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后习题答案整理(张鸣)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夏商周1关于国家起源的假说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契约说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集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

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休谟,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来收回。

2.冲突说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冲突,由冲突导致了强制。

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已经分为穷人和夫人,富人为了结束由于财产占有不公平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创建了国家与政府,使之为富人服务。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这种冲突说强化到了阶级斗争的境地,认为人从原始社会走出来,是因为生产力过剩导致了社会生育出现,结果分化出了阶级,一个阶级可以占有另一个阶级的产品,为了维持这种转台,于是产生了国家这个阶级压迫的工具3.贸易说在历史上,某些地区必须的生活资料需要从其他地区获得,而组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必须有完善复杂地组织,同时,人类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工,于是对生产和贸易活动的组织需要促进了国家组织的产生。

代表人物,威廉·拉斯杰4.水利灌溉说东方国家往往起源于居住在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而灌溉时这些民族的生命线,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复杂地组织和强力的控制,所以,东方国家往往是专制主义的。

代表人物,魏特夫5.战争说认为是战争产生了国家。

在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不足中间,必定存在资源的争夺,而农业和非农业部族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达到不可避免,无论是防止无敌入侵和掠夺,还是进一步获取资源,都要完善自己的组织形式,强化武装力量,所以,战争才是国家产生的根源6.圣人造福说这种观点认为,因为古代除了圣人,圣人给人们带来了福祉,所以中国的人严厉的国家一开始就是王权性质的。

代表人物,韩非,他认为上古时代,圣人有巢氏和燧人氏给人民带了了巢和火,所以人民服从他们,他们因此得以“王天下”2中国国家起源有什么特色?中国国家起源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①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的剩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0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0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此后历代都在辅政权力分散与集中间摇摆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1)
❖ 明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制度
❖ “四辅官”的失败
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等事 务
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完全听从皇帝命令
❖ 朱棣重用的“七学士”
❖ 内阁制度趋于定型,内阁大学士便奉命处理重要政 务,掌握了票拟权
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 要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至此,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达到完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5 清末的责任内阁
❖ 1906年拟议的内阁,仿西方的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的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 1911年颁布《内阁官制》,组成以庆亲王为首的内 阁。尽管为责任内阁,但必须“请对”、“入对” 和“恭请圣裁”,实质上还是保证皇帝对全国的控 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1 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1)
❖ 酋邦时期的“四岳”:禹、皋陶、契、后稷
❖ 夏代的辅政人员有:“六卿”、“三正”、 “四辅臣”、“三老五更”等
❖ 殷商的辅政人员:商汤时的伊尹、太保时的 保衡,武丁时的甘盘等;晚期有三公(太师、 太傅、太保)
❖ 西周的周、召二公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 运作方式
原则上应该遵照皇帝的诏书和面谕办事 宰相的 宰相的职位是按照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的 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中,宰相往往成为牺牲品
❖ 宰相开府保持相对独立的施政制度,显然与君主专 制格格不入,因此也无法持久存在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2 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开篇语绪论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五节宋朝的兵制第七章草原帝国——金、元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 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九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参考书目资料部分专著部分后记序言邓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革命。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PPT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PPT课件

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
1. 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 ❖ 士家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士兵叛逃。士就是指士兵,
家是指士兵的家属。
2.军队私有化 ❖ 除了某些纯粹将领往往须通过直接控制一部 分精锐的私兵,才可能掌握整个部队。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 1. 为什么说三国是豪强政治? ❖ 2.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 3. “户调式”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其结果与制定者的主观
愿望相反? ❖ 4. 西晋分封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 ❖ 5. 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 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整个三国时期,是贵族与豪强政 治的充分发育阶段。
❖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 ❖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 阀政治
❖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面临着两个重大课题,一是重新开始道 德讲求,建构儒家意识形态。二是削平门阀,重整官僚体系。 九品中正制就是他用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部分努力。
❖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方法: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 察人才 ,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的考评,所以,此制度又称 九品官人法。中正编定的本地士人材料,分为两项: “家世” 和“状”,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 “品”,共分九品。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福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00

福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00

福师《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简述辅政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二、第一,宰辅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着皇权进行的。

在历史上,许多尊贵的官员及其实际职责,其实都是逐渐演变而来的。

宰辅名称的不断变化,正标志着皇权对相权控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三、第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促使宰辅制度本身不断发生变化的主因。

皇权与相权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相克相制的。

宰辅的地位过尊,权力过大,必然要引起皇帝的猜疑。

西汉第一任丞相萧何,屡遭刘邦怀疑,不得不自坏名誉以释刘邦之疑。

不断防范和削弱相权,不断为维护和加强皇权而采取新措施,建立新体制,乃是这方面的发展规律。

四、第三,宰辅制度受到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影响。

宰辅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某一君主出于臆想设计的产物,它是奠基在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总体之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各种政治势力的沉浮升降及其力量对比变化,促使宰相体制也发生变化。

五、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宰辅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原有的宰辅体制往往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促使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机器进行必要的调整。

例如,清代军机处的出现,这有力地说明,基于集中权力和提高统治效能的政治调整,经常导致宰辅制度发生重要的变化。

六、二、简述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古代国家官制非常复杂,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的发展导致阶级关系的变化,官僚群体的出现,基本打破了世袭的贵族。

以流动的、可以升降调动甚至罢黜的官僚组成职官队伍,是人事制度的一大进步。

在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下,一切设官任职以及对此的调整,无不先从君主的统治利益出发。

离开君主专制这一特点,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及其演变。

其次,中国古代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治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德治、礼治、礼法伦理纲常等基本原则总是贯彻始终的,仅是依据不同需要对《周礼》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而已。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案标题: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第三章内容,包括主要的政治制度演变和发展;2.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其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3. 掌握相关的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并能够运用于分析和讨论。

教学重点:1.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 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3. 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和分析;2. 对于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材第三章;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教学资源: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史有什么了解?你认为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 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影响;3. 解释相关的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如君主制、共和制、立宪制等;4. 通过案例和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和影响。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演变事件,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2. 学生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四、概念运用与拓展(15分钟)1. 提出问题:你认为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3. 引导学生思考和拓展:政治制度演变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 学生反思:你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有哪些提高?你还有哪些问题或困惑?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演变事件,撰写一份相关的研究报告;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拓宽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案标题: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2.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影响;3. 掌握相关政治制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和范围;2.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5.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6.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7.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8.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相关文献等资源引发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兴趣;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知识讲解:3. 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和范围;4. 分别讲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5. 强调每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和演变。

案例分析:6. 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不同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7. 引导学生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背景。

讨论与互动:8.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影响;9. 引导学生提出对当前中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10.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11. 鼓励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评价和思考,提出问题。

作业布置:12.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资料;13.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小论文,包括对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相关文献资料;2. 小组讨论材料;3. 书籍、文章或网上资源。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2.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3. 小论文的撰写和评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领域,如宪政制度、党派制度等;2. 组织学生进行团体研究项目,深入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定时期或主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3)

中国政治制度史(3)

3.宫廷制度 ●后宫:称号、数量、级别 ●东宫 4.宦官与后党 ●宦官不得干政 ●后宫不得预政 ●宦官与后宫弄权举例
三、中央决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1.丞相、相国及三公、八公 2.中书省的设置与职权 3.门下省的设置与职权 ●晋置门下省,此后南北朝都置门下省,其长官 为侍中和给事黄门侍郎。门下省尚有散骑常侍、 散骑侍郎以及给事中、谏议大夫等官。 ●晋宋时期,门下省除出纳诏命,弹劾纠察外, 还管辖禁中禁令仪制等,很大程度上成了皇帝 事务总机构。
4.决策形式的演变与特点 ●皇帝的最高决策权 ●东汉以后,尚书台成为核心 ●魏晋之际,中书省日益重要,形成辅助决策的 中书省官僚集团和专事执行的尚书省官僚集团 ●东晋以后,中书的权力收到分割,侍中受重视 ●南朝梁陈时期,决策在中书,献纳在门下,行 政在尚书,各有分工。
四、中央行政体制
1.尚书省(台) ●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 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最初只有四人,长官叫 尚书令,副长官叫尚书仆射。武帝以后,地位 日益重要。东汉置尚书六人,东汉中期尚书台 实际上取代了丞相、御史大夫二府的职权,但 是仍然属于少府系统。
五、乡里与户籍制度
●西晋时,以五百家设乡,置啬夫一人;百户置 里,设里吏一人。刘宋时,追袭秦汉,五家为 伍,伍长主之;二伍为什,什长主之;十什为 里,里魁主之;十里为亭,亭长主之;十亭为 乡,乡置乡佐、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各一 人。乡佐、有秩,主赋税;三老,主教化;啬 夫,主争讼;游徼,主奸非。齐、梁、陈三代, 大体沿袭刘宋之制。
3.列卿 ●太常——掌宗庙礼仪 ●光禄勋——主管宫廷膳食、器物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 ●太仆——车马、畜牧 ●廷尉——司法刑讯 ●大鸿胪——少数民族、外邦事务 ●宗正——皇族事务 ●少府——保存掌管手工业制造

中国行政制度史第三章3

中国行政制度史第三章3

(2)尚书台的出现:
` 皇帝在剥夺丞相的中枢决策权后,又蓄意剥夺其 行政执行权。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 设尚书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挥了宰相的作用。 《唐六典》卷1称:“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 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 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机构和官 吏设置大大扩张。其机构名称为“尚书台”,分 六曹办事。有令一人、仆射一人、尚书六人,称 为“八座”。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则成了直接对皇 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成为实际上的宰 相。
分散相权的作用。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将丞相改为大司徒, 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以大司马居首。
2、办事机构庞大




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三公并相时,宰相办 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 府。 府是宰相的政务机关,分曹治事,设掾属分管众 务,这些僚属由宰相自辟。 西汉的丞相府规模较大,以黄阁为相府的中枢, 设有15曹,分管各项政务,属官多时达360余人。 作为“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通过丞相 府所置的各种政务机构来实行治理权。
第一节
宰相制度的确立和演变


中央辅政机构的体制,历史上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开府施政宰相制; 一种是参议辅政宰相制。 开府施政宰相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 个人开府,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政令,独立行 使权力。 参议辅政宰相制,即设置有固定的宰相机构,现 任的宰相无权更换各机构的属员,宰相的变动也 不会导致宰相机构和人事的变动。宰相依照皇帝 的旨意参与国家军政事务的谋议和辅助决策,通 过辅政机构来传达和执行皇帝的旨意。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 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 已”。这是正常的三省运行机制。 同时还规定三省长官对较重大的事务共同 议政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后迁往中书省, 到唐玄宗时,改称中书门下。

中国政治制度史2014

中国政治制度史2014

2010年春期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2010年6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社会实践考察学生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有关知识变为自觉的行动,做到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韦庆远、柏桦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2005年2月是第2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15%,多选15%,30名词解释%,问答20%,论述20%。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酋邦制、官僚政治二、重点掌握1. 部落联盟、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三、一般掌握1、原始氏族社会组织2、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宗室制度外戚政治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皇帝制度的特点3、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1、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形式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3、宗室制度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宰相开府辅政制二、重点掌握1、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2、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三、一般掌握1、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2、中枢辅政体制转变为宰相拟旨辅政体制的政治意义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三省六部三公九卿中朝官二十四司二、重点掌握1、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2、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4、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5、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一般掌握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2、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改土归流郡县制羁縻府州二、重点掌握历代对特别行政区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式;三、一般掌握1、历代疆域的变化及发展2、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中正编定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 分为两项:一是“家世”,即每人父亲和祖父 姓甚名谁,任何官爵,任职状况,本人直系亲 属姻亲的官爵大小,类似于今天的家庭出身和 状况。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 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 评定每个人的“品”。人才的等级可以分为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中下、下下九个阶梯。由中正将等级评好后向 翰廷汇报,第后每三年评定一次。当时官员也 有九个品阶,但此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弱。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 贵族政治。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统治,军阀混 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因而汉代的察举征辟制 等选官制度已无法实行。曹操为扩充实力,延揽人才, 惟才是举,用人不拘一格。到曹丕称帝后,为巩固统 治,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 病,而采取的的选举制度。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 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制的 正常关系,以逐步消弱地方化的倾向。公元220年, 曹丕继任魏王,代汉在即,思有所作为。他采取吏部 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中立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 评议考察人才。
二、户调式 西晋户调式,原本意义是打算借此抑制豪强门阀兼 并农户的势头,为国家多增加编户齐民。因此,它规 定了王公贵族和官僚们占田和荫户的数额,比如第一 品官可以占田五十顷,每低一品,减五顷。一、二、 品官可以荫客五十户,三品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 户。原以为规定了占田的荫客的数量,就可以抑制兼 并,将门阀豪强荫占的农户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然而, 户调式实行后,实际上等于将豪强门阀占田荫客的现 象合法化、制度化了,由于大多数官僚体系的成员或 多或少地豪强化了,所以也就没有多少人认真地按规 定限制自己,削减自己已经有的田亩和荫客。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1912 年5 月9 日正式成立。黎元洪为理 事长,张謇、章太炎、程德全等为理事。

2019/1/25

政纲: 保持全国统一,取国家主义; 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应世界大势; 以平和实利立国为政纲。 在上述三项政纲中,共和党特别强调第一项, 它解释说,所谓“国家主义”,即“一切政事都 从全国统一着想”,“不准各省各自为政”。在 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国家主义就是反对同盟会、 支持袁世凯的同义语。
2019/1/25
资政院虽然多少还有官府衙门的意味,清政 府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政府机关,但它毕竟是当时 中国国内立宪斗争的一个重要果实,在中国近代政 治制度发展史上发挥过一定的作用。有些议员敢于 慷慨陈言,抨击政府,弹劾军机大臣,甚至也涉及 皇帝,这在2000多年专制政体的一潭死水中激起民 主波澜。清政府的权威受到冲击,社会变革也因此 加快了。
二、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
上升为统治阶级,在中国政 治发展史上呈现出前的所未 有的局面,就是政党政治、 议会斗争的出现和活跃。
2019/1/25
※政党政治的内涵

政党政治是资产
阶级民主制的表现形
式之一,一般是指资
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
或总统竞选,由获胜

第二,政府的产生是由政党间的相互 自由竞争,通过选举来决定的,这个选举 具有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 选举的结果;
2019/1/25

第三,竞选获胜的执政政党无权改变国 家的根本大法,而只能遵守根本大法,在 根本大法的约束下制定政策、执行政务; 第四,它是权力制衡的一种表现; 第五,政党政治有多种,有一党制、两 党制、多党制。
2019/1/25

中国政治制度史3

中国政治制度史3

• (2)血缘宗法关系日渐疏淡后,等级权力 结构失去合理性
• 世代交替;一些人因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发 展而增强了能力;君主贵族素质下降、腐 朽成风,均导致血缘关系日益松弛,宗法 关系对政治关系的左右力随之降低,权力 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 (3)激烈的斗争与战争的需要与结果
• 由经济和政治权利的再分配而引发的斗争 、战争,不仅消灭了大批血缘贵族,而且 直接促成了专制与集权的形成。
• (2)君主对国家的治理,过去是与贵族合 作,现在改为利用官僚。官僚即使还有宗 族,也不是以宗主的身份而是以君主臣仆 的身份担任官职,他们丧失了封建制中贵 族与君主分享权力的特权。国家事务由君 主任命官僚来管理,官僚按照君主的命令 行事,这是官僚制的起点,也是君主专制 的起点。
三、秦——清:专制君主制
• 1、原因
• (1)生产方式变革后,分散的社会需要集权
• 生产力发展导致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以及随 之而来的土地流动,造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中的集团和个体都处于不断的变换中。分散而不 稳定地主、农民皆无法以自己的名义和力量来调 整社会关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维持社会 秩序,这就是专制集权体制得以存在的基础。
• 1、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
• 相同点: • (1)君主职位世袭、终身。 • (2)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甚至被神化。 • (3)君主独揽国家权力。 • 不同点: • 君权是否受制约。
2、关于中国专制君主制的认识
•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皇权没有约束 、监督。自秦汉以来,有“廷议”、“朝 议”、“封驳”等制度,充其量不过是帝 王在行使最高统治权时的一些补充方式或 补充手段。三省制、封驳制不可能起到真 正限制或者监督皇权的作用。(p29)
• 马克思说:小农“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 ,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 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 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 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并 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归根到底, 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位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 民出版社1997,第693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准以军机处的名 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
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 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至此,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达到完善;(议政王大 臣会议)军机处、南书房、内阁。
3.5 清末的责任内阁
❖ 1906年拟议的内阁,仿西方的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的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 明后期,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朱权,中枢辅政 实际成为内阁和司礼监双轨制;
❖ 清恢复明代内阁制度办理一般事务,重要事务由 议政王大臣会议办理,康熙帝在南书房设办事处, 挑选翰林官入直,成为新的机要秘书处;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3)
❖ 从军需房到军机处
参与议政,负责传达皇命,职任办理和监督机要文 书运转的御前机要办公中枢;
3.3 宰相参议辅政制
❖ 3.3.1 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 3.3.2 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3.3.1 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 汉——中外朝官
以中外来划分朝官始于汉武帝时期,文武侍臣、加 官、尚书、大司马;
中朝官之首为大司马(控制尚书组织),外朝官之 魁为丞相;
大司马既主兵又主政,握有实权,丞相为首的外朝 官仅承命办事;
❖ “四辅官”的失败
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 等事务,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完全听从皇帝命 令
启用翰林院、詹事府的学士、编修,并授予殿阁学 士头衔和正五品的待遇;
❖ 朱棣重用的“七学士”——黄淮、解缙、胡广、 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
❖ 经洪熙帝、宣德帝,内阁大学士地位已经高于各 部尚书,内阁制度趋于定型,内阁大学士便奉命 处理重要政务,掌握了票拟权

中国行政制度史第三章3

中国行政制度史第三章3

中国行政制度史第三章3中国行政制度史第三章3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行政制度的特点是重视中央集权,注重官僚管理,推行科举制,实行专门行政机构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代行政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推行宋代初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赵匡胤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

他成立了三曹六部制度,其中三曹是针对地方政权而设立的,六部则是针对中央政权的。

三曹包括: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管辖全国各地的州郡以及官员任免等事务。

六部则是: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负责处理中央政权的各项事务。

通过三曹六部制度的实施,宋太祖成功地将地方政权从朝廷手中收回。

二、推行科举制度为了官僚体制,宋真宗时期(楚熙元年-咸平三年)实行了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士人进入官僚体制,实现了政府机构的专业化和官员选拔的制度化。

科举制度分为两个阶段: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科举制度,通过进士科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参加殿试,获得殿试的前三名即可成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受到朝廷重视和提拔。

明经科则是次一级的科举制度,通过明经科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进入地方官府任职。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宋代的官僚体制更加完善,也使得社会上流传着“千军万马江山好,可惜无人脚踏遍”的说法。

三、实行专门行政机构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宋代创设了一系列专门行政机构。

最有代表性的是政事堂和枢密院。

政事堂负责考察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处理各级官员的请示报告,制定政府的综合政策。

枢密院则是军事行政机构,负责军队的组织、指挥和监察。

除此之外,宋代还设立了检校司军务和招讨司等机构,以更好地管理军事和地方行政事务。

四、官吏管理制度的宋代对官吏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

首先,官吏要经过考试才能上岗,选拔标准更加科学、严格。

其次,官吏任职的时间和范围都有所限制,以防止官吏滥权。

战国的政治制度

战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6)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第三章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上)——战国。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很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

过去王国维先生说中国古史至周一大变,是不错的。

但按现在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全过程来说,整个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比西周的变化要大、要强烈、要深刻。

用我的话来说,商周之变,是“一体之变”,是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内部的变化,是渐变。

战国之变,是“异体之变”,是打破氏族为单位的社会基础而发生的变化,是巨变。

所以,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关键的就是抓住这个“异体之变”的“变”字。

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化,反映到政治制度上,就是中国宗法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衰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旧制度在衰落,新制度在产生,这就是“变”。

如果从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的层面上看这种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战争和变法。

而战争和变法,往往互为因果。

这一时期,绵延二百余年的兼并战争,决定了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富国强兵的政治取向。

在这一力量的推动下,几个大国展开了变法运动。

各国的变法内容,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教材中讲得比较细。

要强调的是对变法的矛头指向或者说是对变法的目的的掌握和理解。

各国的变法,主要内容或者说主要目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否定世官世禄制肯定官僚君主制,二是努力发展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希望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

在变法的内容中,在这里我们单独把授田制和赋役制度提出来讲一下。

按照我们教材编写内容的限定,原则上是不包含经济制度的。

但战国时期的授田制和赋役制度,对此后中国的社会基本结构关系极大,或者换句话说,由于授田制和相应的赋役制度的施行,构造了此后中国的社会底层,由此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在这一章中单列了一小节。

在这里我提示一下本节的线索和重点。

第一,授田制和相应的赋役制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土地及其相适应的赋役制度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匹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北朝的乡里制度
西晋末大乱,北部地区战乱不已,各地或 以宗族,或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凝 聚力相对较强的共同体。大家共推一个首领来 领头,有宗主、坞主、邑主等名目。北魏孝文 帝改革后,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也改革基层 组织,推行“三长制”,即邻长、里长、党长。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
在战乱的情形下,士家制的确起到了防止士 兵叛逃的作用,对于稳定兵源有相当的效果。 但士家制从制度上将私兵部曲合法化了。 2、军队私有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阶私有化倾向十分严 重。除了某些纯粹的文官以外,每个领兵将领 都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高层将领往往须通过 直接控制一部精锐私兵,才可能掌握整个部队。
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 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 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而中正是品评官,中 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拔 官吏时授子相应的品级或等级。九品中正制是 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否定,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 发展到—定程度的产物。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 借助世家高门以巩固曹魏政权,而世家高门借 政治地位和九品中正制以发展世家大族的势力。 到西晋时,已呈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现象。
3、尚书省分工的细化
尚书台,本是秦汉九卿之一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 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最初只有四人,长官叫尚书令, 副长官叫尚书仆射。武帝以后,地位日益重要。东汉 置尚书六人,东汉中期尚书台实际取代了丞相、御史 大夫二府的职权,但仍属于少府, 魏晋时期,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尚书台成为 全国总理全国政务的机构,尚书台成了尚书省,而九 卿的职权也多转归尚书诸曹,但此时机构的设置很不 稳定,省下时而五尚书,时而六尚书,时而七尚书, 大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
从表面上看,西晋的这种制度变革,是吸取 了所谓的曹魏教训。曹魏皇家虽然称王,便都 被禁锢在封地上,没有一点力量,因此,当司 马氏大肆篡权时,没有家人来帮忙。但曹氏衰 亡的真正原因在于社会的贵族化。西晋之所以 大封皇族,主要是想以贵族化的方式抵御贵族 门阀的势力。但是,同姓皇族对皇帝的威胁更 大。
第四节 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 初现
(1)吏部尚书:主官吏任选、考核、升迁。 (2)度支尚书:管理国家财政。 (3)祠部尚书:掌管礼部和祭祀 (4)左民尚书:主管户籍 (5)五兵尚书:军事 (6)都官尚书:主管刑事
(7)殿中尚书:主管宫中宿卫
(8)田曹尚书:屯田事务 (9)起部尚书:负责皇家宫苑修理。
中正编定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 分为两项:一是“家世”,即每人父亲和祖父 姓甚名谁,任何官爵,任职状况,本人直系亲 属姻亲的官爵大小,类似于今天的家庭出身和 状况。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 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 评定每个人的“品”。人才的等级可以分为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中下、下下九个阶梯。由中正将等级评好后向 翰廷汇报,第后每三年评定一次。当时官员也 有九个品阶,但此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据《通典· 选举典》载;“按九品之制.初因 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 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 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 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 为九品。” 具体办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 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捍任, 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等级。由于吏部选官 完全依照中正的考评标准,所以,此制度又称 九品官人法。
2、门下省
皇帝侍从中比较有文学才能、平时充当顾 问的一部分,分出去成立了中书省,而比较纯 粹的一部人也开始发挥作用,进入晋朝以后, 特设门下省。由于他们皇帝跟班的地位,所以 可以经常给皇帝提些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 门下省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开始对中书省 起草的诏书发表批评意见,最后发展到一定条 件下,可以将不合适的诏书驳回重议。最终形 成了三省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的分 工制约机制。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东汉末年,在各地豪强日益强大的情况下, 中央政权非但不能抑制地方的离散趋向,反而 在外戚、宦官和朝官的三角斗争中,迅速走向 衰弱。黄巾军起义使得各地豪强在镇压农民起 义过程中更加壮大。在东汉末年的的军阀混战 中,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 的对峙。最终曹操利用把持中央政府的有利政 治形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击灭袁绍,统 一中原。但在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从此形 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的局面。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弱。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 贵族政治。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统治,军阀混 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因而汉代的察举征辟制 等选官制度已无法实行。曹操为扩充实力,延揽人才, 惟才是举,用人不拘一格。到曹丕称帝后,为巩固统 治,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 病,而采取的的选举制度。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 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制的 正常关系,以逐步消弱地方化的倾向。公元220年, 曹丕继任魏王,代汉在即,思有所作为。他采取吏部 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中立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 评议考察人才。
魏代汉后,这两部分侍从的前一部分逐渐演变成了 皇帝的专门秘书班子——中书省,而后一部分则演变 成了门下省。 自从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了实际上的中 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变成了事实上的丞 相,而尚书台内朝上的意义也随之变淡,实际上变成 了兼任尚书副职重臣的附属机关。 曹氏代汉前本用自己的幕僚为秘书,将本属尚书的 草诏权拿了过来。代汉以后,为了强化君权,直接用 自己的秘书起草诏书,特设立中书省,将尚书台的权 力分出去了一部分。 中书省设中书监和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其下 为舍人、通事等属官。由于中书省设在宫苑,而且由 皇帝的近侍顾问转成,所有王朝政令皆自所出,所以 威权日重,人称“凤凰池”。
第三节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
西晋立朝,华夏一统,按道理应该实行强 化中央集权制,才是正理。但是西晋却拿出部 分疆土,实行西周式的分封制,将嫡系皇族27 人封为国王,开始还将他们留在首都,后来竟 然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封地。西晋的这些封国虽 然不大,但与曹魏的分封有根本不同,国王们 对自己的封地有完全的支配权。封国不仅有土 地人口,而官吏的设置任由国王支配,封国的 军队也由国王指挥。
魏晋南北朝是个制度紊乱的年月,但又是个各种创 新初现的时代。后来隋唐时期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度, 实际上在魏晋时代已经出现雏型。 1、中书省的出现,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 在西武帝时期,由于君权的扩张,除了尚书省外, 皇帝身边的各种侍从和顾问也开始增加。其中有一些 是备顾问和咨询的“文学侍从”,以各种大夫、议郎、 给 事的名义出入内廷。别一些是专门陪伴皇帝左右的, 做些应手的事情,或者是插科打诨,给皇帝解闷,以 常侍、侍中等名目存在的,这一种侍从往往是士人和 宦官。
第六节 军队私有化的走向
1、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
东汉年间,地方豪强势力日益强大。每个豪 强都有许多荫客佃户,平时则为他们种田,有 事则变成武装和半武装组织。黄巾起义以后,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豪强武装浮出水面,大 一点的豪强无不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曹操集 团,首先推出了“士家制”。
士家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士兵叛逃。士,就是指士 兵,家是指士兵的家属。其制度要点为:(1)士兵家 属随营定居,军事化管理,士兵出征,家属为人质, 如果士兵逃跑,则家属没为官奴。(2)士兵之家为特 殊的兵户,与一般的编户百姓不同,不归州县管理, 只归所属于宫署管理。(3)几兵户之家,男性成员子 孙相承,世代为兵,到了16岁时被片发为兵。战事多 时,可能一家几个男丁都被征发。(4)兵户一般承担 赋税徭役。(5)兵户身份低贱,其子弟不得读书,不 准转业,不得与非兵户通婚。(6)凡士兵的妻子,当 士兵战死之后,由官府重新配婚,以求生出更多的士 兵,只有当士兵因战功升为一定级别的军官后,才能 免除这种妻子另配的屈辱。
第七节 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 治的末路
1、士族门阀政治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 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以外 的地主称为庶族。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 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 落。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使得世家高门的势力 扩充和发展。
西晋政权以士族作为其统治基础,士族制度与士族 政治得以巩固和发展,西晋政权完全被土族垄断。到 东晋时,门第成为衡量贵贱的惟一标准,士族势力膨 胀。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一时期形成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 响深远。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 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 壁垒。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 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都享有特权。为了维护特权,土族过分夸大土庶之 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机会 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 甚至坐不同席。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 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
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2、掌握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 3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力与地方政 治的特点。 4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私有化的走向。 5、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也称魏晋南北朝,从220年 到58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格局中“合久必分” 的分裂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制度甚至文化的大 变局时期。已经统治了300年的经学,终究撑不住意识 形态的一统天下。人们习惯了孝道寇冕下的虚伪,开 始用放诞自我安慰。三国时代曹魏对实用之学的追求, 虽然没有使经学扭转,但毕竟瓦解了经学的统治地位。 经过乱世的催化,经学与老庄结合,生出了玄学,随 后,汹涌而来的佛教与佛学,又为玄学添了无尽的燃 料。于是,官方意识形态,变成了门阀贵族挥指清淡、 浅斟低唱的玩意儿。 在政治上,中国政治的最大问题是官僚门阀化和地 方政治豪强化,与中央政权相制衡。特别是进入东晋 以后,中国政治进入了皇帝与门阀、豪强共治天下的 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