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秋水
《东海之大乐》课件课件

古义:脸朝东。 • 东面而视 今义:方位词,东面。
• 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面部。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东海之大乐》课件
至于北海见笑 大方之家 子之难穷也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 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 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 我国一部分海域。
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 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 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 不俗气。
《东海之大乐》课件
《秋水》中的成语
•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 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 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 何。
• 贻笑大方: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 大方之家:原通指某深种于学道问术或的技人艺,的后专指家精。
《东海之大乐》课件
欣赏“井底之蛙”的故事
这则故事,魏牟谈话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魏牟想告诉公孙龙什么?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惟独你没有听过寿陵少年去邯郸学习走步的故事 吗?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技艺,反而把自己原来的 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现在你要不离开,将 会忘记原来的本事,失掉你本来的学业。”
公孙龙嘴张开合不拢,舌头翘着放不下,就逃之 夭夭了。
《东海之大乐》课件
几个寓言故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东海之大乐》课件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 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 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矣。
公孙龙问魏牟说:“我少年时就学习先王大道, 年长后通晓仁义的行为,能把相同相异的事物论证为 无差别的同一,能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能 在辩论中把别人认为不对的论说成对,把别人认为不 可以的论说成可以;穷尽百家的智慧,使众多善辩者 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最通晓事理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优质教学设计(4页)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金秀县民族高中陈海妮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学过庄子的好几篇文章||,有许多成语即出自于《庄子》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无端崖之辞》涸辙之鲋、运斤成风||。
还有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以管窥天••••••每个都堪称经典||,今天我们学习《东海之大乐》的第一则故事中||,其中也形成了几个有意思的成语||,我们一起学习吧••••••二、走进庄子及《庄子》(板书:东海之大乐庄子)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分内篇、外篇、杂篇||,共三十三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正音以后||,齐读||。
径(jīng)涘(sì)殆(dài)闾( lǘ) 礨(lěi ) 稊( tí) 比(bì)四、课文分析思考讨论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的叹包括哪些内容?4.你如何看待河伯这个人物形象?分组讨论5分钟五、在思考中明确以下文言知识1、重要实词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
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 [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 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 的数量叫做‘万物’,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 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 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 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 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 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 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
译为:“不是…… 就……” )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
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
• 一词多义
•若
• 望洋向若而叹 (传说中的海神名 ) • 以为莫己若 (比得上)
•闻
• 闻道百 (动词,听说) •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名词,见闻,学问 )
•始
• 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 始吾弗信(开始,起初)
•见
• 不见水端(看见)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于
• 吾长见笑于大方家。( 被) • 拘于虚也。( 被) • 今尔出于崖涘。( 从) • 莫大于海。(比) •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在)
《东海之大乐、秋水》教学课件

合作探究
1.河伯的感叹有几个方面?河伯有何变化?
2.“北海”只为海有何特点?
3.如何认识河伯这一形象?从海神若身上得 到了怎样的启示?
4.“东海之大乐”是什么?课文从哪几个方 面阐明“学无止境”
雄
壮
百川灌河 开
自 天下之美
秋 不辨牛马 阔
喜 为尽在己
河
水
于是焉
伯
至于北海 无
自 望洋向若
不见水端 边
责 见笑大方
无
际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自 喜?
不辩牛马,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不见水端,深感自己的渺小
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
睹子之难穷,深感目光短浅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 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 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 此欣然自喜。
通假字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拘于虚也: 虚通“墟”,所居之 豪末之在于马体: 豪通“毫处”,动物身
上的细毛 人卒九州: 卒通“萃”,聚集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 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 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 海域。
见笑于大方之家
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 想聘他为相。庄子在濮水河边垂钓,他对楚国的使臣 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 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我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 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 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3东海之大乐课件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庄子·秋水》
庄周思想
• 1 庄子:人称南华真人。
• 2《庄子》:又称《南华经》
• 3 庄子文风: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 4 庄子智慧:《庄子说》70寓言故事。
• 5 庄子思想: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
天人合一。
• 6 庄子境界:逍遥之境
庄子的人生境界
• 逍遥之境: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 1、君子无利:无利之境。 • 2、至人无己:无我之境。 • 3、神人无功:无功之境。 • 4、圣人无名:无名之境。
《庄子·秋水》
•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 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 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 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 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 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 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 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 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 大之域!”
《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
•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
•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 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 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 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 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 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 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 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 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5单元 3、东海之大乐

三、东海之大乐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两涘.(sì)渚.(zhǔ)崖 礨.(lěi)空 灭跗.(fū) 吾喙.(huì) 孑.(jié)孓.(jué) 汒.(mán ɡ)然 泾.(jīnɡ)流 右膝已絷.(zhí)矣 適.(tì)適.(tì)然 呿.(qū)而不合 奭.(shì)然 跐(cǐ)黄泉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辩牛马(“辩”,通“辨”,分别,辨别)2.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卒”,通“萃”,聚集)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5.汒然异之(“汒”,同“茫”)6.隐机大息(“机”,通“几”,几案,小桌子)7.出跳梁乎井之上(“跳梁”,同“跳踉”,腾越跳动)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动词)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处境困难,形容词)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形容词) 2.数⎩⎨⎧不可为量数.(计算,动词)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名词)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几,几个,数词) 3.少⎩⎨⎧少.仲尼之闻(看不起、轻视,动词)不以多少.进退者(跟“多”相对,形容词)4.始⎩⎨⎧始.吾弗信(开始,起初,副词)始.旋其面目(开始,副词) 5.知⎩⎨⎧不知.论之不及与(知道,动词)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智慧,名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名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了解,动词) 6.方⎩⎪⎪⎨⎪⎪⎧敢问其方.(道理,名词)方.存乎见少(正,副词)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名词)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地方,名词)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名词)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名词)7.乃⎩⎨⎧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竟,竟然,副词)乃.逸而走(于是,连词) 8.于⎩⎨⎧拘于.虚也(被,介词)莫大于.海(比,介词)反于.大通(到,动词) 9.焉⎩⎨⎧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无义,语气助词)有神人居焉.(“于之”,在那里,兼词)弊弊焉.(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懂得大道理。
第5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 课件—2020年秋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答: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通过对河伯 的刻画,引发议论来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 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文 章没有枯燥的说理论证,而是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 写得惟妙惟肖。
文段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是设喻。在写 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 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 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 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2.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 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 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像海 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 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 的境界。
答:文章以“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状北海之阔。“不见水 端”即看不到水的尽头。显然,较之黄河的“两涘渚崖之 间,不辩牛马”,要宽阔不知多少。文章的用语极有讲究, 在黄河与北海之间的宽窄上有意造成巨大的落差,因而也 就在河伯到北海的前后心态上造成了一个反差。先前以为
4.河伯的感叹包含哪几层意思?河伯的感叹表现出他怎样 的可贵之处?
3.文章写北海之大的用语同写黄河之宽的用语分寸上有何 不同?河伯此时的心态该是怎样的?
人教高总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三、东海之大乐-公开课课件(共23张PPT)

之开阔眼界,不敢自满,不断提升自己。
“品一品”情感内涵
❖ 文言 言志 载道 庄子是如何在神奇的想象与飞扬的文采中, 展现他的思想魅力?
例句: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
3、在寓言阐述哲理时,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对比、拟人、比喻、排比 景物描写 逐层推进式论证 反诘句
例如: 河伯自己前后对比,河伯和海神若的对比
❖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 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
❖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 “毫末之在马体”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
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 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 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 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 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 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你怎那么糊涂?你不是问我 “安知鱼乐”吗?说明你已知道我
是知鱼快乐的,你不是明知故问 吗?不过,我还是告诉你吧,我
是在濠河岸上知道鱼快乐的。
庖丁解牛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可以不损害自己(刀)。这 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5.3 东海之大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自知之明
◆ 文本探究◆
第二段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 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 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 文本探究◆
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 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于是焉河伯 始旋其面目, 望洋 向若 而 叹曰:“野 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
语有之曰:‘闻 道 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
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
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
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③方
敢问其方 名词,道理 方存乎见少 副词,正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方圆 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名词,地方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可谓仁之方也已 名词,方法
④始
始吾弗信 副词,开始,起初 始旋其面目 副词,才
◆ 自主积累◆
3.古今异义 ①计中国之在海内 今义:国家。 古义:中__原__地__区__。___ ②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今义:地名。 古义:_大__道__理__。__
◆ 文白对译◆
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受制于时间;
曲士不 可以语 于道者,
束于教也。
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所受教育的束缚。
今 尔 出于崖涘,观 于大海, 乃知 尔丑, 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
《秋水-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秋水-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秋水选自《庄子》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系列一)

5.辨活用 秋水时.至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 异:为动用法,为……感到惊异。 然.不然 然: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然。
6.分古今
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
课前达标
1.注字音
加点字
泾.流 两涘. 渚.崖 尾闾. 礨.空
读音
jīng sì zhǔ lǘ lěi
加点字
井幹. 甃. 跗. 虷. 絷.
读音
hán zhòu fū hán zhí
稊.米 牟. 汒.然 喙.
tí móu máng huì
適.
tì
蚷.
jù
跐.
cǐ
呿.
qū
2.识通假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别、辨别。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卒”通“萃”,聚集。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 汒.然异之 “汒”同“茫”,模糊不清。 公子牟隐机.大息 “机”通“几”,几案,小桌子。 出跳.梁.乎井幹之上 “跳梁”同“跳踉”,腾越跳动。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 “竟”通“境”,界线。 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反”通“返”,返回。
古义:在这时,这时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 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至.于.北海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于是焉河伯始 古义:脸色。
旋其面.目.
今义:①面貌;②面子;脸面。
是.非.坎井之蛙 古义:是:这;非:不是。这不是。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5单元 3 东海之大乐

外人看来,我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其实,我时时感到沮 丧。因为这时代与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物质的泛滥、强势和 情感的过于复杂、虚假,歪曲、掩盖、抽离了太多东西,包括 公理和常识。
然后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 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 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 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自此,河伯的思想发生了一百八 十度的大转弯。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 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 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 伐。
然.不然,可.不可( 意动用法,然:以……为然;可:以…… 为可 )
5.文言句式
(1)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判断句
)
(2)闻道百( 定语后置句 )
(3)莫大于海( 状语后置句 )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
(5)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句 )
6.一词多义 (1)之 野语有之曰( 代词,指代下文所引的野语 ) 我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2)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表被动,被 ) 今尔出于崖涘( 介词,从 ) 莫大于海( 介词,比 )
其次,从世界观上看,庄子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是不可穷 尽的。文章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大海万川归之,不可 量数;计四海似礨空,计中国似稊米,人类似豪末,都是为了 张扬宇宙的无限性。让我们懂得,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是无止 境的,因此要不断学习。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三、东海之大乐

三、东海之大乐释文题“东海之大乐”语出《庄子·秋水》,面对浅井之蛙的自夸自足,东海之鳖向它讲述了大海的情形:“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浅井之蛙听后,“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借这一寓言故事,形象地阐释了小气象和大境界的天壤之别,对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盲目自得的心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告诉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永不自满、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道理。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寓言的主旨是一致的,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气象、格局的道理。
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2则选文除了讲明要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讲方法的道理。
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永远不应该自满。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不辩.牛马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汒.然异之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⑥公子牟隐机.大息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出跳梁..乎井之上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通“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反.于大通 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辨 分别、辨别 ②墟 处所,所居之地③萃 聚集 ④毫 动物长而细的毛 ⑤茫 模糊不清⑥几 几案,小桌子 ⑦跳踉 腾越跳动 ⑧智 智慧境 界线 ⑨返 返回(2)一词多义①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以为莫己若.者:②闻⎩⎪⎨⎪⎧ 闻.道百: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③数⎩⎪⎨⎪⎧不可为量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④却⎩⎪⎨⎪⎧ 于是逡巡而却.: 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⑥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吾弗信: ⑦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答案 ①海神名/及,比得上 ②听到/知识、见闻 ③算、计/命运/几,几个 ④退/打退,击退 ⑤穷尽/处境困难,环境险恶/不得志,不显贵 ⑥才/开始 ⑦危险/几乎/大概、恐怕(3)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或指银河系。
《东海之大乐》原文及译文

《东海之大乐》原文及译文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2.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
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宁中学基本教案学科:语文备课人:备课时间:2013年7月18日教学课题:《庄子·秋水》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句式三、教学难点:庄子思想四、预备知识和工具: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自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五、近年高考相关知识点及试题: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弊[宋] 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
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文中说:“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四、(24分)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3分)(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3分)(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3分)【答案提示】(1)但是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看看文书听取陈述而作裁断罢了。
(2)耕地的农民,不在督促他们自己的力量,使用民力的人,不再计算货物的收入和消耗。
(3)暂且知道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饥民成为厢兵会)一辈子骄横懒惰白吃饭。
六、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绍:(投影)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合作探究: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1)古今异义:古今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闻道百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4)成语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1、通假字: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五)、课堂小结:《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
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七、要注意的问题:结合课后练习二,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宾语前置的几种句式特点。
八、配套例题和练习:1、课后练习一二题:主旨理解、翻译、句式。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答案】(1)如果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确的志向,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一种高远的目标。
(3分)(2)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奋发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分)(3)年华随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