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推荐(研究材料)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书籍介绍素材
中医书籍介绍素材
1.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
该书收录了365 种药物,并按照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进行分类,对后世中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解释,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补充。
5. 《本草纲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是一部伟大的药物学巨著。
该书共收载药物1892 种,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内容,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针灸学的理论、穴位、针法等内容,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展开全文《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施氏在学术上提倡革新中医,认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有关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
主张从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
他以中医病证名繁杂,有碍学术发展,呼吁统一病名。
他率先打破框框,把西医的疾病名称引入中医诊疗之中。
《丁化民临证备忘录》丁化民(1904~1990),字树诚,河北省丰宁县人。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之门人。
丁化民治学主张理论联系实际。
如恶阻病为妇科妊娠常见病,丁化民析其病机大致有二,一是肝气郁结,肝血虚燥;二是脾胃虚弱,中脘停痰。
治疗当以和肝、安胃、理血、顺气为法。
丁化民精于临床,涉及面广,在内科、儿科、妇科及肿瘤科等均有一定见解,受到同行及病人的认可。
其临证经验对指导后学颇有益处。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孔伯华(1884-1955年)现代医家,山东曲阜人。
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
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
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
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
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
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所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尚未见付梓。
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
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泊庐医案释评》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吴门望族,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1.《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养生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难经》是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
它以问答的形式,人体的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还创造性地提出“独取寸口”及有关奇经的论述。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成书于两汉期间。
全书收载365味中药。
该书所记载的麻黄平喘、黄连止痢、大黄通便、常山截疟等,不仅是医药史上的最早记载,而且目前中医学仍在使用。
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与一体。
此书因战乱佚散,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方》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6.《五十二病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医籍,经整理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书中收载临床各科医方283首,还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7.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8.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等传染病的候症和传染途径,其炼丹术的记载则成为我国制药化学的开端。
9.隋代《诸病源候论》,列病候1720个,为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学专著。
10.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使脏腑辨证更完善。
11。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12.陈自明的《妇人良方》系统地总结了妇产科的诊治经验和理论。
13.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14.明代《普济方》载方61739首,为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
15、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1. 《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中药学巨著,收录了当时已知的1892种药物,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性质、功效和用法。
2. 《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涉及了许多中药的理论和应用。
3. 《神农本草经》:这是一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它们的性质、功效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4. 《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中药的应用。
5. 《金匮要略》:这是一部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中药的应用。
关于中药的通识类书籍
关于中药的通识类书籍
关于中药的通识类书籍,以下是一些推荐:
《中药学大辞典》:该书对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中药的分类、中药的药性理论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
《中华本草》:这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研究成果的权威著作,包含了大量的中药资源和民间验方,是了解中药知识的重要参考书。
《中药学基础教程》:该书详细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药性、配伍等方面的内容,是学习中药学必备的书籍之一。
《中药学概要》:该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介绍了中药的来源、采制、药性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了解中药的特性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药学大辞典》(第二版):该书对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也收录了大量的古今中药文献和资料,是中药学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
以上书籍都是关于中药学的通识类书籍,适合对中药学感兴趣的人阅读。
不过,由于中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因此建议在阅读这些书籍之前,先了解一些基本的中医药知识,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尊重。
中医传承人作为中医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中医药医籍方面的阅读和学习经验对于后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以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类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理论,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学习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学类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经典,其中收录了众多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中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方剂类1.《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内服和外用的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医宗金鉴》方剂篇《医宗金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谦所著,其中方剂篇收录了大量的常用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其他类1.《黄帝内经素问》除了以上提到的经典之外,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黄帝内经素问》,其中包含了中医养生、食疗、针灸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2.历代医家著作选读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如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这些书籍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书籍也是中医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经典书籍
中医经典书籍中医经典书籍是中医药学习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它们承载着古代医学智慧的精华,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许多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既包含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也有许多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的代表作之一,也被称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容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黄帝内经》中系统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对中医学习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它主要讲述了外感发热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中医的诊疗方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编纂的药物学著作,它系统整理了我国古代的草药资源,并详细介绍了药材的性味功效、使用方法等信息。
《本草纲目》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晋代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它系统总结了张仲景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临床诊疗的经典之作。
《金匮要略》中包含了大量的医案和治疗方药,对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结语中医经典书籍承载着中医药学的宝贵积累和传统智慧,对于中医药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更多的学习者能够重视并研究中医经典书籍,将中医药学发扬光大。
【医话】看完这24本中医书,你就离中医名家不远了
【医话】看完这24本中医书,你就离中医名家不远了入医道以来,读书从不懈怠,临床从不懈怠。
读书越来越多,购书也越来越多,家中时常闹书灾。
现在很难把买的那些书看完了,那些质量并不高的书,往往是翻几页就丢了,继而感慨:自己那时的眼光真不行,这样的书还买了。
读书者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起先书越读越厚,然后越读越薄,在这千挑万选的过程中,总有些书让你难以忘却,它们构建了你的专业知识体系。
以下是我最推荐的24本书:01《中医望眼辨证图解》郑德良郑智城主编推荐语:望而知之为之神,这本书可以一窥中医望诊的神奇。
02《耳穴诊断彩色图鉴》黄丽春编著推荐语:望而知之为之神,这本书可以一窥中医望诊的神奇。
03《杏林薪传》王幸福编著推荐语:现代民间中医的经验积累,亲测不少方子效果挺不错。
04《医灯续传》王幸福编著推荐语:现代民间中医的经验积累,亲测不少方子效果挺不错。
05《中医师承实录》余国俊著推荐语:经方、时方,凡可解决解决问题的都是好方。
书中病案及释义清朗,很值得一读。
06《火神派医案解析》张存悌著推荐语:可以一窥火神风度。
07《火神派探讨》张存悌著推荐语:比较系统的阐述火神派的书。
08《品读名医》张存悌等编著推荐语:集文学和医学于一体的医书,可一窥中医名家风骨。
09《中医火神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作者:(清)郑钦安著;陶春晖校注推荐语:欲学火神,必读三书。
10《扶阳讲记》卢崇汉著推荐语:想了解火神派的一鳞半爪,可以看看。
11《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专辑》李可著推荐语:当代大家,必须看。
看了不能走火入魔,不然会出事的。
12《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北京中医医院编推荐语:皮肤科中的经典,外用的还可以看张作舟的书。
13《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编推荐语:皮肤科中的经典。
14《朱良春用药经验集》朱良春,蒋熙,朱又春,朱建平著推荐语:国医大师的书,干货多。
15《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主编推荐语:善用虫类药者,必擅治疑难杂症。
古中医书籍
以下是一些古中医பைடு நூலகம்籍: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中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另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为中医疾病诊治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对中草药的分类、名称、性味、功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8.《外台秘要》: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昆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贡献。
9.《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医学家陈省身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0.《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史上的经典之作,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中医针灸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4.《丹溪心法》: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深刻的论述。
5.《千金要方》:是宋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医学著作,收录了许多有关中药治疗方法的方剂和治疗经验。
6.《医学入门》: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学教材,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教材。
7.《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对中医经典和医疗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中医书籍1——精选推荐
中医书籍1:《关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黄帝内经难经医林掇英桂林古本伤寒论药铺林中华本草8卷神农本草经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doc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陆懋修冯兆张沈金鳌李时珍叶天士)神农本草经彩色图谱(全)《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思考中医》刘力红秦伯未《中医入门》《图表诠释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编《用药心得十奖》焦树德编《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余无言编《本草崇原》张志聪《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唐步祺阐释《本经疏证邹澍(清)(上卫57)》《本经序疏要邹澍(清)(上卫57)》《本经续疏邹澍(清)(上卫57)》《濒湖脉学》《扁鹊心书》《长沙方歌括--陈修园》《陈苏生医集纂要》《曹氏金匮伤寒发微合刊1956》《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讲》《陈修园金匮方歌括》《程门雪医案(上海科技2002)》《陈修园金匮要略浅著》《陈修园医学全书》《串雅内外编》《当代医家论经方》《读过金匮卷十九陈伯坛1956》《读过伤寒论陈伯坛1954》《敦煌古医籍考释马继兴1988》《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丛春雨2000》《读过伤寒论》中医书籍2: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虚阴火牙痛217例复泰草堂医论高尿酸血证和痛风的治疗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蔡德元1992儿科临床处方手册(吴中匡主编2002年)费伯雄-医醇胜义桂林孤本伤寒杂病论胡希恕单穴治病选萃吕景山等主编199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修正版)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皇汉医学丛书五中国内科医鉴皇汉医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修正版)金匮要略方论集注黄竹斋1957金匮方歌括--陈修园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1955经方实验录金匮要略注--张志聪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兰台轨范--徐灵胎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八)论药集恽树珏景岳全书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内经讲义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群经见智录恽树珏类经附翼--张景岳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临证笔记恽树珏黄帝内经太素理论骈文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论医集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风劳鼓病论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六)保赤新书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一)金匮翼方选按恽树珏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五)伤寒论研究恽树珏灵枢经脉翼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八)药?医案全集恽树珏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刘渡舟--伤寒挈要明清名医全书--郑钦安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陈修园医学全书)(无缺本)景岳新方砭--陈修园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冯兆张医学全书)家庭健康百科知识丛书家庭医疗卫生百科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万密斋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陈修园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汪昂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缪希雍医学全书)名老中医之路内经知要白话解张登本(三秦2000)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唐容川医学全书)蒲辅周医疗经验破鳖斋医草龚士澄1988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汪石山医学全书)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清宫药引精华伤寒论今释陆渊雷1955伤寒论集注黄竹斋1957伤寒论浅注--陈修园伤寒论类方汇参左季云1957伤寒医诀串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语释李克绍1982伤寒论宗印--张志聪慎疾刍言--徐灵胎神农本草经读--陈修园伤寒真方歌括--陈修园时方妙用--陈修园时方歌括--陈修园唐步琪咳嗽辨证论治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唐宗海医学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明)熊宗立医宝秘囊--王成德赵绍琴内科学(杂病证治)医贯砭--徐灵胎太素珍本a医法圆通医学三字经--陈修园医学从众录--陈修园王正龙疑难杂症医学真传--高士宗医学要诀--张志聪医林五十年--麻瑞亭1986医学心悟易学精华丛书易学精要邹学熹1992 易学精华丛书易学图解邹学熹1993易学精华丛书医易汇通邹学熹1992医学衷中参西录腑脏经络按摩针灸心悟张璐医学全书中国秘方验方精选曾德环等编1992中医精髓图解汤泰元1997中国秘方验方精选续集曾德环等编1992 中医疾病预测学杨力1991周莓声灸绳中医诊疗要览(增订本)大塚敬节1953 恽铁樵遗著选见智录续篇读金匮翼1989 左季云证治实验录1999足部反射区按摩法“附子不宜与瓜蒌同用”之我见“火神派”述略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灵枢经《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三《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一附子配半夏临床应用体会从吴佩衡临床经验探析附子的临床应用中医书籍3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四附子温五脏之阳善用益之滥用误之--朱良春用附子的经验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中--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二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四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五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肾阳虚感冒100例疗效观察祝味菊伤寒质难湿重于热即重附子巧用附子治顽症浅谈姜、桂、附的临床应用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上--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阳气困郁每仗附子引火归原药物应用考辨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中--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章次公先生应用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郑钦安及其著作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下--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祝味菊善用附子上、下茶饮保健顾问百病自测郑钦安学术思想探析附子增强药效的作用常见病自测火神派述略常见中老年疾病的防治儿科手册减肥新法与技巧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家庭医学百科美容化妆400问食物疗法老年食养食疗老年百病防治手纹诊治四季保健食谱饮食疗法1500方实用中药炮制学实用气功外气疗法小儿常见病家庭单验方针灸大成手掌与疾病中老年保健手册太极金书自我调养好治病中医疾病预测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正统道藏目录六祖坛经讲记了凡四训讲记藏外道书目录佛教与中国文化家庭保健药膳制作400法王凤仪嘉言录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类经--张景岳秦伯未《金匮要略杂病浅说》秦伯未《内经类证》内科名家黄文东学术经验集齐氏医案伤寒类方--徐灵胎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治疗格律》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左季云著2000伤寒论集注--张志聪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校注刘渡舟主编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针灸心传质疑录--《张景岳》医学实在易--陈修园“火神派”再述中国医易学邹学熹1989《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著名蜀医卢铸之生平及学术思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上、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一、三见微知著擅用附子附子配伍方法之探析临证秘验录--朱晓鸣中国炙疗集要浅谈附子之毒江苏省90位名中医成功因素与临床情况的调查报告内经知要周岩本草思辨录难经经释--徐灵胎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四中华本草2,9,10古今名医奇病治法三百种伤寒解惑论素问识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太素饮膳正要中医之钥修正版经络针灸心法古代针灸医案翻译按各家针灸医籍选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皇汉医学丛书系列《伤寒论》脉法研究全息胚针灸学临证概要董氏奇穴针灸学骨伤方歌白话解张步桃演讲提博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戴丽三医疗经验选文魁脉学针灸经穴图考-黄竹斋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孙秉严治癌秘方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常用贵重药材、进口药材分册、常用根及根茎药材分册肝病证治概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编共五册产前产后宜忌手册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之灵枢素问金匮伤寒温病条辨杂病论、方讲义伤寒论、方讲义伤寒方法经方歌括-杂病伤寒医宗金鉴伤寒金匮汇证诠解-廖厚泽三指禅明堂浅义-气功经络学浅说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廖育群慎斋遗书伤寒名方解析伤寒杂病论会通切脉针灸治癌症脾胃论(全本)马王堆医书沈绍九医话林如高正骨经验针灸腧穴图谱(修订版)针灸心扉手相手纹手诊冉雪峰医著全集腑脏图点穴法伤寒汲古图版《真气运行法》伤寒知要伤寒析疑聿修堂医学选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清代名医医话精华李冠仙医话精华蔡友敬临床经验集董建华老年病案集东阳名老中医经验录中医诊治精要中医临床验案汇辑第六辑河南省卫生展览会资料汇辑中医中药4 诊余随笔医话医论荟要医学碎金录2新编外科秘方大全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上、下册)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医必读女科三书评按医门补要医门新录医论医案荟萃医论选萃第一集医伦疑案医林锥指医林一介医门真传医林误案医效选录医林五十年医学碎金录医林绳墨医林蒐雅医学文摘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医林漫步医林漫笔医学文摘医林典故医学问对医海珠玉医学新悟医海丹心医笔谈医验大成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医药丛谈医案助读倚云轩医话医案集虞山墩头丘陈氏方案余氏附子经验集医方经验汇编翼经经验录医案医话选第一辑余无言医案中医书籍4中医书籍4.ISO目录: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pdf古今名医验方秘方.chm胡国栋临床经验集.pdf壶隐医案.pdf湖北名老中医经验选.pdf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pdf湖南中医医案选辑第一集.pdf湖岳村叟医案.pdf湖州十家医案.pdf华廷芳医案选.pdf黄石屏.pdf黄寿人医镜.pdf黄伟林医案.pdf黄文东医案.pdf黄一峯医案医话集.pdf回春录新诠.pdf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pdf今古医苑奇案.pdf金子久专辑.pdf津门医粹.pdf近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pdf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pdf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金子久专辑.pdf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叶熙春专辑.pdf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二版).pdf 近代中医名家论治中风病荟萃.pdf经方临证集要.pdf经验资料汇编中医内科临床.pdf颈肩腰腿痛病案集.pdf景岳学说研究(第一集).pdf菊人医话.pdf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pdf柯与参医疗经验荟萃.pdf孔伯华医案.pdf孔伯华医集.pdf孔氏医案.pdf来春茂医话.pdf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pdf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期.pdf老中医经验汇编.pdf老中医经验选(续辑).pdf老中医经验选.pdf老中医经验选编4.pdf老中医经验选编5.pdf老中医经验选编.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第一辑(上).pdf 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pdf老中医医案选.pdf老中医医案医话选.pdf历代名医老年病案评析.pdf历代名医临证经验精华.pdf历代名医医案选讲.pdf历代无名医家验案.pdf历代针灸名家医案选注.pdf历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pdf 莲舫秘旨碎玉篇.pdf临床辩证施治备要.pdf临床经验回忆录.pdf临床经验集.pdf临床实践浅谈.pdf临床心得选集第二辑.pdf临床心得选集(第一辑).pdf临床心得医案选(二).pdf临床心得医案选(一).pdf临床验集(第二版).pdf临度庐医藁.pdf临诊一得录.pdf临证笔录秘验集.pdf临证会要.pdf临证见解.pdf临证经验荟萃.pdf临证录.pdf临证论医集.pdf临证秘津.pdf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pdf 临证实效录.pdf临证心得.pdf临证心得选.pdf临证新悟.pdf临证医案医方(修订本).pdf 临证用药经验.pdf临症初探.pdf临症心得选.pdf临症医案医方.pdf刘纯医学全集.pdf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pdf刘惠民医案.pdf刘季文医论医案集.pdf刘启庭医学经验荟萃.pdf刘寿山正骨经验(修订版).pdf 刘树农医论选.pdf刘越医案医论集.pdf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pdf陆观虎医案.pdf陆银华治伤经验.pdf路志正医林集腋.pdf论古今理论精华集团内临床成果新编实用中医内科学.pdf 论症指迷新编(附医案选).pdf罗元恺论医集.pdf洛阳专区中医治疗经验汇集(一).pdf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编.pdf孟河费氏医案.pdf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pdf孟河四家医集.pdf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二).pdf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三).pdf勉斋临证医诀.pdf名老中医经验汇编.pdf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上册).pdf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下册).pdf名老中医医话.pdf名医奇方秘术第二集.pdf名医奇方秘术第三集.pdf名医奇方秘术第一集.pdf名医特色经验精华.pdf名医医术精萃.pdf名医针灸精华.pdf名医珍言录.pdf名中医治病绝招.pdf名中医治病绝招续编.pdf内科精华评述.pdf内科临证录.pdf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内科名家黄文东学术经验集(1).pdf内科名家严苍山学术经验集.pdf内蒙古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粹.pdf南方医话.pdf南平专区中医药学术研究参考资料创刊号.pdf 南平专区中医药学术研究参考资料第贰期.pdf 南郑医案选.pdf宁夏中医药学术经验汇编第一集.pdf欧阳锜.pdf潘春林医案.pdf破鳖斋医草.pdf蒲辅周医案.pdf蒲园医案.pdf祁振华临床经验集.pdf起死回生集第一辑.pdf潜村医案.pdf强和亭医案手迹.pdf乔保钧医案.pdf秦伯末医文集.pdf冉雪峰医案.pdf任继然临床经验录.pdf三十种病治验灵.pdf三湘医萃:医话.pdf三湘医粹:医案.pdf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pdf山西省中医药临床实效要录第一辑.pdf陕西名老中医经验选.pdf上海地区名老中医临床特色经验集(I).pdf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pdf尚友堂医案.pdf申江医萃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 沈阳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第一集.pdf肾病综合征.pdf盛国荣医案选.pdf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pdf施今墨临床经验集.pdf时门医述.pdf实习医案选辑.pdf寿石轩医案.pdf四川省中西医合作临床治疗经验第一辑.pdf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pdf孙谨臣儿科集验录.pdf孙鲁川医案.pdf孙润斋医案医话.pdf孙允中临证实践录.pdf台北临床三十年.pdf唐福舟医验汇粹.pdf田宗汉医寄研究.pdf通江庐医藁.pdf桐山济生录.pdf万济舫临证辑要.pdf万友生医案选.pdf王海滨医案选.pdf王静安临床精要.pdf王孟英医案.pdf王渭川临床经验选.pdf王渭川疑难病证治验选.pdf王修善修证笔记.pdf王玉润教授五十年论医集.pdf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pdf巫百康临床经验集.pdf吴安庆医案医论选.pdf吴光烈临床经验集.pdf吴菊方医案.pdf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pdf吴少怀医案.pdf吴士彦临证经验集老中医临证经验汇编·第三辑.pdf 吴中医集临证类.pdf五十年临证得失录.pdf现代名医医案选析.pdf现代名中医类案选.pdf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pdf现代医案选第一集.pdf现代医案选集.pdf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pdf向日老中医临证实录.pdf谢海洲论医集——中华医药家系列.pdf谢映庐医案附一得集.pdf新医林改错《内经·素问》分册.pdf邢锡波医案集.pdf邢锡波医案选.pdf邢子亨医案.pdf杏春医论——中医阴阳、方药的理论与证治.pdf杏林拾翠.pdf许玉山医案.pdf悬壶集.pdf悬壶漫录.pdf雪斋读医小记.pdf言庚孚医疗经验集.pdf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pdf燕山医话.pdf燕医传薪录(1).pdf燕医传薪录.pdf杨志一医论医案集.pdf姚贞白医案.pdf叶熙春专辑.pdf叶心清医案选.pdf医案选编7.pdf医案选编.pdf易学精华从书医易汇通邹学熹1992(1).pdf易学精华从书易学精要邹学熹1992(1).pdf易学精华从书易学图解邹学熹1993(missing p38)(1).pdf 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pdf袁正瑶医术验案集锦.pdf袁子谦医疗经验选.pdf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经验.pdf岳美中论医集.pdf岳美中医案集.pdf岳美中医话集(增订本).pdf云南省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pdf 杂病证治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pdf杂病证治.pdf湛园医话.pdf张伯臾医案.pdf张琪临床经验辑要.pdf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pdf张泽生医案医话集.pdf张志豪论医集.pdf张志雄医案选.pdf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pdf章次公医案.pdf章太炎医论猝病新论.pdf章真如医学十论.pdf章真如中医临床经验集.pdf赵棻医疗经验(选集).pdf赵金铎医学经验集.pdf赵绍琴临床400法.pdf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pdf赵文魁医案选.pdf赵锡武医疗经验.pdf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pdf 浙江省中医药临床经验汇编第二辑.pdf 诊籍续焰——山东中医验案选.pdf治验回忆录2.pdf治验回忆录.pdf治验回忆录.pdf中草药临床实验录.pdf中国当代中医特效疗法临证精萃.pdf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4.pdf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2.pdf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三集1.pdf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pdf中医百家谈.pdf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pdf中医经验集锦.pdf中医临床200解2.pdf中医临床200解.pdf中医运气学.pdf竹棠医镜.pdf中医书籍5目录:《本草纲目》医案类编.pdf《古方医案选编》上集.pdf《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之七清代名医何元长医案(上、下).pdf 百家验案辨证心法.pdf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pdf北方医话.pdf北京名医鲍友麟论胃肠病.pdf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pdf病案讨论汇编第二辑.pdf病案讨论汇编第一辑.pdf病案讨论集.pdf餐菊轩医辑.pdf长江医话.pdf长宁医萃.pdf陈良夫专辑.pdf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pdf成都市中医药治疗经验选辑.pdf成都中医学院老中医医案选第二集.pdf成人医案.pdf程门雪医案.pdf疮疡经验录.pdf慈济医话第一卷.pdf慈溪光绪医方选议.pdf从中医药典籍符咒龟卜探讨其宗教疗法和疾病观念.pdf 丛桂草堂医草.pdf崔文彬临证所得.pdf当代名医证治汇粹.pdf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pdf丁甘仁医案.pdf丁甘仁医案续编.pdf杜雨茂肾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pdf儿科妇科针灸科外科周介人参订卷四.pdf二续名医类案(上、下集)1.pdf方 涛医案.pdf福安专区中医药学术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pdf福建省龙海溪地区老中医学术经验汇编.pdf福建省龙溪地区老中医学术经验汇编.pdf福建省中医临床经验汇编.pdf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pdf福州医案医话第一辑.pdf乾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pdf乾祖望医话.pdf乾祖望中医五官科经验集.pdf 簳山草堂医案.pdf高辉远经验研究.pdf耿鉴庭.pdf古代卷6.pdf古代卷8.pdf古代卷11.pdf古方今病.pdf古方医案选编中、下集.pdf 古方医案选编上集.pdf古方医案选编中、下集.pdf 古今救误.pdf古今名医医案选评.pdf古今医案按.pdf古妙方验案精选.pdf古医案奇观.pdf顾氏评注印机草.pdf顾西畴城南诊治.pdf顾西畴方案.pdf顾兆农医案选.pdf怪病妙治选析.pdf关幼波肝病、杂病论.pdf关幼波临床经验选.pdf广西老中医医案选.pdf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pdf 贵州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pdf国内期刊中医药资料索引.pdf海外医话.pdf寒热真假一百案.pdf韩哲仙治肝经验录.pdf汉方临床治验精粹.pdf何任临床经验辑要.pdf何任医案选.pdf何世英医案.exe何书田医著四种.pdf河北中医验案选.pdf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pdf贺季衡医案.pdf横泖病鸿医案选精.pdf洪天吉医学论文集.pdf洄溪医案.pdf菁菁园诊余笔谈.pdf冷庐医话卷二.pdf冷庐医话卷三.pdf冷庐医话卷四.pdf冷庐医话卷五.pdf冷庐医话卷一.pdf冷庐医话冷庐医话补编.pdf冷庐医话考注.pdf冷庐医话(第二卷).pdf冷庐医话(第六卷).pdf冷庐医话(第三卷).pdf冷庐医话(第四卷).pdf冷庐医话(第五卷).pdf冷庐医话.pdf历代笔记医事别录.pdf临证指南医案.pdf柳宝治医案.pdf脉学心悟.pdf孟河四家医集2.pdf名医类案.pdf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医騐录二集序.pdf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医騐录二集自序.pdf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医医十病有序.pdf 评校柳选四家医案.pdf奇症汇.pdf潜厂医话.pdf清代宫廷医话.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曹仁伯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巢崇山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莲舫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何书田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金子久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凌晓五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马培之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笛桥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九峰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旭高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吴鞠通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薛生白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尤在泾医案.pdf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张聿青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张仲华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pdf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程观泉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何鸿舫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李修之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齐有堂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王孟英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魏筱泉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魏玉璜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吴东晹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徐灵胎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徐玉臺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许恩普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许珊林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姚龙光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余听鸿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喩嘉言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张石顽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张畹香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张希白医话精华.pdf 清代名医医术荟萃.pdf清宫医案研究.pdf任应秋论医集.pdf沈氏女科辑要.pdf施慧治疗男女不育症专集.pdf实用临床月经病学.pdf四肢躯乾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pdf 胎病论浅谈.pdf太和医案选.pdf潼南县老中医经验集.pdf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pdf外科病实用方.pdf外科与皮肤疾病千首妙方.pdf万氏家传广嗣纪要.pdf王九峰医案2.pdf王九峰医案.pdf王孟英医书全集归砚录.pdf王孟英医著精华.pdf王琦男科学.pdf王氏医案译注.pdf王旭高临证医案.pdf王旭高医案.pdf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pdf问斋医案(点校本).pdf问斋医案.pdf吴鞠通医案.pdf吴佩衡医案.pdf五官科病实用方.pdf先哲医话.pdf小儿疾病千首妙方.pdf小儿疑难病辨证治疗.pdf新编妇人大全良方.pdf杏林小品.pdf杏轩医案续录.pdf杏轩医案并按.pdf续名医类案.pdf续名医类案.pdf薛氏医案选下册内科摘要女科撮要保婴撮要.pdf 眼科临床实用中药.pdf眼科临床药物.pdf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pdf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pdf叶氏医案存真疏注.pdf叶天士医案大全.pdf叶天士诊治大全——叶天士医案研究.pdf医理衡正.pdf医学入门(上、下.pdf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二册.pdf。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中医书籍作为
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载体,对于学习和传承中医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书籍的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学习中医知识。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圣典。
该书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中的巅峰之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系统
地总结了古代医学对于伤寒杂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写的一部草药学著作,对中草药的分类、性味、
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重要参考书。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著作,对于针灸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
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外科正宗》是古代外科学的重要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外科手术的技术和
经验,对于外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上述经典之作外,还有许多其他中医书籍,如《医学心悟》、《医学源流》等,都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医书籍作为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重要载体,对于学习和传承中
医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中医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学习中
医知识,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医书籍的学习和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古籍大全
中医古籍大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和应用。
中医古籍作为中医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理解中医经典、掌握中医理论和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古籍的内容和特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医知识。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它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的原则;《灵枢》则从人体结构和功能等角度深入研究人体运行规律与疾病的形成。
《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系统地阐明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对于后世中医学家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的中医临床经典,也是中医临床学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主要通过对伤寒病以及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详细阐述,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以明确的辨证论治方法廣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三、《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千金方》收录了近千种方剂,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方药参考。
它详细介绍了每种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范围,对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方剂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千金方》的编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疗效的深入研究,也为后世的方剂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名医别录》《名医别录》是宋代张介宾整理的一部医学著作,他在此书中收录了许多古代名医的治疗经验和医学见解。
该书以名医的传记为主线,介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对于后世医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名医别录》对于推广中医经验、普及中医知识和培养中医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证类本草》《证类本草》是明代张景岳编纂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分类、性味与功效,以及药物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方法。
药方的中医古籍
药方的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中有很多关于药方的内容,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中医古籍,其中包含了一些药方的内容:
1.《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其中也涉及了一些药方。
《灵枢》则进一步探讨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其中也包含了一些药物的使用方法。
2.《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的中医古籍,主要论述了热病与寒病的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药方。
3.《本草纲目》:明代李时中所著的医药学著作,系统整理了大量的药物和药方,进行了归类和描述,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百科全书。
4.《医学衷中参西录》: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整理归纳了许多药方和治疗方法。
5.《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著的药物治疗书,介绍了很多药方和方剂,对于药物的药性和配伍也做了很详细的描述。
这些古籍中的药方经过了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疗效,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的药方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因为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疾病情况等因素。
中医药材最佳读物
中医药材最佳读物中医药材最佳读物1. 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中医药材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和药材知识的人来说,选择一本好的中医药材读物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药材最佳读物,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医药文化和药材知识。
2. 中医药材基本知识2.1 《中药学》(李士杰)这本书是中医药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全面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分类、性味归经、药用部位等内容。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建立起对中医药材基本知识的全面认识。
2.2 《中药学》(杨士奇)这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中药学的专著。
它深入讲解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中药材的药性、药效、药理等方面的知识。
该书还详细介绍了中药鉴定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加深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并获得对中药材的鉴别和质量评估的能力。
3. 中药材标本鉴定3.1 《中药材图谱》(孙光宪)这本书是一本中医药材标本鉴定的重要参考书。
它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了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内部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观察和比对标本,读者可以更加准确地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2《中药药材标本丛书》(孙光宪)这本书是一套中药材标本丛书,包含了大量的中医药材标本和鉴定手册。
每一卷都重点介绍了一类常用中药材的标本和鉴定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各种中药材的标本特征和鉴定技巧。
4. 中药材应用与配伍4.1 《中草药临床应用学》(徐建华)这本书是一本介绍中药材应用和配伍规律的专著。
它详细讲解了中药材的功效与临床应用,包括材用范围、配伍规则和方剂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实际应用,并学习如何合理配伍使用中药材。
4.2 《中药材配伍与临床应用》(林景勤)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中药材配伍与临床应用的研究专著。
中医十大经典著作
中医十大经典著作中医十大经典著作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
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
《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类的书籍汗牛充栋,多如牛毛。
对于初学生很难选择那些适合自己。
其实现在想想以前走过很多弯路,收获总是零零总总,因此,我希望通过国学社,相互分享读过比较好的书籍,并加以记录,为后来人也可以做个参考。
希望大家能主动点,抽一点时间,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总结,梳理下读过感觉比较好的书籍。
以下是我的粗陋的分享,以作抛砖引玉。
1,倪海夏老师的视频与书籍(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入门方式,倪师深入浅出,适合初学,深入学习)
2,研读经典《内经素问篇》,《神龙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与素问篇抽出前几章,反复熟读,伤寒篇的条辨也最好读熟(可惜我现在没时间读了,后继来者希望你们熟读成诵))
3,本草类,唐荣川的《本来问答》(对于药性有独特的见解)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本草篇(对于药性的把握很具有研究价值)
俆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肯地道,对本草经的注解挺不错的)
陈仕铎的《本草新编》(前半部分写的好些,侧重药性辩证五脏六腑)
汪昂的《本草备要》(读的不多,总体感觉还可以)
中医学院的教科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对于各家的论述整理的比较全面,方剂部分,就多背方歌可以我最近才知道的),理解方义。
)4,医案类,现代的
刘渡舟医案(经方大师,对于经方的研习很好)
倪海夏内部医案(对于理解倪师的思想比较好,直接的方式)
李可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极大的增强对中医的信心)
古代的
喻昌的《寓意草》(于对议病式的辩证很好,不过古文读起来多少有点枯燥)
孙曼之《朱丹溪医案评析》(写的挺不错的)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派的大师也不失为熟用经方大师,对于辩证处方很好)
各家专著,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传说用这教学弟子的,李东恒就是他的弟子,对于药性的归经有独到见解)
李东恒的《脾胃论》(补土派的核心著作,对脾胃的论述价值很多,补中益气方,甘温补劳内伤写的很好)
唐荣川的《血症论》(对于血症各病的论述可堪经典)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子如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写的挺好的)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会通派,高手中的高手,我很佩服他,对于经典的运用很强,还有对药性的把握很牛,)
中医学院的教材《内科学》,,《诊断学》,(都值得去翻翻,总结各家的思想,结合现代的知识构架挺好的。
)
某某高人写的《火神派探讨》(对于火神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挺不错)
图书馆有的比较好点的书籍:
《南方医话》,《北方医话》《长江医话》,《黄河医话》,《燕山医话》(这些都是前两辈的老中医精选而汇编成书的,对于增长自己的中医经验很好。
)
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中医预测学》(杨力,潜心四十多年埋头苦读,写的东西厚重,翻翻就好了,深入的我也读不懂)
《慈禧光绪医方选集》(翻翻还可以,其中有些秘方可参考,特别是对于外敷的中药写的很好)
《治补两益话-黄芪》(里面收集各类黄芪的各家名医论述,对于全面了解黄芪的药性很不错)
《名医用大黄.》(对于大黄的用法论述比较详细,各家名医注解的,也挺不错)
无名氏《内证观察笔记》(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都有很好的,深刻,独特的解释,可以翻翻看看)
脉法,赵文魁的《文魁脉学与临症医案》(清朝宫廷的切脉专著,浩铭师兄推荐的,写的很细)
李时珍的《濒湖脉法》(里面论述的比较好,因为编为短句,有利于读诵,所以可以背诵,不过我没背过,只是看看)
最后一篇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短文的,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大概就这些了,这仅是我的一点粗陋的观点。
鉴于本人读书不会深究,
所以很多书籍都是泛泛而读,因此得到书籍里的精华少之又少,所以我希望后继来者,以专读经典为主,适当地背诵一些经典,这样才是最好的。
书不再多,而在于精读,细读,道理自然会通的。
我还需多加努力,望大家相互勉励。
最后一点想提一下,我们都是中医爱好者,玩弄药材,或偶尔的给自己和身边的人治治小感冒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些久病,虚劳,内伤切记不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开方,辩证一旦错误,就是毒害他人,同时也是抹黑中医。
清朝医学大家吴鞠通,著作了中医经典的《温病条辨》,在未出名前,埋头苦读二十年不曾给人开方治病,就是本着对生命的慎重考虑。
请大家要切记,切记!
希望大家都踊跃起来,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发点时间写下,相互分享,不管是儒学,道家,中医,或其他文学,或视频,音乐等等,都好。
这样我们国学社良好学习氛围下相互分享,共同进步,也为国学社的后来者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大家最好以word文档形式,便于记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