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3篇)

九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3篇)

九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3篇)九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数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章第2节的第3课时,是学生已掌握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平面上两圆的不同位置关系,是学生对圆的知识应用的基础,也是今后到高中继续研究平面与球的位置关系,球与球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解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经过操作、实验、确认等数学活动,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产生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1、课堂上本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从生活中的图形实例出发引入新课,并用动画演示,直观形象的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过探索、讨论、观察、总结、再运用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2、改生硬的传授和呆板的讲课,着眼于直观感知和操作认识,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认识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化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3、在课堂上赋予适当的教学说理,达到把知识由浅入深;从无规律到有规律;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合理推理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严密的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适当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人教版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人教版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圆的认识说课稿1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

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与文化积淀。

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有处理信息和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结合远程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远程多媒体教育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一、理念设想: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数学教学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及知识经验上。

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及方法经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彰显美学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圆与人们的生活、建筑、人文艺术和实际应用等息息相关。

二、目标设置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2技能目标: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画面、图像、演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美学价值。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多媒体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于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三、教法、学法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难点特制定1教法: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学法: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现大自然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

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

(课件展示,宇宙星际、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体如鲜花等)(二)探究新知1、创作圆: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作圆,方法工具不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圆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圆的认识》说课稿

《圆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

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

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教案)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远安县外国语学校刘山河《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环节、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圆的教学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中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又比较广泛,又是在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的直线和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的一节课,在今后的解题及几何证明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力和归纳力,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复习旧知引入这节课内容,通过点和圆的相对运动,揭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化归思想的认识。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教材和大纲,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一、教学目标和过程方法:1、探索并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这三种位置关系对应的圆的半径与点到圆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分类思考的数学思想。

2、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三点作圆,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通过探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三角形的外心。

4、了解反证法,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用数量关系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难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运用。

【教学环节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下面我将重点说明一下教学环节的安排及设计意图。

1、出示“学生飞镖比赛”图片,将比赛结果抽象出来形成图片。

2、出示问题,“如图,某地计划修建一座圆形水池,圆心距离大树底部10米。

为了保护大树,水池半径r可以取多少米?”设计意图:r10米①通过图片,让学生从“形”的角度直接认识并归纳“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和24.2.1合成课《圆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从教学模式,教材,教法,学法,学习过程和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思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二、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1和24.2.1合成课《圆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学习圆的描述定义和集合定义,以及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以前对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并且会利用圆规画圆,并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单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理解圆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圆的定义,我们知道:圆内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外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大于半径。

由此可知,每一个圆都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

对学生来说,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并通过代数关系表述几何问题,使学生深化理解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为后面接触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下铺垫。

基于以上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理解圆的描述定义,了解圆的集合定义;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一. 教材分析《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点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情况。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够判断一个点在圆内、圆上还是圆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2.难点:理解和掌握点和圆位置关系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象,如硬币、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动手画图、讨论等方式,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点和圆位置关系的规律,总结出点和圆的判断方法。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6.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列表等形式,展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练习成绩等方面进行。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从教材解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24.2.1节研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扔飞镖的落点位置不同,引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与远的位置关系分成三类:点在圆上、点在圆内、点在圆外,具有相同的性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互相对应,用等价符号写出对应关系,要求学生掌握。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等价条件,会简单运用这些知识。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等价条件。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体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生活中的活动紧密相连,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⑴.重点:点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以及用数量关系表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⑵..难点: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联系生活实际问题,结合本节课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理解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

通过扔飞镖,揭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化归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分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取以下教学方法:⑴.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⑵.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⑶.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科学讲授的同时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和严谨的推理。

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人教版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知道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2、会理解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用它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运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5、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与运用。

教学过程活动1(复习引入)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点在圆内(2)点在圆上(3)点在圆外(d表示圆心O与点的距离,r表示⊙O的半径)2.己知o的直径为8cm,点P在o上,则PO=3.如图:在Rt △ABC 中,∠C=90°,AC=3cm ,BC=4cm ,(1)点 C 到AB 的距离CE=(2)以点C 为圆心,CE 为半径作圆,则C 与A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E二、观察图画:1、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

(教具示X)2、一辆停在地面上的汽车。

(师生再举一些例子)设计意图: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目的是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题3是为例题作准备。

观察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形成抽象的几何图形。

活动2(实验探究)一、画图观察:画一直线并移动钥匙环,思考下列问题:1、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有什么变化?2、思考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

C A B 3 4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

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割线,切线,切点)二、提出问题:点和圆的的位置关系是由圆心到点的距离d 与圆的半径r 的关系来判定,那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又由什么量来判断呢?三,动手探究:测量d 与r 的长度(d 表示圆心O 到直线的距离,r 表示圆的半径)学生归纳:设计意图:便于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便于学生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武安市实验中学牛风军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圆的位置关系。

它是圆一章中一种重要的位置关系。

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我把两圆相对运动产生“交点个数”的形成过程及两圆的半径与圆心距的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互相交流探索出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数量关系的过程。

由于时间关系,我重点就本节课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我说一下:我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中心,尽量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合作交流的时间。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学起来,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温故知新、点明主旨——创设情景、感受新知——自主探究、实践新知——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应用拓展,体验成功——总结新知、布置作业、一、温故知新、点明主旨(2分)此环节复习: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从而引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方面复习前面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一步运用类比的思想探究圆与圆位置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感受新知(2分)播放:“日食”过程(多媒体)师:月亮与太阳的轮廓看作两个圆形,那么这两个圆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设计意图: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引起学生对圆和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两圆位置关系的兴趣。

播放“日食”过程后,教师用自制的圆形纸片代替月亮与太阳模拟“日食”过程从而引出下一环节。

三、自主探究、实践新知(6分)本环节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动手、自己探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但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这里设计了四个问题: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2、从公共点个数来如何定义两圆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2节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

在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总结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的推导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探究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4.讲解与演示:教师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进行讲解,并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

5.练习与解答: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生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和数学化归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圆的位置关系。

它是圆一章中一种重要的位置关系,又是高中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重要基础,并在物理等多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1)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和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渗透“化归”思想,发展应用意识。

3 、情感目标:(1)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感受数学中的美,培养团队协助精神。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了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间的数量关系。

二、教法设想斯托利亚认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再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采取观察发现,实验操作,类比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和直观演示,实现学生认知上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主要让学生亲自尝试,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类比、概括,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流程安排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细探究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归纳小结作业与评价五、教 学 过 程 设 计创设问题情境日食,天空中奇妙的自然现象,2011年我们看到过日环食的奇景,请大家通过大屏幕欣赏一下,并注意观察日环食过程中,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关系。

利用动画演示,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可能。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和教案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和教案

《圆的标准方程》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标准方程》,按大纲要求《圆的方程》这一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圆的标准方程.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认识,分别是,教学背景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从纵、横两条主线分别阐述我的教学过程与设计.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一些分析:在这里我分四小点进行说明.【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结构分析《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学情分析圆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又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 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对待定系数法的运用;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2)难点: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引导了学生建模的过程.2.学法分析通过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通过求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通过应用圆的标准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r、的过程.ba、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七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的,共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深入探究获得新知应用举例巩固提高反馈训练形成方法小结反思拓展引申下面我从纵横两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首先:纵向叙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0x y r M(x,y)C(a,b)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由用勾股定理求线段CD 的长度转移为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车不能通过的结论的同时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2.如果圆心在),(b a ,半径为r 时又如何呢?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一进行归纳,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再让学生对圆心不在原点的情况进行探究.我预设了三种方法等待着学生的探究结果,分别是:坐标法、图形变换法、向量平移法.得到圆的标准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应用平台,进入第三环节.(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I .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2)经过点)1,5(P ,圆心在点)3,8( C . yx0B A 2.74C D2.写出圆222)2()2(-=++y x 的圆心坐标和半径.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题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II .灵活应用 提升能力问题四 1.求以点)3,1(C 为圆心,并且和直线0743=--y x 相切的圆的方程.2.求过点)4,1(C ,圆心在直线03=-y x 上且与y 轴相切的圆的方程.3.已知圆的方程为2522=+y x ,求过圆上一点)3,4(-A 的切线方程.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已知圆的方程是222r y x =+,经过圆上一点),(00y x M 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 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三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半径,根据圆心坐标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第二个小题有些困难,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再求解,从而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四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想,在论证经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的过程中,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III .实际应用 回归自然问题五 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 ,拱高OP=4m ,在建造时每隔4m 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22P A 的长度(精确到0.01m ).我选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三个参数r b a 、、的又一次应用,同时也与引例相呼应,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建模的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问题六 1.求过原点和点),(11P ,且圆心在直线0132=++y x 上的圆的标准方程.2.求圆1322=+y x 过点)3,2(-P 的切线方程.3.求圆2522=+y x 过点)2,5(-B 的切线方程.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另外第3题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由于学生刚刚归纳了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因此很容易产生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这道题目有两解,学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时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初中已有的圆的知识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具有良好的效果.(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1.课堂小结把圆的标准方程与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加以小结,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数的方法①圆心为),(b a C ,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222)()(r b y a x =-+- ;圆心在原点时,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222r y x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222r y x =+,经过圆上一点),(00y x M 的切线的方程是:200r y y x x =+.2.分层作业 (A )巩固型作业:教材P81-82:(习题7.6)1,2,4.(B )思维拓展型作业:试推导过圆222)()(r b y a x =-+-上一点),(00y x M 的切线方程.3.激发新疑问题七 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2.方程0208622=++-+y x y x 表示什么图形?在本课的结尾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对这节课内容的巩固与延伸,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起点与终点都蕴涵着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知识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圆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以上是我纵向的教学过程及简单的设计意图,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横向的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横向阐述教学设计(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求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第二个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学生固有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应用问题的题目冗长,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为此我首先用一道题目简洁、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最后再形成应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式,并尝试应用该模式分析和解决第二个应用问题——问题五.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难点自然突破.(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究主线本节课的设计用问题做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应用都是在问题的指引、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点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四的第三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设立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既体验了科学研究和真理发现的复杂与艰辛,又在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下顺利完成了探究活动并走向成功,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高效的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三)培养思维提升能力激励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问题一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向生成性课堂进行转变.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谢谢大家!《圆的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能根据所给有关圆心、半径的具体条件准确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运用圆的标准方程正确地求出其圆心和半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会推导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利用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圆基于初中的知识,同时又是初中的知识的加深,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连续性;通过圆的标准方程,可解决一些如圆拱桥的实际问题,说明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可以适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材分析1.重点:(1)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2)根据具体条件正确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办法:(1)通过设问,消除难点,并详细讲解;(2)多多练习、讲解.)2.难点: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办法:使学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先弄清题意,再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使圆的标准方程形式简单,最后解决实际问题.)三、活动设计问答、讲授、设问、演板、重点讲解、归纳小结、阅读.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前面,大家学习了圆的概念,哪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1:具有什么性质的点的轨迹称为圆?平面内与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称为圆(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题2:图2-9中哪个点是定点?哪个点是动点?动点具有什么性质?圆心和半径都反映了圆的什么特点?圆心C是定点,圆周上的点M是动点,它们到圆心距离等于定长|MC|=r,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了圆的位置和大小.问题3: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为:(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x,y)表示曲线上任意点M的坐标,简称建系设点;图2-9(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简称写点集;(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简称列方程;(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简称化简方程;(5)证明化简后的方程就是所求曲线的方程,简称证明.其中步骤(1)(3)(4)必不可少.下面我们用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来建立圆的标准方程.(二)建立圆的标准方程1.建系设点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直角坐标系,并问有无不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教师指出:这两种建立坐标系的方法都对,原点在圆心这是特殊情况,现在仅就一般情况推导.因为C是定点,可设C(a,b)、半径r,且设圆上任一点M坐标为(x,y).2.写点集根据定义,圆就是集合P={M||MC|=r}.3.列方程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4.化简方程将上式两边平方得:(x-a)2+(y-b)2=r2.(1)方程(1)就是圆心是C(a,b)、半径是r的圆的方程.我们把它叫做圆的标准方程.这时,请大家思考下面一个问题.问题5:圆的方程形式有什么特点?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方程是什么?这是二元二次方程,展开后没有xy项,括号内变数x,y的系数都是1.点(a,b)、r分别表示圆心的坐标和圆的半径.当圆心在原点即C(0,0)时,方程为 x2+y2=r2.教师指出: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了圆的位置和大小,从而确定了圆,所以,只要a,b,r三个量确定了且r>0,圆的方程就给定了.这就是说要确定圆的方程,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注意,确定a、b、r,可以根据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来解决.(三)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例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请四位同学演板)(1)圆心在原点,半径是3;(3)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8,-3);(4)圆心在点C(1,3),并且和直线3x-4y-7=0相切.教师纠错,分别给出正确答案:(1)x2+y2=9;(2)(x-3)2+(y-4)2=5;指出:要求能够用圆心坐标、半径长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例2说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学生回答)(1)(x-3)2+(y-2)2=5;(2)(x+4)2+(y+3)2=7;(3)(x+2)2+ y2=4教师指出:已知圆的标准方程,要能够熟练地求出它的圆心和半径.例3 (1)已知两点P1(4,9)和P2(6,3),求以P1P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2)试判断点M(6,9)、N(3,3)、Q(5,3)是在圆上,在圆内,还是在圆外?解(1):分析一:从确定圆的条件考虑,需要求圆心和半径,可用待定系数解决.解法一:(学生口答)设圆心C(a,b)、半径r,则由C为P1P2的中点得:又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所求圆的方程为:(x-5)2+(y-6)2=10分析二:从图形上动点P性质考虑,用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解决.解法二:(给出板书)∵直径上的四周角是直角,∴对于圆上任一点P(x,y),有PP1⊥PP2.化简得:x2+y2-10x-12y+51=0.即(x-5)2+(y-6)2=10为所求圆的方程.解(2):(学生阅读课本)分别计算点到圆心的距离:因此,点M在圆上,点N在圆外,点Q在圆内.这时,教师小结本题:1.求圆的方程的方法(1)待定系数法,确定a,b,r;(2)轨迹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圆半径为r:(1)点在圆上d=r;(2)点在圆外d>r;(3)点在圆内d<r.3.以A(x1,y1)、B(x2,y2)为直径端点的圆的方程为(x-x1)(x-x2)+(y-y1)(y-y2)=0(证明留作作业)例4图2-10是某圆拱桥的—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A2P2的长度(精确到0.01m).此例由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并做如下提示:(1)先要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使圆的标准方程形式简单,便于计算;(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3)要注意P2的横坐标x=-2<0,纵坐标y>0,所以A2P2的长度只有一解.(四)本课小结1.圆的方程的推导步骤;2.圆的方程的特点:点(a,b)、r分别表示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3.求圆的方程的两种方法:(1)待定系数法;(2)轨迹法.五、布置作业1.求下列条件所决定的圆的方程:(1)圆心为 C(3,-5),并且与直线x-7y+2=0相切;(2)过点A(3,2),圆心在直线y=2x上,且与直线y=2x+5相切.2.已知:一个圆的直径端点是A(x1,y1)、B(x2,y2).证明:圆的方程是(x-x1)(x-x2)+(y-y1)(y-y2)=0.3.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等于5,底边两端点的坐标是(-4,0)和(4,0),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4.赵州桥的跨度是37.4m,圆拱高约为7.2m,求这座圆拱桥的拱圆的方程.作业答案:1.(1)(x-3)2+(y+5)2= 322.因为直径的端点为A(x1,y1)、B(x2,y2),则圆心和半径分别为所以圆的方程为化简得:x2-(x1+x2)x+x1x2+y2-(y1+y2)y+y1y2=0即(x-x1)(x-x2)+(y-y1)(y-y2)=04.如图2-11建立坐标系,得拱圆的方程:x2+(y+27.88)2=27.882(-7.2≤y≤0)六、板书设计。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三个范例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三个范例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范例一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其中包括利用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通过讨论两圆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和 r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指两圆相切)。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是对类比的学习方法的进一步加强与巩固,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互相交流、自主探索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图、作图能力,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掌握两圆相切的性质。

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1)通过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索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相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与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时两圆圆心距d,、半径R与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二、说教法教学时,主体运用启发引导式教学,采用“实践——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课堂教学方法,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和前面知识进行类比,归纳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三、说学法实践操作法,合作讨论法,自主探索法。

课堂开始先让学生用实践操作的方法,得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再进而探索有几种位置关系,并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两圆相切的性质,然后运用其知识进行推理证明与计算。

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通用5篇)

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通用5篇)

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通用5篇)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 11 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孩子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孩子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孩子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二、说教学方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孩子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电脑的演示、练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没有教师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孩子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学法的指导。

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孩子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孩子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孩子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孩子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说过程和意图(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点与圆位置关系》说课稿

《点与圆位置关系》说课稿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背景分析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第三章《圆》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它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等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石",直接关系着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概括、归纳"的途径,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因此,这节课无论从知识上,还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通过上面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和性质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3、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认识和理解能力有限,要正确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我所任教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并学会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掌握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能画三角形的外接圆.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体会数学分类讨论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观的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三、课堂结构设计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里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数学现实,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以生活中熟悉的画面为背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诱导启发,探索新知: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

13、应用新知,巩固提高: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夯实基础,以基础题和变式题结合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新知的目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圆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

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

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六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于模仿与记忆。

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本课将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并感悟新知。

二、教材分析
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是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这一大节的开篇,为下一步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

因此,本课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引领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这为学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虽然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思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教师应该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与探究中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能够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反过来已知位置关系,
能够判断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相对应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的具体应用。

五、教学策略
教学中我将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上。

对于教学重、难点,将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将从“创设情景---探求新知---拓展应用---反思提升”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
本环节首先播放广州亚运会射击队的精彩表现。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射击运动员的成绩是如何计算的吗?从数学角度这属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

环节二、探求新知
本环节我组织多个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小组汇报的方式将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以及相对应的数量关系总结出来。

环节三、拓展应用
这个环节首先设置了一些针对知识点的简单练习,在这里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踊跃表现,接下来将习题的难度呈梯度设计,体现知识的由浅入深。

环节四、反思提升
此环节设置了两个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容易出现的错误有那些?”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谈收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适当的作业,并且赠送给学生一句寄语,鼓励学生努力上进。

简洁清晰的板书设计,知识点明确,突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我力求做到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老师不去说,学生能讲的鼓励他们讲,学生能总结的,老师充分帮助和支持。

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我也努力把握我校新授课“四环节”教学法的脉博,将这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在课堂当中。

下面我将对本节课做具体的作课,请大家多多指导。

说《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单位:七星二中
姓名:许砚民
二0一0年12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