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可在网上看!直接搜索《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即可,内容和我们讲话时的差不多。谢谢。
时间:2011年1月22日
主讲: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唐少莲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六十九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唐少莲博士,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说起中国文化我想我们要记住有一个近代文化大师,他叫做辜鸿铭,是一个很怪的老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结婚在东洋,干活在北洋。他讲过一句话,他说“美国人博大纯朴,但是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但是不博大;德国人博大又深沉,但是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文化那么深沉,也没有美国文化博大,也没有英国文化纯朴,但是它比这三个民族都灵敏;只有中国文化四者兼备,既博大深沉,又纯朴灵敏。这是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我很欣赏这个怪老子的讲法。今天唐博士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他在对比的过程中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含蓄的内敛的阴柔文化,他是一个讲人情,讲面子的情感文化,是一个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重视家、国和整体,是一个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是一个“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同时他是一个重视经验和直觉的悟性文化。
由于有了中国文化这样的一些特点,所以就形成了中国式的这种管理智慧,管理智慧里面唐博士给了我们6个特点,第一叫“和而不同”;第二叫做“以人为本”;第三叫做“道德齐礼”,“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第四个是基本路径,叫做“中庸之道”;《三字经》里面讲中不偏,庸不易;第五就是因变制胜;第六是“无为而治”,这是中国管理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今天唐博士演讲的主要内容。
唐博士是70后的,在我们这个论坛上算是比较少的,他是湖南双峰人,曾国藩的老乡,双峰出了很多人物,网上是这样来描写他的,“这个家伙履历比较长,听他自己说自己以前是中专毕业教小学,后来又考本,考研,读研究生,又考博,读博士生,厉害”。他有两个大的特点,除了高中没有上过,什么学都上过,小学、中学、中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都上过。第二他什么课都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培训、MBA之类的都教过。所以,他讲课的特点是见多识广,干练洒脱,声音宏亮,用词精当,很善于把深奥的东西讲浅,也很善于把浅的东西讲深奥,因为他会把股票什么统统搬到课堂上来。所以他会在轻松、幽默、生动活泼之中,让你忘记那些无风的夏天,或者多雪的冬天。有请唐博士!
唐少莲:大家好!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选择这样一个课题,乃是基于对两个问题的追问:第一是作为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基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上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受中华文化哺育和浸染的我们又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不同于西方人的国民性格与民族精神?第二是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管理智慧亦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一度对西方管理理论趋之若鹜的中国人蓦然回首时,却发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其实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管理思想资源。那么,我们应该
如何实现这种中国式的管理智慧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转化,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管理思想体系呢?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交流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二是中国式管理智慧如何可能。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几个不同国家的人同在咖啡馆喝咖啡,却发现杯子里有一只苍蝇。首先发现苍蝇的是一个英国人。他很惊讶,当然也很生气。但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觉得不好意思在公众场合发作,就把钱掏出来压在咖啡杯下,生气但一声不吭地走了。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日本人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啪”地把咖啡杯砸得山响,“八格呀噜”地一顿狂吼,把服务员一顿臭骂。第三个是个美国人,他发现了那只可怜的苍蝇,微笑着把服务员小姐叫过来说:“亲爱的小姐,在我们美国喝咖啡不是这样的。在美国喝咖啡,边上会有一小罐牛奶、一小碟方糖,外加一小碟苍蝇。当然,糖和苍蝇是由顾客自己决定放不放的,他想放多少就放多少。”故事讲到这里,我想向朋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是一个中国人在喝咖啡时发现了苍蝇,他会怎么样?
答案或许会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无论你的回答是什么,你所认定并确信的那个答案一定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基本特质。
那么,在一种文化比较的视野中,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到底具有哪些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人不一样的特质呢?
1.中国文化是含蓄内敛的阴柔文化
关于中国文化阴柔或是阳刚的特质,相信有朋友会援引《周易•乾卦》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刚强不屈的阳刚之气。此固然不错,因为中国文化本就是刚柔相济的文化。但今天我所讲的中国文化特质是在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说,相较于开放、张扬的西方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更具有含蓄内敛的阴柔特质。
中国文化的阴柔特质首先就表现在中国人对含蓄与意境的追寻。有个故事:相传纪晓岚刚进翰林院时并不引人注意,连太监总管都不认识他。某次,太监总管见他身穿蟒袍,手拿折扇,觉得有点意思,便出了一上联: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这上联不算太俗,嵌有春夏秋冬四季。纪晓岚也觉得蛮有意思,刚好老太监说的是南方口音,便脱口而出: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对句不仅道出了东西南北,还巧妙地调笑了老太监的那个“东西”早就被阉割了。众所周知,“东西”是个万能词汇,但却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含蓄地表达特定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中,含蓄和意境都是一种美,它渗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成为一种艺术态度和生活自觉。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对含蓄与意境的追寻可谓无处不在。例如,我们过去把“上厕所”叫做出恭、登东,现在一般也说成方便、解手;男女之事,西方人说“make love”,我们则叫“巫山云雨”,更给人增添如梦似幻和神奇瑰丽的遐想。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余音绕梁、余味无穷”,一直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饺子”文化,把好东西包在里面,需要细细品味;西方文化则是“匹萨饼”文化,把漂亮东西都摆在外面,更加一目了然。
中国文化的阴柔特质还表现在中国人的谦虚和内敛。“鄙人”、“在下”、“贱内”、“拙荆”、“犬子”、“斧正”、“哪里哪里”等自谦用语比比皆是。中国人在外人面前习惯于贬低自己,把成绩和功劳归功于上级和同事;而外国人则更强调自己的努力和优势。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中国人在竞选或是竞聘某一岗位时,往往要谦虚地说: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