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二-教学文档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惯,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
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简单运用观
学生学习能 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研究生物方法,但缺乏
力分析 对植物种子结构和种子萌发过程认识,对用种子繁殖没
有经验。
教师要认真设计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选
教师要准备好不同时期萌发的种子,提高学生探究实验 择与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植物种子的萌发》
称
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才能了解种子的功能, 教材分析
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1.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爱护、保护生物的行为习
的质量。
在对比实验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最爱提问的是煮
熟的植物种子为什么不能萌发?家里的谷子和冰箱里 教学过程
的种子为什么不能萌发?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控制
好实验变量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实例,再 课例研究综
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 述
纳、总结,得出新的知识。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植物种子的萌发》
称
学生只有在观察并了解种子结构的基础上,才能了 教材分析
解种子的功能,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目标
描述植物种子的组成 说出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我校是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来自农村,对种子的萌 学生学习能
发有最直观的体会,对本节课内容应该容易学习和掌 力分析
握。
采取观察讨论,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
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
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
教学策略选 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
择与设计 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
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
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和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和反思主讲人:胡玲霞学校:农十师一八一团中学班级:初一(2 )班人数:47 人课时分配:2 课时时间:2010年12月11 日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一、教材分析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的萌发”是开篇。
绿色植物的生活史就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历程。
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起始阶段。
与旧教材相比,就内容而言,新教材突出了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突出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本节课中“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重在训练学生对照实验的设计,“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重在训练学生抽样检测的方法。
对照实验的设计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会这种方法也为物理、化学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和抽样检测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对照实验的设计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种子的萌发有感性认识,不少学生在小学自然课种植过辣椒。
), 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分析诗词、画图、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
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针对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材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并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二)能力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抽样检测的方法。
并通过收集资料,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种子的萌发过程”在生物圈中完成的这一事实,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并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
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
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
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
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
特点,它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更有利于了学生的接受。 力分析
通过“生活经验”推测种子萌发的条件,在原有知识引
领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思考,既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
的,又增加了学生求知的热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将知识反映于实际,通过实验观察的现象,到选
择其一条件深入探究,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 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 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 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 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 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 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 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 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 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 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种子的萌发教案与教学反思精品教案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案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问题的提出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2.作出假设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3.制定计划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
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
推测实验结果。
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
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5.得出结论: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交流探究的过程,分析结果。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
为了让学生较好的地完成探究活动,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我对教学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例如:将探究实验的过程延伸至课堂外,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
本堂课在课前,学生和教师都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充分给予了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
本节课通过导入环节,学生们只提出来了种子的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此外,我们应该还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环境条件,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着学习。
初中生物_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子的萌发》第一课时一、目标确定:(一)课标解读《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图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被子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课程标准对本节知识方面的要求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为此教材安排两个探究实验,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发芽率,目的是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感知种子萌发也需要一定的自身条件。
关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得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这一结论。
同时,这个探究活动还引导学生领悟什么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会设计含有多个变量的对照实验。
“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是《课程标准》的另外一个要求,由于本节是这一章的第一章,所以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这里。
在“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栽培一种常见的植物,观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长发育以及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
通过让学生直接感知被子植物一生,有助于学生对整章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字探究”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十个主题的首位,让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围,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被子植物一生虽然从受精卵的发育开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能直接感受到的是“种子的萌发”,同时在上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种子结构的内容,因此在本章所讲述的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中,把“种子的萌发”作为开篇,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接着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最后简要介绍种子萌发的过程。
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标就是一个探究实验。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与反思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特点,明白种子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途径。
2.观察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光照条件下的萌发过程。
3.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萌发过程。
难点:观察和理解种子萌发的原因和机制。
三、教学准备:1.种子:大豆、花生或其他较大的种子。
2.土壤或湿润的纸巾。
3.盛水的透明容器。
4.手电筒。
5.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种子的重要性和植物生长的方式,引出本节课将要探索的问题:种子的萌发过程。
2.激发兴趣(约10分钟):教师将提前准备的大豆或花生种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种子的外观,触摸表面的质地。
鼓励学生猜测种子内部的结构。
3.实验探究(约30分钟):a.将湿润的土壤(或湿润的纸巾)装入透明容器中,让学生将种子埋入土壤中,然后添加适量的水,覆盖容器。
b.将一部分种子的容器置于暗处,另一部分置于光照明亮的地方。
c.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种子的变化情况,包括外观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情况。
4.总结归纳(约10分钟):根据学生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种子的萌发过程,总结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植物故事,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时,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种子萌发的原因和机制。
4.在实验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细节和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
5.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记录的习惯,通过记录和对比观察结果,帮助学生形成对种子萌发的整体认识。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的起点,也是植物的繁衍方式之一。
种子萌发的科学教学在学校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然而,在进行种子萌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种子萌发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在种子上加水,观察其萌发的过程,来进行种子萌发的教学。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但缺乏对种子萌发的原理和机制的深入讲解。
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背后的科学原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种子萌发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种子萌发原理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
其次,种子萌发的实验条件和方法缺乏多样性。
在传统的种子萌发实验中,我们通常只是给种子加水,然后观察其萌发的过程。
这种实验方法过于简单,没有体现种子萌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实际上,种子的萌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加入不同的条件和因素,观察不同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另外,种子萌发的教学时间和机会较少。
由于教学进度的安排和课时的限制,种子萌发通常只是在特定的实验课中进行,学生接触到种子萌发的机会有限。
这样一来,学生在对种子萌发的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种子萌发的教学时间和机会,将其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例如生物课、实验课等,让学生多次接触和实践种子萌发的过程。
此外,种子萌发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记录,来评价学生对种子萌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者实验报告,让学生展示对种子萌发的理解,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3.2.1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
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一)教学目标1、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二)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三)难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五)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部分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和土壤。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
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
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种子萌发生物教学反思
种子萌发生物教学反思引言种子萌发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课程,通过观察种子在适宜环境下的各种反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萌发过程。
然而,传统的种子萌发生物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种子萌发生物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问题一:实验内容单一传统的种子萌发生物教学通常只涉及种子的萌发反应,忽略了其他与种子相关的内容。
这种单一的实验内容无法充分展示种子的复杂生物学特性,导致学生对种子认识的片面性。
建议一:拓展实验内容为了拓展种子萌发实验的内容,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种子相关的实验项目。
比如,可以设计观察种子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变化,或是研究种子对不同激素处理的反应等。
通过拓展实验内容,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增强他们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问题二:实验过程缺乏互动性传统的种子萌发实验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的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实验结果,无法真正理解实验的意义和背后的科学原理。
建议二:增加学生参与度为了增加学生在种子萌发实验中的参与度,可以让学生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的完成都参与其中。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确定实验变量,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过程和原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问题三:实验结果无法有效展示传统的种子萌发实验通常只有简单的实验报告,无法全面地展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建议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对种子萌发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实验报告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或进行小组讨论,并撰写实验总结。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结论通过对种子萌发生物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种子萌发生物教学需要拓展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对种子生物学特性的了解。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之一,对于植物学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科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首先,本节课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即通过现场实验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给学生展示种子的不同发芽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实验设计的步骤过于简单。
在实验过程中,我只展示了种子的发芽过程,而没有涉及到种子的结构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这样一来,虽然学生对种子的发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功能和生长过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实验设计中加入更多的内容,包括种子的结构和生理过程。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虽然我在实验前向学生介绍了实验的目的和步骤,但是在实际实验中,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观察,对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缺乏积极的参与和思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需要在实验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我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有些学生对于种子发芽的原理和条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我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种子发芽的理解偏差,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另外,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也总结到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
首先,我发现通过实验展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亲自观察和体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利用实验、观察和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生》第一课时教课反省在本节课是《种子的萌生》第一课时,这一节内容波及到感情教育,着重培育学生团联合作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其次,本节课内容少,知识点少,这就给我的教课方案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通读教材,理清教课目的和要点以后,我将本节课教课方案为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一开始导入时,以学生的喜好为出发点,引入了国王散发种子动画。
一下子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为何破的种子或许煮熟的种子就不可以发育成植株呢?”。
由此从认识种子的构造下手睁开教课,在此过程中,我从实质出发让每位同学察看黄豆种子的构造,进而引出各部分的功能。
这此中培育了学生们独立思虑,独立研究的能力。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但只有黄豆种子这一种构造。
这时我用了玉米的种子,可是玉米的种子各部分构造不是特别显然,因此我直接采纳ppt 展现其构造让同学们察看。
在这以后我实时让同学们进行概括比较玉米与黄豆的异同。
最后回到本来的问题,让同学们回答。
同学们也基本上都能说出正确答案。
本节课教材内容发掘深刻到位,教课方案新奇,但也有不足之处。
1、因为课前准备不够,致使上课时媒体出现故障,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停留。
2、从种子的构造到构造的功能之间没有过渡,这样就出现了思想的跳跃性,对学生的学习不利。
3、在教课的过程中不可以一味的运用多媒体,而摒弃了板书。
它们之间应当有很好的联合。
4、关于学生的回答,应当实时评论。
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
每次上课我都保持着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因为每天都是美好的。
固然在这此中有苦有累,可是每次我都有收获,这感觉真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种子的萌发教案与教学反思金品教案
1.小麦播种后,浇水过多种子不容易发芽的原因是()A.缺乏空气B.胚已死C.温度过低D.水分过多2.早春播种以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可以促进早出苗的原因是 ( )A.防止害虫破坏 B.防止鸟类取食种子C.保湿、保温、有利于萌发 D.种子萌发需要避光3.将颗粒完整的活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约25℃条件下分别播种. 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里, 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A.甲先发芽 B.乙先发芽 C. 同时发芽 D.都不发芽:4. 小明很喜欢吃绿豆芽。
可是绿豆芽是如何长出来的呢?他特意向市场里卖豆芽的老伯伯咨询。
老伯伯告诉他,要想得到又长又白的豆芽,需要将绿豆种子放在底部有孔的塑料桶内,上面再盖一层布。
要经常向桶内浇水,但又不能将绿豆泡在水中。
不浇水时可将桶盖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不多久就会长出豆芽来。
由此看来,下列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的是()A.水分B.空气C.阳光D.适宜的温度5.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满足所有环境条件后,一些种子仍不能萌发,其原因在于()A. 没有适量的水分B.种子自身条件不具备C. 没有适宜的温度D. 没有充足的空气6.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选出了1000粒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有40粒种子未发芽,这一批种子的发芽率为()A.4%B.40%C.9.6%D.96%7.下列有关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胚根发育成胚B.子叶发育成叶C.茎主要是由胚芽发育而成D.胚乳的营养供胚形成时用8.我们食用的大米,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可能萌发,主要原因是()A. 去掉了果皮B.去掉了种皮C.去掉了胚乳D.去掉了胚9.“黄豆芽”的可食部分的细长发白的部分,主要是有黄豆种子的哪一部分发育成的()A.胚根B.胚轴C.胚芽D.子叶10. 保存种子,能延长其寿命的环境是()A.低温、潮湿、高氧B.高温、潮湿、低氧C.高温、干燥、高氧D.低温、干燥、低氧11、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的空气,是由于种子不停地进行()A.制造营养B.蒸发水分C.呼吸D.制造氧气12、下图是李伟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我是结合学生的学情的前提下,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学会操纵实验变量,探究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为了解决这个重难点,我让学生当一回小科学家,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一组“对比实验〞。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学生对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找寻答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
本节课的亮点有三:1、实验材料中装种子的容器我引导学生尝试创新。
如改为用纸杯或塑料杯,用个装置把种子放在杯子的不同位置——浸没在水中、在水的外表、没有接触水,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
2、课后实践——种植绿豆。
我把教材发豆芽改为种植绿豆。
因为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观察植株的一生,包含种子萌发、幼苗的生长,观察植株的开花、结果,甚至收获种子。
这可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于是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理想的萌发容器便于观察,例如用透明杯装沙子。
种子的摆放的位置也是一个关键,把种子放在杯的周围,这样才便于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3、新课学习后,进行知识竞赛,分男女两队进行比赛。
竞赛题目的难度是有梯度的。
这样可以让人人都可以参与,与此同时让爱挑战自我的学生有个表现的平台。
效果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反应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再上一个X,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师生的努力,本节课得到导师和各位同行的欣赏。
如教态富有激情;及时因势利导,课堂生成自然;课堂转换角色,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作为引导者,同时特长倾听学生的想法与见解;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
其实我也有要改良的地方。
例如在探究实验的六步骤这一环节中,如果作出假设这一环,我引导学生分析深刻一些,本节课的教学效率会更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二
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反思一,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课标要求,为设计教学策略确定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学会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这节课重在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得出实验结果。
把握好课标要求,为设计教学思路和环节指明了方向。
反思二,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
既要立足于课本,又要超越课本,不拘泥于课本。
除了水分、温度、空气,如学生提出的光照、土壤、肥料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没有必要当堂指出必需条件和不必需条件,否则会框死学生的思维。
这也就是体现现代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和问题性。
反思三,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的编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突出重点和围绕突破难点是个关键问题。
在学生自主研学和合作交流时,要充分留给学生时间,教师不要过多干预,但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与预设是否一致,为下一步交流、反馈、点拨、讲解做好准备。
反思四,合理恰当运用课件。
避免一些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简洁实用。
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环节过渡,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
反思五,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我们的科学课应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究科学”。
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科学知识,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认识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