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方案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方案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揭示商业银行(以下简称为本行)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的质量,促进本行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为充分提取损失准备金、增强抗风险能力提供依据,根据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农村银行机构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指引(试行)》、《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方案》以及其他法律法规、金融规章,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本方案所称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本行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履约的可能性。

第三条本方案适用于本行各类信贷资产,包括贷款(含贸易融资、贴现、银行卡透支、垫款等)、担保类表外信贷资产(含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以及承诺类表外信贷资产(如贷款承诺)。

第四条本方案坚持以下原则:
(一)风险原则。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以贷款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逾期情况作为风险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

内在风险是指潜在的,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

信用社(银行)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管理办法

信用社(银行)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管理办法

信用社(银行)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我县农村信用社(筹建即将开业的##农村合作银行)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水平,规范和加强即将成立的我县农村银行机构公司类信贷资产管理,提高农村银行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对公司类信贷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有效促进信贷资产质量稳步提高,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3号)、《农村银行机构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指引》(银监办发[##]284号)及《##省农村银行机构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管理办法(暂行)》(陕农信联发【##】264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我县各社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履约的可能性。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公司类信贷资产包括我县农村信用联社(筹建中的##农村合作银行)下辖各网点对公司类客户发放的信贷资产,包括表内信贷资产(包括本外币贷款、贴现、贸易融资、各类信用垫款等),以及表外信贷资产(包括银行承兑、信用证、银行保函、贷款承诺等)。

第四条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目标:(一)促进我县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揭示我县农村信用社(即将成立的##农村合作银行)公司类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公司类信贷资产质量。

(三)发现公司类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贷款管理。

(四)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提供充足依据。

第五条分类原则:(一)风险性原则。

风险分类应以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逾期情况只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内在风险是指潜在的、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

(二)真实性原则。

农村银行机构应当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用记录为主要依据,对信贷资产准确分类,真实客观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

(三)审慎性原则。

农村银行机构要按照本办法要求,通过对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可能性的诸多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估,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信贷资产风险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最主要风险之一、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信贷资产风险,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通常会实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

本文将介绍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实施细则,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一、分类标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标准主要包括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两个方面。

还款意愿是指借款人是否愿意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还款能力是指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还款能力按时偿还贷款。

根据这两个方面的标准,可以将信贷资产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正常类:指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良好,按时足额还款。

2.关注类:指借款人还款意愿或还款能力存在一定问题,虽然未出现明显的违约行为,但需要特别关注。

3.次级类:指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存在较大问题,可能拖欠一定期限的还款,但情况尚未到达严重的违约水平。

4.可疑类:指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明显不足,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违约行为,但情况尚未到达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的水平。

5.损失类:指借款人已经无法履行还款义务,资产已经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的水平。

二、分类依据对于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确定其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

具体的分类依据包括:1.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包括借款人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企业的信用历史。

3.担保物品的价值:包括抵押物和担保人的信用状况。

通过对这些依据的综合分析,可以将借款人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

三、分类方法1.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担保物品的价值来判断其风险等级。

评估结果以分级方式表示,通常使用五级分类。

2.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借款人的财务数据和历史还款记录来计算其风险等级。

可以使用财务比率分析和信用评级模型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四、分类制度建立和管理建立和管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制定分类准则:根据监管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分类准则。

2.建立分类模型: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需求,建立可行的分类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

银行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银行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银行风险分类管理办法适用范围所有分,支,行目录第一节总则 2第二节风险分类的标准 2第三节风险分类认定程序 6第四节统计与报告 7第五节监督检查 8第六节罚则及附则 81第一节总则第一条为及时、客观、真实地反映我行资产质量,规范我行贷款风险分类工作,根据监管机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等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贷款包括表内外对公信贷资产。

表内对公信贷资产包含各类自营贷款,含透支,、贸易融资、贴现和各类垫款等。

表外对公信贷资产包括开出信用证、承兑和担保,含保函、备用信用证,等。

第三条贷款风险分类是指按照贷款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过程。

贷款风险程度的评估主要通过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担保和我行信贷管理等因素,综合评估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以判断贷款本息及时足额收回的可能性。

贷款风险分类要根据贷款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第四条贷款风险分类要坚持“客观真实、标准统一、动态分类、授权管理、严格保密”的原则,达到揭示贷款风险程度、客观反映贷款质量、降低贷款损失、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提供依据等目的。

第五条贷款在存续期间,应视授信的最新变化情况,依据分类原则及时对贷款分类进行调整。

第二节风险分类的标准第六条在逐笔测算折现现金流的基础上,根据贷款风险程度的不同,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第七条风险分类级别应根据各类别的核心定义,同时参照各风险类别的主要特征确定。

如分类特征与核心定义存在冲突,以核心定义为准。

第八条正常类贷款定义,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的贷款。

,一,主要特征21、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经营效益良好,财务管理规范,主要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结构合理,2、借款人还款意愿强,在我行和他行还本付息正常,信用记录良好,3、借款人没有出现重大预警信号,4、借款人的主要股东、高级管理人员、组织管理结构未发生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5、担保完整有效,保证人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正常,抵/质押物完好无损,6、信贷档案和重要文件保存完整,7、借款人结算往来正常。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2
-
1 总则 3 分类流程 5 监督与检查Βιβλιοθήκη 目录CONTENTS
2 分类标准
4 风险管理措施
6 附则
1
总则
总则
总则
为了加强风险管理:保障银行贷款安全,提高资产质量,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的还款 意愿、借款人的还款记录等因素:对借款人的还款风险进行评 估和分类
专家评审:将 初步评估结果 提交给风险管 理专家进行评 审,确定借款 人的风险等级
分类结果公示 :将分类结果 公示在银行网 站或相关媒体 上,接受社会 监督
分类调整:根 据借款人的还 款情况和其他 因素的变化, 适时调整风险 等级和分类结 果
4
风险管理措 施
风险管理措施
对于正常类贷款
对于关注类贷款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银行贷款 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
正常类 借款人能够按期偿 还贷款本息,无任 何影响贷款安全的 不利因素
关注类 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 还贷款本息,但存在 一些可能对贷款安全 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 明显问题,无法足额偿 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 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 定损失
对于次级类贷款
对于可疑类贷款
对于损失类贷款
银行应加强日常监管, 确保贷款安全
银行应密切关注借款 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 状况,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风险扩大
银行应采取担保措施 或其他保全措施,尽 可能减少损失
银行应通过法律手段 银行应按照相关规定 或其他途径追索欠款, 进行核销处理 尽可能减少损失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模版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模版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的风险分类工作,准确、全面、动态衡量信贷资产风险程度,提高风险敏感度与前瞻性,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为准确计提信贷资产专项准备金提供依据,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和《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分类,是指本行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贷资产,是指本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透支、各项垫款等表内授信业务,以及承兑、保函、信用证、贷款承诺、担保等表外授信业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小企业,是指在本行单户授信总额500 万元(含)以下和资产总额1000 万元(含)以下,或授信总额500 万元(含)以下和企业销售额3000 万元(含)以下的企业、各类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组织和个体经营户。

第五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

各分支机构应广泛搜集有关客户信息,严格按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和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二)及时性原则。

各分支机构必须把风险分类纳入日常信贷管理工作,将实时分类、全面清分、适时调整相结合,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的有利、不利因素,及时调整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等级,加强贷后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三)重要性原则。

分支机构应根据核心定义确定影响借款人偿还债务的关键因素,并区别其重要程度,进行重点评估与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

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可能性的信贷资产,应在可能的风险分类等级区间内从低适用,审慎确定其分类等级。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分支机构。

五级分类管理办法

五级分类管理办法

营口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国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营口银行所辖机构办理的各类本外币贷款,包括一般贷款、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进出口押汇、信用卡透支;表外业务中的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保理、贷款承诺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以下简称“五级分类”),是指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把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其定义分别为:正常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理由表明能够按期足额偿还债务。

关注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债务,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人无法足额偿还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债务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第四条通过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二)为提取减值准备提供依据。

第二章公司业务贷款分类标准第五条正常类贷款特征包括:(一)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一直能够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二)贷款未到期;(三)本笔贷款能按期支付利息。

(四)如有国债、金融债券、营口银行存单、100%保证金作为质押,贷款逾期未超过3个月(含)。

符合规定的低风险信贷业务,可直接认定为正常类贷款。

第六条关注类贷款特征包括:(一)宏观经济、行业、市场、技术、产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或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对借款人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偿还贷款的能力尚未出现明显问题;(二)借款人改制(如合并、分立、承包、租赁等)对银行债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三)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不利变化;借款人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且新任管理层的还款意愿较差,可能削弱借款人的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四)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对本笔贷款提供保证;(五)借款人的一些关健财务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下降;(六)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七)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调整。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为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合用于公司对公司类客户和个人类客户办理的资产业务。

通过贷款资产风险分类(以下简称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揭示贷款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资产质量;(二)发现贷款资产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三)为提取损失准备金、绩效考核等提供依据。

风险分类工作采取“按季认定,实时调整”。

即按季对所有贷款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同时将贷款资产风险分类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根据贷款资产风险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统计汇总风险分类结果。

风险分类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评估公司贷款资产质量,即把贷款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前两类合称为正常资产,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

风险分类实际上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归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一)债务人的还款能力;(二)债务人的还款记录;(三)债务人的还款意愿;(四)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五)贷款资产的担保;(六)贷款资产偿还的法律责任;(七)公司的贷款管理。

对贷款资产进行分类时,要以评估债务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债务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债务本金和利息的主要还款来源,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债务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正常类核心定义: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债务本金和利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普通具有以下特征:(一)债务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足;(二)担保合法、有效、足值;(三)债务人即使存在消极因素,也不影响债务本息按时足额偿还;(四)贷款未到期、能按时支付利息。

关注类核心定义: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普通具有以下特征 (潜在缺陷):(一)债务本息逾期不超过30 天(含);(二)宏观经济、行业、市场、技术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对债务人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尚未浮现明显问题;(三)债务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性净现金流量等关键指标浮现不利变化;(四)债务人或者有负债过大或者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五)债务人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六)债务人还款意愿差,不与公司配合;(七)债务人改制(如合并、分立、承包、租赁等)对公司债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八) 债务人虽涉及重大经济案件,但未对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九) 债务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者核心管理层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债务偿还的变化;(十)抵(质)押物价值下降;(十一)担保人的财务状况浮现不利变化;(十二)贷款展期;(十三)债务人虽存在一些可能对还款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但贷款担保合法、有效、足值、变现能力强,公司短期内彻底有能力通过追偿担保足额收回债务本息。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对公司类客户和个人类客户办理的资产业务。

第三条经过贷款资产风险分类(以下简称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揭示贷款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资产质量;(二)发现贷款资产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管理;(三)为提取损失准备金、绩效考核等提供依据。

第四条风险分类工作采取“按季认定,实时调整”。

即按季对所有贷款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同时将贷款资产风险分类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根据贷款资产风险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统计汇总风险分类结果。

第二章分类标准第五条风险分类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评估公司贷款资产质量,即把贷款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前两类合称为正常资产,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

风险分类实际上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归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一)债务人的还款能力;(二)债务人的还款记录;(三)债务人的还款意愿;(四)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五)贷款资产的担保;(六)贷款资产偿还的法律责任;(七)公司的贷款管理。

第六条对贷款资产进行分类时,要以评估债务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债务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债务本金和利息的主要还款来源,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债务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

第七条正常类核心定义: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债务本金和利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债务人生产经营正常,主要经营指标合理,现金流量充分;(二)担保合法、有效、足值;(三)债务人即使存在消极因素,也不影响债务本息按时足额偿还;(四)贷款未到期、能按时支付利息。

第八条关注类核心定义:尽管债务人当前有能力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最新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暂行办法

最新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暂行办法

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1]416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6]23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分类的补充通知》(银监发[]56号)、《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农信联[]91号)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表内各类信贷资产(包括本外币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项下的贷款、贴现、银行卡透支、信用垫款等)和表外信贷资产(包括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贷款承诺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以下简称“五级分类”)是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通过五级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三)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为充分提取呆账准备提供依据,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四条五级分类采取“按季分类、按月调整”的原则,即各经营机构按季对所有信贷资产进行一次五级分类,同时将五级分类纳入日常信贷管理,根据信贷资产风险变化情况进行按月监控和调整,按月统计上报五级分类结果。

第五条为及时掌握客户相关信息,规范五级分类操作,各经营机构要及时维护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系统,及时录入客户及贷款业务信息。

第二章核心定义第六条五级分类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前两类合称为正常信贷资产,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其定义分别为:(一)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二)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债务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法人客户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模版

法人客户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模版

法人客户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1. 引言为了规范法人客户信贷资产的管理和风险分类,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安全和稳健运营,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述的法人客户信贷资产,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法人客户进行的信贷业务,包括贷款、信用证担保等各种信用业务。

2. 风险分类原则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对法人客户信贷资产进行分类:1.按照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保障资产的安全性;2.按照法律法规规定,遵守规范借贷行为,防范信贷风险,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健康经营。

3. 风险分类方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将法人客户信贷资产分为以下五个分类:1.正常类:符合还款计划的客户信贷资产;2.关注类:还款能力较弱或者还款意愿不足的客户信贷资产;3.次级类:可能存在一定损失的客户信贷资产;4.可疑类:可能存在较高损失的客户信贷资产;5.损失类:因客户违约等原因,已经发生损失的客户信贷资产。

4. 风险分类标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以下标准进行风险分类:1.正常类:客户全部按时还款,或少量逾期但已经收回的信贷资产;2.关注类:出现一定逾期但仍有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客户信贷资产;3.次级类:出现较长时间逾期、客户经营出现困难、经营状况不佳的客户信贷资产;4.可疑类:长期逾期、客户经营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的客户信贷资产;5.损失类:客户破产清算等原因,已经无法收回的客户信贷资产。

5. 风险分类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以下管理原则对法人客户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1.每月对法人客户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评估,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2.对不同风险类别的客户信贷资产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3.对于关注、次级、可疑类别的客户信贷资产,应加强对客户经营状况的监控,并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4.对损失类别的客户信贷资产,应当及时处置,尽快收回资产;5.根据风险分类情况,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健运营。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尊敬的客户:您好!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银行的支持和信任。

为了更好地管理信贷资产风险,维护您的权益和我们的稳健经营,我行制定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并向您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规定,我行将信贷资产按照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管理。

主要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和可疑四个等级。

正常类:指借款人按时按约还款,未发生逾期或违约的情况。

关注类:指借款人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还款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但尚未出现逾期或违约情况。

我行会加强对这类资产的跟踪和监控,提高风险防控措施,以确保资产的安全性。

次级类:指借款人已经出现一定程度逾期情况,但仍有较高的偿还能力和还款意愿,并且具备一定的潜力。

我行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化解措施,争取使借款人能够正常偿还贷款。

可疑类:指借款人已经丧失还款能力,或者逾期程度较长且难以恢复。

我行将进行更为严格的风险应对措施,并加大追索力度,力图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其次,我行将根据风险分类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分类管理措施。

对于正常类和关注类资产,我行将继续在合理范围内提供信贷服务,并加强授信审核和风险监控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性。

对于次级类和可疑类资产,我行会制定相应的风险化解和追索计划,并严格控制风险暴露,降低信贷资产风险。

最后,我行将定期公布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的相关信息,以保障信息透明和您的知情权益。

如果您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有任何疑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为您解答。

我行将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与合作!此致,银行行长尊敬的客户:感谢您对我们银行的关注和支持。

在金融市场中,信贷资产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保护您的权益,维护我们的稳健经营,我行制定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并向您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的制定是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并结合我们自身的风险管理实践和经验总结而成。

中国农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中国农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附件 1:中国农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履约的可能性。

第三条本办法合用于农业银行境内各类表内外信贷资产,包括贷款(含垫款、贴现、银行卡透支等) ,担保类表外信贷资产(含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及承诺类表外信贷资产(含贷款承诺函、信贷证明等)。

委托贷款及有条件贷款承诺函、贷款意向书、合作协议等意向类金融产品不纳入分类范围。

第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目标:(一)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资产质量。

(二)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降低损失。

(三)为判断信贷资产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第五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要坚持如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必须真实、客观反映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必须及时、动态调整分类结果。

(三)全面性原则,涵盖所有信贷资产、存续全过程。

(四)规范性原则,必须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分类。

(五)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债务人还款能力的信贷资产,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级次。

第六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管理模式:(一)自然人客户及符合“银监会小企业”标准的县域法人客户,表内外信贷资产采用五级分类管理。

“银监会小企业”指符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标准的小企业,即单户授信总额 500 万元(含)以下和企业资产总额 1000 万元(含)以下,或者授信总额 500 万元(含)以下和企业年销售额 3000 万元(含)以下的企业,各类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组织和个体经营户。

(二)对第一款规定范围之外的法人客户表内外信贷资产采取十二级分类管理。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银行风险管理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客观及时的反映我行信贷资产的真实价值,监测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信贷资产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通过信贷资产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的反映贷款的质量;(二)发现信贷资产审批、发放、贷后管理、清收等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风险防范;(三)为判断信贷资产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四)为信贷资产质量考核和不良贷款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第四条本办法所涉及的信贷资产包括公司业务信贷资产和零售业务信贷资产。

公司业务信贷资产包括对公司客户发放的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信用证、保函和承兑汇票等各类表内外公司授信业务(以下简称公司业务贷款)。

零售业务信贷资产包括对自然人客户发放的个人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业务(以下简称零售业务贷款)。

本办法所指的借款人包括公司和零售各类表内外授信业务的申请人。

本办法所指的贷后检查包括对各类授信业务的授信后检查。

第五条信贷资产五级分类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分类应当真实客观的反映信贷资产的实际的风险状况,不可人为高估或低估信贷资产的风险。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的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原则上我行每月对于全行信贷资产进行一次五级分类;发现预警信息或其他影响贷款归还的不利因素,随时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最新)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最新)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文件编号:版次号:A/0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部门职责4第三章核心定义8第四章风险分类方法与标准9第五章特别规定16第六章风险分类依据20第七章风险分类流程22第八章风险分类档案资料24第九章管理和检查27第十章罚则29第十一章附则30内外部规章制度索引3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真实、全面、动态反映XX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我行”)贷款风险,促进信贷经营管理与先进银行接轨,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行所属的各级信贷资产经营管理机构。

本办法所指的分类对象包括贷款、贴现、担保、贷款承诺、承兑等表内和表外各类信贷资产。

第三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以下简称“风险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通过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的:(一)促进各支行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其质量;(三)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信贷管理,化解经营风险;(四)为准确提取拨备提供依据,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四条风险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重要性原则。

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本办法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二)真实原则。

应当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用记录为主要依据,对各类信贷资产准确分类,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价值;(三)审慎原则。

要按照风险分类要求,通过对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可能性的诸多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估,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介于相邻类别之间的信贷资产原则上应归入低级档次;(四)动态管理原则。

在定期进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基础上,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对风险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重新认定。

第五条对同一客户的多笔信贷资产分类结果原则上应一致,但存单、国债质押等低风险授信业务除外。

第六条新增贷款的分类结果,不得高于该借款人存量贷款的分类级别,但存单、国债质押等低风险授信业务除外。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X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信贷资产管理,规范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日常操作,提高信贷经营管理水平。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6〕23 号),以及《关于转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分类有关文件的通知》(渝银监发〔2006〕43 号),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营业部和公司(以下简称各公司)。

第二章风险分类认定审批原则第三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认定审批应遵循“分级认定、常规管理、超限核准、归口负责"原则。

第四条分级认定.指公司经营的信贷资产,在经办行认定审批权限内的,由经办行认定;超过经办行认定审批权限的,由经办行整理信贷档案、结合调查、了解的其他信息,报公司认定. 第五条常规管理。

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作为信贷经营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信贷经办人员应及时搜集掌握客户最新的分类信息,进行认真审核、分析、整理,及时更新财务或非财务信息, 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监测台帐及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并与信贷资产质量的监测分析、贷后管理、不良贷款的清收转化等相结合.第六条超限核准。

指分类信贷资产余额超过经办行认定审批权限的必须报公司认定和核准.第七条归口负责。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分类质量监测、上报等工作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贷经营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第三章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流程第八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按照分类的标准、方法、程序和相关要求进行初分和认定,按审批权限进行审批.结合重庆农商行实际情况,对自然人贷款和微型企业贷款风险分类采用“简易流程”,对企事业单位等公司类(除微型企业外)贷款风险分类采用“常规流程”。

第九条简易流程。

自然人贷款和微型企业贷款采用矩阵分类,对矩阵分类结果不能真实反映风险状态的贷款,必须经过手工调整,确定其最终分类结果。

第十条常规流程.对企事业单位等公司类(除微型企业外)贷款的分类流程,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分类准备及初分1.整理、收集信贷档案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银行风险管理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客观及时的反映我行信贷资产的真实价值,监测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信贷资产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

第三条通过信贷资产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的反映贷款的质量;(二)发现信贷资产审批、发放、贷后管理、清收等信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风险防范;(三)为判断信贷资产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四)为信贷资产质量考核和不良贷款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第四条本办法所涉及的信贷资产包括公司业务信贷资产和零售业务信贷资产。

公司业务信贷资产包括对公司客户发放的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口押汇、信用证、保函和承兑汇票等各类表内外公司授信业务(以下简称公司业务贷款)。

零售业务信贷资产包括对自然人客户发放的个人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业务(以下简称零售业务贷款)。

本办法所指的借款人包括公司和零售各类表内外授信业务的申请人。

本办法所指的贷后检查包括对各类授信业务的授信后检查。

第五条信贷资产五级分类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分类应当真实客观的反映信贷资产的实际的风险状况,不可人为高估或低估信贷资产的风险。

(二)及时性原则应及时,动态的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调整分类结果。

原则上我行每月对于全行信贷资产进行一次五级分类;发现预警信息或其他影响贷款归还的不利因素,随时调整分类结果。

(三)重要性原则对影响贷款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第六条总行风险管理部是全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的管理机构,负责指导、管理全行信贷资产的五级分类工作。

第二章分类标准第七条信贷资产分类采用以风险评价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将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五个类别,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第八条五类的核心定义分别为:(一)正常类:借款人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我行贷款本息按期足额偿还的不利因素,我行对借款人按时履约有充分把握,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二)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有关方面包括借款人还款能力、还款意愿、担保能力、非财务因素等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影响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

(三)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按期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四)可疑类:借款人无法按期足额偿还贷款,即使执行担保,贷款也肯定要造成较大的损失。

(五)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经过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分类时应全面考虑影响贷款偿还的各方面因素,综合判断贷款的损失程度。

对信贷资产分类时,要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包括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

不能用客户的信用评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信用评级只能作为贷款分类的参考因素。

第九条分类时,应将贷款的逾期情况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

贷款期限的确定应建立在贷款合同期限与贷款实际所需的资产转换周期匹配的基础上。

各行在贷款审查时,应认真测算贷款实际所需周期,依此确定贷款期限。

第十条对于次级以下(含)的贷款,要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担保的代偿能力。

对于贷款损失率的估计是认定不良贷款级次的总要考虑因素。

第十一条公司和零售业务的具体分类标准见附件1、2。

第三章分类的操作流程第十二条公司业务贷款分类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一)分支机构贷款部初分;(二)经分支机构风险管理担当人员审定,必要时分支机构授信审查小组集体审定,审定后应及时调整分类结果;(三)总行最终认定。

总行风险管理部在次月最终全面认定分支机构当月的五级分类结果,重点审查级次调整的修改。

第十三条分支机构贷款部初分(一)分支机构贷款部分类认定人员完成以下三个步骤:1、收集分类信息(1)对于授信后首次分类,分类认定人员需要尽可能收集以下分类信息:①客户的基本资料;②授信的调查、审查和审批中的有关报告和资料;③授信放款操作中的相关文件,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抵、(质)押物所有权证明、保险单据、核定报告等;④账务处理凭证,包括保证金入账凭证;⑤客户在我行尚未结清的其他授信业务的分类资料和账务信息(还本付息情况);⑥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获得的借款人和保证人在他行的授信情况。

(2)对于非首次分类,认定人员需要尽可能收集以下分类信息;①借款人和保证人的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上年度审计报告、上年度同期财务报表,基建项目的项目进度报告;②从会计部门获得的借款人在我行全部未结清表内外授信的账务信息(还本付息情况);③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获得的借款人和保证人在他行的授信情况;④其它有关能够反映借款人变化的资料和信息。

2、核实分类信息分类认定人员必须在核实分类信息无误后才可以进行风险分类,重点核实以下内容:(1)信贷档案是否连续、完整、齐全;(2)贷款的审批程序是否符合我行规定;(3)放款手续是否符合我行规定;3、认定分类级次分类认定人员在综合分析全部分类信息的基础上,参照附件1的分类标准,认定公司业务贷款的五级分类结果。

完成初分后,分类认定人员需填写《五级分类级次调整审批表》(见附件3),上报分支机构风险管理担当职员。

第十四条分支机构进行初分后,上报风险管理担当人员审定,对于较难把握风险程度的贷款,可召集分支机构授信审查小组确定分类结果。

审定后应及时调整分类结果。

当月五级分类情况、级次调整情况和准备金计提情况必须在月后2日内上报分支机构行长,上报时需填写《五级分类及准备金计提情况表》(见附件4)。

分支机构必须于月后5日内将经过分支机构行长决裁的《五级分类及准备金计提情况表》上报总行风险管理部。

上报内容主要包括客户名称、协议号、期限、担保方式、授信品种、分类理由等,填入《五级分类及准备金计提情况表》。

上报次级调整时还应包括分类理由,分类理由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还款记录、贷款用途、还款来源、借款人财务指标分析、借款人的非财务因素、担保情况和银行管理因素及其他相关事项。

对于不良贷款,还需要包括对损失率的估计。

贷款损失率(%)=贷款可能无法收回部分的金额/贷款本金余额第十五条总行风险管理部最终认定总行风险管理部最终全面认定分支机构五级分类结果,具有随时调整分支机构五级分类结果的权力,每月重点审定分支机构发生级次调整的贷款。

总行如果认为分支机构上报的分类理由不充分,或需要补充分类信息的,可以要求分支机构补充上报有关资料。

如果总行认为分支机构上报的材料出现不真实或者可疑的情况,可以要求审计部进行审计。

第十六条分类频率原则上每月分类一次,分支机构贷款部在完成贷后检查或发现预警信息后,应随时进行贷款分类。

第十七条零售业务贷款分类操作流程参照公司业务贷款进行第四章分类的监督检查第十八条为保证信贷资产分类工作的合规性、资产质量的真实性,运用独立的审计制度等内部控制体系。

第十九条检查分为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

非现场检查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现场检查由审计部负责。

第二十条非现场检查。

总行风险管理部主要通过ICONS系统对分支机构进行日常非现场监控。

总行重点监控以下几类贷款:(一)新发生的不良贷款;(二)大金额的贷款;(三)级次调整的贷款;(四)其他总行认为风险较大的贷款风险管理部有权利随时向分支机构确认五级分类结果,要求分支机构提供分类的详细资料或实地调查核实。

经审核认为需要调整级次的贷款,总行以书面形式通知分支机构。

第二十一条总行审计部每年进行现场检查。

检查五级分类结果,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分类结果的真实性。

分支机构上报的统计数据与贷款的实际情况是否一致。

(二)分类工作的合理性。

是否按照我行的规定进行分类。

(三)贷后管理的合规性。

是否按照我行的规定进行贷后管理。

第二十二条检查人员应尽量对分类信息的原始资料进行核实,包括财务报表、还本付息记录等,必要时检查人员可以实地走访客户。

第二十三条检查人员将结果向风险管理部和相关分支机构进行通知。

第五章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第二十四条按照谨慎的会计原则,应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及时足额提取各类贷款损失准备。

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

第二十五条目前我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范围为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各类实有信贷资产,具体计提范围详见附件5。

第二十六条各类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按《银行(中国)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具体计提比例详见附件6。

第二十七条贷款损失准备金由总行财务会计部统一部署计提。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报银监会备案。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09年6月22日起执行。

第三十一条本基准自2010年1月29日开始实施。

(2010.1.29修改)附件:1、公司业务贷款五级分类标准2、零售业务贷款五级分类标准3、《五级分类级次调整审批表》4、《五级分类及准备金计提情况表》5、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范围6、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比例7、担保种类回收预计金额计算标准附件1、公司业务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第一条对公司业务贷款进行分类时,在执行核心定义的前提下,可参照以下一般分类参考因素,按户综合考虑后,逐笔进行分类。

计算损失额时运用附件7《担保种类可回收预计金额计算标准》。

<一般基准>当按照逾期时间和损失率分类出现不同结果时,应选取相对较高风险类别。

第二条正常类贷款核心定义:在考虑借款人的经营内容、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时,债务偿还能力良好,不存在影响债务回收问题的情况第三条关注类贷款核心定义:借款人目前偿还我行贷款没有问题,但有关方面包括借款人还款能力、还款意愿、项目盈利能力、担保能力、非财务因素等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影响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

具体参考特征:1.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含)以内,至少划分为关注类;2.借新还旧,或者需要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至少划分为关注类。

3.贷款本金或利息未到期,如果出现了以下风险预警信号,对于借款人按期还款产生不利影响,但尚不足以影响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划分为关注类;1)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借款人的产品、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出现重大的不利变化;2)改制(如分立、租赁、承包、合资、合并等)对我行的贷款可能产生不利影响;3)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下属或母公司(包括国外母公司)等发生了重大不利变化;借款人的主要股东退出或被兼并;借款人和关联之间存在金额较大的关联交易,且股东存在挪用借款人资金的嫌疑;4)借款人或其关联公司发生经济纠纷,卷入法律诉讼;5)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下降3阶段以上或是财务状况发生急剧恶化的情况6)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改变贷款用途的;7)基建项目贷款工期延长、资金投入大大超过原计划、实际产生的现金流远远低于原计划、市场或技术发展的变化对项目产生不利影响、房地产项目有烂尾的可能性或销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8)借款人不能提供最近的财务报表,或不能提供上期以及去年同期的财务报表,并且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释;借款人的财务报表存在虚假成分,财务指标不真实,或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9)监管机构因一些负面消息或从常规调查中发现问题,进而对借款人进行非常规调查;10)贷款抵(质)押物出现不利的变化,如价值下降幅度较大,变现能力下降,或卷入法律纠纷;11)我行信贷档案不齐全,贷款的有关法律文件遗失,至少为关注类;12)未完全落实贷款审批批复条件,违反我行有关信贷政策和审批流程发放的贷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