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9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学设计
9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孟子》这一散文的语言艺术,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并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一句话。
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学了今天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孟子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背景资料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方法设计】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体会其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y学习过的孟子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让学生谈谈对孟子的认识。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鱼我所欲也》,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
3.课堂讲解教师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
解释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是如何通过比喻和对比来论证“义利观”的?5.案例分析选取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运用比喻和对比进行论证的。
6.练习巩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
出具一道关于孟子“义利观”的论述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孟子“义利观”的理解。
8.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1.对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2.在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3.在课后作业环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孟子的“义利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打下了基础。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通过讲解“生亦我所欲,所求不得,而死亦我所欲,所求不得”的观点,让学生明白孟子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
2.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孟子文章的文学美。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孟子与景公的对话,表达了孟子主张民本思想,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文章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针对《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学生可能对孟子及其思想体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培养关爱百姓、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朗读、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
2.难点: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文章深层次价值观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孟子与景公的对话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教师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领悟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发音和课文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如:“孟子为何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表达自己观点和道德观念的重要篇章。
文章通过讲述孟子与学生的对话,阐述了自己对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古代散文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在理解文言文中的抽象概念和道德观念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孟子的道德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追求仁、义、礼、智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孟子的道德观念;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道德观念;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注释、课后习题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抽象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孟子的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9. 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9鱼我所欲也孟子◇教材分析◇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正反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
3.了解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探究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探讨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难点:(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2)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3)把握本文的内容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测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句读。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不为.苟得也(wéi)(2)一箪.食(dān)(3)为.(wèi)宫室之美为.之(wéi)(4)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2.划分句读。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了解作者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9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2.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3.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4.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论述方式和语言特色。
5.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孟子及《孟子》一书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今天,我们来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主张。
教师板书课题:9 鱼我所欲也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一)文本知识1.作者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儒家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孟子吗?预设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9 鱼我所欲也》教案备课素材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提出观点,正反论证。
文章第1段,从人们对食物的欲望谈起,继而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同时兼顾时“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这样,话题很自然地从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道德修养。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从“生亦我所欲”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
作者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正反论述:所欲莫过于活着,所恶莫过于死亡,这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趋向,是自然属性。
但是,人类除了自然属性,还有道德属性,于是就有了不苟活、不避死的抉择。
“如使”以下的问句,以假设的语气推想“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带来的后果,即为了生存或避免死亡,可以不择手段,不顾羞耻和自尊,做不义之事。
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所以才会有为了正义或自尊不苟且偷生的人,有能够避免灾祸而不去避免的人。
在这样的人心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他们有比生存更可贵的追求,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
行文至此,完成了一个论证循环,回到了“舍生而取义”的论点。
作者反复强调的“有甚于生者”,指“义”;“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2.举例论证,得出结论。
文章第2段,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先讲述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之后,孟子高声放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在这里发出豪言壮语,可谓慷慨激昂,作金石之声,铮铮作响。
因为他自己做到了这一点,才会如此豪迈、自信。
其后,孟子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的心理做了几种推测,认为这样的人可能经受不住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的诱惑,也可能是想得到认识的贫困的人的感激。
如果是这样,这境界比起“为身死而不受”来,可谓天壤之别。
孟子认为,虽然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又会丧失这样的初心。
所以他不由得感叹: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丧失了他们固有的“羞恶之心”。
可见,平时舍生取义尤为可贵,危时趋义弃利尤其难为。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性善论”的要点:(1)(2)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
1 二次备课5.学生自习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概括本文大意: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选择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取舍;
1.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文言文表达方式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解读。
2.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但对于性格、志向与选择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深化理解。
3.学生在论证方法上有所掌握,但运用事实、道理进行论证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情境:你正在参加一场考试,发现旁边同学作弊,你深知作弊是不对的,但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成绩受到影响。
要求:结合孟子的观点,表达你的想法,并说明你会如何做。
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篇短文。完成后,我会邀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他们的作品。
(五)总结归纳,500字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练习等方式,不仅学习了文言文知识,还提高了我们的道德认知。希望大家能够将孟子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孟子论述的观点。
2.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倾听。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学习古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人生导航。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不断反思,不断提升,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一(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
一、导入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06年7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
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
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朗读,初步感知义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学生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9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9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9鱼我所欲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鱼儿的热爱和渴望。
通过对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于一些情感的体验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型,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如何从课文中获取信息和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培养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型。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寓意,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知识和信息。
2.读书指导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引导法: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课文的朗读和翻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解释。
2.阅读理解的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些阅读理解的问题和讨论的话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思考。
3.情感引导的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些启发和引导学生情感的问题和话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情感的引导和培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和话题,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鱼我所欲也》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文章背景:《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之作 文章主旨:阐述作者对于“义”和“利”的看法,强调“义”的重要性 文本结构: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主题 语言特点:文章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说服力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需要重点掌握。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需要理解并掌握。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需要理解并掌握。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需要理解并掌握。
背诵课文,默写重点句子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 知识
拓展阅读相关文章,加深 理解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总结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 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和思考题
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程 度
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 况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表现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质量
作业量适中,难度适中 作业形式多样,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等 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作业批改及时,反馈有效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后作业、阅读推荐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题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 豪感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的方法
讲授法特点: 直接、快速、 简便,但容易 使学生处于被
动状态
讲授法在《鱼 我所欲也》中 的应用:解释 生字词、分析 课文内容、讲 解思想内涵等
注意事项:避 免“满堂灌”, 注重启发式教 学,结合其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
- 题目: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关键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解答: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在面对两者不能兼得时,选择道德修养而舍弃私欲的观点。
3. 例题三:句子赏析
- 题目:请分析并解释文章中的比喻句“得其所哉”。
- 解答:这里的“得其所哉”表示一个人处于恰当的位置,实现了其道德价值。
- 道德观念: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提倡舍生取义
④ 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图形、颜色等元素,使板书更具视觉吸引力
- 通过有趣的故事、比喻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⑤ 板书示例
- 主题板书: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内容板书:
1. 文章主题与结构
2. 重点词汇与句子
3. 人物性格特点与道德观念
- 艺术性板书:用图形、颜色等元素展示孟子的辩论过程
- 道德观念: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提倡舍生取义。
- 思想内涵:追求真理,注重实践,强调个人修养,倡导仁政。
6. 文化意义与影响
- 文化意义: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7. 写作特点
- 写作风格:朴实自然,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九.板书设计
① 文章主题与结构
- 主题: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结构:引言-提出论点-举例论证-结论
② 重点词汇与句子
- 词汇:舍生取义、羞恶之心、矢誓、得其所哉
- 句子: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③ 人物性格特点与道德观念
- 人物性格:孟子机智聪慧,注重道德修养,有强烈的正义感
4. 例题四:人物性格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一、导入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06年7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
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
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朗读,初步感知“义”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学生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教师点拨)(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孟子》这一散文的语言艺术,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并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一句话。
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学了今天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孟子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背景资料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3.文体知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型。
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有严密的逻辑性。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兼.(jiān) 苟.得(gǒu) 辟.患(bì)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弗.(fú) 蹴.(cù) 妻妾.(qiè) (2)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bì)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biàn)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③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④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3)古今异义词以⎩⎪⎨⎪⎧古义:能够用来。
例: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是⎩⎪⎨⎪⎧古义:指示代词,这。
例:是.亦不可以已乎?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例:一箪食,一豆羹。
今义:指豆类作物。
(4)一词多义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 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名词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动词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动词(5)文言虚词而⎩⎪⎨⎪⎧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那么得之则.生连词,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假设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结构助词,的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代词,他,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优厚的俸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文言句式①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宾语“施舍”。
)三、朗读指导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7.是/亦不可以己乎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欲:喜爱。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甚:胜于。
苟得:苟且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得生:保全生命。
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心:思想。
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蹴:踩踏。
万钟:文中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何加:有什么益处。
何,介词结构,后置。
得我:感激我。
得:同“德”,感激。
与:同“欤”,语气助词。
乡:同“向”,原先,从前。
本心:本性。
2.重点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失罢了。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踩踏了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五、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答案示例: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了文化的传承,为了社会和谐,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2.“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答案示例: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答案示例: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大意?答案示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从第1自然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答案示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六、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疏通了文意,下一节课,我们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七、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二、新课导入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用鱼和熊掌这些通俗易懂的事物类比,引人入胜,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教师点拨:鱼和熊掌这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3.“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答案示例:“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
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4.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答案示例:“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答案示例:“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
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答案示例: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7.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自己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然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相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相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品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答案示例: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