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掌握氮的固定及氮气的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2)通过介绍生物固氮、氨气的工业制取等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氮的循环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氮的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难点:(1)如何实现氮及其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引入】常见的生活现象——焚烧麦秸1.请同学们观看PPT上的两幅图片,它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烧麦秸)2.焚烧麦秸的时期,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3.请你根据麦秸中所含的主要元素,猜测可能是哪种元素导致的?(N元素)【过渡】打开课本。
1.回忆含N元素的纯净物有哪些?(NH3、N2、N2O、NO、NO2、N2O4、HNO3)2.这些物质中N元素的化合价一样吗?(N-3H3、N02、N+12O、N+2O、N+4O2、N+42O4、HN+5O3)【提问】由此可知,N元素在物质中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游离态和化合态【过渡】那么,麦秸中的N元素从何而来?(土壤——化肥——化肥厂——空气(N2))回忆一下,N2的有关性质。
【讲授】N2 (无色、无味;ρ近似空气;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非常稳定) 稳定的原因:N2是双原子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
对于氮原子而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2、5,故需得到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所以,它们分别拿出三个电子和另外一个N原子共用,它们之间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所以非常牢固。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目标:1. 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2. 掌握氮的固定、生物转化、硝化和脱氮过程3. 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先导知识:1. 氮在大气中的含量2. 氮的化合物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氮的供给方式(DNA、蛋白质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介绍氮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氮元素的循环过程第二步:氮的固定1. 讲解氮的固定方式包括生物固定和非生物固定2. 生物固定是通过哪些微生物实现的3. 非生物固定是指哪些方式第三步:氮的生物转化1. 概述氮的生物转化包括氮的互变和氮的腐解等2. 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四步:氮的硝化1. 详细讲解氮的硝化过程2. 解释硝化细菌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性第五步:氮的脱氮1. 分析氮的脱氮过程及其影响2. 探讨氮的脱氮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意义第六步:总结与拓展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并讨论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重要性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 实验演示:进行氮元素的固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定过程3.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氮的循环过程2. 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等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氮循环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拓展延伸:1. 化学实验:设计氮的生物固定实验,深入了解其固定机制2. 研究文献:阅读相关科学文献,了解氮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学反思:教师在讲授氮的循环过程时,要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氮的循环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影响。
2.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活动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动植物体
2、雷雨放电
3、人类活动 一、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① N 2+O 2 2NO
② N 2+3H 2
2NH 3 (可逆反应)
(3)、氮的固定 (4)、氮气的用途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的来源,流向和作用;2.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1.氮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2.理解氮循环的一般规律;3.了解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与作用氮是构成生命体的一种元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氮气在空气中占78%的体积,但是生物体里的氮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氮化过程是氮的重要来源,有氮化细菌、闪电等。
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固氮。
在有机物分解时,有机物中的氮也会被释放出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再次转化为有机物或者无机盐。
氮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命物质。
2. 氮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自然界中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循环包括以下步骤:1.固氮: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或固氮微生物固定为氨气,或通过工业手段制取氨气;2.氨化:氨气和水反应形成氨盐;3.硝化:部分细菌将氨盐氧化为亚硝酸盐,另一部分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产生硝化作用;4.反硝化: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和氧,产生反硝化作用;5.吸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硝酸盐和氨盐,建立状态。
3. 影响氮循环的因素氮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氮循环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氮循环速率;2.pH值:土壤、水体的酸碱度程度对氮的循环有很大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氮的转化和吸收;3.养分浓度:钾、锰、铜等元素的含量对氮循环有一定影响;4.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能够显著影响氮的循环。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氮循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征;2.图片展示:展示氮循环的流程图,方便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氮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课堂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或分享经验;2.实验表现: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是否对氮循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氮的循环 教案
高一化学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一. 教学内容: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3. 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NH4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分析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3)化学性质①与O2反应:N2+O2=2NO ②与H2反应:N2+3H2=2NH3③与Mg的反应:N2+3Mg=Mg3N2温馨提示:●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 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NO 、NO2 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
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一)氮气与氮的固定【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 、N2O5 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二)氮的固定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游离态化合态分类1. 自然固氮(1)高能固氮N2+O2 ==(放电)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NO、NO2。
高中化学 3.2氮的循环教案 鲁科版必修1-鲁科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二节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氨的性质,〔硝酸的性质〕〔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流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了解固氮的几种形式; 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锻炼利用氧化还原思想,物质分类思想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氮元素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三、教学方法教师以图片、视频、生活实际、问题与点拨等多种方法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自学、交流、分组实验,展示、练习多种方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雷雨的视频,“雷雨过后,万物生长迅速,空气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更容易把让学生进入带入本节课的学习。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师】学生阅读教材73-74 页(重点结合图3-2-2),回答:氮的循环有几种方式?细心的你在氮的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的物质,请在下面二维图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完成上述问题,并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二维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点评展示的二维图并总结】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学生】集体回答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教师】那么如何收集氮气?【教师】多媒体展示氮气的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过渡】性质稳定,那么能发生什么反应呢?(2))氮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氮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氮气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学生回答并总结】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学生】写出氮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氮气的性质?【回答总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播放视频】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教师】提问学生看到的红棕色气体是一氧化氮吗?先保留这个谜团。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氮的循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自主复习,学生能归纳总结氨和铵盐的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通过知识梳理,学生能归纳总结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总结出综合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一般思路。
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展示汇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学习,对氨与铵盐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的过程;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道综合实验题既能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又能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本原理在实验中的应用不灵活、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要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得分率,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其次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3重点难点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自主学习
要求:a. 课前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复习教材P76-79内容;
b. 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填空;
1.氨
①物理性质:状态,气味,密度比空气的密度,水溶性。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氮的循环说课稿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的使用,以及人们在利用氮的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含有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能重点学习几种含氮的物质。
教材对于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学习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或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
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掌握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初步掌握NO、NO2重要性质;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方法方面:(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
(2)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氮气、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实现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2)硝酸的强氧化性。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1.整体设计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氨气和铵态氮肥第三课时: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界现象“闪电”入手,引出“雷雨发庄稼”谚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并结合课本70页(图3-2-2)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及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氮的循环的主要途径”及“氮的固定”的讨论,完成本节第1课时教学。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一、知识梳理
1. 氮的来源:大气中78%的氮气以N2的形式存在。
2. 氮的循环: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不断循环。
3. 氮的循环过程:氮气的固定、土壤中硝化还原作用、生物体内氮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
2. 掌握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 氮的来源和循环过程。
2. 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的循环及其重要性。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案例分析:以农业生产中的氮肥利用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为案例,让学生理解氮的过量输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氮的固定和硝化还原过程。
5.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
6. 小结复习: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验演示。
2. 案例分析与讨论互动相结合。
3.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氮的循环知识。
2. 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氮的循环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氮的循环过程。
2. 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氮的循环教案2. 课题归属:地球科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循环的基本过程,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氮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氮循环的奥秘;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氮循环的过程;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五、教学内容1.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1.1 氮气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比例;1.2 氮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2.1 固氮作用:自然界中的固氮微生物及其作用;2.2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2.3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2.4 氨化作用:有机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3.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氮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2 氮素过多或过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 氮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4.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4.1 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2 工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3 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
5.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5.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氮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3 低碳生活与氮循环。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中氮气的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氮气的关注;2.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3.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分组讨论,分析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4.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5.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小组研究,探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6.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总结发言,强调低碳生活与氮循环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氮气组成和性质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氮循环过程中的合作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氮污染现状及对策的了解;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基本思路;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培养学生体会氮的固定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难点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视野。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展示:饥饿非洲难民,介绍全球粮食问题,我国粮食问题,突出化学肥料的重要作用,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三大肥料之一:氮肥占有重要作用。
空气中含有大量氮气,如何把氮气转化为氮肥,被人类利用?【板书】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板书】1、生物固氮氮的固定: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简称固氮。
【图片展示】豆科类植物根瘤菌图片。
根瘤菌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为植物吸收,促进生长。
【讲解】植物只能吸收化和态的氮,所以使用的氮肥,必须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
【讲解】 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2、人工固氮【板书】N 2+ 3H 2 2NH 3 【强调分析】可逆反应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讲解】NH 3然后利用生产氮肥,目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是靠人工固氮生产的氮肥。
【阅读】化学与技术,了解氨的合成。
【图片展示】新疆“魔鬼谷”,并加以介绍。
【联想·质疑】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板书】3、高能固氮【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演示实验】模拟高能固氮过程。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⑶.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3NO2+H2O=2HNO3+NO【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自然引出这节课关于氮的循环以及氮的氧化物的知识,通过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充分学习到到氮的氧化物的知识。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较为简单,理论性知识较强,对于氮的循环的过程,如果单纯的依靠老师讲的话,缺乏趣味性而且会比较枯燥,所以在循环过程这个环节,把时间,问题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小组合作讨论,然后上台展示,学生都比较活跃,收到的效果也不错,这样更加丰富了学生关于氮的知识,对于氮的氧化物有关性质,采取了演示实验的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效果较好,最后通过一个思考题串联了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课后反思本堂课尽管精心准备,但依旧存在诸多不足,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和总结。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氮的循环1》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晚自习阅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和预习检测。
2.课前批阅自主学习和预习自测,及时反馈学生预习效果。
3. 课前培训小组长,适当指导关键知识点。
【教学过程】【导入】核对自主学习答案,针对错点个别讲解。
强调可逆反应定义。
【PPT】用PPT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图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过程,分析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借助化合价和物质类别分析,建立知识模型。
【PPT】分析循环过程中的氮的固定【提问】图片展示工业合成氨和生物固氮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氮气的性质,思考依据价态预测氮气的化学性质。
我们知道是它是一种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交流1】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氮气,归纳出氮气的物理性质。
【交流2】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氮气,思考氮气的化学性质的不活泼性。
〔PPT〕氮气分子的结构。
分析氮气分子的结构特点,指出物质结构决定性质。
〔设问〕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可以有哪些用途?指出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演示实验】分析NO 的化学性质实验步骤:用注射器加入铜片和稀硝酸制取无色气体NO,向外推拉活塞通入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注射器针筒上部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实验结论:2NO+O2=2NO2【思考】1.如何收集NO 气体?小结: NO 和NO2 的物理性质【分组实验】分析NO2 的性质实验步骤:将盛满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置于盛满水的水槽中,在水下取出塞子,足够长的时间后,有什么现象?若液面上升注意观察水是否充满整个集气瓶?实验现象:a.试管内液面上升,但是液体未充满整个试管。
b.通入空气,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加入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结论:3 NO2 +H2O =2HNO3 +NO2NO +O2 =2 NO2【讲解】实验的用品实验的步骤实验现象的观察。
【指导】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小组实验。
【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效果。
【引导】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逐步推到出实验结论。
【小组合作探究】一、探究NO2 的化学性质1.双线桥分析3 NO2 +H2O =2HNO3 +NO,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并且分析NO2 充满试管倒置在水槽中,为什么液体约占试管体积三分之二?2.如何检验NO?3.如何除去NO 中的NO2 气体?归纳总结:如何收集NO2 气体【讲解】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补充。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氮的固定、生物体内的氮代谢等。
(2)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氮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之间联系的关注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氮气的固定、氨的合成与转化、硝酸盐的生成与利用等。
(2)氮循环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和意义。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段有关农业生产中使用氮肥的视频,引出氮元素在生物生长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问题:“氮元素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5 分钟)(1)利用图片和图表展示氮在大气、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如氮气、硝酸盐、铵盐等。
(2)提问学生:“为什么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却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引导学生思考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利用氮的特点。
3、氮的固定(15 分钟)(1)讲解氮的固定的概念,即把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介绍自然固氮的两种主要方式:雷电固氮和生物固氮。
通过化学方程式解释雷电固氮的反应原理,如 N₂+ O₂= 2NO,2NO +O₂= 2NO₂,3NO₂+ H₂O = 2HNO₃+ NO 。
(3)对于生物固氮,利用动画演示根瘤菌固氮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氮的固定对生态系统有什么重要意义?”4、生物体内的氮代谢(10 分钟)(1)讲解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如通过根系吸收硝酸盐和铵盐,在体内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含氮有机物。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教案标题:氮的循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掌握氮的不同形式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氮的循环图示。
3. 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氮的循环图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示中的各个环节。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氮在生物体内起到什么作用吗?为什么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讲解:1. 解释氮的循环过程:a. 氮气(N2)通过固氮作用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
b. 氨或硝酸盐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c.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其中包含氮。
d. 植物被动物食用,氮进入动物体内。
e. 动物通过排泄将氮排出体外,形成氨或尿素。
f. 氨或尿素被分解为氨气,再转化为硝酸盐。
g. 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循环再次开始。
2. 指导学生分析氮的不同形式及其转化过程:a. 氮气(N2)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b. 植物吸收氨或硝酸盐的过程称为吸收作用。
c. 植物合成有机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固定作用。
d. 动物摄取植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摄食作用。
e. 动物排泄氮的过程称为排泄作用。
f. 氨或尿素分解为氨气的过程称为分解作用。
应用:1. 提供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分析情境。
总结:1. 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强调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氮的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元素的循环过程,如碳、氧等。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评估学生在练习册上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或实地考察,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
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
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1.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的角度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
2.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硝酸的化学性质
主题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P81-82 有关内容:(1)综合评价人类固氮活动的利与弊。
(2)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3)如何减少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