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知识的掌握,培养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结合课堂所学,绘制碳及其氧化物相互转化的概念图,以直观展示各物质之间的联系。
2.实践作业:
-设计并实施一个家庭小实验,如用醋和小苏打观察二氧化碳的生成,或用碳粉和氧化铜粉末进行一氧化碳的还原实验。
2.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的直观认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注重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掌握碳及其氧化物知识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作业时,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还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差异;
-碳及其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2.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点。
2.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6.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6.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碳的单质1.核心素养(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作用。

(2)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以碳的单质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观念:①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②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

2.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教学难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4.教学建议【建议1】有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观察下列图片,总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石墨为什么能作干电池的电极?石墨为什么可制铅笔芯?用金刚石制玻璃刀利用了它的什么性质?(3)通过对问题(2)的理解,请你总结一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4)你知道为什么食品包装用氮气作保护气,金属铜能作导线,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却不同吗?【建议2】比较木炭和活性炭吸附性的强弱。

教师演示木炭吸附性实验,同时做一个活性炭吸附性的对比实验:取两个50 mL的烧杯,各加入20 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2滴红墨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木炭和活性炭,比较溶液中红色褪去所需的时间,进而确定两者吸附性的强弱。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讲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例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

那么,有没有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种物质的例子呢?【师问】氧元素能组成哪些单质?【师问】磷元素能组成哪些单质?【师问】由此说明什么?【师讲解】碳元素能不能组成不同的单质呢?研究表明: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①碳的单质(1)金刚石【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归纳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第1课时碳的单质 (1)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4)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7)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第1课时二氧化碳 (10)第2课时一氧化碳 (15)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

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掌握碳的几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反应生成了红色金属Cu,也产生了CO2。

知识点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反应原理1.实验药品某某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知识拓展】:实验目的是制得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从原料角度来分析:浓盐酸、浓硝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制气过程中会挥发出氯化氢或硝酸蒸汽,从而导致产物不纯;碳酸钠、碳酸氢钠是粉末状的固体且易溶于水,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速度过快,不利于收集气体;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物为硫酸钙,微溶于水,包裹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外界的酸与内部的碳酸钙继续反应,使反应速度大大减慢;综上所述:实验室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宜采用块状的某某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作原料。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即在实验条件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研究支取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气体的性质。

(1)发生装置的选择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装置举例固体(固体+固加热体)固体+液体(液体+液体)不加热(2)收集装置的选择气体的选择收集方法装置举例优缺点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O2、H2、CO等收集气体较纯,但含水蒸气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中各组分反应向上排空气法O2、CO2等纯度不高,需要验满,但较干燥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中各组分反应向下排空气法H2、NH3等纯度不高,需要验满,但较干燥3、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O2、H2、CO2的检验方法气体检验方法现象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H2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纯净气体能安全燃烧,有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知识拓展(1)当气体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时,一般用排水法收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2.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介绍实验室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使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并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详细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包括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知识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2.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过程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实验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对二氧化碳制取过程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实例,如碳酸饮料、灭火器等,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创设实验情境:进行一个简单的二氧化碳实验,如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到二氧化碳的生成,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在导入新课时,我注重利用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实例,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有直观的认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进行一个简单的二氧化碳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二氧化碳的生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目的;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

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2: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重要物性,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教学过程:[提问] 我们都见过晶莹璀灿的金刚石,也经常使用铅笔、碳棒,冬日里还可用木炭取暖,可你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成份组成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讲解] 铅笔芯、碳棒的主要成份是石墨,金刚石、石墨、木炭,还有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这节课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阅读] 课本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一、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成份、物理性质及用途[讲解]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折射散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润滑剂。

3.石墨可导电,可以做电极,又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并在温度骤然升高时不易炸裂,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 教案

工作计划及亮点工作计划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份明确的工作计划,以指导自己的工作。

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完成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个工作计划及其中的亮点工作计划。

2. 工作计划2.1 目标设定首先,在制定工作计划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

目标通常应该是明确具体的、可量化的,以便我们能够实时追踪我们的进度。

例如,我们的目标是在一年内提升销售额30%。

这个目标是明确的和可量化的。

然后,我们需要将这个目标细分为更小的任务,以设定更具体的目标。

2.2 时间规划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时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执行时间。

首先,我们可以将整个时间周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季度、月度或每周。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在时间规划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工作的优先级和紧急程度。

对于重要而紧急的任务,我们需要将其优先安排。

对于重要而不紧急的任务,我们可以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其按时完成。

2.3 任务分解任务分解是制定工作计划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将整体任务分解为更小的任务,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任务的具体要求,并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我们的工作。

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周期或优先级对任务进行分解。

对于每个任务,我们要明确任务的具体要求、所需资源和时间限制。

在进行任务分解时,我们可以绘制工作分解结构图、流程图或使用项目管理工具。

2.4 任务执行和反馈制定好工作计划只是第一步,执行计划同样重要。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计划进行逐步实施,并不断反馈和调整工作计划。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执行习惯,按计划执行任务。

要克服拖延症和分心,确保专注于每个任务的完成。

其次,我们需要定期进行工作进度的跟踪和评估。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能需要调整工作计划中的任务和时间安排,以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最后,在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进行全面的反馈和总结。

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完成进度、质量和效果。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4.环保意义:讲解碳及其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异同;
3.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教师详细介绍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图示、实例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化学方程式:讲解碳及其氧化物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书写规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表达化学反应。
3.实际应用:分析碳及其氧化物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如二氧化碳在饮料制造、一氧化碳在钢铁生产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梳理:按照教材内容,带领学生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变化规律、检验方法等,形成知识网络。
4.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4.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物理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酸性、氧化性等。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检验及性质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能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低碳生活,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3.培养学生严谨、勤奋、合作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现象,如碳酸饮料、温室效应等,引起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兴趣。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情感教育:结合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低碳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8.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氧化碳性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二氧化碳这一课题的学习,既充满好奇心,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科知识角度来看,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碳酸饮料、温室效应等,但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等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对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检验等实验技能还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验操作的指导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5.突破重难点,强化训练: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教学评价多元化: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掌握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化学式及性质。
2.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用途,如碳在冶金、燃料、电池等方面的应用,一氧化碳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3.掌握碳及其氧化物反应的基本类型,如燃烧反应、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反应类型等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讲解。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评价,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自信心。
(五)总结归纳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反应类型等知识点。
8.课后拓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探究,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煤炭、铅笔、饮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中的碳有什么作用。
2.提问:“为什么煤炭可以燃烧产生能量?饮料中为什么会有气泡?”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强调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今天作者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案设计(共含19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篇1: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的氧化物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的氧化物一、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碳跟氧气反应——可燃性:①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碳在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②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碳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 点燃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 点燃 2CO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现象: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中有红色固体生成。

注意:①碳单质作还原剂一般需要大量的热,属于吸热反应,因此反应条件一般要写高温;②操作时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③配置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些,目的是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还原性化学公式:C+2CuO 高温2Cu+CO2↑(置换反应)4.应用:冶金工业二、二氧化碳的制法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3)化学实验注意与结论 a需要研究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性质及用途,认识碳单质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金刚石和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C60是一种分子晶体,具有足球烯的外貌和性质。通过对比分析这三种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碳单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展示金刚石和石墨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价值。同时,通过介绍C60的独特结构和性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如“金刚石和石墨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性质?”“C60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强调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教师总结碳单质在现实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突出碳单质的重要性。
3.教师强调碳单质在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初中部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初中部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单质碳、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选取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特征,确立本单元各物质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CO2、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难点:选取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思路。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自主探究】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总结出研究方法。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

____________单质 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碳物理性质:__________ ____二氧化碳化学性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制法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氧化物验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一氧化碳用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合作探究】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项目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分子碳的氧化物CO2 CO项目氧气二氧化碳原料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石灰石(或某某石)、稀盐酸原理装置图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为了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练习:下图分别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专题六: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专题六: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2)撰写一篇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2.实践作业:
(1)分组进行家庭小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制备、碳的还原性实验等,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调查生活中碳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了解防治措施,形成调查报告。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乐于探索碳和碳的氧化物领域的知识。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碳的氧化物在环境、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保证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4.作业完成后,学生要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专题六: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掌握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制备和应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了解它们在环境、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3.学会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以碳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如金刚石、石墨、燃料等,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原理。
4.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碳及其氧化物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理解。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原理的掌握。
3.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碳及其氧化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发现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c.请举例说明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d.如何书写碳及其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e.你认为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有何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a.根据反应原理,书写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解释以下现象:
8.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呈现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9.定期组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呈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木炭、石墨、金刚石等含碳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之间的联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点。
2.强调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活。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c.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碳的性质及应用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表达相关的化学反应。
3.学习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随后,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含碳物质,如石墨、金刚石、糖等,让学生认识到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上一节课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回顾碳的位置和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等,通过化学方程式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番禺区石碁中学薛少华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分为两部分,一是梳理本单元重要知识点,建构知识网络;二是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首先,本课以CO2 为突破口,通过“产生CO2的反应”和“消耗CO2的反应”两个问题复习本章有关化学方程式。

再通过化学方程式整理出含碳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关联简图。

再以简图为基础,补充物质转化所需条件及体现的性质,得到一个完整的关联图,且在讲解每一个关联后,辅以即时练习,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阶段为知识运用,以有针对性的题目帮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

精选两道与本课构建的知识网络紧密相关的推断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网络结构的应用。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2.学生分析学生在学完本单元后,对于碳的单质的种类、性质、用途,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等内容有初步认识,就是对于一些常识类的知识学生较易接受。

学生普遍反映本单元知识多且乱,主要体现在考查化学性质时,学生不清楚反应过程及产物,不知道物质的性质,写不出或者混乱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梳理本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写出生成CO2与消耗CO2 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能够构建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网络图。

【过程与方法】1. 能运用知识整合的方法建构本单元化学物质间的网络关系图。

2. 学会利用知识框架图进行物质推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与消耗二氧化碳的反应体现化学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的价值。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关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际应用场景,如炭笔、煤气、二氧化碳的用途等,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创设实验情境,如碳的燃烧、二氧化碳的制取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教师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炭笔是如何制作的?”“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思考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作用。
2.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教师强调碳及其氧化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敬畏之心。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煤炭的燃烧、可乐中的二氧化碳等。
2.学生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能够运用对比法分析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3.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对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共识,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5.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运用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敬畏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正文】“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唯一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个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

这部分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

这种情况与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关。

如何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为此,本文将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对“单元”与“单元教学”的认识1.如何看新教材中的“单元”与以往化学教材采取章-节编排结构不同,初三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单元-课题式编排结构,上下两册共编入了12个单元。

这些单元是: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金属和金属材料,溶液,酸和碱、盐,化肥,化学与生活。

其中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课题组成。

这些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或专题为主,也就是说组成单元的每个课题之间都有共同的、相互联系的内容,这就体现了单元构成的目的性与整体性。

由于不同单元所突出的知识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一般认为这样的单元与旧教材中的“章”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新教材的单元中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但到底有没有差别?从化学课程标准来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内容(见表1),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感性基础,也为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组成、性质、用途方面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

课程标准这样的处理,是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

表1 课程标准中与“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的内容内容标准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过程和方法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和方法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碳酸、碳酸钙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合、分解、还原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物质与健康一氧化碳有损健康因此,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就不能仅从元素知识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分内容,不能把学习重心放在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的记忆上,而要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初步形成对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认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化学新教材中的“单元”,就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单元,也是“过程与方法”单元,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单元。

2.关于“单元教学”的认识单元教学的着眼点是“单元”。

从教学内容看,它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强调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

从教学目标看,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问题可以分散、逐步地加以实现。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有其内在的知识结构。

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可将单元知识内容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梳理和提炼,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结构,以此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力。

二、怎么解决“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好学难记的问题“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一些含碳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化学事实性知识,涉及多种含碳物质的性质、大量的化学方程式等,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多以描述性为主,学生感觉好学但又会感到这是一堆难以记忆的繁杂知识。

笔者认为,这与学生对这些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关。

为改变这种情况,使枯燥的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深刻,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将观察到的事实性知识和头脑中的某些相关的已有经验建立起内在的科学的联系,促进事实性知识的概念化。

为了促进知识的概念化,需要在知识学习中注意以下问题:1.在足够的感性认识中走向生动的科学概念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个单元的内容,以学生观察一些含碳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为主,如性质、变化、实验室制法等。

这类概念多数依靠直观和直觉来形成,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因此,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认识,一方面,要以实验为基础。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来了解、掌握物质的性质、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学习,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使抽象的结论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

另一方面,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

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熟悉的具体物质(事实材料)和学生已具备的日常概念以及体验的基础上,从具体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开始学习。

例如: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可通过对一些生动感性材料如玻璃刀、电池中的碳棒等的观察,从用途推测中得出,再经过进一步讨论,初步形成物质用途取决于性质的思想。

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走向生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的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可以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而化学方程式作为反映物质变化的符号,是连接物质变化宏观现象与物质结构微观世界的中介。

只有深刻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把握物质性质、变化、制法和用途等知识之间的关系。

为此,就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把“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由结构、用途推断性质,由性质确定制法和用途,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性质的思路。

如果建立不起这种联系,学生就只能死记字面意义,而形不成真正的理解,也就无法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形成不仅以概念为基础,还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基础。

三、用“物质转化”突破物质中心走向真正的联系知识结构,主要指各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联系的形式,反映了知识内容间的层次、顺序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这是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的结果,也是用于统整教学过程的内在线索。

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取、存在和保存等。

依据这种思路,我们可以理顺物质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把一些貌似孤立的内容联系起来,达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按照这样的思路将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却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这是为什么?笔者分析,问题之一:“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涉及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等多种物质,而我们的教学是针对每一种物质,以其化学性质为核心来进行的。

这是典型的以物质为中心研究物质的思路。

这样,我们可以将某一物质的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知识串起来,但就不同物质的相关知识来说,还缺乏一定的联系性。

问题之二:平时的教学是按课时,一个物质一个物质进行的,结果造成不同物质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隔离,学生获得的知识大都是局部的、孤立的和零散的。

要使本单元知识结构化,就需要寻找不同物质间的联系。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从组成上看,这些物质都含有碳元素。

如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相同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化合物等。

这体现了物质的统一性、联系性和多样性。

从性质上看,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含有某种相同的元素)是这些物质能够相互转化的前提,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是实现物质转化的途径。

例如:单质碳和一氧化碳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如图1)转化成二氧化碳,并且变化形式相同,这说明单质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有相似之处。

单质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相似性便是他们之间的联系性。

由此还可以看出,体现单质碳和一氧化碳某些性质的化学变化,正是单质碳和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因此物质之间的联系,就是体现某种物质化学性质、用途或制取某种物质的化学反应,这些联系反映出不同物质的不同或相似性质。

附图图1针对“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可以提炼“物质转化”作为核心概念,依据“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性质)—转化(制法)”的线索,不仅可以理顺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使不同物质之间的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更加清晰,这就是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是通过变化实现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表明物质的内在联系,这种转化关系就是反应规律。

提炼“物质转化”作为核心概念,就是要突出从“转化”的整体关系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以“物质转化”作为核心概念统摄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不仅可以使知识的包容量大,而且蕴含着对新、旧知识的连接、转换与调控的功能。

就某种物质而言,它以及它的化学性质、制取好像是个别的、孤立的;但在这知识结构中,它又是与其他物质有区别又有联系。

把每一种物质的性质及制取反应放在这个知识结构中去认识,就可以把握这些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既包含本单元涉及的主要物质,又有助于把这些物质之间的联系表现出来。

可以看出,不同物质之间的联系就是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而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途径和方式。

在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中,转化的方向和条件揭示了物质转化的特征与规律。

附图图2如果学生获得的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清晰、因果明确、来龙去脉清楚的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必然对该单元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单元,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表现开始,进而深入到认识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物质变化的规律性,这是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四、核心概念必然蕴涵重要的方法并以方法为支撑知识结构化的过程,是找寻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过程,而这种联系常常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来建立。

运用对照、比较方法,可以找出每组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寻找共性是建立同一类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到物质鉴别方法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突出对比、归纳等方法的运用。

例如金刚石与石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木炭的燃烧(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等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总结有意识记的方法,如列表对比,绘关系图等,引导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