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 课后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及练习(word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及练习(word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及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原文及译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好学)的快乐。

多么高尚啊,颜回!”(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课时作业(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曾参..( )( )曲肱.( )笃.志(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愠.( ) 不亦说.乎( ) 三省.( )一箪.食( ) 好.之者( ) 不逾.矩( )2. 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 学/而不思则罔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D. 切问/而近思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温故而知新.()(4)三十而立.()(5)学而不思则罔.()(6)人不堪.其忧()(7)曲肱.而枕之()(8)逝者如斯.夫()(9)博学而笃.志()4. 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人不知而.不愠B. 学而.时习之C. 温故而.知新D. 曲肱而.枕之5. 解释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我如浮云(3)乐: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 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填空。

(1)我们可选用《论语》中的“,”来作为欢迎标语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2)孔子很强调学习中独立思考的必要性,他说“”,这一论断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同时,他又强调学习是从旧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句话让我们认识到温习的重要性。

(3)提醒人们应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4)反腐倡廉,势在必行。

请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劝诫贪污腐败分子:。

(5)学习有三层境界:知、好、乐。

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B. 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C. 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D. 不亦.说乎不亦.君子乎8.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分层练习)(统编版)解析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分层练习)(统编版)解析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分层练习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答案】C【详解】考查字音。

A.不亦说乎(shuō)——yuè;B.逾矩(jù)——jǔ,学而不思则罔(máng)——wǎng;D.为人谋(wéi)——wèi;故选C。

2.下列古文默写有错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

C.“则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则”应为“择”;故选C。

3.下列加点字词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传.不习乎(传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B.不逾矩.(规矩)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C.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D.思而不学则殆.(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不堪.其忧(能忍受)【详解】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传不习乎”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不曾复习。

传: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B.“不逾矩”句意为:不越过法度。

矩:法度;D.“思而不学则殆”句意为: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殆:疑惑;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连词,表并列;B.介词,替/动词,做,担任;C.代词,他的/代词,那种;D.都是代词,它;故选D。

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

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故,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部编七上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七上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上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2023-2024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11课 论语十二章》02(含答案)

2023-2024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11课 论语十二章》02(含答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下面对《论语》十二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改变的。

C.选文第七章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D.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2.下列关于《〈论语〉十二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中的”说”是通假字,同“悦”,愉快。

B.《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是具体数字,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一定有人可以做老师”。

D.选文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人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可以自得其乐;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等。

二、填空3.(1)《论语》是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之者。

三、文言文阅读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统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课后练习题

统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 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4. 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5. 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A.郎朗在27岁时就成为了世界钢琴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那年他刚过而立之年。

B.“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在清明时节人们有上坟和踏青等习俗。

C.“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

D.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

6. 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7. 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不善者而改之曲肱而枕之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D.回也不改其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 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博学而笃志。

【优秀作品】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

【优秀作品】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

11 《论语》十二章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不知而不yùn() 为人móu()学而不思则wǎng() 思而不学则dài()曲ɡōnɡ()而枕之博学而dǔ()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3.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 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

(2)《论语》是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及其弟子的的书,与、、合称“四书”。

4.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 ?”(3)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逾矩.( )(3)人不堪.其忧( )(4)不舍.昼夜( )6.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1《〈论语〉十二章》作业(第一课时)(含解析)

11《〈论语〉十二章》作业(第一课时)(含解析)

11《〈论语〉十二章》作业(第一课时)(含解析)《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一、基础题1.《论语》是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4)温故而知新新:(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6)逝者如斯夫逝:斯:(7)曲肱而枕之肱:(8)博学而笃志笃:4.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5.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___ D.曲肱而枕之6.《〈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8.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10.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1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不思/则罔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二、课内精读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含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含课后习题答案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 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 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 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 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 根据语意断句读 2. 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3.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
式工整)断句读 4. 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
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 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习题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习题课件
第①③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②则是论述学习方法 的。第①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 知识,不可以不懂装懂;第③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 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②则中,孔 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示,特别强调要举一 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 治学方法。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诲 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3)《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 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4)孔子赞颂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
【解析】B项,凭借;A项,同“智”,智慧/知道; C项,表并列/表转折;D项,这里指向地位、学问较自 己低的人请教/落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 愤 不 启/ 不 悱 不 发/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则 不 复 也
3.这三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 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导航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 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发我们:学习要有端正 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 理想远大。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1)思想深刻,富含哲理。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 录,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 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练,立意深远,不少成了格言 警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 天仍有借鉴、启示作用。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 论.语(2) 学而不思则罔.(3) 人不知而不愠.(4) 曲肱.而枕之(5) 吾日三省.吾身(6) 博学而笃.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不亦说.乎:(2) 人不知而不愠.:(3) 吾日.三省吾身:(4) 温故.而知新:(5) 学而不思则罔.:(6) 思而不学则殆.:(7) 博学而笃.志: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思而/不学则殆C.择其善者/而从之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学面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6.填空。

(1) 《论语》是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它与《》《》《》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朝代)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学派创始人。

(2) 《(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句子是“ ,”。

(3) 《(论语)十二章》中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4) 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

”7.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①⑤⑧⑨/②③⑥/④⑦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8.子路受教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习题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B.逝者如斯夫(逝:流逝)C.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D.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二、语言表达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

⑤亡:不知道的东西。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11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

11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不知而不yùn()为人móu()学而不思则wǎng() 思而不学则dài()曲ɡōnɡ()而枕之博学而dǔ()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3.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

(2)《论语》是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及其弟子的的书,与、、合称“四书”。

4.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3)子夏曰:“,,仁在其中矣。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2)不逾矩.()(3)人不堪.其忧()(4)不舍.昼夜()6.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算得上有才德的人吗?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3.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浮云一样。

5.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这里用第二种含义。

指有才德的人。

2.“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信”,指诚信,是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

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四、背诵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不知而不yùn() 为人móu()
学而不思则wǎng() 思而不学则dài()
曲ɡōnɡ()而枕之博学而dǔ()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2)传.不习乎( )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3.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 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家。

(2)《论语》是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及其弟子的的书,
与、、合称“四书”。

4.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 ?”
(3)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
(2)不逾矩.( )
(3)人不堪.其忧( )
(4)不舍.昼夜( )
6.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 。


(2)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
是:“,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9.选文中的这几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②,敏以求之者也③。


(《论语·述而》) 子曰:“吾尝④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⑤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子曰:“巧言乱德⑥。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担心。

②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③敏以求之者也:自己是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知识的人。

④尝:曾经。

⑤过:犯错误。

⑥乱德:败坏道德。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我非.生而知之者( )
(2)终夜不寝.(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患人之不己知。

(2)小不忍则乱大谋。

12.谈谈你对第一章中“患不知人”的理解。

表达交流
1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孝”的两则语录。

比较一下,说说它们共同强调了什么。

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准备怎样去做。

(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体验中考
14.(2016四川绵阳)综合性学习。

立人中学开展“中国人读书情况专题研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
4.39本,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与我们形成了对比: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2015年)
材料三李克强总理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上下涌动着读书的热情,各大中小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

上图是格致中学的同学设计的学校读书活动的海报。

(1)请认真探究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中国人读书现状的三个结论。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材料三中画面(文字除外)的内容及寓意。

(3)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请你为提高全民阅读兴趣提三条建议。

知能演练·活用
1.愠谋罔殆肱笃
2.(1)诚信(2)老师传授的知识(3)学过的知识
(4)听从,采纳
3.(1)丘仲尼春秋思想政治教育
(2)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4.(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1)生气,恼怒(2)法度(3)能忍受(4)舍弃
6.(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2)知道这种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8.示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从心所欲、择善而从。

9.示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说的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启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10.(1)不是(2)睡觉
11.(1)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2)小事情不忍耐就破坏了大的谋略。

12.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意思是要善于了解别人,从对方身上学到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13.强调了孝敬父母不仅是供养他们,给他们物质上的享受,最重要的是要敬重他们,面对他们要面色恭敬、谦和。

示例:在生活中,我准备努力理解父母,并从心底里敬爱他们,不跟父母发脾气。

吃饭时,主动帮忙摆碗筷,让父母先动筷子;有争执时,静心聆听父母的观点,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事之前,先与父母商量,努力做到真正的尊敬他们。

14.(1)①人均阅读量偏少;②人均阅读量在逐年上升;③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增长较快。

(2)画面内容: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

寓意:读书带给人快乐,读书带给人幸福的生活。

(3)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