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复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

教学目标
- 复学生在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和概念
- 加强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 PPT演示文稿
- 实验器材和材料
- 学生手册和作业册
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10分钟)
- 复学生在第二单元所学的重点知识点,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或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

-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第二单元的重要概念和科学现象。

2. 实验演示(20分钟)
-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以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3. 小组合作(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 鼓励学生运用科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步骤来研究自己选定的科学现象。

4. 研究总结(10分钟)
- 召集全班,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

-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并帮助他们梳理研究的思路。

5. 课后作业(5分钟)
-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本次课研究内容的总结报告。

-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

教学评价
-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他们对第二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效果。

其他注意事项
- 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可靠,遵循实验操作规范。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并理解课堂内容。

五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 太阳系和地球运动,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原因。

2. 地球的磁场和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磁场对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构造。

3. 地球与月球,探讨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月相变化原因,月球的表面特征等。

4. 人类活动与地球,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地球运动、地球内部结构、月球运动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人教五年级科学一二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五年级科学一二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于环境》一、基础知识1-1.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1-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1-3.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可以放三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1-4.种子发芽实验中,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他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2-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2.绿豆种子生长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2-3.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方向生长。

3-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3-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

3-3.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

4-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4-3.生活在绿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绿色的。

4-4.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

是因为生物依赖环境。

4-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4-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5-1.(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5-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这种关系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5-4.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植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20分)1.下雨时,随着雨量增大,地面就有了______________。

2.从中国地形图可知,东部地区地势较_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西部地区地势较_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

3.如图,黄土高原的切沟是由______________的作用形成的。

第3题图第4题图4.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树木的根可以穿破岩石(如图),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

5.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______________。

6.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被称为岩浆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30分)1.如果雨下得一样大,( )的水土流失更严重。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内蒙古大草原2.沙漠地区的“石蘑菇”主要是( )的作用形成的。

A.雨水B.风C.温度D.地球内部运动3.我国的长江三角洲是( )形成的。

A.地球内部运动B.水流冲击C.泥沙堆积D.风的作用4.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结构可分为( )。

A.岩石圈、地幔、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C.地核、地幔、地壳D.地幔、地壳、地核5.下列情形中雨水对土壤侵蚀最厉害的是( )。

A.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小B.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小C.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D.有植物覆盖,降雨量大6.金华的双龙洞(如图)是我国著名的溶洞,洞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还有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流出,双龙洞地区的岩石属于( )。

A.岩浆岩B.沉积岩C.大理岩D.变质岩7.以下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石油B.火山地热C.煤炭8.暑假期间小科一家去了新疆吐鲁番,那里的中部是平原,四周是高山,那么吐鲁番属于基本地形中的( )。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班级及姓名(如501黄XX):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

(36分)1.下列最早出现的船是()。

[单选题] *A.独木舟(正确答案)B.摇橹木船C.帆船D.轮船2.明代宝船是由()制成的。

[单选题] *A.铁B.铝C.塑料D.木头(正确答案)3.下列木质的船中,()的载重量最大。

[单选题] *A.独木舟B.竹筏C.摇橹木船D.明代宝船(正确答案)4.画出制作竹筏的设计图,属于()的过程。

[单选题] *A.提出问题B.明确任务C.制订方案(正确答案)D.实施方案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竹筏比独木舟稳定性更好B.生产生活的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C.竹筏的载重量比独木舟大是因为木筏的船体增大D.制作竹筏的选材种类和数量应不需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正确答案)6.把制作好的橡皮泥船放入水中后,向船上加垫圈。

当垫圈的质量为80克的时候,小船刚好沉没。

那么这艘小船的装载量()。

[单选题] *A.大于80克B.等于80克C.小于80克(正确答案)D.无法判断7.给模型船安装一个电动机,这样让模型船行驶的动力是()。

[单选题] *A.人力B.风力C.电动机(正确答案)D.蒸汽8.“蛟龙号”潜水艇可以下潜至水下7000米左右,它与其他潜水艇-样,在下沉和上浮的过程中都要改变自身的()。

[单选题] *A.大小B.重量(正确答案)C.形状D.动力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竹筏的稳定性和载重量都比独木舟好B.船的性能可以从载重量、稳定性、航行方向等评估C.船能浮在水面是因为它只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正确答案)D.船的发展史可以从材料、结构、动力等方面来研究10.双体帆船的稳定性好,主要是因为它()。

[单选题] *A.比较重B.底部很宽(正确答案)C.长度很长二、判断题1.独木舟比竹筏的稳定性更好、载重量更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试卷(含答案)

【期中集训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堂检测资料2.1 地球的表面一、填空题。

(每空5分,共40分)1.地球表面包括()和()。

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等。

3、地形地球仪上,()色表示水,()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色表示山地、沙漠,()色表示冰川。

二、选择题。

(每题5分,共20分)1.我国地形多样,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A.平原B.高原C.山地2.观察世界地形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A.地球上大部分是陆地,海洋面积较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C.中国的地形是东高西低3.对平原的特征说法正确的项是()A.海拔较高,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陡坡为界B.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C.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4.在()上,我们更容易看出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地。

A.地图B.政区地球仪C.地形地球仪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1.海洋、草原是常见的地形之一。

()2.地球仪摸上去都很光滑。

()3.地球仪上相邻两个国家的颜色不同。

()4.高原的地势高,地表起伏很大。

()5.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答案:一、1.海洋陆地 2.平原盆地 3.蓝绿黄白二、1.C 2.B 3.C 4.C三、1.错 2.错 3.对 4.错 5.对2.2 地球的结构一、填空题。

(每空5分,共40分)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和()三个圈层。

2.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和()三大类。

3.砾岩、砂岩、页岩都是()。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有关。

二、选择题。

(每题5分,共15分)1.地球内部有不同圈层,地表薄薄一层称为()。

这是根据地震波在软硬不同岩石中传播速度快慢作出的猜测。

A.地壳B.地幔C.地核2.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蛋黄相当于地球的()A.地壳B. 地幔C.地核3.由地球板块运动直接引起的自然现象是()A.地震B.潮汐C.海啸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1..地球的内部结构像个鸡蛋。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题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热传递有()、()和()这三种方式。

烧开水是通过()方式传播热量的;冬天,明明抱着热水袋取暖,这种传热方式属于();电烤箱、电暖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2.大勺的勺柄通常是用()或()来做的,因为这样的物体不容易(),比较安全。

3.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说明()是热的不良导体。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厨房内的厨具中与人接触的部分应多用()的材料制作。

A传热能力强 B传热能力差 C金属2. 为了使整个房间更暖和,暖气片要安装在房间的()。

A.下方B.上方C.中间3. 下列事件中,不属于热传导的是()A.用铁锅烙饼B.扭伤脚踝后热敷C.蜡烛燃烧发光4.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原理制成的。

A.热传导B. 热胀冷缩C.热对流D.热辐射5. 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A.这些材料能生热B.这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C.这些材料完全不传热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头发就干了。

()2. 不管什么物体,传热越快对人们生活越有利。

()3. 走马灯可以旋转是利用了热辐射的传热方式产生了推动力。

()4. 热稀饭时,用勺子搅几下会热的更快,这是因为搅动加快了热的对流。

()5. 保温盒既能保存热的食物,又能保存冰块。

( )四、连线题(共14分)1.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对应的热传递方式相连。

(6分)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热传导冬天使用暖气使房间变暖热对流用暖手宝暖手热辐射2. 在下图中用箭头表示热的传递方式。

(8分)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8分)1.你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老师有的喜欢用不锈钢水杯,有的喜欢用塑料杯子,那么,在不锈钢杯和塑料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快?这是什么原因?2.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时,我们会适当增加衣物,那么为什么多穿衣服身体会觉得热起来了吗?请解释原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
习资料
1. 物体和材料
- 物体:能占有空间的一切事物。

- 材料:制作物体所用的东西。

2. 物体的特征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颜色:物体的外观颜色。

- 大小:物体的长、宽、高的大小。

- 质地:物体的触感,如光滑、粗糙等。

3. 对象的分类
- 动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植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人工物:人类制造的物体。

4. 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材质:物体的构成材料。

- 功能:物体的特殊作用。

5. 物体的变化
- 形状的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如拉伸、压扁等。

- 状态的变化:物体的状态的改变,如液体变固体等。

6. 常见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 金属材料:坚硬、导热、导电,用于制作器具、建筑等。

- 木材:轻便、可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工艺品等。

- 塑料材料:软、耐磨、隔热,用于制作玩具、日用品等。

7. 循环利用材料的重要性
-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

- 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环境更友好。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二单元

五年级科学二单元

五年级科学二单元在五年级科学课程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将探索生命的奥秘。

通过学习有关植物、动物和人类身体的知识,我们将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运作原理。

本文将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一、植物的生长与繁殖(500字)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的繁殖方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同时,我们还将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昆虫传粉、风传播和自我繁殖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力和重要性。

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500字)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之一。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动物的特征包括有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特征等。

同时,我们还将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如按照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按照食性和栖息地等进行分类。

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三、人类身体的结构与功能(500字)人类是地球上最发达的生命形式之一。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人类身体的结构与功能。

人类身体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它们相互协作,保持人类的正常运作。

通过学习人类身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将更好地了解人体的奥秘,并学会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

四、生命的保护与关爱(500字)在本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学习生命的保护与关爱。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需要学会珍惜和保护它。

我们将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和健康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濒危物种,我们将明白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五年级科学二单元的内容涵盖了植物、动物和人类身体的知识,以及生命的保护与关爱。

通过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生命的奇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同时,我们也将学会保护和关爱生命,为构建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一起开启科学之旅,探索生命的奥秘吧!。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和概念;2. 复与生物有关的基本概念;3. 掌握有关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知识;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概念;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概念复回顾生物的定义、组成部分和特点,并进行简单的小测验。

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2.1 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

2.2 植物的繁殖方式- 介绍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分株繁殖、结构繁殖等;- 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例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的互动配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2. 手段与抽象概念的结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教学材料;3. 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程度;2. 研究成果:通过小测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3. 考试表现:根据相关知识点和能力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内容;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物、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

七、教学安排本教案为第二单元的复教案,大约需要2至3节课的时间来复相关知识点和概念。

八、教学媒体本教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包括投影仪和电脑等。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回顾和巩固第二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加深对生物基本概念、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理解。

通过实例问题的解答,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提问、互动和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一)认识地球1.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地图。

2.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可以划分为海洋和陆地两部分,其中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3.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玉环的地形主要是丘陵。

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形是山地。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5.地球的结构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部分,火山与地壳和地幔有关。

在地球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等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等7.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常常使岩石发生弯曲变形。

(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力量运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猛烈且迅速。

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由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使板块挤压或断裂,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或错动。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危害,甚至产生堰塞湖。

②火山喷发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大量的气体。

火山喷发有利有害。

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岩和火山灰还能做建筑材料。

2.地球外力作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缓慢且温和。

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和水的作用。

①风主要通过磨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磨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搬运:戈壁堆积:沙漠(2)大风、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的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沙漠。

②水主要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降雨具有侵蚀的作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从而改变地表的形态。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知识点一:物质的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固体的特点是形状不易改变,质量不变,可以通过加热或加压来改变其状态。

- 液体的特点是形状不固定,质量不变,可以流动。

- 气体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扩散。

知识点二:物质的变化包括溶解、蒸发和凝结- 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或液体溶解于液体的过程,产生溶液。

- 蒸发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一般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 凝结是指气体或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一般需要散热才能发生。

知识点三: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空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 氮气占空气的大部分,约占78%。

- 氧气占空气的一小部分,约占21%。

- 空气的质量和重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 空气有压强,压强随着海拔的提高而减小。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和用途-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无臭、可溶解物质和能溶解许多物质等。

- 水的用途包括饮用、洗涤、种植、发电等。

知识点五: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地表、大气和地下不断转换和流动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四个主要过程。

- 蒸发是水从水体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 降水是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体,落到地面的过程。

- 地表径流是指雨水流到地表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过程。

- 地下水是指渗入土壤和岩石中的水分,形成地下水库。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 环境保护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行为。

- 节约用水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避免浪费。

- 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减少用水量,保护环境。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2单元热传递-五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期中专项复习

第2单元热传递-五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期中专项复习

第二单元思维导图第二单元《热传递》知识点梳理第5课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热过程吗?烙饼:加热装置→锅→饼量体温:体温→玻璃→水银冷敷:体温→皮肤→冷敷袋热敷:热敷袋→皮肤→体内吹头发:电吹风→空气→头发第6课热对流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第7课热辐射1.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2.说说以下产品运用了哪种热传递方式?①微波炉、电暖器的主要运用了热辐射的传递方式;②太阳能热水器、电烙铁主要运用了热传导的传递方式;③电热壶主要运用了热对流的传递方式。

3.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4.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

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像铜、铝、钢那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2.冬季,为什么要用塑料布把树干包起来?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为什么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塑料、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用塑料布把树干包起来,外界中的低温不容易传递给树干,从而给树干起到保温作用;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能起到室内保温作用。

3.对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进行排序。

由最慢到最快:木勺→塑料勺→钢勺→铝勺→铜勺4.根据物体的导热性能给下面物体分类。

铜、铁、铝、塑料、空气、木块、陶瓷、泡沫、锡纸①热的良导体:铜、铁、铝、锡纸②热的不良导体:塑料、空气、木块、陶瓷、泡沫板第5课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一、词语辨析1.加、添、增:加:把两个数相加,表示增加,用+号添:向其中增加衣物,附加物品,表示加添,有时也可表示混合增:增加数量、多于原来的等,表示增加,用+号2.集、收、聚:集:把多个空气集中在一起,收集物品或者财物等,表示集合收:用容器盛收水,以及把杂乱、无序的东西整理和收集起来聚:多个物体聚合在一起,多指有组织,按规则归类3.得、定、获:得:通常用以表示取得某些结果或者感到满意定:表示使某事物固定在一定水平,或者做某事情确定获:获取某事物或者获得了某种成绩二、重点知识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某一个词语有不同的含义,也就是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种词语常见于中文使用。

2.双关语:双关语是指在一个句子里并列使用两个或多个词语,以便于将普通的字眼、词语用来表达出一段话的另外一种含义。

3.成语:成语是指一个中文字的词语组成的固定的短句。

成语的意义和字本身的意义不一样,或通过比喻来指代一个情景、一种意义等。

4.习语:习语是指一种遵循特定的书写格式,发音的词语,它们无论从书写上还是发音上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循环使用的,这些习语可以表示一种思想、感情或比喻等。

三、重点练习1.选词填空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收、加、聚、增)(1)诸葛亮曾经说:“快得像用箭射下溃敌,___及捉住<春秋>”收(2)甲乙两个数字相___,结果是十五。

加(3)我们看到很多散落在河边的石头___起一个堆。

聚(4)我的英语词汇___到了一百个左右。

增。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考
点梳理
一、物质的组成和体积
1.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等。

2. 物质的体积可以改变,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 固体的体积固定,形状不易改变;液体的体积不固定,形状受限制;气体的体积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并填满。

二、固体的性质和分类
1. 固体的性质包括形状、颜色、光泽、硬度、透明度等。

2. 固体根据硬度可分为硬质物体和软质物体。

3. 固体根据导电性可分为导电固体和非导电固体。

4. 固体根据导热性可分为导热固体和非导热固体。

三、液体的性质和分类
1. 液体的性质包括流动性、凝固性和挥发性等。

2. 液体根据溶解性可分为可溶解和不可溶解的液体。

3. 液体根据沸点可分为开放沸腾和闭塞沸腾。

四、气体的性质和分类
1. 气体的性质包括可压缩性、扩散性和不容易被压缩的性质等。

2. 气体根据气味可分为有气味和无气味的气体。

3. 气体根据密度可分为重于空气和轻于空气的气体。

以上是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考点梳理,旨在帮助同学们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类。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

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磨擦产生了热。

此外,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太阳能为我们带来热量。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放入冷水中会发生上浮现象。

4、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这两个容器中的水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8、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

因此,铁桥通常都是架在滚轴上。

9、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

10、水、空气、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夏天架设电线时,一般要松一些;用水泥浇注路面时,用薄板隔成小块,目的是避免路面因热胀冷缩而损坏。

12、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1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15、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像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被称为热的良导体。

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

16、饭锅的锅身多用铜铁铝制作;锅柄都用塑料或木头来做。

16、我们用冰块冷藏食物的时候,把冰块放在食物的上面效果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瞳孔
眼睛瞳孔的变化?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 孔放大。
哪两种工具可以使光聚集起来?
凹面镜 凸透镜
凹面镜
凸透镜
应用
• 凹面镜
应用
• 凹面镜
应用
凸透镜 氧气
普里斯特列
一、物体颜色与吸热
纸的 种类 黑色
粉色 铝箔纸 黑色蜡 光纸 白纸
初始 温度 2分钟 4分钟 ℃ 24
24 26 25.6 27 26.2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我们的 发现
28 26.8
29 27.4
30 28
颜色越深, 升温越快, 表面粗糙,
24 25.2 24 25.8 24 25.4
25.4 25.6 26.6 25.8 27.4 26.2
25.8 26 28.2 26.6 29 27
升温越快.
一、阳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射、斜射与吸热
纸袋摆 初始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放情况 温度 ℃ 和地面 24 平行 27 27 29 30 30 和地面 24 垂直 和太阳 光垂直 我们的 发现
让光源照射物体的不同侧面
三: 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侧面有关.
投影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 影子叫做投影
阳光下的影子
阳光下的影子
阳光下的影子
影子长短变化: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 然后变长,到太阳快落山时最长。
阳光下的影子
画出影子
光的传播形式?
光的传播速度? 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
2,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或物品运用了光的 反射原理?请列举3个实例。
潜望镜、额镜、汽车反光镜
第三关
1、能把阳光会聚起来,形成高温和强光的是 凹面镜
凸透镜


2、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聚光获得高温 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了 氧气 3、太阳灶是利用 凹面镜 的原理制成的。 4、放大镜是一种
光源

光源、遮挡物、屏(且遮挡物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
投影 。
1.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3.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第二关
画一画
1、在黑屋子里,为什么台灯亮后,就能看见书上 的字了?请画出灯光的传播路线图。
27
29
30
30
31
24
32
35
37
39
39
与 升 太 温 阳 快 光 垂 直 照 射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颜色越深
表面越粗糙
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物体
物体吸热和反光的关系?
物体表面反光强,吸热本领就小; 物体表面反光弱,吸热本领就大。
第一关
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2.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是 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因为物体的颜色越浅,反光的本 领越强,物体的颜色越深,反光的本 领越弱。把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能
使墙壁的反光能力更强,使教室里显
得更加明亮。所以,教室的墙壁要涂
成白色。
为什么人们一般在夏天穿浅色衣服,在 冬天穿深色衣服?
答:物体的颜色越浅,反光本领越强,吸 热能力越弱,物体的颜色越深,反光本领 越弱,吸热能力越强。夏天穿浅色衣服, 由于其吸热的能力弱,所以感觉更凉快; 冬天穿深色衣服,由于其吸热能力强,感 觉更暖和。所以,人们一般在夏天穿浅色 衣服,冬天穿深色衣服。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000万千米,从太阳 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
什么叫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 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 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汽车反光镜
额镜
潜望镜
眼睛里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 你知道是什么吗?
6、同一物体影子的大小与( B )有关 A物体被照射的侧面的形状 B物体与光源的距离 C 光源的方向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
变化而变化。早晨,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随 着太阳升高,斜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影子也越来越 短。下午,太阳到了西边,影子在东边,随着太阳 落下,斜射的角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傍晚 时,影子达到最长。早晨和傍晚,太阳斜射的角度 最大,影子最长,中午时,太阳斜射的角度最小, 影子最短。
凸透镜

画一画
凹面镜
凸透镜
画一画
凹面镜
凸透镜
第四关
1、( A )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A、太阳
B、月亮
C、星星
2、下列物体反光能力最强的是( B )。 A、黑衣服 B、白衣服 C、红衣服
3、下列物体吸热能力最好的是( A )。 A、黑衣服 B、白衣服 C、红衣服
4、阳光下,不同时间测一物体的影子,结果(C ) A、长度不变,方向有变化 B、长度、方向都不变 C、长度、方向都发生变化 5、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来(B ) A祭神 B计时 C观赏
第二单元

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
形成影子的条件:
{

遮挡物 屏
光源:
像电灯一样能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 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影子会具有什么样的特 点或规律呢?
改变光源的位置
一 : 影子的方向随光源位置改变而改变
改变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
二: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的 位置有关.距离越近影越大.
物体反光、吸热的本领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物体反光、吸热的本领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①与物体的颜色深浅有关。物体的颜色越深,反光 本领越弱,吸热本领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光 本领越强,吸热本领越弱。 ②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表面越光滑, 反光本领越强,吸热本领越弱,物体表面越粗糙, 反光本领越弱,吸热本领越强。 ③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太阳斜身角度越大,物 体吸热越少,斜射角度越小,吸热越多,垂直照 射时,吸热最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