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程度,即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2.商品的可代替程度。
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2、简述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它对于制定价格政策的现实意义?
答: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与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上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与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
一般来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等的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恢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均衡价格对于制定价格政策的现实意义:1.供大于求,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一方面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
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2.供小于求,则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
一方面,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其索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是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
如此一来,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可见,当实际价格偏离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
假定社会上每一件商品和劳务都能实现供求均衡,按需要配置稀缺经济资源这一基本的社会经济问题就会自动地解决,而无须计划和政府干预。
但是现实中却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所以在制定价格政策时要尽可能贴近均衡价格,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3、运用供求曲线分析易腐商品应如何售卖?答:以夏天的鲜鱼为例,如果鲜鱼的销售者准确地知道消费者对其鲜鱼的需求曲线,便可根据该需求曲线和准备出售的全部鲜鱼数量,来确定能使自己获得高收入的价格。
如上图所示,根据鲜鱼的需求曲线,当鲜鱼销售者准备出售的全部鲜鱼数量为Q。
时,他所确定的鲜鱼价格为P。
4、运用供求理论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
答:“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收获的粮食数量增加,但是买卖粮食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
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的程度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程度。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需求弹性D是缺乏弹性的商品。
如图所示,图中的农产品需求弹性D是缺乏弹性的。
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有S1位置向右平移到S2的位置。
在缺乏弹性需求的权限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的由P1下降为P2。
由于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量的减少相当于图中矩形OP1D1Q1与OP2D2Q2的面积之差。
5、运用价格弹性理论对“薄利多销”做出解释。
答:“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
“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
“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
在销售市场
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利润
来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会使厂商从单位商品中
获得的利润量减少,但由于销售数量的增加,厂
商所获利润总额可以增加。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能“薄利多销”。
实行“薄利多销”的商品满足
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此时需求富有弹性。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答: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
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
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
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存在
的原因:1.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消费一种物
品的数量越多,即某种刺激不断反复,使人心理
上的满足或心理上的反应减少,从而满足程度减
少。
2.从物品本身的多样性看,每种物品都有许
多用途,这些用途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总把物
品用于最重要或最急需的用途上。
当有一定数量
的某种物品时,人们一定会把第一单位用于最重
要的用途上,其边际效
用最大,把第二单位用于次要用途上,其边际效
用就小了。
以此顺序用下去,用途越来越不重要,
边际效用就递减了。
7、什么是消费者剩余?价格变动对其有什么影
响?
答: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市场价格间通常有
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影响: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价格下降,
则消费者剩余上升。
8、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答: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其斜率为负值。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中可以有无数
条无差异曲线。
3.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何两条
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
点的。
9、序数效用论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是什
么?
答:1.偏好的完备性。
是指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商
品组合总能进行比较和排序,即明确指出自己的
偏好。
2.偏好的传递性。
是指消费者对于任何三
组商品组合A、B、C,如果消费者认为A组合优
于B组合,B组合优于C组合,则必定消费者认
为A组合优于C组合。
3.偏好的非饱和性。
是指
消费者对于区别在于数量的两个商品组合,总是
偏好于含有商品数量多的那个商品组合。
11、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有什么启示?
答:1.企业决策要坚持消费者主权。
2.根据消费
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的产品时首先要考
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3.消费者行为
理论还表明,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
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不断创新,生产不同的商
品满足消费者的偏好。
10、什么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为什么边际
替代率是递减的?
答: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保持效用水平
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
消费者增加以单位该商品的消费而愿意放弃的
两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逐渐减少,即随着一种
商品数量的增加,它对另外一种商品的边际替
代率递减。
原因: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逐
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该商品的愿望
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以单位的这种商
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
少。
12、经济学中的短期和长期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西方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区别主要是
根据投入的要素是否可变来决定的。
短期指在
这个时期内有某些生产要素的调整是无法进行
的。
长期指在这个时期内可以对生产要素进行
所有的调整。
13、运用生产成本理论说明理论性的生产厂商
应如何组织生产?
答:短期内,固定成本不变,如厂房、设备等
不变,只能改变可变投入,决定厂商生产要素
投入量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当增加最后
一单位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厂商不在
增加产量,不在增加生产,在这个条件下,决
定要素投入量。
14、作图说明在既定成本下实现产量最大化的
最优要素组合。
答:如上图所示,有一条等成本线AB和三条等
产量线Q1、Q2、Q3,AB代表生产者的货币成本
约束,显然,生产者在次成本约束下,不可能
生产出Q3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生产
者可以达到Q1的产量水平,如在c、d两点生
产,但是这两点的生产要素组合的产量比较低,
只需有c点出发向右下或者由d点出发向左上
沿着AB等成本线改变要素组合,就会得到更高
的产量。
直到移动至AB等成本线和Q2等产量
线的切点E点,这时的要素组合生产的产量是
该成本约束下最大的。
也就是说,在成本既定
条件下,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实现实在等成本
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
15、作图说明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化的
最优要素组合。
答:如图,有一条等产量线Q和三条等成本线
A1B1、A2B2、A3B3,Q等产量线代表既定产量
水平,显然,A1B1等成本线话费成本最少,但
其所能购买的生产要素组合达不到Q的产量
水平。
A3B3成本线可以达到Q的产量,如c、d
点,但这两个点的生产要素组合所话费成本较
高。
如果沿着Q等产量线由c或d点向A2B2
等成本线和Q等产量线的切点E移动,就会保
持产量不变的同时,降低成本。
那么,E点所
对应的要素组合话费的成本最小,也就是说,
在产量既定条件下,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实现
实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
16、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完全竞争市场的
条件有哪些?
答: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它是指一
种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既
没有政府的干预,也没有企业的集体勾结行为对
市场机制作用的阻碍。
在这种市场中,企业既多
又小,就像物质结构中的原子一样,因此,完全
竞争市场又叫“原子式市场”。
实现的条件:1.
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人所占比重极
小,其经济行为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2.产品是同
质的。
3.市场中所有的生产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
之间自由流动。
4.完全畅通的信息。
17、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
或基本资源的供给。
2.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
品的专利权。
3.政府的特许。
4.自然垄断。
18、什么是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单个劳动者的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答: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变现为一条向后弯曲的
曲线。
它指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出的劳动供给量随
着工资上升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特征。
原因:
就单个劳动而言,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
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上升,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
右上方倾斜。
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
工作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劳
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即劳动的供给
曲线开始向左上方倾斜,因此,随着工资率的提
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将呈现向后弯曲
的形状。
21、简述IS-LM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答:IS-LM模型就是将IS曲线与LM曲线绘制在
同一幅图上,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
均衡状态时的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决定的一种坐
标图。
如下图:在上如中,IS曲线上的任意一点
都代表着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I=S;IM曲
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
态,即L=M。
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点表明两种市
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
该交点在纵轴上的投影为
均衡的利率水平,在横轴上的投影为均衡的国民
收入,并且只有在这一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
时,两种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意义:IS-LM
模型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息与国民收
入的影响的便利工具。
一般情况下,IS曲线斜率
越大,LM曲线斜率越小,财政政策的作用越大,
货币政策的作用越小。
IS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
斜率越大,财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货币政策的作
用越大。
22、怎样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投资储蓄恒
等式?
答:假设一个只有买者和卖者的简单经济体,即
两部门经济在这个经济体中,国内生产总值按支
出法核算:GDP=C+I,国内生产总值按收入法核算:
GDP=C+S,由于支出法与收入法核算的结果相等,
所以有:C+I=C+S,得出I=S,这就是储蓄——投资
恒等式。
19、是比较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
答:经济效率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不同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西方经济学是通过对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而解释这一问题的,具体分析如下: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厂商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且等于最低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且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垄断程度越低,需求曲线越平坦。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较低,且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
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最高,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数量最低。
若垄断厂商放弃一些利润,价格就可以下降一些,产量就可以增加一些。
在寡头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不太确定,一般认为,寡头市场是与垄断市场比较接近的市场组织,在长期均衡时,寡头厂商的产品均衡价格比较高,产品的均衡数量比较低。
由此可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反之,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低。
20、在计算GDP时,必须注意那几个问题?
答:1.GDP时用市场货币价格来衡量的,而价格是变化的,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抬高价格或降低大多数物品的价格,因此,西方经济学家用价格指数来修补由于这一衡量尺度的变动而造成的缺陷。
2.GDP测算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3.GDP是在计算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作为计算期内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指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因而它是一个地域的概念。
23、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过
多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因而物价上涨。
2.成
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
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货膨
胀。
包括:①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②利润
推动的通货膨胀。
③原材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
胀。
3.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它是将总需求
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过膨胀形成的原因。
实
际上通货膨胀的形成,既有需求拉动的原因,也
有成本推动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
拉”。
4.结构性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
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
变动,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种
原因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2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答:一般可以把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分成两
种,即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和通货膨胀的
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①通货
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②通
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③通货膨胀还会在债务人
和债权人之间产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通货膨胀
的产出效应:①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
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
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有一定
的资源闲置。
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引起就业和产出水平的下降。
③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25、失业的类型及其影响有哪些?
答:失业类型:1.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自愿
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
起的失业,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
收入水平而被雇用造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
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
到工作的现象。
2.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蔽
性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
的原因所以引起的失业。
自然失业通常包括摩擦
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和工资刚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
业,是指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由于总需求不足而
引起的短期失业。
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
作,但实际上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
无“工”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
生产力为零。
失业的影响一般分为两种:经济
影响和社会影响。
1.失业的经济损失。
失业会直
接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2.失业的社会影响:
①失业与贫困相对应。
②失业带来难以用货币衡
量的社会负效应。
③失业对个人的影响依年龄阶
段不同而有所不同。
④失业影响健康与寿命。
26、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
答:如图所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失
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
横轴代表
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
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
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27、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哪些?
答:1.充分就业。
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
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
态。
2.物价稳定。
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一
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3.
经济增长。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
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国际收
支平衡。
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
平衡与被动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
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28、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宏观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
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
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
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
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
来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
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
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29、论述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手段的使用。
答: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
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
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公开
市场业务、贴现、法定准备金率。
1.公开市场
业务。
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
有价证券。
其中主要有国库券、其他联邦政府
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和银行承兑汇票。
公开市
场业务是一种灵活而有效地调节货币量,进而
影响利息率的工具。
2.贴现。
是商业银行从中
央银行取得贷款的方式。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
进行这种贴现时所付的利率就成为贴现率。
贴
现政策最主要的是变动贴现率。
中央银行降低
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
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
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
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相反,中央
银行提高贴现率或严格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
资金短缺,这样就不得不减少对客户的放款或
收回贷款。
3.法定准备金率。
是商业银行吸收
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
中央银行降低准
备进率就会使商业银行产生超额准备金,这部
分超额准备金可以作为贷款放出,从而又通过
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
率。
相反,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会使
商业银行原有的准备金低于法定要求,于是商
业银行不得不收回贷款,从而又通过银行创造
货币的机制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30、运用宏观政策原理分析中国宏观调控的得
与失。
答:从2003年左右至今,我国经济可大体分为
两个阶段,即2003-2007的经济持续增长期;
2008-至今的经融危机及危机后时期。
这两大时
期我国面临的经济情况有明显不同,相应的宏
观经济政策差别也很大。
03年-07年的财政政
策是积极淡出、货币政策是稳健趋紧。
从这一阶
段的经济情况分析: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新一
轮的经济高增长周期,这个高增长周期一直持续
到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为止;但必须看到,
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过热或偏热状
态。
由此可知,为过热的经济降温是过去几年来
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
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
稳健”模式。
后面几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
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
调。
就效果分析:从判断宏观调控效果的两个
关键指标GDP和CPI来看,宏观调控政策达到了
预期目标,具体如下:1.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
胀预期下降。
2.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3.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
象。
4.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
然而遗憾
的是,由于制度性因素,我们的政策放松过快,
导致了某些行业如钢铁行业的大幅度上升。
而且
其它某些产品已经出现产能过剩。
这时期由于政
府调控力度不够,房地产投资过度,占GDP的比
例过高,明显高于日本和美国,这是难以持续的。
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的话,等这个经济泡沫
破灭时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震荡。
2008年开
始,财政政策是稳健,货币是政策从紧。
这年
9 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全
球性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了防止危机
升级, 各国都实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
策。
也由这年开始,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
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
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
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
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较
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
等方面的支出。
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
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
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要采取有力措施抑
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
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
完善储备体系,提高价格调控预见性,加强价格
监测,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
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
切
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活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
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正是政府的这些有利措施,使我国经济在金融危
机中避免了巨大的经济震荡,
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了国
民经济总体回升,为我国快速平稳的渡过此次金
融危机起到积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