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词课件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00f7971eb91a37f0115c3b.png)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 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 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 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 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 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 就梦见自己骑着披脚
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
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 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 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作“共剪”,一个是语言“却话”。“共剪 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 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这首诗 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 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 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 胆忠心。 ②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 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 衰老,“卧”字写多病,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
读四首诗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 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 shù ) 夜阑( lán ) 潼关(tón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 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 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 就梦见自己骑着披脚
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
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 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 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作“共剪”,一个是语言“却话”。“共剪 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 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这首诗 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 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 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 胆忠心。 ②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 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 衰老,“卧”字写多病,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
读四首诗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 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 shù ) 夜阑( lán ) 潼关(tón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53cd236f1aff00bfd51e3c.png)
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反映时代沧桑的典型图画。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如同即景书事,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
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 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 这两个词,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 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 清溪──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 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 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诗歌理解
地时的作品。
诗歌赏析
主
旨 点
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
拨 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歌赏析
诗
歌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
鉴 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次句中“影”指月影,
赏
“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
中考在线
(中考·预测)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完成练习。 1. “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_比__喻__国__运__衰__微__,__盛__世__不__再__,__人__生__落__魄__。______________ 2.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对__人__世__沧__桑__、__身__世__飘__零__、__盛__世__不__再__的__深__沉__的__感__慨__。____
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c2fc7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0.png)
江南逢李龟年 “en”韵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ɑi”韵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ɑnɡ”韵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通过诵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韵味。 古人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你读出诗 歌的意思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 歌的内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故园菊”蕴含着丰富 的情感,它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思乡之情,更 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 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 人”的思乡之切;“望”字写思乡的情态,表现了征人 欲归而难归的强烈思乡之情。
材料四:《夜上受降城闻笛》。建 中二年(781)左右,李益随朔方节度使 崔宁“巡行逆野”,在这期间写下了这 首诗。
你能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到相 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吗?
示例一 (横向联想) 李白的送别诗: ①“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 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 还是怜爱故乡的水,它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 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 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 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cén shēn lú 岑参 芦管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 “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 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 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 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ɑi”韵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ɑnɡ”韵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通过诵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韵味。 古人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你读出诗 歌的意思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 歌的内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故园菊”蕴含着丰富 的情感,它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思乡之情,更 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 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 人”的思乡之切;“望”字写思乡的情态,表现了征人 欲归而难归的强烈思乡之情。
材料四:《夜上受降城闻笛》。建 中二年(781)左右,李益随朔方节度使 崔宁“巡行逆野”,在这期间写下了这 首诗。
你能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到相 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吗?
示例一 (横向联想) 李白的送别诗: ①“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 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 还是怜爱故乡的水,它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 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 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 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cén shēn lú 岑参 芦管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 “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 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 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 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优秀PPT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优秀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ecb90358f5f61fb73666cf.png)
万里晴空,一只白鹤冲云而上,把我的诗情也带 到了蓝天。
古诗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 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 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 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 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 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 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 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 操。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__终__古_高_云__簇_此_城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5.《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 句子是:___自__古_逢_秋__悲_寂__寥_,_我__言_秋_日__胜_春_朝______________。
8.《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 __河_流_大__野_犹__嫌_束_,__山_入_潼__关_不_解__平__________。
二、诗词赏析。(31分) (一)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人写诗讲究炼字, 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3分) “排”在这里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 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 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 的急切心情。
古诗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 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 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 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 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 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 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 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 操。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__终__古_高_云__簇_此_城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5.《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 句子是:___自__古_逢_秋__悲_寂__寥_,_我__言_秋_日__胜_春_朝______________。
8.《潼关》中表现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 __河_流_大__野_犹__嫌_束_,__山_入_潼__关_不_解__平__________。
二、诗词赏析。(31分) (一)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前人写诗讲究炼字, 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3分) “排”在这里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 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 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 的急切心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4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4196be780eb6294dd886c3a.png)
xiáng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 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 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峨 眉 山 月 歌
旁注
赏析短文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 流露出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对比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 伤感之情。
qiǎng 强
(勉强,无奈)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
重阳、军旅、战乱
想象 主要内容
情感 化用典故
创作背景
从军塞外
主要内容
情感
根据以往咏月名句,体会“月”这个意象寄托的情感。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这首诗描写了一 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1.《峨眉山夜行》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
空间转换之感,让人感觉行船之快的句 子: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怀友之情
。
1.对子间互背四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对节奏。
4.《夜上受降城闻笛》后两句抒发了戍边战士怎样的 思想感情?
__思__乡__之_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时2分钟
展示主题:读诗歌、悟诗情 建议: • 1.选择小组最喜欢的一首诗进行诵读展示,可个人读、接龙读、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 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 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峨 眉 山 月 歌
旁注
赏析短文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 流露出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对比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 伤感之情。
qiǎng 强
(勉强,无奈)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
重阳、军旅、战乱
想象 主要内容
情感 化用典故
创作背景
从军塞外
主要内容
情感
根据以往咏月名句,体会“月”这个意象寄托的情感。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这首诗描写了一 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1.《峨眉山夜行》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
空间转换之感,让人感觉行船之快的句 子: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怀友之情
。
1.对子间互背四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对节奏。
4.《夜上受降城闻笛》后两句抒发了戍边战士怎样的 思想感情?
__思__乡__之_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时2分钟
展示主题:读诗歌、悟诗情 建议: • 1.选择小组最喜欢的一首诗进行诵读展示,可个人读、接龙读、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fc9ffd9b89680203d8257a.png)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 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13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1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ea647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a.png)
新课标 人
语文
7年级/上
秋词(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有“诗豪”之称。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 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 的中心人物之一。其《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别 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重点解读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 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
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Biblioteka 迈的心情。重点解读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 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 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词主旨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基调,赞美了秋天 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态和不屈 的斗志。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 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永贞元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 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 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顺宗 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秋词 (其一)》就是他被贬朗州时写的。
重点解读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重点解读
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
语文
7年级/上
秋词(其一)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有“诗豪”之称。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 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 的中心人物之一。其《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别 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重点解读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 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
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Biblioteka 迈的心情。重点解读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 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 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词主旨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基调,赞美了秋天 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态和不屈 的斗志。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 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永贞元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 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 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顺宗 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秋词 (其一)》就是他被贬朗州时写的。
重点解读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重点解读
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88eb1952ea551810a687ab.png)
23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两句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 待,让人顿生思乡之情。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写景逼真,叙事真 切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 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从而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 目的是“观沧海”。 • “以”字可证明。 – “以”是目的连 词。
8
讨论交流: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是诗 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所思。 2、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9
哪些语句是实景? 哪些语句是虚景?
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 写景诗。
27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 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观沧海》一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 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 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停泊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王湾 。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 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 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 虑、关心之情
• 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 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 昌龄人格的高洁。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90ee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4.png)
无人送酒: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
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
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
诗歌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 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 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 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 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 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 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 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花;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绩 ,
八
分
方
法
。
愿
全
天
下
所
有
父
母
我们,还在路上……
词语注释
课件PPT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 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
灵武西南。 回乐峰: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 “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时节从写法上,属于虚实结合。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3.过去相见和现在相见的感触是一样的吗?有什么 不同? 欣喜、荣耀;辛酸、伤感
4.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国家的盛衰、个人命运的变迁
5.这种辛酸与伤感浓缩于诗中的哪个词语之中? 落花时节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877c0d7c1cfad6185fa76e.png)
潼关
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 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8 年参加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有《谭嗣同全集》行世。
背景链接
“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 中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 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诗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 《书愤》《示儿》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 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 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 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秋天的 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
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2)《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论调,运用鲜明的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0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2adf392d0d233d4b14e6956.png)
七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 表人物,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 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 称“诗仙”。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 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 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 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 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 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 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疏通诗意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 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崔九堂前几度闻。 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 你的艺术。 正是江南好风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 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 落花时节又逢君。 遇你这位老相识。
赏析诗歌
岐王宅里寻常见, 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 期与李龟年的情谊。 崔九堂前几度闻。
行军九日
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江陵人, 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 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 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表时间的词语有: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 表地点的词语有: 羌江”、“青 溪”、“三峡”、 “渝州”
夜发青溪向三峡, “峨眉山”、“平 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夜间。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指住在峨眉山的友人。指作者的家人,朋 友。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 表人物,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 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 称“诗仙”。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 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 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 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 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 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 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疏通诗意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 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崔九堂前几度闻。 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 你的艺术。 正是江南好风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 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 落花时节又逢君。 遇你这位老相识。
赏析诗歌
岐王宅里寻常见, 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 期与李龟年的情谊。 崔九堂前几度闻。
行军九日
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江陵人, 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 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 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表时间的词语有: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 表地点的词语有: 羌江”、“青 溪”、“三峡”、 “渝州”
夜发青溪向三峡, “峨眉山”、“平 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夜间。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指住在峨眉山的友人。指作者的家人,朋 友。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52723a6137ee06eef9185c.png)
7
读诗的基本要领: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 一般可这样划分:2/2/3或2/2/2/1。韵脚诵读的 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
8
学
习
诵
读
停顿和韵脚标注: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
9
学习诵读
19
知
人
论
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
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
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
与李白合称“李杜”。
20
江南逢李龟年
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所作。安史之 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 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 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思念故乡和友人
15
知
人
论 世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开元十二年(724)秋,24
岁的李白怀抱远大抱负,沿长江而下,
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
的蜀中山水。
16
诗
歌
技
这首诗总共有28个字,其中有5个地名,请大家找出来,
名人名言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同学们,书海浩瀚无边,而我们 的时间十分有限,今后我们应该多读书 ,读好书,与好书相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感谢观看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⑦闻:听到。
读诗的基本要领: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 一般可这样划分:2/2/3或2/2/2/1。韵脚诵读的 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
8
学
习
诵
读
停顿和韵脚标注: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
9
学习诵读
19
知
人
论
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
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
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
与李白合称“李杜”。
20
江南逢李龟年
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所作。安史之 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 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 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思念故乡和友人
15
知
人
论 世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开元十二年(724)秋,24
岁的李白怀抱远大抱负,沿长江而下,
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
的蜀中山水。
16
诗
歌
技
这首诗总共有28个字,其中有5个地名,请大家找出来,
名人名言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同学们,书海浩瀚无边,而我们 的时间十分有限,今后我们应该多读书 ,读好书,与好书相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感谢观看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⑦闻:听到。
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 课件(共9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 课件(共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4ffadd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c.png)
创作背景
《潼关》选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 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 事重地。
重点解读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重点解读
诗文译读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 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 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 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 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 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 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诗词主旨
本诗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 通过对北国山河壮丽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这 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 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新课标 人
语文
7年级/上
潼关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版 教学课件
走进作者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 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他主张 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 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 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重点解读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7岁的谭嗣 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 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 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 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 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 的脚步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 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 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 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 曲折的意思。
诗文 欣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附录古诗PPT
第2课时
《泊秦淮》《过松原晨炊漆公店》《观书有感》 《浣溪沙》《如梦令》
泊秦淮
杜牧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 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 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 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 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 “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 《樊川文集》。
你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 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 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 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禅房
花木
山水
中心:
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 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 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 的境界。
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高宗绍兴 二十四年中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广东 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 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 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诗与尤袤 (yóu mào) 、范成大、陆游 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构思新巧, 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被时人称为 “诚斋体”。
品读与背诵
如梦令
李清照
欣赏词的 表现美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 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 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 绵绵深重。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 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 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词欣赏
思考与讨论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 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夏季.黄昏) (“藕花”“日暮”)
2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常记) (愉快.欢乐)
(常 ) (沉醉)
3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iblioteka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 迚取精神,永进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 春。
5、最后两句文中作用?
配乐完整,画龙点晴。
6、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本诗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 定,主面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然 称 襄 孟 集 『 阳 浩 》 王 人 然 孟 , 』 诗 689 , 与 作 王 740 品 维 有 齐 唐 《 名 代 孟 , 诗 浩 并 人 , ( --)
鉴赏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面描写景物,实际写了 作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借景 喻理)。暗喻人的心灵澄明,就 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达到新境界。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 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 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 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 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 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 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原有集,已散 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 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 今存残本。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附录古诗PPT 第1课时
《龟虽寿》《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
龟虽寿
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
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 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 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 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 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 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 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 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 下了光辉的一笔。
诗人在巴蜀,
亲友在长安, 因此诗题为 “寄北”
。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视频 会意
品读欣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
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写作背景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
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 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 曹操北征胜利,仍然任重道远。因此《龟虽寿》抒发人 寿与功业的矛盾心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 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上片写景。一二句以重复错综的句式, 轻快流利的语调,写出诗人安逸闲 适的意态。然流年似水,感时的哀 伤渐袭心头。“夕阳西下”句即景 兴感,惆怅悲哀之情顿时倾泻而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下片抒情。四五句对仗工巧,浑然天成。 在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中,仍有令人 欣慰的美好事物重现。颇富哲理,令 人回味。 末句写此人在惋惜、惆怅、欣慰之余的 沉思。“香径”照应“花落去”。
准备 小米
写朋友邀我作客。“具鸡黍”、“至田家”,朴 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感情, 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环绕 外城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 逶迤,那是远景。由近及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 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靠近。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
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 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 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 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 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 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 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和忧愤。
诗歌欣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 天水)人.他是我国 文学史上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与杜 甫齐名,世称“李 杜”,还有“诗仙” 之称.著有《李太 白全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寄托 听说
1、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 乘雾,终为土灰。”?
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
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雾,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 烬。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 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在迷信猖炽的 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随君直到夜郎西。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 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扬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
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 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杨花 漂泊无定 子规 不如归去
明月 陪伴友人
}
写景
离愁别绪
} 抒情
关怀、思念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写景——夜景 交代时间、地点 “近酒家”引出 下文“商女”的 出场。
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歌欣赏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抒发了作者 的忧愤之情
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 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 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 的关怀和忧愤。
背诵与默写
品读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
如梦令
李清照
富安中学刘瑛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 人。号易安居士,齐州 章丘(今山东)人。所 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 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寓故国黍离之悲, 情调感伤。给辛稼轩、 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 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 工,擅长白描,善用口 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一,藕晚不溪 滩争花回知亭 鸥渡深舟归日 鹭,处,路暮 。 。 。,
李 清 照
如 梦 令
朗诵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 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 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 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待到 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 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 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 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 渡(怎么渡,怎么渡)”,声 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 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 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 里以后,一座山让你经过另 一座山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 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拦。
他的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其中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