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89页PPT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他山中学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美术教案教学年级、班级:高二年级科目:美术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一累计课时节过程与方法文化中的精髓。
但是在21 世纪的今天,在各种不同的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冲击下,高中学生已经很少关注我国的玉石文化。
再加上玉器艺术最繁荣的时期距离现在的年代很遥远,学生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很生疏,由此,我会在授课过程当中对古代社会的礼制、民俗做一些初步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玉器的艺术性和文化蕴含。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围绕本课标题“玉石之分”设置一个小活动,将同样形状的玉饰品和石头一起放在讲桌上,让学生上来触摸(闭着眼睛),并感受两者的不同之处,即玉和石头是不一样的。
由此引出本课标题“玉石之分-- 古代玉器艺术”。
(二)、新授课:我们都见过玉器,但对其未必了解。
可能许多同学身上还佩戴着玉坠、玉手镯之类的饰物。
玉器,顾名思义,也就是由玉石做成的器物了,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理解玉石的概念呢?它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早在东汉时期,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当中就提到过“玉,石之美者”的解释,而且在原始社会,人们也的确从石头中发现了材质细腻、纯净的这一类,称之为玉。
据此,我们也可以得到一句话,那就是“把玉从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识的重要发展”。
正因为玉有了区别于石头的这种美,人们才用它来装饰生活,美化生活,并对它情有独钟。
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呢?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玉器发展的历史。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不同时代的“玉”在人们生活中其价值和功能的演变,看书P5---P7 。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种文化必然有其历史渊源,了解了玉石的发展历史,对玉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进行列表归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老师归纳总结(屏幕文字展示)1.旧石器(打制)-- “石之美者” -- 装饰或祭祀(实用)2.新石器(磨制钻孔)-- 材质和器形的发展-- 财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超过实用人类对玉的认识是同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相联系的。
1.2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_课件1
• 《玉人》高7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玉象》 • 高3.3厘米,长6.3厘米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五、大圭不琢
玉器的制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 现了哪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
玉 “ 春 水 饰 ”
一种是追求玲珑剔 透的华丽之美
玉 凤
一种是突出玉是天 然材质,追求至大 至高的朴素之美
泥土的生命 ——古代陶器和瓷器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 型)
旋涡纹彩陶瓮(马 家窑文化)
素陶
以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黑陶薄胎高柄陶杯(龙山文 化)
白陶出戟尊(大汶口文化)
三、瓷器发展
1、中国原始瓷器最初出现于商代中期。 东汉时期浙江地区真正意义上的青瓷器 出现 宋元时期是中国瓷器的繁盛时期。 2、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 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3、宋代的五大民窑,除五大名窑以外还 有许多的地方窑,都是很有特色的,五 大名窑为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 窑,汝窑是第一。
一、青铜器的发展和功能
1、青铜器的发展 萌生期——夏 育成期——商代前期 鼎盛期——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转变期——西周中、晚期 更新期——春秋、战国
2、青铜器的功能 大体分为五类:
礼器 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 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 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 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 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 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 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 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是已知最大的鼎。
一、玉是何时出现的
现有资料证明,中国 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 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已发掘的红山文化、河 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址中, 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传统艺术的根脉
安 阳 考 古 队 藏
俏 色 玉 鳖 商
东周到两汉
“君子比德于玉”
——
比 德 于 玉——
玉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中国古人对 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之外,还赋予它以 “德”的概念。 君子佩玉以洁身明志。 “玉不琢不成 器”——治玉比喻君子修德。 战国时期发生的完璧归赵的故事间接的反 映出当时人们上等玉器的珍视程度。“价值连 城”由此得来。
“玉”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的玉
距今7000年
河 姆 渡 文 化 大 汶 口 文 化
良 化
《玉人》 高8.1厘米 安徽含山县 凌家滩出土 新石器时代 的玉器
良渚文化的中心在太 湖流域至杭州湾一带, 距今五千至四千年。 其遗址中的贵族大墓 都随葬有大量玉器,其 中最重要的是代表贵族 特殊身份的玉琮、玉璧 和玉钺。 璧用以礼天,琮用以 祀地。钺是代表着最高 杀伐之权的武器。
玉 璧
浙良 江渚 余文 杭化 县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 高8.8厘米
浙江余杭县反山出土 浙江省文化考古研究所藏
猪龙玉雕
(红山文化)
高16厘米
朝阳市博物馆藏
“中华第一雕龙”
《玉 龙》 (红山文化) 高26厘米
翁牛特旗三星他拉 村出土 内蒙古翁牛特 旗博物馆藏
玉凤(商) 高13.6厘米
妇好墓出土
谢谢大家!!!
图中的两块石头有什么区别?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器和青铜艺术
玉石之分——古代玉器
“玉”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 发现有些石材质地坚韧,具有美丽的色彩与 光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便将其珍重地区 别开来,用以制作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 人们将这类石材称作“玉” 把玉从石头里区分开来是人类审美认识的 重要发展。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器和青铜器艺术
曾侯乙尊盘(春秋战国) 是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盘 中注热水可温热尊中的冷酒。通体蟠 螭、镂空的蟠龙。
尊高30.1cm,盘高23.5cm
《马踏飞燕》东汉时期 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
马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 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 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五彩,斗彩及珐琅彩:
青花瓷 千年瓷韵有清芳 雅室生香何乐及
❖ 陶器与瓷器有什么区别?
❖ 1. 原料不同 (陶:粘土 瓷:瓷土)
❖ 2. 烧制温度不同 (陶:1000度以下 瓷:1200度以上)
❖ 3.质地不同 (陶:质地疏松 瓷:质地细腻)
❖ 4. 用釉不同 (陶:无釉或低温釉 瓷:高温琉璃釉)
郭沫若曾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 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 迈诗句。
“垂之如坠” “扣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诎然”
战国时期发生的完璧归赵的故事间接的反映出当时人们上等玉器的珍视程度。“价值连城”由此得来。
—— 大 圭 不琢 ——
“大圭不琢”,追求至纯至高的境界,天然质朴的风格,形容具有纯真质朴素质的人如“璞玉浑 金”;是中华民族审美的特点与优良传统。 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 1.追求玲珑剔透的华丽之美。 2.突出玉的天然材质,追求至大至高的朴素之美。
龙凤玉佩
(战国) 十六节活环套连玉佩 (战国早期) 长48厘米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仙人奔马(西汉) 长8.9厘米 陕西渭陵出土
玉”春水”饰 (金) 高6.5厘米 宽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两汉以后: 1.人们注重的是玉作为财富的意义。 2.视玉为可以养生、殓藏尸体防腐之物。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艺术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
传统艺术的根脉—夏商周青铜器 PPT
兽面纹(饕餮纹): 主要特征是它的 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 头形象,两眼非常突 出,口裂很大,有角 与耳。具有威慑力, 渲染这狰狞与恐怖。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 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 尾之形,饕餮纹的鼻、 角、口部变化很多, 从角、耳的不同形态 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 多是牛、羊、虎等动 物。
夔龙纹:
通常指那种长身弓 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 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 形足,有的没有。其变 化很多,使用灵活。有 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 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 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 带。
四羊方尊
商代青铜器,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独特 和工艺精美而堪称国宝。
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约34.5公斤,尊的肩部四角各有 一个卷角羊头,其中羊角是先铸成后再合范浇铸而成,因 为高超的技术而难见接口,浑然一体。整个器物通体饰繁 缛的凤鸟纹、兽面纹、蕉叶纹和云雷纹,纹饰精美。
全名是大禾人面纹方鼎,是商周时期的铸品。 原器通高38.5厘米,重12.85公斤,口长29.8厘米,宽 23.7厘米。鼎呈长方形,口沿外翻,立有两耳,鼎腹外四 面有四个人面纹,边角有象征性的角、爪纹装饰。
几何纹:
由点、线、圈等图案 组成的装饰题材。大 致有以下几类:(1) 云雷纹、(2)重环纹、 (3)波曲纹、(4) 垂鳞纹、(5)细密 的蟠螭纹和蟠虺[huǐ] 纹
二、青铜器发展的历史沿革 1、萌生期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见二里头遗址) 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间。 加上山西夏县东下冯、山东岳石文化、辽宁长 城东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 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在 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人殉和 人牲。上述遗址的 放射性碳 素 断 代(见考古年代学)年代,正 好在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纪年范围内,这些遗址 应是夏王朝时期的奴隶制文化类型 ,标志着中 国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wy
• 红山文化(北方)、大汶口文化(山东半岛)、龙山文化(山东 半岛)、良渚文化(东南沿海)
玉 器 • 良渚文化玉琮、壁——商代俏色玉雕——比德于玉——大圭不琢
• 彩陶——素陶
陶瓷器 • 千峰翠瓷—古代青瓷器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青花、斗彩、五彩、粉彩
• 时 代 分 别 为: 西周——商——春秋——战国 • 代表作分别为:《大盂鼎》—《《后司母戊鼎》—《立鹤方壶》—
出现“雨 丝状”的 窑变斑彩 更为宋钧 窑变工艺 开创了先 河,故有 人称这种 窑变斑为 “唐钧”。
比较古代瓷盘和现代瓷盘有 什么特点?
此瓷盘口沿薄呈五曲花瓣形,质地细腻,通体施匀净莹润的青绿色 釉,是专为皇室烧制的越窑青瓷器,称“秘色器”,盛行五代时期。
瓷器艺术发展到宋代达到高峰期,普及南北各地,各有自己的独特 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玉 二:突出玉的天然材质,追求至
佩 》
大至高的朴素之美。
48
厘
它是一条长带状的玉饰,由5块玉料雕琢
米
为16节,整体以方形、椭圆形4组较大
的玉片饰为主,在之中穿插一些小件玉
片,形成富有变化的组合。作者用平雕、
透雕、线刻多种技艺,各节琢成龙、凤、
壁、环形状,可以灵活折叠。
“大圭[guī]不琢”主要是指外表朴素无 华而具有的内在美。
后 母
一对 戊
个浮 鼎
《后母戊鼎》高133cm 重832.4kg 出土于商代后期首都安阳司母 戊鼎以其巨大的体量和造型与装饰成功 体现了国家政权象征作用。
山东龙山文化
素陶
黑陶器 白陶器
构造宁《
而型乡四
成丰出羊
的富土方
高中美术_传统艺术的根脉教学课件设计
——玉器、陶瓷和 青铜器艺术
古代玉器艺术
•小说玉器 •玉文化
1
玉2
•鉴宝
3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
• 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分了玉与石。
• 玉包括硬玉与软玉两类,软玉指透闪石和阳起石,硬玉 指翡翠。
一、北方地区:红山文化 二、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三、东南沿海: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艺术高峰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 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 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红山文化)《玉龙》高26厘米 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藏
• 日常语汇中有哪些与玉有关系,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玉文化
•比德于玉 •大圭不琢
古 代 陶 器 与 瓷 器
"china"
有观点认为中国的英文“China”是 来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 得自“昌南”,即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 产地之一。但事实正相反,英文中的瓷 器一词china是从中国一词China转化 来的。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瓷器与中 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陶器与瓷器
•小说陶、瓷 •陶瓷文化
1
陶瓷 2
3
•历史沿革及种类
• 陶:用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的普通粘土,温 度一般在900℃左右烧制的陶制品。
• 瓷:一般在3%以下的瓷土即高岭土, 在 1300℃的高温烧成的胎体上施釉而成的器具。
彩陶:
原始社会的先民在日用陶水 器、食具上施加彩绘,创造了 一个绚丽的彩陶世界。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_教案课件
玉的鉴别
• 水鉴别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 是真玉。 • 手触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 观察法: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 的是真玉。 • 舌尖鉴别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 • 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 其价值大减。
•
• • • • •
翡翠的质量鉴别
• 在玉石家族众多成员中,最名贵的当推翡翠。它是一种天 然矿石,硬度极高,产量极少。其色彩主要以绿色、红色 为主。红色为翡,绿色为翠,故名翡翠。
• 翡翠的分级:
• ①特级:艳绿色(祖母绿色)、苹果绿色,玻璃地(半透明、质地细 腻),均匀鲜艳,无杂质,无裂纹。 • ②商品级:绿色,油青地,微透明、间杂半透明的祖母绿色细脉和斑 点翠。 • ③普通级:藕粉地、豆绿色、浅绿色,白色细腻,微透明。不透明翡
豆种翡翠
• 豆种翡翠的名称十分形象:其大多呈短柱状,恰似一粒一粒的豆子排 列在翡翠内部,仅凭肉眼就能够看出这些晶体的分界面。因其晶粒粗 糙,故玉件的外表也难免粗糙,其光泽、透明度往往不佳,通常被翡 翠界称为“水干”。一些带有青色者,被称为“豆青”或“淡豆”; 带有绿色者,被称为“豆绿”。豆种翡翠极为普通,质量较差,属于 低档玉种。
新石器时代晚期
• 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 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 化、龙山文化,东南 沿海的良渚文化,把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推 上了第一个高峰时期。
良渚文化玉琮、玉壁
• 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区在太湖至杭 州湾一带,距今五千至四千年, 良渚文化遗址中的贵族大墓随葬 品有大量玉器,其中最重要的是 代表贵族特殊身份的玉琮、玉壁。
商代玉雕——俏色
比德于玉
• “温润而泽,仁也”,玉的 材质温和柔润有光泽,与 儒家学说核心的仁可以相 比。 • “缜密于栗;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垂之如队 (坠)”以玉体密致坚刚 比附与智;以很好的透明 度比附于忠,以玉材的重 量感比附于礼。 • 人们佩玉体现的礼乐观念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价值连城”战国时期发 生的完璧归赵故事
传统艺术的根脉课件
陶器与瓷器的区分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 甚至到达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 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到达 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 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 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根本烧结,敲击时声音 动听,胎体外表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 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 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片 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铸有 “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 器型高大厚重,纹势华美, 工艺超群,又称司母戊大方 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 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 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 〔觉察时仅剩一耳,另一耳 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 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 前世界上觉察的最大的青铜 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 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次觉察于陕西西安市半 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 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 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 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 造型比较单纯。年月为公元前 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
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 装饰对象。
②几何纹,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 植物纹、编织纹演化而来。
4、钻孔是在已截割好的玉料上依据需要钻出大小不同的穿孔。 5、镂刻是在有些玉器成品上雕刻特别精巧繁缛的纹饰。 6、抛光:将玉器外表磨亮,到达闪闪发光、光可鉴人的效果。原
始玉器几乎每一件都要经过抛光,抛光可用光滑的竹片或兽皮,而 用兽皮的时机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