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皮亚杰,这位心理学界的巨头,提出了一个关于孩子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就是观察小孩如何理解“对”和“错”的过程。

大家别着急,咱们慢慢来,一起聊聊他的几个重要阶段。

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1.1 规训阶段(05岁)首先,咱们从小宝宝说起。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基本上是由父母和周围的大人来灌输的。

想象一下,刚学会走路的小家伙,刚开始的时候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其实没什么概念。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听话的时候很乖,不听话就像一颗炮弹。

比如,妈妈说“不要碰这个”,他们听了就不碰。

可一旦大人不在旁边,他们可就飞起来了!所以,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其实是很被动的,完全依赖外部的规则。

1.2 规则的游戏(610岁)接下来,咱们进入第二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参与各种游戏,尤其是规则游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小伙伴们在一起踢足球、玩捉迷藏,这时候,孩子们开始学会遵循规则,开始有了对公平和不公平的理解。

这一阶段,规则是不可动摇的,就像金刚石一样硬。

在他们眼里,规则就是一切,谁违反了,绝对要受到惩罚。

不过,有时候他们也会用小聪明来钻规则的空子,比如在家里和小伙伴们玩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偷偷改规则,让自己赢。

哎呀,这种小机灵鬼,真是让人哭笑不得!2. 道德判断的演变2.1 自我中心的道德观(1112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渐转变。

在大约11到12岁的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这一阶段,孩子们渐渐地不再是单纯的听话小天使,开始有了自己对对错的看法。

比如,看到小朋友在学校被欺负,可能会开始思考:“这件事是不是不对?”他们开始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道德问题,像是小小的哲学家。

但可别高兴得太早,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心里常常还在争斗,分不清是非。

2.2 社会契约的意识(13岁以上)最后,咱们来聊聊青少年时期。

这时候,孩子们已经逐渐变得成熟,能把个人的道德观与社会的道德观结合起来。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2)权威阶段(6-7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年长者的命令。

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3)可逆阶段(8-10 岁)这个阶段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
令是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互相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4)公正阶段(11-12 岁)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描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幼儿期的道德相对性到成人期的道德普遍性,逐渐形成了成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个人需求和外部奖惩。

他们无法理解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2. 具体操作阶段(6-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则,并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判断是否道德。

3. 道德情感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和情感。

他们更加关注公正、平等和道德责任,并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 道德思辨阶段(16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道德推理。

他们能够理解和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逐步发展,从个人利益到社会责任的转变。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们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分享玩具和尊重他人。

在具体操作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感受。

在道德情感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在道德思辨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总之,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儿童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过程。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以成为有责任感和正直品格的成年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简介: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并为世人所知。

然而,他也关注并深入了解了儿童的道德发展。

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其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义相对主义阶段和道义绝对主义阶段。

1. 前道德阶段:在此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

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出于个人需求和欲望,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道德规范。

2. 道义相对主义阶段:在儿童约7至12岁的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道德观念。

然而,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理解仅停留在利益和权力的层面上。

他们的道德判断也主要取决于个人利益和适应社会规范是否会导致惩罚或奖励。

3. 道义绝对主义阶段:在约12岁以后,儿童进入这一阶段,开始意识到道德观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还要遵循普遍化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明白道德的绝对性,并能够运用抽象推理思维来解决道德问题。

同时,他们也更加关注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1. 鼓励合作和分享: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并分享他们的资源和想法。

通过这样的活动,儿童可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关爱和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

2. 培养担当和责任感:在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儿童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为他们提供实践道德的机会。

例如,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 激发道德思考:鼓励儿童思考道德问题,并提供引导和启发。

教育者可以通过讨论道德困境、提出问题和引导儿童进行道德推理来促进儿童的道德思考和判断能力。

4. 培养自治性和独立性: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记忆口诀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记忆口诀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记忆口诀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生于1896年,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领域。

他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和理论,其中就包括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顺从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三个阶段的特点。

1.顺从性阶段(5-8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但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对权威的顺从。

他们对规则的理解较为简单,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而且执行规则的人具有绝对的权威。

2.自律道德阶段(8-11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理解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认识到遵守道德规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们逐渐从被动遵守规则转变为自觉地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

3.公正阶段(11-1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关注社会公正问题,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道德问题,并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还关心他人的利益,能够对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作出更为成熟的判断。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阶段,皮亚杰提出了一个记忆口诀:“顺从、自律、公正”。

这个口诀简洁明了,概括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口诀来分析孩子的道德行为。

例如,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对权威的尊重和顺从时,我们可以判断他可能处于顺从性阶段;当一个孩子自觉地遵守规则,并理解规则的内在合理性时,他可能已经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

在教育领域,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口诀来设计适合孩子们道德发展的教育活动。

例如,在小学阶段,教育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意识和权威观念;在中学阶段,则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公正意识。

总之,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及记忆口诀为我们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通过掌握这个口诀,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指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皮亚杰(Edward Lee Thorndike)在1932年出版的《社会道德行为》(Social Behavior)一书中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这本书中,皮亚杰分析了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影响道德认知发展的外部因素、内在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详细分析。

综上所述,皮亚杰提出了四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第一阶段:“简单意志论”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通常不能正确识别出好坏,只能牢记行为的正误,根据“惩罚”和“奖励”来判断行为的正误。

因此,在这个阶段,婴儿的道德认知是以“惩罚-奖励”为基础的,他们将道德行为与奖励和惩罚联系起来,而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价值。

第二阶段:“推理性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通过推理思考来理解道德行为。

他们开始使用抽象概念来思考道德行为,如“公正”、“正义”等,并通过推理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正确。

第三阶段:“社会法律”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将自己的道德行为与社会法律和道德原则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衡量行为正误的标准。

而且,他们也能够理解不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并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

第四阶段:“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自我管理。

也就是说,他们开始能够以道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并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自我控制的境界。

从以上可以看出,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简单意志论”阶段、“推理性道德”阶段、“社会法律”阶段和“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它们是婴儿、儿童和成人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框架。

皮亚杰认为,要更好地促进儿童和成人道德认知的发展,需要创造适合各个阶段的道德教育环境。

例如,在“简单意志论”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惩罚-奖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推理性道德”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推理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判断行为的正误;在“社会法律”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教育孩子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在“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家长和教师则要教育孩子以道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行为,让孩子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达到道德自我控制的境界。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对儿童道德认识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实用阶段、道德互惠阶段和道德原则阶段。

1. 前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出现在儿童出生后的前两年,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儿童在这个阶段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对他人感受不敏感。

2. 道德实用阶段
道德实用阶段发生在儿童3岁到7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存在,但是他们的道德判断还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和需要。

例如,如果做错事情会被惩罚,那么他们就会遵守规则。

3. 道德互惠阶段
道德互惠阶段发生在儿童7岁到11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明白道德规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公正和平等,而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惩罚。

他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开始关注互惠和公平。

4. 道德原则阶段
道德原则阶段发生在儿童11岁以后。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存在,他们能够用道德原则来判断行为是否正确。

他们关注道德完整性和普遍性,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不具备道德意识到逐渐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最终形成独立的道德原则判断能力。

这个过程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教育。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无律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1)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2)图式:“一个存有非政府的、可以重复的犯罪行为或思维模式”。

(3)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4)迎合:就是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发生改变3.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认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内容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4.心智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推动学生的心智发展(3)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5.皮亚杰发展学说对教育的影响:(1)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2)维持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和自主性,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予至自学活动中来。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1-2岁),该阶段儿童缺少按规则去规范犯罪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推论等方面均整体表现出来自我中心女性主义; 儿童处在感觉运动时期,犯罪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用户有关,并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并且该阶段的孩子没任何道德标准,也被称作并无道德阶段,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2-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所以,上面的故事中 6~7岁儿童认为,约翰比亨利坏,因为约翰打破了15个杯子,而亨利只打破了1个杯子,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来判断是非善恶。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1、12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备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作就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至自律;所以上述故事中10、11、12 岁的儿童指出,亨利比约翰糟,因为,约翰就是无意中击碎了杯子,而亨利就是趁着妈妈无此偷东西喝时击碎杯子的,这表明,这时的儿童已注意到了犯罪行为的意图和动机,即为从犯罪行为的主观责任去并作推论。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LawrenceKohlberg)是当代心理学家,1958年他在《美
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他的道德发展理论。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道德发展不是一种恒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特有的道德抉择和决定。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唯我,伦理共认和哲理实践。

第一个阶段是唯我,即道德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在这个阶段,年轻人更看重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决定也往往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的,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而且,他们往往支持公平,但他们的公平只局限于他们自己,对于他人的公平他们不会考虑。

第二个阶段是伦理共认,即道德上受社会影响的发展。

个体开始考虑到更多的人以及他们的利益,他们的行为习惯也和周围的人越来越接近,他们也越来越接受社会的规范和强制,因此他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准则,他们也开始关注更多关于他人的观点,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最后,皮亚杰提出哲理实践概念,即道德上能够独立思考,以理性主义为本的发展。

个体在这个阶段开始以客观的眼光去理解事情,考虑到各种可能性,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最终做出自己理性的决定。

他们也开始考虑更宏观的角度,考虑到更大的范畴,考虑到整体的利益,也更加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它为个体在不同阶段进行道德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它指出,道德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种恒定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同时也提醒个体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提升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以便更好地把握人生,做出更好的决定。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初级阶段到更高级的阶段,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和表现形式也不同。

以下将分别介绍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2-7岁左右,主要表现为儿童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心理还处于较为简单的阶段。

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对或错只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奖励来判断。

他们没有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往往只关注个人的利益。

2.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7-12岁左右,主要表现为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意义和目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能够对一些事情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并能够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儿童在这个阶段能够明确一些基本的道德规则,并能够根据规则来判断一些行为是否正确或错误。

然而,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处于较为具体的层面上,他们的观点还比较固定,缺乏灵活性。

3.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12岁之后,主要表现为儿童开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道德问题。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来解决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适应性的行为选择。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道德观,并能够对不同的道德规则进行评价和思考。

总之,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框架。

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的思维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道德教育和指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轨迹都是不同的,他们可能在不同阶段停留的时间不同,也可能出现在不同阶段的一些特征。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认知发展来建立道德观念。

一、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1.1 感知规则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外部规则和惩罚来理解道德行为。

他们往往会遵守规则是因为胆怯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

1.2 自我中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不同,但仍然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1.3 互惠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互惠和公平的重要性。

他们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权利,并尝试建立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2.1 认知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

2.2 自我中心思维与道德发展:自我中心思维是儿童在道德发展早期阶段的主要特征,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导致道德判断不够成熟。

2.3 社会互动与道德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学习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他们能够逐渐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育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3.1 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成为孩子的道德模范,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场所,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3.3 社会教育:社会也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权利和规则,以及如何正确解决冲突。

四、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4.1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旨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早期的自我中心到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能力。

1. 道德发展的阶段:- 前运动期(0-2岁):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尚未形成道德概念。

- 前操作期(2-7岁):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逐渐理解规则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 具体操作期(7-11岁):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开始理解道德规范和义务。

- 形式操作期(11岁及以上):儿童开始运用抽象思维,能够进行道德判断和决策。

2. 道德发展的关键概念:- 自我中心:在早期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围绕个体的需求和利益展开,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

- 共享视角:随着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逐渐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道德判断:儿童在道德冲突中能够根据道德规范和原则做出判断,并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 道德行为:儿童通过道德判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

3. 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 家庭环境:父母的道德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 学校教育: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培养合作精神的活动有助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 同伴关系:与同伴的互动和合作能够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能力。

- 社会文化: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4. 实践应用:- 家庭教育: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明确的道德规范和榜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道德发展。

- 社会教育: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模范和环境,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道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早期提
出的一种描述个体道德判断和行为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前运动阶段、道德自私阶段和道德互惠阶段。

1. 前运动阶段(前社会性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婴儿和幼儿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还没有形成道德判断和行为的概念,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到直接感官刺激和自己的欲望驱使。

2. 道德自私阶段(道德维护主义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幼儿和儿童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但他们的道德判断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主要是由于他们害怕惩罚而遵守规则。

3. 道德互惠阶段(道德合作主义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青少年和成年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以公正和互惠的原则为基础,形成道德判断和行为。

他们开始考虑他人的利益和社会负责性,并且能够理解和遵守社会共同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在不同的道德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强调了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个体通过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道德判断和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方面的发展过程,以及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思量和行为表现。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1. 前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是在2-7岁之间。

他们的道德观念还未彻底形成,主要通过摹仿和遵守成人的行为来判断是非。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根据成人的惩罚和奖励来决定某种行为的对错,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内在道德准则。

2.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7-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道德规则的存在,并开始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然而,他们的道德判断还是相对主义的,即道德标准取决于社会和个人意见。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考虑到不同观点和利益,并尝试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解决道德冲突。

3.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11岁及以上。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内在道德准则,并相信道德规则是普遍而绝对的。

他们认为道德标准不受个人观点和社会意见的影响,而是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确定。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更加注重公正和道德责任,并开始考虑道德决策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并非线性的,而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可能会浮现回退或者跳跃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

此外,皮亚杰的理论还强调了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规则。

总结起来,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框架,匡助我们理解儿童如何在不同阶段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

通过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道德教育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三阶段理论

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三阶段理论

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三阶段理论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三阶段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威廉皮亚杰于1932年提出的,该理论对比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步骤,并权衡其变化,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道德认识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保育阶段、发展阶段和理性阶段。

保育阶段是整个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指的是婴儿和幼儿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道德认识由他们的家庭和文化环境所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会受到家庭成员的鼓励和褒奖,并且容易受到惩罚。

发展阶段是道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应接受系统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他们也会逐渐赋予道德行为以特定的意义,并同时学习遵守社会和家庭规范。

最后,理性阶段是整个发展过程中最后一个阶段,指的是青少年时期,此阶段的儿童开始从道德原则,伦理价值观和自身道德经历中抽象出秩序和原则,他们还会把自己的道德观点、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原则融合在一起,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念。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三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特点和步骤,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道德发展的变化,从而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把握婴幼儿发展潜能期的重要性,是进一步深化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三阶段理论的重要前提。

有证据表明,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婴幼儿才能学到大量的道德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道德认识和行为。

为此,父母应尽量给予小孩以良好的家庭教育,通过设立一些规范性的行为规则,引导小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此外,学校也可以在儿童道德认识和行为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和实践社会责任,结交和合作的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

此外,学校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更多道德体系相关的知识,使孩子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坚持良好的道德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

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

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

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

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四个部分,分别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互惠主义和道德理解的发展。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相对的。

他们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遵守规则的后果。

1.2 行为表现:儿童在这个阶段往往会依据成人的指导或者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他们认为规则的制定者是绝对权威,无法被质疑。

1.3 道德观念:儿童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是非常绝对的,他们认为道德是由外部规则和权威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内在的价值观。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认知发展阶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2 行为表现:儿童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道德规则的遵守,不再依赖于外部的指导和规则。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认为道德是普遍适用的。

2.3 道德观念: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道德规则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会因为有违规则的行为而感到内疚。

三、互惠主义3.1 认知发展阶段:互惠主义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2 行为表现:儿童在互惠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的道德价值,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利益。

3.3 道德观念:在互惠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公平和合作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决策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违背互惠原则而感到内疚。

四、道德理解的发展4.1 认知发展阶段:道德理解的发展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概念和阶段。

一、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阶段、道义交换阶段和道义原则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惩罚和奖励。

他们缺乏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内化,行为主要受到成人的指导和控制。

2. 道义交换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开始关注公平和互惠,理解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他们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3. 道义原则阶段(10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更加复杂和抽象的道德观念。

他们开始关注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并开始思量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他们会更加注重公正和道义,愿意为了维护道德原则而采取行动。

二、关键概念1. 道德认知:指儿童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从简单的外部奖惩转向理解和内化道德准则,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行动。

2. 道德判断:指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评估行为的好坏。

3. 道德行为: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通过行动来体现道德观念。

三、实证研究和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普通规律和特点。

该理论不仅对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导,也对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1. 教育实践: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在道义交换阶段,教育者可以提供公平和互惠的机会,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义原则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量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对于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理论中,他提出了四个阶段的道德发展,分别是道德自私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道德互惠阶段和道德普遍原则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各个阶段。

首先是道德自私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2岁至4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他们缺乏对别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抢夺其他孩子的玩具,因为他想要它。

接下来是道德相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5岁至10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规则的存在,并开始遵守这些规则。

然而,他们的道德判断仍然相对主义,即他们认为道德规则是相对于个人或者群体的。

他们可能会认为,某些行为是对的,只是因为大人说它们是对的,而不是因为他们理解为什么这些行为是对的。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遵守规则,因为他怕被罚,而不是因为他理解这些规则的重要性。

第三个阶段是道德互惠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11岁至1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是为了维护公平和互惠关系而存在的。

他们开始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权益,并试图通过互相尊重和公正来解决冲突。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意识到如果他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他应该赔偿对方。

最后一个阶段是道德普遍原则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17岁之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各种情境中。

他们开始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努力追求正义和公平。

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会参预社区服务活动,因为他认为这是对社会的贡献。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逐渐发展的,从关注个人利益到关注他人感受,再到考虑社会整体利益。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和培养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匡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

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

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

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

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

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

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

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

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