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e765f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4.png)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药理作用、临床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明确病因:在使用抗生素前,应明确诊断,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患者,在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及指征后,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剂量: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应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抗生素。
总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2620b1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b.png)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1.适应证准确:合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按照适应证使用,即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病原学检查结果、病原体的耐药性等综合判断,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2.选择适当的药物:在确定需要使用抗生素后,应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种类和耐药性选择适当的药物。
应优先选择广谱抗生素,以覆盖多种可能的病原体,避免无效治疗。
3.药物的剂量和疗程要合理: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治疗效果的关键。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药物的耐药性。
疗程应足够长,以确保病原体完全清除,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4.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脏损伤等。
同时,抗生素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需要深入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5.抗生素联合使用要慎重:抗生素联合使用只适用于特定的临床情况,如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不合理的联合使用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耐药性的发生,还增加了医疗成本。
在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时,应充分权衡利弊,确保用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6.定期审查用药效果:抗生素治疗应及时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7.监测维护抗生素的药物浓度:抗生素的药物浓度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频率,以确保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8.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患者也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参与者,医生需要向患者普及抗生素的基本知识,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告知可能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是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科学、合理和经济的用药,以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充分理解和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63090f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9.png)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种药物,对于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避免滥用。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剂量。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疗程,避免过长或过短。
一般而言,抗生素的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来确定。
4.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5.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二、抗生素使用管理1. 建立健全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管,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提高抗生素使用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3.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监管,严格执行药品审批制度,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安全。
4.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生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和能力。
三、抗生素使用监督与评估1. 加强对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行为。
2.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对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四、加强科研和新技术应用1.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科研投入,研究新型抗生素和治疗方案,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2. 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如分子诊断技术、抗菌肽等,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2151e2cf2cc58bd63186bd46.png)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一、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1、诊断,对症下药。
2、选择对病原体有高度的感染的抗菌药物。
3、老虎病人的全身状态
对有药物过敏史或患过的疾病者慎用,禁用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肝肾功能不良者,最好不用经肝代谢对肾有损害的抗菌药物。
4、药物要价廉、易得、不良反应少。
二、防止或迟缓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1、注意给予充足的剂量,适当的疗程。
2、一种抗菌药物能有效时,不要同时用足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3、避免长期用药、预防用药、局部用药。
4、有计划地分期分批交替使用。
5、有抗菌药物时应选用其他的感染抗生素。
三、适当的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以发生相加,增加,无关,结核等四种结果。
1、抗菌药物的抗菌特性和合理联用使用的效果。
一类:繁殖期杀菌剂
二类:静止期杀菌剂
三类:速效抑菌剂
四类:慢效抑菌剂
一类+二类:可增强效果
一类+三类:可能有拮抗作用
二类+三类:可增强相加
三类+四类:无关作用
2、联合用药的指征
严重感染和病因不明者。
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烧伤创口感染。
感染部位抗生素不能适用者,如结核病等。
四、肝功能不全者或肾功能不全者应选择或减量使用抗生素,一般不使用。
五、新生儿、孕妇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等。
洋马镇卫生院
二00六年三月八日。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fd22c93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3.png)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包括:
1. 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治疗的指南和临床实践指南。
2. 临床诊断应该准确,必要时应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种类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3. 抗生素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给药路径,并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时长使用,不可过早停药或过长使用。
4.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不可随意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
5. 抗生素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因为抗生素无法杀灭病毒。
6. 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尽量使用狭谱抗生素,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7. 患者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肠道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8. 患者在用药期间要避免饮酒,因为抗生素和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9.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使用抗生素时应尽量遵医嘱,避
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10. 患者严禁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医院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使用原则
![医院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使用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0c4daba6294dd88d0d26b6d.png)
医院抗生素的临床合理使用原则
一、经过讲座的学习一定要按专家所讲的内容,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适应症,
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得有滥用情况发生。
二、临床用药一定从有效、安全、价廉的路径进行,也可老药新用,中医中药
辨证论治。
三、用药方法:从口服→肌注→静脉注射进行。
疗程适中,不能过长。
剂量不
能过大。
剂量大不等于疗效就好。
严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副反应大的药物使用前要实行告知谈话签字制度。
四、今后预防性用药,用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要求一定要有记录,使用理
由和道理要讲清楚,否则一律按药物不合理使用对待处理。
五、今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要作为临床使用抗生素的主要指标。
防止无
效用药,延误病人治疗,增加病人经济负担,杜绝不良反应发生。
六、严格执行级别用药原则。
对限制性药物不到级别的医生不能随便使用,必
须要有上级医生指示认可记录签字后方能使用。
七、严格住院病人用药比例。
外科小于35%,内科小于45%。
对超标单位科室和
个人进行处罚。
八、坚持按医保药品目录用药。
如特殊情况要超目录用药一定要经科主任同意
授权医务科批准,方能使用。
九、要求牢记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晋升二级医院的一项重要指标。
十、医院将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使用药物的现象进行指正,促进整
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处罚。
医务科
二0一八年四月。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edf87a0336c1eb91b375d8b.png)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一、应用抗生素应遵循以下原则:1 、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发热待查(除非病情严重,临床经验高度怀疑细菌感染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3 、皮肤及粘膜等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4 、青霉素(G ):是第一个发现的抗生素,肺炎球菌、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及脆弱类杆菌的厌氧菌感染等仍属首选药物。
5 、大环内酯类:宜用于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
6 、氨基糖甙类:每日一次加10% 葡萄糖液100ml ,静滴疗效好,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宜用于G - 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疗程约7 天。
要注意其能引起耳、肾毒性。
7 、喹诺酮类:多适用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及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
8 、头孢菌素:除第一代、某些第二代及口服制剂外,一般属于非首选药物。
如属于中度及重度医院内感染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属于医院内重症感染、重症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可考虑用泰能。
9 、最好按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药。
要熟悉选用药物的抗菌活性、药效学及药动学。
10 、当一种抗菌药物能控制感染时,尽可能不采取联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抗菌药物。
11 、单一抗菌药物无效时或重度感染病人,可按药敏试验选用两种抗菌药物联用,一般不联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12 、静滴抗生素比口服抗生素贵,如病情许可应口服抗生素。
13 、严重感染的病人初期需要静滴抗生素,待病情稳定后可改用相同口服抗生素。
14 、重症感染者如用头孢他定及泰能可考虑经验治疗。
在某些临床情况下也可考虑次强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这样可延长前者的抗菌性。
+ 球菌15 、要严格掌握万古霉素适应症,①由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G + 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② G感染病人对β—内酰胺抗生素严重过敏;③抗生素相关肠炎患者,用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病情十分严重,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等再用该抗生素。
16 、如遇两种抗生素对同一种细菌敏感时,则选其中便宜的。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baa577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6.png)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使用原则:
1、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3、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5、根据药代动力学特性,严格选药和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二)抗生素的管理:
1、医生应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各种知识,根据药物的适应症状,药代动力学,药敏实验,合理选用。
2、护士应了解各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3、药房应建立抗生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具体落实定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
供有关抗生素的信息,以供临床选药参考。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规则:
1、病毒性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
3、联合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临床指征。
4、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局部用药。
5、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预防用药。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c6ba96db90d6c85ec3ac6d2.png)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1.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全面考虑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及副作用以及患者全面情况.2.对一般病毒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可随便使用抗生素.3.选择抗生素要有铿性,即所选抗生素的抗菌谱应与所感染的病原体相适应.4.使用抗生素时剂量要适当,疗程要足够,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或疾病复发.5.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严重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二重感染发生.6.必需考虑抗生素的吸收,分布等特性.因为要使抗生素起到治疗作用,首先要使芗进入病变部位,并在该处保持必要的浓度.但各抗生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是不太一致的,况且同一种抗生素在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内浓度亦不相等.因此,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时,必须选择能在病变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的抗生素.因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选用透过血-脑屏障性能好的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胆道感染时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泌尿道感染时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7.新生儿及肾肾功能受损时,慎用氨基糖甙类与多肽类抗生素;肝功能损伤时,慎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利福平,二性霉素及氯霉素.8.按药物动力学(phamacokinetics)确定给药方案,如中效磺胺,可按其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t 1/2)间隔,一日给药2次,过少则不能维持有效血浓度,进多则可致蓄积中毒.对抑菌性抗生素要求在体液中保持一定浓度,以发挥杀菌作用.给药途径亦需酌情而定,对新生儿,危重患者宜静脉给药,肠道感染则宜口服在肠道内不吸收的抗生素.9.临床上对大部分细菌感染仅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多可获得预期疗效,一般不必加用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效果有未起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一般认为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有协同作用;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使用有拮抗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合用可产生协同或相加作用;速效抑菌剂与慢效抑制剂使用有协同作用.应指出,抗生素的拮抗作用,在临床上并不多见.附: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指征(1)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2)为避免因长期应用抗生素而产生耐药性菌株;(3)所用抗生素不易渗入感染灶.10.严格控制预防应用.预防目的在于防止某一,二种细菌侵入人体而致感染,可能获得一定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旦发生感染时致病效果.若目的在于防止多种细菌的侵入而致感染,菌多高度耐药而不易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仅限于少数情况下.如:风湿病患者长期采用长效青霉素G以防止咽喉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行口腔手术前应用青霉素G,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以内膜炎的发生;感染性病灶切除时,根据病菌药敏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得利复杂外伤后使用青霉素G以防止气性坏疽;应用磺胺药以预防先天性脑脊髓膜炎;结肠手术前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以减少肠道感染;婴儿室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大肠杆菌肠炎流行时,适当选用有效抗生素有助于控制感染的流行等.为什么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在防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效果。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358e63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f.png)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也逐渐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以下是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
1. 确认感染病因:抗生素只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如果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则抗生素是无效的。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前应确保感染的病因已经明确,只有确定病原菌的类型和药敏结果,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药物的滥用和浪费。
2. 遵循抗生素治疗的指南: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使用抗生素的剂量、给药方式和治疗时间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医生应该遵循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指南进行治疗,不应随意更改抗生素的类型、剂量或疗程。
3.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滥用是指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或不遵循治疗指南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使原本能够治愈的感染变得难以治愈。
因此,只有在确诊为细菌感染且必须使用抗生素时,才应该使用抗生素。
4. 完整使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完整地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并完成
疗程,不应在感觉好转后自行停药。
未完成的抗生素疗程可能会导致感染复发或者产生抗药性。
5. 预防感染:预防感染是最有效的抗生素使用策略之一。
一些预防性措施,如接种疫苗、维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等,能够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综上所述,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需要合理使用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遵循抗生素治疗指南,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意识和认识。
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68a8b9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e.png)
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分级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严重的医院感染和疾病治疗失败的情况逐渐增多。
为了有效防控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加强医疗机构对抗生素的管理和使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和分级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率、防止抗生素滥用和削减抗生素耐药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1. 抗生素使用管理的基本原则(1)合理使用原则: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和病原菌的药敏结果,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2)临床路径原则:临床路径中规定了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疗程、疗效评价等内容,医师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按照临床路径的规定进行。
(3)监测和评估原则: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效果,评估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和风险。
2. 抗生素使用管理的主要内容(1)开展抗生素使用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抗生素使用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意识和水平。
(2)建立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规定医师在使用抗生素时需填写申请单,由医院药师审核后方可开立抗生素处方。
(3)制定抗生素使用标准:制定和完善抗生素使用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明确抗生素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和禁忌症等内容。
(4)加强抗生素使用监管:设立专门的抗生素使用监测组织,负责监测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对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整改。
(5)开展抗生素使用评估:定期对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改进措施,提高抗生素使用管理水平。
3. 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的实施与效果经过医疗机构的不断努力,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和效果。
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滥用的情况得到了明显减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分级管理制度1. 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1)依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级: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设置不同的抗生素使用管理级别,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b34d81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8.png)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的使用必须熟悉其药理特点和适应症,遵循恰当的用药原则。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最小抑菌浓度原则,即选择最小有效浓度的抗生素,以减少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过量或过短的使用,以免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应特别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的影响。
4合理预防与控制原则抗生素的应用不仅要治疗感染,更要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扩散。
在临床应用中,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和合理的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措施等,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应加强药物监测和管理,定期评估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和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保证抗生素的使用安全和有效。
5多学科协作原则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充分考虑微生物学检测结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患者的病情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只有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
正确用药是基于熟悉药理学和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的基础。
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和遗传特征差异,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免长期使用。
尤其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药要更加慎重。
给药途径的选择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速度,还影响药物疗效。
因此,医生需要全面考虑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安全和经济等因素,作出决定。
灵活调整原则指的是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及用药方案,以实现剂量个体化和浮动化。
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变化,并结合药物监测来调整用法和用量。
同时,医生还需要密切观察药物进入体内的反应,注意各种药原性疾病警告症状的出现,以及时进行适当处理。
医生需要保证药物的疗效,同时防止药物中毒。
抗生素应用指南合理使用以预防术后感染
![抗生素应用指南合理使用以预防术后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e68e64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a.png)
抗生素应用指南合理使用以预防术后感染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然而,手术后感染是手术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在预防术后感染中,抗生素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和减少其滥用,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南是非常必要的。
1. 基本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合适的药物、确定正确的剂量和疗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耐药性的发展、降低毒副作用。
2. 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合理使用的第一步。
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选择对预期致病菌具有特异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抗生素。
应综合考虑病原学特点、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
3. 确定正确的剂量和疗程合理应用抗生素不仅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还需要确定正确的剂量和疗程。
在手术前进行细菌学检查,明确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以便调整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
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短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必须坚持使用最短疗程。
4.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可能发生变化,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可能发生改变。
因此,在患者感染迹象或细菌学结果改变时,需要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以个体化的方式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指标,并作相应调整。
5. 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引发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必须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指南,不滥用和滥用抗生素。
医疗机构应制定抗生素管理制度,加强抗生素使用监测和评估。
6. 降低毒副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损伤等。
为了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应注意不同抗生素的临床特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7. 多学科合作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医生、药师、护士等医疗团队的密切协作,可以在临床实践中确保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医务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的认识。
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
![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b55a44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e.png)
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耐药性的产生和不良反应的增加。
因此,正确使用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抗生素的使用基本原则,以帮助人们正确使用这些药物。
1. 严格遵守医生的处方。
抗生素是处方药,使用前必须经过医生的诊断和处方。
不同的细菌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类型和剂量的抗生素,因此,不推荐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和细菌敏感性测试结果,才能确定最合适的抗生素。
2. 严格遵守用药规范。
抗生素的用药规范包括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方式等。
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同时,用药时间也很重要,必须按照医生的要求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消失,也不能随意停药。
用药方式也需要注意,有些抗生素需要空腹服用,而有些则需要餐后服用,必须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3. 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细菌感染非常有效,但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感冒、流感等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不适合使用抗生素治疗。
滥用抗生素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在确定是细菌感染后,才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
4. 注意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要了解自己是否对某些抗生素过敏。
如果有过敏史,应该告诉医生,以免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此外,抗生素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在使用其他药物时,一定要告诉医生正在使用的抗生素,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调整。
5. 不要随意更换抗生素。
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可能会因为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而需要更换。
然而,不应该自行更换抗生素,而应该咨询医生。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更换,以及更换哪种抗生素。
6. 完成整个疗程。
即使症状好转或消失,也不能随意停药。
抗生素疗程的设计是为了彻底清除感染的细菌,提高治愈率和预防复发。
如果提前停药,可能会导致细菌残留,引起再次感染或耐药性的增加。
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5afa74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e.png)
一、总则为加强我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药剂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
三、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2. 根据患者病情、感染部位、细菌种类、药物抗菌谱、抗菌作用等因素,合理选择抗生素。
3. 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单药不联合、能短疗程不长期”的原则。
4.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
5. 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行为。
四、抗生素使用管理1. 药剂科负责抗生素的采购、储存、供应和管理,确保抗生素的质量和供应。
2. 医务人员应具备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规定程序开具抗生素处方。
3. 门诊、急诊、住院等科室应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规定,对病情进行评估后,方可开具抗生素处方。
4. 住院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5. 医师应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制定抗生素治疗方案,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6. 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准确、及时地执行抗生素给药,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师。
五、抗生素使用监督检查1. 医院设立抗生素使用管理小组,负责监督和管理抗生素使用情况。
2. 定期对临床科室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
4. 加强医务人员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2. 本制度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3.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执行。
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五大原则
![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五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7827ac20508763231121244.png)
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五大原则
抗生素使用原则
1.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肤)。
2.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4.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
5.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预防治疗: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据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采用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406a88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c.png)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人类与病原菌作斗争中,大量广泛地使用了抗生素类药物,由于人类聪明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和制造了各种剂型,开始使用时的确是神丹妙药,药到病除,立竿见影地形容它。
随着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广泛大量的临床使用,使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副毒作用日益显示出来,由此警示着我们,不得不对抗生素应有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例如青霉素的毒副作用虽小,但有时可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这种反应能使患者很快至于死地。
引起耳鸣,耳聋等等。
可见,抗生素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也可致病。
使用不当还可使患者生命面临生命危险。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断出现了用药的盲目性,习惯性,不合理性,产生了细菌的多重耐药和致病性增强。
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使那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双重感染。
如四环素,头胞菌素,氯霉素等,可引起细菌间菌群平衡被破坏,出现白色念球菌及抗药性葡萄球菌的繁殖,引起继发性二重感染。
如,真菌感染有鹅口疮,真菌性阴道炎等。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e4149c4866fb84ae55c8d0d.png)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发表时间:2010-12-08T13:28:24.8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周凤兰[导读] 对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周凤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结核病防治所150036)【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0-0382-02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和最重要的一大类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及具有某些生理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化学物质。
随着抗生素品种的不断增多,及其使用的日益广泛,对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不但不能使其发挥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为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本人认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根据病人全身状况进行综合考虑,有条件应及时分离病原微生物,并测定药敏,作为使用和调整抗生素的参考依据。
1.1 对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感染并无疗效。
如对无并发细菌感染的感冒、流感等病人,常用抗生素实属有害无益。
1.2 对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
盲目使用抗生素可使致病菌不容易被分离,致使临床症状不典型,难以即早确诊,而延误恰当的治疗,但病情严重或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除外。
1.3 不宜轻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如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心力衰竭、肾病综合症。
免疫缺陷、应用免疫抑制剂、血液病、无菌手术等的预防用药实属有害无益,不仅不能获得预期效果,反可招致耐药菌的继发感染,并可能增加毒副作用。
因此用药时应考虑到,长期预防应用抗生素可能引起耐药性和菌群失调;预防用药疗程越短越好;预防用药最好是杀菌剂,其副作用必须很小或轻微的;患者的免疫缺陷一时不可逆或原发病不易治愈,则不宜预防用药。
1.4 抗生素局部应用要慎重,皮肤粘膜用药吸收及敏感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而又有碍于抗生素全身性应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403f626360cba1aa911da63.png)
合理运用抗生素原则一.运用抗生素应遵守以下原则:1 .病毒沾染,如伤风.流感等不宜运用抗生素.2 .发烧待查(除非病情轻微,临床经验高度疑惑细菌沾染者)不宜运用抗生素.3 . 皮肤及粘膜等局部应尽量防止运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反常反响.4 .青霉素( G ):是第一个发明的抗生素,肺炎球菌.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及脆弱类杆菌的厌氧菌沾染等仍属首选药物.5 .大环内酯类:宜用于轻度.中度呼吸道沾染.支原体及衣原体沾染.6 .氨基糖甙类:每日一次加 10% 葡萄糖液 100ml ,静滴疗效好,毒性小.不轻易产生耐药菌株,宜用于 G - 杆菌沾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沾染等,疗程约7 天.要留意其能引起耳.肾毒性.7 .喹诺酮类:多实用于尿路沾染.肠道沾染及轻度.中度呼吸道沾染.8 .头孢菌素:除第一代.某些第二代及口服制剂外,一般属于非首选药物.如属于中度及重度病院内沾染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属于病院内重症沾染.重症混杂沾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免疫功效低下病人可斟酌用泰能.9 .最好按细菌药敏实验成果选药.要熟习选用药物的抗菌活性.药效学及药动学.10 .当一种抗菌药物能控制沾染时,尽可能不采纳联用,削减不须要的运用抗菌药物.11 .单一抗菌药物无效时或重度沾染病人,可按药敏实验选用两种抗菌药物联用,一般不联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12 .静滴抗生素比口服抗生素贵,如病情允许应口服抗生素.13 .轻微沾染的病人初期须要静滴抗生素,待病情稳固后可改用雷同口服抗生素.14 .重症沾染者如用头孢他定及泰能可斟酌经验治疗.在某些临床情形下也可斟酌次强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如许可延伸前者的抗菌性.15 .要严厉控制万古霉素顺应症,①由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 G + 球菌引起的轻微沾染.② G + 球菌沾染病人对β—内酰胺抗生素轻微过敏;③抗生素相干肠炎患者,用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病情十分轻微,并有危及性命的可能等再用该抗生素.16 .如遇两种抗生素对统一种细菌迟钝时,则选个中便宜的.17 .一般急性沾染.抗生素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掉后持续用2~3 天.急性沾染病程不轻易迁延者(如急性肠炎),病情根本控制后 1~3 即可停药. G + 球菌肺炎;退热后 3~5 天,金葡菌肺炎疗程须要稍长可停药. G - 杆菌肺炎;退热后 5~7 天可停药.尿路沾染;疗程 3~5 天,重复发生发火者稍延伸.败血症;病情好转,体温正常 7~10 天后再停药.18 .急性沾染,运用抗生素后临床疗效不明显,一般在 72 小时应斟酌改用其他抗菌药物.19 .外科预防性用药:一般而言可在手术前 30 分钟预防性给药.20 .对新药.高级药的商品名.化学名与现有的抗生素对比,是否原有的抗生素转变了商品名.必须熟习新药.高级药的抗菌谱.顺应症.不良反响.配伍禁忌等.21 .抗生素配伍要合理:两种抗生素同时运用,尤其要斟酌有无理化.药理等配伍禁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
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呈,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与医药同行进行商讨。
1正确选择原则
选择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目前用药偏滥、针对性差,主要是病因诊断做得不够造成的。
正确估计致病菌,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
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前,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
致病菌确定后,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有条件
的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可测定血药杀菌浓度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总之,只有全面了解和分析机体的各种状态,从中找出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合理应用、安全有效的原则。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
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
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
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及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
所谓恰当是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给药方法。
用药剂量正确与否关系甚大,用量恰当能治病,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大则会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免长期使用。
特别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药要更加慎重。
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
速度,也影响药物疗效。
总之,给药途径必须根据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安全和经济等因素,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4灵活调整原则
所谓灵活就是指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及用药方案,也有人称之为浮动化。
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并尽可能结合药物监测来调整用法和用量,做到剂量个体化和浮动化。
同时要严密观察药物进入体内的反应,密切注意各种药原性疾病警告症状的出现,以便及早进行适当处理。
因此,在临床上既要保证药物的疗效,又要防止药物中毒,除根据药物监测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治疗的反应,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地调整用药剂量及治疗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治疗原则。
5慎重配伍原则
多种药的同时并用或联合用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有时因配伍不当,或盲目地联合用药,会降低疗效,或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在联合或合并用药时,要注意抗生素之间或抗生素与其它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
如两种以上抗生素均需同时静脉滴注时,不仅要看溶液的澄明度及颜色有无改变,尚应考虑药物效价是否会降低,更重要的是了解两种药物配伍
时对抗菌活力的影响。
目前主张抗生素最好单独静脉滴注,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
克服临床上往往只重视联合或合并用药的有益作用,而忽视不良反应的作法。
医生的职责不仅要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还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6联合用药原则
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目的在于获得协同作用,减少或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并减少联合用药中个别抗生素的用量以减少毒性反应,从而提高抑菌或杀菌效果。
临床实践证明,联合用药并不是对所有病例都能获得所希望的增强效果,甚至少数情况下疗效反而有所降低。
联合用药可以发生“无关、累加、协同、拮抗”4 种结果。
抗生素可分为 (见附表)。
目前临床上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偏于过滥,无原则的联合用药不仅浪费药物,还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常使细菌不易培养出,使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1)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采用杀菌剂联合治疗;(2)严重混合感染,如严重烧伤、腹腔脏器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等;(3)病因未明且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4)感染部位为一般抗生素不易透入者,如结核性脑膜炎,采用链霉素与易入细胞内的异烟肼合用,以增加疗效;(5)长期用药有可能产生耐药者,如结核病、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等采用联合用药治疗。
联合用药可因个体差异、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的不同、药物间的交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使药敏结果与临床疗效出现较大的差异,同时应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发生相
互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更需有明确的指征,大多数感染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
联合用药仅适用少数情况;有二联即可,应用的联合药物中至少有一种须对病原菌有相当抗菌活性。
有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三联或三联以上的药物联合,并宜结合临床经验和联合药敏结果选用。
总之,联合用药要有联合用药的指征,可用窄谱者即不用广谱抗生素;一种抗生素可以控制的感染不任意采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联合或合并用药,使临床用药更趋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7严格控制预防用药原则
尽管抗生素的临床适应证有明确规定,但滥用或不合理用药状况仍十分严重,造成“药害”流行。
例如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所引起,抗生素并无疗效,而临床上应用者却并不少见,实属有害无益,若应用抗生素预防的目的在于防止一二种特殊细菌侵入而发生的感染,则常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不仅可引起感染致病菌高度耐药而且不易控制。
有资料表明,几乎所有住院病人都用“三素”(抗生素、维生素、皮质激素)。
事实上,药物几乎都具有双重性,既可治病,也可致病,甚至有些药物既可救命,也可要命。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一般限于下列少数情况:(1)风湿病患者(特别是儿童)宜较长期应用青霉素G ;(2)风湿性或先
天性心脏病患者在行导管术、口腔手术前后采用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3)感染性肺部病变作切除术时,依致病菌药敏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4)战伤或复杂外伤采用青霉素G ,防止气质坏疽的发生;(5)结肠手术前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以减少肠道内各种细菌的生长繁殖。
8强调综合治疗原则
传统的临床治疗,多侧重于药物观点,而往往忽视综合治疗。
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抗菌疗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感染的最后控制以及致病菌的清除,有赖于人体本身的防御免疫功能。
因此,为取得最终的治疗成功,应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综合治疗措施,如心理治疗,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原发病的处理、局部病灶的清除、水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纠正、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及膳食的合理调节等因素均不可忽视,不应过分强调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人体的内在因素及其他因素,以保证药物收到预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