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趾关节解剖
跖骨解剖概要

跖骨解剖概要跖骨是人体足部的一种长骨,位于脚掌部分,由跖骨头、跖骨身和跖骨基组成。
它是足底的主要支撑结构之一,也是人体行走、奔跑等活动的重要支撑结构。
一、跖骨的形态特征1. 跖骨头:位于跖骨的前端,呈方形或长方形,与第一掌骨相连。
2. 跖骨身:位于跖骨头和跖骨基之间,为长条状。
3. 跖骨基:位于跖骨的后端,呈扇形或三角形。
二、跖骨的解剖结构1. 跖韧带:由多个小束组成,将足底肌肉与足底各部分连接起来。
2. 前下腓肠肌腱:起源于胫腓筋膜和胫前肌,插入于第五跖间关节处。
3. 橙红色突起:位于第二、三、四跖间关节处,为足底肌肉附着点之一。
4. 跗面动脉:从胫后动脉分支而来,沿着跖骨内侧向前行进。
5. 跖面动脉:从胫后动脉分支而来,沿着跖骨外侧向前行进。
6. 前跖静脉:从足底沿着跖骨内侧向上行进,最终汇入小隐静脉。
7. 跖神经:由胫神经分出,沿着足底向前延伸。
三、跖骨的主要功能1. 支撑体重:足底的主要支撑结构之一,承受人体重量的作用。
2. 运动功能:通过与其他足部骨骼和肌肉的协同作用,完成人体行走、奔跑等活动。
3. 保护作用:为足底提供保护作用,减少外界对足部的冲击和压力。
四、常见病理问题1. 跖骨骨折:由于外力冲击或猛烈运动等原因导致跖骨断裂,常伴有剧烈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2. 跖骨关节炎:由于长时间过度使用或年龄等因素导致跖骨关节炎,常伴有疼痛、僵硬和关节肿胀等症状。
3. 跖骨前脚弓降低:由于足部肌肉和韧带的损伤或过度使用等原因导致跖骨前脚弓降低,常伴有足底疼痛和步态异常等症状。
总之,跖骨是人体足部的重要结构之一,具有支撑体重、运动功能和保护作用。
了解跖骨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以及常见的病理问题,对于维护足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跖趾关节介绍

第一跖趾关节介绍
第一跖趾关节是人体足部关节,具体是指脚大拇指和脚掌之间的这个关节。
这个关节位于足的中部,由内向外的第一块跖骨关节。
在解剖学上,五个脚趾从大拇指到小拇指依次被称为第一到第五趾,而将脚趾和脚掌之间连接的这个关节称为跖趾关节,因此第一跖趾关节就是指脚大拇指和脚掌之间的这个关节。
该关节最常见的疾病是痛风,患有高尿酸血症后,痛风结晶容易沉积在第一跖趾关节处,从而引发痛风性关节炎,出现较为明显的红肿热痛炎症表现。
如果出现了第一跖趾关节的红肿热痛症状,需要进行尿酸检查,以明确是否由痛风引起。
此外,足部结构中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
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其中位于足的中部有5块跖骨,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足部的骨可分为附骨(7块跟骨、距骨、骰骨、足舟骨和3块楔骨)、跖骨和趾骨,此处的解剖学位置术语常用足底、足背描述;一般用远端、近端分别描述足尖侧、足跟侧。
因肢体发育早期发生旋转,导致手的拇指在外侧,而足的拇趾在内侧。
1骨学足背面观距骨滑车:滑车状关节面,使胫骨下端和距骨相关节。
距骨:距骨为跗骨中位置最高的骨,直接位于胫骨下端。
外侧区域有一关节面与腓骨下端相关节,其前部突出为距骨头,与足舟骨相关节。
距骨头:位于距骨前面的突起,靠一狭窄的颈部连接距骨体,有一关节面与足舟骨相关节。
足底面观跟骨:跗骨中最大的骨,后面形成跟后突起,为跟腱(Achilles 腱)附着点。
跟骨表面有一粗糙区域,为足肌附着点和肌腱通道。
跟骨近端有两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远端有一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
跟骨结节:跟骨向后的突起,能在足跟部触知,为跟腱(Achilles腿)和覆盖足底肌肉的跖腱膜的附着点。
拇长屈肌腱沟:位于跟骨内侧的浅沟,内有至足底的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
楔骨:楔骨呈楔形,共有3个,近侧与舟骨相关节,远侧与第1~3跖骨底相关节。
内侧楔骨最大,中间楔骨最小,外侧楔骨形成楔形的底。
内侧楔骨呈倒置的楔形,是足横弓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个楔骨近侧均有凹陷的关节面与舟骨相关节。
内、外侧楔骨向远端延伸,超越中间楔骨,均与第2跖骨底相关节。
足外侧面观骰骨:位于跟骨远端。
骰骨近端与跟骨相关节,远端与第4和第5趾骨相关节,内侧与足舟骨和第3楔骨相关节;背外侧粗糙,便于韧带附着;骰骨远端含有骰骨沟,内有腓骨长肌肌腱通过。
足内侧面观足舟骨:扁平,位于跗骨远排内侧,向后与距骨头、远端与3块楔骨相关节。
足舟骨内侧面有一突起为足舟骨结节(粗隆),为一些肌肉附着点。
跖骨:跖骨属长骨,共有5块,后近端连结跗骨,远端伸向每个趾骨,体部在横断面上为三角形,有轻度弯曲和凹陷,两端较粗。
2关节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胫、腓骨下端的膨大突起分别称为内踝和外踝。
手术讲解模板: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手术资料: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术后处理:
第1跖趾关节固定术术后用“人”字形弹 力绷带包扎固定,患肢抬高,术后3~4d 可下地行走,但不负重。6周后可负重行 走。关节融合牢固后将螺丝钉去除。
手术资料: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并发症:
第1跖趾关节固定术主要并发症是固定跖 趾关节的位置不合适,以致影响踇趾的外 形和功能。因骨端接触紧密,加上螺丝钉 固定牢固,关节不融合机会很少。
第一跖趾关节 融合术
手术资料: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科室:骨科 部位:足部
手术资料: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麻醉: 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或腰麻。
手术资料: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概述:
踇僵硬是指踇趾的跖趾关节活动受限,且 主要是背伸受限和疼痛,以至影响正常行 走。其发病原因可能为外伤,剥脱性软骨 炎或骨软骨炎,旋前足和第1跖骨过长等。 治疗方法较常用的有Keller手术、第1跖 趾关节固定术、第1跖骨头骨赘切除术和 近节趾骨背侧楔形截骨术等。Keller手术 能有效的矫正畸
手术资料: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术后护理: 清淡饮食。
谢谢!
手术步骤:
1.做第1跖趾关节内侧纵行皮肤切口,起 自踇趾近节中部,向后延伸,止于第1跖 骨干中远1/3交界处。切开关节囊和骨膜, 显露出近节趾骨近侧1/2和第1跖骨远侧 1/2。将近节趾骨近端和第1跖骨远端向内 侧脱位。用骨刀将跖骨远端修整成锥形, 骨端直径约为1cm。用手钻在近节趾骨基 底部钻孔,深约
手术资料: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手术步骤: 3.按层次缝合切口。
手术资料: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
注意事项:
修整跖骨远端和近节趾骨基底的骨洞要互 相适应,使嵌入后能紧密接触。同时,必 须注意跖趾关节的固定位置,一般认为男 性固定在背伸15°~20°,女性固定在背 伸15°~25°比较适宜,并应用螺丝钉做 牢固固定。
足的解剖图及名称

足的解剖图及名称概述•足共有26块骨组成,并与错综复杂的韧带、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形成了稳定的关节结构和足弓结构,构成功能上的整体。
结构足位于踝关节的远端,其解剖结构主要包括骨、韧带、肌肉等。
骨足部的26块骨骨间连结十分稳固,包括跟骨、舟骨、骰骨、楔骨、跖骨以及趾骨。
•跟骨:跟骨是最大的骨,其前2/3称跟骨体,体的后部短为肥厚、粗涩的跟结节。
跟结节的下方为跟腱附着处。
•舟骨:前凸后凹,后面与距骨头相接,前面与第1和第3楔骨相接。
内侧面有一朝向下方的圆形隆突,称为舟骨粗隆,为胫骨后肌腱附着处。
•骰骨:呈四方形,位于足中外侧。
后面接跟骨,前面接第4、5跖骨,下面有一圆形隆起称骰骨粗隆。
•楔骨:第1-3楔骨由内至外排列,顺次逐渐减小。
第2、3楔骨宽面朝上,第1楔骨窄面朝上,相互嵌合稳定。
•跖骨:为短管状长骨,共5块。
第1跖骨最短而坚强,第5跖骨底的外侧有一乳头状突起,称为第5跖骨粗隆。
•趾骨:共14个,除拇趾为两节外,其他各趾均为三节。
趾骨有底、体、滑车之分。
拇趾的骨粗壮,其余趾的趾骨细小。
第5趾的中、末两节常融成一块。
足骨结构图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是否继续查看?查看韧带足部骨间连结十分稳固,除关节囊外,尚有许多小韧带起加强作用。
足部韧带有很多,例如舟韧带、分歧韧带、跟骰背侧韧带、骰舟背侧韧带,这些韧带对距跟舟关节、跟骰关节等跗骨间关节的结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足韧带解剖图图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是否继续查看?查看肌肉足部肌肉通常分为足外肌和足内肌,足外肌主要是指小腿肌肉,分为前、后和外侧肌群,足内肌包括足背肌和足底肌。
•小腿前群肌:小腿前肌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和第三腓骨肌,这些肌肉均在踝关节轴前方。
•小腿外侧肌:包括腓骨长肌及腓骨短肌,其功能为跖屈踝关节,并可使足外翻。
•小腿后群肌:后群肌有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及趾长屈肌。
•足背肌:较弱小,包括拇短伸肌和趾短伸肌,主要起伸拇趾和伸第2-4小趾作用。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跟腱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肌肉和肌腱疾病,通常由过度使用 引起。患者可能感到足后跟疼痛,尤其是在行走、跑步或跳 跃时。预防措施包括穿合适的鞋子、使用鞋垫或足弓支撑、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及适当休息。
足部血管和神经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血管和神经疾病,通常由糖尿病引起。患者可能感到足部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 丧失,以及出现溃疡和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糖、定期检查足部、穿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长时间站立 或行走以及适当休息。
足部肌肉和肌腱的解剖概述
肌肉结构
足部有许多肌肉,如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等,它们协同作用使足部能 够进行各种运动。
肌腱结构
肌肉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肌腱使足部的运动更加精确和有力。
足部血管和神经的解剖概述
血管结构
足部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动脉为足部提供氧气和营养,静 脉则将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出。
感觉神经
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足部皮肤和深 部组织,感知刺激和疼痛。
运动神经
运动神经支配足部肌肉,产生运动 和平衡反射。
04
足部常见疾病及预防
足部骨骼和关节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跖骨痛
跖骨痛是足部骨骼和关节的一种常见疾病 ,通常由过度使用或应力性骨折引起。患 者可能感到足底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或跑 步时。预防措施包括穿合适的鞋子、使用 鞋垫或足弓支撑、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以及适当休息。
足部的解剖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足部基本结构 • 足部解剖概述 • 足部的功能与运动 • 足部常见疾病及预防 • 足部保健与康复
01
足部基本结构
足部骨骼和关节
跗骨和跖骨
足部骨骼主要由跗骨和跖骨组成,跗骨包括距骨、跟骨、舟 骨、楔骨和骰骨,跖骨是连接跗骨和脚趾的骨头。
拇外翻个案护理 ppt课件

实用骨科学中按照临床表现 、X线片改变与治疗选择不 同,将拇外翻分为三期。
一、解剖特点
第1跖趾关节由两个关节构成
• 跖骨头关节面延伸于跖骨 头的跖侧,并被一嵴分为 两个斜形关节面分别与胫 、腓侧籽骨成关节
• 第1跖骨头远端呈椭圆形, 与近节趾骨基底的凹形关节 面形成关节
拇趾籽骨是组成第1跖 趾关节的重要结构,起 着保护屈拇长肌腱和跖 骨头的作用,同时类似 一个滑车增加了屈拇长、
2月24日 伤口渗血较多,予换药一次,见伤口处红肿明显。 2月26日 伤口换药,见患者伤口处原皮肤血运不良部位愈合较差 3月8日 伤口换药,见患者伤口处原皮肤血运不良部位皮缘坏死
术后护理诊断
1、疼痛 2、有血液循环障碍的危险 3、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4、有切口感染的危险 5、知识缺乏 缺乏术后功能锻炼相关知识
短肌腱的力量。
拇趾跖趾关节周围有6条肌腱通过或附着
足背侧
• 拇长伸肌腱通过关节背侧 止于远节趾骨基底背侧。
• 拇短伸肌腱止于近节趾骨 基底背侧。
• 拇展肌腱止于近节趾骨基 底内侧。
足底侧
• 拇长屈肌腱通过内、腓侧 籽骨间沟,向远侧止于远 节趾 骨基底.
• 拇短屈肌腱在跖趾关节跖 侧分为内、外侧腱两部分 ,分别经籽骨止于近节趾 骨基底内、外侧跖面
四、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 1. 常规治疗 2.辅助治疗 3.按摩疗法 4.家庭治疗
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 其他止痛药,或给予特殊的治
跗骨、跖骨与趾骨,3大解剖要点需牢记!

跗⾻、跖⾻与趾⾻,3⼤解剖要点需牢记!⾜部⾻骼⾜⾻包括跗⾻、跖⾻和趾⾻。
1.跗⾻tarsal bones属于短⾻,共7块,包括距⾻、跟⾻、骰⾻、⾜⾈⾻及3块楔⾻内侧楔⾻、中间楔⾻和外侧楔⾻)。
跟⾻在后下⽅,其后端隆凸称为跟⾻结节。
距⾻在跟⾻的上⽅,跟⾻前⽅接骰⾻,距⾻前⽅接⾜⾈⾻,⾜⾈⾻的前⽅为3块楔⾻。
跗⾻⼏乎占据全⾜的⼀半,与下肢的⽀持和负重功能相适应,距⾻上⾯有前宽后窄的关节⾯,称距⾻滑车,与内、外踝和胫⾻的下关节⾯相关节。
距⾻下⽅与跟⾻相关节。
跟⾻后端隆突,为跟⾻结节。
距⾻前接⾜⾈⾻,其内下⽅隆起为⾈⾻粗隆,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前⽅与三块楔⾻相关节,外侧的股⾻与跟⾻相接。
跟⾻⾻折为常见的是跗⾻⾻折,约占全部跗⾻⾻折的60%,多由⾼处跌下,⾜部着地,⾜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2.跖⾻metatarsal bones属于长⾻,共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形状和排列⼤致与掌⾻相当,但⽐掌⾻粗⼤。
每⼀距⾻近端为底,与跗⾻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与近节趾⾻底相接。
每块跖⾻均可分为底、体和头三部分。
第1~3跖⾻底与楔⾻相关节,第4、第5跖⾻底与骰⾻相关节。
跖⾻头与趾⾻相关节。
第5⾻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粗隆,在体表可扪到。
3.趾⾻趾⾻共14块。
踇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
形态和命名与指⾻相同。
踇趾⾻粗壮,其余趾⾻细⼩,第5趾的远节趾⾻甚⼩,往往与中节趾⾻长合。
功能解剖按照⾜的功能解剖部位,⾜可分为前⾜、中⾜和后⾜。
前⾜由5块跖⾻和14块趾⾻组成。
中⾜由5块跗⾻组成,即3块楔⾻、⾈⾻和骰⾻。
后⾜由跟⾻和距⾻组成。
1.中⾜的解剖特点中⾜还可以分为三柱:(图 4-3-1)内侧柱由第1跖⾻和内侧楔⾻组成;中间柱由第2、3跖⾻和中、外侧楔⾻组成;外侧柱由4、5跖⾻和骰⾻组成。
中跗关节位于后、中⾜交界处,⼜称跗横关节、Chopart 关节,是由距⾈及跟骰关节构成。
距⾈关节位于⾜的内侧纵⼸,富有弹性且活动性相对较⼤;跟骰关节位于⾜的外侧纵⼸相对更为稳定。
跖侧的名词解释

跖侧的名词解释跖侧,在解剖学中,是指人类或动物脚掌后部与地面接触的一侧。
跖侧是人体最具承重功能的部位之一,承担着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生理学、运动学和医学等角度,对跖侧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一、人体跖侧的结构人体的跖侧主要包括脚掌后部的跖骨、跖肌和足底软组织等。
跖骨是组成脚掌骨骼结构的主要成分,共有五块骨头,从大趾侧到小趾侧依次为第一跖骨至第五跖骨。
这些跖骨通过关节连接形成支撑脚掌的强韧结构。
跖肌则负责控制脚掌的运动,包括前踢和后踢等。
而足底软组织则包含了足底皮肤、肌腱、韧带等,这些组织为跖侧提供了保护和支撑的功能。
二、跖侧的生理特点1. 支撑重力:跖侧承担着整个身体的重量负荷,在行走和奔跑时,跖骨通过脚底的关节连接和支撑作用,分散身体的重心,使其能够平稳地移动。
2. 缓冲震动:当身体受到地面的冲击时,跖侧的足底软组织会起到缓冲作用,吸收部分冲击力量,减少对关节和骨骼的损伤风险。
3. 稳定平衡:跖侧的结构和肌肉运动协同作用,使得人体可以在不平坦的地面上保持平衡。
近年来,研究者也发现跖侧与平衡控制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预防坠倒和提高身体姿态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跖侧的运动特点跖侧不仅在行走时发挥重要作用,还在其他运动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跖侧运动特点:1. 前踢:脚趾向前展开,踩踏物体或用力向前踢击。
这种运动主要依赖跖肌和跖骨的协同活动,产生强大的力量和速度。
2. 后踢:脚趾向后弯曲,用脚后跟或脚掌向后踢击。
后踢是很多动物用来防御或攻击的一种反射性动作,也常见于一些拳击、跆拳道等武术技术中。
3. 抓地力:通过足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使跖侧可以抓住地面,从而实现最佳的推力和稳定性。
4. 受力分配:在静止过程中,跖侧可以承担身体重量的不同比例,根据不同的姿势和需求进行受力分配,以保持身体平衡和稳定。
四、跖侧的相关疾病和康复1. 扁平足:指足弓降低或完全塌陷,跖侧受到过度压力导致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2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3
足部动脉
小腿的腘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4
胫后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5
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足背动脉,分支为: 1、足底深支 2、第1跖背动脉 3、弓状动脉,出现率占34.72% 4、跗外侧动脉 5、跗内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9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0
跗跖关节
跗跖关节又名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 的底构成,可作轻微滑动及屈、伸运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1
跖骨间关节
由 I-V跖骨底毗邻面构成。连结紧密,活动甚微。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6
小腿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位置 前群
外侧群
浅 层 后 群
深 层
肌名称 胫骨前肌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腘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胫骨后肌
起点 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
腓骨外侧
股骨内、外侧髁后面 胫骨比目鱼肌线和腓骨
后面 股骨外侧髁的外侧份 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6
足底动脉弓
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 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 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 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跖趾关节解剖

图示双侧趾背动脉的吻合
二、动脉的起源及走行
第一、二、三跖底动脉 均起自足底深弓和足底 深动脉。起始处位置较 深,位于屈肌和骨间肌 之间,至跖趾关节附近 成弯曲形,紧密附着于 周围结构、至趾蹼处分 支形成相邻两趾胫侧趾 底固有动脉和腓侧趾底 固有动脉。
图示跖底动脉分之形成相邻两趾的趾 固有动脉以及在趾腹的袢状吻合动脉
跖底动脉自发出点前行至趾 蹼
处分支形成相邻两趾胫侧趾底固有
动脉和腓侧趾底固有动脉,两条趾 底固有动脉100%存在。跖背动 脉 有其起始处发出后,在骨间肌表面
或内部前行,至趾蹼处分支形成相
邻的胫侧和腓侧趾背动脉。一般胫
侧趾底固有动脉外径大于腓侧趾底 固有动脉外径, 趾底固有动脉的 外 径大于趾背动脉的外径(详见表2) 。
第二、三跖趾关节及近趾间 关节血供特点与临床意义
98人才班 魏长月 导 师 裴国献教授
研究目的
各种原因所致的掌指关节或近指间关节 的强直严重影响手的功能,且治疗困难,以 往所采用的人工关节置换、关节成形等方法 效果难臻满意,目前认为带血供的自体足趾 小关节移植效果较为理想,但多数报导为单 关节移植,为拓宽手术适应症,我们进一步 研究了第二、三跖趾关节及近侧趾间关节的 血供特点及分支分布情况,为临床设计单蒂 双足趾关节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
表1 第1、2、3跖背.跖底动脉的外径和长度-(x+/-s)
名称 第1跖背动脉 第2跖背动脉 第3跖背动脉 第1跖底动脉 第2跖底动脉 第3跖底动脉
外径(mm) 1.4+/-0.4 1.2+/-0.3 1.0+/-0.2 1.4+/-0.3 1.3+/0.4 1.2+/-0.3
长度(cm) 4.5+/-0.8 5.0+/-0.9 4.8+/-1.3 5.2+/-0.8 4.9+/-0.7 4.9+/-0.6
跖跗关节及其损伤的影像学

跖跗关节及其损伤的影像学(A)一、跖跗关节解剖跖跗关节由远排跗骨(内侧、中间和外侧楔状骨以及骰骨)、第1-5跖骨基底组成,形成四个独立关节,第一、二、三跖骨基底分别与内侧、中间、外侧楔状骨构成三个关节,第四、五跖骨基底和骰骨构成关节。
跖跗关节形成“S”形关节面,并根据关节囊划分为3个柱:内侧柱即内侧楔状骨和第1跖骨;中间柱为中间和外侧楔状骨及第2、3跖骨;外侧柱由骰骨和第4、5跖骨构成。
其中第2跖骨基底与轴位楔状骨构成榫卯样结构,形成关节稳定的支柱。
跖跗关节形成3个明显的弓,横弓、纵弓和水平弓。
第二跖骨基底紧密嵌入内侧、外侧楔骨间组成榫卯样结构,形成水平弓,形成跖跗关节稳定的重要骨性因素。
水平弓的大小,即第二跖骨基底与插入第一、三楔骨之间的长度,对于跖跗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骨性结构外,每一跖跗关节都有背侧韧带和跖侧韧带加强,跗间韧带以及横向跖骨基底间骨间韧带加强,但第一、二跖骨基底间无横向韧带连接,之间的稳定主要靠粗大的Lisfranc韧带维持。
Lisfranc韧带为第二跖骨基底内缘和内侧楔骨外缘间的骨间韧带,是维持跖跗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
跖跗关节诸骨的紧密排列,周围韧带的牢固连接,使跖跗关节成为坚强而稳固的关节。
二、正常跖跗关节影像学2.1跖跗关节的平片特征:①足正位第2跖骨基底内缘与中间楔状骨内缘为连续光滑的连线;②足斜位第4跖骨基底内缘与骰骨内缘为连续光滑的连线;③第1、2跖骨基底间隙正常小于2mm。
2.2 跖跗关节的CT表现:多排螺旋CT的多层面重组技术能够轻松地重建出冠状面、矢状面以及任意角度倾斜面的清晰图像,直观地把横弓、纵弓及水平弓呈现出来。
冠状面呈三角形的中间楔骨位于内侧、外侧楔骨间正如拱桥的拱心石,构成横弓的核心,内侧楔状骨呈“C”形,其外缘中部内凹,为Lisfranc 韧带提供存在的空间,并能够显示Lisfranc韧带的断面轮廓;斜横断面能够清晰的显示跖跗关节的水平弓,把第2跖跗关节的榫卯样结构完整的展现出来,第2跖骨内侧缘与中间楔状骨内侧缘连线、第3跖骨内侧缘与外侧楔状骨内侧缘连线、第4跖骨内侧缘与骰骨内侧缘连线应该是完整光滑的,并且在第2跖骨基底与内侧楔状骨间可见Lisfranc韧带的起止点及轮廓。
足部骨骼图解大全

足部骨骼图解大全
概图
足部X射线图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的上面共同构成。
关节面相对应面相互平行,关节间隙规则而等宽。
足部骨骼包括趾骨、跖骨和跗骨。
足部常规摄影位置是正位和斜位;侧位少用,可用于判断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立位水平投照所得的侧位片则用于足弓的测量。
每侧足共有14个趾骨:其中第一趾2节,其余各趾各有3节。
跖骨共有5块:第一跖骨最粗短,第二跖骨最长。
跗骨共有7块:分别为跟骨、距骨、舟骨、骰骨及第1、2、3楔骨。
在第一跖骨远端常可见小子骨;在足舟骨的内侧常可见小副骨——副舟骨。
射线图引用地址:下肢骨关节X线解剖
足部骨骼英文图。
足部解剖学(一)图文详解

⾜部解剖学(⼀)图⽂详解⾜为⼈体中唯⼀和地⾯连续接触的组织,所以⾜部需要有⾜够的缓冲⼒来吸收重量完成适应地⾯的空间⼒,同时⾜部⼜需要坚韧的⼒量来完成快⾛或者跑步的推动⼒,达尔⽂进化论告诉我们:有⼈说⼈类的祖先是蠕⾍类,然⽽更有资料考证、⼤家更愿意接受的是⼈类的祖先是猴⼦或⼤猩猩!⼈类从爬⾏到直⽴⼤约经历了600多万年,源于⼤脚趾的进化、⾜部⾻性结构的改变、直⽴、双⼿拇指对掌功能的进化,才有了今天我们聪明的智慧。
所以⼈类对于⾜部的进化和功能是现在康复运动中重点研究的对象,⾜部的⾻骼结构与⼿的⾻骼结构有很多相似的地⽅,前臂的桡⾻和腿的胫⾻都和⼀些⼩⾻骼形成了重要的关节,⽽⼿腕的⾖状⾻和⾜部的跗⾻像轴承中的钢⾖⼀样,对于关节连接处的联动起到了关键的作⽤,⼿腕的掌⾻和⾜部的跖⾻像各⾃远端连接的跖⾻和指⾻⼜有很⼤的相似之处。
⾜部软组织踝关节的⽀持带是位于踝关节的组织纤维带,是由增厚的深筋膜形成的,主要的作⽤是固定肌腱,防⽌单束绷出。
伸肌上⽀持带:处在胫⼩腿关节的前上⽅,包绕着胫⾻前肌前肌腱、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和第三腓⾻肌腱。
伸肌上⽀持带⽐较宽⼤,在脚踝的周围⾛⾏。
伸肌下⽀持带:呈y形状从根⾻的分叉绕过踝部到达内踝和⾜⾈⾻,位于胫距关节的前⽅,也别称“⼩腿⼗字韧带”主要包绕着趾长伸肌和第三腓⾻肌。
腓⾻肌上⽀持带:位于⼩腿和根⾻的外侧,也是深筋膜的延伸,该⽀持带受损可让我们的肌腱不稳定。
腓⾻肌下⽀持带:与伸肌下⽀持带延续,与腓肠肌肌腱和腓⾻短肌肌腱结合并进⼊⾜部。
屈肌⽀持带:在脚的内踝前上⽅,长⽅形状、包裹着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后肌,前⽅延续为⾜背深筋膜、后侧延续⾄⾜底腱膜,同时屈肌⽀持带与胫⾻内踝、跟⾻形成的⾻纤维性管道为踝管。
⾜底筋膜⾜底筋膜位于脚底跖⾯的细长纤维束,从脚后跟⼀只延伸到脚趾,跨度很⼤,是由致密的胶原纤维组成,基本都是竖着排列,垂直⽅向附着在趾长屈肌和趾短屈肌之上,两侧⽅向延伸⾄第⼀趾⾻和第五趾⾻之上,其中,中央部分最为厚实、坚韧,起⾃于跟⾻结节的内侧,⾜底筋膜的内测部分较薄,覆盖拇展肌,近端延续于屈肌⽀持带。
足趾关节名称

足趾关节名称1. 引言足趾关节是指人体足部的指(趾)骨与相邻指骨之间的连接点,它们在行走、站立和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足趾关节共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踝关节、跖趾关节和跗趾关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关节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2. 足趾关节的名称2.1 踝关节踝关节是连接脚踝和足部的关节,由胫骨、腓骨和距骨组成。
踝关节的正式名称是跗跖关节,但通常被称为踝关节。
它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负责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保持平衡。
2.2 跖趾关节跖趾关节是连接足部的跖骨和趾骨的关节。
人体有五个跖趾关节,分别是大趾关节、第二趾关节、第三趾关节、第四趾关节和第五趾关节。
这些关节可以自由弯曲和伸展,使我们能够行走和进行其他足部活动。
2.3 跗趾关节跗趾关节是连接跗骨和足部的关节,也称为跗中关节。
人体有五个跗趾关节,分别是第一跗趾关节、第二跗趾关节、第三跗趾关节、第四跗趾关节和第五跗趾关节。
这些关节允许我们在行走和运动时保持足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3. 足趾关节的结构和功能3.1 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踝关节由胫骨、腓骨和距骨组成。
胫骨和腓骨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下腿部分的骨架。
距骨位于脚的内侧,与胫骨和腓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关节。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的重量,使我们能够站立和行走。
3.2 跖趾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跖趾关节由跖骨和趾骨组成。
跖骨位于足部的前部,与趾骨连接形成关节。
这些关节允许我们的足部进行弯曲和伸展,使我们能够行走和进行其他足部活动。
3.3 跗趾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跗趾关节由跗骨和足部的骨骼连接在一起。
这些关节位于足部的中间部分,起到支撑和保护足部的作用。
跗趾关节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足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使我们能够在行走和运动时保持平衡。
4. 总结足趾关节是人体足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踝关节、跖趾关节和跗趾关节。
它们在行走、站立和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踝关节支撑身体的重量,跖趾关节使我们能够行走和进行其他足部活动,跗趾关节保持足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跖趾关节解剖.完美版PPT

足背及足底神经示意图
讨论
(一) 足部小关节移植治疗手指 关节损伤 的兴起和发展 (二) 单蒂双足趾小关节移植的 可行性 (三) 临床意义
(一) 兴起与发展
1913年Goebell首先报告了不带血供 的自体 足趾关节移植于手部治疗手指关节损伤,关 节早期有退行性改变,因临床效果不稳定而 没有得以广泛应用。1967年Buncke首先报告 带血管蒂的关节移植,实验研究证明带血管 的移植关节明显优于不带血管的关节移 植。 Foucher et al于1980年首先报告了带血管的 足趾关节移植于手指关节,一组12例,其移 植关节无疼、稳定,平均活 动 度为220~550, x线片示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的 动脉关节支示意图
跖
背面观
趾
关
节
跖面观
及
趾
间
关
侧面观
节
血
供
图示跖趾关节的关节支及相互间的吻合
第二.三跖趾关节的动脉及相互吻合
2条趾底固有动脉在趾腹处形成袢状吻合,2条趾背动脉在近侧趾间关节以远相互有交通支相连。 表3 第1、2、3跖背动脉在趾蹼处的分型情况 关节和近侧趾间关节移植, 表3 第1、2、3跖背动脉在趾蹼处的分型情况 根据上述2、3趾的血供解剖特点,临床工作中,在切取2个足趾小关节进行移植时,要供、受区综合判断,选择正确合理的手术方案进 行移植。 图示跖趾关节的关节支及相互间的吻合 常见的趾蹼穿支吻合类型 二、动脉的起源及走行 足动脉的铸型标本图显示前足及足趾血循环相当丰富 第1、2、3趾蹼穿支动脉的长度和外径 (x+/-s) 根据上述2、3趾的血供解剖特点,临床工作中,在切取2个足趾小关节进行移植时,要供、受区综合判断,选择正确合理的手术方案进 行移植。 (二) 单蒂双足趾小关节移植的 第1、2、3趾蹼穿支动脉的长度和外径 (x+/-s) 两趾之间的血供有密切联 系,因跖背动脉在趾蹼处分支形成相邻两趾的背胫侧和背腓侧动脉,跖底动脉在趾蹼处分支形成相邻两趾的
足部解剖(“跖骨”文档)共6张

►Vadiash
足部X线片
► 正位片(AP位) ► 斜位片(内斜30°) ► 侧位片 ► 负重位摄片
足部X线片
►在足正位像第2跖骨和内侧楔骨内缘成一条直 线, 第1、2跖骨基底间隙和内、中楔骨间隙相 等;
足部X线片
►在侧位像上跖骨不超过相对应的楔骨背侧
中柱包括第2 、3 跖跗关节和第2 、3 舟楔关节 内侧柱包括第1 跖跗关节和第1 舟楔关节 在斜位像第4跖骨和骰骨内侧成一条直线 中柱包括第2 、3 跖跗关节和第2 、3 舟楔关节 正位片(AP位) 正位片(AP位) 在侧位像上跖骨不超过相对应的楔骨背侧 斜位片(内斜30°) 正位片(AP位) 在足正位像第2跖骨和内侧楔骨内缘成一条直线, 第1、2跖骨基底间隙和内、中楔骨间隙相等; 斜位片(内斜30°) 斜位片(内斜30°) 在侧位像上跖骨不超过相对应的楔骨背侧 正位片(AP位) 斜位片(内斜30°) 在侧位像上跖骨不超过相对应的楔骨背侧
足部柱理论பைடு நூலகம்
► 内侧柱包括第1 跖跗关 节和第1 舟楔关节
► 中柱包括第2 、3 跖跗 关节和第2 、3 舟楔关 节
► 外侧柱由第4 、5 跖骨 和骰骨之间的关节构成
足部X线片
►在斜位像第4跖骨和骰骨内侧成一条直线
内侧柱包括第1 跖跗关节和第1 舟楔关节 内侧柱包括第1 跖跗关节和第1 舟楔关节 在侧位像上跖骨不超过相对应的楔骨背侧 斜位片(内斜30°) 在足正位像第2跖骨和内侧楔骨内缘成一条直线, 第1、2跖骨基底间隙和内、中楔骨间隙相等; 正位片(AP位) 中柱包括第2 、3 跖跗关节和第2 、3 舟楔关节 在足正位像第2跖骨和内侧楔骨内缘成一条直线, 第1、2跖骨基底间隙和内、中楔骨间隙相等; 在侧位像上跖骨不超过相对应的楔骨背侧 内侧柱包括第1 跖跗关节和第1 舟楔关节 内侧柱包括第1 跖跗关节和第1 舟楔关节 正位片(AP位) 在侧位像上跖骨不超过相对应的楔骨背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受区的需要,灵活的延长血管蒂
可选用足背动脉—第1 跖背动脉、第2跖背动 脉—趾动脉系统,既足 背动脉—第1跖背动脉 携带第2跖趾关节,足 背动脉—第2跖背动 脉—趾背腓侧动脉或趾 蹼穿支—趾底腓侧固有 动脉携带第2趾近侧趾 间关节,这样亦可延长 血管蒂。
根据观察,因为趾底胫侧固有动脉和趾底腓侧固有 动脉在趾腹形成袢状吻合,且均有关节囊支发出, 切断胫侧动脉的关节囊支保留趾底腓侧动脉的关节 囊支,既形成了以足背动脉—第1跖背动脉—第1趾 蹼穿支—足底动脉或第2 趾胫侧固有动脉—趾腹 袢状吻合动脉—第2趾腓 固有动脉为蒂的第2跖趾 关节和近侧趾间关节移植, 这样同样可延长血管蒂, 对足底的损伤相对较小。
2.两趾之间的血供有密切联 系, 因跖背动脉在趾蹼处分支形成相邻两 趾的背胫侧和背腓侧动脉,跖底动脉 在趾蹼处分支形成相邻两趾的胫侧和 腓侧趾底固有动脉,跖 背和跖底动脉在趾蹼 处有穿支吻合,这就 使相邻两趾之间通过 趾蹼穿支、关节囊支 构成血液循环。
3.单蒂双足趾小关 节移植是可行的,根 据主要血管的走行 和 分支情况,在手术 当 中充分利用两 趾之间 广泛的血管吻合,合 理 设计手术方案,保 证 移植关节成活、尽 量 减少足的损伤。
第2跖底动脉 第3跖底动脉
4.9+/-0.7 4.9+/-0.6
跖底动脉自发出点前行至趾 蹼 处分支形成相邻两趾胫侧趾底固有 动脉和腓侧趾底固有动脉,两条趾 底固有动脉100%存在。跖背动 脉 有其起始处发出后,在骨间肌表面 或内部前行,至趾蹼处分支形成相 邻的胫侧和腓侧趾背动脉。一般胫 侧趾底固有动脉外径大于腓侧趾底 固有动脉外径, 趾底固有动脉的 外 径大于趾背动脉的外径(详见表2) 。
同理也可以这样延长血管蒂
3. 切取2、3足趾近侧 趾间关节移植
血管蒂应首选足背动脉—第2跖背动
脉—第2趾背腓侧动脉、第3趾背胫侧 动脉系统,静脉仍以伴行静脉和足背 皮下静脉—大隐静脉系统,神经选用 腓浅神经的终末支—足背中间皮神经, 这样不破坏跖骨头之间的韧带,不影 响足横弓及足的负重,对足的损伤最 小。
足底动脉走行及分支情况
弓 状 动 脉 足背动脉
跖背动脉 趾背动脉
足背侧动脉走行及分布情况
图示跖背动脉在趾蹼处分之形 成相邻两趾的趾背动脉
图示双侧趾背动脉的吻合
二、动脉的起源及走行
第一、二、三跖底动脉 均起自足底深弓和足底 深动脉。起始处位置较 深,位于屈肌和骨间肌 之间,至跖趾关节附近 成弯曲形,紧密附着于 周围结构、至趾蹼处分 支形成相邻两趾胫侧趾 底固有动脉和腓侧趾底 固有动脉。
管
网
趾间关节的动脉关节支(跖侧观)
趾间关节的动脉关节 支(跖侧观
五、关节的神经
第2、3跖趾关节和近侧趾间关节 背侧神经关节支来源于腓深神经终末 支,腓浅神经终末支形成的足背中间皮 神经,以及腓肠神经终末支行成的足 背外侧皮神经。跖侧关节支来源于足 底外侧和足底内侧神经的终末支形成 的跖底神经或趾底固有神经.
兴起与发展
国内郭恩覃于1983年首先报导了带血管的 跖趾关节移植重建掌指关节,共6例7个关节, 随访6个月~2.5年伤手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X线摄片未见移植关节有明显退变或破坏。以 后又有相继报道,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及普及, 带血供的自体足趾小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越 来越受到重视,为了移植关节获得最大功能的 恢复,丁自海等于1995年就足趾关节的应用解 剖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找出足趾关节结构与 手指关节结构的不同点及类同处,就提高手术 疗效提出了响应的对策 .
观 察 结 果
一、动脉的大体分布 二、动脉的起源及走行 三、趾蹼穿支吻合动脉 四、关节的动脉 五、关节的神经
一、动脉的大体分布
第一、二、三 跖底 动脉在趾蹼处分 支 形成相邻两趾 的趾 底胫侧固有 动脉和 趾底腓侧固有动脉, 每个足趾的2条趾底 固有动脉于趾 末 节 腹侧形成袢状吻合。
第一、二、三跖背 动脉亦在趾蹼处分 支形成相邻两趾的 胫侧趾背动脉和腓 侧趾背动脉,每个 趾的2条趾背 动 脉 沿趾背两侧 前 行, 在近趾间关节以远 形成终末支并在趾 背形成袢状吻合。
跖 趾关节的 血 供丰富,每一跖 趾 关节均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胫侧、跖 腓侧和关节后五个动脉关节支来源,关 节支外径为0.3-0.5mm,伴行静脉多 为 两条,外 径小于或等于动脉,各 来 源 关节支在关节囊彼此互相吻合。近侧趾 间关节的动脉分布与跖趾关节类似,但 无关节后支,背侧关节支有趾背动脉发 出,跖侧关节支由趾底固有动脉发出.
图示跖底动脉分之形成相邻两趾的趾 固有动脉以及在趾腹的袢状吻合动脉
第一跖背来源于足背 动脉,且100%存在, 第二跖背动脉97.5% 存在,来源于足背动 脉的占41%,来源于 足底弓的占33%,来 源 于弓状 动 脉的 占 26%,第三跖背动脉 95%存在,起于足背 动脉的占34%,起于 足底弓的占45%,起 于弓状动脉的占21%。
如修复的两个掌 指关节是非相邻的 两个关节,可考虑 应用足背动脉—第 1、2跖背动脉—趾 背动脉系统,即第 1跖背动脉携带第2 跖趾关节,第2跖 背动脉携带第3跖 趾关节。
2. 切取第2趾跖趾关节和近侧 趾间关节同时移植
根据本组材料观察和前人经验,其血管蒂 的选择仍应以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趾 背动脉系统为首选,静脉可选用伴行静脉或 足背浅静脉网—大隐静脉系统。在第一趾蹼 处要注意保护第一跖背动脉的趾蹼穿支以及 与之相连的第一跖底动脉,和由第一跖底动 脉分之形成的第二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以 保证移植关节的血供。
(二)单蒂双足趾小关节移植的可行性
国内郭恩覃首次报告的6例中,1例为 2、3跖趾关节移植重建2、3掌指关节;裴 国献教授于1999年报告14例足趾小关节移 植,其中4例为双关节移植,Tsai 和Lim于 1996年报告1例第2足趾跖趾关节和近侧趾 间关节单蒂移植重建拇指掌指关节和示指 掌指关节,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单蒂双足趾 关节移植是可行的,但要获得成功的关节 移植,必许要熟悉移植关节的血供特点。
表2
名 称
-第2、3足趾趾动脉的外径 (X+/-S ) 胫侧 (mm) 1.1+/-0.3 0.9+/-0.3 0.8+/-0.4 0.7+/-0.4 腓侧 (mm) 0.8+/0.2 0.7+/-0.2 0.7+/-0.3 0.6+/-0.2
第2趾底动脉 第3跖底动脉 第2跖背动脉 第3跖背动脉
(三)临床意义
根据上述 2 、 3 趾的血供解剖 特点,临床工作中,在切取 2 个 足趾小关节进行移植时,要供、 受区综合判断,选择正确合理的 手术方案进行移植。
1. 切取2、3跖趾关节同时进行移植
如果修复的是2~5指 中相邻的两个掌指关节, 应首选足背动脉 — 第一 跖背动脉 — 趾背动脉系 统,静脉可修复伴行静 脉或足背浅静脉,如第 一跖背动脉是Ⅲ型,可 改行足背动脉 — 第二跖 背动脉 — 趾背动脉系统, 静脉及神经同上。
单蒂2、3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示意图
小
结
1.解剖发现,双足2,3趾每趾有4
条动脉供血,两条趾背动脉和两条 趾底动脉,每条趾动脉在关节囊附 近均有2-4条分支到关节囊周围,诸 多关节支在关节囊周围形成广泛的 吻合。2条趾底固有动脉在趾腹处形 成袢状吻合,2条趾背动脉在近侧趾 间关节以远相互有交通支相连。
第二、三跖趾关节及近趾间 关节血供特点与临床意义
98人才班 导 师
魏长月 裴国献教授
研究目的
各种原因所致的掌指关节或近指间关节 的强直严重影响手的功能,且治疗困难,以 往所采用的人工关节置换、关节成形等方法 效果难臻满意,目前认为带血供的自体足趾 小关节移植效果较为理想,但多数报导为单 关节移植,为拓宽手术适应症,我们进一步 研究了第二、三跖趾关节及近侧趾间关节的 血供特点及分支分布情况,为临床设计单蒂 双足趾关节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
根据跖背动脉在趾蹼处 分 支外径的大小,将跖背动脉分为 Ⅲ型,Ⅰ型:跖背动脉胫侧分之 直径大于腓侧分支直径,Ⅱ型— 分叉型:两分支直径相等,Ⅲ 型—细支型:跖背动脉胫侧分支 直径小于腓侧分支直径。在本组 标本中,各跖背动脉以分叉型 为 主(见表3)。
表3 第1、2、3跖背动脉在趾蹼处的分型情况 名称 第1跖背动脉 主干型 1 分叉型 37 细支型 2
材料与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足标本40只, 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福尔马林 固定,在放大六倍的手术显微镜 下进行解剖,观察第二、三跖趾 关节及二、三趾近侧趾间关节的 动脉及神经走行和分布,并与铸 型标本1.足背动脉 2.第一跖背动脉 3.第一跖底动脉 4.足底深支及足底弓 5.MU趾腓侧动脉 6.第二趾 胫侧趾固有动脉 7.第一.二趾蹼动脉吻合 8.MU 横动脉 9.MU趾胫侧趾底动脉 10.足底内侧动吻 合支 11.第二跖底动脉
足背及足底神经示意图
讨
(一)
论
足部小关节移植治疗手指 关节损伤 的兴起和发展 (二) 单蒂双足趾小关节移植的 可行性 (三) 临床意义
(一) 兴起与发展
1913年Goebell首先报告了不带血供 的自体 足趾关节移植于手部治疗手指关节损伤,关 节早期有退行性改变,因临床效果不稳定而 没有得以广泛应用。1967年Buncke首先报告 带血管蒂的关节移植,实验研究证明带血管 的移植关节明显优于不带血管的关节移 植。 Foucher et al于1980年首先报告了带血管的 足趾关节移植于手指关节,一组12例,其移 植关节无疼、稳定,平均活 动 度为220~550, x线片示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第2.3.4跖背动脉起于足底动脉
- (x+/-s) 表1 第1、2、3跖背.跖底动脉的外径和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