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11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要

合集下载

农业产业化经营(ppt 136页)

农业产业化经营(ppt 136页)

饲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时,有关质量方面的信息明显偏
向供给一方,农户缺乏影响供给的能力,他们往往是价
格的接受者。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农户同样处于不利地
位,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农户的预见能力和信息收集
追逐高额利润的机会;企业会因为参与农业
产业化经营组织而不得不做出部分牺牲,向
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和优惠。但从长远来看,
双方的联合会增强各自的抗风险能力。 16
17
• (1)从农户角度的分析

首先,从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所涉及到的
生产环节来看,中国的广大农户在目前的经济技术
水平下,大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规模经济。
力;

三是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产品的集体销
售或者再加工。总之,降低和分散风险的需要使农户产
生了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愿望。
13

其次,对企业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大型农
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产生了通过适当方式规避市场风
险的需要。

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者的特殊结构,使农产品市场
经常出现过度的波动,生产起伏较大,这对农产品的
从农业分工与协作原理来分析,农业生产专业化是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重要成因之一,从实践经验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专
业化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由农业生产专业
化带动形成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群、农产品商品基地,为
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3

2.企业规模化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效率是通过大生产的优
越性表现出来的,因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
(1984—1989年) • 第二阶段,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动、推广
阶段(1990—1995) • 第三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阶段(1996—

农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
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
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
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
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
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
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
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
阶段(1990—1995) • 第三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阶段(1996—
目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涵义与成因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
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
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政府对
•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通过事先签订的合同,规定农产品的数量、质
量、交货时间、存款方式等,待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
再按合同的事先规定直接交付给收购者,以此使农户回
避了因供求关系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农产品销售
风险;

二是通过纵向一体化组织将生产面对的市场风险内
部化,通过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延长增强风险抵御能
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开始的农业一体化过程中
形成的农业综合经营本质上很相似,只是缘起
的背景条件、历史作用、具体形式等存在着差
别。对于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否叫农业
产业化经营,在国内农业经济学界存在着很大
的争议。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涵义与成因

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达成的共识是:
综合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者一般只从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探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其主要经营模式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作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公司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

对于这种模式,有人认为其对于引导国内外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土地“流转”到那些龙头企业,如果公司经营不善或是遭遇其他市场风险,谁来保护“农业工人”的利益。

当然,超大这种崭新的经营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不容抹煞,但是农业产业化是否一定要把土地交给龙头企业,“超大模式”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超大模式”,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关于“超大模式"的特征分析“超大模式”的核心是实现“公司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

其具体做法是:公司基地建设所需土地,由地方政府作为中介向农民租赁,租赁期一般与农民承包期相一致.通过土地有偿租赁的形式把农民的耕地经营权租赁给公司,这样基地相当于一个车间,农民相当于这个车间的工人。

农民除了定期向“超大”收取租金外,还当起了超大产业的“产业工人”,不仅有效解决了结构调整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困难,还避免了自然灾害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风险及生产上的技术风险。

二、“超大模式”的效率评价“超大模式”的实质是资金或技术所有者依赖土地经营权来实现三种要素的组合,它改变了土地经营主体,并且使土地的集中程度提高,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特征。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种模式对改变农业的经营方式,迅速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有明显的作用,但是更进一步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来分析,我们不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微观层面:企业内部存在过高的代理成本“超大模式"实际上就是雇佣劳动的组织形式,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雇佣劳动组织形式内部存在过高的代理成本。

在农业生产中,劳动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以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产业链管理,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是指制定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可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案,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

一、前期调查研究在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之前,要对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农业产业的特点、亟需改进的环节、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可行的发展方案。

二、确定发展目标根据前期调查和研究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目标和策略。

这些目标必须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特点和自然条件,具体而言,要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产品类型、市场定位、投资需求等方面的目标。

三、制定发展计划在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进度和实施步骤,包括技术支持措施、市场营销策略、资金管理方案等,以及对各项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方法。

四、提高综合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良性循环的环境,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需要着重考虑综合效益的提高,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五、加强组织保障组织保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加强组织保障,包括领导机构、发展团队、运营机构、决策机构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建设。

六、注重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注重政策支持,包括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以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只有合理制定发展规划,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前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1. 引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过程进行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导向化整合,通过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的一种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仅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也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产业化经营的意义2.1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等方式,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2 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延伸至销售环节,通过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农民可以享受到更加公平合理的价格。

同时,规模化经营也能够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2.3 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和丰富性。

通过建立科学的生产计划和供应体系,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止粮食短缺和价格波动。

2.4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链,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相结合,能够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村地区的综合经济效益。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产业链整合、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导向。

3.1 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是指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进行协同合作,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通过多个环节的整合,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的流通和协同创新。

产业链整合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 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是指将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通过规模化经营,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规模化经营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学第十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经济学第十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产业组织理论
1、市场结构 2、企业行为 3、经济绩效
(三)制度变迁理论
1、舒尔茨
2、林毅夫
2020/12/12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
•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就是农产品 生产者与加工营销商的连接方式。单个 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营销商之间直接连 接就形成纵向协作方式,纵向协作方式 按照连接紧密程度分为公开市场、合同 制和纵向一体化
• 2001年,各地根据本地区不同情况、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 特点,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全国各种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2.7万多个,占 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22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 动型的7600个,占12%;其他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9600多个,约占14%。与1998年相比,龙头企业带动型产 业化经营组织比重下降了5%,中介组织带动型的比重上升 了7%,市场带动型基本持平。
2020/12/12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成因
• 农业产业化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 简称。国际上称为“农业一体化” (Agricultural Integration )或一体化农业(Integrated Agriculture)。
• 在西方国家,它的微观载体多为农工综合体( Agribusiness)或称农工综合企业、农工综合经 营体。
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农业 生产者一般只从事一项或几项 农业生产作业,其他工作均由
综合体提供的服务来完成。
2020/12/12
5、企业规模化
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要较大,以体现规模效 益,有利于先进的科技成果的采用和扩散,有利于市场 竞争。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壮大主导产业和促进结构调整情况项目实施后,可年增绿色蔬菜加工能力20000吨,辐射带动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进一步壮大蔬菜这一主导产业的生产能力,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二)产、加、销、服各环节利益连接情况实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搞好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加强市场信息反馈,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引导农民参加市场竞争。

(三)辐射带动作用项目可辐射全县及黄河三角洲的蔬菜生产区,有效地带动这一地区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

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的规模,带动农户2.2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2000元,蔬菜加工可增加就业人员200名。

(四)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提高程度该项目深加工生产的蔬菜产品,主要面向国外市场,农业初级产品经加工后直接进入超市销售,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

同时,建立了一套完整、严格的产、加、销运作机制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手段,使项目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农民增收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农民收入增长来源主要是第一产业,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等的制约,农民收入增长渠道单一,增长缓慢。

项目的实施,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益,企业对蔬菜生产实行定单制度和保护价收购,保护了项目区农民的利益,降低了风险;蔬菜经深加工后,大大提高了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力就业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渠道扩大,农民收入增长辐度比非项目区可高出18个百分点。

三、其它社会影响通过项目实施,可调动项目区农民对农业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

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观念,增加农民参加市场竞争的信心,提高项目区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经济联系有紧密程度之 分:
紧密型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稳 定和紧密。紧密型是是“公司+农户”的高 级水平
松散型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固 定,双方之间没有严格的契约约束。松散 型是“公司+农户”的初级水平。
广东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模 式
温氏集团简介: 前身是广东省新兴县的一个农民股份合作
按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6.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9.69亿亩;畜牧业 产业化经营组织4.3万个,带动牲畜饲养 7.39亿头和禽类饲养76.72亿只;水产业产 业化经营组织8579个,带动养殖水面7721 万亩。
按利益联结机制划分,合同方式占55.3%, 合作方式占16%,股份合作方式占15.2%, 其他方式占13.5%。
养鸡场。从1988年起,鸡场开始与农户挂 靠,减少自养数量,办起了种鸡场、孵化 场、饲料加工厂,饲养种鸡,孵化鸡苗, 生产饲料。
温氏集团与农户一体化经营的内容
产前,向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先进生产技术、管 理方法,市场信息和资金的帮助,而农户则承诺 按公司要求进行生产和交售产品。
产中,挂靠农户从鸡场领取鸡苗进行饲养,鸡场 向农户提供技术、饲料、防病治病、管理等指导 和服务。
2、 市场+农户
以专业市场或专业化批发交易中心为依 托,一头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 联结消费中心,通过为买卖、运销各 方提供交易服务,从而带动区域性专 业化生产,达到扩大生产规模、节约 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
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位于“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 寿光市,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 业”和“农业部首批定点鲜活农副产品中心批发 市场”之一,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农副产品综合 批发市场五十强”、“全国蔬菜批发市场十强” 的称号。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覆盖千家万户,把农 户需要的生产资料运进来,把农户生产的产品推 销出去,为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并发展了一批 与之相关的二、三产业,实现了“建一个专业市 场,带动一项专业生产,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形 成一个区域经济带”的发展目标。

农业经济学11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要

农业经济学11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要

11.2.2产业组织理论
1.市场结构 2.企业行为 3.经济绩效
11.2.3制度变迁理论
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才会发生制度创新: (1)创新改变了潜在的利润 (2)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安排的变迁变得 合算了 诱致性变迁,是指一群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 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会碰到外部性和“搭便车” 问题。 强制性变迁,是由政府法令引致的变迁。
11.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1.生产专业化
2.企业规模化 3.经营一体化
4.服务社会化
11.1.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因
1.组织理论分析


首先,随着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 高,农户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从 而使回避市场风险、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变 得越来越重要,降低和分散风险的需要使农 户产生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愿望。 其次,对企业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 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产生了通过适 当方式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


即使在农业非常发达的美国,纵向一 体化也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
11.3.4公司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1.公司与农户是一种纯粹的买卖关系
2.公司与农户的主体地位不对称 3.公司与农户利润不能共享,风险不能共担
11.3.5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1.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1)增强农户在市场上的力量 (2)实现规模经济 (3)有效地防止机会主义行为 2.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处的现状 合作社在许多国家的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发展也很不平衡。但总 体来说,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形式,从北美到欧洲乃至亚洲,农业合作社都有 成功的发展经验,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仍将起着 巨大的作用。

农业经济学11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要共25页文档

农业经济学11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要共25页文档
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农业经济学11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要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李惠安2001-6-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农业生产力迅速得到恢复和提高。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日益显示出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业市场化的要求与现行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着种种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日趋明显,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五是农业产业分割、部门分割,严重妨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各地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些新的思路和途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演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八十年代末期以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促进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农村开始迈向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不断涌现,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同时,农村中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比较效益低、抗御市场风险弱的矛盾等日益突出。

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

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受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

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业开始由单纯的种、养向加工、营销等环节延伸,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概述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概述

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 的问题
❖1.农产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 争的能力弱;
❖2.市场建设滞后; ❖3.利益机制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4.政府行为不规范。
五、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 件及启示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产生的条件
❖1.发达的市场经济为产业化提供了 体制条件
❖2.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 劳动的分工和协作 ;
❖ (四)中介组织带动型
❖ (“农产联”+企业+农户)
❖ 以中介组织为依托, 在某一产品的经济生产全 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实行 跨区域联合经营和生产要 素大跨度优化组合,并逐 步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生 产、加工、销售相连接的 一体化企业集团。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
❖ (四)中介组织带动型 ❖ (“农产联”+企业+农户) ❖ 特点: ❖ ①沟通信息;②协调关系;
③合作开发。
❖ 中介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 式
❖ 政府推动的松散型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
❖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 利益机制 ❖ 营运约束机制 ❖ 基本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
❖ 利益机制
❖ (一)利益机制的形式 ❖ 资产整合型 ❖ 利润返还型 ❖ 合作经营型 ❖ 中介服务型 ❖ 价格保护型 ❖ 市场交易型
❖ 3.龙头载体和基地农户之间应建立起 相对稳定的联系,形成相对稳定的产 业链和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
❖4.基地范围内应有较完善的社 会化服务体系,包括龙头载体对 基地农户的服务和各阶层社会化 服务;
❖5.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的组织化 程度。
基本特征:
❖ (一)本质性特征
❖ ①龙头单位与多元参与主体是否形成利益共同 体;②是否有稳定的制度、组织方式或经营载 体来维系③是否按照一体化运营的约束机制来 运作。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链协同不足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导致资源 浪费和效率低下。
农业科技创新滞后
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不完 善,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和农业产业升级。
农业生态环境压力
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 益突出,需要实现农业生产与
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解决对策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 规划农业生产区域,形成特色农业产 业集群。
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整合
01
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条,提高整体效益。
附加值提升
02
通过加工、品牌建设等措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
入。
产业协同
03
产业链理论强调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
互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多功能性
指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外,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 功能和价值。
农业产业化高级阶段
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运作 。
农业产业化重要性
01
02
03
04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降 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村经济 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
会和收入来源。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 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 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农 业生产效益。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培 养有文化、懂技术、善 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阶段规律的产物农业产业化是包括农业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农业经营形式。

当社会经济条件不具备时,农业产业化是不可能产生的,人为地推行农业产业化也不会获得成功。

由于在指导农村工作中,政府倡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于是有人误以为农业产业化是政府行为、人为因素。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不仅旧中国从未所闻,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也无人知晓。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报端,恰恰是农村经济改革、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之后出现的。

这说明农业产业化的产生,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农业发展阶段的规律性。

那么,人类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有的学者认为,在畜牧时期之后,农业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农工(农产品加工)阶段、农工商(农产品加工商品化)阶段。

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者生产技能以及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农业生产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阶段。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划分阶段的方法、提法虽有不同,但对农业发展阶段规律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代都不可能出现农业产业经营的实践和理论。

它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同农工阶段向农工商阶段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联系在一起,总是同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联系在一起。

农业作为社会物质资料重要的生产部门,从古至今在解决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我们对几个农业阶段的考察,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农业在各阶段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贡献有所不同,而越是接近和进入第3阶段,它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更大。

其原因要归结于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运用,归结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农业自身发展规律。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农业发展处于原始农业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合作社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 营中未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1)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刚实行
(2)产权制度的障碍
(3)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
(4)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管理素质较低
(5)农业合作化的错误实践破坏了合作社在农
民心目中的形象

复习思考题
1.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外延特征。 2.试从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两个方 面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的原因。 3.概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基础。 4.试分析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合同制的类型、 影响因素和产生的原因。 5.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纵向一体化形成的 原因、利弊得失和主要影响因素。 6.你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制和合作 制与农户的关系如何?
11.2.2产业组织理论
1.市场结构 2.企业行为 3.经济绩效
11.2.3制度变迁理论
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才会发生制度创新: (1)创新改变了潜在的利润 (2)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安排的变迁变得 合算了 诱致性变迁,是指一群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 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会碰到外部性和“搭便车” 问题。 强制性变迁,是由政府法令引致的变迁。

11.3.2合同制
1.合同制的分类 (1)市场型合同



固定价格类型 成本加利润型 保护价格型 上下限价格型
(2)生产管理型合同 (3)资源提供型合同
2.影响合同制的主要因素
(1)不确定性 (2)交易发生的频率
(3)交易所需要的专用投资的数量
3.合同制产生的原因 (1)技术的变化
(2)市场需求的变化 (3)市场结构的变化
11.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1.生产专业化
2.企业规模化 3.经营一体化
4.服务社会化
11.1.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因
1.组织理论分析


首先,随着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 高,农户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从 而使回避市场风险、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变 得越来越重要,降低和分散风险的需要使农 户产生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愿望。 其次,对企业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 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产生了通过适 当方式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
4.合同制在农业中的利用情况

合同制是农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环境的 变化而产生的,在国外的应用较为广泛。

近年来在中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 合同制是作为一种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而存 在的,但不同的行业发展情况有很大差别。
11.3.3纵向一体化
农业纵向一体化组织是把农业生产本 身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或农产品的 加工、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联结到一个统一 的经济实体内,实行统一核算,各阶段各环
纵向一体化可能产生的问题
(1)增加组织成本 (2)增加策略成本 (3)增加生产成本
3.影响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因素
(1)资产的专用性
(2)农产品的品质差异性 (3)生产的分散程度 (4)企业的最佳规模 (5)最终产品的市场集中程度
4.农业纵向一体化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纵向一体化在农业
领域并不是主要的组织形式。
1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


所谓交易费用,就是使用价格体系时所发生的发现相对价 格、进行谈判、签订契约、实施监督、设立解决纠纷的安 排等费用。 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 张五常认为,企业的实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 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认为,企业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 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当 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减少或消除资产专用性 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的本质仍是一种合约结构。

11.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模式与运行机制
11.3.1公开市场

农产品的公开市场方式也就是现货市场,它是农 产品生产者在农产品产出后直接将其投放到市场 上销售,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商按照当时的市场价 格进行收购的联结方式,这是一种市场协作,是 不同阶段生产者之间的协作中最松散的形式。 它适合于那些产品差异性不大,产品容易储藏, 产品的质量等级也容易划分和检验的产品。
11农业产业化经营
1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成因
1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理论 11.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
1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内涵、特征与成因
11.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 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 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 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 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 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节的经营决策都由一个决策体来完成,从而
形成完全纵向一体化的经营
1.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1)交易费用的考虑
(2)经营策略的考虑 (3)产出品和投入品的价格歧视 (4)不确定性的考虑
2.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利弊

实行纵向一体化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协作与控制的需要 (2)审计和资源分配 (3)激励作用

2.交易费用分析
(1)从农户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 节约农户的交易费用。 (2)从“龙头”企业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 要是减少了在销售种子、饲料等方面寻找、 评价和签订契约等方面的费用 。 (3)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化 经营组织形式,其形成与否主要看内部组 织费用和市场交换的交易费用的比较。


即使在农业非常发达的美国,纵向一 体化也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
11.3.4公司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1.公司与农户是一种纯粹的买卖关系
2.公司与农户的主体地位不对称 3.公司与农户利润不能共享,风险不能共担
11.3.5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1.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1)增强农户在市场上的力量 (2)实现规模经济 (3)有效地防止机会主义行为 2.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处的现状 合作社在许多国家的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发展也很不平衡。但总 体来说,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形式,从北美到欧洲乃至亚洲,农业合作社都有 成功的发展经验,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仍将起着 巨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