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原料的制备
发酵培养基及制备
![发酵培养基及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3b211fb5783e0912a2162adc.png)
同理,可以计算并确定B3、C3、D1分别为B、 C、D因素的优水平。四个因素的优水平组合 A2B3C3D1为本试验的最优水平组合,即酶法 液化生产山楂清汁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加水量 50mL/100g,加酶量7mL/100g,酶解 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1.5h。
• 根据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的不同要求选择 • 根据经济效益分析选择培养基
–价廉、来源Βιβλιοθήκη 富、运输方便、就地取材、无毒二、发酵培养基成分选择的原则
• 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成分是不同 的,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培养基,就需要了 解生产根据不同生产菌种的培养条件、生 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化学性质 等确定培养基。
3
2
1
3
2
1
3
18
3
3
2
1
42
不考察交互作用的试验结果分析
(1) 确定试验因素的优水平和最优水平组合
分析A因素各水平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A1 的影响反映在第1、2、3号试验中,A2的影响反映在第4、5、 6号试验中,A3的影响反映在第7、8、9号试验中。
A因素的1水平所对应的试验指标之和为
度。Rj越大,说明该因素对试验指
标判的断影因响素越的大主。次根顺据 序。Rj大1小. ,计可算以
Kjm,kjm
极差分析法-R法
Rj 因素主次
2. 判断 优水平
优组合
试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因素
液化率
A
B
C
D
%
1
1
1
1
0
1
2
2
乳酸菌发酵工艺流程
![乳酸菌发酵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1e244f5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a.png)
乳酸菌发酵工艺流程一、引言乳酸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常见于乳制品和发酵食品中。
乳酸菌能够利用多种糖类和其他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有益细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乳酸菌发酵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蔬菜、肉类和果汁等食品的生产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乳酸菌发酵工艺的基本流程,并重点介绍乳酸菌的生长条件、营养需求和发酵条件等相关内容。
二、乳酸菌的生长条件乳酸菌是厌氧菌,对环境要求严格,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生长。
一般来说,乳酸菌的生长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水分活度、氧气气氛和营养成分等。
其中,温度和pH值是影响乳酸菌生长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合适的温度和pH值可以促进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过程。
1. 温度乳酸菌的生长温度适宜范围一般在25-45摄氏度之间,不同种类的乳酸菌在生长温度方面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大多数乳酸菌在37摄氏度时生长最为迅速,而在45摄氏度时生长速率会显著减慢。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乳酸菌种类和产品特性来确定最适宜的发酵温度。
2. pH值乳酸菌的最适宜生长pH范围一般在4.5-5.5之间,这与其在乳制品和发酵食品中的生存条件有关。
在这个范围内,乳酸菌能够生长并进行正常的发酵活动。
因此,保持发酵液的pH值稳定在这个范围内对于乳酸菌的发酵过程至关重要。
3. 水分活度水分活度是指溶液或食品中水分对细菌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通常来说,水分活度越高,对于乳酸菌的生长越有利。
在乳酸菌的发酵过程中,需要保持发酵液中的水分活度在适宜的范围内,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发酵。
4. 氧气气氛由于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因此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排除氧气以促进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灌装氮气或二氧化碳来创建适宜的气氛条件。
5. 营养成分乳酸菌需要多种营养成分来维持生长和发酵活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矿物盐和维生素等。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添加适量的碳源和氮源,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维生素和矿物盐的供给,以确保乳酸菌的正常生长和发酵活动。
啤酒发酵大概流程
![啤酒发酵大概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af28657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2.png)
啤酒发酵大概流程
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添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是一种含二氧化碳的、起泡、低酒精度的饮料酒。
啤酒的酒精含量一般不超过4%。
"啤酒"的名称是由外文音译过来的,如德国、荷兰称"Bier"; 英国称"Beer",罗马尼亚称“Berea”等。
因为啤酒以大麦芽为主要原料,所以日本人也称啤酒为”麦酒"。
啤酒酿造大致可分为制麦(中小型啤酒工坊可直接采购)→麦芽粉碎(上料、润水、粉碎)→麦汁制备(糖化、过滤、煮沸加酒花、旋沉)麦汁发酵(降温接种酵母)、啤酒灌装等主要过程。
发酵原料及其处理
![发酵原料及其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b87a3e551810a6f424868f.png)
(1) 除铁 将夹杂在原料中的小铁块、螺丝等金属杂物, 用磁选设备除去。
磁选设备的主要部件是磁体,多采用永久磁体。
磁选设备分:永磁溜管和永磁滚筒两种类型。
图1-1
永磁溜管示意图牛牛文图档1分-2永磁滚筒结构示意图1.1.1 发酵原料的化学组成——脂肪
黄豆
三酰甘油 (油脂的主要存在形式1 发酵原料的选择原则
①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② 要求原料内糖类含量较多,蛋白质含量适当。 ③ 原料资源要丰富,容易收集。 ④ 原料要容易贮藏。 ⑤ 对人体无毒害,影响发酵过程的杂质含量少。 ⑥ 原料价格低廉。
享
1.2 原料的预处理
(2)精选 按颗粒长度进行分级,以除去不必要的杂粒。 常用的精选机有:滚筒精选机和碟片精选机两种。 (3)筛选 生产用的发酵原料大多数都是颗粒状的,其中常 含有各种杂质,筛选是其清理除杂最常用的方法。 该过程主要用气流-筛式分离机来完成。 牛牛文档分 享淀粉(starch)
α-1,6-化学组成——糖化学组成——蛋白质黄豆 豆粕 牛牛文档分 享淀粉水解反应
糊精 麦芽糖
复合反应
葡萄糖
分解反应
复合二糖
5-羟甲基糠醛
低聚糖 牛有牛文机库文酸档、分 有色物质
享
2.1.2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Βιβλιοθήκη 解法尽量采用较低 的淀粉乳浓度
盐酸或硫酸
水解压力:0.28 MPa 水解时间:15 min左右 终点检查:无水酒精检查
淀粉 ↓
2.1.2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双酶法制备葡萄糖
α-淀粉酶 (淀粉-1,4-糊精酶)
脱支酶 (淀粉-1,6-糊精酶)
γ-淀粉酶 (糖化酶)
β-淀粉酶 (淀粉-1,4-麦芽糖苷酶)
味精的发酵过程
![味精的发酵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8ada9b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9.png)
味精的发酵过程味精的发酵过程味精是我国传统的食品调味品之一,具有增加食物的鲜味和鲜香的作用。
而味精的制备过程中,发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味精的发酵过程。
味精发酵的原料主要是淀粉和蛋白质。
首先,将淀粉和蛋白质的原料加入大型发酵罐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调整好pH值和温度,创建一个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接下来,添加适量的接种物,如具有味精发酵能力的菌种,然后密封罐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罐中的微生物开始活跃起来。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解淀粉和蛋白质来产生酶,酶的作用下,淀粉和蛋白质被分解成各种有机物。
其中,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和醛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酶的作用还能使得淀粉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进一步转化为一些有机酸和其他物质。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发酵罐中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微生物的生长会消耗掉一些养分,如淀粉和蛋白质;另一方面,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会改变罐内的pH值和温度。
这些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因此,对发酵条件的控制尤为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罐内的液体逐渐变得浓稠,并且产生出了一种特殊的味道。
这是因为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生了大量的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物质赋予了味精特有的鲜味和鲜香。
而且,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氨基酸和其他有机物的衍生物,如谷氨酸和乳酸等,进一步增加了味精的风味。
发酵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处理。
首先,将发酵液进行破胀,以去除颗粒状的物质。
接着,对破胀后的发酵液进行过滤,去除杂质。
然后,将过滤后的液体加热浓缩,以提高味精的浓度。
最后,通过结晶、干燥等工艺步骤,将液体味精转化为固体味精,并进行包装。
总的来说,味精的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微生物通过分解淀粉和蛋白质来产生酶,酶的作用下,淀粉和蛋白质被分解成各种有机物。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基酸和核苷酸赋予了味精特有的鲜味和鲜香。
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步骤,液体味精最终转化为固体味精。
发酵工艺流程
![发酵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005c71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2.png)
发酵工艺流程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过程,常用于食品加工和酿造业。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如细菌、酵母菌或真菌)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其他有用的化合物。
本文将详细描述发酵工艺流程的步骤和流程。
1. 原料准备在进行发酵之前,需要准备好适当的原料。
这些原料可以是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蔗糖、果糖),也可以是氮源(如蛋白质)。
选择合适的原料对于发酵的成功至关重要。
2. 选种与培养在发酵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需要进行选种与培养。
从已知优良菌株中选择适当的菌株,并进行无菌处理以确保培养基不受外界微生物污染。
将选取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并在适当温度下培养。
3. 发酵罐准备准备好发酵罐是进行发酵的重要步骤之一。
发酵罐应该是无菌的,并且能够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通气。
发酵罐的大小和设计取决于所需发酵产物的规模和性质。
4. 发酵培养基制备制备适当的发酵培养基是确保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
发酵培养基通常包含碳源、氮源、矿物盐和其他辅助成分。
这些成分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在适当温度下进行无菌处理。
5. 发酵过程控制在进行发酵过程时,需要控制一系列参数以确保最佳结果。
这些参数包括温度、pH 值、通气速率和搅拌速度等。
通过监测和调节这些参数,可以提高产物的质量和产量。
6. 发酵罐接种将选种好的微生物菌种接种到准备好的发酵罐中。
接种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确保快速启动发酵过程并避免竞争菌株的生长。
7. 发酵过程监测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进行监测。
这可以通过测量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代谢产物的浓度以及其他相关参数来实现。
监测结果可以帮助调整发酵条件以达到最佳效果。
8. 发酵停止与收获当发酵达到预定的终点时,需要停止发酵过程。
这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或添加抑制剂来实现。
将发酵产物从发酵罐中收获,并进行后续处理,如分离、纯化和包装。
9. 发酵设备清洁与消毒完成一次发酵后,需要对使用的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准备下一次发酵。
发酵料配方和过程
![发酵料配方和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4c439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2.png)
发酵料配方和过程发酵是一种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的过程。
发酵过程需要使用发酵料,并且不同的发酵过程需要使用不同的发酵料。
本文将探讨发酵料的配方和过程。
一、发酵料的配方发酵料的配方一般分为基础配方和辅助配方。
基础配方是指发酵过程中必须使用的原材料,它们构成了发酵料的主体部分。
辅助配方则是指在基础配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入的其他原材料。
1. 基础配方(1)碳源:碳源是发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提供了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碳源。
常用的碳源包括糖类、淀粉类、蛋白质类等。
其中,糖类是最常用的碳源,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2)氮源:氮源是微生物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必要原材料。
常用的氮源包括氨基酸、尿素、蛋白质等。
其中,氨基酸是最常用的氮源。
(3)矿物质:矿物质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元素,如钙、镁、铁、锌等。
在发酵过程中,矿物质的缺乏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4)水:水是发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基础。
在发酵过程中,水的含量应该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2. 辅助配方(1)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是指在基础配方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的其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核酸、酵母提取物等。
这些营养物质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2)调节剂:调节剂是指在发酵过程中可以调节酸碱度、温度、氧气含量等参数的物质。
常用的调节剂包括氢氧化钠、磷酸盐、氧气等。
二、发酵料的制备过程发酵料的制备过程一般分为预处理、配料、混合、发酵等几个步骤。
1. 预处理预处理是指将原材料进行清洗、消毒、切割等处理,使其符合发酵过程的要求。
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杂质,减少微生物的污染,使原材料更易于发酵。
2. 配料配料是指根据发酵配方,将各种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合。
在配料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发酵效果。
3. 混合混合是指将配料好的原材料进行混合。
在混合过程中,应该控制好水分含量和混合均匀度,使原材料达到最佳的发酵状态。
发酵工程——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
![发酵工程——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bdfd131576c66137ee06192d.png)
1933年瑞士化学家莱齐特因等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维生素C,也 称莱氏法。该法主要以D-山梨醇作为原料,是最早生产维生素C的方 法,也是国外采用的方法。工艺路线主要如下: 黑醋菌的发 丙酮 酵氧化 D-山梨醇 L-山梨糖 二丙酮-L-山梨糖 硫酸 次 氯 酸 纳 双丙酮-2-酮基L-古龙酸 酸化
氧化
维生素C
维 生 素 的 工 艺 原 理
王桐 潘明阳 郁鲲
一、维生素C ( Vitamin C V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呈白色粉末,无臭,味酸, 熔点 190~ 192℃,易溶于水和甲醇,略溶于乙醇, 不溶于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具有较强的还原 性,易受光、热、氧等破坏,在碱液中或有微量 金属离子存在时,分解更快,但干燥结晶后较稳 定。VC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也是一 种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领 域。
中药发酵工艺流程
![中药发酵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46bb0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b.png)
中药发酵工艺流程1. 引言中药发酵工艺是一种将传统中药和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结合的方法,通过引入适当的微生物菌种,利用其代谢产物来改变中药的化学组成和药效,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发酵工艺已经在中药制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还可以改善中药的药效和稳定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发酵工艺的流程和相关的技术。
2. 中药发酵工艺的基本流程中药发酵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概述对于具体的中药材,选择适用的微生物菌种,并进行前期的培养和筛选。
微生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中药材的特性和药效需求,通过合理的培养条件和菌种的优选,可以提高中药发酵的效果。
2.2 中药材处理中药材在进入发酵过程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
首先需要对中药材进行洗净、晾干等基本处理,然后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粉碎或切割。
这些处理步骤可以提高中药材的利用率,并为后续的发酵过程提供更好的条件。
2.3 发酵条件的控制中药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PH值等参数对于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地控制发酵条件可以提高中药发酵的效果,并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稳定性。
还需要注意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产物进行及时的检测和控制。
2.4 发酵过程的监控和调整在中药发酵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控发酵的进程和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微生物数量、代谢产物的变化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发酵条件和控制策略,以保证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中药的质量。
2.5 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纯化发酵结束后,需要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和纯化,以获得纯度较高的中药产品。
提取方法包括水提、醇提、煎煮等,而纯化方法包括分离、过滤、浓缩等。
这些步骤可以帮助去除杂质和提高中药的纯度和活性。
3. 中药发酵工艺流程中的关键技术中药发酵工艺需要借助一些关键技术来提高中药的发酵效果和品质。
3.1 微生物菌种的选择与培养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是中药发酵工艺的核心之一。
根据不同中药材的特性和发酵需求,选择适合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和优化。
发酵工艺流程图
![发酵工艺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6d1c43f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6.png)
发酵工艺流程图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作用使某些有机物发生变化的过程,它在食品加工、酿造、制药等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是一个典型发酵工艺的流程图。
一、原料准备:将需要发酵的原料准备齐全,例如生姜、大豆、糖、面粉等。
原料准备的质量和数量对发酵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清洗处理:将原料进行清洗处理,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细菌,以保证发酵过程的卫生。
三、研磨处理:将经过清洗的原料进行研磨处理,使其形成细小的颗粒或浆状物。
这样可以增加原料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和作用。
四、液态培养基制备:将需要发酵的原料与适量的水混合制成液态培养基,用于培养微生物。
五、发酵菌种接种:将所需的微生物菌种加入液态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菌种的选择和培养条件的调控非常重要,可以根据不同的发酵需求选择不同的微生物。
六、发酵过程控制:在发酵过程中,要通过调控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参数来控制酵母菌或细菌的生长和代谢。
这样可以获得所需的发酵产物。
七、发酵产品收获:待发酵过程结束后,收获发酵产物。
根据不同的发酵需求,可以得到不同的发酵产品,例如发酵大豆可以得到豆腐,发酵面粉可以得到发酵面包等。
八、产品处理:将收获的发酵产物进行加工处理,例如豆腐可以切块、压水等,以提高产品质量。
九、包装和贮存:将加工处理后的产品进行包装,以保持其新鲜度和品质。
然后将产品进行贮存,待销售或使用。
通过上述流程,我们可以看出,发酵工艺是一个复杂但却十分重要的过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中进行精细调控和掌握。
只有当每一个步骤都得到良好的实施,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发酵产品。
发酵工艺的流程图的绘制和实践运用对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发酵工业的培养基及原料处理jiang
![发酵工业的培养基及原料处理jiang](https://img.taocdn.com/s3/m/f092154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e.png)
(2)总旳灭菌时间比分批灭菌大为降低,缩短发酵罐 旳生产周期。
(3)蒸气负荷均衡,提升了锅炉效率。
(4)适应于自动化控制。
连续灭菌旳缺陷: 1、易产生泡沫 2、大颗粒物料易造成管道堵塞 3、大颗粒物料会造成局部灭菌不彻底 4、需要增长设备
有机氮源:
豆饼粉、花生饼粉、棉子饼粉、酵母粉、 酵母膏、蛋白胨、玉米浆、鱼粉、蚕蛹 粉、尿素等
无机氮源:
铵 盐:如硫酸铵(生理酸性盐) 硝酸盐:如硝酸钠(中性盐)
无机盐:磷、硫、镁、钾、钙、铁、钠 等元素一般以无机盐旳形式加入。
微量元素:铜、锌、钴、锰、钼等微量 元素一般在复合培养基中都存在,无需 单独加入,某些特殊需要旳都是以无机 盐旳形式加入。
水解罐升温糖化
开始蒸汽压力0.3~0.5kg/cm2,进 料完毕后升压至2.8~3.0kg/cm2
保持15~30分钟
水解糖液 (DE=90~92%)
冷却至70℃
接下页
加NaOH中和至pH4.0~4.5
加0.1%活性炭脱色(60℃)
过滤
水解糖液
还原糖 DE = 干物质×100%
(二)、淀粉酶法水解工艺过程:
另外大型发酵罐采用这种措施,不甚合理, 因为发酵罐本身旳夹套或蛇管传热面积有限,做 不到高温度短时间旳原则。
夹层或蛇管加热至90℃, 开搅拌。
停搅拌,罐内进汽至要 求旳温度,维持1~2个 小时。
连续灭菌:是将培养基在发酵罐外连续不断进行加 热,维持和冷却,最终进入发酵罐。
连续灭菌适合于大规模工厂,它旳优点如下:
-淀粉酶:
又称液化酶,它对直链淀粉旳作 用是将直链旳淀粉分子-(1,4)-键任意 地、不规则旳分解为若干短链旳糊精, 糊精继续分解,最终反应产物为13% 旳葡萄糖及87%麦芽糖,但是糊精变 为糖旳速度是极缓慢旳。
第三章发酵工业原料及其处理
![第三章发酵工业原料及其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143c47bcd126fff6050b05.png)
(3)无机盐
• 无机盐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有重要影响, 是发酵培养基的必须成分之一。
• 磷对微生物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 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发酵培养基中必须加
入硫源; • Mg、Zn、Co、Cu、Mn等微量元素是某些酶
• 发酵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加入有利于调节 产物的形成,而并不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这些物质包括前体、促进剂和抑制剂。
前体
• 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
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
而其自身的结构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产物的产
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 • 如:在青霉素生产中加入玉米浆,青霉素产
• 优点:设备要求简单,水解时间短(20min), 设备生产能力大
• 缺点:高温高压下进行,设备要求耐腐蚀、耐 高温、耐高压,副反应多,对原料要求严格, 淀粉颗粒不宜过大,淀粉乳浓度不能过高。
淀粉酸水解的工艺流程
中和脱色
水 淀粉
冷却
调浆
盐酸
酸水解
过滤除杂
糖液
1.酸的种类和用量:
• 盐酸:催化效能为 100 • 硫酸:催化效能为 50.35 • 草酸: 催化效能为 20.45 • 一般用盐酸,其量占干淀粉的 0.6-0.7%,
• 在酶法糖化时, -淀粉酶很难进入 老化淀粉的结晶区起作用,使淀粉 很难液化,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 措施控制糊化淀粉的老化。
2.糖化酶的水解作用
• 糖化酶对底物作用从非还原末端开始将 -1, 4 和 -1, 6糖苷键水解,也能水解麦芽糖。
• 必须控制糖化酶的用量和液化液DE值。 • 糖化的温度和pH值决定于所用的糖化剂的性
发酵饲料的工艺
![发酵饲料的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d2df7d1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9.png)
发酵饲料的工艺
发酵饲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作用改良饲料品质的工艺。
其工艺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选择:选择适合发酵的饲料原料,如玉米、豆粕、麦麸等,同时添加一定比例的水分。
2. 添加发酵菌种:将发酵菌种(如乳酸菌、酵母菌等)加入饲料中,以促进发酵过程。
3. 调节pH值:根据不同发酵菌种的要求,调节饲料的pH值,使其适合菌种的生长繁殖。
4. 发酵过程:将原料和发酵菌种混合后,进行一定时间的发酵过程。
发酵菌种利用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进行代谢和繁殖,从而改良饲料的品质。
5. 干燥处理:在发酵结束后,对发酵饲料进行干燥处理,以减少水分含量,提高饲料的保存性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工艺步骤,可以使原料中的营养成分更易于动物消化吸收,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并有效减少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从而改良饲料品质,提高动物的生
产性能。
发酵生产的过程及控制
![发酵生产的过程及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eb105d69763231126fdb113a.png)
死亡期
2、补料分批培养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以克服营养不足而导致 的发酵过早结束的缺点。 在此过程中只有料液的加入没有料液的取出,所以发酵结束 时发酵液体积比发酵开始时有所增加。在工厂的实际生产中 采用这种方法很多。
简单的过程,培养基中接入菌种以后,没有物料的加入和取出, 除了空气的通入和排气。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营养成分的浓 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都随时间变化。
优点: 操作简单,周期短,染菌机会少,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 容易掌握 缺点: 产率低,不适于测定动力学数据
分批培养中微生物的生长
迟滞期 对数生长期
稳 定期
发酵级数确定的依据
级数受发酵规模、菌体生长特性、接种量的影响。
级数大,难控制、易染菌、易变异,管理困难,一 般2-4级。
在发酵产品的放大中,反应级数的确定是非常重要 的一个方面。
3、接种量的确定
移入种子的体积 接种量= —————————
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
过大过小都不好,最终以实践定,如大多数抗生素为7-15%。 但是一般认为大一点好。
7 种子的质量标准
• 菌丝形态、菌体浓度和培养基外观(色素、颗粒等); • pH; • 糖氮代谢速度; • 其它参数,如接种前的抗生素含量、某种酶活等。
8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1)原材料的质量:
一般选择一些有利于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在营养 上容易被菌体直接吸收利用,营养成分要适当地丰富和完全, 氮源和维生素含量较高,这样可以使菌丝粗壮,并且具有较 强的活力。
另一方面,种子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要尽可能和发酵培养基 接近以适合发酵的需要,这样的种子移入发酵罐后能比较容 易适应发酵罐的培养条件如微量元素Mg、Ca、Ba能刺激孢子 的生长。 2)、培养温度:过低?过高?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指导书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737ffcaa960590c69ec3766c.png)
实验一腐乳制作一、实验目的1.理解和掌握腐乳的加工原理。
2.掌握腐乳的酿造过程和工艺要点。
二、实验原理豆腐乳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发酵食品,是用豆腐发酵制成。
民间老法生产豆腐乳均为自然发酵,现代酿造厂多采用蛋白酶活性高的鲁氏毛霉或根霉发酵。
豆腐坯上接种毛霉,经过培养繁殖,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等复杂酶系,将豆腐中的有效物质分解,同时在长时间后发酵中与添加的辅料一起形成腐乳特有的色、香、位、体。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菌种:毛霉斜面菌种2.实验材料: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葡萄糖,纱布,无菌水,豆腐坯,红曲米,面曲,甜酒酿,白酒,黄酒,食盐等。
3.仪器和器具250mL三角瓶,接种针,小笼格,喷枪,小刀,带盖广口玻瓶,恒温培养箱,。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工艺流程毛霉斜面菌种→扩大培养→孢子悬浮液→豆腐坯→接种→培养→晾花→加盐→腌坯→装瓶→后熟→成品2.操作要点2.1孢子悬液制备(1)毛霉菌种的扩培:将毛霉菌种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于25℃培养2-3d进行活化;将斜面菌种转接到盛有种子培养基的三角瓶中,于20-25℃培养6-7d,要求菌丝饱满、粗壮,孢子生长旺盛,备用。
种子培养基:取大豆粉与大米粉质量比为1:1混合,装入三角瓶中,料层厚度为1-2cm,加入5%水。
加纱布包口,0.1MPa灭菌30min。
(2)孢子悬液制备:于上述三角瓶中加入无菌水100mL,充分震摇,用无菌双层纱布过滤,滤渣倒回三角瓶,再加100mL无菌水洗涤1次,合并滤液于第一次滤液中,装入喷枪贮液瓶中供接种使用。
2.2 接种孢子用刀将豆腐坯划成4.1cm×4.1cm×1.6cm的块,将笼格经蒸汽消毒、冷却,用孢子悬液喷洒笼格内壁,然后把划块的豆腐坯均匀竖放在笼格内,块与块之间间隔2cm。
再用喷枪向豆腐块上喷洒孢子悬液,使每块豆腐周身沾上孢子悬液。
2.3培养与晾花将放有接种豆腐坯的笼格放入培养箱中,于20-25℃下培养,最高不能超过28℃。
(完整版)发酵原理及工艺
![(完整版)发酵原理及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cc4ac3b77c1cfad6195fa7e1.png)
18
皮肤、毛发中的细菌
肠粘膜上分布的细菌
时时刻刻与微生物“共舞”
? ? 6.是 祸 是 福
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少数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可以导致病害、霉变等
鼠
艾
滋
疫
病
埃博拉病毒 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
• 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 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固氮、分解; ➢ 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
细菌的一般培养条件 一般细菌可在有氧条件下,37℃、最适pH6.5~7.5,放18~ 24小时生长。厌氧菌则需在无氧环境中放2~3天后生长。个 别细菌如结核菌要培养1个月之久。
放线菌的一般培养条件 放线菌中除致病类型外,一般为需氧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8-30℃,最适PH为7.5-8.0,培养时间一般2-3天或更长。
实际生产中,对环境、设备、管线、物料、人员等均有控菌要求 千方百计避免杂菌污染
无菌操作案例
1.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 物污染外,还有什么目的?
答: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2.请你判断以下材料或用具是否需要消毒或灭菌。如果
需要,请选择合适的方法。 (1) 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 (2) 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 (3) 实验操作者的双手 答:(1)、(2)需要灭菌;(3)需要消毒。
真核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藻类)
2.菌落:由一个细菌局限于一处生长繁殖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形 态特征的子细菌群落
细菌菌落在固定培养基的培养特征一般从以下方面描述
(1)大小 (2)边缘形状
(3)隆起度
(4)表面状态 (5)表面光泽
(6)表面质地
酸奶的发酵制备
![酸奶的发酵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a120bf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c.png)
酸奶的发酵制备
酸奶是一种经过乳酸菌发酵制成的食品。
一般来说,酸奶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牛奶:选择鲜牛奶作为酸奶的原料,可以选择全脂牛奶、低脂牛奶或脱脂牛奶,根据个人喜好和健康需求进行选择。
2. 加热牛奶:将牛奶加热到约85°C,以杀灭牛奶中存在的有
害细菌。
3. 冷却牛奶:将加热后的牛奶冷却至约45°C左右,以便添加
发酵剂时能够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
4. 添加发酵剂:将已经冷却的牛奶中加入适量的酸奶发酵剂,可以是原装酸奶中的活菌,也可以是商店购买的酸奶发酵粉。
5. 充分搅拌:使用搅拌器或勺子等工具充分搅拌牛奶,以使发酵剂均匀分布。
6. 发酵:将搅拌好的牛奶倒入干净的容器中,用盖子盖好,放置在保温箱或温暖的地方,温度大约在40°C左右,让牛奶发
酵12-24小时,直到达到所需的酸度和口感。
7. 冷却和储存:发酵完成后,将酸奶放入冰箱冷藏,让其冷却后可以更好保存。
即可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会影响酸奶的口感和
发酵程度,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
另外,在选择发酵剂时,可以尝试不同品牌的酸奶发酵粉,以获取不同口感和风味的酸奶。
发酵工程原理
![发酵工程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975d34482fb4daa58d4be0.png)
发酵工程原理第一章绪论1.发酵(fermentation):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天然生物体或人工改造的生物体对原料进行加工,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生物体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过程。
【名】2.第一阶段(~1900年):酒精、醋;第二阶段(1900~1940):酵母面包、甘油、柠檬酸、丙酮;第三阶段(1940~1960):青霉素、链霉素、赤霉素、氨基酸、核苷酸、酶【判、单】3.1900~1940年期间是发酵工业的第二阶段【判】4.从发霉的甜瓜中筛选“产黄青霉”菌株,使青霉素效价提高了几百倍。
【判、填】5.现代发酵工程是以基因工程的诞生为标志,以微生物工程为核心内容。
【填】6.发酵工程的6个部分:a.菌种以及确定的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的组成;b.培养基、发酵罐和辅助设备的灭菌;c.大规模的有活性、纯种的种子培养物的生产;d.发酵罐中微生物最优的生长条件下产物的大规模生产;e.产物的提取、纯化;f.发酵废液的处理。
7.选育菌种的基本方法:自然选育、抗噬菌体选育、诱变育种、代谢工程育种、基因定向育种、基因组改组。
【填】8.我国已是发酵工业大国,但不是发酵强国。
【判】9.发酵产业的差距:【解】a.工业生产菌种的技术水平较差b.发酵工业相对落后。
c.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浓度低、能耗高、污染大。
d.装备水平落后。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制备原理与技术1.发酵工业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
【填】细菌、放线菌偏碱7~7.5;霉菌和酵母偏酸4.5~6.2.自然界分离筛选目的菌株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解】a.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b.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c.微生物的分离d.野生型目的菌株的筛选f.野生型目的菌株的菌株鉴定3.菌种退化: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较优良菌株,由于进行移接传代或保藏之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征和形态特性逐渐减退或完全丧失的现象。
【名】4.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斜面保藏法(1~3个月)、液体石蜡油保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真空干燥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工程菌的保藏。
发酵过程各环节操作规程
![发酵过程各环节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dfc9b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5.png)
发酵过程各环节操作规程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等)对物质进行代谢,产生有益的化学变化的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十分重要,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原料准备1.确定发酵原料的种类和质量,遵循配方要求。
2.对原料进行清洗消毒,以防止细菌和杂质的污染。
3.对原料进行切割或研磨,以增加微生物对原料的接触和附着。
4.按照发酵原料种类和要求进行配料混合,注意配料的均匀性。
二、培养液制备1.根据发酵菌株需求和培养液配方,准备发酵基础培养液,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2.准确称量和称取各种发酵培养介质成分,保证配方的准确性。
3.根据不同的发酵菌株要求,进行高压灭菌或高温灭菌,以确保无细菌污染。
三、接种和预培养1.根据发酵菌株特性和发酵目的选择合适的种属。
2.将培养基中的菌株转移到预培养基质中,进行初级培养。
3.对预培养基质进行一定的搅拌和通气等操作,以保证菌株的充分生长。
四、发酵罐和设备消毒1.在接种前进行发酵罐的彻底清洗和消毒,以保证其内部的无菌环境。
2.对发酵罐和发酵设备进行高压灭菌或高温灭菌,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原体。
3.消毒后的设备要进行彻底的冲洗和干燥,以防止消毒剂残留。
五、培养液接种1.将预培养中培养好的菌株接种到发酵罐中的培养液中。
2.控制好接种量和比例,避免过多或过少的影响发酵过程。
3.搅拌培养液,使接种菌株均匀分布在培养液中。
六、发酵过程控制1.通过调节发酵罐中的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参数,确保最适合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环境。
2.在发酵过程中,随时监测和调整营养物质的添加量和氧气的供应。
3.定期取样,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确定微生物代谢过程是否正常进行。
七、发酵结束和产物收获1.根据发酵菌株的繁殖和代谢特性,判断发酵是否结束。
2.停止供气和搅拌,将发酵液进行分离和收获产物。
3.进行产物的后处理,如过滤、浓缩、干燥等。
八、发酵设备清洗和消毒1.在发酵结束后,对发酵罐和发酵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一种索马鲁肽核心肽链的生物发酵制备方法
![一种索马鲁肽核心肽链的生物发酵制备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14821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5.png)
一种索马鲁肽核心肽链的生物发酵制备方法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研究目的二、索马鲁肽核心肽链简介1.结构特点2.功能与应用三、生物发酵制备方法1.发酵原料2.发酵菌种3.发酵条件4.发酵过程控制四、核心肽链的分离与纯化1.分离方法2.纯化方法五、制备方法的优化与探讨1.发酵参数优化2.分离纯化过程改进六、制备实例及应用1.制备实例介绍2.应用领域七、总结与展望1.研究总结2.存在问题与挑战3.未来研究方向正文:一、引言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活性肽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索马鲁肽核心肽链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肽,已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展现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一种索马鲁肽核心肽链的生物发酵制备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二、索马鲁肽核心肽链简介索马鲁肽核心肽链,又称索马鲁肽,是一种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其结构特点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重复单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在生物体内,索马鲁肽核心肽链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
因此,研究和开发索马鲁肽核心肽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三、生物发酵制备方法1.发酵原料:选用优质原料,如大豆、玉米等富含蛋白质的作物。
2.发酵菌种:选择具有高产蛋白酶活性且对索马鲁肽核心肽链合成具有优势的菌种,如枯草杆菌、酵母菌等。
3.发酵条件:控制发酵温度、pH、氮源、碳源等条件,以提高索马鲁肽核心肽链的合成效率。
4.发酵过程控制:通过在线监测发酵过程中的生物量、酶活性等指标,实时调整发酵条件,确保高效合成索马鲁肽核心肽链。
四、核心肽链的分离与纯化1.分离方法:采用离心、超滤等方法从发酵液中分离出含有索马鲁肽核心肽链的组分。
2.纯化方法:采用凝胶过滤、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等方法对核心肽链进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产品。
五、制备方法的优化与探讨1.发酵参数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等方法,对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提高核心肽链的产量和得率。
2.分离纯化过程改进:针对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杂质去除不彻底、回收率低等,探讨优化方案,提高纯化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发酵原料的制备(5月13)
为什么要对发酵原料进行选择?
1、微生物对简单的营养物质能够直接吸收利用。
2、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选择性。
第一节淀粉质原料制备可发酵性糖技术
可发酵性糖主要包括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淀粉质原料的优点:直接将原料中的淀粉分解成可发酵糖,其中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也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淀粉质原料很多,主要有薯类、玉米、小麦、大米等含淀粉原料。
方法:主要有酸水解法、酶水解法和酸酶结合法。
淀粉质原料预处理通常包括蒸煮(液化)、糖化等处理。
一、淀粉质原料制备可发酵性糖的必要性
(1)多种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
发酵工业所用的碳源:玉米粉、淀粉或糖质。
例如:氨基酸和酒精发酵
(2)能利用淀粉的微生物发酵过程缓慢
(3)淀粉质原料中存在的杂质影响糖液的质量
低聚糖类、杂糖
二、淀粉质原料的种类及其组成特点
利用制备可发酵性糖的淀粉质原料有薯类、粮谷类、野生植物类和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等。
薯类原料主要有甘薯(又名红苕、地瓜、番薯)、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木薯等。
粮谷类原料有玉米、高梁、大麦、小麦、稻谷等。
野生植物类系指橡子、金刚头、土茯苓、芭蕉芋等。
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主要有米糠、麸皮、各种粉渣等。
三、淀粉质原料的蒸煮
(一)蒸煮的目的:使植物组织和细胞破裂,淀粉由颗粒变成溶解状态的糊液;对原料进行了灭菌作用。
(二)蒸煮物料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1.淀粉糊化:淀粉的糊化是指淀粉受热后,淀粉颗粒膨胀,晶体结构消失,
互相接触变成糊状液体,即使停止搅拌,淀粉也不会再沉淀的现象。
2.不同淀粉种类的糊化差异性:直链淀粉溶解在热水中;支链淀粉
3.淀粉的糊化过程
糊精
二、淀粉质原料的糖化
(一)酸解法制备可发酵性糖
酸解法又称酸糖化法。
它是以酸(无机酸或有机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将淀粉水解转化为葡萄糖的方法。
1.酸解法制备可发酵性糖的优缺点
用酸解法生产葡萄糖,具有生产方便、设备要求简单、水解时间短、设备生产能力大等优点。
1、要求有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的设备。
2、副反应的发生,造成葡萄糖的损失而使淀粉的转化率降低。
3、淀粉原料要求较严格
2. 酸解条件选择及其控制
(1)淀粉的质量:即使同一种类的淀粉,其内在质量也有区别,所以在糖化工艺条件上也要作适当调整。
(2)淀粉乳浓度的选择:
(3)酸的种类:盐酸、硫酸和草酸。
(4)加酸量。
(5)糖化温度、压力和时间:蒸汽压力0.25-0.40Mpa之间。
(二)酶解法制备可发酵性糖
酶解法是用专一性很强的淀粉酶及糖化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工艺。
液化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
由高分子状态(淀粉颗粒)转变为较低分子状态(糊精),同时淀粉的黏度降低,表现为由半固态变为溶液态。
糖化利用糖化酶将糊精及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化为葡萄糖
1.酶法制备可发酵性糖的优缺点
优点:①采反应条件较温和。
②专一性强,副反应少。
③可在较高淀粉乳浓度下水解,而且可采用粗原料。
④颜色浅,较纯净,有利于糖液的充分利用。
缺点:反应时间较长(48 h),需要的设备较多;易引起糖液过滤困难。
2.淀粉质原料中淀粉的糊化与液化
糊化-------为糊化温度
液化-------α-淀粉酶的
目前针对淀粉质原料,常用低压蒸汽喷射液化工艺。
低压蒸汽喷射液化工艺流程为:
→
特点:利用喷射器将蒸汽喷射入淀粉乳薄膜,在短时间内通过喷射器快速升温至145℃,完成糊化、液化
3.淀粉糖化工艺条件及控制
糖化------糖化酶(也称葡萄糖淀粉酶)
(三)酸酶结合法制备可发酵性糖
酸酶结合水解法是集中酸法和酶解法制糖的优点而采用的结合生产工艺。
根据原料淀粉性质可采用酸酶水解法或酶酸水解法。
酸酶法是先将淀粉酸水解成糊精或低聚糖,然后再用糖化酶将其水解成葡萄糖的工艺。
酶酸法将淀粉乳先用α-淀粉酶液化到一定的程度,然后用酸水解成葡萄糖的工艺。
3.生料糖化
生料糖化就是借助外界酶作用将生淀粉直接水解为微生物可利用糖。
原料被水解速度依次为大米>小麦>玉米>高粱>木薯>甘薯、马铃薯。
(1)生淀粉水解酶生产菌
淀粉酶是一种包括α-淀粉酶及糖化酶混合物。
生产糖化酶微生物包括Aspergillus niger,Humicola grisea 和Rhizopus oryzae,活性最高的是Aspergillus niger。
生产淀粉酶微生物包括A.niger, A.kawachi,R.niveus,Bacillus circulans和B. polymyxa。
α-淀粉酶活性最高的是Rhizopus oryzae。
(2)生淀粉酶作用机理
直链淀粉在淀粉颗粒中整齐排列在胶囊间隙周围,而支链淀粉则形成结晶性胶囊,结果是淀粉在冷水中不溶解,且不易被水萃取。
(3)生料酒精发酵与传统蒸煮双酶法发酵比较
与蒸煮工艺相比,生料工艺中料液由配料罐直接进入发酵罐,省去喷射器、蒸煮罐及糖化罐;且生料发酵在原料处理时只需较低温度。
第二节非淀粉质原料制备可发酵性糖技术
一、木质纤维素制备可发酵性糖
纤维素(cellulose)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
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
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
棉花的纤维素含量接近100%,为天然的最纯纤维素来源。
一般木材中,纤维素占40~50%,还有10~30%的半纤维素和20~30%的木质素。
木质素纤维是天然木材经过化学处理得到的有机纤维,外观为棉絮状,呈白色或灰白色。
纤维微观结构是带状弯曲的,凹凸不平的,多孔的,交叉处是扁平的,有良好的韧性、分散性和化学稳定性,吸水能力强,有非常优秀的增稠抗裂性能。
水解木质纤维素酶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成为单糖和低聚糖,再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法制取乙醇、木糖、木糖醇、糠醛、乙酰丙酸等产品。
(一)纤维素质原料常规预处理方法
常规的预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微生物法。
超低浓度酸预处理:超低酸水解(≦0.1%)是稀酸水解的一种新型工艺,具有酸浓度非常低,对反应器材质要求相对较低,而且酸液不需要回收,同时水解液中生成的抑制物较少等特点。
电解水预处理法:研究发现纯水在高温条件下会电离使反应液形成一定的酸性,热水在一定压力下可以穿透生物质细胞表皮结构,水解纤维素,去除半纤维素。
其中水的pK a 受反应温度的影响。
如当温度为200 ℃时,pH值大约为5.0 。
由于纯水具有特殊的高介电常数,使离子化半纤维素游离并且分解。
采用电解水预处理的好处是不需要额外的化学试剂的使用。
同时采用控制电解水的pH值的预处理方法相对于酸预处理来说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水解得到的寡糖降解降解成副产物,避免水解得到的寡糖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乙醛、糠醛等物质。
无机盐、缓冲液预处理技术:金属无机盐的添加加速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一是添加无机盐降低溶液的pH值,另外无机盐的添加影响了水的结构,或者盐本身是碳水化合物的降解的一种催化剂。
二、糖蜜制备可发酵性糖
糖蜜是糖厂产糖的副产物,又称糖浆。
是制糖工业将压榨出的甘蔗、甜菜、柑橘、玉米糖等的汁液,经加热、中和、沉淀、过滤、浓缩、结晶等工序制糖后所剩下的浓稠液体。
糖蜜前处理程序包括稀释,酸化,灭菌及澄清等过程。
主要处理方法有加酸通风沉淀法、加热加酸沉淀法、添加絮凝剂澄清处理法三种方法。
糖蜜原料的分类及组成:甘蔗糖蜜、甜菜糖蜜和高级糖蜜等。
甘蔗糖蜜中含有30%~36%的蔗糖和20%转化糖。
甜菜糖蜜含蔗糖5%,转化糖1%。
高级糖蜜是指甘蔗榨汁(糖浆)加入适量的硫酸或用酵母转化酶处理,制成转化糖,该糖蜜由于提高了溶解度,可使糖浓度提高70%~85%。
粗糖蜜;
葡萄糖蜜。
糖蜜的预处理
糖蜜的预处理,包括澄清和脱钙处理。
糖蜜澄清处理:加酸法、加热加酸法和添加絮凝剂澄清处理法几种。
举例:谷氨酸发酵中糖蜜的预处理
谷氨酸发酵中,使用生物素缺陷型菌株,发酵培养基中的生物素为5 μg/L左右,而糖蜜中特别是甘蔗糖蜜中的生物素含量为1~10μg/g,显然不适合谷氨酸的发酵。
因此,在使用糖蜜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时,必须想方设法降低糖蜜中生物素含量。
一般有活性炭处理法、树脂法以吸附生物素;用化学药剂拮抗生物素或使用其他营养缺陷型菌株(如氨基酸缺陷型、甘油或油酸缺陷型、精氨酸缺陷型等菌株)。
还可能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如添加青霉素,改变细胞的渗透性,即使培养基中生物素含量高,细胞膜仍成为谷氨酸向外渗透模式,因而不影响谷氨酸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