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公司舞弊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田公司舞弊案

组员:

一、上市前的简要回顾

1992年蓝田成立之初,其主业为制药业与酒店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董事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择农业作为公司今后发展方向,开拓新的生产力增长点,1993年初,蓝田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设立了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定向募集资金,采取滚动发展的模式,在当地建成了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经过四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局。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效益呈跳跃式增长。

二、上市情况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只要

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据农行总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仅农行就给蓝田贷款9亿元。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还包括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鉴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蓝田股份对配股融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想来一次大配股。1997年配股时融的1.1亿元,因为盘子不大。据规定,公司配股总数不得超过其股本总数的30%。要想多配股只有将总股本做大。1997年和1998年,蓝田股份连续两年以1:1的比例实施送股。截止1999年,蓝田的总股本由上市时的9696万股猛增到4.46亿股。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又比上年增长1倍多。

三、公司造假

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配股价格区间为9至12元。经过两次大比例的送股,当时蓝田股份的流通股本已达1.99亿股,按照配股比例将配股5992万股。即使按照配股金额的下限9元计算,将融资5.39亿元,如果按照12元计算,融资额将高达7.19亿元。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但此时,证监会正在对蓝田上市时虚增资产的违规事实进行调查。10月26日,蓝田股份接到中国证监会证《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查明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证明虚增资产3870万元。受此事件的影响,蓝田的配股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10月公布的查处结果,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1995年11月6

日至1996年5月2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

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 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 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而且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是同业平均值的约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

四、蓝田神话破灭

2001年10月8日,蓝田发了一个公告,称“公司已接受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有关事项进行的调查”。这引起了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的注意。刘姝威曾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时任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10月9日起, 刘姝威逐步对蓝田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果是, 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 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负1.27亿元。在刘姝威看来, 这几个简单的数字说明的是蓝田在一年内难以偿还流动债务,且有亿元的短期债务也无法偿还。这令刘姝威震惊,蓝田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它仅是一个空壳而已。10月23日, 刘姝威毫不犹豫地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报告传真给了《金融内参》编辑部,两天之后顺利刊发。《金融内参》是中国人民银行下属《金融时报》的内部刊物,报送范围只限于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 刊物属于机密级。这份报告也摆上了国内各大银行最高层的桌面。从这一天起,蓝田神话破灭的序幕正式拉开。

而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年报,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是5千5百多万元。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头。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2千2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1千多万元,2001年是负的8千多万元。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是负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负的0.0239元,2001年是的0.18元。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数据全都由正变副了,蓝田股份完全由“绩优股”变成了“垃圾股”。

五、处罚决定

(1)60岁的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瞿兆玉,因涉嫌犯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