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自己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552f3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a.png)
组织行为学总结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学科,它旨在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通过对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行为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在个体层面,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的人格、能力、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因素对工作行为的影响。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例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这些特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个体的能力也各有差异,包括认知能力、体能和情绪管理能力等,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能力来分配工作任务,以实现人岗匹配。
价值观和态度对于员工的工作投入和绩效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而消极的态度则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离职倾向。
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了解员工的动机需求,如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归属动机等,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群体层面,组织行为学研究团队的形成、发展、沟通、冲突和决策等方面。
一个高效的团队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角色分工、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相互信任的氛围。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团队的协作效率,而冲突在团队中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化解冲突,使其转化为团队发展的动力。
决策是群体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决策方式和过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等现象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因此需要引入多元化的观点和有效的决策方法,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在组织层面,组织行为学探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等议题。
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而组织文化则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对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组织变革是组织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但变革往往会遭遇阻力,了解变革的阻力来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成功推动组织变革的关键。
组织发展则侧重于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来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 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 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2940956bec0975f465e269.png)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罗伯特卡茨):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1.定义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具体的讲,组织行为学研究动机、领导行为、权力、人际沟通、群体结构、学习、知觉、态度、变革、冲突、压力等因素对工作、缺勤、流动率、生产率、工作绩效等行为的影响。
2.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代替直觉在生活中,常常用直觉经验来解读他人行为;系统研究是通过对重要事实之间关系的考察,来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的论证之上。
(经验科学)理论基础:行为不是随机发生的,它由某种原因引起,并指向某个目的。
无论是对是错,行为者相信这个目的对他自己最有利。
(理性行为)行为具有一致性,可以预测。
如驾驶、打招呼……3.相关学科心理学:对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解释、改变的科学,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如:学习、动机、人格、情绪、认知、个体决策…..应用心理学(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个体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的社会系统。
如:群体、团队、冲突、组织….人类学:研究人类及其活动。
如:文化、环境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如:权力、利益分配。
4.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类因为各不相同而复杂,所以很难总结出简单准确而且适用广泛。
“上帝把所有容易的问题都给了物理学家。
”5.组织行为学模型①自变量个体水平:传记特点、能力、价值观、态度、人格以及情绪。
群体水平:知识、沟通模式、领导方式②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③权变(contingency)的组织行为学模型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一.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A.年龄①年龄与离职率:正相关②年龄与生产率?③年龄与满意度?B.性别在满意度、离职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组织行为学复习小结
![组织行为学复习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d0a30904a1b0717ed5dd31.png)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阐释人际技能在工作场所中的重要性P4人们的行为决定着管理者的效用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的员工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单凭技术不可能取得成功。
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
2.描述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P6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的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信息传递者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3.界定组织行为学是什么组织行为学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4.解释在组织行为学中进行系统研究的价值行为总体上是可预测的,对行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做出精确预测的一种方法。
询证管理EBM是对系统研究的补充.对于“人们做事的动机”这一问题,系统研究和EBM可以完善我们的直觉。
5.了解其他主要的行为科学分支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P116.阐释为什么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类是复杂的,几乎没有……P137.使用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列举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挑战和机遇(1)回应经济压力(2)回应全球化:日益增多的海外任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关注地劳动力成本国家的就业趋势(3)管理劳动力多元化(4)改善顾客服务(5)改善人际技能(6)激发创新和变革(7)应对临时性(8)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9)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10)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11)改善道德行为8.明确本书中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模型的三种分析水平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P219.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第二篇个体第二章组织的多元化。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fb272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b.png)
组织行为学总结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和团队在组织内部的行为、互动和决策等问题的学科。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工作态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而有效地管理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本文将从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方面对组织行为学进行总结。
首先,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个体行为研究着眼于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动机、态度和职业满意度等因素。
在个体行为方面,有几个重要的模型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
其中之一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组织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此外,个体行为的研究还包括个人特质、人格与行为的关系,以及个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等方面。
其次,团队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团队行为关注的是组织中的小组或团队如何协同工作、决策和解决问题。
在团队行为方面,有几个重要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团队的行为。
其中之一是塔克曼的团队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将团队的发展过程分为形成、冲突、规范和执行四个阶段。
组织在发展团队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促进团队的成熟和高效工作。
此外,团队行为的研究还包括团队动力学、团队决策和团队冲突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团队行为,组织可以更好地培养高效团队,从而提升整体绩效。
最后,组织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组织行为关注的是整个组织内部的结构、文化和决策等方面。
在组织行为方面,有几个重要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组织的行为。
其中之一是麦克勒兰的理论X和理论Y,该理论认为管理者对员工的管理态度决定了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理论X认为员工天性懒惰和厌恶工作,需要通过严格的控制和惩罚来激励;而理论Y则认为员工善于工作,只需要适当的激励就可以发挥潜力。
此外,组织行为的研究还包括组织结构、权力与政治和领导力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055e4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0.png)
组织行为学总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与集体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着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激励员工,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幸福感的作用。
一、组织文化与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指在组织中共享的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等。
良好的组织文化有助于形成共同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提高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士气。
而组织价值观则是组织对于什么是重要和正确的信念和观念的集合,它指导着组织内部的决策和行为。
组织应该明确和传递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激励机制等手段来促使员工与之保持一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领导与管理领导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课题。
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能够合理分配资源、激发员工的潜力并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团队。
有效的领导力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同时也能够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研究表明,鼓励员工自主决策和参与决策是有效的领导方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也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
三、员工动机与激励员工动机与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员工动机是指驱使员工行为和努力的内部或外部力量。
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组织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赏罚并重、激励个体差异化、提供发展机会等都是常见的激励手段。
此外,组织文化和团队氛围对于员工的动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员工在积极的工作环境中更易产生积极的动机和情绪状态。
四、群体与团队协作团队协作能力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团队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建立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与职责以及加强沟通和合作可以提高团队的协作效能。
此外,团队建设和团队绩效评估等也是团队协作的重要环节。
五、员工发展与绩效管理员工发展和绩效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议题。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193ad0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e.png)
组织行为学总结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学科。
通过对组织成员的动态行为及其对组织目标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和解决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从个体行为、集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等方面对组织行为学进行总结。
一、个体行为在组织中,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个体行为的研究不仅涉及个体自身的性格、价值观和动机等内在因素,还包括组织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个体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员工的工作态度、情绪和动机等。
一方面,个体行为对组织的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个体行为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和创新能力。
而消极的个体行为则会影响团队合作氛围,降低组织的运作效率。
因此,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情绪,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行为。
另一方面,个体行为也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
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和工作条件等因素都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塑造作用。
例如,开放自由的组织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而过于严苛的文化则可能约束员工的表现。
因此,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塑造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为员工的个体行为提供有利条件。
二、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组织内部的群体行为,它影响着组织的整体绩效和氛围。
集体行为的研究对于组织的有效运作至关重要。
集体行为通常表现为团队合作、决策和沟通等方面的活动。
团队合作是组织中常见的集体行为形式。
团队合作分为任务性合作和社交性合作。
任务性合作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标而展开的合作,而社交性合作则是为了构建和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合作。
团队合作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互补和沟通,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
决策是组织中的另一个重要集体行为。
决策的结果会影响到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组织应该鼓励开放式的决策过程,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避免集中决策的弊端。
同时,组织应该提供一套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工具,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9ee20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4.png)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的含义: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即人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主要关心:人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方法手段:综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目的: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提高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效能。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4.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色:跨学科性,层次性,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实用性跨学科性: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科学(主要指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主要指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的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为主要知识基础,同时吸收了政治资源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关论述人类行为、心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这门科学的跨学科性。
层次性:从系统观来分析,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学科、研究的对象、管理的性质)实用性:相对于理论性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组织行为学不仅要研究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还要通过这些的分析,评价人的行为,提出改变人心理行为的方法。
也就是说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5.,西方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代表人物: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组织行为学的诞生代表人物霍桑,梅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代表人物莫尔斯和客什,菲德勒,卡曼6.霍桑实验1924--1932年,梅奥从1927年开始加入第二阶段的实验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大规模访谈实验,群体实验7.20世纪60年代末,组织行为学逐步从行为科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定量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模型法9.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一、关于人的本质二、关于人的价值三、关于人的需要具体内容看课本10.一、“经济人”假设:由约翰·穆勒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大多数人天性懒惰,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地受别人指挥;3.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4.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5.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cfd608dd36a32d7375819c.png)
第一章:何为组织行为学1.含义:①不仅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如:员工日常工作,人际交往等,还关注隐含在这些行为中的个体内在状态,包括知觉,态度,决策。
②三角度:组织和群体成员,资源,人本身③研究群体和组织行为,个体解释不了的现象可以用群体和组织加以解释经历,直觉,权威,科学2.多学科性:心理学:测量,解释,预测及改线特定情境下个体的行为社会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较多的一个领域是变革人类学: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特别是文化环境政治学: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3.研究领域:①个体层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组织行为最直接的实施者与影响者研究人格,能力,动机,说明组织中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绩效取得的途径②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及团队层面:是组织目标实现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任务完成及价值体现的工作单元。
③组织层面4.发展轨迹: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工作专业化与生产效率,寻找“最佳操作方法”)②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关注如何将大量的员工与管理者组成最有效的整体)③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运动)麦格雷戈XY理论X理论:人性假设大多数人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
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不愿负责任。
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矛盾的。
大多数人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容易受人影响。
大多数人为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Y理论: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会像娱乐、休息一样自然。
人们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
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并不矛盾,条件适当,人们会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力求有所成就。
大多数人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
④开放系统理论⑤新趋势:积极组织行为学:内心,个体,人际五核心:自信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感调适5.组织行为学与管理:①管理职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对组织的物料资源,人员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协调与配置,从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9f91d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a.png)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组织行为学1:是探讨个体,群体一级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行为科学。
2组织行为学”从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等方面,重点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组织理论二,行为科学是其组织理论三,现代组织理论阶段。
6:是指研究中所测量到的内容确属原本想要测量的内容。
7:试纸测量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8人格也叫做个性,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的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格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910(五个核心的人格特质)外向性(合群的,自信的,好交际的,还是保守的,羞怯的,安静的)愉悦性(也成随和性,合作的,热情的,令人愉快的,还是冷漠的,令人不快的,敌对的)公正严谨性(也称责任感,努力地,有组织的,可靠地,还是懒惰的,无条理的,不可依赖的)情绪稳定性(也称神经质,冷静的,自信的,镇定的,还是不安全的,焦虑的,消沉的)思想开放性(有创造性,有好奇心,有修养的,还是实际的,兴趣狭窄的):梅耶斯---布瑞格斯人格特质问卷,包括100个项目的人格测试,广泛运用于招聘测试,团队建设,冲突管理和理解管理风格等各个方面,获得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控制点,用来表征个人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马基雅维利主义,又称权术主义,表示为达目标而产生的不顾道德观念约束的机会主义,权力操纵行为自控,反映了个人能够按照外部环境因素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0d452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d.png)
组织行为学总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成员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态度、价值观、沟通、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内部的个体、小组和组织整体,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促进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个体行为对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组织需要关注和管理个体行为。
2.小组行为:小组是组织中最基本的单位,它对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组行为主要研究小组的形成、发展、决策、沟通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小组对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3.组织整体行为:组织整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研究组织的结构、文化、领导、决策、变革等方面的问题。
组织整体行为对组织的效率和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组织需要关注和管理组织整体行为。
4.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主要研究组织变革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组织变革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组织需要关注和管理组织变革。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证数据来验证和检验理论假设,它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
理论研究是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它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对组织管理和组织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为组织提供了许多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如激励机制、沟通技巧、决策方法、变革管理等。
同时,它也为组织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和方向,如组织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组织管理和组织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组织需要关注和管理组织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促进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组织行为学小结
![组织行为学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64ee97f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5.png)
组织行为学小结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小结早就想写一遍结果的收获小结,就是一直没有时间,其实时间都是挤出来,还是懒吧!昨天领导教育我说,每结一门课都要写收获,要善于总结,我想也有道理,现在不写,等再过些日子就更不知道什么是组织行学了,呵呵~~昨天我们领导问我,能否用三句话总结这门课我的收获,忘了当时我怎么答的了,大概回忆回忆,再归纳归纳,就算我这门课的小节吧!谈到这门课,是我们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也巧了,怎么就安排了这门课做开门红,呵呵,这门课对我们来讲,是一门颠覆性的课程,老师是一个相对比较极端的老师,充分让我们体会大学教师的社会功能,就是唯一敢说话的并且夹在百姓与政府之间的人。
这段时间老师提出的某些颠覆性理论,的确对我个人来讲有所收获。
以下按照在我印象由深到浅的顺序来总结本人的收获:1.人都是利已。
这句话我记得最深,的确,真正的无私在如今这物欲横飞年代,已经犹如恐龙般只见骇骨不见肉身了。
假如你发现某些人做了些利已的事,那么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
2.管理建立在相对平等之上,差距太大就没办法管理。
3.连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不能提供的企业,如长虹,工人工资就400块钱,诸如此类企业等同于社会没有价值,这种企业没有必要存在,马克思要活着,资本论就不用在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厂去写了,直接来中国长虹看看,比资本家可狠多了。
马克思这是死了,要活着,也得气死。
4.女同学不适合读mba,女人的天地就是在家里,为什么要和干和男人一样的事,成就和男人一样的事业,会付出不知多少倍的代价,干嘛跟自已过不去?(此观点本人不赞同,女人同样有追求自我价值的需求)5.真正无私的人是没有的,那些为了追求无私所带来的荣誉,而放弃个人的利益,实际上心都是异常的,扭曲的。
如为了学校的20几个学生,让自已的孩子病死在家的青年女教师,不应该评什么先进,精神都不正常。
6.不要总拿狗来形容人,如人们经常说:“你这狗东西!”,实际上,人还不如狗,因为狗有忠诚有品质,而人却没有,假如狗能听的懂人说的话,一定不开心,它们也一定会说:“人们这些人东西,还不如我呢”7.凡是买脑白金的人都不应该来读mba,读了也没有出息,因为那东西是哄弄60岁老太太的,如果同学中有买脑白金的,那么大家一定要好好劝劝他,还是退学吧,大家凑点学费,省了他毕业后没有出息,说是我们同学,丢人,搞的mba更不值钱了~8.我们这些mba学生都是”好人“,因为成功的途迳有很多,而我们选择了花5万4老老实实求学成材的道路,足以证明我们都是好人,这句话我给翻译一下就是:“我们花5万4来读个mba,就是傻子~”9.心理学应该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如设置某些岗位的时候,接受别人礼物的时候。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d870df80eb6294dd886cd3.png)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排成阶梯,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2、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3、人的需要层次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情感与归属)→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阿德弗——ERG需要理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1、生存需要(existence)2、联系需要(relatedness)3、发展需要(growth)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同之处:1、人的需要并不是刚性的:“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2、“受挫——回归”思想: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
3、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那么,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ERG理论对不同需要之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4、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启示:1、了解员工各个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满足。
2、防止“受挫——回归”现象的发生。
【附: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基本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豪斯:途径——目标理论关键点:1、确定领导方式。
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型领导(指令性程度逐渐降低)2、分析情境、任务性质、下属特点。
常规性程度越低,指令性程度越高;下属自信程度越高,指令性越低。
模型:自变量:领导者行为(上面4个类型)因变量:效果(绩效,满意度)影响因素:环境的权变因素(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工作群体)下属的权变因素(控制点,经验,感知到的能力)赫塞和布兰查德:生命周期理论关键点:1、领导风格行为。
根据关系行为和工作行为维度划分为4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ecfce2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1.png)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如何影响组织和组织如何影响个体的学科。
这门学科跨越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技巧,为组织提高效率、协调和共生提供指导。
首先,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提高团队合作和组织运营至关重要。
组织行为学研究了员工如何与彼此互动并与其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
这不仅涉及到员工的个性、动机、总体满意度和忠诚度,还包括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以改善组织整体绩效。
其次,了解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和管理技巧也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方面对于组织内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权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文化可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而领导风格则可以塑造员工对于组织的看法和个人的目标。
此外,懂得适应变化也是具有意义的。
组织行为学可以通过研究组织内变化的因素,如重新布建组织结构、员工流动和变化等,找到增强组织适应性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者应该鼓励自己和员工开发创造性、大胆尝试和尝试新事物,以应对变化过程中的难题。
最后,组织行为学认为在面对诸多机会时,人们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协调至关重要。
人们的动机和目标应该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
如果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和组织不一致,他们可能会感到疏离、不
安和不安全。
因此,组织应该制定明确、可行的目标和优先事项,以帮助员工理解组织的目标和方向。
综合所有这些因素,组织行为学是关于人类行为和组织运行的深度研究,并提供了特定的方法和工具,帮助组织实现其长期目标。
如果您想要创建一个成功的组织,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应用程序将非常有益。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351a24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6d.png)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组织行为学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1.组织—p.2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
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与总结
![组织行为学复习与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c15b8e0740be1e640e9a49.png)
一、导论1.1产生的基础1.学科基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如何提高个体生产效率)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1)企业经营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管理职能和组织结构)梅奥人际关系学说:(1)霍桑试验•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照明条件vs.生产效率: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继电装配室试验福利vs.生产效率: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工作态度vs.生产效率:正相关•大规模访谈人际关系vs.生产效率:正相关•接线板接线工作试验非正式组织(2)人际关系学说《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人是社会人•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态度及人际关系(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1935年陈立《工业心理学概观》第一次从环境、疲劳、激励等方面,系统论述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我国两个工业心理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的工程心理学2.理论基础(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3.方法基础(心理分析法、群体动力法、社会测量法)特征:共同目标、人的集合、分工协作、内外互动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价值观等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情景气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灵活性、稳定性、指向性•气质的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提出气质类型学说•划分气质类型罗马医生盖伦Galen:提出“气质”的概念气质类型:血液:多血质•粘液:粘液质•黄胆汁:胆汁质•黑胆汁:抑郁质抑郁质机要员、秘书、人事、编辑、化验员、档案管理员、保管员等热闹、繁杂环境下的职业性格与气质个性理论1.卡特尔特质理论:动力特质、根源特质、表面特质、共同特质、目标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体质特质、环境特质、独特特质测量工具: 16PF常用公式:心理健康者人格因素:C+F+(11--O)+(11-Q4)专业成就者人格因素:2Q3+2G+2C+E+N+Q2+Q1创造力强者人格因素:2(11--A)+2B+E+2(11-F)+H +2I+M+(11--N)+Q1+2Q2环境适应者人格因素:B+G+Q3+(11--F)2.荣格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意识:能被直接知道的心理活动•个人潜意识:被压抑的、无形成意识印象的经验•集体潜意识:遗传的、共有的潜意识人格类型•行为倾向性--外倾型:重视外在世界,活跃开朗,容易适应环境等--内倾型:重视主观世界,冷漠寡言,难以适应环境等•心理活动机能--感觉:告诉我们是否存在着东西--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让人满意--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哪里、将到哪里测量工具: MBTI3.塔佩斯大五因素模型外倾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6d665d69eae009581bec79.png)
组织行为学总结1.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门科。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与发展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3.模型: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的简化表示4.按模型的发展变化,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按模型生产的形式,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按模型的形态,可分为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可分为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5.模型的结构由目标变量和关系组成6.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7.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容:物理环境组织环境心理环境的要素8.人的行为的特征: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2有原因的,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性的9.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0.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1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的影响。
1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的整体之中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称为本我自我超我13.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14.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15.气质差异的应用原则:1气质绝对原则。
关于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篇)
![关于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80e3e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3.png)
关于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篇)关于组织行为学学习篇1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学习了组织行为学我对其中的领导一章节非常的感兴趣,他主要讲我们注意到激励机制理论中有一条是“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
其实就是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下属员工或整个团体的影响。
我认为,这种影响,比之那些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奖金制度等激励机制,虽不那么显明那么“硬”,但绝对不可忽视。
一旦把握不好,后果非常严重。
这缘于我所听到的一件事和看到的一则新闻。
我曾经听到这么一件事。
某厂有一青年工人,他原先进过监狱。
后来“浪子回头”,改造好了,来厂里做工。
他是个很要面子并且自尊心很强的人,领导为了帮助他,使他能安下心来工作,因而在他刚来的时就对员工隐瞒了他的牢狱经历。
当有部分员工知道他的过去后,领导就特地告诫那些员工:“不要因他‘曾进过监狱’而对他产生偏见,疏远他,瞧不起他。
也不要用此事挖苦他。
”而事实证明,他在厂里工作确实非常勤恳,待人也很热情,真诚。
刚来的时候还因自己的经历而在思想上有所顾虑,后来就完全放开了。
对人生也乐观起来。
这正是应了“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
领导的关心和员工的尊重使他脱离了心灵上的阴影。
一次,他在上班时间玩牌。
这是仅有的一次,可恰好被领导看到。
当时领导本身心情就不好,立刻对他批评起来。
他有些不服气,顶了几句。
一来二去,双方就大吵起来。
或许是气昏头了,领导突然冒出一句“你这个死不悔改的劳改犯!”。
顿时,现场气氛一下子就凝固了。
当时周围有很多人,可谓“大庭广众”,包括那些不知道他进过监狱的员工。
他的脸色立刻就发白了。
然后猛地从一旁抽出一空心铁棍,往领导脑门劈去。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66086458fafab069dc0287.png)
名解:1、组织: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体系2、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3、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息和判断。
5、终极价值观: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况,是人一生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目标。
6、工具价值观:人们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7、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8、知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9、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10、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预测相关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11、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一种较为持久而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2、气质:是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13、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1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5、一般能力: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共同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语言想象,记忆,操作)16、特殊能力:个体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应具备的能力(教学,管理,数学,音乐)17、组织承诺就是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18、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相互依赖思想上相互影响,有着共同的组织目标。
19、从众就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20、群体转移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像某一个极端偏科,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复习第1章绪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a) 完整性。
体系日趋完整。
b) 层次性i. 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ii. 心理范畴、行为范畴c) 综合性。
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
d) 应用性。
既有实践基础又有应用价值。
e) 辩证性。
发展方向向唯物辩证法靠近。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工作组织对其成员心理和工作行为的影响。
2、研究工作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效率和绩效的影响。
3、研究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和持续发展问题。
第1节组织行为学概论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P.1第1,组织行为学及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规律,是把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基础,行为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第2,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军队、医院等)↘一定组织环境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第3, 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将个体的人作为一个系统,并把它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
第4,研究的目: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中的作用:①管好自己②管好他人或团队③管理好组织系统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赖。
有一定先后排序;保持合理比例,平衡发展;随另两个方面的发展而调整另一个方面。
总之,学好组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管理者驾驭人的行为的能力,使个人、群体和组织都获得成功。
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P.44、研究方法P.4(一)研究方法的特征:1、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果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二)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P.5 1、观察和实验2、系统分析3、预测4、检验(三)研究方法的分类1、按研究的性质分类①理论性研究②应用性研究③服务性研究④工作性研究2、按研究深度分类P.7①描述性研究②预测性研究③因果性研究3、按研究变量可控程度分类①案例分析②现场调查③实验室实验④现场实验(各有利弊,综合使用)(四)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按一定条件作系统记录,借助视听辅助手段,如录像、录音、摄影)2、访谈法(访谈了解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组织访谈:结果严密、层次分明、固定谈话模式,范围小无组织:结构松散、3、自陈法——内容明确,表达恰当的问卷。
有问卷法和量表法P.94、测验法——标准化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测量仪器测量被研究者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品质、为人员选拔、安置、提升提等供依据。
5、个案法——对某个体、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调查,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全过程6、实验法——P.6:(三)研究方法的分类7、定量法——采用数学手段:数学建模,数学分析手段。
助于弥补定性研究不足。
以上方法:都有一定够应用价值,也有局限性,实际中应几种配合使用。
5、组织行为学的科学体系P.9为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床管理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P.10第2节管理思想发展的演变1、早期经验管理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P.12(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劳动分工、“经济人”观点(2)查尔斯·巴贝奇的管理思想——(3)罗伯特·欧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重要性2、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还有吉尔布雷斯夫妇P15(2)法约尔的计划组织理论P.16——14条原则(3)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P.183、管理科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1)行为科学学派——梅奥:霍桑试验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访谈实验4、群体实验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
行为科学的定义:“是由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一切与研究行为有关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借以控制并预测行为,并为实现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目的服务。
”行为科学是一个学科群;行为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2、行为科学应用领域比较广泛——梅奥发展了霍桑实验,形成了“人际关系学派”。
P.22“社会人” 人际关系→积极性、士气→生产效率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倾听和沟通(2)运筹学(数理技术)——管理科学学派——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与发展P.224、现代组织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1)管理科学理论(系统科学阶段)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P.23:1938年,《经理人的职责》组织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
”权利接受理论诱因和贡献平衡论非正式组织的职能协作系统三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协作系统图P.252、系统管理学派P.25下半页(2)权变管理理论P.26——1970’s年:汤姆·伯恩斯(Tom Burns)、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劳伦斯(PaulR. Lawrence)、洛希(Jay. W. Lorsch)*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一切管理活动都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而权宜应变。
(三)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的发展P.28(四)企业再造理论哈默(M. Hammer)& 钱皮(J. Champy)重新整合业务流程组建自我管理小组建立新型的学习型组织重新设计组织的系统边界(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理论(六)组织关系管理理论(七)积极组织行为学第三节人性的假设与管理P.31(一)人性观决定管理者如何看待职工(二)人性观决定管理者如何确定与职工的关系(三)人性观决定组织管理的方式与策略(四)人性观决定组织的生产效率组织行为学领域关于人性的研究主要有:1. 麦格雷戈(D.McGregor)“X理论(经济人)与Y理论(自我实现人)”P.31Y理论的管理思想与措施:(1)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低落的原因都应归之于管理(2)参与和咨询管理(3)分权授权管理2. 梅奥等根据霍桑实验提出“社会人”假设3. 摩尔斯(J.J.Morse)和洛斯奇(J.W.Lorsch) 的“超Y理论”——“”假设P.334. 薛恩(E.H.Schein) 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P.33。
超Y理论的提出者主张:X理论并非一无是处,Y理论也不一定是普遍适用的。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针对不同的情况,将任务、组织、人员作最佳的配合,以激励工作人员取得最好的工作业绩。
超Y理论认为,并不存在某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模式,适当的组织模式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人员的特定需要而定。
5. 威廉·大内提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Z理论6. 中国古代思想以及其所蕴含的任性假说理论P.357. 任性假设概括及其对组织管理的影响P.42西方人性研究对我国企业管理工作启示P.48第2章个体行为与管理第1节心理学知识概述第二节知觉与行为感觉与知觉(森林测验)社会知觉的内容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归因理论心理学产生与基本概念——心理学的产生、心理现象P.52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感觉信息的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1、心里的产生——心理现象55、心理是大脑的机能57、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社会知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47年首先提出:可以把知觉划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1)社会知觉概念60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2)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和意图的认识活动。
人际知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主要与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
自我知觉:一个人通过观察自己行为而对自己心理状态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3、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6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62,知觉对象的特征63,知觉的情境因素64,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65:(1)第一印象效应。
是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看法。
(2)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3)近因效应65。
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力。
(4)定型(定势)效应66。
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又称为刻板印象。
四、归因理论66第三节态度与行为一、态度(Attitude)的定义和内涵二、态度的心理结构——态度的心理结构:认知、感情和意向态度的测量69下半页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结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5、态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第四节需要、动机与行为73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
B = f (P · E)式中:B ——行为;P——个人;E——环境;f ——函数关系需要73——需要的特性(一)指向性。
人的需要总指向某具体事物。
人总力求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某种所需的具体对象。
(二)多样性。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三)层次性。
通常支配人们行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四)潜在性。
人生有多种需要,许多以潜在形式存在,并非随时随地全部被主体所感知和认识。
(五)社会制约性。
人的需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动机74 :一般来说,持久长远的动机多产生于高级的需要,而间断的、短暂的动机则多产生于低级的需要。
↘社会性动机 ↘个人性动机行为75: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人的行为分三类75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动机由需要激发。
需要是人行为活动的原动力,是动机形成的内部原因。
有了需要才能产生动机,但需要产生之后并不一定就成为推动人行为活动的动力。
需要转化为动机还存在一定的条件。
第五节价值观与行为一、价值观内涵77—价值观包括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和行为状态是重要的。
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性。
价值观体系(Value System): 根据价值观的强度进行排列就形成了价值观体系。
二、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和社会三、价值观的特点四、价值观的分类78五、价值观的作用78——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第六节个性与行为一、个性的内涵79——个性倾向: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