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
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的区别
![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aa477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4c.png)
“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的区别浙江绍兴柯桥中学冯国生“融情入景”与“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包括曲)中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认为两者并无差异。
但从创作的角度看,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
弄清它们的区别无论对教学还是学习都是很有好处的。
一、用到的要素不同抒情诗有两个要素:描写景物的“景语”,直接抒发情感的“情语”。
情景交融的手法,既用到景语,又用到情语。
“景语”为“情语”作铺垫或烘托,再用“情语”来点明情感。
例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前面四句描绘一幅萧瑟的秋景,是景语;后面两句用“醉”“离人泪”等语点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是情语。
这些秋景是莺莺与张生在长亭送别这一特定背景下的秋景,全是些伤感的声色,是莺莺伤心的内心世界的投射,而莺莺的离愁别恨又因为萧瑟秋景的渲染而显得浓烈凄苦。
这样的写法,其实就是点染结合的。
如柳永《雨铃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饮无绪。
”这里“无绪”是点明情感之语,其余则是景语。
这样的描写也就是情景交融的。
“融情入景”,顾名思义是说把诗人的主观情感完全融化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或者说隐藏在景物描写的背后。
就是说,文本中只用到“景语”,而“情语”隐没不露,或只露蛛丝马迹。
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没有一个直接抒情的句子或词语,作者的思想感情深隐在这四句景物描写之中。
第一句字面上说,山象以前一样矗立在石头城四周,没有任何改变;实际上在暗示石头城今非昔比了,想当年何等的繁华,而今却是这般的萧条,这句就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二句,写潮水“寂寞”,其实也在暗示石头城寂寞。
三、四两句,用“月”这一意象诱导读者关于今昔的联想。
古诗鉴赏之借景抒情
![古诗鉴赏之借景抒情](https://img.taocdn.com/s3/m/d17b02b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f.png)
借景抒情手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借景抒情手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时期。
发展
随着诗歌创作的演变,借景抒情手法逐渐成熟,成为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唐宋时期,借景抒情手 法达到了巅峰,成为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牧、苏轼等人的常用手法。
03
借景抒情手法在古诗中的 应用
03
借景抒情手法在古诗中的 应用
丰富诗歌的表达方
式
借景抒情手法是诗歌表达的一种 重要手段,能够丰富诗歌的艺术 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
借景抒情手法的重要性
增强诗歌的艺术感
染力
借景抒情手法能够将抽象的情感 具象化,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立 体感,从而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拓展诗歌的意境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诗人能够营 造出特定的意境,使诗歌的主题 和情感得到更深入的拓展和表达。
03
借景抒情的手法能够使诗歌的 情感更加真实、细腻和立体, 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 的情感世界。
拓展意境的创造
借景抒情的手法能够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使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和独特。
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借景抒情的手法能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广阔和多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加丰 富的艺术体验。
自然景物的描绘
总结词
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物,诗人能够将读者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其情感和心 境。
详细描述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借助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来传达情感。例如,白居易在 《琵琶行》中通过描绘秋夜的萧瑟景象,烘托出琵琶声的凄凉之美,使读者感 受到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的描绘
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1472053b84ae45c3b358c88.png)
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古诗词中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一般是情与景配合。
“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题金陵图(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哀景写哀情)与情景反衬(乐景衬哀情)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5b337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4.png)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古诗词以景衬情题的解题技巧
![古诗词以景衬情题的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da7f03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6.png)
古诗词以景衬情题的解题技巧古诗词以景衬情题的解题技巧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以景衬情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类型例说以景衬情又可分为两大类:以实景衬情和以虚景衬情。
1.以实景衬情根据景与情的关系,我们又可以将其细分为以哀衬哀,以乐衬乐,以乐衬哀等。
(1)以哀景衬衷情。
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分析:这两句描写了送别时所见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写出了山高水长,路途艰险,属于哀景。
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用路途艰险来表达对友人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以山高水长来流露自己对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此可谓以哀景衬哀情。
这种手法在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也有体现。
(2)以乐景衬乐情: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中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之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
诗人在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于江畔散步,见到繁花似锦,蝶舞莺啼的明丽之景,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
这就是以乐景衬乐情。
另有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之情,同样是以乐景衬乐情。
(3)以乐景衬衷情:2010年盐城一模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古诗词的情与景
![古诗词的情与景](https://img.taocdn.com/s3/m/0bcde4e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6.png)
古诗词的情与景古诗词的情与景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0e1d9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2.png)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二节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景与情【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2.提高对古诗中景与情的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考点解析景情关系(1)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①触景生情。
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③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若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⑤“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⑥“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离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内在联系:①景、情正村;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孟浩然的诗词《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
![孟浩然的诗词《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92b5881eb91a37f0115cb1.png)
孟浩然的诗词《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个问来得十分自然。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
“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这个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
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
“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
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持续。
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扩展阅读:清淡自然的诗风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eeead25fbfc77da269b110.png)
12/2011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姚志爽(唐山市开滦一中)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
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
《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70c5ae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8.png)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一、诗歌景与情的关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方式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诗句。
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
):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https://img.taocdn.com/s3/m/aa2ee35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f.png)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古诗词鉴赏,是多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一直保留的题目,而具体鉴赏古典诗词时,常常涉及到情与景的关系。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胎,合而为诗。
”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情与景巧妙结合,从而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之作不乏其例,但仔细品味,机杼各异,异彩纷呈。
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将自己要抒发的主观情志含吐不露地融入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之中,使无形之情因之可见,无情之景因之可思。
如: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中描绘的画面是:阳光普照,四野青绿;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紫燕春归,衔泥垒巢;鸳鸯出水,沐浴阳光。
这幅画面反映了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诗人笔下明净绚丽之景、悠然自适的物态同诗人欢愉安适的心情契合相印。
全诗写景不及人,但字里行间隐然有一诗人在,在每一个物象中都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萌动。
读之非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远,耐人寻味。
二、离情入景离情入景,指诗人在“情不可尽”之时,并不矫作吐露,而是借助联想、想象之法移情于景,使情感得到升华。
如: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这首乡愁诗的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一个“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那种落叶飘、秋霜落、清枫凋的景色正好可以衬托诗人处身战乱、漂泊异乡、居无定所的痛苦。
“万里归心对明月”移归思之情于皎皎明月,见不尽之情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有愁多梦不成的凄苦,有硝烟未熄的幽怨,可谓愁肠百结,动人肺腑。
这种情与景的结合若即若离,似脱实粘,有绝处生姿、淡雅含蓄之妙。
三、情景互生情景互生,亦称为“情景互藏”,即常说的“情景交融”。
在诗人笔下“景语即是情语,情语亦即景语”(王国维),从而构成一种物我难辨、自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古诗中的景与情
![古诗中的景与情](https://img.taocdn.com/s3/m/41ca88db5901020206409c06.png)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触景生情
▪ 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 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古诗中的景与情
古诗的情与景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 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
情与景的关系: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 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 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 种感情的色彩。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强调的是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 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
触景生情遇到景物往往是无意的,由于某种景 物的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情感。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 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 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谢谢观赏
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练习: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 为本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 对沉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 离愁的难耐。 (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34928d84868762caaed556.png)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 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 的感伤。
以乐景衬哀情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以乐景衬哀情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哀景衬乐情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 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 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高考真题(2011年江西卷)
• • • • • • •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前一句以 乐景写哀情,后一句以哀景衬哀情。
怀古伤今
2011年高考全国卷
• • • • • 春日秦国怀古 周仆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 [注]①周仆(?~878):字太仆,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 泾水:渭水支流,在今 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古 诗 鉴 赏 之 抒 情 手 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 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古诗词鉴赏之诗歌的意境
![古诗词鉴赏之诗歌的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775e863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f.png)
古诗词鉴赏之诗歌的意境意境诗歌的意境,指的是诗歌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含蓄、幽深、丰富的情感的自然或者生活图景以及能够引发读者体会、品味和想象的艺术画面。
它由情感组合而成,在情感的不同作用下,构成不同特征的形与神、情与理相统一的意象系统,从而形成了可以让读者自由品味和感悟的想象空间。
换句话说,诗歌的意境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自然、静谧恬美的乡村生活画面,诗人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幅画面之中。
这种包含着诗人情感的图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意境一般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侧重于对主观情感的流露,将情感直接转移到景物上去,表达情感比较强烈、具体、确定的意境。
比如欧阳修的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有我之境”的名句。
“无我之境”则是指较为客观的描绘景物,渲染描绘出来某种独特的情感氛围或者景物环境,以体现诗人隐约、深刻甚至可能有些模糊的情感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就是“无我之境”的佳作。
创造意境主要有三种方式: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和形神兼备。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情绪、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的呢: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
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1野望(王绩)-解析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1野望(王绩)-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e625d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4a.png)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1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互不相识,相对无言,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在以上背景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颇具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写法】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描写,以动衬静;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考点】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e523e994ddccda38376baff0.png)
古诗中的景、情关系类型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d80277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d.png)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在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密切而微妙。
诗人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一方面,景可以是情的触媒,即“触景生情”。
诗人在观察到某种景物后,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某种情感。
这种情感可能是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等。
例如,当诗人看到落叶纷飞,可能会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产生悲秋之情。
这种情感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成为了情感的触媒。
另一方面,情也可以是景的载体,即“缘情写景”或“寓情于景”。
诗人在心中先有某种情感,然后选取相应的景物来承载这份情感。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例如,诗人可能为了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会选择描绘荒凉的秋景,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此外,景与情还可以相互交融,形成一种“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人在描绘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难以分割。
这种艺术效果使得古诗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韵味。
例如,诗人在描绘春天景色时,可能会将自己的喜悦和期待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密切而微妙的。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不仅增强了古诗词的感染力和韵味,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景为情设 情因景生——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之景与情的关系
![景为情设 情因景生——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之景与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66fa0d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8.png)
一直以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都是一个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的感悟,很多时候是由教师硬塞给他们的理解,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重点,而没能进入诗词审美的境界。
对此,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感悟的空间,教他们怎样从古典诗词里找到美,品到情,而非仅仅根据教参人云亦云。
而指导学生品味诗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抓住诗词里的景的描写以及情的抒发,因为"做诗不过情景二端",将二者关系把握住了,结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学生自然而然地能自我感受,进入诗词的审美境界。
那么古典诗词里的景与情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就此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景正衬情就是说作者在诗词中描绘的景色(景物)的特点于他所抒发的情感是相融合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两个方面: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抒哀情。
顾名思义,乐景即是一切快乐的,融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的景象,哀情就是一切愁苦的,凄凉的,悲伤的,压抑的情绪。
而古诗词的创作往往离不了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赏析诗词里的景的特征,自然能明晰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诗词本身。
例如: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鉴赏这首诗歌,可以给学生设置三个问题,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初读后,自然可以通过诗题了解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春景,诗中写了西湖边的山,亭,莺,燕,花,草,绿杨,沙堤。
而通过修饰性的"早""新"等词可以看出这是早春景色:倒影白云平静如镜的湖面,争着飞向向阳树木的黄莺,衔泥筑巢的飞燕,色彩斑斓的春花,刚没过马蹄浅浅碧绿的春草,岸边的绿杨以及迷人的白沙堤,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这些景色,呈现了世间万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之景与情的关系■文/薛玲玲安徽省马鞍山市石桥中学摘要: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古诗词鉴赏的要点很多时候落在诗词中的景与情的关系上,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古诗词中景的描写以及作者写景的意图,它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何关系,弄清这一关系,加上相关的艺术手法,很多诗词的解读将变得轻松。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c0df66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0.png)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
古代诗人们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他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思索和情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以下将从古代诗词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探讨。
古代诗词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清晨的景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他虽然在春天的清晨宁愿多睡一会儿,但当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时,便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
又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江山多娇,水韵悠扬。
画船听雨眠花阁,百啭无人杜鹃啼。
”他通过描绘赤壁山水的美丽和风雨中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句体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古代诗词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体现在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倾诉和抒发自己的情感。
古人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描绘黄河和山脉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倾慕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个人的胸怀和志向。
又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山居的景色,表达了对清新自然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倾诉。
这些诗句体现了古代诗人通过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
古代诗词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对自然景色的倾诉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的思索和感悟之中。
古代诗人常常将自然景色与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青翠的峰
峦 、初夏田间的农忙情景 。
分析氛围:清新明净、秀丽、明朗
抒发情感: 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与景关系题
思路:关系 + 内容 + 气氛 + 情感 步骤:
(关系) 描写…… 营造…… 表达……
诗歌写景作用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哀景写哀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 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 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诗歌借景抒情,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
湖,生意盎然,作者以 “莺争”“燕啄”“绿
杨”“白沙”等意象,从动态到色彩,字里行间充
满了无尽的爱意——乐景 ,借乐景抒发了自己的
喜爱之情。
(一)乐景写乐情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 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 \借景抒情 \塑造意境 \奠定情感基调 \ 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
以景衬境 ,以景衬情 )
借景抒情(由景生情): 景与情的内在关系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 + 内容 + 作用 步骤:
(反衬) 以……衬……情
(总结)以此种手法突出/强调/增添了……情
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解题小结】
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 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 “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 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 悲凉之感。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 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 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分析氛围: 衰残、凄凉的秋景
抒发情感: 抒写了作者的羁旅之苦、思筛乡选之景愁物(烦,乱注心境) 意景物本身的 特点
例题展示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抓无描氛写垢景(注物)的。修饰 郭门临渡头,村树性连词溪语口。。(注意画 白水明田外,碧峰面出的山色后调。)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代胡应麟《诗薮》
歙县中学 凌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列举景物: 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
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练习 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
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
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 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三)乐景衬哀情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 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 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 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 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 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