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探讨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417df2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b.png)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探讨中国式管理是指在中国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管理风格和理念。
在中国,管理方式与西方的管理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式管理注重集体主义、官僚主义的特点,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重视权威和秩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式管理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企事业单位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管理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中国式管理强调集体主义。
中国是一个重视集体的社会,人们倾向于将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前。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管理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式管理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的意识和团队的精神。
在中国的企业中,许多决策是集体讨论和决定的,强调团队的力量和共同的目标。
这种集体主义的管理风格可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中国式管理存在官僚主义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官僚体制,这种体制给中国社会和企业管理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中国的企业中,常常有严格的层级关系和繁琐的规章制度。
决策常常需要上级的批准和授权,层级关系复杂而严密。
一些决策的执行速度较慢,需要多次传达和确认,以确保没有犯错。
这种官僚主义的管理风格常常被批评为效率低下和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此外,中国式管理也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
在中国的企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往往对事业的成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些高层管理者通过自己的人脉和关系来获取资源和机会,这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中国的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常常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和能否晋升的重要标准。
这种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管理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不公正和不合理。
最后,中国式管理重视权威和秩序。
在中国的企业中,领导者通常被赋予较高的地位和权威。
员工对领导者的意见和决策往往采取服从和执行的态度。
中国式管理注重层次分明的领导和从属关系,强调员工的纪律和规范。
这种权威和秩序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管理效率,但也可能限制了员工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导致组织僵化和缺乏活力。
国学智慧与中国式管理
![国学智慧与中国式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73ed8ed0d233d4b14e69e8.png)
我所谓的这套“中国文化管理思想”其实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或技巧,只是我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合后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后我发现,在中国做企业经营所需要的科学管理方式,和西方倡导的科学管理方式有着重大的差异。
如今在管理中我们常遇到一些管理尺度与方法上的问题。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员工相处太过亲密,本以为可以和下属打成一片,方便管理与沟通,可结果却是走的越近,越难管理,失去了威信,员工随意妄为,有令不从;而严厉些吧,员工又觉得你很苛刻,产生了抵触情绪,依然工作效率不彰。 此时,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中国历史文化中流传、积淀下来的智慧,因为,我们今天的意识形态与行为习惯都来源于此,追本溯源,这里应该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李总刚创办公司的时候人员很少,算自己在内只有十几个人。他想这个时候没必要太严格,要与大家兄弟般相处,大家才能尽力为公司做事,于是和下属兄弟相称,不分彼此。可一段时间后,李总发现自己的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员工经常有令不从,自作主张,迟到、早退,纪律散漫,虽然拿李总当兄弟看待,也认真做事,但工作效率却很低。有时员工间或工作中出现矛盾、问题时,无法可依,李总作出的裁决80%大家都是不满的,虽然李总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与牺牲,大家却依然不满意,不理解。此时李总才意识到,当初的想法是错的,决心整改,于是,推出了严明的公司章程、客户拜访制度、差旅报销制度、利润分配制度等一系列规章。本指望可以扭转目前的散漫、混乱局面,可谁知刚一推出就遭到所有员工的抵制,一时间,怨声载道,口水漫天:认为李强不是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了,赚了钱,公司壮大了就拿元老开刀…… 虽然李总制定的这些规定合情合理,但是已经习惯了散漫工作环境的员工哪受得了突然的严格约束,有辞职的,有消极怠工的,有我行我素的,一时间,公司几乎进入了瘫痪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0a35425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d.png)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为庞大的文化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领域中的借鉴价值,并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类似于“中庸之道”的理念,即“中和为贵”。
这一理念提倡在管理中追求和谐与平衡,避免极端与偏激。
在组织管理中,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应该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管理者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使组织运转顺畅。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本主义。
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对于管理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管理者看来,雇员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个机构中最有价值的资本。
管理者应该尊重雇员,关爱雇员,使雇员感到受到重视和关心。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雇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组织获得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话:“养儿防老”。
即便在现代社会,这一家庭观念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管理者可以从家庭观念中得到启发,将组织视为一个大家庭,员工则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管理者应该关心员工的成长和福祉,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使员工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忠诚度。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对待时间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与时间观念有关的思想,即“时刻记得时间恰如金”。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管理中的时间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管理者应当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浪费和拖延,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合理地运用时间,对于组织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智慧与协调。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种思想,即“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该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协调。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具备智慧和协调的能力。
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同时积极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注重道德选择,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的智慧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6f7d232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6.png)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的智慧第一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管理的智慧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谋略,其中的“民本”、“和谐”、“谋略”等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学习运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及时总结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 并将其上升为理论, 将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做出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本;和谐;谋略;企业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 管理与文化日益渗透并融合为一体, 从某种意义来说,管理是文化的产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古老的, 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智慧却有着永恒的魅力和价值。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谋略, 用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 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一、“民本”的人力资源思想与企业管理早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就得到日本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他们把孟子“民为贵”的思想结合本名族的思想,形成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
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视, 古代思想家强调管理者的“修己、正身”, 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 反复探讨“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等;二是对作为管理客体人的重视, 在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对关系上, 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 把“民”看作成败得失的根本, 高度重视黎民百姓的需求愿望。
“民本”思想同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传统文化对人特别是对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高度重视, 直接体现为后来民主管理的思想萌芽。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用一个人才,比利用好一项技术成果意义更深远。
在美国的企业管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192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公司所有工程师会诊了4个月毫无进展,只好邀请移居美国的德国工程师斯特曼斯去帮助。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7186b31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1.png)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第一篇:国学中的管理智慧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整个二十世纪,是国学的空前灾难时期,因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入侵,加上国内知识界人士的全盘西化努力,还有反右、文革的再摧残,使国学已趋于衰亡。
在西方文化的极端疯狂发展已使人类吃尽老天报应之苦头的今天,全人类精神痛苦剧烈、人为灾难深重,在这种前提下,重振东方文化、使之产生挽救人类、避免整体灭亡的重要作用,这已成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
国学乃智慧之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
承载先贤之智,传承国学实为神圣之使命。
得大师亲传,问道天下,可感悟国学之博大精深,可感知至广大而尽精微的万物妙道,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可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可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更可练达成就事业之博大胸怀。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沁浸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
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国学中蕴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智慧国学管理智慧在企业管理中有多处体现。
1.国学与制度规范当今的企业,是要靠文化留人、文化聚人的,由国学衍生出来的企业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最令员工钦佩的,而孔子将古人祭祀礼仪中的“礼”从宗教范畴推广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
“礼”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茅忠群在感性的“仁爱”基础之上,推行理性的“礼”,即为管理的规范与制度。
在此制定的管理制度,必定是符合人性的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运用到国家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2.国学与企业诚信周易“乾”文言》上记载“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内容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eae42a9a8956bec0875e346.png)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内容中国式”究竟为何物?下面就是为大家的什么是中国式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管理无所谓中式、美式、欧式、日式的区分。
各国应该应用相同的管理科学,譬如战略工具、生产管理、营销方法等。
但因文化的差异,各国管理哲学有很大的差异。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考察,大概谁也不会否认中国式管理的真实存在。
所以,从管理科学看,没有中国式管理;从管理哲学看,又有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的奉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
中华文化,以孔、孟为主流,掺以老、庄的自然思想。
而对管理最具影响的,在其注重‘务实’、‘中庸’,以及‘不执着’的态度。
这同时也是中国式的三大特征。
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大概划分为三个阶层,那么有:执行层首重‘务实’,只要大家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实实在在遵照既定的方案去执行,便见成效。
管理层除了务实之外,尚须‘不执着’,因为企业内外环境不断变迁,如果凡事依例而行,固执以往的经验,必然无法因应时、空变化所产生的种种压力,为了权宜应变,以求制宜,就应该‘不执着’,这是中阶层主管最重要的一种素养。
决策层既务实又不执着,仍然缺乏以保证所有决策皆合理,必须切实把握‘中庸’的道理,务求在变化多端的各种状态中,达成其合理的决策。
可见‘务实’、‘不执着’、‘中庸’,一层比一层困难。
‘中庸之道’,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华,可以说是儒家融合道家思想的的结晶。
中庸之道的管理,亦即‘中道管理’,就是现代所倡导的‘合理化管理’。
既然中国式管理即为‘中道管理’,我们不妨称之为M理论。
M即‘人’(Man)、‘中庸’(Medium)与‘管理’(Management)的字首。
中国式管理重人,也重视中庸之道,刚好都涵盖在内,尤其从字形看来,它更是左右均衡,十分切合‘中’的特性。
中国式管理强调变动性,或者说是弹性。
这很适合中特性,但它已经具有通用价值,超越了文化与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文档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f85b95727284b73f24250d2.png)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信念。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通过人情往来而编织的“网络” 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图景。——关系学 中国当代的朦胧派诗人北岛曾写有一首涵义丰 富的诗——《生活》,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3、中国文化是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是高于一切的,常说的大 局意识、大公无私等都反映了这种整体本位的取向。
传统伦理最核心的内容是“三纲”、“五常”、
“五伦”等,以它们为基础,便可以编织出一整套
维系社会稳定的“天罗地网”
6、中国文化是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文化
“秀才赶考”“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
仕在北洋的怪杰辜鸿鸣老先生一夫多妻制”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我们却可以从不同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大意是:无极太极,阴阳互摄;阳变阴合,生生不
息;动静有序,刚柔相济;共生共存,天地人和。
一是阴阳对立, “万物负阴而抱阳”
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
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立的因素相互涵容 四是阴阳轮转,此消彼长,物极必反,动态平衡, 对立的因素永恒地转化生息。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和谐四维度:一是身心和谐,二是人际和谐,三是
群己和谐,即公私和谐,四是天人和谐。
第一个毛病是多欲,即贪图美色美味,贪图
功名利禄。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个毛病是气盛,即盛气凌人,颐指气使,
横行霸道,唯我独尊。 5、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 “内圣外王”的价值内核是“忠孝治国”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1fd3191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a.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
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
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
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
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忘我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
反之,能量占用越少,剩余能量就越大,人的精神状态就越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763a043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8.png)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信仰,是实现有效跨文化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培养员工对文化差 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多元化的工作场景。
领导力发展
德行领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领导者的德行和修养。在现代管理中, 领导者应注重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树立良好的 榜样。
战略眼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略思维强调长远规划和整体观念。领 导者应具备战略眼光,制定并执行长期发展计划,以实现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02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吸 收外来文化,与时俱进,保持了 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
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注重家庭 伦理和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整体性思维 。
法家思想
重视法制和制度化管理,强调规范和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01
以人为本
法家主张法制原则,认为法律是维护社 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主张依法治
国、依法管理。
刑无等级
法家主张刑无等级,认为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受到法
律的约束和制裁。
尚公去私
法家主张尚公去私,认为管理者应该 以公共利益为重,摒弃个人私利,以 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
重刑轻赏
法家主张重刑轻赏,认为严厉的惩罚 比奖励更能促使人们遵守法律和规章 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 理智慧
目录
CONTENTS
•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实践 •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对现代管理
的启示
0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共五篇)
![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共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d99d1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d.png)
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共五篇)第一篇: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课程小论文论文题目: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作者:班级学号:81号指导老师:李宁琪老师完成时间:2012年5月10日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摘要: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管理思想墨家兼爱企业管理1.墨家学说简介1.1 墨家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与儒家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在当时影响极大,有“非儒即墨”之说。
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代表人物:墨子、田俅子等。
1.2 现存著作东汉时期存有《墨子》七十一篇、《胡非子》三篇、《随巢子》六篇、《我子》一篇、《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五十三篇。
特别须指出的是,《墨子》一书中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探讨,可惜在漫长的时间中都没能得到充分地认识。
1.3 主要思想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
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统称为“墨家十事”:兼爱:无差别的爱、去亲疏与社会阶级分别。
非攻:反对主动侵略的不义之战。
尚贤:不分出身贵贱划分人才,唯才是举。
尚同:统一思想上下一心,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肯定了“鬼”的存在,有敬畏感。
中国文化和管理智慧 共29页
![中国文化和管理智慧 共29页](https://img.taocdn.com/s3/m/5a38fc0ebe23482fb5da4c31.png)
班子成员间的和谐问题:
上级领导在班子的配备问题上,要掌握好四个要领: 注意才能的搭配 注意风格的搭配 注意职权的搭配 注意梯队的搭配
在正职与副职的关系问题上,要贯彻“四不”原则: 对正职而言,要做到: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
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 对副职而言,要做到: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
Hale Waihona Puke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人本管理要实现“八个转变”: 要重新认识人,要真正尊重人, 要科学选择人,要合理组织人, 要全面培养人,要全程激励人, 要适当约束人,要真诚关心人。
3.“导德齐礼”:中国式管理的基本路径
《论语•为政》:“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的奥妙在于以身作则。
《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颜渊》篇也说:“政者,正也。子 帅以正,孰敢不正?”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中国式管理启示暗含着一个“道德自觉→道德示范→道德感染→道德辐 射” 这么一个内在逻辑。
“齐之以礼”大体包括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礼教等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忠孝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移孝作忠是中国传统治理的共同 理念。
4.中国文化是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哲学要义 有四: 一是阴阳对立 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构成 一个和谐的整体 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 四是阴阳轮转,此消彼长
中西文化区别: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类型
伦理文化
法治文化
精神追求
修德成圣
皈依上帝
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7f779206453610661ed9f47b.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作者:王运启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第10期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没有灵魂的管理。
对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活动而言,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传统管理智慧的特点。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
在推进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一些“管理给养”。
管理要求:“和而不同”回首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就会发现,和谐管理的种子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就被播下,并结出累累硕果。
《论语·子路》有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什么是“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从,不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加完善;对下不排斥,不压制,能海纳百川,从善如流。
什么是“同而不和”?就是对上一味地奉迎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又大搞一言堂,家长制,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那么,领导者应该如何实施和谐管理呢?关键就是要做到“和而不同”。
《国语·郑语》对“和同之辩”有着深刻阐释,大意是说,不同的因素互相匹配、对立、依存、转化,方能构成多样性统一的变化日新的世界;如果事物只有单调的雷同,则不但不能产生和创造新的东西,反而会使事物归于失败和毁灭。
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一谈和谐管理,就简单地以为是“你好我好,感情重要;相见拉手,张嘴就笑;一团和气,争论丢掉;上上下下,一个腔调”。
其实,这正是传统和谐观所否定的。
和谐并不是一个鼻孔出气,也并非一个声音说话,和谐乃是包含差异甚至对立的统一,太极图中的阴鱼与阳鱼即是如此。
可以说,只有一种声调,就没有美妙的音乐;只有一种色调,就没有华丽的文采;只有一種滋味,就没有可口的美食;只有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评价。
故君子应取“和”而去“同”。
这样,在进行战略决策的时候,各种不同的意见才能充分交流、驳难、融合,最终形成最优方案。
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管理智慧。
21世纪的领导者,要培育“和而不同”的管理智慧,原则上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推崇以和为贵的管理价值;二是要遵循“以礼节和”的管理原则;三是要凝聚“和则多力”的管理共识;四是要贯彻“仇必和解”的和谐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可在网上看!直接搜索《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即可,内容和我们讲话时的差不多。
谢谢。
时间:2011年1月22日主讲: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唐少莲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六十九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唐少莲博士,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说起中国文化我想我们要记住有一个近代文化大师,他叫做辜鸿铭,是一个很怪的老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结婚在东洋,干活在北洋。
他讲过一句话,他说“美国人博大纯朴,但是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但是不博大;德国人博大又深沉,但是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文化那么深沉,也没有美国文化博大,也没有英国文化纯朴,但是它比这三个民族都灵敏;只有中国文化四者兼备,既博大深沉,又纯朴灵敏。
这是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我很欣赏这个怪老子的讲法。
今天唐博士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他在对比的过程中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含蓄的内敛的阴柔文化,他是一个讲人情,讲面子的情感文化,是一个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重视家、国和整体,是一个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是一个“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同时他是一个重视经验和直觉的悟性文化。
由于有了中国文化这样的一些特点,所以就形成了中国式的这种管理智慧,管理智慧里面唐博士给了我们6个特点,第一叫“和而不同”;第二叫做“以人为本”;第三叫做“道德齐礼”,“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第四个是基本路径,叫做“中庸之道”;《三字经》里面讲中不偏,庸不易;第五就是因变制胜;第六是“无为而治”,这是中国管理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今天唐博士演讲的主要内容。
唐博士是70后的,在我们这个论坛上算是比较少的,他是湖南双峰人,曾国藩的老乡,双峰出了很多人物,网上是这样来描写他的,“这个家伙履历比较长,听他自己说自己以前是中专毕业教小学,后来又考本,考研,读研究生,又考博,读博士生,厉害”。
他有两个大的特点,除了高中没有上过,什么学都上过,小学、中学、中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都上过。
第二他什么课都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培训、MBA之类的都教过。
所以,他讲课的特点是见多识广,干练洒脱,声音宏亮,用词精当,很善于把深奥的东西讲浅,也很善于把浅的东西讲深奥,因为他会把股票什么统统搬到课堂上来。
所以他会在轻松、幽默、生动活泼之中,让你忘记那些无风的夏天,或者多雪的冬天。
有请唐博士!唐少莲:大家好!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选择这样一个课题,乃是基于对两个问题的追问:第一是作为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基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上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受中华文化哺育和浸染的我们又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不同于西方人的国民性格与民族精神?第二是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管理智慧亦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度对西方管理理论趋之若鹜的中国人蓦然回首时,却发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其实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管理思想资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种中国式的管理智慧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转化,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管理思想体系呢?所以,今天要和大家交流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二是中国式管理智慧如何可能。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几个不同国家的人同在咖啡馆喝咖啡,却发现杯子里有一只苍蝇。
首先发现苍蝇的是一个英国人。
他很惊讶,当然也很生气。
但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觉得不好意思在公众场合发作,就把钱掏出来压在咖啡杯下,生气但一声不吭地走了。
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日本人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啪”地把咖啡杯砸得山响,“八格呀噜”地一顿狂吼,把服务员一顿臭骂。
第三个是个美国人,他发现了那只可怜的苍蝇,微笑着把服务员小姐叫过来说:“亲爱的小姐,在我们美国喝咖啡不是这样的。
在美国喝咖啡,边上会有一小罐牛奶、一小碟方糖,外加一小碟苍蝇。
当然,糖和苍蝇是由顾客自己决定放不放的,他想放多少就放多少。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向朋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是一个中国人在喝咖啡时发现了苍蝇,他会怎么样?答案或许会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无论你的回答是什么,你所认定并确信的那个答案一定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基本特质。
那么,在一种文化比较的视野中,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到底具有哪些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人不一样的特质呢?1.中国文化是含蓄内敛的阴柔文化关于中国文化阴柔或是阳刚的特质,相信有朋友会援引《周易•乾卦》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刚强不屈的阳刚之气。
此固然不错,因为中国文化本就是刚柔相济的文化。
但今天我所讲的中国文化特质是在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提炼出来的。
也就是说,相较于开放、张扬的西方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更具有含蓄内敛的阴柔特质。
中国文化的阴柔特质首先就表现在中国人对含蓄与意境的追寻。
有个故事:相传纪晓岚刚进翰林院时并不引人注意,连太监总管都不认识他。
某次,太监总管见他身穿蟒袍,手拿折扇,觉得有点意思,便出了一上联: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这上联不算太俗,嵌有春夏秋冬四季。
纪晓岚也觉得蛮有意思,刚好老太监说的是南方口音,便脱口而出: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对句不仅道出了东西南北,还巧妙地调笑了老太监的那个“东西”早就被阉割了。
众所周知,“东西”是个万能词汇,但却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含蓄地表达特定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中,含蓄和意境都是一种美,它渗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成为一种艺术态度和生活自觉。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对含蓄与意境的追寻可谓无处不在。
例如,我们过去把“上厕所”叫做出恭、登东,现在一般也说成方便、解手;男女之事,西方人说“make love”,我们则叫“巫山云雨”,更给人增添如梦似幻和神奇瑰丽的遐想。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余音绕梁、余味无穷”,一直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饺子”文化,把好东西包在里面,需要细细品味;西方文化则是“匹萨饼”文化,把漂亮东西都摆在外面,更加一目了然。
中国文化的阴柔特质还表现在中国人的谦虚和内敛。
“鄙人”、“在下”、“贱内”、“拙荆”、“犬子”、“斧正”、“哪里哪里”等自谦用语比比皆是。
中国人在外人面前习惯于贬低自己,把成绩和功劳归功于上级和同事;而外国人则更强调自己的努力和优势。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中国人在竞选或是竞聘某一岗位时,往往要谦虚地说: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同志们的无私帮助下,我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这些话在乐于表现自己的西方人那里就愣是闹不明白了:既然你只是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而且这成绩还是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的,那大家干啥要选你呢?外国人也许永远也弄不明白:在一种对自吹自擂、飞扬跋扈等现象深恶痛绝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人要不这样表达,那他的竞聘结果可就真不好说了。
或许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这种阴柔特性,中国人为人处世就十分讲究圆融变通。
小时候读过一个故事,说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到一个道观去请道长预测考试的情况。
道长伸出一个指头,一言不发。
秀才们请教是什么意思,道长说:“天机不可泄露”。
秀才没办法,只好走啦。
小道长忍不住了,问:师父,您刚才那一个手指是什么意思啊?道长回答:他们三个若考上一个,那就代表一个;若考上两个,那就代表一个考不上;若考上三个,那就代表一齐考上;若三个都考不上,那就代表一齐考不上。
中国文化的确十分强调权变或是灵活变通。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这是一种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是一种变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是一种变通;“既不犯规,也不犯傻”,这还是一种变通。
据说,一位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因要打官司就对其律师说:我们是不是找个时间约法官出来坐一坐或者给他送点礼。
律师一听,大骇,说千万不可,如果你向法官送礼,你的官司必败无疑。
那人说怎么可能。
律师说:你给法官送礼不正说明你理亏吗?几天后,律师打电话给他的当事人,说:我们的官司打赢了。
那人淡淡地说,我早就知道了。
律师奇怪地问,怎么可能呢?我刚从法庭里出来。
中国人说,我给法官送了礼。
那位律师差点跳了起来,不可能吧!中国人说:的确送了礼,不过我在邮寄单上写的是对方的名字。
这个故事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人行为处事的灵活态度,这种追求圆融变通的灵活性有时还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路。
但这个故事同样充分暴露了中国人规则意识的匮乏,以原则性为代价的灵活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中国文化是重人情讲面子的情感文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
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心理——情感本体的文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最核心部分就是“情理结构”,亦即理智与情感交融。
钱穆在《孔子与论语》中也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
但绝不许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因此,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中国文化是重情的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国文化史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史。
《诗经》“击鼓”篇记载着四句千古名诗:死生契阔(生死离合),与子成说(我和你誓言不改)。
执子之手(让我俩手牵着手),与子偕老(一直到老再不分离)。
上述四句诗,可谓中国人的爱情图腾。
在中国文化中,对情感的表达和渲染是历久弥新的主题,爱情、亲情、友情,喜爱之情与怨恨之情,兴奋之情与痛苦之情......支撑着中国文化从远古走向未来。
但我们这里所指的“人情”更多的是指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谚语。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人之所以不愿意背井离乡、不愿意浪迹天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愿意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熟人生活圈。
“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信念。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通过人情往来而编织的“网络”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图景。
由此所形成的特异景象便是:在中国,最流行的学问是“关系学”。
中国当代的朦胧派诗人北岛曾写有一首涵义丰富的诗——《生活》,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这首世界上最短的诗是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逼真刻画。
与中国人的重人情、讲面子相比,西方文化更强调功利和实惠。
3.中国文化是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是高于一切的,常说的大局意识、大公无私等皆反映了这种整体本位的取向。
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以农业文明为主。
聚族而居是生存的基本形式,家族的繁衍和强大需要每一个个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家族的利益。
因此,整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得以确立,而家族内部所存在的宗法血缘关系又使得这种价值取向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