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运用益胃汤治疗厌食临床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运用益胃汤治疗厌食临床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a2582c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9.png)
国医大师张学文运用益胃汤治疗厌食临床经验
益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甘草组成。
它有助于调节脾胃
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
这个方子可以治疗多种胃肠道问题,包括厌食。
1. 根据不同病情调整剂量
益胃汤的剂量应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如果病人的厌食程度很轻,可以采用正常剂量。
如果症状较重,可以增加茯苓和白术的剂量。
如果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
以增加陈皮和半夏的剂量。
2. 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益胃汤可以与其他中药配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如果病人伴有失眠、烦躁等症状,可以加入黄连、黄芩等安神和清热药物。
如果病人伴有体弱多病,可以加入人参、黄芪等
补益药物。
3. 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在治疗期间,病人应该尽量减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腌制、油炸等食物,以免
加重病情。
应该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粥、面条、饼干等。
4. 注意饮食方法
病人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饮食方法,以便更好地吸收营养。
应该慢慢咀嚼食物,避免
吃得太快。
应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综上所述,益胃汤是一种有效治疗厌食的中药方剂。
在临床实践中,张学文国医大师
总结了多年经验,包括根据不同病情调整剂量、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减少刺激性食物的
摄入、注意饮食方法等。
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治疗厌食,并提高治疗效果。
储浩然治疗脾胃病经验
![储浩然治疗脾胃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5de0fe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2.png)
储浩然治疗脾胃病经验
丁凤;储浩然;张彪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5(27)6
【摘要】吾师储浩然教授系安徽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马骏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30年,擅治脾胃病、单纯型肥胖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
现将储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治脾胃以健脾运胃为基储老师认为,全身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
若脾失健运,导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会导致脾运失常,
【总页数】2页(P768-769)
【关键词】储浩然;脾胃病;名医经验
【作者】丁凤;储浩然;张彪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储浩然主任医师综合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经验 [J], 汪滢滢;储浩然;龙小娜;陈少飞;夏建国
2.储浩然教授针灸治疗痞满经验 [J], 祝金豹;储浩然
3.储浩然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 [J], 刘云;祝金豹;储浩然
4.储浩然治疗面瘫经验 [J], 许海;储浩然;李难;吴克宇
5.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储浩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经验 [J], 张印;储浩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https://img.taocdn.com/s3/m/71c8d1e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3.png)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白术,云苓,柴胡,佛手片,乌贼骨(或煅瓦楞子),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云苓,淮山药,石斛,小环钗,麦芽,丹参,鳖甲(先煎),甘草,田七末(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川连,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威灵仙,桔梗,枳壳。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白芍,台乌,威灵仙。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木香(后下),川连,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太子参,白术,云苓。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六、治泄泻方〔组成〕新鲜番石榴叶〔功效〕消炎止泻。
〔主治〕肠炎泄泻,细菌性痢疾。
七、治肠套叠方〔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先煎),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法夏。
〔功效〕降逆理肠,调畅气机。
〔主治〕小儿肠套叠。
八、治急性阑尾炎方〔组成〕生大黄(后下),蒲公英,冬瓜仁,桃仁,丹皮,皂角刺,芒硝(冲服)。
〔功效〕清热泻下。
〔主治〕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药物组成中去芒硝)。
〔外敷法〕三黄散外敷。
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患处,药干即换。
九、治慢性阑尾炎方〔组成〕生大黄,丹皮,冬瓜仁,桃仁,芒硝。
〔功效〕清热泻下。
〔主治〕慢性阑尾炎。
〔加减法〕痛甚加蒲公英或田七末;热甚加地丁、银花、连翘;出现包块(阑尾脓肿)加皂角刺;虚人于后期酌加党参或花旗参以扶正。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2e242d3c1c708a1284a448d.png)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甘肃中医学院于立友,王宁汪龙德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
毕业后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期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他在临床中形成一套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我作为他的研究生,跟师1年多来收获颇丰,现将导师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谨记脾胃病生理特性,细斟脾胃病致病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在五行属土,应长夏,脾主四末,应四季之末各一十八日,所以脾土在春夏秋冬四季皆有所主,这充分说明了脾在五脏当中的重要性,也为脾为后天之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所以脾和胃的关系就是化与纳、燥与湿、升与降的关系。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其病多因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喜食肥甘厚腻之品,也常受精神情致的影响,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阻滞,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湿聚成痰,痰湿日久不化,可导致热邪的出现,所以湿痰热是影响脾胃病的关键病理因素。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导师认为脾与胃的发病谱是不一样的,在临床上要细心辨证区分。
例如:纳谷不香、口淡乏味、纳呆之类,多是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导致;而恶心、呕吐、嗳气之类,多是胃不降浊,胃气上逆之症。
他强调脾病与胃病多同时出现,但二者当有轻重主次之分,临证时需仔细辨认,分而治之,才能药到病除。
二、重视西医诊断,强调中医辨证导师认为西医理论和中医理论是两个完整而不同的理论体系。
应当用各自理论指导各自的临床治疗,不可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的治疗。
例如:某患者,西医诊断为脑出血,中医辨证为中风中脏腑之淤血阻络证,是否就不能用活血化瘀药了呢?这显然是错误的!他坚持为了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尽量选择一种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法,哪个治疗方法疗效好就选哪个,不可中不中西不西。
当然,如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二者同时应用也无可厚非,总之宗旨就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着想。
焦树德治疗胃病家传秘方
![焦树德治疗胃病家传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3d9ae5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b.png)
焦树德治疗胃病家传秘方焦树德治疗胃病家传秘方潘神的汉方1、焦树德与三合汤/四合汤焦树德教授(1922.5-2008.6),河北辛集人,全国知名中医学家,名老中医,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肠胃疾病,类风湿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种疑难杂症,闻名海内外。
出版《焦树德用药经验十讲》、《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等著作。
三合汤和四合汤,是焦教授家传秘方,专门用于治疗各种胃脘痛,老胃疼,往往应手而痊。
焦教授常用该方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属于肝郁气滞者,均取得明显效果。
本方为治疗肝郁气滞之胃痛经验方。
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肝胃失和,故见胃脘痛;肝胃气滞,则腹胀,嗳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2、三合汤应用三合汤:三合汤=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基础方】:高良姜10克、制香附10克,百合30克,乌药12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温胃散寒、活血通经、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
其中良附丸(高良姜、香附)温胃散寒、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善治寒凝气滞之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良姜辛热,温胃散寒,与香附合用则除寒祛郁;气滞重者,重用香附,香附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说它“治一切气,消食下气”。
下图为高良姜:下图为香附:百合汤(百合、乌药)清泄肺胃郁气、疏散滞气,主治诸气郁之胃脘痛;百合入肺胃,降泻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皆调;乌药理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两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
加上百合可补中益气,乌药理调元气,故本方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的情况。
下图为百合:下图为乌药: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和胃醒脾,主治日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之胃脘痛。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0bd12601f78a6529647d5331.png)
一面,除上述见症外,伴见口苦、溲赤,在此情况下,不妨温阳与解毒并举;温阳药能 振奋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解毒药则有直接针对病原之意图,可加用板蓝根、黄 柏、丹皮、白花蛇舌草等。 对慢性肝炎之各种证候,区别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有利于根据病理层次进行辨证 治疗,故不容不辨。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在血,故慢性肝炎尤 多络病。其特点为肝区疼痛,牵及背部,舌质有紫气,苔薄腻,脉弦涩,肝功能长期不 正常,对其治疗,疏肝养肝、必兼通络,通络必兼解毒。一般可用《金匮》旋复花汤为 主方,取茜草代新绛,药如旋复花、茜草、丹参、泽兰、柏子仁、紫草、菝葜、路路通、 参三七等。不效,需参用虫类药,叶天士“取虫蚁之品,以松透病根”,确是经验之谈。 常选用九香虫、全蝎、参三七各等份,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5粒,1日3次,收效 堪佳。虫类药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大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应用。 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瘾块癖积的证候。朱师强调养正消 徵,重药轻投,调和肝脾,燮理阴阳,汤丸并进,治疗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以辨证 论治为指导,结合机体免疫反应,选用部分有促进细胞功能之品,如党参、黄芪、仙灵 脾、白术、白芍、当归、女贞子等健脾、补气、补。肾、补血、补阴之品。朱老早在50 年代末,就研制成复肝散后改为复肝丸(今之复肝胶囊)。1963年在《中医杂志》8期 披露后,全国各地较多同仁验证临床,尤治疗慢肝和早期肝硬化疗效均较理想。“复肝 丸”,(由红参须、参三七、地鳖虫、紫河车、炮山甲、广姜黄、广郁金、鸡内金等组成), 对慢性肝炎之癞块癖积及早期肝硬化,确有改善症状与体征,促进肝功能好转之疗效。 但是对于肝胆湿热壅遏,转氨酶明显增高者,此丸不宜早用,必待湿去热消,方可斟酌 用之。 朱老还根据《内经》:“肝开窍于目。”指出肝炎病情的轻重及转变,必然反映于目。 在临床实践中,朱老对肝炎病人眼血管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随着 肝炎病情的加剧、好转或恢复,眼血管的色泽、扩张、弯曲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所以, 眼血管变化对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进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后写进 《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为中医诊断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脾胃病诊治上朱老倡导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分期论治;精研专 病,创制专方;辨西医病,融中医理;见微知著,既病防变等观点,在临床上具有很好 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挥。
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ad7a0c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3.png)
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关键部位,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免疫力和营养吸收能力。
中医认为,脾胃属于“中焦”,主要功能是
运化水谷精华,将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精华,同时也是消化、吸收、排泄等重要器官。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脾胃不适的症状,如胃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名中医对于治疗脾胃病有着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脾胃喜温喜干,不喜寒湿,因此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过酸、过甜、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
2. 运用中药调理。
中药对于调理脾胃有着显著的疗效,在中医中,有很多针对脾胃病的经典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此外,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还可以针对性地选用一些单味中草药,如山楂、泽泻、砂仁等。
3. 运用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
脾胃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可以起到调理脾胃、促进正气的作用。
4. 进行心理疏导。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在治
疗脾胃病时,也要注意调理情志,缓解焦虑和压力。
可以通过音乐、冥想、放松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达到舒缓情绪、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总之,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十分丰富,需要通过综合调理、个性化治疗等方式,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进行治疗。
同时,还应注重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脾胃的伤害。
汪朋梅治疗脾胃病经验
![汪朋梅治疗脾胃病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2d6ef6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1.png)
汪朋梅治疗脾胃病经验曹敏;韩勤芬;华文进【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2(021)012【总页数】2页(P1927,1959)【关键词】汪朋梅;脾胃病【作者】曹敏;韩勤芬;华文进【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无锡214041;江苏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无锡214041;江苏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无锡214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8已故全国著名老中医汪朋梅主任医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载,于内、外科皆有建树,笔者将先生诊治脾胃病的用药经验浅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1 权衡五脏,先调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
胃之腐熟水谷,脾之运化转输,气血津液才藉此源源不断地化生和输布,脏腑功能才能得以进行和维持。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升胃降使全身气机升降有序,动静协调。
若脾胃运化失司,斡旋乏力,则气血津液生化无源,清阳难实四肢,浊阴不归六腑,气机升降出入紊乱,变证峰生。
脾胃失常则诸脏皆可受病,诸脏之病亦可损及脾胃而变证丛生。
汪师认为,凡与脾胃有直接、间接关系者,皆可从调治脾胃着手,临证时如何结合具体病证选方用药,汪老认为尚需明察病机,审证求因,辨证施治[1]。
1.1 治脾宗东垣补中升阳之法临床脾胃虚弱证多见,症见脘腹时有隐痛,空腹尤甚,喜温喜按,得食腹胀,嗳气,不思饮食,体倦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或便溏稀,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
临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
李东垣指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
汪老以党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为主药以益气健脾,常用方有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升阳益胃汤、黄芪建中汤。
若见少气懒言,气短难续;下见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崩漏,遗尿或气虚便秘等,属脾虚气陷证者,以升麻、柴胡、葛根以升清;见脘腹痞胀、纳呆、恶心呕吐、嗳气、泛酸、便溏、苔白腻、脉濡缓则属湿困脾胃,予半夏、茯苓、薏仁以化湿,木香、陈皮、大腹皮、砂仁、白蔻仁以运脾;见呕吐泻利,脘腹疼痛,得温稍减,舌淡苔白,脉沉迟而弦紧者,属中焦虚寒者,可用姜、桂以温阳。
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值得永久珍藏
![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值得永久珍藏](https://img.taocdn.com/s3/m/52afba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a.png)
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值得永久珍藏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智慧。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许多名老中医总结出了许多祖传秘方,这些秘方不仅经过长期的验证,而且在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以下是我整理的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这些秘方有助于解决一些常见且顽固的病症,值得我们永久珍藏。
1. 复方黄连素:该秘方由名医李刚研制,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在胃炎、胃溃疡等困扰人们的胃肠问题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2. 姜黄粥:这个秘方是王医师传承的,以姜和黄粥为主要材料,可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
3. 麦门冬汤:该秘方由中医名家韩医师研制,可有效缓解咳嗽和哮喘,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4. 复方丹参酮注射液:该秘方由著名中医张医师研制,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和心绞痛,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领域。
5. 马钱子碱:这个秘方由李医师发现,可治疗乙肝和黄疸。
6. 葛根汤:由名医陈医师研制,可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
7. 甘露消症片:这个秘方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并且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8. 当归四逆汤:由刘医师研发,对于治疗妇科疾病有着显著疗效,尤其是痛经和月经不调。
9. 华蟾素:由马医师研制,能有效治疗湿疹和过敏性皮炎。
10. 五灵脂:该秘方由名医张医师创新推出,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咳嗽痰多有着显著效果。
11. 复方黄连素:这个秘方来源于古代名医张仲景,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和发热。
12. 乳香丸:传承于古代名医葛洪的秘方,对于治疗肺炎和支气管炎有着显著效果。
13. 人丹:古代名医孙思邈开发的秘方,对于调理身体和延年益寿有明显功效。
14. 玄机散:这个秘方由李医师发现,对于肝炎和肝硬化有着良好疗效。
15. 金银花露:名医李东垣的传世秘方,主要用于缓解感冒和咳嗽引起的不适。
16. 丹参片:这个秘方由中医名家赵医师传下来,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
17. 抱龙散:该秘方由著名中医王医师研制,主要用于治疗胃病和消化不良。
名老中医谢昌仁治慢性胃炎经验
![名老中医谢昌仁治慢性胃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03ebf25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4.png)
名老中医谢昌仁治慢性胃炎经验谢昌仁,男,内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长治疗脾胃病、时令病、中风及各种疑难杂症,从医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谢老曾拟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灼热者,能明显改善痛、胀、嘈、热的临床症候。
本方不养阴生津而化痰祛湿,并灵活加减,收效颇著,现将具体方药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处方:黄连2克,陈皮、枳实、竹茹各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
加减:肝郁化火,嘈杂泛酸者,加吴茱萸1克;胃酸少者,加吴茱萸l 克,白芍10克;脘胀痞满者,加全瓜萎10克;肝胃不和,痛及胁肋者,加柴胡6克,白芍lO克:酸多者,加乌贼骨12克,浙贝母lO克;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各6克,白芍10克;伴失眠者,加夜交藤12克,合欢皮10 克;胃脘灼热重者,黄连用至3克,加木香5克,蒲公英12克;胃阴不足,口舌干燥者,加沙参、麦冬、石斛各10 克;便秘者,加瓜萎仁、火麻仁、郁李仁各6克;脘痞烦热者,加栀子、黄芩各6克;久痛人络,舌暗有瘀斑者,加丹参10克,赤芍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窦炎,中医辨证为痰热中困、胃失和降型,症见胃脘胀痛,烦热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病案举例徐某,女,40岁,工人。
胃脘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嗳气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
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
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加味黄连温胆汤主之:炒黄连2克,吴茱萸1克,元胡、姜半夏各10克,甘草4克,竹茹、陈皮、枳壳各6克,蒲公英、茯苓各12克,木香5克。
服4 剂。
二诊:经治后,胃脘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
原方既效,续用前法。
原方加火麻仁10克,服5剂。
三诊: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1解1次。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c29740941ea76e58fa04f6.png)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国医大师董建华脾胃病治疗经验
![国医大师董建华脾胃病治疗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8be515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9.png)
国医大师董建华脾胃病治疗经验董建华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在论治脾胃病、温热病、妇儿等专科疾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颇高的学术造诣,为医界同道所推崇。
学习和继承董老论治脾胃病经验,有利于后学者感悟其在辩证和处方方面灵活精妙的大医风采、启发中医临床思维和提高学术水平等。
1通降论董老认为东垣论脾胃成病,多由内伤所致;内伤不足而偏用补益之法,故创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
董老论治脾胃病,则善从胃之和降的生理特点入手。
阳腑胃病以通降治法为主,久病及脾或素体脾虚,则脾胃同调而复中焦升降之职。
胃气之所以表现出“和降”的生理特点,与胃腑阳气阴液相互调和密切相关,即胃腑阳气的温煦、推动与阴液的濡润配合得当,饮食入胃才得以腐熟、润降。
叶天士亦强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
然而胃之和降,与脾之运化升清、肝之疏泄升发、胆汁胆火之通降、肺之宣发肃降、大小肠之传化下行等其他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胃为传化之腑,只有保持通降之性,饮食水谷才能下传至小肠以分清别浊。
胃喜通降而恶壅滞,病则胃失和降,出入废则气机郁滞,故治疗上董老强调以通降为要。
所谓通,就是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散其郁滞,以承胃腑通降下行之性,使气机调畅。
胃腑实者,宜祛邪导滞,和胃通降;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中有滞,宜补虚行滞,和胃通降。
董老临床运用通降法治疗脾胃病时,将其概括为十法:即理气通降、化瘀通降、通腑泄热、散寒通降、平肝降逆、导滞降胃、升清降浊、辛开苦降、辛甘通阳、滋阴通降。
由此可见董老论治脾胃病时,着重于“通”,补法亦常寓于“通”中。
2气血论董老总结脾胃生理特点,认为中焦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与人体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焦脾胃的络脉系统较其他脏腑更为丰富,除所属同名经脉分支的络脉外,尚有“脾之大络”与“胃之大络”;脾胃络脉除了营养脾胃本身,又输注气血津液于经脉以灌四旁。
因此,脾胃功能直接影响气血和其他脏腑功能的盛衰。
国医大师(徐景藩、朱良春、周仲英、邓铁涛、颜德馨)老中医论治胃肠病
![国医大师(徐景藩、朱良春、周仲英、邓铁涛、颜德馨)老中医论治胃肠病](https://img.taocdn.com/s3/m/7b8deb6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f.png)
国医大师(徐景藩、朱良春、周仲英、邓铁涛、颜德馨)老中医论治胃肠病五、国医大师徐景藩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学验俱丰,尤其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经验独到。
其治疗脾胃系疾病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法统方,获得了显著疗效。
徐丹华将其徐师治疗脾胃系疾病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十法。
1.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胃不和证。
证见胃脘胀痛,痛及两胁,每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常伴嗳气,舌淡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和为法。
疏者通也,疏泄通畅乃治肝之主要治则;和者顺也、谐也。
常用方如柴胡疏肝散,此方出自《景岳全书》。
临床应用时,徐师反复指出必须随证加减,方药变通。
疏肝常用药如炙柴胡、香附、紫苏梗、橘叶等。
根据不同兼证再选择加减药物,凡兼脘腹痛证者加白芍,解郁则加郁金、合欢花(或皮),久郁心神失养者加百合、淮小麦、炙甘草等。
通络如橘络、丝瓜络、当归须、炒川芎、路路通等,胸胁疼痛者亦可酌加旋覆花等。
凡肝胆失疏,胆热逆于胃府或湿热内蕴者,治宜疏肝利胆,药如柴胡、枳壳、黄芩、青蒿、金钱草、海金沙等。
胆液反流至胃者,酌加柿蒂、刀豆壳、赭石、制大黄等。
肝热犯胃者加牡丹皮、山栀子。
腑行不畅则配大黄、瓜蒌。
胃气不和而上逆者,酌加半夏(姜半夏或法半夏)、生姜、茯苓、陈皮。
胃中有热则选加黄连、黄芩、蒲公英。
胃气不和,内有湿浊者,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薏苡仁、草豆蔻、石菖蒲等随证选用。
胃气久滞及血,或因出血后血瘀内留者,治当和胃行瘀。
药如当归、赤芍、丹参等,痛者宜延胡索、五灵脂,兼寒者配加降香、九香虫。
胃与食管相连,胃与食管同病者甚多,治宜和胃利咽。
咽管不利者,常加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畅达气机。
木蝴蝶利咽疏肝,亦常作为佐使,随证加减。
属痰气交阻者,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用法半夏、厚朴或厚朴花、茯苓、紫苏梗。
有热者酌配锦灯笼、射干、蚤休、黄连等。
每常佐以石斛、麦冬、玉竹等疏润结合。
2.健脾和胃法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均为脾胃病常见而主要的病因,脾胃气虚亦是常见的证候。
潘金辉名老中医治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潘金辉名老中医治脾胃病的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d6b67a02768e9951e738e0.png)
坏死 、 增生等 以及代谢 障 碍所引 起 的组 织病理 反应 , 正
和血瘀 的病机 相合 。临床 上 医案 有 阳虚血 瘀 者 , 宜 治
[ 8] 崔 公 让 . 医药 治 疗 前列 腺 肥 大 良性 合 并 尿 潴 留 1例 [] 中 J .河 南
中医 .9 5 8 2 . 1 8 , :5
[ 按语 ] 国医学 所 指 血瘀 证 范 围 十分 广泛 , 祖 寒邪 外 侵 , 伤 , 虚 阳弱 , 外 正 血热郁 积 等均可导 致气机 阻滞 ,
经脉阻塞 , 亦有 “ 病 多加 瘀 ” 说 。脉 管炎 属 于 血管 久 之
[ 4] 陈 玉华 , 守 义 等 . 董 乳腺 增 生 性 疾 病 11 治疗 分 析 [] 中 国 中 08例 J.
中医 .9 9 1 ( ) 4 — 4 . 19 ,9 3 : 8 9
慢性疾 病 , 由于血液 循 环 障碍 , 管 闭塞 , 以微 循环 血 尤
的障碍 导致 的缺血 、 淤血 、 血栓等 病理改 变 。崔 氏认 为 此病又 属于炎 性病 变 , 症所 引 起 的组 织 渗 出 、 炎 变性 、
・
60 ・ 2
光 明 中医 20 09年 4月第 2 4卷 第 4期
CG C A r 09V l4 4 J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 p l 0 .o 2 . i2
脊 3 g 川续 断 3 g 独 活 2 g 赤 芍 2 g炮 附片 2 g 桑 0, 0, 0, 0, 0,
状 。常用 丹参 , 花 , 红 赤芍 , 仁 , 桃 苏木 , 寄奴 , 刘 乳香 , 没药等 活 血化 瘀 , 络 止 痛 ; 蚣 , 蝎 , 蛭 走 窜 经 通 蜈 全 水
单兆伟运用“仙鹤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
![单兆伟运用“仙鹤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2a5470d10a6f524ccbf8561.png)
活血 调 经 、 杀 虫 消积 、 抗菌消炎 、 抗 肿瘤 等 诸 多 功 效 出 我 院 院 内制 剂 “ 清 幽 养 胃胶 囊 ” , 临床 收效 显 著 .
i l l
。
笔者 有 幸随单 老 门诊 , 现 将其 运用 仙 鹤草治 疗 消 药 物 组成 包 括 党 参 、 白术 、 丹参 、 黄芩 、 仙 鹤 草 等 健
量少精当 , 和 缓醇 正 , 口感 较好 , 用药 以不 伤 脾 胃 为 时 , 还应重视健脾益气 , 临 床 多 配 伍 炙黄 芪 、 党参 、 先。 处 方用 药最 多八 至 十 味 , 却 收效甚 佳 。单老 治疗 白术 、 茯苓 、 炙甘草等健脾升清以降浊 , 乌贼骨 、 大
脾 胃病 , 常 以 健脾 益 气 配助 运 之 品 , 使 补而 不 滞 , 养 贝抑 酸止 痛 , 白及 和木 蝴蝶 护膜 生肌 。 阴益 气 配 和 胃之 药 , 使 补 而不 腻 , 尤 善灵 活 运 用 “ 仙 1 . 2 解 毒 杀 虫可 清 幽 仙 鹤 草具 有 解 毒 杀 虫 的 功 鹤草” 配 伍 组 方治 疗 消 化 系统 疾病 。仙 鹤 草 为 蔷薇 效 , 单 老在 治 疗 慢性 胃炎伴 幽 门螺 杆 菌 感染 的患 者 科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龙 芽 草 的全 草 , 性寒 , 味苦 、 涩, 时也 常 配伍 使 用 。单 老 认 为 , 脾 胃气 虚 及湿 热 阻 滞 归肺 、 脾、 肝经 , 有收敛止血 、 止带止痢 、 补虚壮体 、 是 慢性 胃炎伴 幽 门螺 杆 菌感 染 的病 理 基 础 , 并 研 制
化系统 疾 病 的经验 介 绍如 下 , 以飨 同道 。
1 临 证 配 伍 散 痞 满
脾 清热 、 化瘀 解毒 之 品 。单老 喜用 仙鹤 草配 伍黄 芩 ,
名老中医夏度衡治上消化道溃疡经验
![名老中医夏度衡治上消化道溃疡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c4bd63c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1.png)
名老中医夏度衡治上消化道溃疡经验夏度衡,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对脾胃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卓著。
夏老认为,肝胃气滞所至上消化道溃疡临床多见,患者常自觉胃脘胀痛,痛及两胁,喜叹息或易怒。
夏老曾拟肝胃百合汤治了上消化道溃疡中医辨证为肝胃气滞者,疗效好。
肝胃百合汤组成:百合15克,甘草6克,柴胡、郁金、乌药、川楝、黄芩、丹参各10克。
功效:调肝和胃活血。
主治:上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
症见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情性急躁,舌苔薄白,脉弦。
中医辨证为肝胃气滞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0天为1疗程。
方中以百合、甘草调中利气,柴胡疏持解郁,调畅气机;郁金属血中气药,以降胃气而解郁,活血而止痛,乌药与川楝为伍,疏肝降胃,顺气止痛;黄芩性味虽属苦寒,但与辛温之乌药相配,能避寒凉之性而取苦降之用,以降胃气。
丹参、郁金活血通络,以治血而调气。
综观全方,从调畅气肝胃气机入手,以复其脾胃之升降,从而达到治肝安胃之功。
本方为夏老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及慢性胃炎的基本方,临床运用只要辨证准,加减用之,均能收到满意疗效。
随证型加减:1.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灼热,得冷则舒,泛吐酸水,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加蒲公英、生牡蛎各15克。
2.寒热相杂型:症见胃脘胀痛或堵闷,呃气则舒,口苦而干,烦躁失眠,纳少腹胀,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小弦。
加蒲公英15克,良姜3克。
3.脾胃虚寒型:有偏虚寒与偏气虚两种情况。
偏虚寒者症见胃脘冷痛,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脉小弦。
加良姜6克,党参10克。
偏气虚者胃脘隐痛,得食痛减,纳少便溏,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小弦。
加黄芪、党参、升麻各10克。
随兼症加减:吞酸加生牡蛎或瓦楞子10克;嘈杂加沙参8克;刺痛不移加桃仁10克;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生蒲黄6克;胃脘急痛加白芍12克;呕吐加枳实、白术各10克;便秘加火麻仁9克。
作者:***。
国医大师李玉奇治脾胃秘诀
![国医大师李玉奇治脾胃秘诀](https://img.taocdn.com/s3/m/7e4fa54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a.png)
国医大师李玉奇治脾胃秘诀导读: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是著名脾胃病专家,从医60载,专研脾胃病30余年,在脾胃病的诊治上颇有造诣,曾提出了著名的“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
他经过不断积累,刻苦钻研,反复临证,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症”的理论。
我在近一年时间里有幸随侍李老身旁,获益良多,现将师翁诊治脾胃病之体会与大家共享。
1.观舌识病舌象学概括起来包括舌体、舌质、舌苔的改变。
李老在多年来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发现,舌象能准确地反映出萎缩性胃炎发展的不同阶段、轻重险恶及恢复程度等。
这不仅是凭借临床经验,还有临床各项检查为依据。
从舌象学可以初步诊断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和溃疡、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前期。
这都经过胃内窥镜活检得到病理证实,符合率达到95%左右。
望舌体临床常见以下四种类型:板状舌体:此种舌体平直宛若木板,伸缩自如,舌尖椭圆,系脾胃虚弱之象。
临床多见于浅表性胃炎及浅表萎缩性胃炎。
香蕉舌体:舌体圆细而长,状若香蕉,尖细根粗,体窄而厚,舌体伸出向下微弯,形若香蕉。
舌体表面不平,附着颗粒状物,如谷粒撒于舌面。
此种舌体为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乃脾气大伤胃阴耗损之象。
胖鱼舌体:此种舌体临床多见,舌体宽大肥厚,膨胀满口,其状愚笨。
其病机为湿浊内蕴,日久化热,湿热郁蒸而成。
此种舌体多伴见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萎缩性胃炎进展期。
锯齿舌体:舌体偏薄偏长,边有齿痕,齿形清晰。
此形舌体为气阴两虚,内有虚火所致。
糜烂性胃炎、溃疡病、疣状胃炎、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常见此舌。
舌质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如下五点:红绛亮带舌:舌质红绛兼紫,舌体两边颜色稍浅,表面有津液敷布,望之反光,形成周边约0.5cm的亮带圈,老师将此亮带圈命名为“舌周边瘀血带”。
此亮带舌为重度萎缩性胃炎的典型舌象,胃腑的其他疾患少有此舌。
猪腰舌:舌质色深紫,无苔,舌面有津液敷布,光滑如镜,状若猪肾切面。
舌之根神俱无,常有舌痛或灼热感,此为瘀血明征。
国医大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全都是精华
![国医大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全都是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7b0e2a7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8.png)
国医大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全都是精华王绵之教授对于脾胃病有其独特的认识及用药特点,本文作者随先生学习和跟诊过程中,发现其中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现整理如下,请品读!稻芽12g,炒枳实9g理气化痰;食滞酿生痰热,则加大贝母12g,瓜蒌皮18g,连翘9g 清热化痰;泛酸明显加煅瓦楞子15g或乌贼骨15g制酸和胃,入汤以煅瓦楞子为好,入丸用乌贼骨为佳。
脾胃病常以脾胃虚寒为本,痰食积滞为标,治疗以治本为主,兼顾治标,健脾益气的同时不忘消食化痰。
总之,祛邪不过权宜之计,像大贝母、瓜蒌甚至黄芩等清热化痰药,待胃肠痰热一清,即宜去之,不得长时间使用,更不能滥用黄连、石膏等大苦大寒之品,折伤脾胃阳气。
先生治疗脾胃病,善用生姜,从一片到五片(每片五分钱币大),最多可用至60g,或直接用鲜姜汁一滴至数滴,和药汁同服。
用生姜寓意有三:其一,生姜起调味作用,有助于去除其他药物的异常气味,达到调和诸药的作用;其二,加生姜后有助于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充分发挥药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其三,也是最主要的作用,温胃助运,以利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若病见胃寒重,腹中痛,可用良姜3g代替生姜,盖其辛辣之性更强,散寒止痛之力更大。
脾胃病从脏腑关系而言,与肝、大肠关系密切肝与脾胃同处中焦,功能上关系密切。
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肝主疏泄,协助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在病理状况下常出现肝木克土,土壅木郁或木土两虚等病变。
如女子素体脾虚,复因月事来潮,经量过多,血海空虚,肝无所藏,则肝脾两虚。
如乙肝患者初期邪毒湿浊阻碍脾胃,脾胃运化失常,而土壅木郁,出现脘痞纳呆,胁肋胀痛,大便黏滞不爽;日久脾虚木郁,而倦怠乏力,胁肋胀满疼痛,大便溏泻;最终邪毒湿浊留恋,肝脾俱亏。
调理肝脾,先生常以逍遥散出入,根据木郁、血虚、脾虚三者的轻重主次,调整用药。
血虚甚常见两目干涩,发酸发胀,女子月经后更加明显,治以当归、炒白芍为主,补血和血。
当归苦辛甘温,苦能下,辛能散,甘能缓,温能补,故功能补血又行血,其甘味缓肝脾之急,甘温能补益脾气;白芍酸甘微寒,养血柔肝;两药相合,散收兼顾,肝脾并调,临床常合生地12g,麦冬12g,石斛12g,增强滋阴养血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
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
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
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
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
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
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
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
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 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
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
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
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
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
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若消化性溃疡属脾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益智仁12克摄脾涎。
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
患者 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
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
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脉沉细。
临床诊断:胃溃疡。
中医辨证:中阳不足,寒凝气滞。
治法:温补中气,散寒开胃。
处方:炙黄芪20克,党参、刺猬皮、白芍各15克,饴糖30克(烊化),高良姜、肉豆蔻、香附、檀香各10克,鸡内金12克,砂仁(后下)、桂枝、炙甘草各5 克。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胃脘偶有隐痛,胀满不适,嗳气,纳食增加,但食量未及病前,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缓。
治法:温益中阳,健脾和胃。
处方:炙黄芪30克,高良姜12克,香附、旋覆花各8克,饴糖 30克(烊化),白术、刺猬皮、木瓜、枸橘各15克,佛手10克,白蔻仁、炙甘草各 5克。
14剂,水煎早晚服。
三诊:患者服药后,除饮食过饱后偶发胃脘胀满外,余无不适,纳食恢复正常,精神好转。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胃镜报告:浅表性胃炎(轻度)。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慢性浅表性胃炎饮食保养】饮食上调养总原则:无刺激性,含低纤维质,易于消化,具有充足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进餐时要放松,保持心境高兴。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发多与饮食因素有关,如持久饮用烈性酒、浓茶、咖啡、过量的辣椒调味品和摄取过咸、过酸与过粗糙的食物重复刺激胃粘膜。
更紧张的另有不公道的饮食风俗、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或由于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长时间缺乏使胃粘膜变性。
主要浮现是上腹饱闷感或疼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烧亲信胀等症状。
鉴于饮食对浅表性胃炎的致病有关,以是饮食调治对治疗浅表性胃炎有侧重要的意义。
1.避免吃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缩咖啡、生蒜芥末等对胃粘膜有损伤的食物,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冷、过热和过度粗糙的食物。
可选用易于消化食物并注重罕用油炸、油煎等烹饪办法。
食物宜平淡软烂。
2.增添营养、注意选择营养代价高的蛋白质食品和维生素丰硕的软食,如牛奶、豆腐、胡萝卜和一些发酵的食品,食物要细嚼慢咽。
3.饮食要有规律,守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养成杰出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承担。
三次正餐食量较少可于餐间准时加餐。
留意食物搭配,最好有干有稀,有蛋白质食物也有少许主食。
【慢性浅表性胃炎保健小处方】1、糊口有规律,表情悲观,戒烟忌酒,切勿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2、少食多餐,避免难消化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
3、有胃闷胀、泛酸、嗳气者,宜用吗丁啉或胃复安,饭前半小时服用。
4、有胃部胀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药。
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少少数人恶变胃癌,是以每一年须举行一次胃镜复查。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革,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病因病机、西医熟悉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
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凸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排泄。
多发于胃窦,偶然有大批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突出,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化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展,甚或消失,常伴随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平衡,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因为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发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熟悉脾胃衰弱为其内涵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劳过度为其引发因素。
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末路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勤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闲则气机不舒。
脾胃素虚,加上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顺畅,郁滞胃脘,起落变态是本病的根本病机。
症状辨证缓性胃炎年夜多无较着症状,部门患者呈现上背饱胀没有适、胃脘隐痛、喧闹嗳气、厌食恶古道热肠等。
普通胃体胃炎可睹厌食、体重加沉,或伴血虚;胃窦胃炎或陪胆结石,特别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发慢性腐败而出现明明痛苦悲伤、喧闹、炽热等,严峻时可泛起小量上消化讲出血,如呕血、乌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医书本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
本人经多年索求,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归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
中医治疗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期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摸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实10-12g、黄连10-20g、生姜6g、半夏10g、厚朴10-15g、人参10-20g、炙甘草6g、白术10-15g、茯苓10g、麦芽15g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欠安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反面者,合柴胡疏肝散;怒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顺较着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真假删减。
保健常识(1)公道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连结表情愉快,以避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
病历举例张学伍,男,35岁,因胃脘胀痛,嘈杂于2003年3月8日救治。
自述患慢性胃炎10余年,时轻时重,此次复收并加重4月余,多方治疗无效。
现觉胃脘胀痛显明,食后减轻,伴嘈杂嗳气,轻度恶心,大便秘结,疲惫气短。
胃镜提醒:胃体部粘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
胃窦部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糜烂和渗出。
查:患者瘦削,面色无华。
中上腹压痛。
舌苔厚稍黄,脉沉稍弦。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
中医辨证:脾虚积滞、胃气上逆。
中医治疗:健脾消积,和胃降逆。
处方:枳实(肤炒)12g、黄连(吴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薄朴(姜炙)10g、人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茯苓10g、炒麦芽15g、苏梗12g、黄芩8g、瓜蒌12g、陈皮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嘱:戒烟酒,忌辛辣。
二诊:2003年3月14日,自述胃脘胀痛减轻,食欲好转。
原方加砂仁8g,减黄连4g,连服18剂。
三诊:2003年4月6日,自述胃脘胀痛、嘈杂嗳气基本消失,恶心消失,精神食纳好转。
本方增减服2月余,诸症消失,精神食纳转佳。
随访2年正常。
许红容,男,46岁,内受古乌海市人,5005年8月8日,因慢性胃炎、胆囊炎复发,胃脘胀痛网上述诊。
患者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结石反复发作12年,时轻时重。
本次1月前复发,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现觉胃脘灼热,胀痛明显,痛及胸胁,伴厌食恶心,嘈杂嗳气,心烦头昏,便秘尿黄,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