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

品味,认真阅读。关于阅读,我们说就是要走进文本,跟作者进行对话。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阅读就是把不在跟前的作者叫到跟前,把去世的作者唤醒,叫到对面来,与他促膝谈心。我们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大家能够透过文本,穿越时空,真正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

二、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根据要求,认真品味第三段,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请大家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写在刚才发下去的专用纸上。抓住关键词语,仔细阅读第三段,作好圈点钩划。

1.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析,赏析。

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新版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本基本上能疏通文章,教师只须适当点拨即可。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三、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对哪些语言最有感觉?哪些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它好在哪里?你怎么点评的?其他同学认真地听,同时选取你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生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点出越过晋,令郑成为秦的边邑是很困难的。这只会削弱秦国的力量而扩大了晋国的领土。从各为其利的角度动摇秦伯,激起秦、晋之间矛盾。

师提醒:不是“激起矛盾”,而是“揭示矛盾”。可批注为“揭示矛盾”。

生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用委婉的语气游说秦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来意,然后以一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客气的说法,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可看出烛之武的礼貌很好。

师提醒:“委婉”应作为旁批,注在旁边。

师补充:烛之武并非开门见山,而是“夜缒而出”是很隐秘的;另外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凸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的“既”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点明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利益且无害于秦国,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回顾历史,从历史史实上说明晋国言而无信。

师提醒: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成“援史”,“援用历史”旁批。

师补充:从晋国的野心来说,它是不会满足的。就算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也不会停止,东扩必要西拓,到时必定会损害到秦国的利益。

生4:“邻之厚,君之薄也”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秦国灭掉郑国对秦、晋两国的利弊关系,语言简短,却字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句句都像刀子一样直接撼动秦伯的心,令其动摇与晋的盟约关系。

师提醒:“邻之厚,君之薄也”并非没有依据(出示秦晋围郑形势图),“越国以鄙远”分析灭亡郑国只对晋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对比”应旁批。

师补充:圈点勾划的还要补充“厚”、“薄”、“肆”、“唯”、“易”等字。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烛之武伶牙俐齿、说理透辟、语惊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评点。

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师:这里有两个字的读音大家要注意。一个是悚(sǒng);另一个是彀(gòu)中,即圈套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读一遍。

师:两人的评点有些语句难了点,老师给大家作个解释。“悚动”:轰动效应;“起见”:着想;“层折”:层次;“曲折”:很有层次感。那么这里“国”是指哪个国家呢?

明确。请学生试着翻译。

师:金圣叹、林云铭为什么会这样批注呢?他们是从哪里感悟出来的?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样的评价是否有道理?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发言。

注意引导方向,引入评注联系课文进行讨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上。

师:金圣叹批注说辞委婉。这点其实从第一句就可以体会到,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第一段客观介绍时都是说:“晋侯,秦伯围郑”,可是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却是“秦晋围郑”,这里烛之武有目的满足秦国的自大心理,暗指郑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秦国的手中。短短125字,表现出他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我们在为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的同时,更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机智善辩的口才而折服,一番说辞,足以让烛之武扬名天下。请大家齐读一遍,感受其强大的语言魅力。

四、学生再齐读课文

五、深入探讨

师:大兵压境,烛之武未费一兵一卒,却使得两支大军自动撤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在一个“退”字,凭何而退?凭的是精妙的说辞和言语策略,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为什么能说服秦君?有什么技巧?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生:烛之武用简短的语言就抓住秦“图利”的特点,层层深入,最终说服秦伯退军,“且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师补充:抓住“利”,抓住各国皆为本国利益着想的心理来游说,游说的技巧就在于此。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

列出烛之武的游说层次:

围郑郑既知亡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以退为进

亡郑晋厚秦薄阐明利害动摇秦军反面说理

存郑君亦无害诱之以利拉拢关系正面说理

援史朝济夕设揭示矛盾瓦解同盟明事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