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针灸学理论
针灸学理论针灸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一种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机体生理、生化、生态等方面的功能,使人体恢复或维持健康的疗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针灸学不断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和应用,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非药物性疗法。
一、针灸学的起源针灸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存在着一种能够影响人体健康的气流,称为“气”。
当气流不畅或缺乏时,就会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
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在人体上有一些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气”的运行。
于是,他们便开始通过针刺穴位调节身体健康。
最早使用针灸疗法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这部经典记载了很多有关针灸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得到了扩展和发展,形成和完善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目前,针灸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广泛。
二、针灸理论的基础针灸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其中有关“气”、“血”、“阴阳”、“五行”等概念对针灸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这些概念的具体解释:1、气气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包含了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
在针灸学中,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气流,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效果。
2、血血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它包含了大量的营养和氧气,对于身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针灸学中,通过调节穴位可以促进血流的流通,从而改善身体的供氧和营养状况。
3、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对基本概念,它们代表了身体内部相互对立但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
在针灸学中,通过调节穴位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4、五行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形式。
在针灸学中,通过调节穴位可以调节五行的平衡,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三、针灸理论的主要内容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穴位学穴位学是针灸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体上的各种穴位。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解,主要不是 从形态结构来解释各个脏腑的功能,而是 建立了脏腑藏精,精化为气,气分阴阳, 阴阳二气动静协调的解释性模型,来阐释 各脏腑的复杂机能及其相互关系,阐释人 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构建过程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 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 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 性。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一、注重宏观观察---整体观念
• 宏观观察,是指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 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 一个物种,它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与整 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具有密不可分的联 系。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 变化,不能从孤立的人体去看,而是把人体 放在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 中进行考察和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中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思想为指导,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 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以类比、演绎、外 揣等为具体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生命活动的 正常和异常以及维持正常和纠正异常过程进 行理性的认识、归纳和总结。
四强调功能联系
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虽然有中国古代解 剖学实践为基础而进行的直观观察,但更主 要的还是通过对脏腑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 “征象”进行整体观察而得来的。
.
故中医学虽是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 的科学,但它确实综合运用了与人体生命 活动有关的各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的知识。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中医学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 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 系,即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 统一性。
针灸的临床思维
针灸的临床思维经常会有很多同学问:“老师,××病扎什么穴位啊?”很多针灸学子把穴位、经脉等同于针灸系统是非常错误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啊?学了好几年针灸,针灸思路还是一盘散沙,归根结底还是大家没有针灸思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针灸体系,只会按图索骥,执病锁方,大大降低了针灸的疗效。
而只会用毫针,一个病扎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符合针灸学的思维。
那么针灸的理论体系是怎样的呢?该如何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呢?下面就让我们从经典入手,寻根问源,还针灸本来面目。
一、经脉的空与皮肉筋骨的实《内经》针灸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病位思想,没有病位思想,针灸治疗无异于盲人摸象,瞎猫逮着死耗子,你不知道为什么有效?为什么临床疗效不高?病在皮,针刺穴位是最佳方案吗?病在经筋针刺穴位是最佳方案吗?这种所有的病用毫针针刺穴位的思维方式,不是《内经》本有的针灸思维。
《内经》中皮部病有皮部病的针法、针具,络脉病有络脉病的针法、针具,经筋病有经筋病的针法、针具。
不能什么病都针穴位,什么病都用毫针啊!《灵枢·经脉》“十二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指出经脉是肌肉缝隙,是无形的空间。
《灵枢·九针十二原》讲穴位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非皮肉筋骨”,穴位是比较大的缝隙,而我们现在还在探求经脉的实体物质,肯定是没有结果的。
《道德经》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咱们的经脉、穴位就是“无之以为用”,皮肉筋骨就是“有之以为利”!如果把人体比作是一间房子,经脉、穴位就是房子的空间,皮肉筋骨是房子的实体框架,经脉、穴位是无形可见的,在功能上是气化的场所。
经脉病、功能性疾病针刺穴位是最佳的选择。
二、不同的病位选择不同的针具毫针是针灸的针具之一,毫针并不是针灸的全部。
针灸学一大优势就是拥有各种针具,针灸体系庞大,《内经》以九针统称之,九是最大的阳数,以九针来代表针具的多样性,而每种针具特色各异,擅长的病种、病位不同,现代针灸学家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针具又不断的创新,使针灸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针灸学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针灸疗效不断提高,如山西针灸研究所所长师怀堂先生据古九针的构造重新改制成的新九针,朱汉章教授研制的针刀,王自平教授研制的骨减压针,陈超然教授研制的拨针,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种疑难杂病的治疗中,使以前的难治病为易治,变不可治为可治,比如,拨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有立竿见影的疗效,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常常针到病除,骨减压针治疗顽固性疼痛,椎间盘针治疗椎间盘病变等等,大大提高了针灸的疗效,扩大了针灸的治病范围。
针灸科思想和工作总结
针灸科思想和工作总结针灸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拥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这1000字的篇幅里,我将总结针灸科的主要思想和工作内容。
一、思想理论基础1. 统一的整体观念:针灸科坚持将人体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联。
因此,在诊治过程中,针灸师会从整体的角度考虑病情,寻找潜在的病因和相关病症。
2. 阴阳平衡:针灸科源于中医理论,强调阴阳相互制约和平衡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相对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气血循环: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针灸科注重气血的循环和调节,通过针刺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流动,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 病因论治:针灸科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确定针刺的方法和穴位。
它关注病情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调整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来治疗疾病。
二、工作内容1. 病史询问与观察:针灸治疗的第一步是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主诉,并进行全面的观察。
针灸师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
2. 穴位选择与针刺: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针灸师会选择相应的穴位,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针刺。
针刺过程中需要注意穴位的选择、针具的消毒和患者的疼痛感受等。
3. 针刺方法与操作:针灸科有多种针刺方法,如直刺、旋转、提捏、耳针等。
针灸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并进行准确的操作。
4. 刺激与调理:针刺后,针灸师会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刺激和调理。
刺激包括留针、旋转、引导气血等,调理包括按摩、灸法、贴敷等。
5. 观察与评估:在治疗过程中,针灸师会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估。
如果需要,针灸师还会向患者提供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建议,以帮助患者维持健康。
三、总结针灸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理论和专业技能。
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与药物治疗、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治疗方式并列,为中医疗法中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
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相一致,包括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方面的学说。
这些学说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使针灸学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阴阳五行学说针灸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学说之一,也是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
阴阳是地球物质属性的两种基本形式。
阴代表阴性能量,相对静止、消极、内向、负面的性质;阳代表阳性能量,相对外向、积极、活泼、正面的性质。
在针灸治疗中,阴阳的平衡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相生相克,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生物生态系统。
在针灸治疗中,五行学说与治疗周围环境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治疗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环境保障。
气血脏腑经络学说气血、脏腑经络也是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在中医学中,气血合称为生命之本。
气是人体的能量,血是人体的营养物质,二者相互配合,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脏腑是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气海、神阙等,它们互相依存,构成了一个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系统。
经络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负责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分配、传输和转换,重要至极。
针灸治疗与中医总体治疗相辅相成针灸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与药物治疗、中草药治疗、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医总体治疗的基本体系。
在中医总体治疗中,针灸治疗是非药物治疗手段中最重要的之一。
综上所述,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是基于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经络学说的,这些理论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
针灸治疗是中医总体治疗手段之一,它与药物治疗、中草药治疗、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治疗方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治疗经验和智慧的精华。
在实践中,针灸学对于人们的健康和医疗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医学宝贵的文化遗产。
《针灸大成》-学术思想
《针灸大成》-学术思想1、针灸药物按摩并重中医的治疗手段有很多,而且各有所长不可偏废,但是到了明代末年就出现了崇尚药物,废弃针灸的倾向。
赵文炳在《针灸大成》序言中说“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杨氏反复地提出“针灸药不可缺一”的论点。
他指出针灸药物各有所长,不可互相取代;用针药对比说明针灸疗法的优越性;还从古籍中举出事例说明针灸不可废弃;并且说明了针灸衰落的原因:是“业针法之不精,传授之不得其诀耳”,非针灸本身的缺陷。
同时此观点还在杨氏的医案中体现出。
2、针法灸法并重针灸穴位图明代以前的医家偏重于针,或偏重于灸。
杨氏不偏不倚,同时兼顾。
理论上《针灸大成》转录和引证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末的针法文献,如卷四的九针,制针,暖针,温针等以及“内经补泻”,“难经补泻”,“四明高氏补泻”等针刺补泻手法,还有家传的“三衢杨氏补泻”和针拨内障法,特别是发挥了透穴针法理论有独到之处。
如治疗偏头痛,用针刺“风池”透“率谷”;治疗两腿痛,膝红肿,用“膝关”横针透“膝眼”;寒痰咳嗽,用“列缺”透“支沟”。
关于灸法的理论,书中也用了较大的篇幅记述,如卷三有“头不多灸策”卷九的灸用材料,点火法,壮数,炷火先后等载述十分全面。
在《针灸大成》的字里行间,多处体现其针灸并重的思想,如“胜玉歌”谓“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在医案中有15例只针灸配合治疗的。
3、穴法手法并重从卷八“穴法”和卷六“考正穴法”可以看出其在选穴配穴的理论有其特点:①内容丰富,包括了各科三百多种病证的一千多个处方;②不少病证有两组处方,如卷九的“治症总要”以问答形式论述了151条各种病证的“前穴未效,复刺后穴”,这是其它著作未见的;③对井穴运用别具见地,如卷五“十二经井穴图”不仅有十二幅井穴图,还叙述了井穴主治的许多病症如明确提出井穴主治络病和井穴的配伍运用他把十二井穴的配伍使用分3种情况;④充实了八脉八穴理论,如卷五的“八脉图并治症穴”,也是图文并茂,有窦汉卿和高武的治症,还增加了“杨氏治症”36项,使之成为一门系统的学说;⑤论述了十二经主客原络配穴法,附图12幅,建立了一种特定穴配穴理论;⑥重视经外奇穴卷七专立“经外奇穴”一节,论述35个(共96个穴位)经外奇穴的名称主治。
实用针灸学论文
神奇的中医针灸中医的起源和形成,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至东周春秋时期的漫长时间,是我国人民在谋求生存和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过程,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等传说,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
它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同时它透出一种神秘感,让人觉得特别神奇。
而针灸更是奇特中透着神秘。
讲到针灸,首先想到的就是经络。
经络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使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十二经的名称按脏腑阴阳归纳有如下表: 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走向手,手的三条阳经都是从手走向头,足的三条阳经都是从头走向足,足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足走向胸。
为了记忆方便也可按照“阴经上行,阳经下行”的规律记忆。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15条,其中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2篇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2篇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
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医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瑰宝。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一: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观察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病的一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给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病症。
近两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日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尽管该病的治疗诊断水平在不断提升,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致残率却仍然在80%以上。
偏瘫是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同时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1]。
为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为有效的方法,众多临床报告也纷纷表明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笔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上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21年1月-20XX年1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选取5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标准确诊。
其中治疗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龄为55-70岁,平均年龄为62.4岁,病程时间为6个月-10年;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为56-72岁,平均年龄为62.5岁,病程时间为1-10年。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心力衰竭,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针灸穴位附近有皮肤感染。
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取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伏兔、百会、解溪、委中、环跳、肾腧、大椎、心腧、膈腧等穴位,均通过双侧取穴,每次取三对穴位,第一天先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则取背腧穴位,按照这种方法逐渐推移。
实用针灸学论文
神奇的中医针灸中医的起源和形成,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至东周春秋时期的漫长时间,是我国人民在谋求生存和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过程,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等传说,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
它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同时它透出一种神秘感,让人觉得特别神奇。
而针灸更是奇特中透着神秘。
讲到针灸,首先想到的就是经络。
经络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使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十二经的名称按脏腑阴阳归纳有如下表: 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走向手,手的三条阳经都是从手走向头,足的三条阳经都是从头走向足,足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足走向胸。
为了记忆方便也可按照“阴经上行,阳经下行”的规律记忆。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15条,其中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灸学的学科特点
针灸学的学科特点针灸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应用学科,理论州专,实践性强,手法操作技术含量高。
针灸学具有丰富的理论学说(理)、治法治则(法)、应用处方(方)、腧穴配伍(穴)、手法技术(术)体系,理论特色鲜明,临床应用独到,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点。
分述如下:1.理论体系完整针灸学理论体系由经络腧穴、针法灸法和针灸治疗三大部分组成,涉及针灸基础理论、针灸技术和针灸临床,体系较为完整。
针灸学重点研究经络腧穴,揭示脏腑经络气血运行流注规律,掌握针灸方法和技术原理,阐述针灸治疗法则、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探求针灸作用及其机理,形成了符合中医基本理并具有自身学术特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2.治疗技术独特针灸采用独特的针刺和艾灸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达到以外治内、以外治外的目的。
针灸技术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明确的应用原则和严格的操作规范。
针刺技术的运用关键是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种类多样,作用不一,富含技巧,操作性强,与疗效直接相关。
针灸防治疾病主要依赖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提高,鼓舞正气已祛除邪气。
“得气”,这一因针刺引发的新的生命现象,对疗效的获得至关重要。
艾灸并非单纯的热疗,而是借助艾绒的药性、火的热性、经络愉穴的特性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
3.诊疗常为一体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这是腧穴的重要特性。
根据腧穴的这种特性,对于一般病证,采取“以痛为输”、“按之快然而刺之” , 的取穴方法,常可收到“应在中而痛解”的治疗效果;对于较为复杂的病证,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配合“以痛为输”的取穴方法,效果更佳。
诊疗常为一体,是针灸临床的一大特点。
4.适应范围广泛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手段,其治疗范围较为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多科病证。
从预防保健角度看,针灸具有鼓舞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可用于“治未病”和强身健体。
5.易于国际推广传统医学在国际上推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效安全和国际语言。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以期为现代针灸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被誉为“医圣”,是中医伤寒理论的奠基人。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针灸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形成的。
在张仲景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疾病流行。
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针灸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强调“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提倡“经络辨证”和“针药并重”的理念。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内经》等经典著作,强调脏腑经络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张仲景根据临床实践,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例如,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烧针”和“火针”等针刺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文献综述,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体系、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医学流派的关系等方面。
其中,张志聪的《针灸甲乙经》和肖像的《针灸大成》等著作对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然而,尽管前人对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其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深入研究,对其临床应用的具体细节及疗效评价不够严谨等。
从整体上看,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它强调“扶正祛邪”,注重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提倡“经络辨证”,注重根据经络理论进行穴位选取和针刺方法的选择;它“针药并重”,将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这些特点和价值对于指导现代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的探讨,总结了其特点和价值。
针灸辨证选穴之医药学论文
针灸辨证选穴之医药学论文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特色之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灵魂。
同样,针灸选穴同样要遵循辨证的原则,应以“补不足,损有余”来指导临床取穴。
笔者认为,取穴应先从阴阳着眼,次从五行入手,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1辨证立足于“不足”,以透视“有余”《金匮要略》曰:“责其极虚。
”《难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可见立足于“不足”,以透视“有余”是古代医家常用的方法。
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物必自腐,然后虫生”,病邪之能作祟,由于其正之先虚。
虚之与实,是唯物辩证关系,医者应由此及彼,立足于正气之不足,邪气之有余,省症立方,方不至为病症所迷惑。
如水虚则火实,肾水不足则不能上济心火,心火有余,火性炎上则不能下温肾水,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临床上常以泻南补北法治之即是立足于补水之“不足”而损火之“有余”。
明了此理,辨证方能准确,治疗才能丝丝入扣。
如用针灸治疗脾弱肝强的腹胀,取脾俞、胃俞、阴陵泉、中脘以补脾,泻大敦以泻肝,亦为立足于“不足”“有余”上的抑木补土法。
2针灸辨证选穴应先从阴阳着眼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辨证论治等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若六淫、七情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就会使脏腑经络功能失常,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阴阳的不平衡主要是出现一方的“不足”与“有余”。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针对人体疾病的这一主要的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从阴阳着眼,应注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强调了阴阳的平衡。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中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重要性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有着三个特点,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一、司外揣内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作“以表知里”。
人体的内外是一个整体,相互间通过脏腑经络相联。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疾病内在的变化机理。
中医关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许多理论皆源于此。
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这些脏象学说的理论都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推测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司外揣内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所类同,此方法可测知研究对象内部大致联系与变化,可获得较多信息。
由于是在未全面了解内在结构具体细节情况下进行研究,虽然可从总体上把握对象内在的联系与变化,但是仍较为笼统,而细节的笼统,又限制了对总体认识的深入,因此司外揣内也存在局限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注重整体研究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基于这一思维方法,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
它既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更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又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
中医学的整体观反映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推测整体的考察研究方法,这种整体研究方法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尤为突出。
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法
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法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长,传统医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中医针灸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技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气血学说和病因学说等。
1.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实现气血运行的调节。
经络学说主要包括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等内容,其中经脉是经络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针灸学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2. 气血学说气血学说是中医针灸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调节气血的平衡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针灸学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病因学说中医针灸学的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外感、内伤和情志等多种因素。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这些因素的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中医针灸学的实践技法中医针灸学的实践技法主要包括针刺和灸疗两种。
1. 针刺针刺是中医针灸学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精确地刺激人体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针刺包括主草药,将指南入口,有效调节体内的功能和平衡。
2. 灸疗灸疗是中医针灸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疗法。
通过燃烧中药,将产生的热量和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患处,以改善气血的循环,并促进患处的康复。
灸疗有艾条灸、艾绒灸等类型,具体的灸法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选取。
三、中医针灸学的应用领域中医针灸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疼痛管理: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颈肩痛、腰背痛等。
2. 内科疾病:针灸可以治疗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针灸经典学习特点浅析
之 时 , 卫取气 ; 从 当泻之 时 , 荣置 气 ” , 些 思想 至 从 等 这
今 都 能 有 效 地 指 导 临 床 实 践 。此 外 , 关 针 灸 的 科 学 有
针 时间过短 可招 邪气 , 此 校正 , 理 已通 , 理亦 明 。 如 文 医
为 代 表 , 明确 学 习 目的 和 掌 握 学 习 方 法 两 方 面 , 针 从 就
著作 , 执简驭 繁 , 触类 旁 通 , 以有 效地 提 高 阅读 和理 可
解其他 医籍 的能力 。例 如 : 随补 泻是 针灸 补 泻常 用 迎 方法 之一 , ・ 金 张璧 表述 为 “ 凡用针 , 顺经 而刺 之 , 为之 补 ; 经而夺之 , 迎 为之 泻 , 故迎 而夺之 , 安得 无虚 ?随而
习 目的 服 务 的 , 此 , 握 好 的 学 习 方 法 也 是 非 常 重 要 因 掌
的 。
阳之 阴者 , 阴之 经 ” 文理 通顺 , 符 合 临床 实 践 , 刺 , 亦 但
是 , 病 在 阴 之 阳 者 , 络 脉 ” “ 在 阳之 阳者 , 阳 之 “ 刺 、病 刺 合 ” 针 灸 临 床 上 皮 肤 病 刺 络 脉 、 腑 病 取 合 穴 之 针 与 六
病 在 阴之 阴者 , 阴 之荥输 ; 在 阳之 阳者 , 阳之合 ; 刺 病 刺
病 在 阳之 阴者 , 阴之 经 ; 在 阴 之 阳者 , 络 脉 。从 刺 病 刺 ” 原 文 上 看 , 段 论 述 了 病 在 脏 腑 、 骨 及 皮 肤 的 各 自取 此 筋
穴 特 点 , 中 : 病 在 阴 之 阴 者 , 阴 之 荥 输 ” “ 在 其 “ 刺 与 病
《中医学》针灸理论
在刺激完成后,将针具从穴位中缓慢退出。
针灸的常用技巧
刺激强度的掌握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掌握好刺 激的强度,避免过度刺激或刺激不 足。
刺激时间的掌握
根据穴位的特点和病情,掌握好刺 激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刺激手法的掌握
熟悉和掌握各种刺激手法,如提插 、捻转、循经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
2023
《中医学》针灸理论
目 录
•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 针灸的基本理论 • 针灸的治疗原则和特点 • 针灸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 针灸的临床应用
01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的起源
古代针灸
针灸起源于中国,最早有文字 记载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法开始逐 渐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最早的针 灸学专著。
对于一些常见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胃炎等,针灸治疗 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外科疾病的针灸Βιβλιοθήκη 疗针灸在外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应 用也比较广泛,主要通过针灸 刺激穴位,达到舒经活络、消
肿止痛的目的。
针灸对外伤科疾病的治疗可用 于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 伤等,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 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针灸治疗中,需要注重调理气血,保持气血的充盈和通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病机理论是针灸治疗的关键,针灸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选择相应的穴位和刺 激方法。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邪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针灸 治疗中需要针对这些病因进行调理。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针灸治疗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穴位和刺激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 果。
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论顺势思维在中医针灸中的体现
论顺势思维在中医针灸中的体现中医针灸临床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演变,顺势思维在中医针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顺”是治疗的手段,中医针灸“顺势而治”的特性凸显了针灸在治疗疾病时的特点和潜力,利用针灸治疗方法调和阴阳,和谐天人关系,最终目标是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
标签:顺势思维;四时;时间针灸;经脉循行中医自古以来就一直强调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生活和治病,提出“顺之则人和,逆之则人病”,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特点,顺势思维直接影响到针灸的临床疗效。
现将顺势思维在临床针刺的应用做简要概述。
1顺在四时的体现四时阴阳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
”说明经气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在临床治疗时医者应该懂得四时的变化,顺应四时变化,诊查疾病所在部位,灵活变通针法。
在《内经》的论述中,一年四季有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因此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受到四时变化的影响。
气血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聚集于不同的部位、脏腑,有着强弱不同的变化。
因此,治疗时应根据四时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灵枢·四时气》中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
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
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上述体现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气候变迁,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密切相关,人体经脉的气血流注也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着盛衰开阖的变化。
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到四时对针灸效应的影响,有意识地把四时和针灸施治结合在一起,据季节变化因时而刺。
2顺在时间针灸的体现时空观是古代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者宗白华说:《易经》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1]。
这种空间意识将春夏秋东分别隶属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使时间存在于空间。
针灸临床证治的基本精神与思维模式
针灸临床证治的基本精神与思维模式黄梅;郑斐【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2(030)024【总页数】2页(P139-140)【关键词】针灸临床;基本精神;理法方穴术【作者】黄梅;郑斐【作者单位】陇南市卫生学校,甘肃,武都,746000;陇南市郑斐针灸专科门诊,甘肃,武都,7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3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石。
其临床证治的基本精神遵循中医的基本精神,其思维模式是中医的思维模式。
但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包括针灸专业医生在内,总是有意无意地将针灸与中医其他各科分开,给人造成针灸独立于中医的错觉。
笔者认为,针灸临床务必始终不离中医的基本精神,并运用中医的思维模式诊治疾病。
1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恒动观是针灸的基本精神《素问·疏五过论》说“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相联系的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构成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运用中医诊法,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疾病某阶段的证候,为辨证;进而根据中医治疗原则确定具体治疗方法,实施治疗即为论治;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保持对疾病的运动变化的认识,并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指导临床治疗即是恒动观。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针灸是中医医疗体系中的一部分,针灸治病同样是在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并辨证施治的。
2 理、法、方、穴、术是针灸学的思维模式针灸是中医学的一部分,针灸治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依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的。
所以针灸与中医方药的运用基本相同,只不过所采用的施治形式不同而已。
针灸临床研究的思路
针灸临床研究的思路主题词针刺疗法临床医学针灸原理研究设计针灸医学是我们祖先为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已成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我们作为针灸学的发祥地,肩负着挖掘、整理、提高的历史使命。
因此,科学而冷静的思考针灸学本身的自然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规范和方案,将对于本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的《针灸临床研究规范》,这对于规范和提高我国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就针灸临床研究的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1 重视针灸医学的理论特点针灸医学的理论依据是经络学说,从现存的文献看,经络学说的产生要早于中医的基础理论,因为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已有11条经脉的循行路线,而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内经》,这就是说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临床的基本理论。
在《灵枢·经脉》篇中,古人把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归纳入了十二经,这可以说是古人对人体各系统的病理生理关系的最早认识。
由于至今尚未揭示经络的实质,古人如何认识经络,是穴位功效的归纳而连结成的线路,还是确实从经络敏感人身上所得到的,不得而知,所以从最原始的经典病候去开展研究,是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至于从中医基本理论去选经配穴虽然是当代的主流方法,但从针灸医学的理论特点来看,却有一定的缺陷。
2 把握针灸疗法的作用特点2.1 作用特点与局限针刺作为一种刺激,通过经络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其本质是以人的机体固有的自我调整机能、自我康复能力为基础。
如果我们抽象地把机体自我调整系统看作一个载体,那么针刺就是有效地激发这个载体并通过它对病理状态进行间接性干预。
不言而喻,该载体本身所固有的能力就是针刺疗法的效应限值。
也就是说针刺疗法的作用是有限值的,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一问题,绝不能任意夸大针刺的作用,否则只能制约本学科的发展。
其实作为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针刺疗法的适应病种是广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适应的病种都能够完全独立地靠针刺就实现这些疾病的治愈转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特色的基础。
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除在临床上实践体验外,尚有赖于思维方式的研究。
本文着重分析针灸疗法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主要思维成分,并探讨对部分针灸理法的认识理解。
一、阴阳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思维方式,贯穿于针灸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影响针灸基本理论内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针灸理论中反映最为明显、充分的认识方法。
对经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哲学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
整套中医理论和中医学说史,离不开阴阳二字。
”阴阳学说的根本思想是整体的对立统一,形式是一分为二,活动特点是消长循环。
经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阴阳,以阴阳划分经脉,不仅仅表示脉的分布区域有别,而且使得经脉之间建立起阴阳对应关系,阴脉阳脉构成经脉的整体。
脉行气血,而脉分阴阳,所行之气依其脉的阴阳属性而有阴气阳气之别。
脉气周行全身,无处不到,实际已经作为全身之气的代表或总括,阴脉之气和阳脉之气被视为身体整体之阴气和阳气。
由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针刺经脉腧穴能够调整(机体)阴阳的原理/机制。
实际上,对经脉进行阴阳的划分,就已经暗含经脉以阴阳的调整作用为整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可以说经脉的阴阳划分是说明机体自身调整功能的基础。
在阴阳理论影响下建立起诸多经脉理论内容,如经脉的作用,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的连接方式及其循行走向,经别理论,表里关系,经脉数目。
马王堆古脉书中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经脉之间尚不能因脏腑关系形成关联,但由于有阴脉阳脉的划分,阴阳关系就成为经脉关系的基础,即阴阳对应体现为阴脉阳脉的对应,阴脉阳脉代表脉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体表分布上的表里关系。
《黄帝内经》中经脉与脏腑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经脉间的关系首先体现为脏腑关系,即脏腑的表里关系。
经脉的阴阳对应关系也因此常常被视为基于脏腑角度的表里关系。
分析经脉的分布特点,经脉对称分布于肢体内外侧,内外侧的相对区域本身构成一种区域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阴阳而言就是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少阴对应太阳。
实际上,经脉的阴阳划分及命名,就是按照阴与阳的程度对应关系,它反映阴阳两方相反相成的关系,从阴阳经脉名称,就可直接意会肢体内外侧的经脉存在区域对应的关系。
经别理论说明表里关系,本质是阴阳对应关系。
但对经别的解释,一般着眼于经别的循行“沟通”了表里两经,并以此“加强”了脏腑联系。
然而,经别的循行等具体内容只是一种形式,无非是借以表达:肢体内外侧相对区域具有治疗效应的相关性这样一种规律。
这种规律早已简单地体现为经脉的阴阳划分。
与此类似的还有阴阳跷脉。
《黄帝内经》中有一种仅用于针灸疗法的诊脉法,即人迎寸口脉法,就是基于阴阳认识方法。
,被简约认为人迎脉动反映、代表阳经之气,寸口脉动反映、代表阴经之气。
因此,只要诊察人迎脉和寸口脉的搏动情况,比较二脉的搏动差异,就可以察知一身阴阳之气的状况。
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又充分体现了阴阳理论重统一性的认识。
根据阴阳的相互关系,阴脉气盛则阳脉相对气衰,阳脉气盛则阴脉相对气衰。
因此治疗方法不是单用补法或泻法,而是补泻并用,阴脉盛者予以泻阴经、补阳经,阴脉虚者予以补阴经、泻阳经,阳脉仿此。
通过这种阴阳兼顾的治疗,达到在整体上调节阴阳之气的目的。
没有对阴阳理论的深刻领悟,不会产生这样纯熟的运用方法。
但也正因为如此,该脉法出于理论观念的成分偏多,方法不免机械,临床实际应用及效果不免令人怀疑,后世几乎没有流传应用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阴阳思维方式还直接影响着对治疗用穴的选择、确定。
例如:《内经》有治疗热病的一组59个腧穴,还有治疗水肿的一组57个腧穴。
这两组穴,在分布部位上,热病59穴多位于身半以上,尤其集中于头颈部;水病57穴则正相反,全部在身半以下。
这种用穴位置上的特点,并不全然是腧穴主治规律的原因与体现。
按照阴阳理论,热病症状的性质属阳,为阳证,上身为阳位,头为阳中之阳,热病59穴的选穴特点体现了阳证取阳位之穴的思想;而水肿症状的性质属阴,为阴证,下半身为阴位,水病57穴的选穴特点体现了阴证取阴位之穴的思想。
既便是《难经》以五行学说解释五输穴之井荥输经合的含义、主治、选穴、补泻等,实际也是阴阳五行的结合运用。
五行配合五输,使五输之间就有了生克关系,可是经脉有阴阳之异,经脉的整体呈阴阳对立统一关系,而表达整体结构关系、强调整体中各部之间影响与联系的五行学说,要满足各经脉腧穴在整体上的关系,就必须使阴经与阳经之间的五输穴具有生克关系,因此阴经井穴配木,阳经井穴配金,以此类推,而成经脉腧穴与阴阳五行的完美配合。
这一切,阴阳是前提。
二、顺势《内经》中诸多的针灸治则治法乃至具体的针灸操作,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内在特性,即“顺势”。
所谓顺势,即顺应自然之势。
它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成为贯穿于《内经》的一种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中医理论的形成直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家思想。
道家认为,道的统一性贯穿于万物,而且是各种具体事物的自然性和结构。
道是自发性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即自然而然。
而事物皆有其自然的趋势。
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所形成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主要考虑依事物的内在本性和自然趋势来行事,有意识地取法自然,而不是去进行违反自然的、事物本性的活动。
只有遵循事物的本性采取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一切事物都须使之顺从其自然趋势。
受这种思想认识方法的影响,《黄帝内经》非常强调针道必须合于天道。
天道即自然之道,符合自然之道的行事方法是因势利导。
用针也是如此,针刺方法要与人的气血状态相合,才能取效。
基于这种思想,就有了“九针者,……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灵枢•外揣》)的用针之道,并创造性地运用“顺势”思维方法,把治疗对象的抽象特性同具体针灸方法的特性相联系、对应,统一加以权衡,形成了针灸治疗理论与方法。
例如体质与针刺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不同患者显现于外的体质特点及对针刺反应性的差异,乃是内在固有的阴阳气血特性的反映,针刺方法只有与各人阴阳气血的偏盛、多少、滑涩之势相顺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如形体粗壮、皮肤粗黑且唇厚者,其血质浓浊、气行涩迟,整体呈现一种重浊之势,所以针刺取深刺久留针的强势之法。
形体瘦消、皮肤白细,唇薄言轻者,认为其血质清稀、气行滑利,整体呈轻清之势,则针刺方法以浅刺不留针之弱势对应。
时间与针灸的关系也是这样。
由于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阴阳气血活动与自然界不同时间的阴阳盛衰保持同步,一年之中,春夏之季,阳气升发,气血外浮,故刺之即浅;秋冬之时,阳气收藏,气血内沉,则予以深刺。
刺之浮沉(浅深)与气浮沉相合。
同理,一月之中,月亮由缺至盈及由盈转缺时,机体气血也处于较弱的状态而不宜用泻法;月亮满盈时,机体气血也处于较盛的状态而不宜用补法。
针刺补泻的运用对应随月相而异的气血消长之势。
一日之中,各经脉气血由于依次流注而盛衰有时,所以《内经》说针刺补泻方法要依时择用而与经气的往来盛衰之势一致。
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多有少,针刺的方法如何为宜?《内经》认为:多血多气的经脉,针刺适用出血出气的术式,反之则不宜出血出气。
如阳明经多血多气,刺之宜出血出气;太阳经多血少气,故刺之宜出血而不宜出气。
针刺的量及方式根据经脉特点而有一定区别,以应合其盛衰之势。
顺势的思维方法,在《内经》制定的具体针灸操作方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针刺补法的操作,以轻柔徐静为特征,以此术式对应虚证表现出的虚弱、低下、不足之势。
针刺泻法的操作,以力重动疾为特征,以此合于实证表现出的亢盛、剧烈、有余之势。
同样,艾灸补法的火力温和持久;泻法则火势强猛而时持续时间短,与针刺补泻操作方式的用意相同。
寒证热证刺法:热性属阳,主动,势趋于外;寒性属阴,主静,势趋于内,所以刺热证以浅刺疾出(不留针),刺寒证以深刺久留,方法合于寒、热的本性及其态势。
顺其势而治的思想在《内经》针灸理法中的体现,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随顺生理特性,即着眼于针灸方法与机体阴阳气血活动的特性相顺应,如顺体质、顺天时。
顺十二经血气多少等;二是随顺病证特性,强调针灸方法须与病证表现的特性相一致,如补泻刺法、寒热刺法等。
另外,在刺法的构成因素中,有的具有多重特性,分别对应不同的态势,如留针,其动势微弱,故补法中用之以侯气至;其时间上的持续,可使刺激量累积增加,所以在因体施针时用于体强者来配合深刺。
如果说古人制定的各种刺法主要是对刺激量的调控,那么,顺势思维就是形成这些特定调控方式的一种思想方法。
对思维方法的领会和把握,是从深层次上理解和探索古代针灸理论的要求与门径。
古人十分强调“领悟”对习医者的重要意义,领悟《内经》中的顺势思想,就能够从思维方法的高度去洞悉和贯通诸多针灸原则与方法,其共性、规律了然于心,从而达到心领神会,运用自如。
针灸经典理论形成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在思维方式上与中医理论为同一本源,并无二致,不过是反映的侧重方面和具体形式有所不同。
针灸理论体系的建构,侧重阴阳思维;针灸治疗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贯穿顺势思维。
简言之,阴阳成“理”,顺势为“法”。
这可说是中医思维方式在针灸学范围中体现的特点。
针灸学理论核心为经络学说,经络系统的结构、经络的分布联系、经络的理论说明作用以及对临床诊治的指导,思辨工具是阴阳理论;针灸治疗以体表物理刺激为手段,医者直接施术于患者,不仅表现出直观的治疗操作动势,而且与患者的形态及病势也呈现直观对应,顺势行事的方式方法得以凸显。
思维是一种隐蔽的过程,思维方式渗透、融化于理论和方法之中而具有决定的作用,乃针灸之“道”,得道的意义自不待言,得道的方法唯有反复用心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