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哀景衬乐情
答题步骤
思路:手法 + 内容 + 作用 步骤:
(反衬) 以……衬……情
(总结)以此种手法突出/强调/增添了……情
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解题小结】
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代胡应麟《诗薮》
歙县中学 凌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列举景物: 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
(三)乐景衬哀情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 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 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 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 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 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答: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 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列举景物:开阔的原野、明净的空气、河边渡头 、城门
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青翠的峰
峦 、初夏田间的农忙情景 。
分析氛围:清新明净、秀丽、明朗
抒发情感: 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与景关系题
思路:关系 + 内容 + 气氛 + 情感 步骤:
(关系) 描写…… 营造…… 表达……
诗歌写景作用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练习 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
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
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氛围: 衰残、凄凉的秋景
抒发情感: 抒写了作者的羁旅之苦、思筛乡选之景愁物(烦,乱注心境) 意景物本身的 特点
例题展示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抓无描氛写垢景(注物)的。修饰 郭门临渡头,村树性连词溪语口。。(注意画 白水明田外,碧峰面出的山色后调。)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二)哀景写哀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 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 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 \借景抒情 \塑造意境 \奠定情感基调 \ 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
以景衬境 ,以景衬情 )
借景抒情(由景生情): 景与情的内在关系
乐景
百度文库哀景
乐情
哀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诗歌借景抒情,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
湖,生意盎然,作者以 “莺争”“燕啄”“绿
杨”“白沙”等意象,从动态到色彩,字里行间充
满了无尽的爱意——乐景 ,借乐景抒发了自己的
喜爱之情。
(一)乐景写乐情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 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 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 “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 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 悲凉之感。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 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 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答题步骤
思路:手法 + 内容 + 作用 步骤:
(反衬) 以……衬……情
(总结)以此种手法突出/强调/增添了……情
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解题小结】
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
古诗词中情与景之关系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代胡应麟《诗薮》
歙县中学 凌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列举景物: 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
(三)乐景衬哀情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 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 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 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 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 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答: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 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列举景物:开阔的原野、明净的空气、河边渡头 、城门
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青翠的峰
峦 、初夏田间的农忙情景 。
分析氛围:清新明净、秀丽、明朗
抒发情感: 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与景关系题
思路:关系 + 内容 + 气氛 + 情感 步骤:
(关系) 描写…… 营造…… 表达……
诗歌写景作用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练习 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
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
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氛围: 衰残、凄凉的秋景
抒发情感: 抒写了作者的羁旅之苦、思筛乡选之景愁物(烦,乱注心境) 意景物本身的 特点
例题展示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抓无描氛写垢景(注物)的。修饰 郭门临渡头,村树性连词溪语口。。(注意画 白水明田外,碧峰面出的山色后调。)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二)哀景写哀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 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 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 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 \借景抒情 \塑造意境 \奠定情感基调 \ 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
以景衬境 ,以景衬情 )
借景抒情(由景生情): 景与情的内在关系
乐景
百度文库哀景
乐情
哀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诗歌借景抒情,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
湖,生意盎然,作者以 “莺争”“燕啄”“绿
杨”“白沙”等意象,从动态到色彩,字里行间充
满了无尽的爱意——乐景 ,借乐景抒发了自己的
喜爱之情。
(一)乐景写乐情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 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 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 “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 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 悲凉之感。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 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 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