人口管理的目的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目的包括征税、防御、调配和篡改人口情况。
从征税的角度来看,通过人口统计,政府可以了解全国人口分布状况,进行最优的税收分布。
从防御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了解全国兵源分布,进行最优的兵力调配。
从调配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了解全国人口迁移和聚集状况,进行最优的社会改革。
从篡改人口情况的角度来看,一些皇帝会迫使官吏篡改人口情况,以此来掩盖管理不善或统治低效等问题导致的人口下降。
三、古代中国人口管理的措施古代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进行人口管理,其中包括人口调查、统计、壮丁征集、定期人口普查、规定生孩子的次数和时间等。
其中,人口调查比较简单,主要目的是了解各地人口分布情况,通过制定区域划分方案来进行管理。
统计则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各地人口数量的变化,从而制定更好的政策应对不同的情况。
壮丁征集则是让男性上军,为国抵御外敌提供帮助,同时也有补充人口的作用。
定期人口普查则是为了了解全国人口总量的变化和分布,改善地区人口结构,确定有效的社会政策。
最后,规定生孩子的次数和时间,则是为了控制人口的数量,以防止人口过多导致社会负担加重。
四、现代化人口管理的应用古代中国的人口统计和管理在今天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人口普查。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其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系统的发展可谓举世瞩目。
根据史籍记录,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秦代开始,探讨中国古代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县制》来统一全国的行政区域。
此时,中国开始有了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
人们被要求注册在各自所属的居住地点,并按特定规定进行登记。
这样的制度在中国古代被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成为后来的“简明户籍管理制度”。
在后来的汉代,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进一步完善。
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乡校制”,在各个乡镇设置校尉,由他们进行人口普查,以了解国家的人口数量和结构。
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对人口进行有效的统计和管理。
这些举措为后来的世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到了唐代,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进一步演变。
唐代的户籍管理分为“坊籍”和“官籍”两种,前者是指人们所居住的坊(相当于今天的社区)所负责管理的户籍,后者则是由政府负责的户籍管理。
这一制度的出现,使得户籍管理更加规范和有序。
宋代时期,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继续改进。
宋朝建立了严格的人口登记制度,人们必须按照规定,在开始时就要进行人口登记。
此外,还设立了封建官府,负责统计和管理人口。
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明朝时期,封建政府提出了严格的人口普查制度,要求每五年进行一次普查,以了解国家的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
同时,户籍管理也更加规范和科学化。
清朝时期,户籍管理系统进行了更大的改革,人们被要求按照规定在所居住的地方进行注册,并办理户籍相关的手续。
这些举措为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提供了更为可靠和科学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与户籍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制度。
从秦代的《县制》到明清时期的人口普查制度,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和改进。
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的有
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的有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是古代国家为了管理人口而制定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统计人口、掌握人口分布、管理人口流动等,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古代人口户籍管理制度存在差异,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当时的国家将人口以部落或村落为单位进行登记,具体实施方式为每户家庭派员上报人口数量,如男女老幼的具体数字、姓名、年龄、职业等等。
然后将这些数据整理成册,作为国家统计和管理人口的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实施了让天下人“各以其所居处”为单位进行土地和人口普查的制度,这就是有名的“颁田令”。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掌控,以便于对国家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和管理。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人口户籍管理制度逐渐与世袭制度相结合,成为封建社会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中,人口户籍登记与土地所有权和世袭制度相结合,确定了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高层统治者可以根据户籍登记情况,对人口进行控制和管理,如征召壮丁、分配赋税等。
在明清时期,人口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代时,户籍登记采取了户口普查和家谱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家谱是一种记录家族世系、人口变动和家族规模的文献,与户口册联动,对家庭成员进行定期登记和更新。
清代时,户籍登记更加细致和精确,按照家族为单位,记录人口的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和籍贯等信息。
总的来说,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国家对人口统计和管理的手段,也是社会阶层和权益的表征。
虽然古代人口户籍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废除,但其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周的人口管理制度
西周的人口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口管理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
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人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户籍制度、人口统计制度、人口调查和登记制度等。
一、户籍制度
西周时期的户籍制度十分严格,人口根据其出生地和世系被划分为不同的宗族和家族。
每个家庭都要按照规定向当地政府申报户籍,政府根据申报情况将人口划分到相应的家族和宗族中,并给予相应的户籍证明。
这样一来,政府能够清楚了解每个家庭的人口情况,并能够积极地进行人口管理。
二、人口统计制度
西周时期的人口统计制度十分严格,各级政府都要按照规定进行定期的人口统计工作。
政府要求各地政府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人口调查和统计,了解全国人口的数量和构成。
通过人口统计工作,政府能够了解到全国的人口总数和各地的人口分布情况,为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人口调查和登记制度
西周时期的人口调查和登记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政府要求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人口调查和登记工作。
人口调查和登记制度要求政府对各地的人口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记录,包括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职业等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到人口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西周时期的人口管理制度十分严格,这些制度的实行,使得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全国人口情况,为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同时,这些制度也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正是因为这些严格的人口管理制度,西周时期的社会秩序稳定,国家得以安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人口管理概况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年代,已进入了奴隶制时代。
约公元前21世纪前夏王朝建立的时候,中国的人口管理就已经产生并开始形成制度。
夏朝留下的部分人口数字和井田农作制资料表明,当时已有人口统计和人口调配活动。
到了殷商,人口管理已“有典有册”了。
据史书记载,商朝统治者要求“多子孙甲”,明显反映出增加人口的愿望。
周朝取代商朝后,人口管理法律化。
周朝设有较完备的户籍管理和人口统计制度。
中央专门设置了管理人口的“司民官”,定期向周王禀报人口。
地方官负责日常的人口管理和统计上报事务。
为了增加人口,周朝还专门设置了“媒官”,掌管并促进男婚女嫁。
当时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到此年龄不嫁娶者“官罚”,并禁止同姓为婚,采取“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措施,以增加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春秋战国时,一些诸侯国已产生了专门管理人口的法律。
秦国推行“连坐法”加强人口管理。
魏国颁布了《户律》和控制人口逃亡的《奔命律》。
一些国君为了吸引移民,专门颁布了横徕民令》。
秦统一中国后,继续坚持“连坐法”,各种奖励生育和提高人口质量的措施都在实施。
汉朝代替秦朝后,实行“与民生息”政策,人口管理更加法制化,有关人口的法律条文纳入著名的汉《九章律》之中。
到了唐代,统治者已能熟练地运用一系列管理措施调整人口,把人口管理活动与其他社会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按人口授田、赋税、治安、决定官僚升降、设置城镇等。
宋、元、明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人口管理制度。
但人口太多时,常常依靠自然灾荒和战争自发调节。
尽管一些学者竭力敲响人口警钟,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以致中国古代一直缺少从减少人口方面规范生育行为的管理措施。
中国古代人口管理总体上反映出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
人口管理的很多重要方面及其对中国人口变动和人口发展产生的明显效果在世界各国堪称领先水平。
尤为值得重视的方面是户口管理、婚育管理和迁移管理。
二、以统计、赋税、治安为动因的户口管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有户口登记的国家。
国外有专家认为,中国自古相传的户籍登记制度,是远东人口统计传统中的中心要素。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户口登记,把它作为巩固本阶级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制订专门法令,设有专门机构,配有专职人员从事该项管理活动。
夏殷时,就开始了户!口的登记和管理。
司马迁《史记》中关于“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抚有民千三百五十五万”的记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户口登记数字,也是世界最古老的人口登记数字之一。
周朝设有专管户籍的“司民”之官,建立了比较严密的户籍登记和管理制度。
我国现在所能见到的有关人口调查的最早历史记载,就是约公元前800年周宣王所进行的“料民”,即登记户口。
分定赋税、徭役,划定行政区域,都以户口为依据。
春秋战国时,户口制度有了很大发展。
春秋时的鲁、齐、卫、吴、越诸国先后采用的25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的“书社”制度,就是当时的户口制度。
战国时韩、赵、魏、秦推行的“上计”制度,也包含了户口管理的重要内容。
所谓“上计”,即地方官吏年初将所辖区的居民户数、钱、粮、赋税等,写在“卷”上送呈国君收存,年终再将本年度人口增减的实数和赋税结算的文册送上报请核实。
这既是统治阶级对人民剥削的需要,也是为兼并战争筹集兵员物资的需要。
自秦献公时,对户口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户籍相伍”的办法,把五家人口编为一伍,十家人口编为一什来管理。
商鞅在此基础上推行了“连坐”法,其作用是要族亲、邻里之间互相监视,防止人民对秦国苛政不满而串联造反。
商鞅还第一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周密、经常的人口统计,开创了人口出生和死亡的动态登记,并注重按人口性别、年龄、社会成分和职业的分类统计。
刘邦创建西汉王朝后,曾颁发了“编户齐民”这项历史上有名的立国兴邦之策。
西汉制订的法律章程《九章律》,其中一项就是“户律”。
按照户律,朝廷通过编制户籍(类似户口薄)掌管全国人口。
官府征收租赋、徭役和兵役,完全按户籍办事。
民户一律按户籍固定居住,不得随意搬迁。
凡被户籍固定的民户叫做“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如果丢掉户籍流亡他乡,就成为“流民”,一经抓获就罚作奴隶。
由于户籍是当时的主要册籍,土地情况也作为附带项目登入户籍薄中,所以户籍又起到地籍和税册的作用。
正是由于西汉有这样一套比较完备的户口管理制度,所以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统计数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基本认可。
东汉基本上全面承袭西汉的户籍管理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废两汉按人计算的租赋制,实行以户计算的户调制,即以户为单位征收赋税。
所以,当时封建王朝非常重视“户”的登记调查,忽视“口”的统计,致使当时的人口统计史料只有户数而没有人数。
隋朝时,统治者有效地运用国家的强制力量贯彻实施户籍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为直接控制土地和劳动力,与豪族争夺人口,曾采取措施,大力整顿户籍。
一是健全地方基层组织。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颁布“保正之法”,责令担任里正、党长的乡官负责清查户籍,清查不实者,要流配远方。
二是清查人口。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和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先后两次大规模举办人口清查,为防止脱漏户口和隐瞒年龄、逃避赋役现象,竟命令州县查验到居民的面貌。
隋时还制订了“输籍法”,即将百姓应纳租税,依照每户财产状况,分别规定税额,登记在册籍内。
这就把户籍管理和赋税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到了唐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备为同时代其他国家所少有。
唐代设有“户部”,颁有“户籍法”和“手实法”。
唐朝规定: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五保为里(城居者为坊),五里为乡,每乡大约500户。
乡是基层政权组织,这套组织就是通过户口管理催督粮税,维持社会秩序。
要对入口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以及家庭财产,进行登记造册。
登记人口还要区别性别、年龄。
地方官吏每年把人口实况造册,叫“手实”。
官府每年年底,令居民报告年龄及田地面积,编成“乡帐”或“手实”,据此编造每三年一变的户籍。
由于唐时实行“计丁授田,按田赋税”的制度,所以按人口划分的各级基层组织,要经常根据各家人口变化变更田地的收授。
家长、里正以及各级官员如果漏报或谎报人口,要负刑事责任。
宋、元、明各代沿袭了隋唐形成的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
基本上是三五年进行一次户口大检查,“检括隐漏人口”,以户口增减作为考核各级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
唐朝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的户籍管理组织一直延续到近代的保甲制度。
为了加强人口治安管理,宋以后又将“连坐法”中的株连三族延伸到“保内连坐”,并定期清理流民,控制流动人口,严惩各种“无故逃亡”者,不准私自迁徙和“蔽留异籍”。
说明统治者进一步认识到户籍管理的效用远远超出统计、治安、赋税的一般意义,成了稳定其社会统治的重要手段。
三、以增加人口为目的的婚育管理这种人口婚育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人口婚育观念,是导致我国人口从古至今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的主要因素。
几千年间,尽管灾荒和战争不断,有时人口骤降大半,但最终还是不断上升,始终保持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
我国西周时期即已有推行早婚早育的法律规定,男女到了一定年龄不婚,家长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并遣散“未尝御”的宫女嫁至民间,使“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宋国大夫墨翟将男子20岁娶亲,女子15岁出嫁视为“圣王之法”。
越王勾践则规定,男20岁不娶,女17岁不嫁,其父母有罪。
西汉时代则出现“五倍罚税”的规定。
凡15岁以上,不分男女,都要缴纳人头税。
女子15岁还不出嫁,要加倍缴税,每超过5年加征一级,30岁不嫁,每年就加征5倍的赋税。
西汉的人头税本来就很重,如果家里有一个超过15岁未出嫁的姑娘,再加征几倍的人头税,这是一般家庭承受不了的,因此不得不过早地把女儿嫁出去。
我国整个古代社会,都是只规定必须结婚的最高年龄,无最低年龄,结婚越早越好,童婚不禁。
早婚对提高人口增殖率有一定的作用。
鼓励和奖励多生多育,是我国古代以一贯之的人口管理制度。
奴隶社会的统治者即明示天下“民众则国强”。
春秋战国时代,有的诸侯国规定,一户有三个幼儿的,家中一个妇女不交税;有四个幼儿的,全家不交税;有五个幼儿的除全家免税外,官方配给一个保姆,并发给两个人的口粮,直到幼儿长大能生活自理时为止。
越王勾践的规定是:生男孩奖励两壶酒、一头狗,生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头小猪;生二孩者给以粮食补助,生三孩者由官府给雇乳母;失去父母的孤儿及贫病交加家庭的子女,官府予以抚养。
汉朝规定,妇女产一个孩子,免产妇三年税,丈夫一年税。
唐代李世民曾下诏:“赐妇人正月以来产子者粟一斗”,还以其他方法奖励生育和多育者。
为了使人们多育,很多朝代都要求掌民官尽量使鳏夫寡妇结合为婚,并提供其成家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对影响多生后代健康的近亲结婚,历代都严加禁止。
奴隶社会的统治者告知民众,“同姓为婚,其生不蕃”。
唐朝规定,同宗同姓为婚判处徒刑两年,五服以内通婚以乱伦罪处罚。
抑制不婚不育行为可以看做是鼓励生育的另一种形式。
古代统治者除加重不婚不育者的赋税劳役以外,还要处罚媒官或掌民官。
而从奴隶社会开始实行的“出妻”制度,更明显地限制着不育者。
“出妻”第一条就是“无子”。
男子必须休弃不生育的妻子,否则妻子应同意丈夫纳妾。
不休弃不生育妻子又不纳妾的男子,要受处罚。
我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此类规定。
为了广增人口,古代统治者还分别禁止过当时影响人口生育的不利习俗和行为,如取缔活人殉葬制度,禁止婚龄悬殊者结合,禁止一般官僚和百姓多妻多妾,准予奴婢自相为婚,禁止厚葬久丧,强令僧侣还俗等等。
四、垦荒戍边的人口迁移管理地广人稀,是世界各国古代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力发展人口,是古时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原居住地人口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调整人口布局,开辟新的生存之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此时,人口管理也相应地由婚育方面拓展到迁移方面。
在春秋战国时代,统治者主要是以“徕民”政策为主,辅之以在内地垦荒的安民措施。
商鞅作为秦国的丞相,其人口思想已超出了单纯依靠自然增殖追求人口众多的想法,认识到人口与土地比例关系以及人口迁移的重要。
他认为,靠自然生育增加人口比较缓慢,主张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移民,移民到来后,实行垦荒政策解决所需土地。
移民与奖励垦荒政策使秦国人口大增,国力强盛。
史学界认为,秦国《徕民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进行了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行动,对秦统一中国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徕民法》,对吸引并安置好较多移民的官员,奖励官职和财物,对新移民垦荒者5年免赋税,所生育子女享受秦民同样的待遇。
后来,由于秦暴政,不少移民又迁移他乡。
秦亡汉兴,西汉统治者颁布“招抚流亡、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的政令。
当人口在内地密集、荒地垦完之后,又将人口迁移政策改为以“移民戍边”为主的奖励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