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作品讲解

合集下载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的文学》是一篇重要的文学宣言,表达了他对文学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首先,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和人道主义。

他认为,人作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不属于上帝、帝王和父母,也不是任何人的奴隶和私有物。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不是被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所束缚。

因此,他主张文学应该以个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生命和经验,而不是仅仅反映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其次,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社会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文学不仅应该关注个体,也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问题。

他主张通过文学作品来探讨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生死、爱情、家庭、社会公正等,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宣传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文学作品不仅应该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追求语言的美和韵律的美,以及通过形象和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文学宣言。

它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以及人道主义的价值。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喝茶——周作人-赏析

喝茶——周作人-赏析

【作品原文】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说的很好。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吐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

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惟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

周作人《苦雨斋之一周》原文赏析

周作人《苦雨斋之一周》原文赏析

周作人《苦雨斋之一周》原文赏析【作者小传】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

幼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后在新学风潮中,入江南水师学堂,之后考取官费生,和兄长鲁迅、好友许寿裳等人留学日本。

归国后,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教授,担任希腊罗马文学史、欧洲文学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学等课程,并创办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题目解析】苦雨斋是周作人书房的名字。

周氏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苦雨》,所谈的都是“私事”,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他与鲁迅的极大反差,映出了他精神的原色。

【原文欣赏】七月二十三日阴。

上午,得半农赠所编《中国俗曲总目稿》一部二册。

写《日本近代史》序文了,即寄与季谷。

午,往石驸马大街应菊农、伏园之招,来者佛西、振铎及刘林黎诸君,下午三时回家。

耀辰来谈,六时后去。

晚,慧修来。

二十四日晴。

上午,估人来,买花木食器一副。

古女士来访。

下午,得上海寄来旧书二部。

重校阅讲演稿了。

夜大雨。

二十五日晴。

上午,往福寿堂,刘天华君开吊,送礼,又联云:《广陵散》绝于今日,王长史不得永年。

往北大二院访川岛,午回家。

下午,以讲演稿送还邓君,定名曰《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改订《焚椒录》。

吴文祺君以平伯介绍来访。

金源来谈。

夜,大风雨。

二十六日阴雨。

上午,写信九通,下午,写讲演稿小引了,即寄去。

奚女士来访,为致函李明。

晚,写《看云集》序文未了。

二十七日晴。

上午,写《看云集》序了,寄与开明。

任仿樵君来谈,还《珂雪斋集》一部。

下午,往访尹默、叔平,又往看耀辰,五时回家。

得上海寄来旧书二部。

二十八日阴。

上午,启无来,幼渔、肇洛先后来,下午去。

得半农赠《朝鲜民间故事》一册,其女小蕙所译,前曾为作序。

嗣群来,以右文社影印《六子》二函见赠。

平伯来。

傍晚大雷雨,积水没阶。

十时顷,启无、平伯、嗣群共雇汽车回去,斋前水犹未退,由车夫负之出门。

二十九日雨,后晴。

上午,阅石户谷勉所着《北支那之药草》。

赏析《故乡的野菜》

赏析《故乡的野菜》

浅析《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

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

这一点从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

这篇散文仅一千二百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

它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周作人善于世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皆成风趣。

《故乡的野菜》便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文中的用笔及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的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使得周作人的散文野趣转化为雅趣。

文章字虽少但引文却极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江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向文化比较的剖面上,也使文章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指出“人的文学”就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研究记录的文学。

他认为“人的文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理想生活的,如法国莫泊桑小说《人生》,俄国库普林小说《坑》;另一类是写人的平常生活即非人的生活的,如中国的《肉蒲团》、《九尾龟》等。

两种文学的区别就在于著作的态度:一个严肃,一个游戏;一个以“人的生活”为是,一个以“非人的生活”为是。

作者还按题材列举了十大封建腐朽思想内容的作品,认为它们妨害人性生长,将它们统统排斥在“人的文学”之外。

在《人的文学》最后一个部分,周作人强调了自己的态度。

他主张:对于主义相反的文学应抱定时代观念,给它们一个正直的评价;宣传我们的主张,也应认定时代,不能与相反意见妥协,只有排斥的办法。

对于中外的问题,他抱着世界眼光,强调文学应该是人类的、个人的,不是种族的、家族的、国家的。

因为人类的运命是同一的,要顾虑自己的运命,须同时顾虑人类共同的运命。

他还因此主张多译介外国著作,这其实就忽略了文学的国别界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作者小传】周作人(1885—1967),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作人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阅读指导】这篇文章刊登在1926年107期《语丝》周刊上。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子荣是周作人惯用的笔名,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思乡散文。

作者表面上是在描绘家乡的山水,仔细品味文章,能发现文章蕴含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

文中充满向往简单随性生活的态度,寓情于景,似淡实浓。

作者将自己的浓浓思乡之情婉转地表达出来,在叙事的同时,糅入了艺术般的描述,将感性和理性合为一体。

文章笔调平和朴素,刻画细致入微、不拖沓,符合周作人所独具的风格。

文章适合怀着闲适恬然之情,在阳光明媚的秋日,用欢畅、自然的节奏去朗读,边读边回忆自己儿时的故乡,认真体会作者文章蕴含的悠然自得的美感。

【原文欣赏】子荣君: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

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周作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周作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周作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最新版】目录一、周作人的背景介绍二、周作人的新诗创作背景三、《蝴蝶》的内容概述四、《蝴蝶》的艺术特点五、《蝴蝶》的地位和影响正文一、周作人的背景介绍周作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

后来,他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并开始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名热衷于改革的革命家。

二、周作人的新诗创作背景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这个背景下,周作人开始尝试新诗创作。

他认为新诗应该摆脱传统的束缚,发挥现代人的思维和情感,为此,他开始了对新诗的探索和实践。

三、《蝴蝶》的内容概述《蝴蝶》是周作人的第一首新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蝴蝶为主题,通过描绘蝴蝶的生活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诗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两只蝴蝶的欢乐和悲伤,以及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的美景。

四、《蝴蝶》的艺术特点《蝴蝶》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使得诗歌更加自由、灵活;其次,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悠远;最后,它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感人肺腑。

五、《蝴蝶》的地位和影响《蝴蝶》作为周作人的第一首新诗,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蝴蝶》也是周作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周作人散文赏析

周作人散文赏析

周作人散文赏析周作人在散文创作初期(1920年),于香山养病,这一时期的散文则体现了其散文思想的转折期。

先前一直奉行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五四运动失败后思想不免动摇,加之养病期间,阅读了几十种佛经,将思想中原本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佛经的普爱众生、忍辱、施舍等教义结合起来,揉合了希腊古典文学的和谐、均衡、宁静之美,从而构筑了周作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而正是这种精神构筑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独特三味:清淡、苦涩、辛辣。

1、清淡之美周作人的散文,向来都是追求平和冲淡之美的,比较平缓宁和,与世无争,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在其笔下都饱含深情。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他的作品《喝茶》便是“闲适”散文的代表作。

他在文中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他不但讲究喝茶环境,更注重喝怎样的茶,用怎样的器具,配怎样的茶食。

其间,韵味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篇阅读下来,我们会发现此文给我们以一个清雅独特的艺术世界,而最为重要的是抒发了喝茶人的那份返璞归真的风雅情趣。

又如如他在《乌篷船》中写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这些文字,与作者本人所追求的那份悠游闲适完美契合。

可见,他的作品,善于以洒脱的名士风度,在平淡的叙述中咀嚼欣赏生活的趣味。

2、苦涩之情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

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

随之,便有了作品《苦雨》,该文通篇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他在写作时,先是描绘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一般境界。

但之后却一语点破,“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地靠不住”,他的心境如连日阴雨一样压抑沉闷,文中还写到“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

周作人的诗歌

周作人的诗歌

周作人的诗歌周作人是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风趣、文雅简练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以周作人的诗歌为主题,探讨他的创作风格、主题取向以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周作人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特点周作人生于1898年,经历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变迁,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这些社会背景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周作人的诗歌风格独特,以清新俊逸为主要特点。

他注重语言的简练和形象的生动,使用的词语简洁明快,隐含的意境却丰富多彩。

他的诗歌既有情感的表达,又有观察细腻的描写,更有时代变革下的社会批判。

二、周作人的诗歌主题1. 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周作人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他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田园风光、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深情厚意。

例如他的《楚天行》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何边?”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周作人将读者带入了自然的怀抱中,使人产生共鸣。

2. 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周作人的诗歌中也常常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他关注人的内心感受和命运的波折,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人性的思索。

例如他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追求进步与超越的渴望。

3. 对社会的呼喊与批判周作人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剧变的时期,他的诗歌也不乏对社会的呼喊与批判。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饱含情感的抒发,对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例如他的《寄李嘉谷》中写道:“东边风景似画图,家乡亦成远客居。

挂席洗尘匡旧迹,拂纺扫秽报归乡。

”这些诗句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家园的眷恋。

三、周作人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周作人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周作人注重诗歌语言的表达,推动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他的语言简练、意境精巧,为现代诗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内容及意义

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内容及意义

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内容及意义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一部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阐述了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总体观点,以及文学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强调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学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书中还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柱。

书中指出,文学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它可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增强人类社会文明的品质,提高人类社会文明的水平。

《人的文学》的内容和意义是: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柱。

文学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它可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增强人类社会文明的品质,提高人类社会文明的水平。

因此,文学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作品论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刻,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结合周作人散文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成就。

首先,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故乡的小路》中,他借助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故乡,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其次,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深邃,充满哲理,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思考,不仅能够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还能给人以启迪。

例如《月夜忆舟中》中,他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出人生的无常和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

最后,周作人的散文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例如《雨巷》中,他通过对雨巷中的一幕幕生动描写,表现了对平凡人生的赞美和对人间真情的追求。

综上所述,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后人学习借鉴的经典之作。

- 1 -。

周作人《乌蓬船》及赏析

周作人《乌蓬船》及赏析

原文:乌篷船一条曲曲折折,蜿蜿蜒蜒的西江在粤中大地上延伸,流淌。

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哺育着江两岸的普通人家。

我是一个普通人家里的孩子,那汪清莹,碧绿的江水,自我能记事的那天起便是那么迅速的,静静的走进了我的记忆,流入我的生命,使我的一生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和许多沿江居住的普通一样,我家的日子并不宽裕,父亲读的书不多,且无一技之长,到城里打工,不久便发觉呆不下去,只好返回家,秉承祖辈打鱼的旧业,去勉强完成一个男人养家糊口的责任与义务。

为了使家里人能生活的好,父亲总是很勤劳的捕鱼。

每天清晨,他便拿着鱼网,带着鱼筐,步向那汪西江水,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撒网,收网,然后把捕获的鱼倒入筐中,就这样,折腾一天,父亲总能得到好的收获,那进我和小妹都很小,帮不上忙,只能呆呆地趴在窗台上,看父亲在江上捕鱼的背影。

见父亲满载而归时,我们便从屋里跑出,企图以我们微弱的力量帮父亲提鱼,每到这时,父亲那被江风和岁月不断雕塑而布满苍桑的面孔会浮起一丝丝欣慰的笑容,但又略带紧张的说:小心,不要把鱼筐弄翻了。

此时,母亲已把鱼网晒开走了回来,微笑着从我们手里拿过鱼筐,并说:儍孩子,别添乱。

晚上,我们一家便围在一起,把大小不同的鱼分开,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拿着鱼到集市卖,挣得家用,而父亲便又拿起那鱼网,开始新一轮的工作,在那段年月里,我们一家虽然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但我们的生活却时时刻刻都洋溢着令人心醉的温馨亲情和知足常乐。

日子就这样,如西江水般静静流淌,后来,我和小妹都上学了,面对徒然增加的教育开支,父亲只好咬咬牙,更加起早摸黑的捕鱼,而此刻,长年的劳苦,终于将母亲本来很健硕的身体拖跨,更糟糕的是,父亲最近捕的鱼也越来越少,原来他一向只在岸边捕鱼,范围有限,多年来,近似无休止的捕获,在岸边生活的鱼基本上都捞上岸了,村里人一直在劝父亲要有一只船,但由于家里积蓄不多,父亲都拒绝了,而这一下子,我和小妹的学费、母亲体弱我多病的医疗及家庭的日常开支,一切与钱挂上钩的问题接踵而来,冲击着这个本来就已经脆弱的家庭,而我们一家原来幸福的生活也掀起了波澜,变得难以平静此刻,父亲一语不说,呆坐在一边,默默的吸着他的旱烟,以前他并无这一习惯,也许生活的太多无奈,使他只能靠在阵阵烟圈中寻求安慰和解脱,就这样,沉默了许久,父亲最后还是站起来,大声说:我要有一只船,我要有一只船——。

周作人苦雨分析

周作人苦雨分析

我所知道的《苦雨》《苦雨》是周作人写给好友伏园的一封信,既然是书信格式,在其一贯平和冲淡的风格之下,自然增添了一份随性和写意。

自古雨中就多愁,因而雨中多诗,古时有不少文人以雨为意象,再添一个苦字,以表达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情。

当黄叶飘落,抑或夜深人静时,雨仿佛能懂人的心思,点点滴滴洒落下来,湿了冰冷的青石板,也湿了心。

古人的雨中之思总让人苦闷,而周作人的《苦雨》却全不是这样。

《苦雨》全文结合回忆,想象,叙述三种手法描写了各种各样的雨,使整篇文章都笼罩在淡淡的哀愁中,却又不失欢乐。

回忆卧在乌篷船上,静听雨打篷的声音;想象友人在大漠之上,于骡车之中,喝着汽水,在大雨之中悠然行进;叙述身边正洋洋洒洒下着的雨。

雨之所以“苦",大抵是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铁丝窗;或者是睡觉时老是被雨惊醒,总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抑或是书房在经过雨水的洗礼之后有一股臭味,不能在书房见客,也不能在那里写字.这些在作者眼中,可谓真真正正的“苦"了。

周作人用很平淡的话语为我们描述这一切,总觉得这是在自己眼前清晰地发生着的,可谓身临其境,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一切看似平淡,却不平凡。

《苦雨》围绕一个“苦”字,借“苦雨”这一意象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淡淡的愁思贯穿全文。

然而“苦雨”虽苦,却并不是全文都是苦的基调,反而有快乐的场景出现。

因为“苦”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唯一的情感,感情总是交织纠缠在一起了,所以世上才会出现“纠结"一词。

而文中实实在在的“苦”也对应的另一种情绪“喜",因而我们姑且可以把这“苦雨”相对的雨称作“喜雨”,在喜雨中,小孩在积水中欢快地嬉戏,大人也加入了戏水的阵营,还有仿若狗叫的蛤蟆,平常听几声就觉得厌烦,在这雨中却是听上十二三声都无伤兴致。

可想而知,在这些事情上,这雨,毫无疑问是“喜雨”了.周作人以他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素自然的文风,从《苦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好像仅仅是随性而作,和好友唠唠家常,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就是他的异于常人而又很平常的文风。

吃茶周作人散文欣赏

吃茶周作人散文欣赏

吃茶周作人散文欣赏
《吃茶周作人》是中国作家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作品,作品以描写喝茶为主题,通过对茶的品种、制作方法、品茶的仪式等进行描写,表达出作者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品味。

作品开篇就以一句“一日不茶,寸步难行”引起读者的注意,展现了作者对茶的依赖和对茶的追求。

接着,作者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茶叶,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并对每种茶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通过对茶叶的介绍,作者展现了自己对茶的深入研究和对茶的品味。

在作品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品茶的仪式和过程。

作者讲述了沏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品茗的礼仪。

他强调了品茶的细致和耐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茶的醇香和味道。

通过对品茶仪式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品味生活、追求精神享受的态度。

整篇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品味。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茶与生活相结合,传达了一种对于品味生活的追求和对于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满足的渴望。

《吃茶周作人》这篇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茶的描写,更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茶的品味,他告诉读者应该用心去品味生活中的细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这篇作品不仅给人以品茶的乐趣,更给人以对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淡笔写淡情——周作人《卖汽水的人》赏析

淡笔写淡情——周作人《卖汽水的人》赏析

淡笔写淡情——周作人《卖汽水的人》赏析
《卖汽水的人》是周作人的著名作品,最能体现他自发性诗意文学的风格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淘气可爱的汽水卖主,他充满活泼韵味地散发着正义的光芒:他每天早晨在市场里兴致勃勃地推销自己的汽水,靠着他聪明滑稽的口才和热心勤奋的工作,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板,在市场里颇具声望。

周作人把他“悬而未决的志向”用淡笔写出来,刻画出一种贴心的情景,尤其令人动容。

早晨太阳一露头时,他拉着驴车开始在市场里叫卖,细加描写了卖主朴实的心情:“……他继续走下去,自言自语地叫:“汽水,汽水!””
而且作者还格外勾勒出汽水卖主悬而未决的梦想:他褪去一张张老衲衣衫,更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大官”,以一个新身份站立于
人影稠密的市场之中。

在文中,作者用最淡笔描绘出他浪漫又切实的梦想,展现了他温暖的爱心和渴望做出改变的勇气。

总的来说,《卖汽水的人》是周作人追求淡淡情怀的理想,他贴心而温暖地刻画汽水卖主的作育,向我们描绘了一副心旷神怡的淡淡生活景象,朴实而又初衷的故事。

近代文学家周作人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周作人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周作人及其作品周作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周作人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

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

“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二、文学作品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有《日本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

三、世人评价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沦为汉奸文人。

另外,他在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等方面也做出过贡献。

在《周作人传》中就能看到3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

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

周作人散文的四味解读

周作人散文的四味解读

周作人散文的四味解读
周作人散文的四味解读是指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周作人的散文,以求得其中的深刻的意义。

一、原文精神解读: 原文精神解读是将周作人的文字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明确他的思想意图,把握文章隐含的精神内涵。

二、文学美学解读:文学美学解读是用文学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周作人的文章,包括对文字的句式、对文字的色彩、对文字的哲理,以及对文章的形式的解读。

三、历史背景解读:历史背景解读是通过对周作人所处的历史时期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明确其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四、原文语义解读:原文语义解读是通过对文字的直接意义,以及其中隐含的思想,对周作人的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发现其中深刻的含义。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一、周作人及其散文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1928年任北平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及日本文学系主任。

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他留在北平。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及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等。

沦陷时期著作结集有《药堂语录》、《甘口苦口》、《立春以前》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有期徒刑10年。

1949年1月保释出狱。

“周氏兄弟”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周树人(鲁迅)与周作人。

这里“周氏兄弟”这一概念,涵盖了二人在思想、才具和文学活动上的某些共性。

虽然他们实际上各有所长,鲁迅之于小说创作,周作人之于文学翻译、文学理论、新诗创作和散文创作,分别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周作人的散文中令人感不到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感不到有不可遏抑的憎爱激流。

作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周作人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似名士清淡,娓娓到来,无所拘束。

乍读,似构思不那么精到,结构不那么严谨,细细品味又觉其实作者是有着精巧用心的:虽飘逸而自有定格,虽洒脱而不得枝蔓。

因而,读他的散文,有和与老朋友无拘无束闲谈的感觉。

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周作人的散文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无论记叙性的文字、议论性的篇章、还是讽刺性的杂文,写得不板滞,有趣味。

文中有时庄中有谐,有时谐中有庄,有时又在不经意中涉笔成趣。

周作人散文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周作人散文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周作人散文的内容和艺术成就如下是有关周作人散文的内容和艺术成就:周作人散文的内容如下:(1)批判死鬼的精神。

周作人在他的散文中传达了—个很特别的历史观念,即“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所以,“僵尸”、“死鬼”、“重来者”是他常用的名词。

周作人警醒人们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死鬼”精神,警惕各种历史沉渣的泛起。

(2)抨击国民性的弱点。

如在《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中曾提出:“我们要针砭民族卑怯的瘫痪;我们要消除民族淫猥的淋毒;我们要切开民族昏聩的痈疽;我们要阉割民族自大的疯狂”。

周作人还在许多场合批评了中华民族的自大,亦不过是无知与傲慢而已。

(3)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

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周作人逐渐从斗争的中心淡出,从“十字街头”走进了象牙塔,从“叛徒”走向了“隐士”。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1)旁征博引,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

比如《故乡的野菜》,在介绍每一种野菜时都征引了与这种野菜相关的大量的民俗、儿歌、古籍记载等,既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又使读者在增长见闻的基础上获得一种知性的享受。

(2)舒展自如,娓娓而谈。

如《乌篷船》,以书信的形式,在好似絮语似的缓缓描叙中,为友人作导游,介绍的又是故乡风情,因而情真意切,舒展自如,娓娓而谈,能让读者具体感受到浓郁的水乡气息和生活情趣。

(3)平和冲淡,恬适淡远。

周作人将“冲淡”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一个最主要的追求,并构成了他散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色。

(4)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

周作人散文的语言。

一方面简练、精确,另一方面则又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能在最有限的字句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5)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

作者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和不平,有许多牢骚、怨愤,但他并不明言,而是以一种反话正说、正话皮说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让人在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嘲讽或风趣幽默效果的同时,又体会到一种压抑不住的苦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作品翻译作品:古希腊喜剧《财神》(阿里斯托芬作)、《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全译本、古希腊悲剧《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翻译);日本现存最古的史书《古事记》、滑稽短剧《狂言选》、平安时代随笔代表作《枕草子》、滑稽本《浮世澡堂》(日文《浮世风吕》)和《浮世理发馆》(日文《浮世床》)等。

他应邀校订北京翻译社的《今昔物语集》本朝部译稿和丰子恺的《源氏物语》全部译稿(与钱稻孙合作)。

他觉得毕生最重要,也最有成就感的译作是用古希腊语(和罗马帝国希腊化地区当时流行的新约希腊语;通用希腊语不同)写作的古罗马叙利亚作家、哲学家路吉阿诺斯的作品选《路吉阿诺斯对话集》。

作品:1、《欧洲文学史》【图书简介】- 欧洲文学史一九一七年四月,经鲁迅推荐,周作人进入北京大学国史馆工作。

九月被聘炎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馆编纂编辑中,开始撰写《近代文学史》与《希腊文学史》讲义,合而为《欧洲文学史》,一九一八年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入“北京大学丛书”。

全书约十万言,分希腊、罗马、中古与文艺复兴及十七十八世纪三卷,为“我国第一部欧洲文学史讲义”,被视为“代表着当时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文学史建构之典范”,“颇有见解的学术专著”。

吴宓评价本书说:“盖自新文化运动之起,国内人士竞谈…新文学‟,而真能确实讲述西洋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则绝少(仅有周作人之《欧洲文学史》上册,可与谢六逸之《日本文学史》并立),……。

”陈平原评本书说:“……是过去十年间阅读欧洲文学及文学史著作的一个总结。

具体论述或许不够深入,颇有将前人成果…拿来作底子‟的,但毕竟是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欧洲文学史。

……这一借…调和古今‟而寻求新生命的文学理念,在其日后的社会及文学实践中,得到自觉地凸现。

”2、《近代欧洲文学史》《近代欧洲文学史》是新近发现的周作人著作,此前从未公开出版。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此书原是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

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之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

其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是所谓“希腊情结”。

欧洲千年文学进程,被作者描绘为“希腊精神”之丧失与回归的历史,丧失期尽述其内涵之潜在生命,回归期则尽列其发扬光大之所在。

所以本书被定性为“六经注我”之作,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典型的以文学形式出现的自然人性论的教科书”。

被定性为“进入周作人思想世界的金钥匙”,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

后来他以提倡“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此不无关系。

3、《谈龙集》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

青年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3年由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合并而成立。

开明——中青,从此便有了血脉关系。

七十年的“开明”历史,四十五年的“中青”历程,数代人辛勤劳作,培育出的是一座斑烂绚丽的昆仑园圃。

我们采撷其中最美的一束花朵,敬献给深深关爱着我们的广大读者和作者。

愿这一页历史,在今天能有一个更新的开头。

4、《艺术与生活》本书是“故事会图书馆文库.学者讲坛丛书”的一种,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周作人“唯一的长篇的论文集”,它确立了其人道主义的思想基调。

文学家周作人是以思想家周作人为根本,而思想家周作人的面貌主要就展现在这本书里。

此书是“新文学”的奠基作之一,是研究新文学产生及周作人思想的重要材料。

5、《雨天的书》一九二五年七月五日周作人日记有云:“编理旧稿51篇,为《雨天的书》一卷,拟出板,今日完了,唯序文未写。

”同年十二月,《雨天的书》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印行。

这题目原是一九二三年十一月起在《晨报副镌》上所开专栏名字,“在半年里只写了六篇,随即中止了。

”(《自序二》)主要思想,这里所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文章时所持态度,一是某些文章的具体内容,似乎统可以“闲适”一词来概括,二者却有很大区别。

如果从态度考虑,周氏此后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如此,不过各个时期作品的色调与韵味有所不同罢了。

从内容考虑,真正的闲适小品只占全部创作中很少一部分,前引文中“无用的游戏与享乐”形容以“一点”,“优游”形容以“偶然”、“片刻”,多年后写《过去的工作·两个鬼的文章》,说闲适小品“只是为消遣或调剂之用,偶尔涉笔而已”,都是一个意思。

闲适小品是一种性情之作,构成周作人散文整体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

《雨天的书》之后,此种文章继续在写,总的来说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作者另有几类重要文章,如悼亡怀人之作,“草木虫鱼”系列,均由打《雨天的书》某些篇章发展而来,却是更值得注意的。

而它们在思想上和散文美学上又有新的开拓。

其实即便《雨天的书》也不尽是闲适小品,只是这些文章写得晶莹剔透,影响深远,乃至某些人的印象中,仿佛周氏散文一概如此,当然不是这样。

作者在《自序二》中特别强凋“我原来乃是道德家”,以及“我的浙东人的气质终于没有脱去”,正提示我们不要忽略《雨天的书》总体上的思想倾向,以及艺术风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集中不少作品,如《我们的敌人》至《沉默》诸篇,以内容论与《谈虎集》相当接近,只是“艺术”味道更重,态度也比较松弛,所以仍是随笔,不是杂文。

6、《儿童文学小论》编辑推荐作者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补从未出版作品,为市场上最全面最权威的周氏文集。

周作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懂生活之艺术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中国白话美文的标准,他的文章多篇入选国语老课本。

鲁迅评价,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第一。

胡适说,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7、《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本年三四月间沈谦士先生来叫我到辅任大学去演讲,说话本来非我所长,况且又是学术讲演的性质,更使我觉得为难,但是沈先生是我十多年的好朋友,实在也不好推辞,所以硬起头皮讲了几次,所讲的题目从头就没有定好,仿佛知识什么关于新文学的什么之类,概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是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就完了。

到了讲完之后,邓恭三先生却拿出了一本笔记的草稿来叫我校阅,这撇使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在看所激烈的不但绝少错误,而且反把我所乱说的话整理的很有次序,这尤其使我敬佩,同时北平有一家书店愿意印行这本小册,我便赞助成他们的意思,心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印出来算了。

就劝邓先生这样办了。

8、《谈虎集》本书是周作人自编文集中的《谈虎集》分册。

书中收录了周作人先生大量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看似散乱无章却内含精巧绝伦,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及可读性。

书中一篇篇精美的散文会使您回味无穷。

9、《鲁迅的故家》10、《夜读抄》《夜读抄》收了周作人散文四十七篇,可看作文化批判的作品。

作者择取“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之文章”,确立了“书话”这一新文体。

11、《知堂回想录》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周作人日记云:“拟写《药堂谈往》寄与聚仁,应《新晚报》之招,粗有纲目,拟写至五四为止。

”十二月十日云:“下午努力写小文,成第二节,备寄香港,有千余字,晚灯下修改了。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云:“上午抄《谈往》本文了,只须再写一节后记,便全文告竣,总计五百五十余纸,约计三十八万字,拟分四卷,或易名为《知堂回想录》。

”十一月三十日云:“晚写《谈往》后记了,计五五四纸也。

12、《自己的园地》1923年出版。

第一辑《自己的园地》收散文十八篇;第二辑《绿洲》收散文十五篇,另有杂文二十篇。

再版时删去杂文,增收《茶话》二十三篇。

所收散文作品多为山水小品和随笔,风格冲淡。

少数议论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文艺问题的独到见解。

13、《鲁迅小说里的人物》14、《瓜豆集》《瓜豆集》收录周作人一九三六年五月至十二月的作品。

较之此前之作,内容上有些新的成分。

正如作者所说,“‘圣像破坏’与‘中庸’夹在一起”,这使我们想起他讲的自己身上兼有“绅士鬼”和“流氓鬼”来。

这里“关于鬼神,家庭,妇女特别是娼妓问题,都有我自己的意见在”,周氏以由性心理学建立的道德观涵盖男女两性,但女性没有社会保障,多处受害者地位,所以尤其关注这一方面,而对女性之不幸遭遇,无论是经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特别予以同情。

15、《周作人书信》16、《苦竹杂记》“山阴县有苦竹城,越以封范蠡之子,则越自昔产此竹矣。

谢灵运“苦竹亦可为纸,但堪作寓钱尔。

”案绍兴制锡箔糊为“银锭”,用于祭祀,与祭灶司菩萨之太锭不同,其裱褙锡箔的纸黄而粗,盖即苦竹所制者欤。

我写杂记,便即取这苦竹为名。

17、《书房一角》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

这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颠出一点斤两来了。

我自己很不凑巧,既无书斋,亦无客厅,平常只可在一间堆书的房子里,放了几把椅子,接见来客.有时自己觉得像是小市的旧书摊的掌柜,未免有点惶恐。

本来客人不多,大抵只是极熟的几个朋友,但亦不无例外,有些熟人介绍同来的,自然不能不见。

《儒林外史》里高翰林说马纯上杂览,我的杂览过于马君,不行自不待言,例如性的心理,恐怕至今还有许多正统派听了要摇头,于我却极有关系,我觉得这是一部道德的书,其力量过于多少册的性理,使我稍有觉悟,立定平常而真实的人生观。

可是,偶然女客枉顾,特别是女作家,我看对她的玻璃书后中立着奥国医师鲍耶尔的著书,名曰《女人你是什么》,便也觉得有点失败了,生怕客人或者要不喜欢。

这时候,我就深信或人的话不错,书房的确不该开放,虽然这里我所顾虑的是别人的不高兴,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出丑之故,因为在这一点我是向来不大介意的。

我写文章,始于光绪乙巳,于今已有三十六年了。

这个期间可以分做三节,其一是乙巳至民国十年顷,多翻译外同作品,其一二是民国十一年以后,写批评文章,其三是民国廿一年以后,只写随笔,或称读书录,我则云看书仍记,似更简明的当。

古人云,祸从口出,我写文章向来有不利,但这第三期为尤甚,因为在这里差不多都讲自己所读的书,把书房的一角公开给人家看了。

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理想只是那么平常而真实的人生,凡是热狂的与虚华的,无论善或是恶,皆为我所不喜欢,又凡有主张议论,假如觉得自己不想去做,或是不预备讲给自己子女听的,也决不随便写出来公之于世,那么其结果自然只能是老老实实的自白,虽然如章实斋所说,自具枷杖供状,被人看去破绽,也实在是没有法子。

其实这些文章不写也可以,本来于自己大抵是无益有损的,现在却还是写下去,难道真是有瘾,像打马将似的么?这未必然,近几年来只以旧书当纸烟消遣,此外无他嗜好,随时写些小文,多少还是希望有用,去年在一篇文章的未尾曾说过,深信此种东西于学子有益,故聊复饶舌,若是为个人计,是好还是装痴聋下去,何苦费了工夫与心思来报告自己所读何书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