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程朱理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 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 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熹《答黄道夫书》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 器。
-《朱子语类》卷九五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礼者,理也,… 圣人,人伦之至。伦,理也。 人伦者,天理也。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朱熹的哲学逻辑: 理→气→物→理
㈢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
陆九渊上承孟子,以“发明本心”为学 说宗旨。“本心”即心中本有的道德意识。 他认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理”,心中本 来具有的道德意识也是“理”,因此,“心 即理”。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为学首先在树立 自己本有的道德意识,…因为“理”在心中, 所以不必向外寻求。而人心由于私欲蒙蔽, 心中的“理”隐而不彰。为学就在于剥落物 欲,使心中本具的理显现出来,这就是“发 明本心”。…朱熹的方法是先广泛“格物” 然后豁然贯通,明达天理。陆九渊的方法是 先“发明本心”,然后辅之以“格物”。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②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心外无 物”: 道德行为的最后依据是动机,任 何行为离开主体意识都不具有道 德性质;“物”指“事”,是主 体参 与的伦理行为
而传统儒家偏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③统治者对宗教的扶持 ④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
论,对古代经典不敢有所突破 2.儒学面临挑战
㈡程朱理学 1.理学wenku.baidu.com形成
宋代经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 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 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和命运),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 简称“理学”。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 动的两 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 真知
“致良知”: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使具体 行 为合乎道德规范
3.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 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 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 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 值与道德理想。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 何异矣。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 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 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集》
②“格物致知”
“格物”即考察、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 物之理,并尽量加以扩充积累。…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穷 究事物之理,而具体事物的理是理解宇宙根本法则的媒介。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2.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存天理,灭人欲”
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消灭。张载的 这个理论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解释万物为什么分成不同的 门类?即便我们接受花和叶都是由“气”聚而生,还是无法 解释为什么有的成为花,而有的成为叶。程颐和朱熹的“理” 的观念便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我们所见的宇 宙,不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 万物各从其类,因为“气”的聚结,各依不同的“理”。花 之所以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 是便成为花;叶之所以成为叶,是因为它的“气”是按着叶 的“理”聚结,因此,便生成为叶了。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结构 ㈠三教合一 -汉代至宋初儒学的发展演变;理学 诞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来源 ㈡程朱理学 -理学的形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 想 ㈢陆王心学 -理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和建议 ㈠三教合一 1.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易接受宗教 ②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
-《二程集》
“理”不仅是宗法等级礼仪制度的呈现,而且是伦理道 德原理。他说:“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 乃是人之道也。”人道是伦理道德与人身相融合而成,…二 程这种“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的思想,乃是把本来反映宗法 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忠君”、“孝父”等伦理观念形上 化,而成为一般的观念、普遍的“理”;然后,由于理的异 化而主宰万物。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 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 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熹《答黄道夫书》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 器。
-《朱子语类》卷九五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礼者,理也,… 圣人,人伦之至。伦,理也。 人伦者,天理也。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朱熹的哲学逻辑: 理→气→物→理
㈢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
陆九渊上承孟子,以“发明本心”为学 说宗旨。“本心”即心中本有的道德意识。 他认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理”,心中本 来具有的道德意识也是“理”,因此,“心 即理”。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为学首先在树立 自己本有的道德意识,…因为“理”在心中, 所以不必向外寻求。而人心由于私欲蒙蔽, 心中的“理”隐而不彰。为学就在于剥落物 欲,使心中本具的理显现出来,这就是“发 明本心”。…朱熹的方法是先广泛“格物” 然后豁然贯通,明达天理。陆九渊的方法是 先“发明本心”,然后辅之以“格物”。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②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心外无 物”: 道德行为的最后依据是动机,任 何行为离开主体意识都不具有道 德性质;“物”指“事”,是主 体参 与的伦理行为
而传统儒家偏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③统治者对宗教的扶持 ④汉、唐儒学偏于训诂、注疏,墨守定
论,对古代经典不敢有所突破 2.儒学面临挑战
㈡程朱理学 1.理学wenku.baidu.com形成
宋代经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 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 理性命(指人的本性和命运),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 简称“理学”。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 动的两 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 真知
“致良知”:扩充和推行道德理性,使具体 行 为合乎道德规范
3.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 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 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 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 值与道德理想。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 何异矣。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 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 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集》
②“格物致知”
“格物”即考察、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 物之理,并尽量加以扩充积累。…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穷 究事物之理,而具体事物的理是理解宇宙根本法则的媒介。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2.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存天理,灭人欲”
张载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消灭。张载的 这个理论有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解释万物为什么分成不同的 门类?即便我们接受花和叶都是由“气”聚而生,还是无法 解释为什么有的成为花,而有的成为叶。程颐和朱熹的“理” 的观念便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我们所见的宇 宙,不仅是“气”聚而生,还因为其中有它各自的“理”; 万物各从其类,因为“气”的聚结,各依不同的“理”。花 之所以为花,是因为它的“气”按照花的“理”而聚结,于 是便成为花;叶之所以成为叶,是因为它的“气”是按着叶 的“理”聚结,因此,便生成为叶了。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结构 ㈠三教合一 -汉代至宋初儒学的发展演变;理学 诞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来源 ㈡程朱理学 -理学的形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 想 ㈢陆王心学 -理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和建议 ㈠三教合一 1.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易接受宗教 ②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
-《二程集》
“理”不仅是宗法等级礼仪制度的呈现,而且是伦理道 德原理。他说:“仁,理也,人,物也。以仁合在人身言之, 乃是人之道也。”人道是伦理道德与人身相融合而成,…二 程这种“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的思想,乃是把本来反映宗法 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忠君”、“孝父”等伦理观念形上 化,而成为一般的观念、普遍的“理”;然后,由于理的异 化而主宰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