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鉴赏诗歌。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两位重量级的诗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些诗歌,今天我们将走进杜甫的诗歌。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再具体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再具体就是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亲身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介绍

文体:“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在洛阳遇到了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一路同游。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杜甫也有远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这幻想在到长安后彻底破灭了。当时他曾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李林甫因惧怕有识之士揭发他的奸邪行径,没有让一个人及第,且上表称“野无遗贤”。后来赠诗给皇上,并希望得到权贵的引荐,都落空了。十年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情怀愈加强烈。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

的名作。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的创作进入丰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激发了他创作的能力,“三吏”“三别”《北征》等都是在这时写成的。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穷困潦倒,疾病缠身,59岁死于途中。杜甫一生坎坷,使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百姓的疾苦。在他的诗中深深体现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位爱国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本文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

(三)整体感知

1、名家范读,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假若说《蜀道难》的基调是壮阔奔放的,《将进酒》的基调表面是豪放,实质却是激愤的,那么《兵车行》呢?它的基调是怎样的?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注意字音:

辚辚(línlín):车轮转动声。

干(ɡān)云霄:干,冲。

荆杞(qǐ):荆棘和杞柳。

啾啾(jiūjiū):凄厉的哭叫声。

耶娘,通“爷”,读yé,父亲。通假字

2、自由读,注意字音、句读、感情。

3、学生自荐读

重点词语解析

车辚辚——辚辚,车轮转动声。

干云霄——干,冲。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下文的“役夫”同义。

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或从——有的应征。

北防河——向北去戍守西河

便至——即便到。

营田——垦田。

裹头——古代男子行裹头礼后为成年,这里意即未成年就被抓,临行提前行成年裹头礼。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荆杞——杂草,枸杞类。

健妇——健壮的妇女。

无东西——不成行列。

敢申恨——岂敢说怨恨。

信知——确实知道。)

(四)问题探讨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士兵(行人)在开拔时

地点:咸阳桥畔

人物——行人、爷娘妻子、长者

事件——诗人(长者)在咸阳桥畔,看到士兵(行人)在开拔时,亲人们拦路哭送的送别场面,诗人询问征人为何如此,听到征人讲述他们悲惨命运……(咸阳桥边,诗人的见闻)(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诗歌开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从哪些角度来写?

征夫出征、亲人送别——生死离别图

听觉:车辚辚马萧萧战车隆隆战马嘶鸣作者仿佛带我们回到了

视觉:行人弓箭各在腰出征的队伍已经整装待发,就要开赴边塞。

耶娘妻子走相送

“走”跑的意思,为什么跑?可见出征的人不能停下脚步和亲人告别,是被迫押赴

战场的。也就是被抓的壮丁。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

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尘埃不见咸阳桥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

了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到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句话中你认为作者哪些字锤炼的好?请分别谈谈。

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