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研究性课题
大学微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大学微生物课题研究报告Titl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icroorganisms of University Campus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various microorganisms present in a university campus. The research aimed to identify and understand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of these microorganisms using molecular techniques. The investigation included sampling of different areas within the campus, such as libraries, laboratories, cafeterias, and outdoor space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urfaces, air, and water sources,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was analyzed through DNA sequencing and culture-based methods.Introduction:Microorganisms are abundant and diverse across various ecological niches. University campuses, with their diverse environments and human activity, provide an excellent setting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and potential of microorganisms. Understanding the microbial ecology of university campuses also holds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promoting health and sanitation practices within these settings.Methods:1. Sample Collecti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with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including libraries, laboratories, cafeterias, and outdoor spaces. Swabb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ollect surface samples, air samplers for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and water samples obtained from various sources within the campus.2. DNA Extraction: Microbial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collected samples using commercial kits. PCR amplification of the 16S rRNA gene was conducted to target bacterial diversity, while the ITS region was amplified for fungal diversity.3. DNA Sequencing: The amplified gene fragments were sent for DNA sequencing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The resulting sequences were analyzed using bioinformatics tools to identify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and diversity.4. Culture-based Techniques: Some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traditional culture-based techniques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specific microbial species.5. Statistical Analysis: Data analysis, including diversity indices, community comparisons, and statistical measures, was performed to interpret the findings.Results:The microbial profiling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revealed a diverse microbiome. Bacterial and fungal phyla such as 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Firmicutes, and Ascomycota were identified as the dominant groups. The analysis also showed variations in microbial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across different areas within the campus, emphasizing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Discussion:The presence of diverse microorganisms 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ppropriate sanitation and hygiene practices. Further analysis of specific microbial species and their potential roles can help develop strategies to ensure a healthy and safe campus environment.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the understanding of microbial ecology within educational settings. Conclusion:The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d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microorganisms within a university campus.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areas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proper hygiene protocols and proa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a healthy environment. This study 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aiming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microorganisms on student health and campus ecosystems.。
微生物学设计实验_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 根据Logistic模型可以求出与暴露时间相对应的菌体 含量:
图3-6
•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一个具体函数关系式,这 可较准确地得出一定范围内任意时刻的细菌含量。
23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 法 微生物指标
• 姜起源,谢金星,叶俊, 《数学模型》,清华大学 出版社
• 当天平均温度14.1,当时的相对湿度82%,室外有 微风,近几天属阴雨天气。
实验步骤
• 本大组分为五小组,每组两人
• 五个小组依次测室外、实验室、厕所、大厅和超净台的微 生物含量。
• 具体步骤为:清洗双手—酒精清洁手部—用报纸包裹灭过 菌的平板到各个环境中—开盖接种半个小时—盖盖后报纸 包好拿回实验室—取出放入培养箱48小时—取出观察—对 比统计——结果分析
• 熊文山,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微生物检测方法,检测 与分析,2007年第10卷第6期
• /view/1262256.htm
24
25
4、相对于室外、大厅、厕所,教室内空气中的微生 物含量要少,教室内接种的平板里有五个菌落,这 可能跟教室内的空气相对不流通,人流较少等等因 素有关。
5、在超净台上做的实验产生了三个菌落,而且其直 径要小得多。这与其它的比较,微生物含量明显较 少。但是我们认为超净台上空气的微生物含量应该 没这么多,可能在操作中有少许污染。
• 3)同时另用一个平皿只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作为空 白对照。
• 4)待冷却凝固后,翻转平皿,使底面向上,置于 36℃±1℃培养箱内培养48h,进行菌落计数,即为 水样1ml中的菌落总数。
• 5)对每个样品都进行上面步骤并计数。
17
3、菌落计数报告方法
• 在对菌落进行计数时,需要参照GB/T5750.12— 2006中的菌落计数及报告方法。
生物实验创新课题研究的结论
生物实验创新课题研究的结论
1.结论一:通过对某种植物的基因编辑实验,发现特定基因
的突变可能导致该植物对干旱和盐碱胁迫的耐受性提高。
这一
研究结果为改良植物品种以适应不良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结论二:通过对某种疾病模型动物的药物实验,发现特定
药物可以显著抑制疾病的发展和进展。
这一研究结果为新药开
发和治疗该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
3.结论三:通过对某种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行为的观察实验,发现环境温度对其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从而提供了控制该
昆虫种群的新策略和方法。
4.结论四:通过对某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实验,发现特定
成分对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具有抑制作用,为癌症治疗的药物
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候选药物。
5.结论五:通过对某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的分离和鉴定实验,发现特定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活性,为新型抗生素的发现和研发
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结论应该基于充分的实验数据和严谨的分析,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可能的误差和限制因素。
此外,结论也需要
与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和解释,以确保
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微世界观察与实验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微世界观察与实验教案1. 背景介绍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微生物微世界的探索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实验,幼儿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存在与作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验思维。
2. 观察微生物活动第一步,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实验室或户外环境中,用简单的工具如显微镜对不同样本进行观察。
可以收集来自饮用水、土壤、食物等的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指导幼儿发现微生物的形态和活动。
3. 实验教案设计为了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微生物,可以设计以下实验教案:实验一:观察食物变质- 准备:将一些食物样本如苹果、面包分别放置于密封袋内,观察数日。
- 实验过程:幼儿观察每天样本的变化,记录发生的微观生物活动,如霉菌的生长。
- 实验目的:引导幼儿发现微生物在食物变质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实验二: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准备:取自不同环境下的土壤,如花园土壤、树林土壤等。
- 实验过程: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不同土壤样本放置于培养皿中,观察并比较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 实验目的:引导幼儿发现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了解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和重要性。
4. 总结与展望通过观察和实验,幼儿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了解微生物微世界。
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验思维,还让他们认识到微生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多有趣的科学探索主题,拓展幼儿的科学认知和兴趣。
5.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者,我深切意识到微生物微世界的探索对幼儿的成长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他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启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微生物微世界的探索不仅是幼儿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食品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食品工程毕业论文题目一、《微生物学》研究小课题1、灵芝的生产与加工技术的观察研究2、天麻的生产与加工技术的观察研究3、不同消毒剂的抑菌试验4、苏云金杆菌的药效试验5、紫外线杀菌试验6、紫木耳的高产生产试验7、平菇的高产生产试验8、木本植物的扦插试验9、无根豆芽菜的生产试验10、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试验二、食品安全、食品营养方向1、综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2、保健品的发展前景3、有关其中一具体食品的营养素的分析和检测(比如,鱼,肉或红富士苹果等)4、有关其中一类人群的营养调查报告及营养监测5、有关其中一类食品的营养强化(比如,赖氨酸,锌等)6、其中一类人群的营养和健康现状及分析(比如,婴幼儿,女性,老年人,青少年等)7、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及防治8、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原则及防治9、如何科学饮食10、如何正确的摄入其中一类营养素(比如,钙,维生素A等)11、改进生产其中一食品的工艺流程(比如,浅谈改进啤酒泡沫质量的措施)12、综述绿色食品13、综述无公害食品14、分析各国的膳食结构15、综述膳食结构跟体质、性格等关系三、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方向1、微生物制剂的生产与应用2、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3、生物菌肥对植物的影响与作用分析4、质粒的构建和扩增5、现代生物技术在作物品种改良上的应用6、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应用7、魔芋的生长特性及功用8、植物DNA提取方法的探讨与改进9、红曲霉的液体培养方法优化10、大肠杆菌质粒DNA提取方法的优化四、生物技术方向1、生物技术经济学分析2、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3、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4、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5、基因重组技术研究现状6、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7、如何免费利用网上资源--生物技术网络资源的利用8、浅谈生物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9、生物技术与环境治理10、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1、协同第三只手处理府与市场关系探究--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2、保定市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3、消费者食品安全安心度指数的编制4、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5、物联网融合环境食品安全云平台用户模型6、论警察权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运用7、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现状及建议9、食品安全犯罪新特征的中观分析10、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对策1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分析12、浅析食品安全监管13、浅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14、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问题探讨15、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16、论中国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之保健品的监督与管理17、动物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18、我国网购食品安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9、论《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适用20、海外代购食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问题探讨21、试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22、依法治国背景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实践与思考23、浅析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4、食品加工中的污染及其安全检验研究25、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26、肉食品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构建27、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8、理化检测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29、浅谈动物饲料和食品安全的`关系30、我国食品安全的信用与机制研究31、大众传媒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责任32、谈食品检验对肉制品安全的重要性33、食品安全信息与风险监测评估研究34、食品安全管理面临机遇和挑战35、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36、高校食品安全保障与管理模式分析37、我国品牌企业的食品安全控制及其府监管38、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应用39、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立法的建设性思考40、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应重视雇员作用41、食品微量元素添加剂配制方法及功效研究42、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43、贵阳市面制食品中含铝添加剂污染情况44、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45、浅谈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46、浅谈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47、公众食品添加剂知识水平及对风险感知的影响48、浅谈铝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9、如何做好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50、酒类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验51、我国农村居民对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感知及影响因素52、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与实践53、《食品添加剂》微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54、高职院校《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课程探索55、焙烤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检测及监管建议56、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安全性控制57、食品添加剂滥用引发的公众信任危机及应对策略58、浅论食品添加剂企业产品标准中的安全隐患59、地方医学院校《食品添加剂》教学初探60、提高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准确性的对策61、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探讨62、食品包装的色彩心理研究63、食品包装化学物迁移研究的现状及对策分析64、食品包装及发展趋势65、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人性化特征66、府联手协会共建食品包装安全屏障67、食品包装安全控制现状68、加强检验监管提高食品包装卫生安全69、纳米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70、推行食品工业企业绿色管理促进食品工业行业健康发展71、层次分析法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72、小麦胚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73、我国食品发酵工业的研究现状74、食品工业储粮米象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75、食品添加剂如何成为食品工业创新推动力76、食品加工过程中细菌生物被膜的危害及控制77、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柔性化教学的可行性探讨78、元分析方法评估食品加工对果菜中农药残留的作用79、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80、我国食品加工与制造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研究81、食品加工与保藏实验教学对策分析82、我国荞麦食品的加工研究83、浅谈食品级润滑剂在食品加工企业的误区84、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及完善建议85、浅析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关键成本控制86、多规格小批量食品自动包装线设计87、论现代食品包装的触觉设计88、移动互联网融入食品包装促行业升级89、基于儿童食品包装中版式设计的探析90、包装智能化诠释食品绿色安全新理念91、食品包装领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93、食品包装的延伸功能设计研究94、浅析现代儿童食品包装形设计95、低碳理念下的食品包装再设计研究96、食品真空包装机械发展状况及应用97、食品包装设计中情感因素探析98、塑料食品包装中有害物的迁移及测定99、生态多孔食品包装材料的制备与应用100、食品包装机械的自动化控制101、食品塑料包装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研究102、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探析103、食品纸塑复合包装重金属检测工作探析104、食品检测咀嚼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105、刍议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离子色谱法的运用成效106、食品检测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经验总结和教学反馈107、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108、高职“食品安全与检测”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109、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110、食品中违禁添加的非食用色素检测技术进展111、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管理112、浅析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3、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刍议114、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技术问题与对策115、膨化食品中铝含量的不同检测方式对比116、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
微生物学 2023年开放课题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一门学科,而2023年的开放课题则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本文将深度探讨微生物学,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对你对微生物学及未来研究做出更深入的了解。
1.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生活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微生物的生态、分类、生理、病原等方面,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2.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参与了很多方面的生物活动,比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人体内的微生物可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另外,微生物也是一些疾病的致病因子,比如细菌和病毒可以引起传染病。
3.2023年微生物学的开放课题2023年的开放课题是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微生物学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2023年的开放课题可能涉及到新的技术手段、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疾病防治策略等方面。
4.微生物学的重要性与未来发展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可能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微生物、探索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课题将为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5.作者的观点与结论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2023年的开放课题将为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方向。
我们期待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益处,比如新药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进展。
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相信你对微生物学及2023年的开放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你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不仅涉及微生物的分类、生态、生理等方面,还涉及微生物在医学、工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2.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2)
B.在皿底上标记日期等方便
C.正着放臵容易破碎
D.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解析 平板倒臵主要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
平板法。下列有关这两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1
2
3
4
A.均将大肠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孢子繁殖形成,这种菌落才符合要求。
解析答案
1
2
3
4
4.右表是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土壤细菌的培养基配方。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培养基的类型很多,但培养基中一
般都含有水、碳源、 氮源 和无机盐。
上述培养基配方中能充当碳源的成分
试剂
用量
试剂
用量
牛肉膏/g
蛋白胨/g
5
10
琼脂/g —
20 —
是 牛肉膏和蛋白胨 。培养基配制完成
答案
应用示例
2.右图中甲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中的部分操作,乙是平板划线法操作结果。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后才能取菌液 )
A.甲中涂布前要将涂布器灼烧,冷却 B.对于浓度较高的菌液,如果甲中的
稀释倍数仅为102,则所得的菌落不
是由单一的细胞或孢子繁殖而成
C.乙中培养皿中所得的菌落都符合要求
D.乙中的连续划线的起点是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中职学校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广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第十五届特约教研员课题
进行积极探讨 , 努力研究和实践 , 并 开发 出相关 的教学资料 , 希望 丰 富教学手段 。适 当的教学 方法 不仅让老师教得轻 松 , 而且 能让 能为其他课程提供参考 。 学生学得高效 。靖江卫校采用 P B L + L B L双轨式教学模式 , 在教学 中获得 了理想 的教学效 果 , 该 模式强调 以问题为导 向, 提高 了学 “ 有效 ” 是教 学的本质 特性 , 也是 当前 课程改革 的核 心思想 , 生 的主动性 , 培养 了学生 团结协作 的精神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李 更是教育事业实现 内涵发展 的必然要求 。然 而 , 在 当前 学校教学 燕琼 等通 过强调实验前的预习 , 要求 学生积极参与到 实验 的教学
进课堂教学 、 培育优秀学生 的需要 , 也是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 、 提升 习积极性 , 让学生全 面掌握 知识 和技能 。如何更好地 对学生的学
实践 教学是 学生巩 固理论知识 和学会 运用理论 知识解 决 问 严格考试 制度 , 激 发学 生学习热情 。评分 内容有平 时成绩 5 0分 ,
课题 展 示
2 0 1 3年 5月 2 8日
中耳 学卡 奏 彳 生物 学 践 教学 有 性研
— —
广 州中小学 、 中等职 业学校 第十五届特约教研员课题
文/ 苏惠虹 郑达敏
摘
要: 实践教学是学生学 习理论 知识和 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 的高素质技术人 员的重要
线” 的职教 理念 , 实现培养 目标 与社 会对人才需求 的对 接 , 提高教 增强学生 的使命感和学习的紧迫感 。 学的有效性。在“ 工学结合 ” 理论 的指 导下我们 以微生物课程为突 破 口, 采用 任务型教学 、 探究性教学 等方法 , 对实践教学 的有 效性
微生物学实验 课题设计方案
海南师范大学从环境中分离放线菌实验设计方案专业:生物科学班级:2010级一班组长:陈丽娟组员:李万蕊、曹露露、朱嘉宁时间:2012年5月24日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
2、练习、掌握微生物接种、移植和培养的基本技术。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是原核生物,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在土壤中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尤其在有机质丰富、透气性好的中性到微碱性土壤中的数量较多[1]。
土壤颗粒的分散程度对于分离放线菌也有影响。
钱恒段等[2]报道,用胆酸钠处理土壤悬液后土壤分散效果较好,且优于纯蒸馏水。
这可能是因为胆酸钠对土壤腐殖质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从而有利于破坏土壤团聚结构。
据杨宇容等[3]报道,重铬酸钾对土壤真菌、细菌的抑制作用较明显,然而对放线菌并无抑制作用。
而且其价格低廉,如安德荣等[4]报道其可作为理想的放线菌分离抑制剂。
徐成勇等[5]实验证明酵母膏、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也有抑菌的作用。
本实验所用方法为综合徐成勇等[5]及钱恒段等[2]实验结果所得。
三、实验材料1、样品干燥的营养基质丰富的苗圃土2、仪器铲子、牛皮纸、搪瓷杯、锥形瓶、玻璃棒、烧杯、小试剂瓶、标签纸、移液管、接种环、试管、记号笔、酒精灯、电子天平、电炉、恒温培养箱、加压蒸汽灭菌锅、电热干燥烘箱3、培养基及试剂配制(1)培养基(高氏一号琼脂+重酪酸钾培养基)配制:配方:可溶性淀粉20g、K2HPO4 0.5g、1mol/LNaOH、MgSO4•7H2O 0.5g、NaCl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250mg重酪酸钾、PH7.2~7.4。
步骤:用搪瓷杯先量取500ml自来水在电炉上加热。
根据配方,依次称取各种药品加入搪瓷杯中,搅拌均匀。
可溶性淀粉称入烧杯中,加入50ml 自来水调成糊状,待培养液煮沸时加入淀粉糊,边加边搅拌,防止糊底。
之后,加入琼脂煮沸至完全溶化,补足1000ml水量。
生物实验课题
生物实验课题:
1.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
在不同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基因工程实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或动植物进行基因改造和
优化,例如基因敲除、基因沉默、基因过表达等实验,探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3.细胞培养实验: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观察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例如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周期分析实验等,探究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机制。
4.蛋白质表达与纯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和纯化特定的蛋白质,探
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5.动物行为学实验: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和习性,例如动物的社交行为、
求偶行为、攻击行为等,探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和机制。
6.生态学实验:研究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种
群动态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级研究等,探究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策略。
7.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
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究生物分子的功能和进化关系。
8.免疫学实验: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抗原抗体反应、细胞
免疫反应等,探究免疫系统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9.微生物学实验: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和生态等特性,例如
细菌分离培养、微生物群落分析等,探究微生物在环境和生物体中的分布和作用。
10.生理学实验:研究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例如神经传导、肌肉
收缩等,探究生物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样本的综合分析,加深对微生物多样性、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的理解。
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响应研究。
二、实验材料1. 微生物样本:包括土壤、水体及空气样本。
2. 培养基:营养琼脂、选择性培养基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离心机、pH计、无菌操作台等。
4. 化学试剂:包括染色剂、消毒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分离法对不同来源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分离。
-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 记录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时间、pH值等。
2. 微生物的鉴定- 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 对于未知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其分类地位。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设计实验,研究温度、pH、盐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情况,分析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
四、实验结果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结果- 描述不同样本中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微生物鉴定结果- 列出已鉴定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 对于新发现或难以鉴定的菌株,提供详细的鉴定过程和结果。
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展示实验数据,包括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等。
- 分析并讨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五、讨论与结论1. 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微生物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
2. 分析实验结果对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微生物学的意义。
3. 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七、附录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以及实验中使用的表格和图表等。
(完整版)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分类、成分及用途,无菌技术等基本操作技术。
1.2过程与方法: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培养基的分类、成分及用途及无菌技术的操作2.2教学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
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
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专题。
课题背景到目前为止,几十项Nobel生理学和医学奖,化学奖都与微生物学有关。
微生物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分类见课件。
进行新课1.微生物基础知识微生物包括五类: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特点:结构都相当简单,个体多数十分微小.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有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且体内一般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培养基培养基(培养液)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液。
1.1培养基的类型和用途(1)按物理状态来分:培养基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其中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分离、鉴定菌落等。
(2)按功能来分,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3)按成分来分,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
1.1.1按物理状态来分1.液体培养基:增菌2.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纯化,增菌3.半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保种(可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保存菌种)思考:琼脂的来自哪种生物?从红藻中提取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有什么用途?用作为凝固剂1.1.2按功能来分1.选择培养基:回答下列培养基可以分离获得哪种微生物或细胞?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分离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加氮源的无氮培养基: 分离固氮菌不加含碳有机物的无碳培养基:分离自养型微生物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培养基: 分离导入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加入氨基喋呤、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的培养基:分离杂交瘤细胞2. 鉴别培养基:回答下列培养基可以鉴别哪种微生物?加入伊红美蓝的培养基:鉴别大肠杆菌加入尿素酚红的培养基:鉴别尿素分解菌3.用途:选择培养基:筛选并选择培养某种微生物鉴别培养基: 用来鉴别某种微生物的存在1.1.3按成分来分1.合成培养基:根据细胞生存所需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用人工方法模拟合成的。
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件选修1
生长 因子
生长必不 可少的微 量有机物
酶和核酸的组成成 维生素、氨基酸、碱
分
基等
营养 要素
含义
在生物体内含量 水 很高,在低等生
物体内含量更高
作用
主要来源
不仅是优良的溶剂, 而且可维持生物大分 子结构的稳定
无机 盐
为微生物提供除 碳、氮元素以外 的各种重要元 素,包括某些大 量元素
细胞内的组成成分, 生理调节物质;
A.制作固体培养基必须加入琼脂 B.加入青霉素可得到放线菌
导学号 06350102
C.培养自生固氮菌不需氮源
D.发酵工程一般用半固体培养基
[答案] C
[解析] 固体培养基需加入凝固剂,琼脂是常用的,但不
是唯一的,青霉素可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发酵工程一般
用液体培养基。自生固氮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氨,故培
二、无菌技术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__杂__菌____的入侵。 2.消毒和灭菌 (1)消毒,常用方法有__煮__沸____消毒法、___巴__氏___消毒法和 __化__学__药__剂___消毒法。 (2) 灭 菌 , 常 用 方 法 : ___干__热___ 灭 菌 、 ___灼__烧___ 灭 菌 、 高__压__蒸__汽__灭菌。 三、纯化大肠杆菌的无菌操作 本实验使用__固__体____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可 分成_制__备__培__养__基___和___纯__化__大__肠__杆__菌____两个阶段进行。
某些化能自养菌的能 源,酶的激活剂
(4)配制原则 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如培养 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的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分 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的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 学成分的物质。 ②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③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 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最适pH分别为:~、~和~。
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第6页,共48页。
典例精析 2015·广元期中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
同。下列有关一种以 CO2 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 正确的是( )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第11页,共48页。
菌落
细菌的菌落特征因 种而异
第12页,共48页。
常用的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消毒的方法: 1、煮沸消毒法:100℃煮沸5-6min; 2、巴氏消毒法:70-75℃下煮30min或
80℃下煮15min;
3、化学药剂消毒法:用75%酒精、新洁尔
灭等进行皮肤消毒;氯气消毒水源; 4、紫外线消毒;
第3页,共48页。
液体培养基:
表面生长
均匀混浊生长
第4页,共48页。
沉淀生长
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
第5页,共48页。
2.不同的微生物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
3.不管哪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和 氮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 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例如:生长因子(即细 菌生长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如维生 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以及氧气、二氧
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的过程。
2.灭菌: 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包括
芽孢和孢子),而达到完全无菌之过程。
灭菌与消毒技术是微生物有关工作中最普通也 是最重要的技术。
第9页,共48页。
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 孢。芽孢的壁很厚,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例
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11
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一、课题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
b.了解消毒和灭菌方法。
2.能力目标
a.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b.进行微生物培养。
3.情感目标
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课题重点
无菌技术操作。
三、课题难点
无菌技术操作。
四教学流程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问题2: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C、H、O、N、P、S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基本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以上。
【小结】共同归纳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和主要来源。
(2)特殊成分和条件
提醒学生培养基还需要满足不同微生物生长对PH、氧气、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如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霉菌需要将培养基pH调节为酸性,细菌时需要将pH调节为中性或微碱性。
(二)无菌技术
讲解:无菌操作泛指在培养微生物的操作中,所有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
强调无菌操作是培养微生物成功的关键。
1.主要方面
讲解无菌技术主要方面:
(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4)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2.消毒与灭菌的比较
列表让学生进行比较。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遗传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2)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1)革兰氏染色法(2)芽孢染色法(3)抗酸染色法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1)无菌操作技术(2)接种与分离技术(3)纯培养的鉴定与保存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平板计数法(3)生长曲线的测定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1)碳源利用实验(2)氮源利用实验(3)维生素需求实验(4)酶活性实验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1)DNA提取与纯化(2)PCR扩增技术(3)基因克隆与表达三、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2课时)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4课时)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6课时)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4课时)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6课时)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6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4.考核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设施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2.实验室:配备光学显微镜、PCR仪、电泳仪、恒温培养箱等实验设备。
3.试剂与耗材:提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菌株,以及实验所需试剂和耗材。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实验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效果与反馈1.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我研究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
《我研究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我钻研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观点、分类、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二、设计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掌握微生物的特征和发展规律;3. 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微生物的特征和发展规律;3.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4. 微生物实验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验教学;2. 小组讨论和展示;3. 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4. 教室互动和问题解答。
五、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某种微生物的钻研报告,包括其分类、特征、发展环境和应用领域等内容;2. 小组作业:设计一个微生物实验,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3. 实地考察作业:到实验室或者自然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撰写实地考察报告;4. 教室展示作业:展示个人或小组作业效果,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六、评判方式1. 个人作业:内容完备、准确,语言流畅,结构清晰,评分占比30%;2. 小组作业:实验设计合理,操作规范,结果准确,结论合理,评分占比30%;3. 实地考察作业:观察记录详细,分析深入,结论明确,评分占比20%;4. 教室展示作业:表达清晰,互动积极,展示内容有趣,评分占比20%。
七、总结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和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为微生物领域的钻研和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能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本文将就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进行探讨,包括研究方法、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病原微生物研究的方法病原微生物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课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与技术进行探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1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微生物培养是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通过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可将病原微生物培养至足够数量,方便进行后续的实验和分析。
分离则是将微生物从样本中分离出来,以单独研究其特性和功能。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病原微生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微生物的DNA或RNA,从而快速检测其存在。
序列分析则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1.3 电镜观察电镜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研究者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细节结构。
通过电镜技术,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系列研究得以展开。
二、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为医学领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应用,以下对其中的几个应用进行简要介绍:2.1 疫苗研发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而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是疫苗的关键。
通过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研究者可以开发出能够引起免疫反应的疫苗,从而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2.2 抗菌药物研发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抵抗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疗难题。
研究病原微生物,可以帮助发现新的靶点,并提供用于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理论依据,以应对耐药菌引发的感染问题。
2.3 传染病监测与预警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病对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建立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控制传染源的传播,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
三、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发展趋势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以下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3.1 综合性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个微生物的研究层面,而应该进行更多维度和综合性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门空气质量的微生物调查
作者:许岳楷 20122501087
小组成员:蔡润苑,邓佳钰,马优,许岳楷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生物科学二班第二小组,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采用平板沉降法对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不同区域内空气中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以空气中微生物评价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本调查是为了解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空气情况以及获取对于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环境问题的相关改善意见,提出提高空气质量的几点建议,结果石牌实惠多店空气质量较清洁,五山水果店和山东煎饼摊轻微污染.
关键词:微生物;空气;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
Summary : Use flat settlement law to, Tianhe Distric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imen outside Block different regional in the air in the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and mold, and yeast bacteria content detection, and to air in the microbial Evaluation of standard to results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For know, Tianhe Distric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imon outside block air situation and gets for, Tianhe Distric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imon outside Block environment problem related improve views, made improve air quality several point recommendations,
results.
Keywords : microbial ; the air ; Simen outside the block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1 前言
大气作为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空气中的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往往吸附在颗粒物上形成生物粒子,随风散播引发呼吸道疾病,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空气作为媒介传播疾病的情况更为严重.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人口密集区域,餐饮业发达,环境卫生极差,开展对其空气中微生物的检验研究对于控制疾病传播、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概况
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位于天河北路和五山路交汇处,华南师范大学西门正对面.地处繁华地段,距离地铁华师站不到100米,毗邻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人流量巨大,因此存在多家各地特色小吃店,而各家卫生条件参差不齐.总体上,环境条件恶劣.
2.2采样点选择及采样方法
根据西门外街区主要活动的区域(实惠多石牌店、山东煎饼摊(师大后门店)、五山水果店等)选取作为采样点,于2013年冬季进行样品采集.在各功能区人员活动最频繁(一般为晚 17: 00-18: 00))时采样,并设对角线式均匀分布,每个采样点重复采样4次,结果取平均值.
2.3培养基采集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500mL)用于采集培养微生物.
配方:牛肉膏1.5g、蛋白胨5g、氯化钠2.5g、水500mL、琼脂10g
2.4采集方法
采用平板沉降法,将采集所用的三种培养基同时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1.8m,将培养皿盖打开,静置7min,盖好后培养.培养条件为37℃恒温培养48h
表1 华师西门空气采样点环境描述(采样时间: 2013.11.22)
编号采样点环境描述
1 石牌实惠多往来购物人多
2 五山水果店车流量大,往来购物人多
3 山东煎饼摊地面脏,小店面多,人车往来
2.5细菌的初步鉴定
(1)肉眼鉴定法:在每个采样点选择不同培养特征的菌落,挑选菌落数多且独立的培养皿,除做菌落计数外,还根据菌落大小、颜色、表面光滑度、边缘是否整齐、透明度、扁平或隆起、湿润和黏度等特点挑取单菌落分别进行菌株鉴定.
(2)显微镜鉴定:
2.6计算方法
根据培养皿中不同种类的菌落数,计算出平均菌落数,采用奥梅梁斯基公式计算空气中
的各类微生物菌落数,即:
C=50000N/(At),
式中:C为空气微生物含量值,单位为cfu/m^3;A为培养皿面积,单位为cm^2;t为培养皿在空气曝露的时间(min);N为培养皿中微生物菌落数,单位为cfu.
2.6质量评价
采用中科院生态中心推荐使用的空气微生物评价标准,(见表1),进行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评价.
3结果与分析
3.1数据记录
表3华师西门外街区各采样点培养皿细菌菌落总数
公共场所点1 点2 点3 点4 平均值
石牌实惠多18 10 3 11 10.5
五山水果店54 66 29 25 43.5
山东煎饼摊40 55 40 23 39.5
图1、华师西门外街区各采样点培养皿细菌菌落总数
表4华师西门外街区各采样点培养皿微生物菌落总数
公共场所点1 点2 点3 点4 平均值
石牌实惠多18 24 6 16 16
五山水果店69 64 50 58 60.25
山东煎饼摊
43 60 43 23 42.25
图2
、华师西门外街区各采样点培养皿微生物菌落总数
表5华师西门外街区空气微生物测定数据(×)
采样点 细菌总数
微生物总数
石牌实惠多 1.179523 1.179523 五山水果店 4.886597 6.768218
山东煎饼摊
4.437255 4.746178
3.2结果分析:
(1)由表格数据以及图1和图2可知,石牌实惠多店空气质量较清洁,五山水果店和山东煎饼摊轻微污染
(2)不同功能区污染程度不同,采样点五山水果店污染最严重,可能由于五山水果店内空气流动差,人员密集等原因造成空气微生物含量最高,以及水果店腐烂水果多,所以微生物易于存活,实惠多店虽然人口流量大,但是空气流动好,地理开阔,充足的光线使得地面干燥,不利于微生物的存活,从而使微生物数量低于五山水果店,山东煎饼摊附近小店面较多,卫生难以维持,地面废弃物痰迹多,以及食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滋生细菌,因此微生物浓度较高,同时数据显示空气微生物的污染主要由细菌引起,这与其他类似研究成果相一致
4讨论
4.1可行性分析
(1)空气微生物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最大多数人员的身体健康,所以选在各功能区人员负荷最重活动最频繁时采样,即晚 17: 00-18: 00流动人口及就餐人数最多时,使得对结果的评价更具生物学意义.
(2)华师西门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华师师生及附近居民的身心健康.在目前以致病菌作为直接评价空气质量指标有一定技术困难时,以细菌总数作为空气质量的评价指标是简捷可行的方法.
(3)广州市多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东南风,冬季地面以东北风为主导风向,出现频率为27.7%,静风频率高达30.1%.夏季的地面风主要以东南风为主,出现频率为27.8%,静风频率为20.7%.在冬季静风条件下,西门内空气微生物的扩散受外界气流的影响很小,实验结果能反映空气微生物在西门内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的扩散模式.
4.2误差分析
(1)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多数都采用平板沉降法进行采样.但平板沉降法采样确实存在局限性, 加之没有严格执行统一规定的采样条件,使得采样结果存在很大偏差.
(2)目前国家尚无室外空气细菌总数卫生标准.本研究采用中科院生态中心推荐使用的空气微生物评价标准,(见表2),进行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评价,相对准确可靠,不排除存在一定误差.
(3)由于温度降低,人类的活动减少,使得这一结果可能与某些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与采样的季节不同有关,本文主要研究冬季微生物的分布,这一季节空气干燥,温度较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4.3影响空气中微生物的因素
(1)城市空气细菌总数的高低,与人们对空气质量的正确认识并付诸行动有关,同时与城市卫生文明建设、加强城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与管理力度有关.
(2)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的多少取决于室内人口密度、人员活动时间长短及室内通风效果等因素.
(3)人员、车辆活动以及绿化植被是影响室外大气中细菌总数的重要因素.
4.4改良建议
(1)西门外街区街规划设计还需做适当改进,应种植行道树,灌木丛和花卉等, 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空气流通状况和采取加湿措施,尽量降低空气中尘埃粒子数, 减少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改善空气质量.
5参考文献
[1] 高杨,刘铭.校园空气质量的微生物学检查[J]. 科技与企业,2012-04-22.
[2]王瑞君,包帆.宜春市城区空气微生物数量测定及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33(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