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介绍

合集下载

科学常识 地震知识与应对

科学常识 地震知识与应对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目前已记录
到的最深地震的深源地震约 700 km。有时将中源和深源 地震统称为深震。
3.按震中距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
火山地震:火山作用,如喷发、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2.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 60km 的天然地震,又称正
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释放大量能量的 浅源地震 (M>=7.0 或 M>=6.5) 的频度是中深源地震频度 的3.5倍,是深源地震频度的12.5倍。
多数地震是因已有断层的重新错动 少数是新断裂的产生造成的 板块构造学认为:板块运动在板块边缘(通常是活的断 裂带)某些构造部位上发生应力集中和应变积累,集中的 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层破裂,突然释放积累的应变 能而发生地震。在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岩石圈板块可插入 地幔几百千米深处。在深部剪应力和深层水的作用下也能 发生脆性破裂,造成中、深源地震。 地震断层说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
海岭地震带:其走向是沿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东侧和北冰洋的
1935 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即常说的里氏几级地震)提 出了计算震级M的公式: M=lgA-lgA0 式中:A是某一待测震级地震在标准地震仪上的最大记录振幅; A0 是作为比较标准的另一个已知地震在同一震中距上的最大 记录振幅。
里克特规定这个标准地震,在震中距为 100 公里处用伍- 安式 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为 10-3 毫米。如果 A=A0, 则有 M=0, 所以这个标准地震称为零级地震。 这个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 ,后来,关于震级的定 义有所改进,可应用于远震和深源地震,利用的波包括P波和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地震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地震烈度共分1-12度;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二、地震灾害: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三、防震减灾: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四、预测预报: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43.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预报设施和监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44.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发布权限为省级人民政府,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五、地震谣言识别:45.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确切信息来源和毫无科学根据的迅速传播有关地震将要发生的消息;46.一般地震谣言的特征是:1将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震级说得十分具体,时间精确到某日、某时、某分、某秒,震级精确到几点几级但目前科学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如此准确的预报水平;2谎称是某电台、某专家发布的地震消息;47.要善于识别地震谣传:1掌握地震谣传的特征;2判别地震消息的来源;3掌握我国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要正确对待地震谣传:1不信谣,不传谣;2用防震减灾知识消除恐惧心理;3用地震预报法规约束自己;4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和询问;六、避震自救:48.震前出现地光、地声和初震现象到房屋倒塌这段时间约10-20秒钟,是自然预警时间,利用自然预警时间就近避震可减少人员伤亡; 49.震明应急防护原则:伏而待定、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就近避震”,就是地震时迅速躲到能够避免或减轻地震伤害的地方;50.在平房避震时:要果断,就近避震,紧急外出不往返;若在门口,室外无危房、窄巷或障碍物等,应立即跑出室外,且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水塔、变压器、石化、煤气及大桥下;51.居民楼里避震:不可慌乱跑出房门或跳楼逃生,应就近避震,躲在小开间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或内墙墙角外、坚实家俱下和床底下;因这些地方抗震力强;52.在商店和影剧院避震时:在商店和影剧院门口的人,可立即跑出大门到安全地方;在商店里应就近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坚实的柜台或大件商品旁避开商品陈列橱;在影剧院里,应就近躲在排椅下,前排可躲在舞台旁,且不可拥护出商店门和剧院门;震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53.在学校避震:1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冷静果断;2震时让学生迅速躲到课桌下或讲台旁,且忌乱跑乱挤出教室门和跳楼逃生;3平时要结合教学讲述防震减灾知识;4震前要安排好撤离路线和转移场地;5震后指挥学生有序撤离;54.地震被压埋人员自救:1用衣服捂住鼻子防止灰尘窒息;2挣脱手脚,用砖、木支撑可能倒塌的物体,扩大空间,设法逃离险境,并向有光和空气的地方转移;3无力脱险时,保存体力,不要乱喊乱叫,听到有救援人员声音时,敲击发声求救;七、法规知识: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江泽民主席签署,于1997年12月29日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56.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57.减轻地震灾害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5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要求;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59.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或者不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行为,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6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6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往往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造成建筑倒塌、设施损毁、交通堵塞、堤坝决口坍塌,甚至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地震基础知识:
-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不断变化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当岩石受到挤压、拉伸、剪切等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变形,当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破裂、错动,从而引发地震。

- 地震的类型:根据地震发生的位置,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将地震分为弱震、中强震、强震和超强震。

- 地震的破坏性:地震会引起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山体滑坡、海啸等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立科学的地震监测系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普及地震知识等都是预防和应对地震的有效措施。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

1.什么是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

2.关于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震中: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上任一观测点的距离;极震区:震后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注: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

)3.什么是震级?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4.什么是地震列度?它和震级有什么不同?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

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性质等因素有关。

5.什么是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哪些?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6.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

地震的基础知识

地震的基础知识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
烈 度 现 象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Fra bibliotek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地震的基础知识
1.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在地壳中刚性岩石受到不同方向的挤压,发生岩石破裂,导致地面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 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水平晃。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
3. 地震等级的划分
地震等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大小的单位,它根据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即地震烈度)进行划分。因此,谈论地震等级就必须与地震烈度联系在一起。目前,尽管全球对地震的分级有大体相同的标准,但涉及到具体国家时还会略有不同。下面列出我国关于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的划分表,使网友对震级有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地震安全小知识

地震安全小知识

地震安全小知识大地震发生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例如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以及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地震安全小知识,供大家参阅。

地震安全小知识一、地震成因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能量。

当这股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岩层就会弯曲、变形,继而在某些脆弱地带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

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地震就发生了。

二、地震有预兆大地震发生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例如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以及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在这次地震中,也发生了一些异常现象:如:1、5月10日,泰州市出现成千上万只癞蛤蟆结对穿越公路的奇特景象。

2、5月12日下午两点多,红山动物园散养区的几十只孔雀正在山林里悠闲散步,突然惊慌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往笼舍里跑。

3、宁南地区在地震前几天,一群群黑压压的蚂蚁“集合”搬家,连续了好几天。

这些都是因为地震前地下应力场的调整导致地温和水温的上升让动物有所察觉,另一方面,是由于磁场的变化打破了动物的活动规律而造成的。

三、地震时如何避险从发生地震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的抉择。

强震袭来时人往往站立不稳。

如果一时逃不出去,最好就近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蹲下或者趴下,同时,尽可能找个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待地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

1、在住宅(楼房和平房):要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藏。

躲藏的具体位置可选择桌子或床下旁边,也可选择坚固的家具旁或紧挨墙根的地方。

住楼房的千万不要跳楼!2、在教室:学生应用书包护头躲在课桌旁,地震过后由老师指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域。

地震的强度通常以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但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方法来提高预测准确性。

这些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监测、地磁监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

预防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保险、地震防护门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三、地震应对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优先确保人员安全。

如果地震轻微,可以走出室外,如果地震严重,应该就地避难。

在地震结束后,应该检查身体是否有伤,并及时与救援人员联系。

四、地震救援和重建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包括搜救失踪人员、提供紧急救援、重建住房和基础设施、评估和恢复环境等。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应该了解其基础知识,掌握预防和应对方法,并积极参与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为保护自己和他人做出贡献。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和震源深度。

3.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振动的大小和范围。

二、地震的预防和减轻1.地震前兆:地壳运动活跃、动物异常、气象变化等。

2.地震的预防: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应急计划、准备好急救箱等。

3.地震的减轻:选择坚固的住房、制定家庭防震计划、练习紧急撤离等。

三、地震的应急和救援1.地震的应急:快速反应、人员调动、救灾物资的运输等。

2.地震的救援:医疗救助、寻找被埋压人员等。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造成了许多生命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我国开展了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的原因、防范措施和灾后救援等相关知识。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地表晃动的自然现象。

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有地球板块运动、断层活动和火山活动等。

当地球板块发生位移时,就会引发地震。

断层活动也是地震的主要原因,当地壳内部的断层发生滑动时,会释放大量能量引发地震。

火山喷发也会导致地震发生。

二、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有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交通瘫痪、水电通讯中断等。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可能会导致人员受伤或者被掩埋,道路中断会影响救援和物资运输,交通瘫痪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水电通讯中断会影响灾区救援和灾民救助。

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防震减灾措施,比如加固建筑、开展地震演习、建设避难场所等。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可以采用抗震设计和材料,加固建筑结构,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定期开展地震演习,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还可以建设地震避难场所,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给灾民,减少伤亡人数。

四、地震灾后救援当地震发生后,需要开展灾后救援工作,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救援和救护工作。

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群众力量等。

救援工作需要按照救援优先顺序进行,首先是救援被困人员,然后是救治受伤人员,最后是疏散灾民和提供生活物资。

在救援工作中,需要注意安全和协调,确保灾民得到及时救助和安置。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学习和了解地震防范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救灾基本常识

抗震救灾基本常识

抗震救灾是指抵抗地震、支援灾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它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原则。

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会立即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1. 震级大小划分:
-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 避震四大常识: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3. 在家中的避震措施:应就近躲在结实、不易倾倒的家具下面,或躲在墙角、卫生间,不要使用电梯逃生。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

一、地震相关知识1.地球内部结构如何?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什么是地震?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3.什么是震源?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内。

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有重复性。

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谓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震源深度不超过10公里。

10.何谓陷落地震?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顶盖支撑不住岩层的重压甭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12.震级为尺度,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震级小于3级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13.什么是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4.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地 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横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 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 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 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 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全球地震带的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亚欧地震带 3)海岭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状况: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及环太平洋 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频繁,灾害严重。我国大陆 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 灾率高的特点。因此,我国的震灾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几个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和云南、四川西部,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新 疆及甘肃、宁夏,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地区等。
主要异常现象有: 1.井水突然发浑、变色、变味、升温、 冒泡、翻花,水位陡涨、陡落; 2.泉水反季节或不同于平常突然枯竭或 涌出。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 1995年6月30日孟连7.3级地震前,州内都曾出现地 下水异常现象.)
地下流体宏观异常
水井翻花冒泡
无降雨而水质变 浑、变色、变味
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 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通常将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 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 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 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 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震知识简介

地震知识简介

地震简介
定义: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原因: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构成: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带:全球主要地震带有三个: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危害: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防范措施: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

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2021年,中国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20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7亿元。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一、地震预警1. 地震发生时,要尽快了解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并依据地震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家庭防震计划2.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明确每个家庭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三、地震逃生原则3. 遵循“因地制宜,就近避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逃生方式和避难场所。

四、家庭防震准备4. 准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水、食物、药品、照明工具等。

5. 家庭成员要熟悉周围环境,了解安全避难所的位置和逃生路线。

五、地震应急物品6.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急救包、灭火器、防寒保暖用品等。

7. 定期检查应急物品是否完好可用,及时更新补充。

六、寻找安全避难所8. 寻找周围安全、空旷的避难所,如广场、公园等,远离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压线等危险区域。

七、防止余震伤害9. 在地震发生后,要继续保持警惕,注意观察环境变化,防止余震带来的伤害。

10. 如遇余震,要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如护住头部,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墙角处等。

八、保持镇静心态11. 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或盲目行动。

12. 通过呼吸调整、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降低恐惧和焦虑。

九、防震演习重要性13. 积极参加防震演习,了解正确的逃生方法和避难场所。

14. 在演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家庭防震计划。

十、地震后注意事项15. 地震后要保持警觉,避免进入危险区域,防止余震发生。

16.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

十一、了解建筑抗震性能17. 在地震高发区,要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居住和工作。

18. 对于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要加强抗震加固和维护。

十二、避免使用危险物品19. 在地震发生时,要避免使用明火、锋利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物品。

20. 如遇火灾等危险情况,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如用湿布捂住口鼻,趴在地上等待救援等。

地震学基础知识

地震学基础知识

地震学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地震通常由地壳的断裂和岩石变形所引起,是地球上能量释放最为剧烈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地震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而出现。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现象的传播和地震带来的地表破坏。

地震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数据,探索和预测地震的可能性和规律。

下面将对地震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1.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

地震波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一种地震波,它在介质中通过压缩和膨胀而传播。

S波是另一种地震波,它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

地震波不仅能够传播在地球内部,在地表以上也可以传播。

2. 震中和震源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点被称为震源,震中则是地球表面正上方与震源最近的点。

震中是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因此通常也是地震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

3. 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能量释放大小被称为震级。

常用的震级计量方法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一种震级计量方法,它是根据地震波振幅的对数来定义的。

另外,震源深度是指震中与震源之间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对地表破坏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4.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通常是根据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人类体感来评定的。

相比之下,地震震度则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特定区域内的能量释放大小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并不完全相同,地震烈度更注重地表破坏,而地震震度则更注重地震波能量的释放大小。

5. 地震带和构造板块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也是地震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

地震带的分布与构造板块运动有关。

地球的外部被分成了许多大、小构造板块,这些构造板块之间发生相互运动,导致构造活动和地震的发生。

防震减灾知识大全

防震减灾知识大全

防震减灾知识大全一、地震小常识1.什么叫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来临时有前兆吗?这些前兆是真实的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判断吗?地震来临时一般是会有前兆的。

例如先来小地震再来大地震,地下电、磁、热和水等物质运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界的神经,从而产生了地震前兆,但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

从地震监测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监测网精度和广度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是否有大地震来临。

但也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发生地震的原理比较复杂。

二、学校防震知识桌椅摆放与窗户、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外墙塌倒伤人,留出一定通道,便于紧急撤离,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能迅速撤离的方位;加固课桌、讲台,便于藏身避震;检查和加固教室的悬挂物;门窗玻璃贴上防震胶带,防止玻璃震碎伤人。

在熟悉学校周围地形、环境基础上,可进行防震演练活动,包括:室内一分钟紧急避震,震后迅速撤离教室的疏散演习,自救、互救练习等。

演练活动时间要短,疏散、撤离要快,才能达到避震效果好的要求。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

关于地震的常识知识点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表层岩石受力变形和破裂所引起的振动,是从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自然灾害,但是了解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加强地震防灾减灾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一、地震的形成原因地球是由岩石层组成的,岩石层内部随着各种力和能量的变化而发生形变。

地震是在地球表层岩石受到的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破裂并向周围放射能量所引起的自然现象。

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如果地震波到达地面,就会引发地面的震动。

二、地震的分类地震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发生在地表到30公里深度的范围内;中源地震发生在30公里到300公里深度的范围内;深源地震则发生在300公里深度以上的岩石层内。

地震按照震级的大小可以分为微震、轻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特大震。

其中微震震级小于2.0级,基本不会被人感觉到;轻微震震级在2.0到2.9级之间;小震震级在3.0到3.9级之间,可能会被人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损失;中震震级在4.0到5.9级之间,会引起轻微破坏;大震震级在6.0到6.9级之间,会引起大面积破坏;特大震震级大于7.0级,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可以导致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建筑设施的破坏,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伤害和影响。

在地震筑基地区,地震还会引发土壤液化、滑坡、岩层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重灾害损失。

四、地震前兆地震发生前,常常会出现一些前兆信号。

这些信息包括地震孕育区的地表变形、地震孕育区内的裂纹状况、地表地形地貌的突发变化等。

此外,还有一些气象学指标也可以预示地震的发生,例如出现异常的温度、湿度、风速等。

五、地震应急准备发生地震时,应该保持冷静、沉着应对。

在发生地震前,我们可以通过收听广播、看新闻和向地震局等渠道了解当地的地震情况;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比如桌子下、墙角、门框等能够保护头部、颈部的地方;以及随身携带应急物资,例如食品、饮水、急救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知识介绍
1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目前的全球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示意图。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

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
二是欧亚地震带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
大家可以看到,地震的发生是相当频繁的,在中国,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

2中国地震带分布:
第一、“华北地震区”:
第二、“青藏高原地震区”:
第三、“新疆地震区”、“
第四、台湾地震区”
第五、“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
不同的地震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分类标准,即通过地震中释放的能量计算地震量级
计算公式为M=LgA,即每相邻两级之间能量差为31.6倍(sqrt
(1000))。

中国制定的大致烈度表如下:
中国地震烈度表
1级: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级: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级: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级: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级: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级: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级: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级: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级: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级: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级: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级: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针对地震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介绍遇到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1. 日常工作防患未然:
这一部分由杨蒿翔同学来作介绍。

2.地震进行时:
家庭避震
1.时间上:抓紧时间避震,不要耽误时间。

若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可以。

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
2.空间上:选择合适避震空间。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
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

不安全空间:
床上(比若说被窝里,这就悲剧了);吊顶附近;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技术上注意自我保护
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或坐,
保护头颈部,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
保护口、鼻,如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学校避震
1、离开教室,待在操场或室外,蹲下,双手保护头部,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2、若不能及时离开教室,则跟家庭避震类似,记住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3.震后救援
3.1 地震自救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

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从而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杀死”了自己。

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
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3.遇见常见伤害的自行处理。

这依赖于平常生活中掌握必要的生存手段。

3.2震后互救
原则上讲: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

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地震后救援时间与生还率关系密切,我们可以说“抢救时间越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
救人的方法
为了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必须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
首先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并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在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

一工具要适当,不要伤及埋压人员;
二不要破坏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
三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喷水降尘,防止埋压者窒息
四如果埋压时间较长,一时难以救出,要设法向埋压者输送水、食品和药品,维持其生命。

总体来说,营救活动,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盲目的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也曾经发生过因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埋压物,使被埋人员再次遇险。

最后总结一下
关于地震的9条须知
1.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2.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避免砸伤,整个过程中要保持镇静。

3. 将门打开,防止因门变形而被封在房子里
4. 在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5.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人数多,要避免混乱,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6.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因为地震时汽车难以控制,防止阻碍人流,停在路边
7.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这是地震的许多次生灾害
8.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9.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引发不必要的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