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中医外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 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4)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伴腥臭味。
(5)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1)是指发生在肌浅薄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临床分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疖的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2)有头疖和无头疖的区别是有无脓头。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分为坚硬型和多发型,外治宜作十字形剪开。
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3)疖辨证论治: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证--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教学内容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I、总论一、发展史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阳证。
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疖<3cm 疖:表皮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1.内治法三个总则19.外治法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
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
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6.箍围药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1:《山海经》: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石针切开排脓。
2:甲骨文有最早外科病名的记载。
《内经》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书4:《周礼·天官》最早记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
5:汪机《外科理例》“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6: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座为全身麻醉剂 7:《金疮瘐纵方》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
8:《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
9:《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免疫疗法治疗狂犬病。
10:《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脏器疗法:适用动物肝脏能够治疗夜盲症。
11: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砷、汞治疗。
学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症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
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
”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2:“全身派”:清·王维德《外科全身集》。
“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
”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也。
”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牛蒡解肌汤);在中部者,属气郁、火郁,气火俱发于中也(柴胡清肝散);在下部者,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萆薢胜湿饮)”。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1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包括感染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恶性肿瘤等各种外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生活护理。
1.2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1) 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与整个环境和周围状态密切相关,必须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明确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病位、病因及个体特征,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因人因病施治。
(3) 牵连全身。
中医外科学治疗外科疾病不仅仅是关注病灶或者症状,也要注意全身的调理和康复。
二、中医外科学的病因病机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即指外感风寒湿热等六淫因素所致的病因,病因病位较明确,以外感临床疾病为主要内容。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指诸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审乱过度、劳倦过度等引起的病因,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病因。
2.3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包括创伤、肿瘤、畸形等病因。
这些病因多种多样,常常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辨证施治。
三、中医外科治疗3.1 急性损伤急性损伤患者需要迅速的救治,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首要考虑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危重程度,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是外科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中医外科治疗需要采用适当的药物和方法来促进伤口的愈合,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3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外科疾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医外科治疗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综合施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外科疾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外科治疗需要注意抗感染,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传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外科疾病及治疗方法4.1 伤科中医外科科目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科目,治疗活络伤科疾病是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治疗方法有活络镇痛、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外,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10. 疖<3cm 疖:表皮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手厥阴:柴胡,丹皮手少阴:黄连、细辛足太阴:升麻、苍术、白芍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足少阴:独活,知母,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玉龙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20.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切开法:适用于成脓期;脓成:皮薄、光亮、应指、中软切口的选择:选择脓腔最低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乳晕部位弧形切开;肛旁脓肿,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4.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走黄特点:①疮顶突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②伴有心烦作躁,神智昏聩等七恶证;③继发于疔疮的称为走黄内陷特点:①疮顶突陷,脓腐未尽而干枯无脓,脓尽红活的疮面变光白板亮;②伴邪毒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脉痹: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血液在深浅静脉管内所发生异常凝固所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葬爱而产生的血栓性、炎症性的血管疾病;股肿:指血液在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使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早起以患肢突发性广泛性肿胀疼痛为主,后期遗留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深静脉血管病;①好发:卧床病人、外伤病人如骨折、产后②局部特点:单侧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静脉血管病③预后:容易形成栓塞西医病因:①血液成分变化②血管壁损伤③血流缓慢湿热下注:四妙勇安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技术与外科手术结合的一种医学学科,是
一种能够在以辩证论治为基础,以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
手段,在西医外科的基础上,运用把西医外科结合中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
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的一种医学。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结合中药、物理推拿、外科手术治疗。
(2)结合西医外科理论的思想和实践,开展外科性病的辩证论治。
(3)重视肌肉骨骼系统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肩颈病、颈椎病、骨折、扭伤等。
(4)关注胸廓外科病的整体治疗,如胸膜炎、食道瘢痕、食管炎、
食管癌等。
(5)重视头颈部病症的辨证论治,如鼻窦炎、扁桃炎、耳石、头痛等。
(6)发展腹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如胆囊炎、胆绞痛、肝炎、脾肿
大等。
(7)重视男性生殖系统病的诊断治疗,如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精囊炎等。
(8)关注妇科外科病的辨证论治,如子宫肌瘤、不孕症、盆腔炎、
外阴炎等。
(9)开展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如脊髓损伤、头痛外科疾病、神经炎等。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电子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大全电子版第一章:中医外科基础知识1. 中医外科的进步历程中医外科起源于古代中国,其进步历程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中,经过不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逐渐形成了奇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病理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
其中,中医病理学主要探究外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中医诊断学则以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为主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症状,辨识疾病的本质;中医治疗学则包括针灸、推拿、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
3. 中医外科的疾病分类中医外科疾病可分为创伤外科、疮疡外科、骨伤科、血管外科等。
创伤外科主要探究外伤引起的各种毁伤,如骨折、切割伤等;疮疡外科探究皮肤疾病,如疮疡、瘘管等;骨伤科主要探究骨折、脱位等骨骼疾病;血管外科则探究血管疾病,如动脉瘤、静脉曲张等。
4. 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面色,裁定疾病的性质;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心跳声等,了解疾病的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得到疾病的信息;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腹部等部位进行触诊,裁定疾病的病机。
5. 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手术治疗是中医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切除病变组织、修复创伤等;药物治疗则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服用,改善患者的症状;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流淌;推拿治疗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改善痛苦和血液循环等。
第二章:中医外科常见疾病与治疗1. 创伤外科疾病创伤外科疾病指因外力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各种毁伤,主要包括骨折、切割伤、挫伤等。
中医外科治疗创伤外科疾病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推拿治疗等。
2. 疮疡外科疾病疮疡外科疾病指皮肤及其下组织发生的各种感染性病变,主要包括疮疡、瘘管等。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
《中医外科学》重点梳理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考点引流法、垫棉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引流法在脓肿切开或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愈合。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药线引流俗称纸捻或药捻,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导管引流将导管(或塑胶管或橡皮管)插入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的一种引流方法。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扩创引流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适用于痈、有头疽等脓肿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第二单元疮疡【疖】※考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考点疖的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考点疖的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医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外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1.颈椎病颈椎病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结构、功能及相邻组织的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所致的一系列综合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多因外感风寒、肝肾不足、痰浊内蕴等引起。
在治疗上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方法,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肝肾功能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变所引起的椎间盘坏死、突出或脱出,压迫邻近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的病变。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中药熏洗等,通过改善患者体内的气血循环和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缓解疼痛、改善病情。
3.骨折骨折是指骨骼在受到暴力作用时,发生了整体或局部的破坏,造成断裂的一种创伤。
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熏洗、推拿按摩、针灸等,通过促进骨折愈合、加快软组织修复、缓解患者疼痛和恢复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关节疾病关节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软骨、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或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中医治疗关节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能够缓解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5.疝气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自然或人工腹壁缺损处脱出而形成的疾病。
中医治疗疝气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温肾壮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改善腹肌张力、促使疝气复位。
6.瘢痕疙瘩瘢痕疙瘩是指因外伤、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组织破坏后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异常增生性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肿起的皮下硬块。
中医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药熏洗等,通过促进局部气血流通、软化瘢痕组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能够改善瘢痕疙瘩的质地和颜色。
7.淤血瘀阻淤血瘀阻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病机概念,指机体中的气血运行不畅、淤阻在脏腑、经络、气血中发生的病变,导致疼痛、肿胀、血瘀等症状。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理论1.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1)中医外科学的概念;(2)中医外科学的起源;(3)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4)中医外科学的特点。
2. 外科学基本知识(1)解剖学基础知识;(2)生理学基础知识;(3)病理学基础知识;(4)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
3. 中医外科学中的其他专业知识(1)中医药学基础知识;(2)医疗卫生法规及伦理知识;(3)中医外科学的实验方法及相关技术。
二、疾病诊治1.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及诊断(1)外科常见疾病分类;(2)中医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施治。
2.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1)中医外科治疗原则;(2)中医外科治疗技术;(3)中医外科手术原则。
3. 外科学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1)外科疾病的药物治疗;(2)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3)外科疾病的其他治疗手段。
4. 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措施;(2)中医外科疾病的保健方法;(3)中医外科疾病的康复指导。
三、临床技能1. 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1)中医外科临床常见检查方法;(2)中医外科临床检查技能操作规范;(3)中医外科临床检查误诊与漏诊的避免方法。
2. 中医外科临床操作技能(1)中医外科常见手术操作技能;(2)中医外科特殊手术操作技能;(3)中医外科手术操作规范及安全措施。
3. 中医外科临床护理技能(1)中医外科术后护理技能;(2)中医外科患者康复护理技能;(3)中医外科患者疼痛管理技能。
以上是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点的大致概述,涵盖了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疾病诊治和临床技能等方面。
希望对中医外科学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的读者有所帮助。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1.外科贡献很大。
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2.祖。
140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4.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6.→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阴阳辩证→全生集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8.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9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
“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传统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学注重探索和总结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并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提炼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经络学说,即通
过调整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损伤和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学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外伤、骨折、脱臼、扭伤等创伤问题的治疗。
这些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多以手术为主,但中医外科学则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手法进行治疗,注重运用中
医经络学说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加速康复。
3.皮肤病治疗:中医外科学也着重研究和应用中医疗法对各种皮肤病
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将皮肤病视为经络系统的一种表现,认为通过调整经
络系统的运行,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
因此,中医外科学在疥癣、湿疮、
疮疖等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
4.运动损伤治疗:中医外科学较为擅长对各种运动损伤的治疗。
中医
外科学认为,运动损伤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而通过调整经络
系统的运行,可以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中医外科学在运动保健和
康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5.病因病机的辨析:中医外科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确的辨析。
中医外科学认为,只有明确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的效果。
因此,中医外科学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的
病因病机的研究非常重要。
总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对外科疾
病的治疗具有独到的优势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外科学
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全)
疮疡:广义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疡:又称外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痈:壅也,是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
外痈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病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病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
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也称蜂窝组织炎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乳痈: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临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易发生传囊,乳漏等变证。
病因病机;一乳汁郁积—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二肝郁胃热—清热解毒。
成脓—热毒炽盛。
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减三感受外邪溃后。
顺者—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逆者—根据具体症状分期治疗瘾疹: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湿疮:一种过敏性炎性皮肤病,西医的湿疹湿疮特点: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于慢性易成慢性辨证论治:①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②湿热浸淫证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③脾虚湿蕴证治则:健脾除湿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④血虚风燥治则: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四物消风散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的性传播疾病淋病特点: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症主要以性交传染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特点:无疼痛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于肛管交界处形成的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前列腺炎:也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脱疽:发生于四肢末端,严重时指节坏疽脱落一种慢性周围血管性疾病又称脱骨疽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特殊之邪痰凝血瘀外科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先肿后痛其病浅在肌肤;先痛后重者其病深在经骨确认成脓的方法:接触法透光发点压法穿刺法B超中医外科内治法原则:消托补内治法具体应用:解表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调胃法:是用调理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治法。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疮疡一. 疮疡暑疖1.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颈痈1.内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1.内治: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
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4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五. 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清热解毒.化痰消肿─普济消毒饮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有头疽1.内治:1)初期.1、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解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
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总论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基本术语: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
中医外科期末重点总结一、外科学概述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病理变化引起的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治疗的外科学分支。
中医外科学与传统外科学相辅相成,在外科手术、创面处理和伤口愈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外科的特点1. 病因:中医外科注重病因的分析,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的机体平衡失调有关,疾病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治则:中医外科治疗以扶正驱邪为主要原则,重视调整机体功能,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帮助机体恢复平衡。
3. 方法:中医外科采用中药治疗、外科手术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
三、中医外科常见疾病1. 外伤:包括骨折、脱位、创伤性软组织损伤等。
中医外科注重整体治疗,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敷,促进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
2. 疝病:包括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
中医外科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祛除湿热,配合外敷疗法,以加强腹壁肌肉收缩力,避免腹内压力过大。
3. 痔疮:中医外科治疗痔疮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方针,辅以保持大便通畅,加强饮食调节。
4. 乳腺疾病:中医外科治疗乳腺疾病主要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瘀为主要方法,帮助乳腺恢复正常。
5. 手术创面愈合:中医外科重视术后创面处理,采用中药湿敷、外敷等方法,促进创面愈合,防止感染和瘢痕形成。
四、中医外科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肉眼观察患者外在的表现,如面色、体态、舌色等,了解疾病的程度和性质。
2. 闻诊:通过嗅觉感知患者体味,如口臭、腋臭等,辅助诊断病情。
3. 问诊:与患者交谈,了解疾病的起因、病程、症状等,帮助诊断病情。
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了解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辅助诊断病情。
五、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外科主要采用中药治疗疾病,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活血化瘀等方式,促进病变的恢复和创面的愈合。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①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②好 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
4
疖
痈
发
疔
定义 分类
指发生在肌 肤或浅表部 位,范围较 小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指发生于体表 皮肉之间的急 性化脓性疾病
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 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 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裹。 8.有头疽虚证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阴虚 火炽 证
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 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 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疖
一种发生于肌肤 浅表部位、范围 较小的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疖、头皮 穿凿性脓 肿
一种发病迅速, 疖、痈、
疔
易于变化而危险 皮肤炭 性较大的急性化 疽、急性
脓性疾病
淋巴管炎
痈
发于体表皮肉之 间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
皮肤浅部 脓肿、急 性化脓性 淋巴结炎
发
病变范围较痈大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蜂窝组织 炎
临床特点
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
有头 疽
发生于肌肤肉间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痈
脓血症、
流注
发于肌肉深部的 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性肌 肉深部脓 肿、髂窝
部脓肿
发颐
热病后余毒结于 颐颌间引起的急 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腮 腺炎
患部皮肤突然发
丹毒
红成片,色如涂 丹的急性感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总论一、发展史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着二、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痈: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疽: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阳证。
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疖<3cm 疖:表皮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1.内治法三个总则19.外治法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
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
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6.箍围药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
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II、普外一、疮疡1.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44.疖的诊断要点5.手足部疔疮的切口选择(1)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 切开排脓。
(2)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做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正中切开。
(3)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4)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
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裹。
8.有头疽虚证的辨证论治99.丹毒:是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春秋季多见,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多有皮肤粘膜破溃史。
局部特点:色如丹涂脂染,发病急,迅速扩散,边界清楚,多伴有全身症状。
预后:小腿丹毒→橡皮腿面部丹毒→易内陷,一般不会化脓 11.瘰疬的辨证论治二、乳房疾病4.乳痈的辨证论治(2)内治法5.乳腺增生的X线表现: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大乳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
6.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7.常见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三、瘿1.2.瘿痈的临床表现及主治方。
(1)临床表现:①颈部肿胀多突然发生,局部掀红灼热,按之疼痛,甚则局部胀痛、跳痛而化脓,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疼痛可引及耳后枕部,大者有压迫症状。
②伴发热、畏寒、头痛、口渴、咽干等。
(2)主方:牛蒡解肌汤、柴胡清肝汤四、周围血管疾病1.名词解释(1)间歇性跛行:发生于下肢的运动性疼痛,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的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及痉挛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1-5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
(2)静息痛:肢体在禁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时间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
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已接近失代偿的程度。
(3)干性坏疽:肢体血液循环供应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而出现坏疽,如无继发感染,坏疽因液体蒸发和吸收而形成“干性坏疽”。
(4)湿性坏疽:肢体血液循环供应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而出现坏疽,如并发感染则形成“湿性坏疽”,坏死组织受细菌作用而崩解、化脓,有恶臭。
(5)臁疮: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6)脱疽: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2.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1)临床表现:①发病急,好发于下肢静脉(小腿深静脉、股静脉、髂股静脉)。
②局部温度升高。
③肢体肿胀。
③肢体疼痛,检查沿患肢深静脉走向压痛。
④浅静脉怒张或曲张。
④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
(2)治疗:内治4.脱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1)病因:①脾气不健,气血化生不足,四肢失养。
②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末,温养不足。
③外受寒冻,寒邪侵及血脉,寒凝筋脉。
(2)病机: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
(3)临床表现:①好发于青壮年男子(20-40岁)、老年人或糖尿病人。
②好发于寒冷冬季;③好发于四肢末端,下肢多见。
④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
⑤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5.动脉性营养障碍(脱疽营养障碍期)的具体表现: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者常抱膝而坐。
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6.三种脱疽的临床鉴别。
7.脱疽寒湿证的辨证要点、治则、方药。
寒湿阻络证:患肢末端怕冷,肤色苍白,麻木疼痛,遇冷加重,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剂:阳和汤。
五、其他外科疾病1.烧伤面积的计算。
(1)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
(2)中国九分法(包括儿童)。
2.I、II、III度烧伤的创面鉴别。
3.神经毒(风毒)的致病机制:主要是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迟缓型麻痹,终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引起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及循环衰竭。
4.毒蛇咬伤后的早期结扎。
(1)伤口上方超过1个关节结扎。
(2)结扎松紧以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
(3)结扎后用清水、冷开水、肥皂水冲洗伤口。
(4)每隔15-20分钟放松1-2分钟。
(5)应用有效蛇药,30分钟后去除结扎。
5.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中医治疗原则、代表方剂。
(1)临床表现:①潜伏期:一般为4-14天。
②前驱期:1-2天。
头痛、头晕、乏力、多汗、烦躁不安、呵欠、咀嚼无力。
③发作期: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
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延及躯干四肢的全部肌肉痉挛,发作间隙也不能松弛。
阵发性抽搐: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表情非常痛苦。
③后期:长期痉挛和抽搐,大量体力消耗,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6.肠痈的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过程及临床表现。
特点: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
变证:①慢性肠痈②腹部包块③湿热黄疸④内、外瘘形成7.肠痈的鉴别诊断内容。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①有溃疡病史;②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至全腹,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休克。
③X线透视多有腹腔游离气体。
(2)右侧输尿管结石:①突发性绞痛;②向生殖器部位放射;③体征不明显;④辅助检查可确诊。
(3)妇产科疾病:①宫外孕:有停经史,阴道内有出血;②卵巢虑泡或黄体破裂;③卵巢囊肿扭转;④急性输卵管炎。
8.肠痈的治疗原则:中医——通腑泻热;西医——及早手术。
9.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处理方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用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III、皮肤病4.名词解释(1)斑疹: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
(2)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
(3)风团:为暂时性、水肿性、局限性隆起,由风邪所致。
色红为风热,色白为风寒。
(4)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
多由湿热所致。
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合较快,故不留疤痕。
(5)溃疡: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6)皲裂:为皮肤上的线形裂缝,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9.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疱疹。
特点: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复发。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特点:好发于春秋季,以成年患者居多,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核肿大,多数患者预后后很少复发。
10.蛇串疮与热疮的临床表现的不同点。
11.疣在临床上有哪几种?(1)疣目(千日疮、枯筋箭、瘊子)——寻常疣——发于手指、手背、头皮;(2)扁瘊——扁平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3)鼠乳——传染性软疣——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4)跖疣——掌跖疣——发于足跖部;(5)丝状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
12.风热疮(玫瑰糠疹)的临床表现?(1)部位: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
(2)皮损:最先在躯干或四肢近端,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红色或黄色红磷屑斑(原发斑或母斑),1-2周后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似而形状较小的红斑(子斑或继发斑)。
(3)症状:有不同程度瘙痒。
(4)病程:约4-6周自然消退,或迁延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愈,愈合后一般不复发。
13.癣有哪几种?各种癣的临床特点?14.疥疮的主要发病部位及皮疹特点。
15.慢性湿疮(慢性湿疹)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的鉴别。
16.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