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词血书说

合集下载

从《人间词话》看李煜词“境界”之“真”

从《人间词话》看李煜词“境界”之“真”

从《人间词话》看李煜词“境界”之“真”作者:任旭颖来源:《大观》2017年第09期摘要:王国维作为我国近代美学史上伟大的美学家,其在代表作品《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融汇东西方美学思想的一次伟大而成功的尝试。

王国维依此对李煜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人间词话》中对李煜词的讨论,有助于理解“境界说”的“真”的特点。

关键词:人间词话;王国维;境界;李煜《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将中西方的思想精髓融会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在中国近代文艺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的概念,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

究其本义,“境界”一词本为佛家语,意为“智母”或“智境”,指“五明等之法为能生智慧之境界者”。

由此可见,境界的产生依赖于主体的感受,“境界”的主要特质就在于感觉经验的实现。

据此,叶嘉莹得出“境界”于佛语而生发的第一层涵义:“乃是说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亦即王国维所说的“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也”,旨在强调“有境界”之作品必须要“真”。

这里的“真”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作者对其描述对象的真切感受,这一对象既可以是外在景物,也可以是内在情感;既可以是真切实物,也可以是虚构境界,只要作者的感受是鲜明真切的,便不失其“真”。

其次,有了真切感受却不能将其诉诸笔尖并生动地传达给读者也是不行的,所以作者需提升其行文炼字的能力。

在《人间词话》中出现的诸多词人当中,王国维对李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根据上文对“真”的内涵的理解,并借助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李煜词的评价,我们可大致从其真纯无伪的性格情怀、真挚深刻的人生体验、真率任纵的语言表达三个方面来感受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一、真纯无伪的性格情怀词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

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堤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

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

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

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

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

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

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

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

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

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

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

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

这是所谓以血书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

由《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快乐

由《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快乐

由《人间词话》看王国维的快乐摘要:《人间词话》寄寓了王国维对生与死,宇宙与人生等生命基本问题的思索叩问,是其心灵之思、情感之动的真实轨迹的描画,也流露出在其真实生活中鲜见的快乐心境!这艺术境地,的确是他的人间乐土。

王国维用一生的忧郁换来写《人间词话》的快乐,并让此快乐直达每一位用心聆听《人间词话》者的灵魂深处。

关键词:快乐人间词话忧郁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王国维可谓少年早慧,可称得上是天才式的人物了,因而其人生也写满了传奇。

只可惜他的传奇人生,因着“性复忧郁”而笼罩着悲观主义的色彩,其传奇也不复美丽,尤其最后用投身未名湖终结其生命,让很多人倍觉不可思议,套用吴淡如的话来说,是一“黑色的幽默”。

王国维生活在各种学术思潮、政治势力、人生理念冲突、裂变、融合的近代,正可谓生逢乱世,注定要在黑暗中行走。

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文集续编.自续》),体弱多病的人生遭遇到多灾多难的时代。

天生忧世的个性,多病的人生,带给他一生忧虑多多,欢乐却极少!王国维通过他的那只笔,借助诗词向世人挑明,向尘寰寻找乐土是注定要绝望的,人生本是一场悲剧,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永远和烦愁结伴同行,揪心的痛也时时环绕心头。

“不有言愁诗句在,闲愁哪得暂时消?”(《拼飞》)要打消闲愁,要求得心灵的安宁,只有在诗国中寻觅、只有在艺术境界中寻求,才可求得心灵之宁静的栖息地。

《人间词话》寄寓了王国维对生与死,宇宙与人生等生命基本问题的思索叩问,是其心灵之思、情感之动的真实轨迹的描画,也流露出在其真实生活中鲜见的快乐心境!这艺术境地,的确是他的人间乐土。

王国维一生的忧郁里,却驻扎着写《人间词话》的短暂的快乐,并且此快乐直入每一位用心捧读《人间词话》者的灵魂深处。

一“境界”论造就的自负之乐《人间词话》第九则在比较“境界”与前人理论的高下时,王国维十分自负地告诉世人,南宋的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言:“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人间词话》原文及白话翻译

《人间词话》原文及白话翻译

《人间词话》原文及白话翻译【卷上】〔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有境界的词,就自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品位,自然而然出现著名的诗句。

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那么独创绝世的原因就在这里。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词中既有诗人想象造出的虚拟意境,又有描写现实的真实意境,这就是理想派和写实派这两个词派相互区分的地方。

但是这两个词派很难完全区分开,这是因为大诗人所想象出的虚拟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规律,而描写的现实意境同样必然接近诗人的理想信念。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的诗词表达出诗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诗词表现出诗人忘我的境界。

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就是写出的景物带有诗人自己的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没有写到自己的情感经历,纯粹写景物。

写有我境界的诗人,从主观去看事物,所以写出来的景物都带有作者情感的主观色彩。

写忘我境界的诗人,客观地看待事物,所以诗词中分不出哪句抒写自我感情,哪句描写事物。

以前的诗人作词,写有我境界的主观诗比较多,却不一定有能力写出无我境界的客观诗,所以能写出无我境界的诗人在众多文人墨客之中能独树一帜。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无我境界只有在诗人心境澄明、自由静穆、超越欲念之时才能获得。

李煜词“真”性情透析

李煜词“真”性情透析

李煜词“真”性情透析“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是后人对李煜的评价,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他的《乌夜啼》和《浪淘沙令》这两首词,而要对李煜词进行深刻理解,就要走进他的真性情。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别号颇多,为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煜的词,极为后世所推崇,前期多数写宫廷的享乐生活,后期的辞章则多数写南唐亡后哀伤的感情,表现出对昔日生活的追恋和悔恨。

五代以前,词方兴起,虽不乏佳作,但正处于萌芽状态,词的特色尚不显著。

五代词讲究声律,注意辞藻,从形式上有了较大发展,但内容却空洞无物,往往流于艳情,《花间集》是其代表。

而南唐二主,特别是后主,其词能以切实的生活为基础,乐则写乐,悲则写悲,率性任情,是人自身所具有的真情流露,情溢其间,多无矫揉造作。

对此,王静安先生有较高的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晚唐五代词人,尤其“花间”一派词人,绝大多数喜欢雕饰文字,绮丽腻滑,后主则喜白描,清新朴素,精练自然,为宋代另辟一条新道路。

故由晚唐温韦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词,后主起过推动作用。

后主词率性任情,以自身融入词中,开创了词的新境界。

对此分为三个方面加以透析:(1)真情流露:悲则写悲,乐则写乐;(2)抑郁之“真”情引发“悲剧美”效果;(3)注重自我意识,创造性地把自我注入词中的新境界。

一、真情流露:悲则写悲,乐则写乐李煜词传世至今大约有三十多首。

词的风格前后期显然不同,前期欢快开朗,入宋沦为阶下囚后,郁郁寡欢,怅恨之情溢于其词。

亡国前,后主沉溺于宫廷生活无视国事,而备受人非议,前期词被后人评价不高,但后主词中的“真”情却溢于其间。

《人间词话》中亦有争辩:“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例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人间词话卷上手定稿李后主之词以血书者

人间词话卷上手定稿李后主之词以血书者

人间词话卷上手定稿李后主之词以血书者卷上手定稿李后主之词以血书者【原文】尼采①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②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③《燕山亭》④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⑤、基督⑥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注释】①尼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

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特拉图斯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世系》等。

②“一切”二句:出自尼采《苏鲁支语录》云:“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

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③宋道君皇帝:即赵佶,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至宣和七年在位。

因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故有“宋道君”之称。

近人曹元忠辑有《宋徽宗词》。

⑤释迦:即释迦牟尼,简称释迦,乃佛教始祖。

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

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

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

二十九岁时,释迦牟尼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三十五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今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⑥基督:即耶稣基督,乃基督教始祖。

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简称,意思是上帝差遣来的受膏者。

耶稣出生之年被定为公元纪年的开始,教会并以耶稣出生的12月25日为圣诞节。

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以肉身来到人世,担负着救世主的职责。

他三十岁左右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以爱上帝、爱人如己为教义核心。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

基督教也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译文】尼采说:“一切文学作品,我喜爱那些用血写成的。

”李后主的词,真正是所谓用血写成的。

宋徽宗的《燕山亭》词也有些相似。

但是宋徽宗不过是抒发自己身世的感慨,李后主却似乎真有释迦牟尼、基督承担负荷着人类的罪恶的意思,他们之间境界的大小确实不同。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赏析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赏析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南唐后主李煜虞美⼈赏析虞美⼈•李煜春花秋⽉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楼昨夜⼜东风,故国不堪回⾸⽉明中。

雕栏⽟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

【译⽂】这⼀年⼀度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楼上⼜吹来了春风,在这皓⽉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已衰⽼。

要问我⼼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滚滚东流。

【赏析】在这⾥我们不欣赏他的表现⼿法和语⾔风格,只赏析这⾸诗的情感主旨。

这⾸词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彩,其感情之真实、深厚、强烈。

⼀个处于⼑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胆地抒发亡国之恨,他的勇⽓,史所罕见。

李煜作为⼀个“好声⾊,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代词⼈,他给后⼈留下许多惊天地泣⿁神的⾎泪⽂字,千古传诵不衰。

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倾注,“⾎泪之歌”的特⾊在这⾸《虞美⼈》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这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起着决定性的作⽤。

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书者也。

”诗词总是源于⽣活,当时李煜是源于什么样的⽣活写出这样⾎泪之歌?南唐亡后,南堂皇后⼩周后随南唐后主李煜被解到开封。

她每次⼊宫,都在⾚裸后被5个宫⼈抬持,供太宗当众强奸,并由画⼯现场作画。

太宗⾼⼤⿊胖,⼩周后纤弱娇⼩,故这种流氓⾏为,对她精神上、⾁体上都造成极⼤的痛楚。

这就是她每次回家后对李后主破⼝⼤骂,后主李煜也只能每⽇以泪洗⾯的深层原因,也是后主被太宗毒死的原因之⼀。

时⼈当然不敢写出这些史实。

但画⼯的《煕强幸⼩周后图》却在宋亡后流传下来,并被⾦元⼈多次临摹。

据说赵光义当时把宫廷画师召来,将“⾏幸”⼩周后的场⾯进⾏“写⽣”绘画,就是《熙陵幸⼩周后图》。

有关李煜的历史论文

有关李煜的历史论文

有关李煜的历史论文l李煜后主一生,用一词形容,尤为贴切“天上人间”。

生来荣华,却终国破家亡,身死人手。

尼采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

”后主之词,也终因历经坎坷,而视眼开阔,感慨深远,以愁入词,以苦作词,一本真心,所以动人,自成雍容与苍凉。

王国维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在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后主生于安乐,不知世之沧桑,尘世之苦,而性情天真,不谙世事,故后主之词明净自然,情感天真无伪,似孩子的天真,此在后主前期之词中体现尤为强烈。

刘毓盘在《词史》:“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

愁苦时,能作愁苦语。

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如《长相思》两首:“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秀美清丽,意境高远而深挚。

王国维评价李煜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未有别离,而不知离愁,未有国灭,而不知国恨。

后主之词,以血书者也。

以血写词,而知其恨,以泪写词,而知其愁,血泪凝成,声泪俱下,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从一个君王成为阶下囚,这是李煜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转折点。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至此之后,神秀清丽与深沉悲壮融为一体,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清诗人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情感世界之大起大落,帝王囚徒的巨大反差,激起李煜城府不深的真实性灵,一任心中感觉尽情宣泄,从而使其诗词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破阵子·李煜》原文与赏析

《破阵子·李煜》原文与赏析

《破阵子·李煜》原文与赏析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挥泪对宫娥。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李煜亡国后被俘北上途中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北上后追赋之词,更有人认为是白马迎降时作。

第一种说法似更有道理。

上片词人追怀已宣告结束的帝王生涯,下片述被俘后之凄凉景况,抒发其失国之痛,情见乎辞,动人心魄。

李煜的词人生活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即在亡国以前,写了一些描述宫廷豪华生活的及艳情之作,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一斛珠》:“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吐”,《菩萨蛮》:“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等。

这些词显出妩媚之态,极妍丽之致,其风格与花间派词颇多相似之处。

后期,即北去后,身茹亡国之痛后,原来的一国之君变成阶下之囚,生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的词风也开始变了。

他彻底摆脱掉花间派的窠臼,采用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也即他所深切感受到的“别是一般滋味”,直言不讳地倾吐出来,感情真挚沉郁。

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人间词话》)李煜所表达的虽然多是他怀恋故国之情,与一般人的思想感情有距离,但因为全由肺腑中出,较为深刻地表达了他的痛苦和悲哀,因而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词可能是李煜亡国后写的较早的一首。

一开头,作者即以感慨之句出之:“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无限痛惜,无限深情。

南唐自李昪(即徐知诰)于后晋天福二年(937)灭吴自立,到宋开宝八年(975)为宋所灭,共历时三十九年,说“四十年”,是举成数而言。

南唐原据有江、淮、皖、赣、楚、闽等共三十余州,方圆三千里,其版图较之吴越国更为辽阔。

这个由其祖父辛苦缔造,又经祖与父以及自己惨淡经营近四十年之久的国土,一旦归于别姓,他岂能不痛心而感叹唏嘘?词人想到了在金陵的宫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赏析出自五代诗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千古词坛一词帝——南面王李煜

千古词坛一词帝——南面王李煜

千古词坛一词帝——南面王李煜“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的这句诗用来形容李煜的一生再为合适不过。

历史上从未有这样的人,一面身为亡国的君主,受万人唾弃,另一面却于词坛之上流芳千古。

平生所历,令人惊讶,令人倾慕,令人叹息。

‘重瞳子,帝王之相,古有舜、项羽二人。

今李从嘉,或为帝王’故事的开始,上天便提笔落谶言,书定了你的一世悲欢。

对于无意王位的你来说,所谓帝王之兆,远不若与山间清风,涧中流水相伴来的畅快,自号钟隐,你笑谈:“一壶酒,一竿身,世上有如侬有几人”如果真的能够这样安乐潇洒一生,世上确无几人如侬一般。

然而命运之所以为命运,就在于它的诡密莫测。

显德六年,兄李弘冀杀叔李景遂后染疾身亡。

李煜受封吴王,居东宫。

越明年,金陵登基。

巧否?你终应了帝王之兆。

不能于山水间闲云野鹤,那便在庙堂之上做个浅薄君王,奈何广厦将倾,你却无治国之才,终日里唯以声色犬马,从你作的诗中我们可以窥到几分奢靡亦或是彷徨?是否如你所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诸如此类,你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罗’的梦境里沉醉,直至兵临城下,肉袒出降。

入宋之后,是你经受屈辱的时候,却也是你词作成就千古的时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怎么能不以血书?国破家亡,降国之君狱拘他乡,昔日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终归他人,回想旧时游上苑,那车如流水马如龙的胜景历历在目,自己却非是那未曾识干戈的人了。

登楼远眺,雕栏玉砌尚在,只是朱颜已改。

《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赏析

王国维《人间话》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功力之深、治学之广,为近代所仅见。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宣统庚戍九月脱稿于京师定武城南寓庐,1908 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

一直以来,该著极受学术界重视。

【上卷】一、词以境界为最上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欧阳修(一作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陶潜《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优美与宏壮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字字血泪,力透纸背——李清照《声声慢》赏析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

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以此语评价李煜曰:“后主之词以血书者也。

”我以为此语用以评价李清照后期词作,也是极为恰当的。

清照后期词作,感情深沉真挚,语言精纯质朴。

飘零之苦,身世之悲,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种种情感交织萦绕在心间,令她欲罢不能、一吐为快。

可谓字字血泪,力透纸背~《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我们就试以此篇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怀着虔诚和敬仰的心情来领略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绝代风华,旷世才情。

长安空梦,人老健康,武陵人远,宝篆成空。

国破家亡,永失挚爱后,李清照独自一人飘泊异乡,心如止水,静寂如灰。

没有希望和憧憬,没有温暖和甜蜜。

每天生活在回忆中,唯有酒醉后和睡梦中心灵才会得到片刻安宁,梦回时又是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无计回避的思念。

一曲《声声慢》唱尽了清照心中的爱恨情仇、心酸血泪,荡气回肠、夺人魂魄~千古名篇直可与日月争辉,江山共娇。

清照《词论》曰:“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作为婉约词宗,清照词言情大多委婉含蓄,缠绵蕴藉。

而此词开篇却另辟蹊径,直抒胸臆,如挟天风海雨呼啸奔腾而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因何寻觅,她又在寻觅什么呢,靖康之变以来,金人铁骑不仅踏破了北宋的万里河山,也踏碎了词人的幸福之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情如故。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词人太孤独寂寞,痛苦无助了,她想逃避这残酷无情的现实,去Mill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the dredging of river boundary section obtained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fice special bonuses for wetland construction ... ... Million. But sober see, these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the case of decreasedrainfall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we realize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still faced many problems in our County. Mainly in the PM2.5 and PM10 air quality monitoring indicators often exceeding, dredging of river section's water quality is not stable, and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has not been radical, Wade through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isk, livestock pollution rebound from severe, a wealth of protection an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s not well. If this year's rainfall, these problems will be exposed, and raw materials caused a great deal of pressure to go gree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wor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 ... Real good green. According to the "Garden City, roads, tree-lined, mountain forests of" principle, to develop "governance focused piece, scale" afforestation programmes, an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barren hills green, River afforestation increased, City Green, farmland and other greening works to ensure completeafforestation this year ... ... Acres and acres and afforestation in the plain ... ... Acres, new nursery wood ... ... MU.寻觅曾经拥有的幸福和美丽。

浅读《人间词话》

浅读《人间词话》

浅读《人间词话》系别:美术学系专业:美术学学生姓名:喻晓聪学号:121110282014年8月18日内容提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熔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以发作用中国古典文学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

作为最早以西人哲学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学的作品之一,《人间词话》警句迭出,多发前人所未发。

诗词受韵律限制,本是“带着镣铐跳舞”;中国文学又一向强调格律齐严、辞藻雅正,恰如传统戏剧中一招一式的严格规定。

尊境界而贬工巧,重审美而轻形式,扬北宋而抑南宋,正是作者对于诗词传统的一种反动。

关键词人间词话王国维境界诗词浅读《人间词话》喻晓聪全书概括发现全书主要讨论了如下几大问题,最核心的,一是境界理论,二是历代词评。

诗词境界说上卷的1-9节均是讲此理论。

还有下卷的第13节。

他推崇以“境界”来品评词作水平之高下。

何谓之“境界”?我以为即是词人在作品中所构建出的一种超现实的、能为读者感知和陶醉其中的“艺术时空”。

五代北宋词是所有时代词作中最好的,因其有“境界”。

严羽“兴趣”说、阮亭“神韵”说,不如“境界”说直指根本。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情境,有物境:描绘境物可创造出一种意境,可称为“物境”;描绘人的感情,也可创造出一种意境,可称为“情境”。

有造境,有写境,前者偏浪漫主义,后者偏现实主义。

有写实家,有理想家:也即是浪漫派与现实派的辩证关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前者是以我心观物,一切都带上主观的色彩;后者是以物观物,看似纯粹客观,实际也是暗含感情色彩的。

无我之境须由静中得,故优美;有我之境须由动转静之时得,故雄伟。

境界可大可小,但境界小并不等于就是品级劣。

附论情与景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情写景的“隔与不隔”:39-41则。

论大诗人之素养:大诗人要有大胸襟:东坡词旷稼轩词豪皆因此。

大事业大学问者之三种境界:诗人于宇宙人生,要能入能出:入则写之,出则观之。

人间词话评析(十八):以血书者自有血的经历

人间词话评析(十八):以血书者自有血的经历

人间词话评析(十八):以血书者自有血的经历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其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人间词话》这则词话接着上面几则的内容,还是就词中的真感情进行讨论。

王国维引用尼采的“以血书者”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有人认为王氏是断章取义(谭佛雏持此论);有人认为是举例不当(王氏举李煜,周煦良认为李煜毫无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有人认为以血书者大可不必(饶宗颐持此论);有人认为不伦不类(王运熙、顾易生持此论)。

在笔者看来,持批评意见的学者们所说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有些苛刻了。

笔者以为,评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应当始终以《人间词话》文本为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窥得王氏思想之一二。

批评的意见固然很多,肯定的意见自然也有,吴调公就赞成王氏的“以血书者”;唐圭璋也认为后主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周锡山先生根据“形象大于思想”的美学原理,认为李煜词客观上确有“担荷人类罪恶”的效果。

笔者以为,王国维此处的“以血书者”虽源自于尼采,但我们在讨论《人间词话》时,没必要过于拘泥于尼采之说,也没必要过于考究此处的“以血书者”究竟与尼采的本意是否相同。

笔者以为,王国维此处谈到的“以血书者”终究是指词中的真感情而言,而这个“以血书者”就是真感情的最深刻的体现,也可以说是王氏心中对“真感情”的最高要求。

王国维在这则词话中提到了宋道君和《燕山亭》,宋道君是宋徽宗赵佶,因为笃信道教,被尊为教主道教皇帝。

笔者先将宋徽宗的《燕山亭》全文摘录在此,以供参考:《燕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但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之《虞美人》教学设计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之《虞美人》教学设计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之《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一、导: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

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

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

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1、清代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

《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

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二、读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

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A、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李煜《虞美人》三题

李煜《虞美人》三题

李煜《虞美人》三题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课文注释为选自詹安泰《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笔者手头上正好有这本书,翻开一比照,却发现课文与詹安泰校注本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说明两者并不是同一版本。

课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个通行的版本,我国唐宋词研究专家唐圭璋先生的《唐宋词简释》、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选》等选用的均是这个版本。

詹安泰校注本《虞美人》: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细读文本,笔者发现两种版本间有三处不同,现分别加以解读、辨正。

一、“春花秋月”与“春花秋叶”一般认为,《虞美人》是李煜入宋做俘虏的第二年(977)或第三年(978)正月所写。

李煜在976年正月到汴京受降,距作此词正好过了一年或两年。

詹安泰教授认为:”‘春花秋叶’,用春天的花和秋天的叶来代表一年。

开首作‘春花秋叶’解成一年的时节,比之作‘春花秋月’解成美好的生活现象更恰当。

”①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詹教授的解读过多地关注了词字面意义上的联系,而忽略了词内在的情感。

钟嵘《诗品序》中说四季之感动人心者是“春风春鸟,秋月秋蝉”,说明古人惯用“春花秋月”象征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就生活常理而言,人们对人世间的美好事物总是充满了留恋之情,不想它们过早地离去。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春雨晚来风。

”也正是表达了他对人世间美好事物流逝的悲叹。

而现在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面对美好事物竟然心烦,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你何时才到了尽头呢?文本情感与生活常理的内在矛盾启发我们必须浸润文本,细心品读,悉心体味。

虞美人,,,,李煜内心都有哪些愁? 李煜虞美人的愁

虞美人,,,,李煜内心都有哪些愁? 李煜虞美人的愁

虞美人,,,,李煜内心都有哪些愁?李煜虞美人的愁【篇一】虞美人,,,,李煜内心都有哪些愁?李煜《虞美人》的意象思考教师随笔在中国,稍有文学常识者,一定不会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感到陌生。

这句词出自南唐后主李煜之手,词牌名《虞美人》,据说是其绝命之作。

关于绝命词一说,宋代王绖《默记》卷上有记录,也被后人乐于接受:“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

太宗闻之,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这种说法无异于《虞美人》一词的广告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提升了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期待。

后来读者及评论家多着眼于其内在的情感及艺术分析,默许了“绝命词”一说,如周振甫先生在鉴赏此词时就说“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

如果承认这首词是绝命词,则其创作的时间自然也就如王絰所言为“七夕”。

而七夕从季节上论,应属初秋,故而词中用以表达情感的物象自然也就该有秋天的特征,然而细索本词,其中的意象却令人感到奇怪。

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表现了词人愁苦难禁的情怀。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词人却亟盼其“了”,因乐景难以禁受,且令其自然联想到昔日美好生活,所以索性让美好事物与自己同归于寂,此处分明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词人问得无理,而情却明晰。

只是这起句的“春花秋月”乃是词人虚化之景,试想七夕之际,春花早已凋零,秋月也只是如弦如钩,而弦钩之月在心理感觉上总有些黯淡之态,很难称得上是美的。

在李煜同时期也写过一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从中可以窥见词人对于如钩之月的情感观照。

“小楼昨夜又东风”。

“楼”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多放置在怀远思人的作品中,因其高于平地,可远望而不能纵观,故而只是一种象征性地翘首企盼,思念之人、之物其实已在心中;同时小楼还有一种自我封闭的意味,比如南宋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乃至于现代鲁迅也写过“躲进小楼成一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主词血书说
初知《人间词话》这本书时,是好些年之前,当时听到这个书名,就已经有几分欣喜,似乎觉得有那么一点一见如故的感觉,可是这般情感之中爱只能占到三分,剩余七分皆为慕。

人一旦仰慕起某些人或事物时,便会生出敬畏之感,总觉自己水平欠佳,资质尚浅,不敢太过肆无忌惮,亵渎此等书中极品。

由于诸多这般古怪的原因,它对于我来说,便可望而不可及,我也只能鼓作无谓地将其搁浅一旁。

乌飞兔走,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几年时光偷偷流逝,我也已高中毕业,转而来到大学,这里闲散的时间总是很多的,无聊之余,也读了少许书。

老在书架旁转悠,不经意间又翻到了它,当时只作寻常一笑,告诉自己该读读了。

于是,找一处地方,有阳光,有绿荫,窗明几净,慢慢的听他娓娓道来。

经常看到一些穿越类的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经过一段时间的旅途后又回到自己的世界,来去本就是一场梦,只是去时一无所有,来时记忆装满行囊。

其实读书也该这样的,把每一次阅读都当成一次旅行,我也是其中一角色,一路走来,无心或有心,终归会捎得一片记忆,汲获些许感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初识之下,只觉区区数册,寥寥几千言而已。

并不像一般大家的著述那样,总是厚厚的一叠。

然而一部著作的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不决定于其篇幅的大小,不惟不会因其言少篇小而销声匿迹,相反,更会以其耐人寻味之力,而足以与传世杰作相媲美。

关于这个理论,最好的例证便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书区区五千言,却是极其的博大精深,后人研读了好几千年,仍然不能尽得其中精妙,在我看来,人间词也属于这类书。

王国维博闻强识,学贯中西,在其书中引进了许多西学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而同时又沿袭了语录体的词话,把学者的精博和哲人的深邃融为了一体。

读此等大家之书,方能体会所谓的“曾经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道理。

《人间词话》对诗词的评述颇多,而我又才学极浅,难以道明全部。

我一直很喜欢李后主的词,就谈谈关于“李后主词血书”说的看法吧
xx人间词话十八说:
尼采谓: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责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其大小固不同矣。


我听说这是在新中国的文艺理论界最受诟病的一节内容,所以呢,支持者很少,反对者自然便很多了。

众家之说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众家反对的理由,小异而大同,找一个有代表性的就行。

-
让谁来当这个代表呢,再三思索,还是让苏缨当吧,恰好我也看过她关于“血书说”的论述。

关于这位苏缨,我不大了解,只知道他有个表哥叫熊逸,还有就是她著有一本《纳兰词典评》,纳兰性德的词,也是我比较喜爱读的,曾经在书摊上见过他的这本著作,或许有那没一点爱屋及乌的大度吧,也就留意到了这个苏缨。

后来在翻阅与《人间词话》有关联的书时,也就看到了他的讲评。

在讲评中,他旁征博引说了很多,总结起来呢大致有两点:
其一,是说,王国维用尼采的话来说李后主词为血书。

是不合适的。

对此我有所质疑,不过所有的阐述,均属我一家之言,只是自己的懵懂理解
静庵先生在对比李后主与宋道君皇帝之词时,引用尼采的话,称后主之词真乃“血书”,而道君皇帝略似之。

关于“血书”这句话,出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徐梵澄的译文中是这样说的:
“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用血写,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苏缨联系这句话与尼采后文的“你们中间谁能又小又站在高处呢,站在最高山上的人,小看戏台上生命里一切真假悲剧”,“你们希望高举时,你们仰望着,我却俯视着,因为我在高处”,“智慧是女郎,只爱战士”这些话反驳说李后主不是“血书”的合格人选,后主词的“血书”说是不成立的。

他认为“李煜亡国之后的创作和生活,整天哭哭啼啼,悲悲切切,眼泪多到可以日夕洗面,血却不见半滴”,觉得李煜“既不是那个站在高山上的人,笑看着人生悲喜,更不是一个战士,只是一个受了重创的孩子”,他说这种人是尼采最看不起的。

由此得到,王国维用尼采的这句话来说李煜的词境,有断章取义之嫌疑,他只是
借用了尼采这句话的形式,在实际内容上完全和尼采向背。

而我却认为”李后主词血书说“是成立的。

可能苏缨忘了前面那句:
“凡一切已经写下的”作品,那就是总括了所有作家的作品,尼采的那句话只能说明,在一切的血书中,尼采更爱客观诗人的”血书“,但无法说明他只爱客观诗人的“血书”。

席勒曾经说过,“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

”这段话指出了古典的素朴的,即现实主义的诗人之模仿自然与,近代的,感伤的既浪漫主义的诗人之表现理想的(追寻自然)的区别。

而被称为”中国之席勒“的王国维,又将这客观诗人和主观诗人,在《人间词话》中做了这样的论述,“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红楼梦》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简单总结一下吧,就是说,李后主是主观诗人,亦即追寻自然的理想主义诗人,而这种人,便是席勒所说的感伤诗人。

因何而感伤呢,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话说,就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就像屈原,海子。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越大,其胸中之血溶于笔墨者便越多,当有一天,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时,他们便不再书血,而是选择以身殉道。

所以屈子会投汨罗江而去,海子会卧轨自毁,本书的作者,王静庵亦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而李煜却没有来得及自尽,便死于宋太宗的牵机毒之下,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学不会刘禅的乐不思蜀。

想三国时,司马家大军压境,国将覆亡,刘禅无奈之下开城请降。

来到魏都,故臣痛哭流涕,劝他回成都,然而她却在受司马炎试探时,一句乐不思蜀,安享天年,寿终正寝。

后人多称其无能,我却觉得此人极其聪明,韬晦更胜刘备。

可是李后主却学不来,对于同样性质的试探,李后主是如何应对的呢,史书有载其事,据说当时宋太宗让李煜的故臣徐铉去探望他,意在试探李煜。

结果李煜一见徐铉,便痛哭流涕,并说自己很后悔当初杀了潘佑和李平。

徐铉回去后如实禀告,之后他又作《虞美人》一词,于是宋朝皇帝将其毒死
这就是李煜其人,多么天真,就像个孩子。

而对于孩童来说,常人的伤到了他们身上,便会很自然的放大,伤了会嚎啕大哭,可是好多时候哭的只是伤口本身,不知道反省。

就像李煜,自身都难保了,还忘不掉去怀念过去的繁华奢侈,永远学不会安分的活着,绝望中还要挣扎,也许这就是道君皇帝不如他的地方吧。

同样是俘虏,道君还没有达到绝望的地步,所以他的词墨里的血隐隐约约,没有后主的那么刺目耀眼。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里的反本,即为“真”的表现,是尼采所谓的'血",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境界。

如《人间词话》所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所以李煜的词能流传千古。

词人之忠实,忠其于真,李煜从南唐国主到宋朝的违命侯,沧海桑田顷刻变,趋步庭台,昨日荣华,今朝已然落得满阶都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易了朱颜,龙楼凤阁歌舞谢,只留惆怅空徘徊,筝琴弦断锦瑟弃,心事只得付风月。

有人说,最美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此话不假啊,这样一位不是赤子之心的词人,这样一位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才帝,至此,吟的全是血,唱的都是泪,哀莫过于此,我相信他的殇,他的“血”,定能刺痛尼采的双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