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读书之难与易》(唐君毅)

合集下载

儒家慎独思想的古今刍议

儒家慎独思想的古今刍议

2018第8~9期理论界古人讲慎独,今人也讲慎独。

古人谈慎独,常常以春秋时期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和宋元学者许衡的事迹为例,告诉世人:“不为冥冥惰行”〔1〕的举止就是慎独的表现;又时常以“君子慎其独也”〔2〕为标准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品性,同时表明了做到慎独的人,才会是君子,慎独也就是君子的道德修养功夫。

今人也讲慎独,既有对慎独这一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也是希望慎独能够促进当代社会各领域的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性,缓解甚至是消弭经济与科技之类副作用的影响。

古人和今人都讲慎独,可见慎独的确称得上是“入德之方”。

当然,慎独作为入德之方,“对每个人说,能否慎独乃是严峻的考验。

只有经得起这一考验才算是道德上的真进步,如果做不到慎独,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修养”。

〔3〕无论是进行一番慎独的功夫修养,还是要达到慎独的境界,这都是一个长期而斗争的过程。

之所以认为这是“长期”的过程,是因为善的本性是需要守护的;至于认为过程是充满斗争性的,每个人许多时刻的渴望着又想摆脱自身的私心杂念的内心活动是激烈的、痛苦的。

所以从古人到今人,尽管无一不认为慎独是高尚的德行、境界,但真正做到慎独的人却很少,连带着君子也成为了儒家的“理想人格”。

由此今人更加注重的是解决慎独的问题,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如何保持道德的问题”。

乔婷婷儒家慎独思想的古今刍议[作者简介]乔婷婷,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摘要:作为入德之方,慎独思想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仍被人津津乐道。

“君子慎其独也”的表述在儒家经典文本中屡见不鲜,标志着古时慎独是对塑造君子人格的要求;作为君子的行为原则,也表明了慎独相对于其他道德要求具有至高性和节乎性。

今人对慎独在“己所独知”之处或心念上的节制功夫极为推崇,试图发挥其在无人为监督之下的最佳效用。

随着马王堆孤本文献的出土,发现了早期的慎独思想理论上侧重于固守本心,讲“诚”,与宋以后慎独强调“戒慎恐惧”之实践方式有所偏颇。

通过海内外学者对慎独功夫义、心性义和德治义的解读与研究,慎独问题可以在道德情感主义、他律驱动自律、破除面子文化中的伪善、关注人性这些方面寻求突破。

致萧子升信(1915年9月6日)

致萧子升信(1915年9月6日)

致萧子升信(1915年9月6日)致萧子升信(一九一五年九月六日)子升学长足下:仆读《中庸》〔2〕,曰博学之。

朱子补《大学》〔3〕,曰: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至乎其汲。

表里精粗无不到,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其上孔子之言,谓博学于文,孟子曰博学而详说,窃以为是天经地义,学者之所宜遵循。

闻黎君邵西〔4〕好学,乃往询之,其言若合,而条理加详密焉,入手之法,又甚备而完。

吾于黎君,感之最深,盖自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

足下好学深思,闻其说未备,嘱转说述,但不能尽惟即耳。

苟有一知,敢不效于左右,以答盛意,致其恳恳邪!仆问邵西,学乌乎求?学校浊败,舍之以就深山幽泉,读古坟籍,以建其础,效康氏、梁任公之所为,然后下山而涉其新。

邵西不谓然,此先后倒置也。

盖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若政家、事功家之学,尤贵肆应曲当。

俾士马克〔5〕,通识最富者也。

即今袁氏〔6〕,亦富于通识者也。

错此则必败,其例若王安石〔7〕,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8〕,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于是翻然塞其妄想,系其心于学校,惟通识之是求也。

此其具体耳,其抽象则如何?下手之方则如何?于是邵西曰,国文者,具清切之艺能,述通常之言事,曲曲写之,能尽其妙,一也。

得文章之意味,观古今之群籍,各审其美而靡所阂,二也。

今之教者学者皆不然。

长,今之所谓通也。

异,今之所谓奥也。

其实,所谓长者,堆积冗复而已,堆积冗复,不得谓之通;所谓异者,佶聱闷涩而已,佶聱闷涩,不得谓之奥。

至于为求学之阶梯,将以观古今之群籍,亦无知与无能焉者矣。

历史者,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

一朝代之久,欲振其纲而挈其目,莫妙觅其巨夫伟人。

巨夫伟人为一朝代之代表,将其前后当身之迹,一一求之至彻,于是而观一代,皆此代表人之附属品矣。

观中国史,当注意四裔,后观亚洲史乃有根;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也。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汤一介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汤一介作品精选精练

汤一介作品精选精练会意汤一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我的读书观。

一个学者一生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是读什么书都要做到求甚解。

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很多地方读不懂,但还是爱看。

长大了再读《三国演义》,还有不懂的地方,但只是想知道它和《三国志》所载有些什么不同罢了,我并不想做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

后来我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读书教书,还是信守“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信条。

研究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我认为陶渊明这两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

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向都要详加解释。

《汉书・儒林传》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

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向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

我想,这就是“会意”。

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而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

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解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没有吧。

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向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

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等等。

2020年北京高考一模语文——文言文分类汇编

2020年北京高考一模语文——文言文分类汇编

2020年北京高三一模文言文分类汇编传记类文言文【2020年北京西城区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

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①。

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

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

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

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

”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犹存。

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

青上表请行。

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

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

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

”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

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

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

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贼既失险,悉出逆战。

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尤喜推功与将佐。

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四十九》【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

②面涅:脸部瘢痕。

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战安远,被.创甚被:遭受。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分析及译文)(精校Word版)

2019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含答案分析及译文)(精校Word版)

2019年高三二模文言文二汇编宝山区(五)阅读下文。

完成第21—25题。

(13分)《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①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

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

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

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①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②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

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②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

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③。

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④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

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⑤,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

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

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⑥;吴王用之,红妹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

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

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 ]?③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1]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

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

[2]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 [3]夫君齿最少,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儒愿学堂”,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

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诶。

[4]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掞藻⑦见奇有如是耶?④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

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注释]①中部袁君:袁宏道,字中郎。

②昕夕:朝暮。

③一行作吏:一旦做了官。

唐君毅青年与学问

唐君毅青年与学问

唐君毅著 《青年與學問》目 次《自序》 (1)《說青年之人生》 (3)《說讀書之重要》 (5)《說閱讀與聽講》 (7)《說讀書之難與易》 (10)《說學問之階段》 (11)《說學問之生死關》 (15)《精神的空間之開拓》 (17)《新春與青年談立志》 (20)《學問之方法》 (23)《學問之內容》 (27)《與青年談中國文化》 (32)《說人生在世之意義》 (38)《薛維澈論: 現代文明生活之弊端》 (41)《六十年來中國青年精神之發展》 (44)《附錄》 (51)《我與宗教徒》 (51)《告新亞書院第六屆畢業同學書》 (53)《自序》本書所輯﹐大均有關青年之讀書治學及為人的一些短文。

這些文章﹐除在人生一刊發表者外﹐有的是在新亞書院學生所辦之刊物上發表過的。

有的是在港九所辦之中國學生週報發表過的。

這些文章﹐因為要勉強適應讀者﹐所以不能暢所欲言。

有的地方﹐並不免用時下刊物筆調來行达﹐這在我個人是並不願意的。

有許多地方﹐亦寫得不真切。

這是我所引為愧疚的。

但是我在每寫一文時﹐我總是在迫切希望青年們能發憤讀書造學問﹐成就他自己﹐以開拓中國文化之前途。

我並未以敷衍塞責的態度來寫文。

所以這些文章所講的道理雖很普通。

但我想青年看了﹐仍可有些好處。

加以重印﹐亦就不算浪費紙墨了。

方才我說﹐這些文章所講的道理﹐都很普通。

同類的道理在古今大學者的口中﹐恐都是說過的。

我這一些文﹐亦未嘗想把一切古今人所講之讀書治學之方法態度﹐加以一綜合的說明。

所以青年朋友們千萬不要以為看了此書﹐便知一切讀書治學之方法態度了。

應當由此再去看古今大學者之如何讀書如何治學才是。

但是我這些文﹐亦有一好處。

即這都是為此時代的中國青年寫的。

而且亦都有我個人之體會與經驗為背景。

所以儘管古今人多有同類的話﹐然而我相信﹐這些文仍多少有一種新鮮的意味。

而我所希望於青年朋友的﹐亦只在其能由是而讀書治學﹐皆與其個人之體會﹐經驗連起來﹐而處處感到一新鮮的意味而已。

讲堂录

讲堂录

白沙事迹,详《明儒学案》。

宋元多理学之士,有《宋元学案》。

〔2〕与弼皖人,安贫重实行, 〈簸〉谷其一端也。

〔3〕涤生日记〔4〕,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

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不行架空之事福泽谕吉〔5〕有庆应大学,以教育为天职,不预款、均利。

福氏于学擅众长,有诲人不倦之志。

不谈过高之理心知不能行,谈之不过动听,不如默尔为愈。

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

师若真心爱其徒,虽顽梗亦化矣。

真精神实意做事,真心求学。

有雷同性,无独立心。

〔6〕有独立心,是谓豪杰。

渐摩渐,水之浸渐;摩,手之按摩。

喾〔7〕门学宫也。

国文陕西之陕,从大从人;陕隘之陕,从大从人。

诗者,有美感的性质。

性情识见俱到,可与言诗矣。

马迁〔8〕,龙门人。

郡县有时不以山水为界。

绝诗者,律诗之半也。

或截首而留尾,或截尾而留首,或截首尾而留中联,或截中联而留首尾,故绝本于律也。

〔9〕惟是识见必高,气脉必贯,乃能无缝焉。

王又旦,字幼华,陕西合阳人。

前清进士,善诗。

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山东新城人。

诗为前清一代正宗。

吴、王〔10〕并称。

天下事物,万变不穷。

清立《贰臣传》〔11〕,所以戒后也。

何期政革之际,曾无一人焉为之死也。

真州扬州仪征县。

明清之交,民庶殷赈,文物焕发,四方士辐辏其间,诚历史上之名胜也。

北鲤南鲈黄河、淞江称最。

文以理胜,诗以情胜。

有感而后有情,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

储雄文,字汜文,江苏宜兴人。

清康熙进士,善诗文。

诸储〔12〕皆有盛名于当时,惟能诗者称文。

阳明格物,思笋生之理。

〔13〕精神心思,愈用愈灵,用心则小物能辟大理。

〔14〕无论诗文,切者斯美。

掌故之用有三种:一用于词章,如神仙之类;二用于义理之文,如井田、学校、帝王之类;三用于科学,则物理实事是也。

诗则须包三者而有之。

虚渺、古事、实理,随其时地而著之可也。

王鹿台、王耕烟、王烟客〔15〕称三王,三王之画宝于世。

列题贵有笔势。

拓展三:议论说理类专项训练(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中考文言文题材分类对比型阅读专项

拓展三:议论说理类专项训练(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中考文言文题材分类对比型阅读专项

拓展三:议论说理类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原卷版)学校: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2021-贵州黔东南•九年级)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j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虹牌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高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非学无以广才(使动用法,使……增长)B.非淡泊无以明志(介词,凭借)• •C.及卒,如其所言(名词,士兵)D.随身衣食,悉仰于官(副词,全、都)♦♦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

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有清廉的智慧:高风亮节,不谋私利。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 “宁静”的重要性。

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下)期中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下)期中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下)期中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对比阅读1.(2023春·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选自《彭玉麟家书》)注:①[倥偬]事多,繁忙。

②[门阀]名门贵室。

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士别三日.日.必了此功课为佳B.蒙辞以.军中多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C.但.当涉猎但.微颔之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险躁则不能治.性(2)下面句子断句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以为/大有所益B.肃/遂拜蒙母C.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D.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3)上面两篇文章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

【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 ”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 ”品质。

(2023春·北京海淀·七年级101中学校考期中)阅读《卖油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礼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全文

礼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全文

礼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全文【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②,而知其美恶(3),然后能博喻(4)。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3)。

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记》。

②至学:求学、③美恶;这里指天资的高下.④博喻:广泛晓喻。

⑤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四代:指虞、夏、商、周四个朝代。

【】君子懂得求学有难有易,并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然后能够因材施教,广泛地晓喻。

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能当老师。

能当老师,然后才能当长官。

能当长官,然后才能当国君。

所以,当老师,也就是学习当国君。

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

古书上说:虞、夏、商、周四代三王,选择老师都很慎重。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读解】按照这一节所讲的逻辑推演下去,最高和最好的老师是国君。

这种看法似乎荒诞离奇。

我们知道,商、周以来,历代国君都是世袭的,几乎没有过教书匠当上过国君的事情。

即使不是世袭,多半也是凭借武力或阴谋诡计当上了国君的。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与长官、国君都相去甚远。

官员和国君的人品、学识、眼光、修养、胸怀等等,未必能赶上教师。

教师要为人师表,官员和国君大概并不太在乎这一点,关心的主要是权力和利益。

说选择老师要慎重固然不错,但千万别把老师同官员、国君扯到一起,他们到底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啊!为官有为官之道,为师有为师之道,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

读之易,思之难

读之易,思之难

读之易,思之难
——我的读书故事
神木职教中心白艳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曾经浅思:为什么人成年后就不再喜欢玩耍,没有儿时的好奇劲儿了?人到底是哪一刻长大的,哪一天突然觉得生活乏味无趣的,又是哪一天开始盲目抱怨的?也许这些疑问正源于周遭外物已经局限了或者说满足不了我们进一步的需要了,这样的话“思想”可不就停止了嘛!所以古往今来,哪怕读书人曾被冠以“臭老九”的名号,也有人敢倔强的冒天下之大不韪高呼“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而,“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曾有名人如是说。

是的,读书的过程中正是思考让所读之书转化成了读者的胸中之臆。

人说“读书乃一答疑解惑之良师”,年纪越长这种感受越深。

尤其是人在青年到中年这段时期,往往遇到很多困惑但无从找寻答案,承受巨大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却无处排遣,面对机遇或者挑战轻夸浮躁无力应对等等,那么,读书,无疑是一种很明智的全优选择。

正是读书方能有明哲指路,茅塞顿开;正是读书方能宁静致远,安之若素;正是读书方能修身立志,运筹帷幄。

读书,且读且思,只有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思考羽化成仙,遗世独立,才能让我们忘记负荷着现实枷锁的身躯,徜徉恣意于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这种境界却是不易达到的,也许量的累积有一天能获得质的飞跃,这就要我们的多读、精读书,力求勤思,突破思考的局限,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养分。

要知道,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梁启超推荐国学书目

梁启超推荐国学书目

梁启超推荐国学书目梁启超推荐国学书目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论语》《孟子》《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

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

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

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易经》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

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

后世说《易》者言人人殊,为修养有益起见,则程颐之《程氏易传》差可读。

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礼记》此书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多游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日喻》)【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字词的意义。

(1)但.手熟尔但.(2)日.与水居也日.(3)康肃笑而遣.之遣.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子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司马牛①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②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司马牛问兄弟》)【注】①司马牛:孔子的弟子。

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

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

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张建新笔记青年之德性,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

这是造物者给予青年的恩惠,是天之德也。

但青年不应在此骄傲。

人之尊贵,在以人力夺天工。

青年的责任在依自觉的努力,继天德以立人德。

只有这样,壮年才能花繁叶茂,成就事业;老年才能煦暖如冬日,护念提携下一代。

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

人类最初只有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一部大书。

书籍虽是后于人类文化而有,然而却是整个人类文化之镜子。

只有读书才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

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

所以不多读人所著的书,而以直接读大书自许,这只是学人的懒惰,必将误人误己。

听讲与阅读,不能偏废。

善听讲之谓耳聪,善阅读之谓目明。

读书是以古人及远处人为师,听讲则是以眼前接近的人为师。

学问之第一步在有师。

现代青年多忽此,不屑读书听讲与求师,乃终于自误,最要不得。

理想中的善讲者,他在讲学时,不只是报告他所已知之知识,而是生活于他所讲的知识之中。

许多道理、许多话,虽然他早已知道,或曾说过无数次,但他再次讲时,也好似初次发现此道理,第一次开口说此话一般。

这便是讲者之全副精神,生活于其所讲者中之证明。

这样,则讲者与听者皆可永不感厌倦。

善听者对讲者所讲,纵已先知,也当如第一次听,即闻如未尝闻。

善听者须就讲者所举之例证,以凑泊一道理之本身,并寄寓于无数其他例证中,即闻一以知十。

讲者不善讲,善听者仍能听出道理而得益,则是最理想的听讲者。

善讲可补足听者之缺点,善听可补足讲者之缺点,二者合作,就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书易读,也难读。

浅尝易,深入难。

将一切文字之意义,综合融化为我自己之思想,而不复见有书,因而不觉是我读书,而似是书曾读我,难。

读文字简之好书有所得,难。

临终之际,对平生所著书所从事之事业,皆视如人间之公物,于我皆若浮云过太虚,只还父母生我之本来面目之身心于天地,难。

学问有六个阶段:一是相信他人的话。

人心之大,首先表现于其能信与愿信之量。

语文复习单元检测第3部分第11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2)

语文复习单元检测第3部分第11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2)

单元检测·15第11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2)[共6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天一阁藏书记尝叹藏书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藏书,非好之与有力者不能。

杨东里少时贫不能致书,欲得《史略释文十书直音》,市直不过百钱,无以应,母夫人以所畜牝鸡易之.东里特识此事于书后.此诚.好之矣,而于寻常之书犹无力也,况其他乎?有力者之好,多在狗马声色、奇器、法书、名画之间。

苟非尽捐狗马声色、字画、奇器之好,则其好书也必不专;好之不专,亦无由知书之有易得有不易得也。

强解事者以数百金捆载坊书,便称百城之富,不可谓之好也。

故曰藏书难。

归震川曰:“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卿云轮囷覆护其上。

”余独以为不然.古今书籍之厄,不可胜计.以余所见者言之.越中藏书之家,钮石溪世学楼其著也.。

崇祯庚午间,其书初散,余仅从故书铺得十余部而已.庚寅三月,余访钱牧斋,馆于绛云楼下,因得翻其书籍,凡余之所欲见者无不在焉。

牧斋约余为读书伴侣,闭关三年,余喜过望。

方欲践约,而绛云一炬,收归东壁【注】矣!由此观之,是书者.造物者之所甚忌也,不特不覆护之,又从而灾害之如此.故曰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天一阁书,范司马所藏也。

从嘉靖至今盖已百五十年矣,司马殁后,封闭甚严。

癸丑,余至甬上,范友仲破戒引余登楼,悉发.其藏。

余取其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凡经、史、地志、类书、坊间易得者及时人之集、三式之书,皆不在此列。

余之无力,殆与东里少时伯仲,犹冀以暇日握管怀铅,拣卷小书短者抄之.友仲曰诺。

荏苒七年,未蹈.前言。

然余之书目遂为好事流传,昆山徐健庵使其门生誊写去者不知凡几。

友仲之子左垣乃并前所未列者重定一书目,介.吾友王文三求为藏书记。

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则震川覆护之言,又未必不然也。

(节选自《黄宗羲诗文选译》,有删改)【注】〔东壁〕二十八星宿之一,旧说它“主文章”.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诚.好之矣诚:确实B.悉发.其藏发:打开C.荏苒七年,未蹈.前言蹈:履行D.介.吾友王文三求为藏书记介:介绍1.D (介:凭借,通过。

唐君毅谈读书与学问

唐君毅谈读书与学问

唐君毅谈读书与学问作者:刘成敏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5年第06期摘要唐君毅谈读书与学问,有两个重要的维度:在理念上,特别讲求一个“活”字,读书、学问要“活”;在精神境界上,砥砺后学立天下公义的宏大志愿,要有超凡入圣的胸怀,成就德性的人生。

细绎其言,可见很多主张与儒家的思想深有关联,也是他作为新儒家关于历史文化和人生意义思考的重要表达。

关键词唐君毅读书“活” 立志分类号 G236Abstract Tang Junyi’s thoughts on reading and scholarship have two important dimensions: on the idea,advocating particularly “active” reading and scholarship; on the spirit realm,encouraging the youth to set grand ambitions for the world, own the divine mind, achieve the virtue of life. All the thoughts are in relation with Confucianism; meanwhile,they’re Tang’s important thinking as the new Confucian on historical culture and life value.Keywords Tang Junyi. Reading. “Active”. Set grand ambitions.唐君毅先生(1909-1978)生于四川宜宾,1932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是现代著名学者,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前著述宏富,撰有《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国哲学原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书。

【读书名言】古代名人读书经典名言

【读书名言】古代名人读书经典名言

【关键字】读书名言古代名人读书经典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读书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支持修改!。

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现代汉语翻译

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现代汉语翻译

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现代汉语翻译
翻译:学了肯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
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原文节选如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译文:我难道是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你只不过应该广泛浏阅,懂得过去的经验教训罢了。

你说军务繁忙,谁像我,再忙也不能比我忙呀。

我小时侯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

一直到统帅江东以后读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各家的兵书,自己觉得大有益处。

像你们两人,脑筋好用,学了肯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赶快把《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学习了。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3分)下列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娉pīng婷恣雎suī拘泥ní箫索xiāoB.折本zhé簇cù新怀古伤今jīn 前仆后继jìC.摇曳yè栈zhàn桥李代桃疆jiǎng 箴zhēn言D.广袤mào 鲜妍yán 冠冕miǎn 鸠占鹊巢cháo2.(8分)古诗文默写。

①汉文有道恩犹薄,。

②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③,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④浊酒一杯家万里,。

《渔家傲秋思》⑤,蝉鸣黄叶汉宫秋。

《咸阳城东楼》⑥,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⑦因思杜陵梦,。

《商山早行》⑧,八年风味徒思浙。

《满江红》3.(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能否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绝不仅仅是在街边、小区内放置几个标有“分类”字样的垃圾桶便万事大吉。

B.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发自内心的行动。

C.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而且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D.运动会结束后,场上健儿们飒爽的身姿和场下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

4.(2分)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短语“敬畏生命”“可歌可泣”“绵薄之力”“斗志昂扬”的结构都不相同。

B.“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就连空间都没有……”,这是转折关系复句。

C.“疫情突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中“更加”是副词。

D.“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陌生而美丽的世界”一句的主干是“他张望世界”。

5.(2分)选出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A.天门山的苍松、翠柏、碧梧、修竹……等都留不住因打人事件而受到惊吓的游客。

B.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C.“注意上面,”小宇说:“墙上爬着好多臭虫,当心掉到床上!”D.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秦腔以其唱腔高亢激越.伴奏清脆悦耳.表演细腻丰富而深受广大西北人民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与学问》一书系著名哲学家唐君毅先生所作有关青年之读书治学及为人的一些短文的结集,作者希望以此为契机,让青年们能发愤读书造学问,以成就他自己,以开拓中国文化之前途。

其中,唐君毅为《说读书之难与易》写道:《说读书之难与易》,是略说人在读书历程中之甘苦。

此甘苦是有层级之不同的。

故此文仿《庄子》及《礼记》之二段文之笔调来写。

依此笔调,一直写下去,便似太流走,也有类游戏。

但我之本意实非喜流走与游戏者。

故望读者读此文时,勿一直滑下去看,要随处顿住来看。

否则,我之罪大矣。

唐君毅《青年与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1《说读书之难与易》(唐君毅)书易读,亦难读。

(一)书易读,亦难读。

易则甘,难则苦。

历甘苦,能读书。

太平之世读书,易;马乱兵荒年,亦能读书,难。

静穆的乡村读书,易;在城市闹中取静,亦能读书,难。

明窗净几读书,易;败屋茅棚亦能读书,难。

于教室,图书馆读书,易;于车上,船上,旅途中,亦能读书背书,难。

闲时读书,易;忙时放下事立刻能读书,难。

(二)书易读,亦难读。

浅尝易,深入难。

见文字平铺纸上,易;见若干文字自纸面浮起凸出,难。

见书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见书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变大或变小,难。

顺书之文句之次序读书,易;因识其义理之贯通,见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纸变卷筒,难。

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

于无字处见字,易;将一刃文字之意义,综合融化为我自己之思想,而不复见有书,因而不觉是我读书,而似是书曾读我,难。

只觉书曾读我,易;再能将书中之意,另用不同之文字写出,横说竖要,珠不离盘,难。

(三)书易读,亦难读。

泛览易,精读难;取各书参考,易;读一本书而专心致志,如天地间只此一书,难。

读一本书而专心致志,易;读持论不必同之一类之书,而皆能分别如实了解之,难。

分别如实了解持论不必同之书,易;再凌空的提出其同异之点何在,难。

一一举出同异之点,而排列之,易;知其所以有同异之关键,其差毫厘而距千里之所在,难。

知其同异之关键犹易;评判其得失与是非难。

以主观之标准自己之成见,评判其得失是非,易;举事实材料,以评判其是非得失,难。

而指出书中思想本身之矛盾,或引出书中之思想之涵义,而见其自相矛盾,即以其本书之义,料正本书,则恒更难。

评判一书之缺点易,知此书之缺点,如何以其它之书中所说,加以补足,难。

左右采获,兼取诸书之所说使相补足,犹易;而另创新说,以包涵各旧说之长,使各旧说之长,在新说中各得其所,难。

(四)书易读,亦难读,买书易,选书难。

以一时代流行之标准选书易,以超流俗之标准选书难。

选历史上公认之名著而读之,易。

能选未经公认之有价值之书而读之,难。

治学而先有问题在心,见某书能答我之问题,而搔着我之痒处,即能有限光知何书真有价值,于我有益,而后选书,易;知其有价值,而深研之,不震慑于流俗之标准与传统之标准。

难。

(五)书易读,亦难读。

想读之好书,都在案头,则读书易;想读之好书不在案头,而只得读第二流以下之书,则读书难。

读第一流之书能得益,易;读第二流以下之书亦能得益,难。

读第二流以下之书得益,易;读三四流以下,以至读坏书,亦觉开卷有益,难。

人读坏书,而能知其所以坏,即反照出好的当如何,如见人之恶而知善的当如何,则读壤书亦能得益,而难者不难。

读壤书而能得益,易;读壤书而反照出好之当如何,而着出第一流第二流之好书,难。

(六)书易读,亦难读。

读『易读书』易,读『难读书』难。

读本市新闻易,读国际大势新闻难。

读国际大势新闻易,读历史难。

读历史易,读瞻往而察来之历史哲学难。

读历史与历史哲学易,于本市新闻知其历史意义难。

读描述具体之事物,表达具体之情感之小说诗歌,易;读充满抽象之理论之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书,难。

读理论之书,循序渐进则难而易。

读理论之书,欲自恃聪明而跨大步,则难上难。

读明明是难之书,而以不畏难之精神读之,则有心得犹易;读似较易而实更难之书,能有心得还要难。

如读明白提出抽象之理论之书而有得,易;读未提出抽象理论,而融理于事,待读者自悟其理之书而有得,难。

读文字繁之好书有所得,易;读文字简之好书有所得,难。

故论语似较孟子易而实更难,庄子似较荀子易而实更难,诗经较楚辞易而实更难,史记似较汉书易而实更难,禅宗似较大台法相易而实史难,新旧约似较多玛氏奥古斯丁之著作易而实更难,读似较易之文学诗歌而有心得,亦可较读理论之书有心得更难。

此皆如行于似较平坦广阔疏朗之道路,而随处有所得,比翻过崔嵬险峻之重峦迭嶂,随处有所得更难。

(七)书易读,亦难读。

知书之难读,而先读难读书,则书亦易读。

以书为易读,只读易读书,则书愈读愈难。

如人能不畏难以登彼高山,则到了平地,自然健步如飞;如只喜求轻松流畅易读之书而读之,先习于顺水行舟,不肯费力:则将来在平地上行长路,亦将如登山之难。

然遇难读书,不畏难而奋力以登山,犹易;既惯读难书,乃身轻如燕,能登山如履平地,犹难。

登山如履平地易,而再到平地读易读之书,仍如狮子之搏兔用全力,不以轻心遇之,难。

(八)书易读,亦难读。

只读书易,读书而兼欲著书难。

为著书而读书,易;为读书而著书,以著书求自己学问之进步,以便更能读懂古今之好书,难。

著书以成当世之名,易,成当世之名不自矜,难;成名不自矜,易;人不知而不愠,难。

人不知而不愠,犹易。

人不知仍自努力,以其所学贡献于世,著书以求于世有益,难。

着一时之于世有益书易,及其发生流弊,或觉心有所未安,理有未得,而能自改正错误,难。

改正错误,易;自信从今不再错,而能百世以俟圣人不惑,难。

不敢有绝对之自信,乃好学不厌,易;好学不厌而知后生可畏,乃教人不倦以启迪来学自任,望其能补己之所不足,难。

(九)亦难读,亦难读。

读书以成学者易,坐能言起能行以致用难。

读书以致用易,读书而真能自己受用,真有读书之乐难。

有读书之乐易;变化气质难。

变化气质而有学者之书卷气,易;化学者之书卷气为圣贤之气,渐渐胸中无一字,难。

渐渐胸中无一字,易;临终之际,对平生所著书所从事之事业,皆视如人间之公物,于我皆若浮云过太虚,只还父母生我之本来面目之身心于天地,难。

(十)书易读,亦难读。

说难说易都容易,各人甘苦各人知。

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一)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

德性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是一种学问。

这并不必须要读书。

所以,不识字的武训,可以成圣成贤;不识字的慧能,也能悟道。

艺术的创造、诗歌的写作,也是一种学问。

然天才的艺术家与诗人,也可不必读许多书,识许多字。

如八指头陀作诗中有酒壶,写不出壶字,即画上一酒壶,仍不碍其为一绝代的诗人。

此外,办事才能的训练、人情世务的洞达,也并非必须多读书。

科学上的观察实验,为求科学真理之要道,此也不是读书。

听人演讲。

与人讨论学术,也是造学问,而非读书。

而且,我们还可说,一切对自然宇宙。

对人生社会的知识,最初都是由人之仰观俯察、思想反省而得。

所谓“尧舜以前,更读何书广当初原只有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一部大书。

我们所谓书,乃人类思想文化已发展至某阶段才有的后起之物。

则“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呢?(二)但是,我们须知:我们不是尧舜以前。

我们是生于已有书的时代之后。

我们既生于有书的时代之后,我们就必须要由读书以了解人类文化,通过人造的书之了解,去进一步求更了解自然宇宙人生社会那部大书。

武训、慧能、八指头陀,固不识字或未读多少书;但是我们今日仍只可由书上以知武训、慧能与八指头陀。

已往的人,如何训练其办事才能、如何洞达人情世务,与科学的观察、实验之报告、哲学思想之记录,也大多皆载在书中。

如果你有特殊办事才能,或对自然宇宙人生社会有特殊的观察实验及思想,你也必将希望写成文字、着成书,以行远而垂久。

由此便知,书籍虽是后于人类文化而有,然而却是整个人类文化之镜子。

人必须要从此镜子中,才能了解整个人类文化之大体,而由自然世界走人人文之世界。

这不是很明白的吗?(三)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不读书,只凭我们之天赋的聪明智慧或思想能力,真可直接去读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大书,而自己读出其深微广大的意义来。

这部大书,似易懂而实难。

其所以似易懂,是因为我们自己心灵的聪明智慧思想能力,也可说是一面镜子,因而对此大书之内容,总能照见一些。

其所以实难,是因这本大书,早经无数古往今来的有更高聪明智慧思想能力之人读过了,经无数更好的心灵之镜子照过了,还未照清楚而读懂哩。

(四)然而书籍之为一镜子,却是一大镜子。

从此大镜子中,可以了解整个人类之文化之大体,也即可以了解古往今来无数有聪明智慧思想能力的人,其心灵之镜中,所照见的世界中之事物与真理。

读书,即是把我们的小镜子,面对书籍之大镜子,而重去反映古往今来无数聪明智慧的心灵,所已照见之世界中之事物与真理,于我们之小镜子中。

一个心灵之镜子,照不见的事物与真理,另一心灵之镜子,可以照见。

如果我们能透过书籍,而将无数的心灵之镜子,所照见者重加反映,我们不是更能了解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大书,而把我们之小镜子也变成大镜子一般大了吗?这是从读书以增加思想之广度上说。

但是更重要的是:只有读书才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

(五)读书之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这可以读者与著者之心灵之镜之光明,互相渗透,则光之强度增加,来作比喻。

但最好是以不同凹凸之度的镜子互相反映,则可看见我们原看不见之事物作比喻。

我们都知道,显微镜与望远镜之所以能使人看见更细微更深远之事物,乃由于利用凹凸镜之互相重迭,乃能使光线深人事物内部,将事物内部之情形,清楚的反映出来,为我们所见。

但是我们常不知读书正是使我们心灵自身化为重迭凹凸镜之一,而使我们之聪明智慧的光辉,能照察到更细微更深远的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之事物与真理者,由此才培养出我们思想之深度。

直接单纯的一个思想,从来不会深的。

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

读书即是在思想古往今来的他人的思想。

人只有走过他人所已走过的,才走得远。

人也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

我思想前人的思想,而前人的思想,又是思想更前之人的思想来的。

人类的文化史与思想史,是无尽的后代人,对于以前人之思想再加思想之成果。

当人思想前人所思时,其心灵是凹镜。

凹镜聚合一切来的光线。

当人表出其思想,留给后人交与他人时,其心灵是凸镜,而分散出光线。

重重迭迭的心灵之凹凸镜之互相反映,形成人类之思想史与文化史,人乃对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中之真理,一步一步,更能达微显幽,而极深知远。

人不经显微镜与望远镜,只凭肉眼,莫有人能了解细胞之构造,也莫有人能看清天上的星云。

人不多读书,只凭自己一点聪明智慧,去判断自然宇宙人生社会,又如何能达于细微深远之事物与真理?所以不多读人所著的书,而以直接读大书自许,这只是学人的懒惰,必将误人误己。

好多年来,因中国社会急速变化,许多人主张读书不是学问中最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