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课件.pptx
合集下载
媒介素养教育ppt课件
16
伪语境与影像的错误再现
我认为伪语境与假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伪语境 在一些情况下有存在的合理性就比如娱乐环境能归 结到艺术再现的概念里而假新闻是错误的是不能归
结到艺术再现的概念里 17
潘金莲
潘金莲,《水浒传》中人物, 《金瓶梅》进一步深化的人物。几 百年来,她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 上,堪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 在中国道德观念中,很少有人同情 她的遭遇,这就是潘金莲。兰陵笑 笑生,更是浓墨重彩。至后,极度 演绎而活在戏剧舞台文学作品中, 成为茶余饭后的坏女人样板。
19
四.传媒对符号的操瓶梅》中,其经历、性 格、生活等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要的 充实,从而塑造成一个美丽风流、 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的 女人。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 最后死于武松之手。
然而潘金莲的历史原型和小说 完全不同。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 小姐,住在距离武家那村不远的黄 金庄。她喜欢武大郎武植,经常接 济他,并与他私定终身。两人结婚 后和睦恩爱,养育了四个子女。
Part 1
近年来流行滚动字幕播报,如在播报新闻时又得到最新消息,为了让观众第 一时间即使接收,同时不致打断正在播报的内容,故在视频媒介屏幕下方用滚动 方式依照重要性顺序呈现最新信息。
9
例
新闻下方的滚动字幕 随时为观众提供重要
信息
因为周董唱不清 楚所以字幕显得
尤为重要
10
影音语言
的纪实 性
【1】影像纪实的内涵
6
图像
图像由一帧一帧或一个个运动的镜头构成,其画面 有三个基本元素
(1)景对真实内容的取舍,一般包括:远景(空 间);全景(全貌);中景(局部);近景(特 写)。
(2)影像——被表现的 对象及诸因子。 (3)构图——通过点、 线、面组合创造视觉形 象
伪语境与影像的错误再现
我认为伪语境与假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伪语境 在一些情况下有存在的合理性就比如娱乐环境能归 结到艺术再现的概念里而假新闻是错误的是不能归
结到艺术再现的概念里 17
潘金莲
潘金莲,《水浒传》中人物, 《金瓶梅》进一步深化的人物。几 百年来,她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 上,堪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 在中国道德观念中,很少有人同情 她的遭遇,这就是潘金莲。兰陵笑 笑生,更是浓墨重彩。至后,极度 演绎而活在戏剧舞台文学作品中, 成为茶余饭后的坏女人样板。
19
四.传媒对符号的操瓶梅》中,其经历、性 格、生活等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要的 充实,从而塑造成一个美丽风流、 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的 女人。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 最后死于武松之手。
然而潘金莲的历史原型和小说 完全不同。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 小姐,住在距离武家那村不远的黄 金庄。她喜欢武大郎武植,经常接 济他,并与他私定终身。两人结婚 后和睦恩爱,养育了四个子女。
Part 1
近年来流行滚动字幕播报,如在播报新闻时又得到最新消息,为了让观众第 一时间即使接收,同时不致打断正在播报的内容,故在视频媒介屏幕下方用滚动 方式依照重要性顺序呈现最新信息。
9
例
新闻下方的滚动字幕 随时为观众提供重要
信息
因为周董唱不清 楚所以字幕显得
尤为重要
10
影音语言
的纪实 性
【1】影像纪实的内涵
6
图像
图像由一帧一帧或一个个运动的镜头构成,其画面 有三个基本元素
(1)景对真实内容的取舍,一般包括:远景(空 间);全景(全貌);中景(局部);近景(特 写)。
(2)影像——被表现的 对象及诸因子。 (3)构图——通过点、 线、面组合创造视觉形 象
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课件ppt
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内容: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
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 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 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讲 媒介——服务于传播
第一章 传播学的 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 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 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印刷传播时代——新闻事业的兴起
15、16世纪,新闻事业——似有若无的萌芽阶段 17、18世纪,新闻事业——发育成长 19世纪后,出现以盈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
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纽约太阳 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
四、电子传播时代
1、所谓电子传播时代并非电子媒介一手遮天的时 代,而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上 面又叠加一个电子媒介而已。 2、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视为新兴媒介 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发展过程 3、广义的电子媒介——电话、电报、广播、电视、 手机、网络
三、印刷传播时代
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有 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 列事务的生成相一致同步的,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 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演示课件(ppt89张)
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 统一。
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运行。
会关系中进方须有共通的 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共通的意义空间
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 导致误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有 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 列事务的生成相一致同步的,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 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广义上讲,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 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 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 人类传播 的历史与发展
人
类
传
播
的
历
口语传播
史
与
发
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从语言产生到动手写字之前,人类语言大约出现在3 万6千年前
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内容: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
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 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 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②评价: 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
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运行。
会关系中进方须有共通的 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共通的意义空间
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 导致误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有 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 列事务的生成相一致同步的,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 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广义上讲,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 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 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 人类传播 的历史与发展
人
类
传
播
的
历
口语传播
史
与
发
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从语言产生到动手写字之前,人类语言大约出现在3 万6千年前
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内容: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
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 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 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②评价: 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
Get清风第一章 什么是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导论课件
“媒体素养教育八大概念〞:
• “亚洲群众传播研究暨信息中心〞学者菲力派斯归纳英 • 国、加拿大等地区有关媒体素养教育工作者的报告,提出
“媒体素养教育八大概念〞: • (1)媒体产品是经过人为的; • (2)媒体建构了解事实; • (3)受众解读媒体内容的意义; • (4)媒体天生具有商业性; • (5)媒体内容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 (6)媒体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 (7)形式和内容在媒体中是不可分的元素; • (8)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种媒介的美学形式。
• 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 、芬兰和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置为全国或国内局 部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 那么,究竞什么是媒介素养教育呢?目前,学术界对此依 然众说纷坛,相对达成共识的定义是:
• 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形式,所谓媒 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群众传 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 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 会开展。
• 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女士在?现代传播?杂志 上发表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M,这是中 国内地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文中提及的 “媒介教育〞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媒介素养教育〞。
• 媒介素养教育发初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兴旺国家, 它是最先由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种教育主 张。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在欧洲、北 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局部地区成为一门新兴 的教学科目。
•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有其社会根源。
• 自群众传媒特别是视听媒介出现后,以群众媒介为载体的 群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 题。
《媒介素养教育》课件
《媒介素养教育》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
•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 媒介素养的组成要素 • 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 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媒介素养教育与现代科技发展 •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01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的定义
媒介素养
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以及媒 介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 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对策二:强化学生的媒体伦理观念
总结词
学生应了解媒体伦理规范,明确媒体信息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
详细描述
媒介素养教育应加强媒体伦理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 责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媒体信息的道德和社会影响, 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对策三: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
各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媒 介素养教育模式。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正朝着更加多元化、跨学 科的方向发展。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在线课程、社交媒 体平台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突破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
利用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技术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习 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 源和推荐,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06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总结词
教师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
目录 CONTENT
•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 媒介素养的组成要素 • 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 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媒介素养教育与现代科技发展 •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01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的定义
媒介素养
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以及媒 介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 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对策二:强化学生的媒体伦理观念
总结词
学生应了解媒体伦理规范,明确媒体信息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
详细描述
媒介素养教育应加强媒体伦理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 责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媒体信息的道德和社会影响, 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对策三: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
各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媒 介素养教育模式。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正朝着更加多元化、跨学 科的方向发展。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在线课程、社交媒 体平台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突破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
利用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技术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习 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 源和推荐,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06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总结词
教师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
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媒体批判思维培训课件(精)
社会责任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媒体的社会责任,培养其积极传播正能量的意识。
正面典型宣传
通过宣传正面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传递 正能量。
抵制负面信息
教育学生识别并抵制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不良信息,维护网络清 朗空间。
参与公益活动,助力社会发展
公益活动参与
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如环保、扶贫、助学等,培 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沟通技巧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促进跨文化交流中 的理解与沟通。
关注全球性问题,拓展国际视野
全球性问题认知
01
了解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等,培养全
球意识。
国际视野拓展
02
关注国际时事和动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情况。
多元文化理解
03
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关注新兴媒体形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媒 体形态层出不穷。未来的媒体 素养教育需要密切关注新兴媒 体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和方法,确保教育与时代同步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传播方式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 传播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
媒体伦理与道德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体伦理和道德规范,培 养跨文化交流中的道德意识。
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与策略
语言能力
提高外语水平,掌握跨文化交流中的基本用语和表达方式。
文化敏感性
增强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尊重文化差异。
对未来媒体素养教育的展望
01
02
03
04
完善课程体系
建议进一步完善媒体素养教育 的课程体系,确保内容的全面 性和系统性,以适应不同年龄 段和认知水平的学生需求。
引导学生认识媒体的社会责任,培养其积极传播正能量的意识。
正面典型宣传
通过宣传正面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传递 正能量。
抵制负面信息
教育学生识别并抵制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不良信息,维护网络清 朗空间。
参与公益活动,助力社会发展
公益活动参与
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如环保、扶贫、助学等,培 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沟通技巧
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促进跨文化交流中 的理解与沟通。
关注全球性问题,拓展国际视野
全球性问题认知
01
了解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等,培养全
球意识。
国际视野拓展
02
关注国际时事和动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情况。
多元文化理解
03
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关注新兴媒体形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媒 体形态层出不穷。未来的媒体 素养教育需要密切关注新兴媒 体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和方法,确保教育与时代同步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传播方式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 传播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
媒体伦理与道德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体伦理和道德规范,培 养跨文化交流中的道德意识。
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与策略
语言能力
提高外语水平,掌握跨文化交流中的基本用语和表达方式。
文化敏感性
增强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尊重文化差异。
对未来媒体素养教育的展望
01
02
03
04
完善课程体系
建议进一步完善媒体素养教育 的课程体系,确保内容的全面 性和系统性,以适应不同年龄 段和认知水平的学生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评价:
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
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
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
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
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
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
2、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视为新兴媒介 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发展过程
3、广义的电子媒介——电话、电报、广播、电视、 手机、网络 狭义的电子媒介——专指公共性的媒介
第三章 人类传播 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 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 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 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 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 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②评价: 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
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正确;
b.不足: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 的关系中不合适;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 传播过程。
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a.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 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b.大众传媒(传播者) 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 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内容: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
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 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 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发
展
口语传播
一、口语传播时代
从语言产生到动手写字之前,人类语言大约出现在3 万6千年前
口语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同时也是 最基本的媒介
二、文字传播时代
时间段:从文字的发明到印刷的兴起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语言是货真价实的
商品,而文字只是便利商品买卖和流通的货币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使信息在空间上传的更广、时间上传
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讲 媒介——服务于传播
第一章 传播学的 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 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 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二、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 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讯息
信号 接收到的信号
讯息
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噪源
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 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的认识;
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 (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三、印刷传播时代
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有 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 列事务的生成相一致同步的,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 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 统一。
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运行。 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 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 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共通的意义空间
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 导致误解。
印刷传播时代——新闻事业的兴起
15、16世纪,新闻事业——似有若无的萌芽阶段 17、18世纪,新闻事业——发育成长 19世纪后,出现以盈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
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纽约太阳 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
四、电子传播时代
1、所谓电子传播时代并非电子媒介一手遮天的时 代,而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 上面又叠加一个电子媒介而已。
广义上讲,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 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 人类传播 的历史与发展
人
类
电子媒介传播
传
印刷传播
播
的
历
史 文字传播 与
的更久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是指 持续、未来和追求永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 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生出来的人说 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西方的没落》
1、生命(神话中有角的蛇) 2、死亡(头朝下的动物或者人) 3、幸福、成功(龟) 4、灵巧(双翼代替两手的人) 5、战争(带剑的弓) 6、和平(插着羽毛的和解烟斗) 7、讲和(人吸和解烟斗) 8、友谊(连在一起的手) 9、爱情(连在一起的心) 10、注意、听(两耳边有波形线的头) 11、危险(两条蛇) 12、保卫(狗) 13、祈祷(举手朝天及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