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一、教师手册电子版

1.教学目标

2.教学要点

3.文本详析

4.思考题思路提示

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1.作者简介

2.本文雏形──作者给妻子的信

3.专家评论

三、其他参考资料

四、全文搜索

五、教学图片资源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散文集《湘行散记》的基本情况。

2.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深沉的生命感喟。

3.体悟文章作者在平凡人生事相中发掘诗意、保持生活原生态的叙写方式。

二、教学要点

1.文章的主旨。

2.文章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特色。

3.文章对生活原生态的叙写和诗意的美学追求。

三、文本详析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他20世纪20年代初离乡出走,十多年后(1934年初)重返故里时,已是享誉全国的知名作家。他乘船由常德沿沅水溯流而上,于沿途将千里沅水及各支流流经的湘西乡村的景物人事记录下来,写成给妻子的信件,后经

整理结成一部系列散文《湘行散记》,成为现代散文的名作。那是一部连续性的长篇散文,由十一个单篇组成。本文即是其中一篇。

就结构层次来看,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第二部分(从“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至“灶中正火光熊熊”):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第三部分(从“邻近一只大船上”至“也是很显然的事了”):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温习”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第四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发的对湘西人历史命运的思考。

本文是根据作者中夜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而写的,是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独异的人生形态。湘西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地交界处,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艰辛。沈从文作为有着苗族血统的湘西作家,用一支有灵性的笔,突出地表现湘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形式,描绘了湘西下层人民永远用血泪打发日子,世代相沿的悲苦命运;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为生存、为实现其人生权利与尊严所作的努力。

本文中写到的吊脚楼,是湘西特有的建筑奇观;而它所着重描写的“水上人”(水手及随船旅行者)和“妇人”(妓女)们的关系,也是一种带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的特异的生活。《湘行散记》以许多篇幅叙写了沅水流域水手和沿河码头吊脚楼妓女的故事;他们的艰辛、凄凉、悲惨的命运,在其他的一些篇目中得到了表现。而这一篇着重表现的是其人生形态的另一面。作者写沿河吊脚楼成为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们等解除疲劳与寂寞的落脚处,写船上人过了瘾,胡闹已够,下船途中与窗口妇人的对话,写他们也是眼泪也是笑的动人的哀乐,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劳作,等等。通过对湘西下层民众这些生活情状具体细微、极富实感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在艰难处境中对人生的顽强与执著,被压抑被摧残的生命力的坚韧与强悍,掺和着泪与笑的生活的庄严和忠实。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勇敢地为生存而搏战,同时在不无畸形的形式中追求着真挚缠绵的情与爱。这些内容使本文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沈从文“最亲切熟悉的”就是他的故乡,一条绵长千里的沅水及其支流两岸的乡村人事,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农民、水手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在他看来,他们的生活,近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其中蕴藏着血与泪,也蕴藏着“正直素朴人情美”。作者描写这些,既是其人生经历使然,也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标准和人生理想。所以作者在记叙上述人和事的时候,没有作简单的道德评判,也超越了普通的“同情”,更没有丝毫的猎奇之意。他把自己的生

命溶入其中,感同身受地“认识他们的哀乐”,深切地感到“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方面农家生活的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作者还几次讲到他的“忧郁”。这种忧郁、哀戚亦即悲悯的情思,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他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午夜中“赶白”的“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继续存在。”“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皆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这种人生的感喟,因与具体的生命形态相联系,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感,而有了哲理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本文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美学追求。本文在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没有舍弃生活中本有的原生态中充满生命活力的元素。而“舍弃”往往是一部分“主题先行”作品的常用手法。创作需要“提炼”与“剪裁”,但不能先存了一个表现什么、歌颂什么的念头,并以此为标尺,大施刀斧。要知道删芟了枝叶,也决然得不到花果的(鲁迅语)。本文中,吊脚楼中男子吃荤烟的情景,楼屋中的场面,水手和妇人短暂相聚构成的“一幅图画”,都被作者不加修饰地、传神地记录了下来。作者的追求是“始终保持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一切还带‘原料’意味”。这样的记叙和描写具有高度的自然生动性,是那些“提纯”了的作品所无法相比的。

可以参照沈从文在旅行过程中给夫人张兆和的家书,看看作家是如何捕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如何提炼主题和改写素材的。(见《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说作品保存了生活的“原生态”,并不意味着它是板滞、芜杂、生硬的记录。本文感人之处的另一个方面,是其在展示那种自然和人生的景观时,既是严格写实的,又是渗透了主观色彩的,就像作者所说的“注入他个人的想象与感情”。在写吊脚楼中水手们吃烟或烤火歇息时,写在楼屋中留下名片的各色人物的命运时,写水手与妇人的情爱时,写邻船人或作者自己离船上岸时,均以想象之笔出之,主观的视角无处不在,这比一件事一件事的实写,更有概括力,也更有蕴涵。作者听到小羊固执而又柔和的叫声,心里感到忧郁和软和;看到大小红白名片,猜想主人们的命运,心中很激动;想到水手和妇人的哀乐,引起无言的哀戚;回忆十五年前自己的事,对于人的命运感到十分惊异;听见水面上“赶白”的声音,望见火光时,感觉迷惑与沉默等等,作者的感情流贯全篇。可以说,作者是用心灵之笔绘出“动人的画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