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

,

中西 方 悲剧 的

为英雄 意志所遭 遇 的不 可 知 的命 运 在《 哈姆 雷 特 》 中 异 己 力 量 是 主 人 翁性 格 中的弱 点 软弱 和 犹
人 民公敌 》 中 异 己 力 量 是 某种与 主 人 翁为 豫 在《
,
, ,
中西 方悲 剧 外在 形 式 的差 别
中西 方 悲 剧从外在表 现 形 式 看 有 以 下 三 方 面
程 然 而 他们 越 是 努 力 越 接 近 置 他们 于 死 地 的 泥 潭 越 是 艰辛 和 痛 苦 地 走 路 就 越 来 越 深 地 陷在 沼
泽中

, ,
,
伟大 的人 物 的一 种 模仿
”。
传统 西 方悲剧 都 是 以 皇

家贵族 和 英雄 豪 杰 为 主 角
,
在 西 方人 眼 中 悲 剧 的


他 的人 文 思 想 通 过 这 场 毁
,
灭 性 的斗 争 得到 了 升 华 显 得更 加 不 可 战 胜


与哈
中 国悲剧 的 这 些 特 征 是 由其 保存 性 的 文化 所 决 定
悲 剧 精 神 是西方 文 化 思 想 的 集 中表 现 其 根 源
,
雅 典 的泰 门 》 中 的泰 门 《 安提 戈涅 》 的 姆莱特一 样 《 中 的 安提 格 涅 等 都 是 这 类 人 物
古 典 悲剧

,

异 显 示 出 不 同的 文 化 根 源
关键 词 中国 悲 剧
,

与西 方悲 剧相 反 中国古典悲 剧 的主人 翁一 般
是 弱小 善 良 无 辜受 害 的 小 人 物 尤 其 是 出 于 社 会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

中西悲剧观比较之不同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1485 张江楠(13号)09汉语言文学一(B)班20091202358 叶佟(28号)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中西方不一样的悲剧观。

中西方的悲剧作品、悲剧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两相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对中西方的悲剧有了鲜明的、深刻的认识。

悲剧这一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激起人们的悲愤和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艺术,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很多。

关键字:中国悲剧西方悲剧比较不同一、悲剧思想不同中西方在悲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摹仿的不是某种姿态、颜色或声音,而是人的行动,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和宣泄。

把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而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乃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对命运的抗争,体现出了西方悲剧以行动来抗争的实质,从而给人的是崇高和敬仰之感。

哈姆雷特在命运中是积极抗争的,他不甘于现实的态度,继而表现出自我的斗争。

在西方的悲剧中,通过矛盾冲突表现斗争双方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是不分上下,是行进者的节奏。

以主人公的积极的抗争,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和品质。

而中国则没有显著的系统的悲剧的理论,或是说没有悲剧这一说法。

中国的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或称为苦戏、怨谱),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达到同情的理念。

中国的悲剧着眼于“悲”和“惨”这两点,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悲剧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主人公常常被某种传统的礼教或观念所束缚,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表现的是受外界势力所迫害的人物的悲剧。

二、悲剧人物不同中西方悲剧的人物也是不同的。

西方悲剧以人物为中心来叙事,西方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些英雄、王子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并且几乎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中西古典悲剧特征比较论文

中西古典悲剧特征比较论文

中西古典悲剧的特征比较论文关键词:中西悲剧特征差异比较摘要: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在任何人类文明中都出现过戏剧。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特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说明西方的悲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的不同。

一、引言悲剧一词的基本解释:1.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关于悲剧意义: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一个是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

详细解释 1.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田汉《咖啡店的一夜》:“我家里也有过几次变故,但都不算我自己演出来的悲剧。

”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工业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

”中西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中西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欣赏中西悲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中国古典悲剧人物的弱小善良vs西方悲剧人物的高贵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剧中的其他人物。

他们的事件和行动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

分析中西悲剧观念的异同对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中西方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西方文论中的传统说法将其称之为“悲剧”或“悲剧性”,而中国古代文论将其概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称作“苦戏”“怨谱”“哀曲”等,可见中西方都有“悲剧观念”,但由于二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皆不相同,其悲剧观念也有所不同,而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体现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诸多方面。

(1)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的异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一定的规律,这也就造成了世界各民族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理的相似性,S亡、战争、苦难等问题导致了悲剧观念的产生,艺术中的悲剧正是人对现实的反应在审美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因而其中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命运,对于社会、世界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虽然整体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环境却千差万别,西方社会有重视商业经济的传统,其民族心理和心理状态趋于冒险、竞争和向外发展,在这种民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甚至带有侵*略性,除了中世纪神*权对于社会、人性的压制之外,西方社会总体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宗法制社会,其民族心理更加趋向于尊重历史,尊重规则,甚至是迂腐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观念:西方是以对个人命运的顽强抵抗为美的悲剧观,而中国则形成了以讲求忠孝义节的自我牺牲精神为美的悲剧观。

(2)中西传统悲剧观念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异同西方思想文化肇始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渊源,并且受到了奴隶民主制度的影响,因此其更注重对逻辑、科学、民族等思想的研究和探求,对外界的探求,重视经验事实,个人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当中,西方传统悲剧注重揭示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属于外向型,主要通过性格命运和悲剧结局来揭示客观必然,而不像中国悲剧那样过分论及伦理道德的是非曲直,甚至以利己排他为荣,具有重视人生欢愉和实用功利的特征。

浅谈中西方悲剧中“悲剧性”的不同表现

浅谈中西方悲剧中“悲剧性”的不同表现
种疫情的产生都是悲剧人 物的冤情 引起 的。但 是 , 中国悲剧

中西方悲剧人物
中国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是有德 的弱者 , 悲剧 主人公多是
女子 。而西方如古希腊悲 剧的 主人公 像高 乃依 等多 是 以男 性为主 。例如 : 王季思主编 的《 国十 大古典 悲剧集 》 , 中 中 七
部是女性 , 她们 是 《 娥 冤》中的 窦娥 、 汉宫 秋》中 的王 昭 窦 《
收稿 日期 :0 9— 5—1 20 0 0
西方悲剧对疫情追查的结果真相查明之时, 就是悲剧人物遭
到毁灭 之 日。西 方悲剧的悲剧人物俄狄浦斯 、 哈姆雷特都是 这 种可怕 的下场 。这 就是 说 , 国悲剧 是悲在 矛盾 的解 决 中 前, 西方悲剧是悲在矛 盾解 决后 。可 以说 , 中国悲剧 在即将 结束 的时候 , 西方悲剧正好 拉开 大幕上演 。例 如 :窦娥冤 》 《 的楚州大旱三年 , 中国悲 剧临近 尾声 之时 , 正是 悲剧人 物 已 经谢幕 , 而解决 这个 矛盾和 问题的窦天章不 是悲剧人物 。而 西方悲剧作 品《 狄浦斯》 俄 中的悲剧 人物既 是挑起矛盾 和问
王 国维说 :始于悲 者终 于欢 , “ 始于 离者终 于合 , 始于 困 者终于亨。这 句话 可 以很好 地说 明 了悲剧 的特点 。在 西方 ”
在忍无 可忍 的情况 下 , 奋起 反抗 , 连反抗 也是被 动 也会 但就 的, 较少有 西方那 种拼得鱼死 网破 的时候 , 往是鸣冤 叫屈 , 往
常 冬
( 哈尔滨 师范大学 中文系 , 哈尔滨 10 8 ) 50 0


要: 中国悲剧具 有与 西方 悲剧不 同的审美特征 , 中国悲剧 的悲剧 人物 不但 是历 史正义 的化 身 , 而且在道德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浅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100浅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冯燕华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中西方文学中悲剧作品的差异一直以来都引人注目,这种差异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心理、审美心态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本文则从中西方悲剧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不同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和不同文化内涵下的不同结局三个方面对它们的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西悲剧;差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结局悲剧自古以来就是崇高的艺术。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可以唤起以恐惧、怜悯为基础的审美情感并使得审美主体得到净化与升华。

同时,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悲剧也是社会生活中悲剧现象的艺术反映。

纵观中西方有关悲剧的文学作品,虽然它们有着同样的主题,但是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这一现象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

一、“强者”与“弱者”的不同形象西方的悲剧基本可分为命运悲剧、英雄悲剧和性格悲剧,其典型的代表如: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等,这些人物形象多是宇宙天神或者是王公贵族,大都是高贵的正面典型或英雄人物。

这些悲剧主角为了崇高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坚强不屈的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遭受苦难仍斗志弥坚,纵然牺牲生命仍英勇不屈,这样的角色具有强大的悲剧力量。

就如埃斯库罗斯在三部曲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成功的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个庄严高尚的悲剧英雄的典型形象。

这位希腊神话中的神,为了崇高的正义事业具有顽强的反抗精神,因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他热爱人类,反对众神之王宙斯要将人类完全毁灭的暴力,就偷了天上火种传给人类,因此遭受宙斯的残酷惩罚。

他被宙斯钉在高加索山上,上接苍穹,下临深谷,带着沉重的手铐脚镣,动弹不得。

面对宙斯所施加在他身上的深重苦难,这位悲剧主人公以强者的形象表现出昂扬的斗志,他宁愿忍受苦难一万年,也决不屈服分毫。

他预知宙斯将来要和一个女神结婚,并且他们的儿子将会打倒宙斯,因此宙斯威胁利诱要他讲出这个秘密,他断然拒绝。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

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

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

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

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

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

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

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

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浅析中西悲剧论比较

浅析中西悲剧论比较
文史艺术
2 0 1论比较
熊盈 盈
( 南 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4 )
摘 要 :无论是 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在历史舞 台上都 经久不裹。本文从悲剧 的起源、悲剧 的主要特征及有关悲剧的具体作 品分析对 中西悲剧进行研 究,形成
了各 具 特 色 的 悲剧 风 采 。

式结局是建立在不可 能性上 。西方 的悲剧 则 相反 。且看苔丝 ,她顽强抵抗强暴势力 ,她 勇于抗争 。 最后终于除恶 了,亚雷 的灭亡宣 告 了苔丝的胜利 ,但西方 悲剧的结 局悲惨 , 苔丝终被抓进了监狱 , 所以西方悲剧经历了 苦后甜 ,甜后又苦 的发展历程 ,得到观众的 同情 与怜 悯。 四、总结与结论 无论 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 , 其 中人物 命运都被 “ 命运”所操纵。每一个人 的一 生 都会遭遇悲剧 ,而之所 以会有成者与败者 不 同的人生 , 只是因为他们对 待悲剧有不 同的 态度罢了。其实人生就像一场赌局 , 不 可能 把把都赢 ,只要筹码在 自己手上 ,就还会有 赢 的希望。悲剧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些害 怕悲剧 ,遇到悲剧而放弃了希望的人。 “ 淮南为桔, 淮北均枳”。虽同为玫瑰, 但 由于生长在两块风格迥异的文化土壤上 , 便 发生 了 “ 变异”效应 。中西悲剧虽都基本遵 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中下 的定义 : “ 悲 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行 动 的模仿 。”但在起源、悲剧 的题 材、冲突与 结局等方面都有所不 同, 从而形成 了各具 特 色的悲剧论 。

说的 ‘ 悲剧将 人生有 价值 的东西毁灭 给人 看 ’的”。③ 中国悲剧 如 《 窦娥冤 》、 《 红 楼梦 》 等选材都 自由, 它们 当中的人有 贵族
官僚 ,也有奴仆 ,也有平凡的中间阶层 。 西 方悲剧 的主人公都是 比 自己崇高的人 , 他们 大 多数是王官贵族或是高层官僚 , 朗吉弩斯 在他的 《 论崇高 》中说 “ 我们应把崇高看作 是真正作 品必有的风格。 它包括伟大、 雄伟 、 壮丽、 庄严 、 高远 、 遒劲等含义 。” ④总之 , 中西方 悲剧在 自由与限制中展现其风采。 从 悲剧 冲突来看 。中国古典 悲剧 的描写 主要是主人翁悲惨的遭遇。 《 窦娥冤 》中窦 娥缺乏斗争意识 , 把 自己的不幸看作命运的 安排 , 她无法证 明自己的无辜 ,只有靠上天 为她作证。中国戏剧 的悲剧冲突还带有伦理 评 巾 陛质。 《 赵 氏孤儿 》 在惨烈的悲剧气氛 中,表达了声讨奸恶 、 颂扬忠 良的道德批判 主题 。 西方悲剧揭示人 与异 己力量的抗 争与 冲突 。 《 俄狄浦斯王 》中 , 主人公与海怪抗 争争得 了国王之位并娶到 了美妻 , 一再的追 查真 凶却一步步将他引向了悲剧冲突。冲突 正是在他与异 己力量作战而不断深化 , 这注 定了俄底浦斯王的悲剧。 从悲剧 的结局来看, 西方悲剧 的结局是 英雄用 生命去斗争 ,以证明斗争 的必要性及 其重 大意义 。 《 老人与海 》中的桑迪 ・ 亚哥 不顾性命与大海作斗争 , 终于捕获 了大马哈 鱼。 但等待着老人的是死亡 。由 此 可见西方 悲剧给人表 面上是开怀颜笑 , 但笑后肚子该 痛 了 ,悲剧 主人公 大多摆脱 不 了命 运的捉 弄 。与之相反 ,中国悲剧却呈现大团圆的结 局 。如 《 琵琶行 》中苦命的赵五娘 ,在历经 磨难之后 ,终以一夫一妻合家大团圆收场 。 有 的戏剧为了表现 团圆的大结局 , 不惜把 现 实中不 能兑现 的 “ 团圆”搬 到阴曹地府或天 界仙境 ,如 《 雷锋塔 》、 《 精忠旗 》、 《 长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 识上,他们都强调以斗争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
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 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
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
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 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 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 死自己。”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 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2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2 不同的悲剧 性格 3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4
4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 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 会最底层的妇女。
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 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
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 人格尊严。
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 而崇高;
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 则显得悲苦凄怨。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一、前言从公元前534年古希腊悲剧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悲剧研究著作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现在可谓汗牛充栋。

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仍然认为“以悲惨结局的是悲剧,以愉快结局的是喜剧”这是区别悲剧、喜剧的一条看似浅薄但却普遍应用的方法。

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没有苦难和毁灭,悲剧就不成其为悲剧,但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再现苦难和毁灭而使人悲伤,而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肯定悲剧人物以及作家的悲剧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观众勇敢地直面人生。

因此,仅有悲惨结局的戏剧,还不能叫做悲剧。

悲剧一定有悲剧性结局,悲剧性结局却不一定是悲惨的,悲剧性结局应该是表现出悲剧人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的毁灭,同时显露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并无悲剧,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有悲剧,于是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

1、未否定中国有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都一致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意识,常常以“大团圆”结局,因而被鲁迅斥为中国国民的“十景病”,但是,他们都没有否认中国有悲剧。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中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

中西方悲剧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方悲剧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方悲剧比较一、悲剧人物的不同――从性别、地位、性格角度分析西方多“俄狄浦斯王”此类有力量、有地位的社会上层男性为主;中国古代悲剧中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多为“窦娥”这样的具有美好德行的弱势女性。

就性格而言,西方悲剧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具有很多珍贵的人格特质;中国往往把悲剧人物打造成封建社会德行完美的女性,性格方面多是内倾。

在这样的设定下,西方悲剧人物面对逆境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抗争,是“进攻式”的,拿俄狄浦斯来说,他虽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毫不犹豫地逆天而行,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

而中国古代悲剧中的女性常以忍让为生,任命运摆布,是“退守式”的。

窦娥从沦为童养媳,到守寡,到蒙冤被杀,一直在忍受,在顺从,而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深切控诉。

中国古代悲剧的平民化比较明显,多表现社会性悲剧,与创作者的创作环境也有关联,这也与西方悲剧人物的“上等”形成鲜明对比。

二、悲剧结局和结构设计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在结局和结构设计方面有很大不同,《窦娥冤》以其父为其沉冤昭雪作为结局,而《俄狄浦斯王》以冲突的高潮,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的悲惨事实告终。

纵观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悲剧多以团圆式结局为主,喜欢在最后给给读者制造一些甜头,给予大家一些心灵慰藉,既是矛盾冲突的缓解,也是伦理道德理念儒道思想的映照。

反观西方,他们往往在最后促成悲剧的高潮,以血淋淋及矛盾及其尖锐的冲突留下令人震撼难忘的悲剧结尾,如哈姆雷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结局,无谓牺牲,从而提高了斗争的价值性。

他们通过这种现实般的刺痛感加深悲剧的震撼效果,引起大众的思考,反映哲学本体之思,追求真理并且个体意识强烈。

结构设计方面,西方多把结局作为最后的高潮,而中国悲剧的高潮常在中期,这就直接影响表达效果的不同,一个中期高潮,后半期缓解,直至最后团圆时结局将之前的审美感受或思想触动完全消解;而另一方则是将高潮和震撼留至最后,给读者深深痛感和审美体验,直至剧情结束还不能迅速脱解,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 中国文化背景: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是内陆形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 它不是一种进取型的文化,而是一种保存型的文化。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 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窦娥冤》中的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个被动 忍受痛苦的形象。
Part 3 中西悲剧精神对社 会产生的影响
THE END
谢谢大家!
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五小组
小组成员:
目录
1.故事梗概. 2.中西方悲剧性相同之处. 3.中西方悲剧的不同之处. 4.悲剧对社会的影响
Part 1 《窦娥冤》 《浮士德》 故事梗概
《窦娥冤》
第一阶段:窦娥自幼丧母,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 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 恶棍张驴儿所救。 第二阶段: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 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 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 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 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 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 楚州地面干旱三年。 第三阶段: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 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第二 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处死刑,赛芦
• 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 子。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 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 《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完整版)中西方悲剧比较

(完整版)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

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

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

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

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李尔等。

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

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心态感受。

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艺术是民族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

由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作品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品格,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没有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的看法。

其实,从中国悲剧内部联系和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中国悲剧具有较为完备的美学系统,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通过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从悲剧精神、悲剧冲突与悲剧结局三方面揭示中西悲剧的异同,阐释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

一、悲剧精神的差异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和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精神源自人们在为命运、理想和追求而奋斗时的受挫、失败或毁灭的审美反思,上升至精神层面即悲剧精神,它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与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和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起源不同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苦戏起源于“巫”“优”的大众娱乐,据“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这种起源与中国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在选材上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下层人民在生活中所受的欺凌或不幸遭遇,传达出一种哀怜、同情、怜悯的情感。

如备受欺凌却无力还击的窦娥,历经磨难的赵五娘,死后化蝶的祝英台等。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则是抽象于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古希腊悲剧的形成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

这决定了希腊式悲剧是西方最高贵的艺术形式。

为了与所表达的崇高主题相呼应,西方悲剧总选择严肃、重大的政治题材,以王公贵族或显赫英雄为悲剧主人公。

因此,无论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公主,还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他们或人神合一,或威名显赫,或王公贵族,都塑造了一个个盖世英雄的人物形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浸染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讲求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心理,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本体追求。

中西悲剧异同

中西悲剧异同
黑格尔从思辨哲学高度谈论善恶范畴,“唯有人是善的,只因为它也可能是恶的。善恶是不可分割的”。恶或否定的方面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自然的意志自由自在地是一种矛盾,它要进行自我区分而成为自为的和自在的。”“如果它是恶的,那么它就是自为的”。人的恶劣情欲体现了“绝对观念”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推动历史前进发展的杠杆,所以它是恶的,也是善的,中国民族是个道德感极强的民族,她的文化根底实则是一种道德哲学,没有上述关于“善恶关系”的辨证认识,“恶”被视为绝对的不合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是“防”,即将防范恶视为首要使命,置之于开拓善之上,因而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范型便是“道德仁者”形象,既富且仁,内圣外工,容不得丁点的恶(至少在其理论形态上是这样要求的),有恶劣情欲的人总是要遭到指责,得不到充分Hale Waihona Puke 定,哪怕他是旷世奇才、时代英雄。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我们总是以道德的眼光(尺度)看待历史,显现出道德至上,道德本位的倾向,这在对待刘备和曹操的传统态度上得到鲜明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秉承温柔敦厚的诗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恶的情欲是没有历史地位的。道德至上、伦理主义的历史观,使中华民族向来无视“恶”的历史作用,从而否定悲剧人物邪恶性质的正面价值。因此,中国悲剧的主人公都是纯粹善良的绝对无辜的,其形象具有“雕塑型”,很少发展变化,性格比较单一,是静止不变的伦理实体(忠义化身或孝顺化身)。他们善良正直,品貌修好,是完美的好人,没有丝毫恶的因素,他们进入其中的悲剧冲突乃是“好人与坏人”的斗争,却少有西方悲剧人物自我的心灵分裂和灵魂厮杀,因为他们坚信自身是纯粹的善和绝对的无辜,不会感到自己既是无罪的,又是有罪的。霍布斯认为,人与人之间像狼,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质,西方文化张扬历史理性主义的历史观,肯定恶劣情欲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从而造成艺术对“邪恶”的接纳。西方悲剧主人公往往并不是纯粹善良的好人,而是带有“恶”的情欲,勇于开拓,敢于动作,为了自我的权利和合理性得到实现而不惜干犯他人的权利和合理性。卡斯忒尔维特尔说:“悲剧人物是一些心性高傲,意气风发,以自己的意志为法律,遇事不到衙门告状的人。”“喜剧人物则是一些善良的、胆小怕是的,遇事即到衙门告状的懦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是“不好不坏的人”,即是有好有坏,又好又坏的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特拉赫拉斯,正义凛然,与险恶的命运(人类和自然中的妖怪)搏斗,树立了悲壮的英雄形象,可就是这个希腊人无限崇仰的英雄,也曾在一夜之间强奸了第斯庇乌斯的五十个女儿。这在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里是不可想象的。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