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c32d93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e.png)
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现代医学在临床治疗中,血液及血液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抢救中。
血液输血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措施之一,对于一些急诊及手术病人来说,用血时是最需要迅速而有效地进行的,故而尽可能使用血达到最佳效果,从而是众多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而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也应运而生。
一、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是指将临床用血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评估,以便合理、科学、安全地用血。
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制度的实施对于患者的用血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做到精准的用血,从而减少患者的用血风险。
1、患者情况评估对于每一位接受血液制品治疗的患者,必须要做好客观、全面、细致的评估。
包括患者的身高、体重、病史、诊断及并发症等。
2、血型、血凝血原性评估血型、血凝血原性评估是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前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不同血型和血凝血原性的患者所需要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也是不同的,评估后才能明确选择合适的血液。
3、病情进展的监控针对那些需要长期用血或连续用血的患者,要专门开设用血监测卡,每次用血后要及时记录用血量、用血情况、效果等信息,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4、严格认证的外源性因素在给患者输血时,外源性因素也非常重要,如输血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输血采集器、输送管路等器材必须要经过认证,保证素质优良,不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医院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是指对接受血液及血液制品治疗后的患者进行评价,以便调整未来的疗效方案,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医院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实施可以做到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血液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血液治疗的质量。
1、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针对接受血液及血液制品治疗后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病情是否有所改善,临床指标是否有所改变等。
2、疗效分析和治疗调整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于那些疗效不好的患者,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c1e0d0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0.png)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1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输血(auto1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
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
4.目标5.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
4.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
5.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
7.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
8.工作程序9.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
10.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e7d0e1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5.png)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临床医师在决定是否实施输血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仔细评估,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在临床情况不确定时以不输血为首选原则。
二、输血前评估内容1)患者基本情况:年龄、体重、心肺功能、有无心血管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或高代谢性等基础疾患、生命体征、器官氧合和灌注状况;2)既往史:有无输血史、输血不良反应史、妊娠史、药物过敏史;3)血容量、贫血种类、可能原因、自然及预计病程;4)失血量、失血速度、失血程度、临床控制出血的能力;5)出、凝血功能;6)患者代偿和耐受能力;7)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气分析、Hb、Het、PLT、APIT、Fg、FF、FDP、D-D二聚体等;8)手术因素:手术的方式、部位、切创面大小、切除脏器范围、手术难易程度、出血量预计、渗血量、手术需时长短和手术危险程度、术中控制出血的能力、麻醉技术等:9)术后是否继续出血、出血引流量;10)减少异体输血的血液保护方案:如其他纠正贫血的治疗;严格止血和减少出血的措施;自体输血等;11)用血品种、用血量、输血时间、输血紧急程度;12)各种远、近期利弊与患者预期临床转归。
三、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输血评估指征实施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避免浪费血液资源。
临床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符合要求应在90%以上、成分输血率在99%四、临床每次输血治疗后应进行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评价率应在90%以上.五、输血疗效评价内容: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转归;1)临床评价:贫血症状、生命体征、器官氧合和灌注状况、出凝血功能、止血效果等。
2)实验室检查:①输注全血、红细胞制品:复查血常规、必要时检测血气分析;②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复查出、凝血功能;③血小板制品:复查血常规、出、凝血功能;六、若怀疑临床输血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作相应处理;七、输血疗效评价内容应记录在相应输血病程记录内;八、临床每次输血治疗结束后应在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输血疗效评价。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14d04e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8.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一、用血前评估1.患者基本信息评估: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及病史等基本信息,以便准确评估用血的必要性和用血量。
2.疾病评估:通过检查患者的病情、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输血,并确定输血的目的是为了纠正贫血、止血或其他病情需要。
3.贫血评估: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同时评估可能的贫血原因,以便选择适当的输血成分。
4.输血前其他检查评估:根据患者疾病情况的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评估,以评估患者是否有输血的绝对或相对禁忌症。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1.血液学指标评价:在输血后及时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评估输血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2.临床症状评估:观察患者输血后的临床症状是否改善,如乏力、头晕、皮肤苍白等,评估输血是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形态学评价:通过骨髓象、外周血涂片等形态学评价方法,观察患者输血后血液形态学的变化,评估输血对于改善患者血细胞形态学的效果。
4.常规化验指标评价:根据患者疾病情况的需要,进行输血后的相关化验指标监测,如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评估输血对这些指标的影响。
三、其他相关事项1.用血前和用血后的记录:对患者的评估和效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评估、血液学指标、临床症状、形态学评价和常规化验指标等,以便于后续评估和对比分析。
2.用血前和用血后的教育宣传: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宣传,让其了解血液的正确使用和评价的重要性,以提高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减少不必要输血。
3.不良反应处理和统计:对于可能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改进用血质量和安全性。
4.定期评估和改进制度:对血液科或输血中心的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
综上所述,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763b8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b.png)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1.患者的临床诊断;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13.血小板输注指征:内科系统疾病。
若>50____109/l,不需输注;20~50____109/l 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____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____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
若<50____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____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____109/l;70~100____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
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
(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
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的适应症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27162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5.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指在患者需要输血的情况下,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输血的必要性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同时,在输血后需要对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判断输血的效果和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首先,临床用血前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体格检查、化验结果等。
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医务人员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输血的类型和量,以及是否存在输血的禁忌症。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输血相关疾病进行评估,如输血反应的发生概率、输血前是否需要特殊处理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降低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其次,在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输血相关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输血产品,如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浆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方法。
同时,还需要检查输血所需的血型和配型,并进行交叉配血和阴性血型的抗体检测。
另外,还需要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和处理的准备工作,如输血反应的治疗药物、宽域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等。
然后,在输血后需要对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
这包括对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如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判断是否发生了输血反应。
同时,还需要对输血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监测,以评估输血的效果和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如果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等。
最后,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改进。
医务人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工作,它可以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评估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方法和产品,并进行输血后的监测和处理,可以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cf798a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7.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指医院或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血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评估和监测,以确保患者获得合适的输血治疗,并对输血的效果进行评价和监测。
该制度旨在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输血相关风险,同时也能够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在临床用血前评估中,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流程和细则,包括诊断标准、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输血指征、用血量的估算等。
在评估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病情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液学指标等,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输血治疗。
2.血型鉴定和配血:根据患者的血型和抗体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进行配血。
血型不匹配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用血前应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和配血。
3.柳叶刀型病毒筛查:对临床用血前的血液制品进行柳叶刀型病毒筛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4.输血反应的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感染等。
对于高风险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中,主要评估输血治疗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评价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症状的改善等。
同时,还需要对输血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价。
此外,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性,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收存储血液制品的管理、输血操作规范的制定、医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总之,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确保输血治疗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并能够对输血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和监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c8d1b2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8.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医疗机构在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之前和之后进行评估和评价的一种规范化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用血过程中能够获得适宜、安全和有效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以下是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内容和流程。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1.患者血液需求评估:通过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紧急程度。
2.血液成分选择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特殊需求,评估并选择适宜的血液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
3.输血风险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输血反应、过敏反应、感染风险等,以及针对高风险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
4.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相关指南和规范,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接受输血的适应症要求,并给予输血的决策建议。
5.血液产品质量评估:评估所使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包括供血者的献血历史、病毒和细菌感染标志物筛查结果等。
二、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1.输血反应监测: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观察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2.患者血液状况评价: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后的血液参数和功能是否得到改善,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3.输血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输血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如改善贫血症状、恢复组织灌注、提高血氧饱和度等。
4.输血并发症评估:对输血后出现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进行评估和记录,如感染、输血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上所述的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质量的控制。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9f3664004a1b0717fd5dddb.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输血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
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
二、本制度规定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附表1)和/或“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附表2)中相应选项处注明三、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四、临床用血前评估:1、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2、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附表1)和/或“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附表2){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3d115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8.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患者的临床状况评估: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体能状况、血红蛋白水平、出血风险等,确定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紧急程度。
2.病史调查和体征检查: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疾病史和手术史等,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皮肤黏膜颜色、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综合判断患者的输血风险。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等,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凝血功能和疾病风险,制定适当的输血方案。
4.输血反应风险评估:评估患者的过敏史、前次输血或输血反应史、血型不合等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和预防措施。
5.输血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输血的血制品种类、数量、输注速度、输血前后药物的应用等,确保输血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包括心率、血压、皮肤黏膜颜色、呼吸等,及时发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进行干预和处理。
2.监测血液指标和功能状态:如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凝血功能等,评价输血效果和患者的血液代谢状态。
3.评估输血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症状改善程度、生活质量等,评价输血对患者主要疾病的治疗效果。
4.引导治疗调整:根据输血效果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输血方案和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效果。
5.记录和总结:记录患者的输血相关信息、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改进临床用血工作提供经验和依据。
通过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良反应,确保输血安全并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也有助于规范临床用血操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用血操作技能,加强用血管理和质量控制,降低输血风险,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效果。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疗效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疗效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6d7399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3.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疗效评价制度
一、目的:为促进临床用血合理性和安全性,规范临床用血,保障有限的血液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全院临床需进行输血治疗患者。
三、具体要求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
1.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并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2.拟定输血治疗的病例应明确在病历中记录输血适应症,适应症的评估应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准,可以参考当前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
3.患方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用血后疗效评价
1.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
2.血液输注完毕后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并记录于病历中。
3.必要时应评价并记录相对迟发的用血效果。
4.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
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861b5f1336c1eb91a375dc0.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依据《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制定《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及公示管理操作规程》,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
1.临床用血适应证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血
液制品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2.对于拟输血患者,主管医师必须先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
传染病四项检查等相关指标检查,根据检验结果并结合临
床表现进行合理评估后方可申请输血。
3.择期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在术前加强凝血方面的准备,
纠正重度贫血;对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血情况进行充分
评估,制定输血方案,选择合理的血液成分输注;对于大
量输血者,术中、术后进行Hb/Hct、凝血指标监测,如
有异常及时诊断和治疗。
4.大量输血的患者要根据输血量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合理
补充血液成分,预防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5.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16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
登记手续(医务部),由科室主任签名在输血科登记。
抢
救患者需紧急输血时可在事后补办手续。
6.输血治疗后,主管医师对患者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
能等各项指标,对患者有无临床症状的改善、输血效果进
行综合评价并记入病程。
7.医务部负责定期对临床用血进行的评价与考核,发挥临
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对大量输血的案例进行评价与监督。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db427d32af90242a995e5bc.png)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如下细则: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
1、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2、拟实行输血治疗的病例应明确在病历中记载输血适应症,适应症的评估应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基础,可以参考当前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
3、患方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
1、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
2、血液输注完毕后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并记载于病历中。
3、必要时应评价并记录相对迟发的用血效果。
4、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制度
![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02217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a.png)
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制度一、背景介绍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用血效果而制定的一项管理制度。
手术用血前评估旨在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并确定输血的适宜性和安全性;而用血疗效评估则是对患者术后输血效果进行评估,以了解输血是否达到预期疗效。
二、手术用血前评估制度1. 目的手术用血前评估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输血,并评估输血的适宜性和安全性,以确保手术过程中的输血操作符合规范和标准。
2. 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史、手术名称等。
(2)疾病评估: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病因等。
(3)手术评估:对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难度等。
(4)实验室检查: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鉴定等,以评估患者的血液情况和输血需求。
(5)其他评估:根据需要,可进行其他评估,如心肺功能评估、肝肾功能评估等。
3. 流程(1)患者入院后,由负责手术的医生或者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并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
(2)根据患者的疾病和手术情况,医生或者护士进行详细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3)根据评估结果,医生或者护士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确定输血的适宜性和安全性。
(4)将评估结果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解释和说明。
三、用血疗效评估制度1. 目的用血疗效评估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术后输血效果的评估,了解输血是否达到预期疗效,进而优化用血策略,提高用血效果。
2. 内容(1)术后观察:对患者术后病情进行观察,包括术后出血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
(2)实验室检查: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术后血液情况。
(3)疗效评估: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输血的疗效,包括输血后病情改善程度、血液指标的变化等。
(4)数据分析:将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6e5330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0.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合理性,达到更加安全、有效、节约血源,对临床用血前进行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制度在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前,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对符合输血指征者可行输血治疗。
输血适应证如下:1.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60g/L以下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2.成分血的适应证(1)全血:只适应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④阵发性就寝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5)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50×XXX的患者。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低下者。
(6)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7)冷沉淀:主要用于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患者。
二、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1、医院领导重视成立了以业务院长、医务科长、临床科主任、输血科主任为成员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切合本院实际的《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对医院的临床用血进行监督、指导。
2、严格执行输血工作“三统一”的规定:本院一律使用规定的采供血机构—XXX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主动及时与其接洽,互通信息,进一步确保了临床用血及时与安全。
3、医护人员研究与考核相结合:构造全体临床医生认真研究国家有关临床输血的法律法规及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并约请输血专家来院,对全院医务人员举行科学合理用血常识讲座。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48c892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d.png)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一、临床用血前评估:1.患者信息收集:在输血治疗前,医护人员应详细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手术史、化验检查结果等。
2.临床评估:医护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包括血液学指标、体征、症状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以及输血的数量。
3.输血指征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护人员应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如血红蛋白水平低于特定阈值、失血量过多等。
4.输血需求评估:根据患者的输血指征和输血治疗的目的,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包括输血的血型、交叉配血等。
5.输血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输血不良反应、传染病感染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6.输血风险告知: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输血治疗的风险,并获得其知情同意。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1.观察期限和方式:医护人员应在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设定观察期限,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观察,如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2.临床症状评价:在输血治疗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如是否发热、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
3.实验室指标评价: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评价,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等。
4.输血效果评价: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评价,医护人员应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如血红蛋白水平是否回升、出血症状是否改善等。
5.不良反应监测: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用血结果记录: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原因、输血血型、输血量、观察结果等。
通过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后的安全性和疗效。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评估和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输血治疗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3cd4cf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e.png)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正确评估患者输血前的需求以及使用输血后的效果,对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操作,制定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临床输血前评估管理1.评估操作流程(1)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现病情况、输血前是否存在过敏史以及其他与输血相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应仔细查阅及分析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及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制定输血前的评估方案,确保患者适宜接受输血操作。
2.评估内容(1)输血指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失血量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输血安全的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风险。
(3)输血前检查的评估:评估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项目,并确定检查结果是否适宜进行输血操作。
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1.评价操作流程(1)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医务人员需记录患者输血后的病情变化、血液检查结果等,以便后续的效果评价。
(3)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输血的疗效评估。
2.评价内容(1)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价:评价患者输血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
(2)输血效果的评价:根据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体力活动能力等,评价输血的疗效。
(3)随访的评价:通过随访,了解患者输血后的生命质量、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四、管理制度的监督与优化1.监督机制(1)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2)建立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db1923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a.png)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进行输血治疗前进行患者相关因素的评估,并在输血治疗完成后对患者的生理参数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输血前评估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输血史、家族史等,以获得相关信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风险因素。
2.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脉搏等基本生理指标,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苍白、水肿、出血点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异常肝脾肿大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血型配合情况。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患者在输血后的恢复情况。
2.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尿液分析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肾功能情况。
3.观察临床症状:包括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苍白、呼吸困难、血尿、胸痛等症状的出现情况,评估输血的效果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以上是关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下面将分析其重要性。
首先,输血前评估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预防输血反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准确的血型配对和交叉配血,可以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最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以及观察和记录输血治疗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通过记录和分析评估结果,可以为改善和优化输血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提高医疗机构的输血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输血管理制度-06: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管理制度-06: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c1da2d7a0116c175e0e4824.png)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临床医师应当认真执行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1 用血前评估原则:1.1 输血前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常规、凝血常规、输血相关指标。
1.2 患者病情描述,包括:症状、体征、出血、渗血、凝血等。
1.3 输血指征的判断依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临床症状。
2 血液制品使用适应症:术中失血低于血液总容量的10%时,不输血液制品,可输入晶体液或胶体液;术中失血低于血容总量的20%到30%时,首选晶体液、胶体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术中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30%或患者血红蛋白(Hb)≤70g/L,可输入红细胞、血浆、白蛋白及其它血液制品。
具体如下:2.1 全血:一般不输全血。
仅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25%。
回输自体血不受本指征限制,可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2.2 悬浮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携氧能力,但血容量基本正常的患者。
a 血红蛋白>100克/升,可以不输用。
b 血红蛋白<70克/升,应考虑输用。
c 血红蛋白在70~100克/升之间,根据患者的代偿能力,是否有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来决定。
2.3 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a 血小板计数>100×109/升,不输血小板。
b 血小板计数<50×109/升,应考虑输血小板。
c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升之间,应根据出血是否易于控制来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限制。
d 成人大量输血超过10个单位,应输血小板1-2个单位。
e 其他情况。
2.4 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正常值的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患者急性大出血(出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60%),输血量大于15单位,病史或临床过程表明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5—8毫升/干克);其他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合理性,达到更加安全、有效、节约血源,对临床用血前进行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特制订本制度。
1、临床用血前评估制度
在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前,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对符合输血指征者可行输血治疗。
输血适应证如下:(一)符合用血的条件
1. 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60g/L以下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成分血的适应证
1. 全血:只适应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
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
30%。
2. 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
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 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 洗涤红细胞:
(1) 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3) 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4)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5. 血小板:
(1)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患者。
(2) 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低下者。
6. 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7. 冷沉淀:主要用于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及纤维蛋白原缺
乏患者。
2、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在输血治疗后进行输血疗效评价,评价内容为:
(一)输血治疗效果。
(二)输血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