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

合集下载

《寻隐者不遇》教案实用10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实用10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实用10篇《寻隐者不遇》教案 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寻隐者不遇课时目标:基础性目标: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

完成目标1、2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

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

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

(学生小组合作学*,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3、完成《补充*题》三三、质疑问难,讨论释疑完成目标5、6、71.学生就刚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

2.教师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1)“云深不知处”中的“深”是什么意思。

(2)诗中的隐者到底是何许人也?3.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幼儿园古诗教案:《寻隐者不遇》

幼儿园古诗教案:《寻隐者不遇》

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和互动,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古诗《寻隐者不遇》的内容,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2. 材料准备:古诗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幼儿了解古诗的背景,引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教师生动讲解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意义和内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义。

3. 互动:通过教学卡片或问答形式,让幼儿参与到学习中来,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4. 朗读与背诵:指导幼儿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

五、作业布置:1. 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寻隐者不遇》的内容和意义。

2. 要求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兴趣。

2. 评估幼儿在朗读和背诵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2.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古诗创作活动,让幼儿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举办古诗朗诵会,让幼儿有机会展示自己在朗读和背诵方面的才能。

九、家长沟通:2. 鼓励家长在家辅导幼儿朗读和背诵古诗,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

十、课程总结:1. 总结幼儿在本次古诗教学中的学习成果,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3. 激发幼儿对古诗的持续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诗文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背景的理解。

(2)诗句中隐喻、象征意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思考题目中的“不遇”含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请教教师,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2)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文中的自然景物,体会诗人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感悟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文。

2. 结合诗文,创作一幅描绘自然景物的绘画作品。

五、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在诗文背诵、绘画创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人、诗词的欣赏和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邀请家长参与诗词朗诵活动,增进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案:《寻隐者不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家。

2. 理解并解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意境、主题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诗歌意境的解读。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寻隐者不遇》的诗歌原文。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通过问答的形式,复习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如出现的创作题材、艺术特色等。

2. 复习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回顾一些常见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Step 2:诗歌欣赏(10分钟)1. 提供《寻隐者不遇》的诗歌原文,让学生自己默读一遍。

2. 播放录音或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

3. 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并汇报给全班。

Step 3:诗歌解读(15分钟)1.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分析诗歌的几个重要意象,如“黄花”、“白云”、“无人知晓”等,解释它们的象征意义。

3. 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安静、隐居的向往。

Step 4:课外拓展(10分钟)1. 探讨诗歌中的“隐者”形象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有存在的可能性。

2.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向往隐居生活的文章,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Step 5: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课堂要点,确保学生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寻隐者不遇》的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并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寻隐者不遇》的欣赏和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家,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通过讨论和写作实践,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可以在该课堂中更多地引入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更有创意的讨论。

一年级寻隐者不遇教案

一年级寻隐者不遇教案

一年级寻隐者不遇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

2、认识诗中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寻访隐者而不得的失落心情,感受隐者的高洁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喜欢游历山水,结交隐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就讲述了诗人寻访隐者的故事。

(板书课题)2、教师简单介绍作者贾岛。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古诗。

(三)识字教学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和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书写规范。

(四)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在松树下,诗人询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童子回答说:“师父采药去了。

”(2)“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童子又说:“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但是山中云雾弥漫,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1)让学生想象诗人在松树下与童子对话的情景。

(2)想象山中云雾缭绕,隐者难以寻觅的画面。

3、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没有找到隐者?(引导学生理解隐者的行踪不定,追求自由和超脱的生活)(五)体会情感1、思考:诗人寻访隐者不遇,心情是怎样的?(失落、遗憾)2、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从满怀期待到失落无奈)(六)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情感。

2、多种形式朗读:分组读、男女读、师生合作读等。

3、尝试背诵古诗。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关于寻访的古诗。

幼儿园古诗教案:《寻隐者不遇》

幼儿园古诗教案:《寻隐者不遇》

1. 让幼儿通过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 培养幼儿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 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寓意,学会尊敬和欣赏他人。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内容,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分析古诗中的意境美,让幼儿能够体会到诗人对隐者的尊敬和欣赏。

3. 通过古诗学习,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采用欣赏法,让幼儿通过听、看、感受古诗的美。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寻隐者不遇》的课件或挂图,方便幼儿观看和理解。

2. 准备古诗的朗读录音,让幼儿聆听和欣赏。

3. 准备相关的故事或图片,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向幼儿介绍古诗《寻隐者不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寓意。

3. 问答:提问幼儿,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欣赏:播放古诗的朗读录音,让幼儿聆听和欣赏。

5. 总结: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意境,让幼儿学会尊敬和欣赏他人。

1. 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对古诗中意境的理解。

2. 组织幼儿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七、作业布置:1. 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家长协助幼儿进行古诗的朗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兴趣。

2. 评价幼儿在问答环节的思维活跃性和表达准确性。

3. 评估幼儿在教学拓展和作业完成中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十、教学建议:1.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幼儿感受到古诗的美。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象征和隐喻,培养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诗中的哲理,思考人生和自然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释诗歌“寻隐者不遇”的意义。

2.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理解隐者形象的塑造。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如“松下”、“高峰”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与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3.2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陶渊明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学生背诵诗歌,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4.3 内容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学生准备一段朗读,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寻隐者不遇》与其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如《饮酒》等。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对隐逸生活的不同表现和态度。

6.2 文化探究学生了解隐逸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幼儿园古诗教案:《寻隐者不遇》

幼儿园古诗教案:《寻隐者不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幼儿园古诗教案:《寻隐者不遇》适用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能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寻隐者不遇》的内容。

2. 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古诗,让幼儿懂得礼貌待人,尊敬长辈。

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2. 引导幼儿学会古诗中的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 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的美。

二、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动作演示等直观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古诗中的意境。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增强学习效果。

4. 欣赏教学法:让幼儿反复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动作演示道具等。

2. 材料:古诗文本、注释、翻译等。

3. 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动作演示,引出古诗《寻隐者不遇》的主题。

2. 新课学习:a. 教师带领幼儿朗读古诗,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b. 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c. 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巩固环节:进行古诗接龙游戏,帮助幼儿记忆古诗。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让家长帮助幼儿复习古诗《寻隐者不遇》。

2. 家长引导幼儿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式造句。

3. 家长协助幼儿绘制一幅表现古诗意境的画。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古诗朗诵比赛,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学习古诗的成果。

2. 开展古诗主题绘画活动,让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3. 进行家庭古诗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增进亲子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兴趣。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幼儿的作业,了解他们对古诗内容的掌握程度。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多媒体课件。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或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寻隐者不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歌《寻隐者不遇》。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3)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题、研题1、寻?隐?遇?2、想想题目的意思3、引导质疑二、研读课文1、反复读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3、议:什么意思?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三、探究问句1、出示答句2、想问句3、分组汇报4、对话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四、书写指导重点指导药、深五、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六、课外作业给古诗题画板书:1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

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

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讲述了作者贾岛到山中访友而不遇的经历。

怎么样设计寻隐者不遇的教学?下面是的寻隐者不遇教案资料,欢迎阅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如何把“话”变成“画”。

(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学法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1. 抓字眼、明诗意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小学一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味。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来理解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诗的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3.诗的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4.诗的内容理解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的内容。

5.诗的意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让学生想象这些意象所描绘的画面。

学生分享自己对意象的理解和感悟。

6.诗的情感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学生体会诗人寻者不遇的遗憾和无奈。

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情感的感悟。

7.诗的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全诗,巩固记忆。

学生自主背诵,加强记忆。

8.拓展活动教师设计一些与《寻隐者不遇》相关的活动,如绘画、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背诵《寻隐者不遇》。

2.家长协助孩子理解诗的意境,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寻隐者不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朗读、背诵、分析、感悟等环节中,逐步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个别学生在背诵方面还需加强,今后教学中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诗的基本内容理解:通过具体诗句,如“松下问童子”和“言师采药去”,让学生理解诗人在寻找隐者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情景。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设问、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寻隐者不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欣赏古典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寻隐者不遇》的课件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园田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寻隐者不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释设问、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品味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寻隐者不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寻隐者不遇”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如何?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否准确?3. 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如何?4.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5.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有所端正?根据反思结果,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寻隐者不遇》。

(2)能够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

(3)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如何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1)熟悉《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3.2 学生准备:(1)预习《寻隐者不遇》。

(2)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以图片或故事引入《寻隐者不遇》的主题。

(2)简要介绍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寻隐者不遇》,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解释生僻字词。

(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意境进行分享和解读。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4.4 诗歌欣赏与评价:(1)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3)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反思与拓展:5.1 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寻隐者不遇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生:默写本教学过程一、导入5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

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同意他的解释吗?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做过和尚,法号无本。

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0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

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

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

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

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

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此:这,此山,这座山。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中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一【设计理念】本诗浅显易懂,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之中,非为理解诗词含义,应重在让学生了解苦吟诗人作者贾岛,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形式——隐者。

故而教学本诗,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补充的课外资料,深刻认识古诗所蕴含的语言密码,了解古典诗歌所深藏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资料补充,读写结合。

【学习方法】阅读感悟,对比体会。

【教学重点】了解本诗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的思想内涵——隐者的精神内涵。

一、借助故事,初识苦吟的作者(3分钟)1. 出示《推敲》故事,让学生自由阅读,说说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人?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

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

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但他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他自己也写诗自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因此,贾岛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有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

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并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师小结:这就是贾岛,他不比李白,一挥而就,文思泉涌。

他注重斟字酌句,反复推敲。

《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14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14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精选14篇)《寻隐者不遇》篇1教学目标:双基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

《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1、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

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1、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2、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4、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1、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2、集体交流。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寻隐者不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寻隐者不遇》的作者。

2.理解《寻隐者不遇》的基本内容。

3.分析《寻隐者不遇》的背景和寓意。

4.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问答环节老师出示一幅山水画,请学生描述其中的景物,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位隐者,你会选择在哪里隐居呢?步骤二:课文学习1.学习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杨万里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化人,同时也是一位官员。

他在明代末年的政治动荡之际辞去官职,隐居于江西的湖上。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宁静自然的向往。

2.阅读诗歌《寻隐者不遇》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然后分组讨论诗歌的基本内容。

最后整理出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背诵诗歌让学生跟读这首诗歌,分句背诵,注意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回顾诗歌,分析诗歌中的重点以及一些表达方式,如其中的对比、排比、拟人等手法。

2.讨论诗歌的寓意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寻隐者没有遇到,并分析寻隐者的意义和作用,即隐喻的人物形象。

步骤四:拓展思考1.作文练习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如果你是一个隐者,你是否愿意与外界接触?如果愿意,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去影响社会?2.诗歌搭配音乐赏析可以选取一首富有意境的音乐,放映并让学生观看,然后请学生思考诗歌与音乐的配合是否相称,找出诗歌中的一些词句与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相呼应的情况。

三、教学评价1.通过平时学生的表现和讨论以及最后的作文,评价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对于寓意的捕捉能力。

2.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回答,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6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6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6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篇一课时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

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二、读。

(读通古诗)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

(板书:读)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

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

(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重点解决:(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

(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

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

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

(云雾缭绕。

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出推敲的故事。

2.初步了可以读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1.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京城的地方长官(京兆尹)韩愈经过这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推敲:就是反复的思考。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

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小朋友们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呀?(或许有的孩子没有记住,老师可以再讲几遍,是小朋友们可以讲出来)
二.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三.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居住大山林里的文化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下面呀,我们一起去诗中寻找答案。

四、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父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父采药去了。

但我只知道,师父在这座山里,但是山高云雾浓重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5. 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父,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为什么没有看到隐者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课后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学生能够模拟表现当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3.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4.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

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父采药去了。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你师父在家吗?
5.齐读第1.2句。

6.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
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7.当童子告拆诗人师父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父到哪里采药去了
8.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句
(2)指名读第3句
9.释疑:“只在此山中”,“此”就是“这”。

“此山中”即“这山中”。

10.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
11.既然童子的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那作者找到了吗?我们还看第四句。

“云深不知处。


释疑:“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12.那诗人是怎么询问童子才得出这样的答案呢?
你师父具体位置在哪里呀?是在山脚下?山腰?山顶?
13.再读第3.4句。

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14.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二、背诵古诗
三、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童子。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四、课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