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

合集下载

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

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

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Agriculture)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保持土地覆盖、最小化土地耕作以及合理的农作物轮作。

为了推广和实施保护性耕作,制定了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保持土地覆盖保护性耕作要求在耕地上保持有效的土地覆盖,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流失。

具体措施包括:1. 留作物秸秆覆盖:在农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留在地表上覆盖土地,以减少风吹雨打对土壤的侵蚀。

对于一些耕地较为贫瘠的地区,还可以将秸秆作为有机肥料利用,提高土壤质量。

2. 植物覆盖带:在耕地周边或坡地上种植绿化植物,形成植物覆盖带,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流失。

3. 耕作地埋秸秆:在进行秸秆还田时,可通过耕作地埋秸秆的方式,使秸秆分解形成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二、最小化土地耕作最小化土地耕作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减少对土壤结构和生物的破坏。

具体措施包括:1. 轮作和间作:在同一块土地上选择多种不同的农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

2. 保持底面深翻:在耕作时尽量减少土壤颗粒的破碎,保持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

3. 应用适量农残: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量施用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养分,减少对土壤的损耗,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 种植绿肥:在一部分耕地上种植具有固氮和改善土壤结构能力的绿肥作物,例如豆类植物和蚕豆,在其生长期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固定在土壤中,为后续作物提供养分。

2. 合理的农作物轮作: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养分需求,合理安排农作物的轮作,以达到优化土壤肥力的目的。

3. 添加有机质: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

在中国,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减弱,农业生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我国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二、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使土地得到恢复和强化,减轻农业生产对土地的破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其目的在于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使土地资源得到长期利用和合理保护。

三、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方式1. 种植作物多样化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多样化种植作物来保护土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耕地的质量。

多样化种植作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连续耕作,增加土地生产能力,避免土地范围内某种病害的大面积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农作物生产利润。

具体可采取轮作或混作等方式实现。

2. 坚决禁止边角、窄长地块开垦边角、窄长地块开垦是一种破坏性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在开垦过程中往往会去除尽可能多的灌木、草本植物以及树木,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对邻近地区的农业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坚决禁止和压缩边角、窄长地块的开垦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实施方式之一。

3. 双绿工程的实施双绿工程也是保护性耕作实施的重要方式,它是指种树和种草结合起来,一同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地的固碳能力,促进土壤水分的蓄积和保持,并减轻由于连续耕种而引发的病害危害。

同时,双绿工程也可以对散养家禽、家畜的保护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4. 实行限制化肥使用化肥是很多农民种植农作物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化肥的话,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实行限制化肥使用是保护性耕作实施的重要手段。

具体实行方式可以采用推广绿色农业方式,促进生态种植等方式。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可持续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合理轮作和土壤保护,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经 济效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农业的长期 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提高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保护性耕作可以为农 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02
CHAPTER
保护性耕作技术
少耕法
减少耕作次数
少耕法是一种减少土地耕作次数,保留地表 残茬的耕作方法。
政策支持与推广
政府补贴和奖励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农户给予补贴和奖 励,鼓励更多农民参与。
科技示范和培训
组织科技示范活动,展示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和效果,同时开展相关 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认识。
农业合作社和协会支持
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协会在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推广工作,通过 集体力量推动技术普及和应用。
深松法需要与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相结合 ,如地表覆盖、作物残茬保留等,以充分 发挥其效果。
03
CHAPTER
保护性耕作实践
国内外实践案例
国内实践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保 护性耕作,成功案例包括北方旱 作农区的玉米-小麦轮作和南方稻 区的稻-稻-油轮作。
国外实践
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在保 护性耕作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 验,主要采用少免耕、覆盖耕作 和深松耕作等技术。
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技术难题
保护性耕作需要适宜的配 套技术和机具支持,部分 地区缺乏相应的条件。
农民接受度
部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原 理和技术掌握不够,需要 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保护性耕作 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制定 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 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35
20-Jan-24
36
20-Jan-24
深松机
37
20-Jan-24
38
20-Jan-24
秸秆粉碎还田机
39
20-Jan-24
秸秆还田
40
20-Jan-24
秸秆还田机刀
41
20-Jan-24
旋耕机翻土机
42
20-Jan-24
旋耕机
43
20-Jan-24
旋耕播种机
44
20-Jan-24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4 保护环境
农民为了抢农时赶季节,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影响交通运输,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秆焚烧以及由 此产生的CO2和N2O,减少了温室气体 的排放.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小型播种机的播种精度量不高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特点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持土壤覆盖状态和保护土壤结构为核心的种植方式。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更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土壤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下,种植作物之间会保留一定的土壤覆盖物,如秸秆、麦秸等,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地面蒸发,保护土壤质量。

2. 土壤松软:保护性耕作不采用过度翻耕的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让土壤更松软,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水分渗透。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有利于维护农田的生态平衡。

4. 节约劳力和资源: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机械化投入,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1. 保护土壤资源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减少翻耕等方式,减少了土壤的流失和侵蚀,保护了土壤的肥沃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这对于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了农业的基础资源。

2. 节约水资源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水的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3. 保护生态环境4.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性耕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农业种植方式,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成功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在发展中国家,保护性耕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农民的广泛关注。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发展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 技术推广不足2. 农民意识不足部分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的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分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分析

保护性耕作原理
传统耕作依靠机械、物理的手段,立即改变土壤构造, 创造需要的孔隙度。但由于机器压实、雨水拍击地表结壳,
必须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的松土则是缓慢的、长期的积累过程。土 壤中孔道愈来愈多,团粒结构愈来愈多,不用外来的干预,
即可以长期保持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原理
1)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时间 愈长,通道愈多。 2)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土壤。 3)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 稳定疏松的耕层。 4)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疏 松,孔隙度增加。
2、世界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美国的保护性耕作
11
10-Oct-18
13
10-Oct-18
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
1)60年代黑龙江,江苏免耕播种小麦研究; 2)80年代陕西省,山西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开始尝试 研究等; 3)1992年,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引入澳大利亚保护 性耕作技术; 4)农业部1999年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把保护性 耕作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计划; 5)从2002~2005年,以京津地区为核心建立两条保护性 耕作带,一条是环京津保护性耕作带,另一条是沙 尘源头保护性耕作带。 6) 2006~2012在北方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大面 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计划用7~10年的时间,基 本上在北方旱作区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
1)免耕施肥播种
与传统耕作不同,种子和肥料
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
2)秸秆残茬管理 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减少 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 天然降雨利用率,作物秸秆、残茬 腐烂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示范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发现完全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故1980年以后改称为保护性耕作法。

20世纪初,由于人类的过度耕作,植被破坏,导致了二次黑色风暴横扫美国大陆,成千上万吨的农田表土被刮走,几千万亩的粮田遭到破坏。

而土壤表面由秸秆及残茬覆盖的地方,表层土却被保留下来。

为此,1942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在土壤学家、农学家、农机专家共同努力下,总结开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即收获后把作物秸秆和根茬留在地上保护土地,防止风吹、水蚀的方法。

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已经基本取消了铧式犁翻耕的传统耕作方式,大面积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我国,党中央在决定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

毫无疑问,植树种草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沙尘并非仅仅来自沙漠和荒山,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地表裸露、干燥疏松的农田。

为此,农业部根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指导,结合《2001--2010年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和《全国旱作节水农业规划》,编制《全国保护性耕作规划》。

为了加快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进程,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列入“十五”期间重点推广的50项农业技术之一。

从1999年开始,我县开始了以保护性耕作机具开发为突破口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

11年的试验结果,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①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

②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抑制沙尘暴。

③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概述:保护性耕作又称保护性农业,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并通过轮作减少杂草病虫害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

主要目的:一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基本特征: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秆或根茬覆盖,采用轮作等方式防控杂草病虫害。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区域特点,在遵循本技术要点的前提下,与其他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适合本区域的保护性技术模式。

西北黄土高原区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有机质下降等。

1、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1)休闲期①夏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或根茬覆盖。

可选择行进行深松,以增加蓄纳雨水的能力,深松的同时应合墒。

根据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②冬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2)播种期①冬前播种:少耕或免耕播种。

播种前,根据地表状况,可采用机械或化学方式灭除杂草或次生麦等。

②春季播种:免耕播种。

如果秸秆覆盖量较大,在播种前可适当采用少耕方式,减少地表秸秆覆盖率,以提高播种质量;在极其干旱情况下,可配合采用坐水播种等措施。

(3)田间管理期: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

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可进行深松。

(4)收获期: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抛撒均匀。

在风大区域,可采用适当方式,固定粉碎后的秸秆。

2、推荐技术模式(1)免耕覆盖播种:休闲期秸秆或根茬覆盖,免耕方式播种。

(2)少耕覆盖播种:根据地表秸秆覆盖量和土壤状况,选择性进行深松、耙地等少耕作业后,方可播种。

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与实践

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与实践

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与实践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创新的农业耕作理念与实践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保护性耕作的理念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理念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护土壤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涉及深耕、频繁翻耕土地等操作。

这些操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除草、松土等,但长期来看却存在诸多弊端。

深耕会破坏土壤的原有层次结构,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受到干扰。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养分转化等重要过程。

一旦微生物群落受到破坏,土壤的肥力形成机制就会被打乱。

保护性耕作理念强调土壤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它认为土壤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

例如,土壤中的蚯蚓等生物能够起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的作用,其效果并不亚于人工翻耕。

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或者作物残茬对于保护土壤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避免土壤侵蚀。

在一些山区或者坡地,如果没有植被的保护,大雨很容易将土壤冲走,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和水土流失。

作物残茬留在田地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分解,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

二、保护性耕作的实践方式免耕法免耕法是保护性耕作实践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采用免耕法时,农民不再进行传统的翻耕土地操作。

在播种时,通过特殊的播种设备直接将种子播入未经翻耕的土壤中。

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扰动。

例如,在一些小麦种植地区,采用免耕法后,土壤中的蚯蚓数量明显增加。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时会形成许多通道,这些通道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排水。

免耕法还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因为土壤表面有作物残茬覆盖,就像给土壤盖上了一层“被子”,阻挡了阳光直射土壤表面,从而降低了水分蒸发速度。

少耕法少耕法是相对于传统的频繁翻耕而言的。

在少耕法实践中,减少了翻耕的次数和深度。

这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团聚结构。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旨在提高农田生产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提升农作物的适应性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和农业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一、保护性耕作的原理和目标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保持和改善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从而保护农田的生态系统。

其主要目标包括:1. 保持土壤结构稳定:通过减少或避免翻耕,保持土壤颗粒的结合力,使土壤能够更好地储存水分和养分。

此外,避免使用重机械或过度压实土壤,以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2. 减少土壤侵蚀:采用覆盖和保持植被的方法,减少或避免暴露的土壤表面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害。

通过保护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减缓雨水的冲击和流失速度。

3. 降低灌溉需求: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减少对灌溉水的需求。

通过有效的灌溉管理和合理的作物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减少对地下水和水资源的依赖。

二、常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1. 覆盖作物和植被:在农田中种植覆盖作物,如秸秆、不适合食用的谷物或特定的植物品种。

这些作物能够保持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风蚀,保护土壤质量和结构。

2. 渐进式翻耕:与传统的全面翻耕相比,渐进式翻耕是一种更加保护土壤的耕作方式。

它只将土壤的顶层翻动,保持下层土壤的完整性。

这样可以减少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的损失,并减少土壤流失的风险。

3. 合理的施肥管理:通过合理施肥和肥料的选择,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土壤的污染。

使用有机肥料和精确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4. 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有助于增加农田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通过轮作和间作不同的作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改善土壤质量,并增加农作物的生产力。

5. 保护林带和植树造林:在农田附近种植树木和林带,能够有效地减少风蚀和水蚀的风险。

树木的根系能够稳定土壤,防止土壤流失,同时提供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服务。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节约水资源
01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耕作过程中的水消耗,降低灌 溉水的使用量。
02
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提高土壤的 蓄水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雨水资源。
03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降低土壤的干燥 速度,从而节约水资源。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这得益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THANKS
感谢观看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 保护性耕作原理 • 保护性耕作技术 • 保护性耕作的应用 •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 保护性耕作的挑战与前景 • 案例分析
01
保护性耕作原理
土壤保护
减少土壤侵蚀
改善土壤结构
通过减少耕作和地表扰动,保护性耕 作可以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保持土 壤的肥力和稳定性。
保护性耕作通过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 形成,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稳性, 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保护性耕作在旱地农业中能够显著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 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在旱地农业中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 土壤和作物特点,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和措施。
在水田农业中的应用
水田农业是亚洲等地区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保护性耕作在水田农业中的 应用也有着广泛的前景。
通过合理的水管理、减少耕作次数、增加地表覆盖等方式,保护性耕作能 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作物生长。
在果园和林地中实施保护性耕作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生长特点、土壤条件和管理措施, 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技术。
04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提高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耕作次数和降低土壤扰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和有机质,提高土壤的保 水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参考文献 [1]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等.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 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4. [2] 谢红梅.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 徽农业科学,2009,37(5):1965~1967,1969. [3] 张海林,高旺盛,陈 阜,朱文珊,等.保护性耕作研究 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 报,2005,10(1):16~20. [4] 师江澜, 刘建忠, 吴发启.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 评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1):205~212. [5] 高焕文,何 明,蒋金琳,房全孝.保护性耕作机械化 种植模式与播量试验[J].农业机械学 报,2012,43(8):42~45,70.
[6] 吴文革,张健美,张四海,张玉海.保护性耕作和稻田 免耕栽培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 导报,2008,10(1):43~51. [7] 王法宏, 冯 波, 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J].山东农业科学,2003,6:49~53. [8] 邹应斌.国外作物免耕栽培的研究与应用[J].作 物研究,2004,3:1122~1127. [9] 陈军胜 ,苑丽娟 ,呼格· 吉乐图.免耕技术研究进展 [J].农艺科学,2005,21(5):184~190. [10] 邢 君,汪新国,费俊杰.免耕栽培技术综述[J].安 徽农学通报,2007,13(24):79~81. [11]韩永俊,尹大庆,赵艳忠等.秸秆还田的研究现状[ J].农机化研究,2003,2:39~40.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 (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 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秸秆还田的几种主要方式
高茬还田 覆盖免耕还田 直接还田 粉碎翻压还田 直接掩青 秸秆还田 稻田整草还田或铡草还田 高温堆沤还田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几点意见



争取纳入重大推广技术、财政补贴范围 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制定地方标准 开展草害防治技术研究 科学组织机具选型、引进,合理选配、调配工作作业机具 加强机具质量跟踪检测 加强保护性耕作对不同作物的适应性研究
返回
结束语
新疆地区耕地减少、生态破坏和沙漠化扩大问题 突出,而保护性耕作既有较好的产量效益,又有良好 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适合于新疆地区旱地 农业持续发展的耕作体系,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于 新疆地区较其它地区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其技术与 机具已基本成熟,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前景。我们应 该结合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方案,将这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予以推广。
水 蚀
水蚀导致耕地退化
风 蚀
风蚀导致耕地粗砺化
1 节肥
保护性耕作从三方面节肥:秸秆还田补充有机 质;减少土壤侵蚀与扰动减少营养物质流失;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动水平,提高肥 料利用率。

构造传递空气、水和 空气的通道
增加团粒结构Hale Waihona Puke 蚯蚓2 节水
保护性耕作减少径流; 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抑制蒸发; 旱地农业可以提高水份利用效率20%左右,相 当节水20%; 一年两熟灌溉地,可以减少一次灌水,节水 50m3,占灌水量的20-25%。
保护性耕作的内容
1 免耕播种技术 收获后不翻耕,在留茬地上直接用特制的免耕播种机 播种 2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 用大量秸秆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保证种子出苗即 可, 3 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 主要用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4 土壤深松技术 不翻转土壤,不破坏土层结构,提高土壤含水量,降 低土壤容重
由来及发展概况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 ② 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 包括等高带状间作、 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 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
• ③ 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 包括少耕(含少 耕深松、少耕覆盖)、 免耕等。
保土作用
• 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土壤的翻动, 加上秸秆覆盖作用, 可以有 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减少水土流失。众多研究表明, 免耕可 大大减少土壤侵蚀甚至为零。Blevins长期试验结果表明, 与传统翻耕相比, 免耕土壤侵蚀量减少94.15%;由于地 表覆盖秸秆或作物残茬, 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 阻挡了雨水 在地表的流动, 增加了雨水向土体的入渗, 从我国北方多点 试验示范结果看,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径流50%~ 60% , 减少土壤流失80% 左右, 减少田间大风扬尘 50%~60% 。
保护耕作的理论依据
(1)生物耕作 (2)土壤自调作用 (3)减少了机械作业的副作用
常规耕作与保护性耕作的比较
常规耕作的优缺点 优点: (1)创造适宜的一定深度的耕层
(2)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 (3)根茬肥料的翻埋 缺点: (1)风蚀、水蚀严重 (2)水分损失 (3)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破坏土壤耕层构造 (5)能耗与成本增加
水稻根系能否在土壤中自由伸展, 和土壤的理 化性状与耕层有密切关系, 耕作层浅的容水肥量少, 根系集中在土壤表层, 吸肥体积减少, 易引起倒代, 严重影响产量, 因而一定深度的耕层是水稻高产的 基础。
水田土壤耕作
2.松软的耕层
有了一定的耕层并不足以说明已具备了根系 生长的一切条件, 良好的三相比例关系, 也是根系 充分生长所具备的肥力条件。
六、水田土壤耕作
• 水稻对耕层土壤的要求 • 1.一定深度而松软的耕层 • 2.保持一定的水层 • 3.地面平整 • 南方以秋耕、冬耕、春耕、夏耕和插秧后土壤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覆盖和减少耕作,有效的提高了土
壤肥力,构成保护性耕作增加产量的又一 个重要方面。 1、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 2、蚯蚓数量增加
三、简化作业、缩短农耗、延长生育期 保护性耕作取消了翻耕等作业,实行免(少)耕播种,缩 短了农耗,延长了作物生育期,在华北一年两熟区有利于 选择高产优质品种,或改革耕作制度,由两年三熟改一年
• • •

少免耕运用的前景
• 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应用面积可扩大 • 真正免耕有问题,少耕发展前景较好 • 少免耕与常规耕作轮流实施,互补互惠 • 低毒安全化学药物应用起决定作用 • 配套技术应加强,在高产稳产上有突破
20世纪初,瑞典、德国、匈牙利 和英国等国几乎同时制造出以柴
孪生工程师兄 弟哈特和帕尔 油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
亨特〃福特
因,劳动力不足和农产品价格上 涨,促进了农田拖拉机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广为发展新式畜力农具,
如步犁、耘锄、播种机、
收割机和水车等。50年代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19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
使用拖拉机翻耕土地,数千万公顷干旱、半干旱草
原被开垦成为粮田,获得了几十年不错的收成。但 到了20世纪30年代,持续耕作使裸露疏松的农田无 法抵挡大风的袭击,成千上万吨表土被刮走,沙尘 遮天蔽日,形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我国称
为“沙尘暴”)。1934年5月的一场沙尘暴,从土地
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 • • 1. 多年少免耕后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为明 显,不利于根系的发育和增产。但短期内仍可维持在可允许的土壤容 重与孔隙度范围内。不同土壤表现很不一致。 2. 耕作表层(0-10厘米)富化而下层(10-20厘米)贫化。 在少、免耕的条件下,土壤养分有向表面富集的倾向,而耕层下 部趋于贫瘠化,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减少,持水量变劣,土壤变紧,根 系变少,最后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的现象。 3. 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壤难于融合,肥料的利用 率低,氮素的损失加重。 4. 杂草虫害增多。 除草剂对多年生的杂草往往难以奏效,因而需要有高效、广谱的 除草剂,要求有性能不同、残效期不同的几种除草剂混合使用,从而 提高了成本。 5、 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从而导致高纬度地区春作物的播种和 出苗的推迟,对安全成熟是个大问题。
位免耕农民的妻子巴巴拉.弗朗西斯说,
“除电的应用外,免耕法是对我的生
活质量改善最大的事情”。
对农业机械化工作来说,以往农业机械化谈论最多的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只要农业生产任务按时 完成、增产增收了,农业机械化就完成任务了。没有认 识到农业机械化和资源与环境保护密切深翻、开荒种地,
专题二 保护性耕作
一、保护性耕作的产生背景
耕作历史上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
不耕→刀耕火种
释义: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 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出处:《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 刀耕火耨。”
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 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 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 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由于经营粗放, 亩产只有50千克左右,俗称“种一偏坡,收一萝萝”。
用。
“黑风暴”惊醒了人们,推动了 各种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 人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开 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和植树、种 草等措施,有效地扼制了沙尘暴 的再度猖獗。
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产量大幅度上升,
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
不争的事实。
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 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
发展了生产,也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的问题,引起 人们对机械化的质疑。但是,机械化也是治理环境的最 重要手段之一,如机械化秸秆还田减少秸秆焚烧导致的 大气污染;覆盖减耕节约农业用水;保护性耕作治理沙
尘暴等等。
二、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的保护性耕作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 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就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走了,是无用的损失;其二是地表蒸发,也是
无效的消耗;第三才是供给作物生长的有效耗水。根据测定,我国北方 地区平地径流占降雨的10%左右、坡地可以达到30%多,蒸发占降雨的60
~80%、是主要消耗,有效耗水占10~20%。要想增加有效水分,只能减
少径流、减少蒸发。
1、减少地表径流 2、减少蒸发 3、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保护性耕作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
火种,由刀耕火种到汉代发明铧式
犁进入传统人畜力耕作,由传统人 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 一次革命。
保护性耕作对农民本身将带来观念上、 生活质量上的革命性变化。1997年5月
美国保护性耕作信息中心年会上,一
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比如耕翻
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 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 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 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 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 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 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


少免耕法的优点
• • • • • • • • 1. 水蚀和风蚀明显减少 2.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保持水分 3. 表土层中的土壤有机质增加 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 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其矿化。另一方面,耕层下部的土壤有 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 农耗时间减少 在前作收获后,少耕或免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 减少了农忙的紧张程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在南方多熟 制的地区尤为重要。 5. 节约成本 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的消耗,但增加了除草剂 的消耗.
我国的保护性耕作定义: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 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
耕作技术。
我国是在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国情提出的。
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的扩大, 发现完全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1980年以后改称保护 性耕作法。
后期,中国开始建立拖拉
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工 业。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于 1959年建成投产。
拖拉机引发了农业机械的革命——— 拖拉机牵引犁进行耕地。
带动了播种机、中耕机、收割机、摘 棉机、脱粒机、割草机和打包机等农 业机械的问世和广泛应用。
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 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特别 是机械化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强有力的 耕作工具,成为“自然的主人”,可以 随意改变土地的原有状态,提高劳动生 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土壤耕作进入传统的人畜力耕作
第二次: 传统的人蓄力→拖拉机的发明
1876年,德国人奥托设计并制 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火
花点火式四冲程内燃机。
1886年,德国机械 工程师卡尔〃本茨 制成第一台用内燃 机驱动的新型交通 工具——汽车。
这一舞台的中心则是拖拉机的发明
拖拉机的诞生,大大加快了农业机 械化的步伐。
两熟或一年两熟间套作改一年两熟平作。
四、增产的不利因素 1、降低地表温度 2、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3、杂草控制较困难
保护性耕作存在的不利因素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只 有加强管理,注意克服或减低保护性耕作的不利之处,充分
发挥它的优越之处,保护性耕作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常规耕作的优点
• • • • • 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一定深度和适宜松紧度的土壤 耕作层; 当年控制田间杂草和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较好; 犁壁翻转土壤垡片,覆盖效果好,有利于耕茬、肥 料的翻入,耕后地面较为清洁。 但是,常规耕作也有较多的问题,主要是: 干旱地区易蒸发失墒,多雨湿润地区易蓄水积墒, 在水分上很难调节; 耕层土壤常太松,地面裸露,易遭受水蚀和风蚀, 改变了耕层原有的土壤微生物区系,促进好气性分解, 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甚; 破坏土壤耕层构造较重; 耗能增加,成本较高。
二、保护性耕作原理
以“免耕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是如何疏松土壤呢?保护 性耕作松土原理可概括为4点: 1、根系松土 2、蚯蚓松土 3、胀缩松土 4、结构松土
三、保护性耕作基本技术
1、秸秆覆盖技术 2、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
4、深松技术
3、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四、保护性耕作增产机理
一、增加土壤水分 旱作农业没有灌溉,土壤水分基本来自天上降雨。雨水消耗分三 部分,其一是径流消耗,它是指在降雨的时候,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
第二次: 刀耕火种→铧式铁犁的发明
秦、汉,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 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 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 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 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 右。
植被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连续3天,横扫美国2/3 的国土,把3亿多吨土壤卷进大西洋,使16万农民 倾家荡产,逃离西部,不少人死于由沙尘暴引起的 肺炎。
“黑风暴”灾难惊醒了人们,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 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保护性耕作
这一命题,推动了各种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在
这种情况下,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开始研 究改良传统的翻耕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 土的农机具。1967年,“保护耕作”一词在美国的伊 利诺伊州为取得政府对减少耕作形式的支持而首先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