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二)yw_2012_02_1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

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3、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同。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

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粗字正音:

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咎(jiù)好(hào)游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⑤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⑥其进

欲难,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

“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 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

作动词(也有人认为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⑨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⑩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

为动词)

3、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指出下列句子属何文言特殊句式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这就是……的缘故。)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省略句,随(之)以怠)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

二、整体感知

1、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2、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

3、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三、探究:文中作者将自己的所得进行了阐述,从哪些方面来阐述?"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讨论归纳:从四方面阐述:

⑴突出"志"的重要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⑵说明"力"的重要性: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⑶说明"物"的重要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⑷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只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四、品味:第4自然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鉴赏: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六、合作交流: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