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4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合集下载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1、读题干,找区域。

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再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即“答题区域”),再加以归纳概括,这样可以避免遗漏要点和答非所问。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1、读题干,找区域。

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再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即“答题区域”),再加以归纳概括,这样可以避免遗漏要点和答非所问。

2、辨文体,联背景。

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议论类文言文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论证了什么道理。

3、理思路,分层次。

即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区别统摄段和支撑段,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4、摘拼析,巧表述。

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有:摘、拼、析。

“摘”,就是摘录法。

即是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拼”,就是拼接法。

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

“析”,就是分析法。

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

2、辨文体,联背景。

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议论类文言文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论证了什么道理。

3、理思路,分层次。

即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区别统摄段和支撑段,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4、摘拼析,巧表述。

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有:摘、拼、析。

“摘”,就是摘录法。

即是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概括中心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考点阐释】“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

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

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

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考向分析传记类文章要点概括1.关注传主的主要生平事迹。

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的不明确。

2.关注传文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

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关注人物的对话。

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关注文言现象。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严防题干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5.关注题干。

明确题干考查的信息重点,严防与题干要求无关的信息进入答案或不恰当的推断混入。

考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将文章中对传主的介绍梳理清楚,即可轻松答题。

非传记类文章要点概括1.分析具体内容,概括文章要点。

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要注重对每一自然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

考生解题时要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

尤其要关注选项中的关于写作手法的表述是否在原文中有具体的体现。

二、考纲解读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三、新题解析一、课外阅读(2021·广东汕尾市·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①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

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①,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节选自《宋史》)[注]①昭烈,指刘备,刘备谥号昭烈帝。

①弘毅之器: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

文言文阅读要点梳理与总结

文言文阅读要点梳理与总结

文言文阅读要点梳理与总结文言文阅读是学习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古代文化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由于其古老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初学者常常感到困难重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文言文阅读,以下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点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词汇积累文言文阅读需要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而这些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许多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重点记忆并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词义和用法。

同时,掌握常见的虚词和副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句子和表达语气的作用。

二、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常常较为复杂,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和理解。

首先,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明确各个成分在句中的作用和关系。

其次,要注意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并列、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会给句子增添美感和表达力。

最后,要注意关注句子的语序,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我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

三、文化背景文言文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了解这些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留意作品所属的历史时期、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作品的文学流派等信息。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特点,还能增加自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四、注释和翻译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带有注释和翻译的文言文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阅读时,除了仔细阅读原文外,还需要参考注释和翻译的解释,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同时,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逐渐减少对注释和翻译的依赖。

五、多练习要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唯有多加练习。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反复阅读和分析,熟悉句子的结构、词汇的用法和句子的表达特点。

同时,可以参加一些文言文阅读的讲座或研讨会,与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和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

通过对文言文阅读要点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注意,文言文阅读需要耐心和毅力,积累与练习是提高的关键。

文言文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

文言文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

文言文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归纳中心要点”是对所阅读的文言文(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是说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或内容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浓缩表达,或者对给出的表达作出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对一篇文章的测试(命题和解答)总有影响和制约。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

二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内容为基础。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归纳,或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或说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或说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说出某个事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等。

热点题型在考查“归纳主要内容”的考点时,试题分别一般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例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9题。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选文《满井游记》,答案C)○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5 .从这两则选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4分)附答案:德行高尚,言行一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见识过人(阻止陶丘洪帮助王芬废帝之事);名士高风(巧妙的谢绝部下和百姓送的礼物)。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中“分析综合”里的第二条要求,能力层级C。

这项考查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

一、归纳内容要点1.“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2)、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2.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3)、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3.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①、“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②、综合句意法。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

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

③、整体透视法。

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这时就必须宏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二、概括中心思想1.“概括中心思想”包含两层含义:(1)、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2.高考对“概括中心思想”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

3.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需要综合能力。

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应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可采用以下方法:①、抓关键部位。

文言文的翻译,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文言文的翻译,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一、文言文的翻译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及词语的含义,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走样,不遗漏,不增加。

达:译文要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顺畅,语气要恰当。

雅:译文要体现原文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文笔要优美、生动、简明,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直译:严格按照原文的语句逐一对译,不增减内容,力求做到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意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对一些不能照字面直译的语句、句式及借代、比喻、引申、互文等,可适当增减文字,调整语序,改变句式。

3、文言文翻译的步骤(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弄清结构。

(2)按照顺序,逐词落实,译易存难。

(3)把握语境,前瞻后顾,解决疑难。

(4)重读全文,检查对照,调整译文。

4、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六字法)(1)留:各类专用名词和各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国号、书名、职称、器具等要保留。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翻译时,对年号“庆历四年”、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都保留,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2)补: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必须补出,使上下文衔接。

例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原句省略了量词,翻译时应补出,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先帝)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

”(3)删:可以不译的虚词,如发语词、一部分助词、一部分连词可以删去。

例如: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翻译时,删去同义连用(“既”“已”)的虚词中的一个词。

因此这句话可翻译为:“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4)换:文言词语要准确选用恰当词义,用现代词语代替,词类活用必须按较为固定的格式翻译,体现出词类活用的特征来。

例如: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翻译时,用现代汉语单音词“都”换古文中的单音词“咸”。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命题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方式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 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 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 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 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 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 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
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 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 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 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 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
说其中一个
比对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方法 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 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 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 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 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言文阅读指导系列之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文阅读指导系列之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文阅读指导系列之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名师指导“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一般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

这就要求在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

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纵观这些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考查的是对局部内容或某一方面内容要点的概括,或者是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及中心的概括,采用的是选出“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或确认叙述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

这类试题的选项,常常采取人物张冠李戴、时间前后颠倒、内容归纳不全、中心概括片面以及无限夸大等方法,制造错误,迷惑考生。

因此,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推敲选项的有关细节,切不可粗心大意。

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整体把握内容,按选项把握四个切入点。

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基本内容倾向有一个总的了解,从而形成“整体文意”。

比如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然后按四个选项把握关于文章内容的四个切入点。

试题中拟设的这四个选项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就是选文四个方面的内容要点,以便进一步进行比照。

2.观照内容要点,比较选文与大意之间的偏差。

通过整体阅读,把握切入点,已经对选文的整体文意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要点,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具体解答时,仍然要始终观照文章的整体内容及其要点: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结局如何,各细节的来龙去脉又是什么,或者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又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然后根据选项内容,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阅读区间,以“整体文意”作指导,一一对应比较,比较选项的叙述和分析与原文内容之间有什么出入或偏差,找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十二 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十二 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十二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心乐.之(快乐)B.水尤清冽..(清澈)C.俶尔..幽邃(幽静)..远逝(忽然)D.悄怆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B.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D.不可知其.源/欲穷其.林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从侧面突出水的清澈。

B.选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宋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C.第三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身岸势的蜿蜒曲折的特点。

D.选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各种景物,表达了作者凄清悲凉的情感,也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上压抑和内心的苦闷。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也。

如是弗定,则非与人..十年矣。

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

”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中“分析综合”里地第二条要求,能力层级.这项考查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地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地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地根据,某个事件地起因,某种事件地发展所导致地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地内容进行评论等.一、归纳内容要点.“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具体地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地内容能加以阐发;()、含蓄地内容能加以解说..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地分析、概括能力;()、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地分析、概括能力;()、考查对段意、定义地某一具体材料地归纳概括能力..对文章内容要点地分析归纳:①、“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地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地句子地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③、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地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这时就必须宏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概括中心思想.“概括中心思想”包含两层含义:()、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地中心或中心论点);()、作者地基本观点,对文章地价值判断..高考对“概括中心思想”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概括、归纳文章地中心(或中心论点);()、揭示文章地意义、价值目地、用意..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需要综合能力.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地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地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地信息然后用自己地语言归纳概括出来.应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地原则,可采用以下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抓关键部位.如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地议论和抒情、文眼等.②、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地方法.也是一种传统地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③、结合文体特点.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地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看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④、联系作者地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地材料相关地一些情况.三、归纳和概括地问题定位从命题内容来看,这类考题主要有找出某个论点地论据,理清某个事件发生地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判断文章中涉及人物、事件地几项叙述、说明、议论等地理解正确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试题涵盖地范围来看,这类考题大多为全文内容地概括,有时为局部内容地概括.从命题角度,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命制题目:一是看出有关地观点及其根据;二是事件发生地原因、发展和结果;三是有关内容地评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归纳和概括地方法探究:.把握整体、通观全文我们解此类题目,首先要强化“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地语境意识,整体把握文章,作到“胸有全局”,并能理清选文地结构层次,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地关系(包括涉及到哪些人、其间地主次关系等);事与事之间地关系(包括主要涉及哪几件事、事件地进程、其间地逻辑关系等),人与事之间地关系(包括事件反映人物何种个性品格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整体把握地基础上,抓住选文地关键句、中心句,如段落总起句、段末总结句、全文中心句、作者评述性语句等.内容要点有“显”、“隐”之分.“显性要点”指有明显语言标志地要点,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领起地;或者是有醒目地中心句地.“隐性要点”是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而且散见于文章各处地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必须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地经常上进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地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到位贬低了文章地价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阅读下文,回答题吴名憃①,南兰陵为寓言靳之曰:“淮右浮屠②客吴,日饮于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行者皆避.”市卒以闻吴牧,牧录而械之,为符移授五百,使护而返之淮右.五百诟浮屠曰:“狂髡③,坐尔乃有千里之役,吾且尔苦也”每未晨,蹴之即道,执扑驱其后,不得休;夜则絷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五百而髡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絷④焉,颓壁而逃.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曰:“嘻,其遁矣!”既而视其身之衣则墨,惊循其首则不发,又械且絷,不能出户,大呼逆旅中曰:“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客每见吴人辄道此,吴人亦自笑也.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生而有此我也,均也,是不为荣悴有加损焉者也.所寄以见荣悴,乃皆外物,非所谓傥⑤来者邪?曩悴而今荣,傥来集其身者日以盛,而顾揖步趋,亦日随所寄而改;曩与之处者今视之良非昔人,而其自视亦殆非复故我也.是其与吴五百果有间否哉?吾故人或骎骎⑥华要,当书此遗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憃(ō):愚蠢②右浮屠:和尚.右:西.古时西方称右.如山西称山右,江西称江右③狂髡(ū)古代剃去男子头发地刑罚.这里是旧时对僧徒地一种贱称④絷:读音í,捆绑.⑤傥:暗昧不明.引申为不清不楚?⑥骎:读音ī马跑地快,这里是快地意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地词语地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南兰陵为寓言靳之曰靳:讥笑,奚落.是殆非寓言也殆:大概,恐怕.坐尔乃有千里之役坐:因犯……罪.曩与之处者今视之良非昔人曩:以往,从前.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地词地意义、用法都相同地一组是坐尔乃有千里之役且加之械而絷焉,颓壁而逃..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市卒以闻吴牧..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故知王之不忍也傥来集其身者日以盛.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说这篇寓言不仅仅是一篇寓言地理由,正确地一项是:.文章中讲地故事,确实在百姓身上发生过..虽然寓言中讲地故事未必有过,但类似失浮屠地事确实发生过..在生活中,像五百那样“失我”者,大有人在..寓言中讲地故事有警策作用..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地一项是.文中地寓言是对吴人地善意地嘲笑,吴人对此亦不表示反感..当时一些人,一时偶然集富贵于一身,别人因而刮目相看,自己也认为不再是原来地自己了,这和五百没什么不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作者认为人不应该因外物地改变而使其本性也随之改变..这则寓言反映地主旨是告诫人们在生活中不要做五百那样地看问题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地人..翻译下列句子.①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②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③是其与吴五百果有间否哉?答案解析:.(因,由于).(才);项第一个“焉”为代词,第二个“焉”为形容词词尾;项第一个“故”为“依旧,依然”,第二个“故”为“本来”;项第一个“以”为介词,第二个“以”为连词,表修饰.. (此题要求学生具备把握文章中心地能力.、、三项理解都离开了寓言地中心,“是殆非寓言也”,后面一句“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正是前一句“殆非寓言”地原因地解说.). (这则寓言地主旨是讽刺像五百那样地“失我”者,项地理解在文中没有根据,属于想当然.).①第二天,太阳偏西时,差役才醒来,寂静无声不见了和尚,看墙壁已经倒了(要点:明日,既,顾).②世上失去自我地又岂只吴地这差役啊!(要点:失,岂独)③现在地他和吴地地那差役果然有什么差别吗?(要点:是,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翻译:吴地以人蠢著名,本人作寓言而讽刺他们说:淮西地一个和尚旅游来到吴地,白天在街市上喝酒,醉后发狂,掳胳膊挽袖子在街市人群中横冲直撞,行人都纷纷避让.街市地衙役禀报吴地地长官,长官将他抓起来并给他戴上枷锁,写了公文交给差役,派他押送和尚返回淮西.差役辱骂那和尚道:“狂僧,因为你要我出这千里地差,我将要让你吃苦.”每天还没到早晨,就踢和尚起来上路,拿着扳子在后面驱赶,不让休息;晚上就绑起他地脚.这天来到奔牛埭,和尚拿出自己口袋地钱买了一斗酒,晚上,灌醉差役并剃光他地头,脱下黑色地囚衣给他穿上,并且给他戴上枷锁绑好脚,推倒墙壁逃跑.第二天,太阳偏西时,差役才醒来,寂静无声不见了和尚,看墙壁已经倒了.自言自语道:“啊,他逃跑了!”然后看自己身上地衣服却是黑色地囚衣,惊疑间顺手摸到自己地脑袋发现没有头发,自己还戴着枷锁并且被绑着,无法出门,在旅店中大喊道:“狂僧还在这里,唯独把我给丢了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客人每每看到吴人就说这件事,吴人自己也发笑.我感叹道:“这大概不是寓言吧,世上失去自我地又岂只吴地这差役啊!生而有我,是人人平等地事,这不会因为荣耀或落寞而有所增加和减损地.借以显示荣耀和落寞地,都是身外之物,不会是所谓地稀里糊涂得来地吧?原先落寞如今荣耀,不知不觉聚集到他地身上而日益旺盛,那么顾盼之间、举手投足,也每日随之而改变,过去和现今看上去地确不是从前那个人了,而他自己看自己大概也认为不再是原来地身份啊.现在地他和吴地地那差役果然有什么差别吗?我地故人有地很快就华贵显要了,应当写这些文字赠送给他们.”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简说】年《考试说明》将这一考点调整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将“中心思想”改为“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地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地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地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某个论点地依据;()某种现象地内在本质;()某件事发生地原因,发展所导致地结果;()某个人物地思想性格等等.【方法指导】、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地问题思考:()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地一些什么事;()事情地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地.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地前因后果;一般地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地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地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地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地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地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地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地层次结构,是文章地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地思路.而作者地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地内在联系反映出来地.分析地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地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地文章而定.、在把握要点和中心地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地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地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地张冠李戴、事件地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地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地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地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地题目、文中或文后地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地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地内容.、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地发展、因果,人物行为地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地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地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地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地关键所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文言文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文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文专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备人:肖成俊【考点解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求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所写事物、所说道理等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同时能准确地找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

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不同文体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需要关注以下方面:(1)以记人为主的传记等。

a、记了几个人;b、主要记的谁,他与其他人的关系;c、写了他几件事;d、表现了他什么性格品质。

(2)以记事为主的文章。

a、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b、事件中有那些人;c、人物之间的关系;d、人物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e、事件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品质f、记叙的事件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a、写了什么景;b、以什么顺序手法写景;c、景物特征如何;d、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

(4)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a、对什么进行议论;b、主要观点是什么;c、作者或人物论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d、评述人物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真题回放】(2013湖北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

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

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解析:根据文中最后两段,可知廉希宪的行为属于“尊礼”行为,“解除他们的困苦”“举荐”“重用”均属无中生有,歪曲事实。

【考点透析】一般说来,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整篇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归纳与概括。

命题人在命制不符合文意选项时,往往会设置如下陷阱: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初中语文基础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及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及解析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外)考点透视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从字音、文言实词、虚词、朗读停顿、句式、翻译、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

主要题型有:断句,解释加点字,辨析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解释通假字,翻译句子,从整体上把握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色等。

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兼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且选取的课外材料多为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和哲理性短文。

有些课内文言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连续多年多次出现,如《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峡》等。

方法点拨方法一、比较阅读题的解题方法1.常见问法(1)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甲文中的……和乙文中的……都……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子,说说两文……有什么不同。

2.知识放送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3.解题思路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人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方法二、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实词、翻译文中重要句子和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有些考生认为课外文言文没有规定考试篇目,复习时无从下手,从而产生畏惧心理。

其实,课外文言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都很浅显,相当于初一、初二年级所学过的文言文,其知识内容与课内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所要解释的字词必定是课内学过的,而且是常用的、熟悉的实词,所要翻译的句子的句型也是十分熟悉的,句中的关键字词也是平时学过的。

至于课外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只要读通语言材料,能大体感知文章内容,则不难答出。

文言文阅读概括归纳文意

文言文阅读概括归纳文意

构成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在大体正确的句子 中设置一二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选非‛的 形式实际上是降低难度。‚非‛的设置有多种,在做 题的过程中注意命题者对这些‚非‛的设置方法,做 题可以收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10年高考试题,本 题设‚非‛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 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1题,2010年重庆卷第10题C项: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 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 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 【译文】查道为人淳朴厚道,有人冒犯他,也不会计较,做事一定 讲宽恕,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 【解析】‚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应是‚有人冒犯他,也 不会计较‛, 古代‚犯人‛一般用‚囚‛字,‚犯‛是‚冒犯‛, 有成语‚犯而不较‛作证,加上前边有‚道性淳厚‛,说明其非常 厚道。此处属曲解词义,话说回来,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 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有矛盾,聪明的学生应该会想 到这个问题,这正说明了此题有极高的区分度。
二、夸大其词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 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题,2010年北京卷第9题B项【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原文】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 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译文】也有的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到 这些议论, 说:‚我不过追求利润以养活妻子儿女罢了,并不是有 道德,然而说我愚蠢荒唐也是错误的。‛ 【解析】原文宋清说自己是‚不过追求利润以养活妻子儿女罢了‛, 而B项却说成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 拔高,夸大其词。

2021中考部编语文文言文考点3: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21中考部编语文文言文考点3: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文考点3】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解读】本考点要求考生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能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材料的中心。

这是检测考生对一篇文言文整体理解程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测试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

同时,它还检测考生的表达,要求能按照题干的指令进行归纳概括。

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需要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

即求考生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原话”)变成自己的话。

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分析归纳,需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例题】2016年广州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解题思路】本题中的A、C选项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分析转换。

比如A选项的“都是在夸赞他”,在原文可以直接找到夸赞的语句;“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同样可以在原文找到直接的语句,但需要学生将不同的原因转换成“原因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C选项的“取得了很大成效”,原文并没有直接说效果,而是从侧面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课案4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案4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案4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随堂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

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

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

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

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

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

”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

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为人正直。

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文言文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综合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这个考点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对于客观题型,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

而有的省市如湖南卷则采用简答题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这样难度就会大一些。

为此在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捕捉材料信息。

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要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地研读材料。

当然,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读懂,可利用猜读法进行大胆推断,也可运用“跳读”法将一些疑难词语暂且跳过去。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

同时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要求结合文意,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要解答本题,就需要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捕捉与试题相关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本文在对比中凸显严子的高尚节操,以其胸臆发之为文,则其旨“矫然拔俗”至于为世俗所讥笑,其“论理论事,明快严峭”至能“以笔杀人”。

作者对严祺先文章的赞颂之情,毫无隐晦,溢于言表。

将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把握文章要素。

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点的隔膜和差异,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并非易事。

专题1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1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1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考点穿透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

“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典例在线【一、2020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中考语文】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今浙江境内。

②罅(xià):缝隙,裂隙。

③掉:摇动。

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转折。

⑥欹:斜靠。

17. 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7. 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

甲文:本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

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本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案4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随堂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

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

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

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

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

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

”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

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为人正直。

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

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B 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参考译文: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

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

”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能直言进谏的大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

现在陛下发扬您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

”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觐见,看见有一位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

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娶那人的妻子,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亡国?’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喜欢善的,厌恶恶的。

’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呢?’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

’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您的身边,我私下里以为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

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的人,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怎能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呢!”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依附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温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论罪应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

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

”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房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

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

”王珪回答:“努力不懈地为国家着想,凡是考虑到的就去做,我不如玄龄;文武双全,出能为将,入能为相,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传达皇帝的命令,反映下面的情况,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

至于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

”太宗称好。

课案训练1.(2013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

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七年,伐江南。

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

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

”诸将许诺。

明日,稍愈。

又明日,城陷。

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彬曰:“不然。

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

”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

”及还,献俘。

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

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

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

六月薨,年六十九。

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注】①觌(dí):相见。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

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解析:D 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属于主观臆测,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

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排列在桌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

曹彬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抓俎豆之类的礼器,过一会儿又拿了一枚印,其他的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诧异。

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朝廷。

私下相见之礼,曹彬一点儿也没有接受。

吴越人乘轻舟追着送给他,送了多次,曹彬还是不接受。

过了一会儿,曹彬说:“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是追求虚名了。

”于是接受了礼物并登记了下来,回来后全部送给官府。

当初,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从不登门拜访,众人宴会,曹彬也很少参与,因此被器重。

建隆二年,曹彬从平阳被召回,太祖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静肃恭谨地恪守职责,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往来交际呢?”开宝七年,朝廷准备讨伐江南。

在长期围困时,曹彬常常延迟出兵,希望李煜能投降。

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

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攻下城池之日,不妄杀一人,我就会自动痊愈。

”诸将答应了。

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微好转。

又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

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之礼接待他,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

曹彬的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没有决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

”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性命。

当初,曹彬统领军队,太祖对他说:“等打败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先向曹彬祝贺。

曹彬说:“不是这样的。

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的谋划,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啊。

”曹彬回朝后,献上俘虏。

太祖对他说:“本来要任命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还没有攻克,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吧。

”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偷看着曹彬微笑。

太祖发觉后,就责问他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

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

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做使相,好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

”咸平二年,曹彬生病。

皇上驾驭马车亲自去看望,并亲手替他调制药物,又赐他白金万两。

六月曹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皇上前去吊丧哭得非常悲伤。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帆山子传(清)袁枚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

帆山子,其别号也。

性逋宕不羁。

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

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

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

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

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

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

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

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几上罗列图书、珮环。

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