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合集下载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一)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一)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一)引言概述: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控制和预防裂缝的形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测温原理、布置原则、传感器选择、布置方式和监测数据处理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
1. 测温原理
- 热传导原理:介绍混凝土中温度传导的基本原理。

- 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介绍常见的混凝土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例如电阻温度计、热电偶等。

2. 布置原则
- 布置密度:根据混凝土浇筑的体积和形状,确定布置传感器的密度。

- 布置位置:根据混凝土中温度变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布置,如表面布置、内部布置等。

3. 传感器选择
- 温度传感器类型:根据混凝土测温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考虑精度、稳定性等因素。

- 抗干扰能力:选择具有良好抗干扰能力的温度传感器,以保证测温准确性。

4. 布置方式
- 表面布置:介绍表面布置方式,包括传感器的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

- 内部布置:介绍内部布置方式,如通过预埋法和后加装法来实现温度传感器的布置。

5. 监测数据处理
- 数据采集: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数据的采集方法,如使用数据采集仪器等。

- 数据分析:阐述对测温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例如曲线分析、异常数据处理等。

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测温原理、布置原则、传感器选择、布置方式和监测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有效地实施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三)、测温点布置基础大体积砼内测温点的布置,应真实地反映出砼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

1、测温点位置该基础砼计划以后浇带为界分区段浇筑,各区段内混凝土一次浇注成型。

因此,在平面上的温度测点为梅花形布置,间距10m,并综合考虑电梯井的位置(测温点布置平面图见附图)。

由于底板混凝土最高温度多出现在厚度中部,故每个测温点按厚度方向沿厚度中部、混凝土表面和底部处布置三根测温线。

2、注意事项(1)所有测温线的埋设,必须按测温点布置图进行编号,并在埋设前进行测试检验。

(2)测温线必须在钢筋绑扎完毕和混凝土浇注前安好,测温线采用钢丝或胶布绑在一根Φ14的钢筋上,其感温头应处于测温点位置,不得与钢筋直接接触(测温点测温线布置示意图见图1)。

图1?测温点测温线布置示意图(3)测温线插头留在外面,并用塑料袋罩好,避免潮湿,保持清洁,留在外面的测温线长度应大于20cm,?并按上中下顺序分别绑扎,每组测温线在线的上段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

(4)砼表面测温线感温头位置在砼外表以内5cm处,砼底部测温线感温头位置在砼底面上5cm处。

三、测温(一)、测温要求1、一般在砼浇注完毕后10h开始测温,每班定时测定大气温度、砼内部温度,砼浇筑时,还应测砼的入模温度。

2、测温工作不分昼夜24h连续进行,第1天至第5天,每2h测温一次;第6天至第10天,?每4h测温一次;第11天至第28天,每8h测温一次。

3、测温数据应认真仔细记录分析,及时汇报结果,以便对混凝土的温控实施更及时的养护措施。

(二)、温控指标依据《YBJ224-91块体基础大体积施工技术规程》、《JGJ6-99?高程建筑箱型与筏型基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混凝土结构内部中心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小于25℃,温度场中的断面各测点温度陡降控制在10℃以内;大气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应控制在30℃以内;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一般不宜大于2℃/d。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随着现代建筑和桥梁的发展,高精度的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这一任务中包含了严格的布置要求,对于正确安装混凝土测温点而言,它不仅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更关系到结构的安全。

因此,为了避免因混凝土的尺寸、混凝土的配合及混凝土的收缩等不良影响而导致的结构变形,严格执行有关的测温点布置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布置混凝土测温点时,要考虑到混凝土的尺寸,温点的布置应尽量分散在混凝土的整个体积中,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变化,使其可以均匀地收缩,避免出现局部收缩的现象,从而造成混凝土的破坏和结构变形。

此外,温点的间隔应符合有关的规定,一般密度不超过3米。

其次,混凝土测温点的安装要符合有关规范,温点的横截面尺寸为50mm×50mm,安装位置应尽量避开重力弯矩,同时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结构的收缩大小,确保测温点安装的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能够准确反映出收缩量。

此外,对于混凝土测温点的安装质量要求也很高,温点应按照国家标准安装,检查温度测量设备是否正确安装,温度检测电缆是否损坏,避免温度有误差的情况发生,并应确保温度测量设备的严格保护,以防止外界夹入,干扰测温点的检测精度。

最后,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的布置,还应考虑到混凝土的配合、施工周期、施工工艺及混凝土的其他成分等因素,确保正确布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以准确反映混凝土收缩情况,保障结构安全。

综上所述,正确安装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对于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要求对混凝土的尺寸、混凝土的配合及混凝土的收缩等进行有效的布置。

此外,要确保温点的安装质量,同时考虑到施工周期及其他因素,以确保正确安装混凝土测温点,这是严格执行《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的基础。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规范是目前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必须根据各种因素,如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等,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以确保正确安装混凝土测温点,保障结构的安全性,提高施工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一、引言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为了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需要合理布置测温点。

本文将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的具体方案。

二、测温点布置原则1. 全覆盖原则:测温点应覆盖整个混凝土体积,以全面了解混凝土的温度分布情况。

2. 均匀分布原则:测温点应均匀地分布在混凝土中,避免过于集中或分散,以保证测得的温度数据的可靠性。

3. 深度试探原则:测温点要放置在混凝土的不同深度处,以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

4. 监测需求原则: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确定测温点的数量和位置。

三、测温点布置方案1. 基本布置方案:a. 混凝土梁、板测温点布置:一般在混凝土梁、板的上表面、中部和下表面各设置2-3个测温点,距离边缘应有一定距离,保持一定间距。

b. 混凝土柱测温点布置:沿柱周边等间距分布4-6个测温点,混凝土柱端部也需要布置测温点。

c. 混凝土墙测温点布置:沿墙高等间距分布4-6个测温点,墙端部也需要布置测温点。

d. 混凝土基础测温点布置:根据基础的形状和尺寸,在基础表面均匀布置4-6个测温点。

2. 特殊情况下的布置方案:a. 弯曲构件:按照基本布置方案进行布置,并在构件的内、外侧表面各布置一个测温点。

b. 层间楼板:按照基本布置方案进行布置,并在每个楼板层间布置一个测温点。

c.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在结构不同部位增加测温点,以保证监测的全面性。

四、附件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布置方案图纸2. 测温设备清单3. 测温数据报告模板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 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大于X立方米的混凝土结构。

注释: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很高的温度升高和收缩变形风险,需要进行温度监测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2. 温度变化监测:通过布置测温点,记录混凝土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注释:温度变化监测可以施工人员了解混凝土的硬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艺,避免温度引起的质量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一、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束应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

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

规范规定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如: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

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

3)主风向部位。

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上、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 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

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在厚度大于 3 m 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或混凝土内部与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在 25℃以内。

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1)在厚大无筋的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总量不超过 20%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降低水化热和节省水泥的目的。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一、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束应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

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

规范规定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如: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

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

3)主风向部位。

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上、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 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

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在厚度大于 3 m 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或混凝土内部与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在 25℃以内。

2.3 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1)在厚大无筋的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总量不超过 20%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降低水化热和节省水泥的目的。

(2)改善配筋。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控制
(1)测温仪器选用:
测温采用JDC-2型电子测温仪及其配套预埋的金属测温导线,(2)测温点布置:
1)凡混凝土体积超过1000*1000*1000见方的均为大体积混凝土,均做测温控制。

2)测温点平面布置间距不小于6m
3)每个测温点埋设不少于3根导线,间距不小于100mm,成三角形布置
(3)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时间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后,为了掌握混凝土在各龄期各时段的湿度状态,了解混凝土在养护期间的温度变化动态情况,须对混凝土进行测温,测温从混凝土终凝后开始,测温时间不少于14d。

要求在1~3d龄期,每2h测温一次;在4~7d 龄期,每4h测温一次,后一周每6h测一次;测温需按编号做好的记录,作为资料存档;
(4)测温指标:
测温指标包括混凝土出机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大气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等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大于25℃时应采取保温措施,混凝土降温速度控制在1℃/d。

(5)大体积混凝土技术要求
1)应控制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不大于25℃;
2)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不超过35℃
3)大体积混凝土拆除保温时,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4)已浇筑混凝土表面泌水应及时清理
5)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表面要密实,结构表面裂缝不允许大于0.2mm,且不得贯通。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一、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束应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

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

规范规定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如: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

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

3)主风向部位。

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上、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 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

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在厚度大于 3 m 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或混凝土内部与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在 25℃以内。

五、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1)在厚大无筋的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总量不超过 20%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降低水化热和节省水泥的目的。

(2)改善配筋。

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背景介绍大体积混凝土常用于桥梁、水利工程、核电站等重要建筑,因其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由于其体积较大、硬化过程较缓慢,可能会产生温度应力引起的开裂问题。

为了有效监控混凝土温度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开裂,设置测温点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要求1.位置选择:测温点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混凝土内部,且在预估的最大温度应力区域范围内。

通常选择混凝土矩形截面的中心位置或者距离边界一定距离的位置。

例如,在桥梁混凝土梁的测温点设置中,可以选择梁截面中心位置或者离底部一定深度的位置。

2.数量要求:测温点应根据混凝土的体积和结构特点合理确定,一般建议设置多个测温点进行监测。

例如,在混凝土大坝的测温点设置中,可以根据大坝的长度和高度,设置若干个测温点,以实现全面的温度监测。

3.测量方法:测温点应选取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监测,常见的方法包括钻孔式测温、电缆测温、光纤测温等。

例如,在核电站厂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以采用埋设电缆进行连续测温,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4.数据记录:测温点应有有效的数据记录和管理系统,方便对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温度应力引起的开裂。

例如,在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以使用数据记录仪和远程传输系统,将测温点获取的数据发送至监测中心,实现对温度变化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处理。

结论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是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位置、数量、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系统,可以及时获得混凝土的温度信息,提前预警并采取措施以防止开裂问题的发生。

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5.监测频率: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可能会较慢,因此需要设置合理的监测频率。

根据混凝土的特性和项目需求,确定监测频率,一般建议在混凝土浇筑前、浇筑中和硬化后分别进行测温。

例如,在水利工程大坝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在浇筑前设置测温点进行预测,浇筑中进行实时监测,硬化后进行稳定监测,以确保温度变化的全面掌握。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教程文件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教程文件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教程文件1.测温点布置密度: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测温点布置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尺寸、形状、厚度和特点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测温点布置密度较高,以确保可以全面、准确地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具体的布置密度可以根据经验和相关规范进行确定。

2.测温点布置位置:测温点应尽可能均匀地布置在混凝土结构的各个部位,以反映整个结构的温度变化情况。

通常情况下,测温点应布置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内部和周边,包括顶部、底部、侧面、中部等位置。

同时,应注意避开混凝土中的钢筋和中空位置,以免测温点的准确性受到干扰。

3.测温点布置深度:测温点的布置深度应根据混凝土结构的厚度和特点等考虑。

一般来说,测温点的布置深度应大于混凝土表面的深度,以确保可以准确测量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

具体的布置深度可以根据经验和相关规范进行确定。

4.测温点布置方法: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测温点布置方法包括埋设式、贴壁式和贴面式等。

埋设式测温点是将测温点埋设在混凝土结构中,通常使用传感器或电缆等设备进行监测;贴壁式测温点是将测温点贴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通常使用贴片式温度计进行监测;贴面式测温点是将测温点贴在混凝土结构的侧面或其他部位,也通常使用贴片式温度计进行监测。

选择合适的测温点布置方法需要考虑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施工条件和监测要求等因素。

5.测温点布置数量: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测温点数量应根据混凝土的体积和结构的特点确定。

一般来说,测温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确保可以全面、准确地监测到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具体的布置数量可以根据经验和相关规范进行确定。

以上是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的一些原则。

在实际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布置,以确保测温点的数量、位置、深度和方法等能够满足监测和控制混凝土温度的要求,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副本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副本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副本范本一: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一: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测温点的布置原则,确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质量控制。

1.2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包括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等各个环节。

二:测温点布置原则2.1 测温点数量根据混凝土工程的规模和要求,确定测温点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每10m³混凝土设置一个测温点,确保测温点的分布均匀。

2.2 测温点位置2.2.1 表面测温点在混凝土的表面布置测温点,可通过在混凝土表面钻孔或粘贴测温片等方式布置。

2.2.2 内部测温点在混凝土内部布置测温点,可以采用钢筋穿孔、磁粉探伤等方式布置。

内部测温点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工程的要求进行评估。

2.3 测温点布置的原则2.3.1 测温点的分布均匀测温点应在混凝土结构中分布均匀,以反映整体温度变化情况。

避免将多个测温点设置在同一位置,导致测温结果误差较大。

2.3.2 测温点的代表性测温点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反映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避免将测温点设置在混凝土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区域,以免影响测温结果的准确性。

2.3.3 测温点的便捷性测温点应布置在施工操作方便的位置,以便进行实时监测和后续数据分析。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附件1: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示意图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 混凝土:指水泥、骨料、粉煤灰等原料经过一定配比、搅拌、浇筑或成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养护、固化而成的人工石材。

五:结束语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的原则,通过合理布置测温点可以准确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保证施工质量。

附件中提供了测温点布置示意图。

以上是本文档的所有内容。

---范本二: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建议一: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给出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测温点布置的建议,以确保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和工程质量。

1.2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各类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包括但不限于水坝、桥梁、地下结构等。

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3.测温点的设置要求4.测温点的布置方式5.测温点的维护与管理6.结论正文【引言】大体积混凝土是指一次浇筑的混凝土体积大于或等于 100 立方米,或者无论浇筑体积多少,由于混凝土浇筑部位的结构特点和工艺条件,使混凝土在浇筑和硬化过程中,由于热应力和其它因素可能引起裂缝的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温度控制是关键,而温度控制的前提是正确设置测温点。

本文将对大体积混凝土设置测温点的要求进行详细解析。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主要包括:体积大、浇筑速度快、热收缩裂缝控制难度大、水泥用量大、水泥热释放量大、混凝土热应力大等。

这些特点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温度控制尤为重要。

【测温点的设置要求】设置测温点应满足以下要求:1.测温点应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反映混凝土整体的温度变化趋势。

2.测温点应设置在混凝土结构的关键部位,如浇筑交界处、骨料集中部位、混凝土热收缩裂缝易发部位等。

3.测温点的布置应均匀,间距适当,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4.测温点应设置在便于观测和维护的位置,以便于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和进行温度调控。

【测温点的布置方式】测温点的布置方式主要包括网格布置、辐射布置和同心圆布置。

其中,网格布置适用于结构规则、浇筑面积较大的混凝土结构;辐射布置适用于结构不规则、浇筑面积较小的混凝土结构;同心圆布置适用于圆形或近似圆形的混凝土结构。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

【测温点的维护与管理】测温点的维护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确保测温设备完好,定期检查和校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定期清理测温点周围的杂物和灰尘,避免影响测量精度。

3.对测温点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测温点正常工作。

4.对测温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和分析,根据温度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温度调控措施。

【结论】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是保证混凝土质量和施工顺利的关键,而正确设置测温点是实现温度控制的前提。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测温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测温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测温要求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其中的测温工作则是确保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的关键环节。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大、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等特点,容易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因此,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测温,并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测温的目的和意义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和养护过程中,水泥水化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而混凝土表面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散热较快,从而在混凝土内部和表面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

这种温度梯度会产生温度应力,如果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引起混凝土开裂。

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测温,可以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如调整养护方式、覆盖保温材料等,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和降温速率,预防混凝土开裂。

同时,测温数据还可以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参考,优化施工工艺和方案。

二、测温点的布置原则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测温点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代表性原则测温点应选择在混凝土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如混凝土厚度较大、形状复杂、配筋密集等区域。

2、均匀性原则在混凝土平面和立面上,测温点应均匀分布,以反映整个结构的温度变化情况。

3、对称性原则对于对称结构,测温点应沿对称轴布置,以便对比分析对称部位的温度差异。

4、分层布置原则对于分层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应在每层混凝土中分别布置,且应在上下层混凝土结合面处设置测温点。

三、测温设备和方法1、测温设备常用的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设备有热电偶测温仪和电子测温仪。

热电偶测温仪是通过热电偶传感器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测量,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但安装和使用较为复杂。

电子测温仪则是采用数字式传感器,直接测量温度并显示结果,操作简便,但精度相对较低。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1. 应根据混凝土的使用要求和项目要求,在施工前制定测温计划,并将其列入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

测温计划应包括测温点的位置、测温时间点及测温方法。

2. 混凝土测温点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的特点、结构特点和温度控制要求进行确定。

一般应设置在混凝土截面的最薄部位、最大体积变化处、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部位。

测温点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体积、结构及其温度控制要求进行确定,一般不得少于3个测温点。

3. 混凝土测温点的布置应均匀、合理,同时应避免与构件的钢筋重叠部位接触,避免影响测温结果。

4. 测温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计量器具,并进行定期的检验和校准,保证测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混凝土测温应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一般可采用热电偶法、红外线测温法或物理特性测温法等。

6. 热电偶法测温时,应将热电偶插入混凝土内部,插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通常为混凝土厚度的1/3到1/2。

插入深度测量之前,应在钻孔内灌入经批准的热油,并浸泡足够的时间保证热电偶与混凝土的温度接触。

7. 红外线测温法测温时,应选择适当的红外线测温仪器,按照仪器使用说明正确测量。

测温时,应保持仪器和被测表面之间的距离稳定,并保持正常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8. 物理特性测温法是通过测量混凝土的声速、电阻率等物理特性来推测温度变化的方法。

该方法需要根据混凝土的物理特性曲线进行插值计算,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曲线的精确性。

9. 混凝土测温应根据测温计划的要求进行定期测温,并记录和保存测温数据。

10. 混凝土测温数据的解读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施工进度、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等,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11. 混凝土测温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其结论和建议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负责人。

12. 如果混凝土在测温过程中存在异常情况,如温度偏差较大、温度分布不均匀等,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混凝土保温措施、调整配合比等,以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二)2024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二)2024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二)引言概述:大体积混凝土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一种结构材料,其具有体积大、温差梯度大等特点,因此在施工及养护过程中需要进行温度监测与控制。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正文:一、传感器选择1. 根据混凝土的特性及测温需求,选择适合的传感器类型(如热电偶、红外线测温仪等)。

2. 确定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通常应避免与混凝土结构的薄弱部位直接接触。

3. 安装传感器时,要注意保护传感器的连接线,避免造成线路短路或损坏。

二、测温频率与监测点布设1. 根据混凝土的尺寸及温度变化规律,合理确定测温频率,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 根据施工方案和结构要求,合理布设测温监测点,以覆盖整个混凝土结构的关键部位。

3. 测温点的布置应考虑混凝土的不同部位及厚度,避免测温点集中或过于稀疏。

三、数据采集与记录1. 使用合适的数据采集设备,确保采集的数据准确可靠。

2. 在测温过程中,及时记录测温数据并标注监测点的位置,以便后续分析与比对。

3. 需要关注的测温参数包括混凝土表面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以及环境温度等。

四、数据分析与评估1. 对于获得的测温数据,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包括平均温度计算、温度变化趋势分析等。

2. 根据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对测温结果进行评估,判断混凝土是否达到养护期间的温度控制标准。

3. 针对异常温度数据,及时进行分析与处理,防止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

五、温度控制与调节1. 根据测温结果,对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过程进行及时调整,保证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 针对有需要的部位,可采取降温措施(如喷水降温、遮阳等)以控制混凝土温度的过高。

3. 针对低温环境条件下的施工,可采取加温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的正常凝结和强度发展。

总结:本文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传感器选择、测温频率与监测点布设、数据采集与记录、数据分析与评估,以及温度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及监控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及监控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及监控措施
1、为了掌握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情况,必须对内外温度进行监测。

在进行底板施工时,应埋设测温传感器(WZC-010铜热电阻),测温点布设在板底部以上10cm及表面以下10cm及中间点。

2、预埋测温点时,先将电阻应变片固定在钢筋上,再将钢筋固定在预定位置。

测温仪器采用温度监测显示仪,为提高精度和效率,每点位处的三点应同时观测。

3、测温时间要求:首测放在点位混凝土浇灌完毕后24h,在此后的1d内每4h观测一次、3-6d内每6h观测一次、7-10d内每12h 观测一次。

依据两次测温间的温升值,温升快时应加密测量次数。

4.混凝土浇筑抹平后,即应马上用塑料薄膜覆盖。

每次测温一圈后,应立即计算并分析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情况。

5、当砼内部处于降温阶段,且里表温差小于25°C,且其降温速度在2°C/d,大气温度和表面温差小于20°C时,根据规范可以揭掉保温覆盖层,进行洒水保湿养护。

6、测温负责人每天将测温情况记录并汇报给总工。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二)2024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二)2024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二)引言概述: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是指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合理布置温度测量点,以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

本文将从测温点的选取、布置方式、测温设备、数据采集及分析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一、测温点的选取1. 根据混凝土结构和尺寸选取主要测温点,如混凝土心温度点、混凝土表面温度点等。

2. 考虑混凝土温度变化的不均匀性,选取分布均匀的测温点。

3. 针对特殊部位,如跨梁、钢筋浇筑区域,选取靠近该部位的测温点。

二、布置方式1. 根据混凝土工程结构特点,采用直线型、网格型或环形布置方式。

2. 确保测温点之间的距离适当,通常不超过2米。

3. 避免测温点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保证整体布置的有效性。

三、测温设备1. 选择适合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的传感器,如热电偶、光纤光栅等。

2. 确保传感器的测温范围和精度满足实际需求。

3. 防止传感器受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损坏,采取保护措施。

四、数据采集1. 使用专业的数据采集设备,确保测温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定期校准传感器,避免测温数据产生偏差。

3. 建立完备的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确保数据存档和备份。

五、数据分析1. 对测温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2. 通过数据分析,判断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结合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优化施工方案,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

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合理选取测温点、科学布置方式、使用适当的测温设备、精确进行数据采集和深入分析,可以有效监测和控制混凝土温度变化,在工程施工中起到重要作用。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大体积混凝土测温规范1. 引言大体积混凝土是指单个施工部位需浇筑的混凝土体积大于3m³的混凝土。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大,会对混凝土的强度、收缩、裂缝等性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

本规范旨在规范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的方法和要求,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2. 测温仪器2.1 温度计应选择精确、灵敏,并能满足施工要求的仪器。

2.2 常用的测温仪器包括接触式温度计、红外线测温仪和电子数据采集系统等。

3. 测点设置3.1 测温点应平均分布在混凝土体积中,覆盖混凝土体积的不同高度和位置。

3.2 测量剂的设置应在施工前确定,并进行标记和记录,以便后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4. 测温方法4.1 接触式测温方法4.1.1 将温度计的探头插入混凝土内部,直接测量混凝土的温度。

4.1.2 测温过程中应保证温度计与混凝土接触良好,排除外界环境对测温结果的干扰。

4.1.3 测温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特性和测温点的位置确定,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4.2 红外线测温方法4.2.1 使用红外线测温仪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测温。

4.2.2 测温过程中应保证测温仪与混凝土表面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仪器的稳定性。

4.2.3 测温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特性和测温点的位置确定,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4.3 电子数据采集系统4.3.1 使用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对混凝土进行实时温度监测。

4.3.2 数据采集系统应具备多点测温、数据存储和分析功能。

4.3.3 测温数据应及时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并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5. 数据记录与分析5.1 测温数据应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并进行编号和标记。

5.2 数据记录应包括测温时间、测温点位置、测温方法和温度数值等信息。

5.3 测温数据的分析应结合混凝土的强度、收缩、裂缝等性能要求,评估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安全性。

6. 结论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是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其体积大、水化热高,容易产生温度裂缝,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安全性。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防止裂缝的产生,测温布置就显得至关重要。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的目的主要是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温度差,减少温度应力对混凝土结构的不利影响。

通过测温,可以了解混凝土在浇筑后的升温、降温过程,以及不同深度和部位的温度差异,从而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之前,需要先确定测温点的数量和位置。

测温点的数量应根据混凝土的体积、形状、厚度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平面上测温点应布置在边缘和中间部位,竖向测温点应布置在混凝土的表面、中部和底部。

对于厚度较大的混凝土,还应在不同深度处增加测温点。

在选择测温传感器时,常用的有热电偶和热敏电阻等。

热电偶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

热敏电阻则价格相对较低,但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可能稍逊一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预算来选择合适的测温传感器。

测温点的布置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将测温传感器直接埋入混凝土中;另一种是通过预留测温孔来安装测温传感器。

直接埋入式测温点的布置相对较为简单,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坏。

预留测温孔式测温点的布置则需要在浇筑前预留好孔洞,并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安装测温传感器,但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测温传感器,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在布置测温点时,应注意测温传感器与钢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钢筋的导热影响测温结果。

同时,测温传感器的安装应牢固可靠,避免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发生移位或损坏。

测温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情况来确定。

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几天,由于水化热反应强烈,温度上升较快,此时应缩短测温时间间隔,一般为 1 2 小时测一次。

随着混凝土温度的逐渐稳定,可以适当延长测温时间间隔,如 4 8 小时测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一、大体积砼温度的控制不仅要控制内表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与之相对应的砼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和表面温差(指砼中心最高温度相对应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更要控制砼的综合降温差(指砼内部的平均降温差)和降温速率(指砼中心温度或表面温度每天的降温幅度)。

二、砼的任一降温差都可以分解为平均降温差及非均匀降温差,前者产生外约束应力,是产生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引起自约束应力,主要引起表面裂缝。

非均匀降温差主要是控制砼的内表温差。

规范规定大体积砼的内表温差应控制在25摄氏度,该控制值是比较严格的,根据我们的工程实践,该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这主要取决于砼的一些实际物理指标,如:不同龄期的弹性模量、松弛系数和抗拉强度。

因此,在大体积砼施工前,对温度控制指标进行一些理论计算,对施工大有指导意义。

三、测温点的平面布置原则:1)平面形状中心;2)中心对应的侧边及容易散发热量的拐角处。

3)主风向部位。

总之测温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温度变化大,容易散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绝热温升最大和产生收缩拉应力最大的地方。

四、测温点的竖向布置:一般每个平面位置设置一组3个,分别布置在砼的上、中、下位置,上下测点均位于砼表面10厘米处,另外在空气,保温层中各埋设1个测温点测量环境温度、保温层内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般不少于 7 d,并根据板中心混凝土温度变化及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养护周期。

混凝土的养护应采用保温,保湿及缓慢降温的技术措施,一般在浇筑在厚度大于3 m 时,要求考虑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设冷却水管,并通过温度检测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的温度或混凝土内部与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在25℃以内。

五、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1)在厚大无筋的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总量不超过20%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降低水化热和节省水泥的目的。

(2)改善配筋。

为了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可建议设计人员将分布筋做适当调整。

温度筋宜分布细密,一般用ф 8钢筋,双向配筋,间距 15 c m.这样可以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

六、其他方面(1)改善约束条件,削减温度应力。

采取分层或分块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后浇带,以放松约束程度,减少每次浇筑长度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的积聚,减少温度应力。

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与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之间设置滑动层,如采用平面浇沥青或铺卷材。

在垂直面、键槽部位设置缓冲层,如铺设 30~50 mm后沥青木丝板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以消除嵌固作用,释放约束应力。

(2)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

选择良好继配的粗骨料,严格控制含泥量,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减小收缩变形,保证施工质量。

采取二次投料法,二次振捣法,浇筑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或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基础内设置必要的温度配筋,在截面变形和转折处,底、顶板与墙转折处,孔洞转角及周边,增加斜向构造配筋,以改善应力集中,防止裂缝出现。

七、大体积混凝土的信息化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加强测温和温度控制,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以便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至过大,以有效控制裂缝的出现。

7.1 温度监测为掌握基础内部混凝土实际温度变化情况,了解冷却水管进出水温度,对基础内外部以及进出水管进行测温记录,密切监视温差波动,来指导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并同时控制冷却水流量以及流向。

测温设备可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微机自动测试仪”,温度传感器预先埋设在测点位置上,基础承台测点位置分承台内部、薄膜下温度、室内室外温度、冷却水管进、出水温度设置。

测点温度、温差以及环境温度的数据与曲线用电脑打印绘制。

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控制要求时,系统马上报警。

测温点的布置应考虑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顺序时间不一致,应由各区域均匀布置,核心区、中心区为重点。

7.2 监测结果及其分析根据各测点所测温度汇总混凝土温度情况表,并绘制基础混凝土升降温曲线,了解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情况和特点。

根据一般规律,大体积混凝土浇捣结束后,在基础的中心部位将形成一高温区,升温时间为 60~70h,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均在 30~40 h.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较高,会加快水泥水化的进行,故早期水化热积聚上升,将造成混凝土的升温速度加快。

当混凝土保温层揭除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会明显受昼夜大气温度的影响,温度下降。

一般循环冷却水带走的中心部位混凝土的热量较四周表面和底部要多,因此,中心部位混凝土因冷却水所产生的降温数值大,混凝土四周表面和底部所产生的降温数值小。

在实际施工中可根据详细测温情况,进行分段计算。

7.3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易产生裂缝,产生裂缝有多方面原因,如约束情况,周围环境湿度,混凝土的均匀性,分段是否妥当,结构形式等,都可能引起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就本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而言,由于其截面尺寸较大,所以外荷载或次应力引起的裂缝可能性很小。

但正由于结构截面大,水泥水化时所释放的热量就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由此造成的温度梯度收缩应力是导致大体积砼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这种裂缝分为两类:一、表面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内部与表面散热速率不一样,在其表面形成温度梯度,从而表面产生拉应力,内部产生压应力。

而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此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3~4天里。

二、贯穿裂缝,混凝土浇数天后,水化热基本已释放,就开始进入降温阶段,由于逐渐降温而产生收缩,再加上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和蒸发以及胶质体的胶凝等作用,促使混凝土硬化时收缩。

这两种收缩由于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此拉应力超过砼此时的抗拉强度,砼整个截面就可能产生贯穿裂缝,这种收缩裂缝才是危害最大的裂缝。

7.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措施从控制裂缝的观点看,表面裂缝危害小,但也会影响结构使用或外观;而贯穿裂缝则要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性,可能导致结构不能正常使用。

为了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或把温度裂缝控制在某个界限内,就必须进行温度控制。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和大体积砼的热工计算,为了防止出现有害裂缝,我们在马钢2#2500m3高炉、热风炉基础施工中采用以下措施:①采用低热水泥——矿渣水泥,降低水化温升,强度富余大;②优化配合比设计,在砼掺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高效缓凝减水剂和膨胀剂,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并利用混凝土的60天强度;③砼表面采取蒸气保温养护,缩小砼内外温差。

④控制砼的入模温度,进行斜面薄层连续浇筑;⑤电子测温7.4.1 合理选择原材料石子选用5~31.5mm粒径碎石,连续级配,含泥量不超过1%;中砂(细度模数2.5)含泥量不超过2%;桃冲水泥厂寨峰牌散装32.5号矿渣水泥;高效缓凝减水剂: 1%(占水泥重);膨胀剂JM-Ⅲ:8~10%;Ⅱ级粉煤灰10~15%(占水泥重),原材料均须抽样试验。

7.4.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收缩,延缓混凝土初凝时间,改善和易性,混凝土配制采用三掺技术(即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减水剂针对该工程的施工特点和正处于冬季的情况,实验室经过多次试配,最后选用的配合比为:水:水泥:中砂:石子: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178:275:770:1120:40:3:26。

7.4.3 大体积混凝土保温养护措施7.4.3.1 大体积混凝土的热工计算1)混凝土内部最高绝热升温值:T h=WQ/Cγ,本工程中采用32.5矿渣水泥,C20混凝土。

故Th=43.6℃2)、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T MAX=T j+Th*ξTj=10℃(入模温度),ξ散热系数取0.8。

T MAX=44.9℃。

3)、混凝土表面温度:Tb=Tq+4h(H-h)△T/H2Tq为环境温度取5℃,△T= T MAX-Tq=39.9℃,H=2.57m,h=0.07m。

故Tb=9.2℃。

4)、混凝土内表温差:△Tc= T MAX-Tb=44.9-9.2=35.7℃>25℃显然混凝土内表最大温差超过规定要求值,若不采取措施,将必然会产生表面裂缝。

7.4.3.2混凝土表面保温养护措施混凝土浇注完毕,开始三天采用两层草袋和一层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护,并适当地洒些水在草袋上,以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为宜,塑料薄膜在顶层可以防止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

在混凝土浇注后第三天,通过测温发现混凝土开始降温时,采用蒸气保温养护,现场有现成的蒸气,只需用橡胶管将蒸气引入养护薄膜内,根据上述混凝土的热工计算和采用电子测温仪(JDC-2)进行预埋测温来控制通气时间和通气量,混凝土表面温度一般保持在20 ℃左右,则混凝土内表温差为25℃左右,满足温差控制要求。

通过混凝土温度收缩应力计算,温差控制在25℃以下,一般来说,温度应力<f ce/1.15,不会出现温度裂缝。

并且通过蒸气保温养护可以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增强结构对混凝土收缩的抵抗,有效防止收缩裂缝的出现。

7.5采用合理的浇筑工艺:本工程中混凝土采用水平循环、斜面分层浇注,每层厚度为30~40cm,上下层间隔时间不得超过初凝时间6小时,分层浇注增加散热面,加快热量释放,使浇注后的混凝土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并可避免形成施工冷缝。

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入模温度,并加强混凝土的振捣,确保混凝土的连续浇注。

7.5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在热风炉基础表面上布置8个测温点、高炉本体基础上布置5个测温点,分别监测中间、表面-0.10m位置处的温度;随时了解混凝土的内部和表面温度。

测温点采取将热电阻导线预埋的方式设置,混凝土浇注12h后开始测温,测温次数应先频后疏,开始3天内每4h一次,温度达到峰值后每8h一次,7天以后每天一次,一直持续2周。

测温时间从2002年2月2日开始到2月19日结束,该期间环境温度-5℃~10℃,混凝土入模温度5℃左右,混凝土内部温度最大为46.5℃,最高温升41.5℃,第3天达到峰值,维持1-2天后,开始缓慢降温。

8 施工体会大体积砼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技术措施,而且还要有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为保证施工处于受控状态,浇筑时应建立由施工、监理、甲方等多方共同组成的现场质量保证体系机构,对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和连续施工有很好的作用;后期的监测、养护最为关键,一定要在时间、人员、材料、设备予以保证。

本工程现已竣工投产,除表面有一些细微裂缝外,未出现任何贯穿性的影响结构的裂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