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及其保护

合集下载

江西民歌总结

江西民歌总结

江西民歌总结引言江西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江西民歌作为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江西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本文旨在总结江西民歌的特点、类型以及对江西文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江西的民间文化。

特点江西民歌在音乐形式、歌词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音乐形式江西民歌的音乐形式多变,常见的有单旋律、双旋律、合旋律等。

这些不同的音乐形式使得江西民歌具有丰富的节奏和韵律,营造出动人的音乐氛围。

歌词内容江西民歌的歌词内容贴近生活,通常以江西人民的生活经历、劳动情境和爱情故事为主题。

歌词内容质朴、真实,表达了江西人民对家乡、亲情和爱情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表现形式江西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人们常常在集体劳动、聚会、婚礼、丧礼等场合中合唱民歌,表达对生活的各种情感和心境。

类型江西民歌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和主题分为多个类型,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类型:劳动民歌劳动民歌是江西民歌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它以记录劳动场景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为主题,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敬意。

这类民歌常常伴随着劳动的节奏和欢声笑语,使人们在辛勤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田园民歌田园民歌是描绘农田景色和农人生活的民歌类型。

它以丰收、春耕、秋收等农田情景为主题,旋律欢快动听,歌词中充满对农田美景和农人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爱情民歌爱情民歌是江西民歌中的一大特色,它以表达爱情和恋爱故事为主题。

爱情民歌的歌词充满了甜蜜、浪漫的情感,旋律悠扬动听,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时代民歌时代民歌是指以表达和歌颂当时社会发展、人民斗争和变革情况为主题的民歌。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时期,江西民歌涌现出大量的时代民歌,这些民歌以强烈的革命情感和社会意识塑造了江西人民的精神风貌。

对江西文化的影响江西民歌作为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江西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江西民歌记录了江西人民的历史和生活。

找寻江西特色的音乐文化

找寻江西特色的音乐文化

找寻江西特色的音乐文化南昌十二中秦戈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来回溯江西音乐文化的发展,最能打动我们的会是什么呢?我们将遴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作为江西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出来,供我们的学生学习、继承和发展呢?只可惜梅岭脚下早已湮灭了“凤凰之鸣”,留下的只有上古乐圣伶伦的千秋传说。

大唐歌妃许和子的歌声已无从寻觅。

南宋白石道人的千古绝唱《扬州漫》也是只见其文不闻其韵。

而玉茗先生的“临川四梦”也早已湮灭了昔日的音韵。

至于昆曲鼻祖、明代曲圣魏良辅,虽说是南昌人,精通南音,但由他创立、至今还在广为传唱的昆曲却已是兼采了百家之长,融入了各方特色,已算不上江西的特色音乐了。

再来看看江西各个地方的音乐文化。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戏剧、歌舞项目有:弋阳腔、青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婺源徽剧、赣南采茶戏、南丰跳傩、乐安滚傩神、婺源舞鬼、永新盾牌舞、兴国山歌、全丰花灯等,总计12 项,可谓正宗的江西特色了。

可是综观当今国内、国际舞台,这12 个项目中能作为江西音乐文化的代表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的有几个?我们都熟知陕北的信天游、青海宁夏的花儿、胶东的秧歌、东北的二人转、河南的豫剧、河北的梆子、浙江的越剧、湖南的花鼓戏、广东的粤剧、安徽的黄梅戏和凤阳花鼓、四川的川剧、甚至新疆的木卡姆、蒙古的长调、西藏的锅庄、侗族的大歌以及各个少数民族的歌舞,但有几人能说得出江西有什么代表性音乐文化呢?就算少数江西人知道赣剧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全国又有几多人知道呢?那么江西到底有没有能在全国唱响的特色音乐文化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曾经拜访过我省一些资深的艺术家,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据他们说,五六十年代江西的音乐作品在全国的舞台上是可圈可点的,出现了像《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苏区干部好作风》、《请茶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下种南瓜》等一批全国听众耳熟能详的优秀音乐作品。

兴国山歌简介

兴国山歌简介

兴国山歌简介《兴国山歌》是山歌的一个流派,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兴国县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

这种音乐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江西省山歌中的翘楚。

广泛流传于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兴国山歌》的历史悠久,珠江流域的岭南、闽南地区曾先后传来歌咏民生的山歌,而《兴国山歌》就是其中之一。

主要反映了兴国百姓的生活、情感、风俗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

这种民间音乐的演唱方式非常特别,通常在十人左右的小合唱团队中演唱,有一位主唱和九位和唱者。

唱法采用的是旋律跳跃、重复回旋的方式,歌声深情悠扬,充满了传统民间文化的气息。

《兴国山歌》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婚礼、丧礼、困难时期克服困难、民间信仰等等。

歌词中往往充满哲理和智慧,例如,“治江河要拓渠,办家务必减嗔”,充分反映了当地人勤劳智慧生活的态度。

《兴国山歌》是江西省的传统文化,其音乐风格与歌词表达展现了当地百姓的文化传统和民生状况,同时通过在当地的传唱和演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江西省文化中的一部分,体现了江南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的宝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江南地区的文化历史,也可以体验这种最真实的民间音乐的魅力和才华。

《兴国山歌》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唐代时期,将兴国作为置州治府,当地社会从平安乡合并成置州治府,地位逐渐上升。

这时期的兴国地区军民频繁往来,自然形成了一种以歌唱表达情感的文化氛围,其中便有了《兴国山歌》的原型,成为一种反映兴国地区民间生活、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音乐作品。

在清代,兴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随之带来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发展。

当时的《兴国山歌》的内容丰富多样,其文化内涵也随之增加。

由于底层阶级的广泛参与,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传唱。

这段时期《兴国山歌》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曲调、音乐形式和演唱方式,成为江西地区山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传承的研究

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传承的研究

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传承的研究江西省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影响了当地的音乐文化。

江西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如庐山音乐、南昌戏曲、瑞金花鼓、修水红锦鼓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认同的逐渐失落,这些传统文化很容易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存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具有强大的学术实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效的支援。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和科研活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记录、整理和保护;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文艺比赛或演出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以南昌大学为例,在推广和保护江西省戏曲文化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

如组建了南昌大学戏曲传承研究中心,倡导戏曲文化传承和保护。

该中心积极参与各类戏曲文化活动,在文化交流和传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高校自身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如江西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开设,就是为了将江西传统的音乐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这样的努力,让高校不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者。

高校应担负起责任尽管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仍需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高校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应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应在高校层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研究和制定,提高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在传承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之外,高校还应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上做出更多的努力,为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汪晓万(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一、我国民间音乐保护的现状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然而令我们痛心的是,我们许多珍贵的民间音乐正濒临消亡,事实上,有些珍贵的音乐品种或音乐形式已经失传了。

虽然各级政府都在为此作努力,但在经费不足、专业人员匮乏等客观条件下,地方政府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在很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

各地的民间音乐文化的搜集、整理与保护,一向是由当地的文化馆(站)负责的,但是各地的文化馆(站)缺少专业人员,老一代的艺术工作者或者退休,或者调离,专业工作人员很少,而且他们还要承担当地的社会文艺活动,因此他们很难有太多的精力进行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

而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很不健全,要有这个机构,也就是一个人在兼着,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文化站,或者是有机构,但名存实亡。

2、缺少必要的经费。

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这也是近年来文化馆(站)工作人员的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各地政府在给这些部门的编制非常有限,很多工作都得依靠大量的非在编人员来做,这势必会影响到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也使需要长期进行的地方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难以坚持下去。

二是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经费不足是文化部门难以更好开展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珍贵的资料得不到更好的保护,许多重要的传承人更是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3、保护手段不健全。

虽然多年来,国家从上到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形成了多部集成,但这些仅是我国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没有被收集。

另外,民间音乐集成工作只收集了部分作品,但是民间音乐往往是与当地的语言、当地的其他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仅仅对其音乐部分进行收集,是不够完整的,而脱离了这个重要环境的音乐也显得很苍白;同时,与音乐相配合的当地特色的表演形式也没有被收集进来,而脱离了表演形式的音乐则更是没有生命力的。

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保护意识不足、传承人群素质不高、传承途径狭窄等方面。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建议加强保护与传承意识,提升传承人群素质,拓展传承途径。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才能推动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未来,随着各项对策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将更加完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困境、对策、保护、传承意识、传承人群素质、传承途径、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中传承音乐的环境日益恶化,传统的音乐表演场所逐渐消失,传承人口日益减少。

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构成了威胁,年轻人对传统音乐兴趣不高,导致传承工作的困难。

缺乏专业的保护和传承机构,使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需要认清当前困境,积极寻求对策,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1.2 问题提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导致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和衰退。

传承人群素质参差不齐,传统技艺传承面临着人才断层和传承空缺的困境。

当前社会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仍然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困境并找到解决的对策,是当前传承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分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西省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浅谈对江西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传承——兴国山歌

浅谈对江西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传承——兴国山歌
艺术 论 丛
对州
兴 国 山歌
浅谈对江西民间音乐 的认识与传承
郑 丛筠
江 西 科 技 学 院 音 乐 舞 蹈 学 院
摘要 : 在 中国民间音 乐文化发展的历 史长 河中, 江西 民间 数优 秀的山歌作 品,然后经过 口传心授的传唱而一代又一代 音 乐富有浓重的 民俗气息 , 本文通过笔者在江 西各地的采风 , 的流传下来 。 在民歌传 唱过程 中, 无数民间歌手又充分发挥 了 挖 掘 江 西 民 间音 乐的 艺 术特 征 , 本 文 以赣 州的 兴 国 山歌 为 例 , 自己的聪 明才智 , 对传 唱中的山歌进行知识更新和艺术加工 , 在 此基 础上 , 提 出江西 民间音 乐的传承和发展的 问题 , 希望人 使之更加凝练 。这种一代又一代 的继 承既包括 了风格上的继 们 共 同认 识 江 西 民 间音 乐 的魅 力 ,从 而在 社 会 上 得 到 更好 的 承 , 同时也包括 了文化 、 哲理 、 价值观 、 道德观等 等的继承。从 发扬 。 这个意义上说 , 流传 了山歌 , 就是传承 了前人的文化。 关键词 : 民族 音 乐 传承 发 展 兴 国 山歌 兴 国 山 歌 可 以说 是 我 们 江 西 民间 音 乐 的典 型 代 表 ,但 这 些江西的音乐瑰宝 , 却很少被大众所熟知 , 对它 的研究仅仅在 江西地处 中国东南偏 中部 长江中下游南 岸 ,自古以来物 于某些专业 的音乐人或是兴 国当地的 民间艺人 ,而这么好 的 产 富饶 、 人 文荟萃 , 素有 “ 物华 天宝 、 人 杰地灵 ” 之誉 , 文物 古 音乐形式 , 我们绝大部分江西本土 的音乐人都认识得很 浅 , 我 迹、 风景名胜众 多 , 庐山、 滕 王阁 、 三清山 、 婺源 、 龙 虎山 、 井 冈 觉得 作为江西人 , 作为一名音 乐教师 , 我们有义务 , 有责 任把 山等闻名海 内外 。 江西不仅有众 多的名胜古迹 , 江西还有很 我们 的瑰宝 向外界传播 , 让兴 国山歌走 出去 , 使得更 多的人认 多耳熟 能详 的好 听的民歌 , 如: 十送红军 、 八 月桂花遍地开 、 采 识它 , 了解它, 喜欢它 ! 茶谣、 斑 鸠调等 , 这些 民歌 的内容丰富 , 有爱情 的、 战争 的 、 工 多年来 , 新 的音乐形式不断地充斥着社会 艺术文化 , 以至 作 的, 舞蹈作乐 、 祭典等等 。江西 民歌既是表现一个 民族 的感 于我们很多的民间音乐都面 临这一个减少 、 消亡的态势 , 对 于 情与生活 习惯 , 因此各有其独特 的音律 和情调风格 。 我们的民族艺术我们应该积极地 、 有 责任 把它们传 承和发扬 0 近年来 , 随着人文科学 的进步 , 绝大多数音乐 学家对于音 首先 ,我们要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非 乐 的认识又 回到了人 类音乐萌生 的科学起点 上。即音乐首先 物质 遗产保护工作 ,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我 国的国家文 是一种文化 。也就是说 , 音 乐是人类 的各种不 同个体和群体创 化安全 和民族认 同息息相关 。 其次 , 我们应该把理性 的学术化 造的一种体现他们 自身文化 价值 和文 化特 点的艺术形式。在 诉求转化为具体 的感性的调查研究 ,切实做好对民间非物质 此前文化部召开的有关评 审会议传 出消息 ,江西兴 国山歌已 遗产保护项 目的普查工作 把理论联系实际 , 切实的做到对非 正式人选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这是对 江西 民间音乐 的一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 。 再次 , 对于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者 种认可 , 也是作为江西音乐人的骄傲 。 方 面要 抛弃一切理论 上的先人为主 , 付出行动 , 深入 民间 , 兴国山歌的源 头是 “ 木客歌” , 兴国山歌历史 悠久 , 相传是 尊重 民间的习俗和做法 , 尊重民间的首创 精神 , 不 能采取拔 苗 秦末兴 国上 洛山为造阿房宫 的伐木工所唱 的歌 ,具有独特 的 助长或移花接木的方法 ,用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 的方法将 民 民间风格 。 中原客家先 民南迁后 , 其民谣渗透其 内 , 与之融合 , 间的思路和做法 纳入 自己的学术框架。最后 , 又要 因势 利导 , 不断改造演化 , 在兴 国山区扎根开花 。 兴 国山歌故有” 唐时起 。 将民间的素朴 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 自觉的高度 ,让 民 宋时兴 , 唐宋 流传 到至今 ” 的说法 。 兴 国山歌代表曲 目有《 园中 众 充分认识 到本土 的民间智慧和地方性知识 ,在全球化时代 芥菜起 了芯》 、 《 绣香包》 、 《 行行都 出状元郎》 、 《 赞八仙》 等 。 所具有 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 此外 , 兴 国山歌也 曾是战斗的号角 , 早 在半个 多世纪前血与火 作 为教师 ,我们有个很好 的宣扬平 台 ,那就是我们的课 的斗争 中就出 了名 ,在建立 和巩 固红 色政权方 面发 挥了重要 堂 , 在我们上课 的时候 , 可以把 在兴 国县通过 我们 实地 考察 中 作用 。1 9 8 6年 , 为 了继承这一文化传统 , 兴 国县委 、 县政府成 具体采风过程的一些录音采样所得 到的文献 、 视频 图像 、 音 响 立 了兴 国县山歌剧团 , 其参与创作 的大型 山歌剧《 山歌情 》 获 材料等有关资料 , 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 , 让学生在课堂上可 以 得 了中宣部“ 五个一” 工程奖 、 第 四届 文华 大奖 、 首届曹 禺戏剧 充分 的认识 到兴 国山歌 的魅力 , 并且 可以让学生学 唱 、 学演, 文学 奖。 兴 国山歌成 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 的明珠 , 兴 国县 从而使学生对兴国山歌产生兴趣 ,这样 即能使学生多认识 了 也 因此被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 乡—— 山歌之乡” 。 门音乐艺术形式 , 又能将兴国山歌很好 的得到传承和发扬。 兴 国山歌是在 山野 田问相互 唱和的山歌 ,所以也称为遥 兴国山歌是赣南 民间音乐 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有着悠 唱体 山歌 。 其基本格式为七言 四句体。兴 国山歌生动活泼 , 形 久 的历史 , 通过对它的认 识 , 让我们 了解 了兴 国山歌的历史源 式多样 , 生 活气息浓郁 , 有独 唱、 对唱 、 ” 三打铁 ” 、 联 唱、 轮唱等 流 、 艺术 特征 、 歌唱方法 、 审美追求 、 传承方式等 问题 , 同时我 形式和锁 歌 、 盘歌、 斗歌 、 猜花 、 丢观音 、 黄鳅咬尾 、 绣褡 裢 、 藤 们也对此进行 了一定 的思考剖析。通过现场学习和亲身参与 缠树 、 树缠藤等种类 。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 内山歌 , 都有 兴 国山歌的演 唱, 我们也增加 了对 兴国山歌 的感性认 识, 丰富 个共 同的显著特点 : 即兴演唱。 即情 即景 , 临时编撰 , 出 口成 了 自己的艺术体验 。江西民间音乐要在继承 中发展, 在发展中 章。因此 , 兴 国山歌水平的高低 , 主要取决于歌手 即兴编撰 的 创新 , 新陈代谢是 一切事物 的发展 规律, 也是 民间音乐保护 与 能力 。 好 的歌手 , 往往能妙语 连珠 , 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 兴 国 传承 、 创新 与发展 的基本法则 。 在今天这个科技与教育迅速发 山歌继承 了传统 的赋 、 比、 兴创 作手法 , 并在长期 的演 唱实践 展 的时代 , 传承 与保 护江西 民间音乐应 注重其科学规律 , 向青 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 兴 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 衰、 广为流传 , 少年一代传承 民族 民间音乐文 化知识 , 要有意识 的去传播, 只 就 因为有 乡土情 、 泥 巴味 , 唱的都 是老百姓 的喜怒 哀乐 , 信手 有这样才会有更多 的人 了解 和喜欢 江西 民间音乐,才会得 到 拈来 , 出 口成歌。 更广泛的流传, 发展得更加 璀璨 。 兴 国山歌是劳动人 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 了无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的音乐文化形态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的音乐文化形态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的音乐文化形态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是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二塘镇的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清朝中期。

长工山歌以描绘农田劳动中的苦辣为主题,歌曲节奏欢快,曲调悠扬,歌词真实生动,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形态。

首先是曲调和节奏的特点。

长工山歌的曲调悠扬、高亢,节奏鲜明,使人不禁振奋起来。

歌曲的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活力,能够激起人们的热情和豪情,让人们在歌声中感受到农村劳动的热血与辛酸。

其次是歌词的内容与风格。

长工山歌的歌词通俗易懂,真实生动,以农民劳动生活为素材,讲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故事和感受。

歌词常常描绘了农田劳作的辛苦,宣扬了农民刻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还能唱出农民的心声,表达他们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贴近生活、真实动人的歌词形式,使长工山歌具有浓厚的农村气息和亲民性格,广受农民欢迎。

长工山歌还有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即单口相声。

长工山歌的表演者通常是一人负责唱歌,另一人负责“跟班”,即进行即席的、滑稽幽默的相声表演。

表演者用歌声和搞笑的对话相结合,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使得长工山歌更有趣味性,更易于传播。

长工山歌在江西省九江市一带非常有影响力,流传广泛。

它不仅是乡村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工山歌通过沟通表达,使农民们在忙碌的农田劳作之余得到放松和娱乐,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长工山歌不仅富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教育意义,它传承并弘扬了乡风民俗和劳动精神,体现了农村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文化形态,真实生动的歌词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西九江地区乡村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长工山歌的音乐文化形态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将其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民间音乐。

浅谈对江西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传承

浅谈对江西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传承

浅谈对江西民间音乐的认识与传承作者:郑丛筠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西民间音乐富有浓重的民俗气息,本文通过笔者在江西各地的采风,挖掘江西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本文以赣州的兴国山歌为例,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希望人们共同认识江西民间音乐的魅力,从而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扬。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兴国山歌江西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庐山、滕王阁、三清山、婺源、龙虎山、井冈山等闻名海内外。

江西不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江西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好听的民歌,如: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采茶谣、斑鸠调等,这些民歌的内容丰富,有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舞蹈作乐、祭典等等。

江西民歌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生活习惯,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律和情调风格。

近年来,随着人文科学的进步,绝大多数音乐学家对于音乐的认识又回到了人类音乐萌生的科学起点上,即音乐首先是一种文化。

也就是说,音乐是人类的各种不同个体和群体创造的一种体现他们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的艺术形式。

在此前文化部召开的有关评审会议传出消息,江西兴国山歌已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江西民间音乐的一种认可,也是作为江西音乐人的骄傲。

兴国山歌的源头是“木客歌”,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为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具有独特的民间风格。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兴国山歌代表曲目有《园中芥菜起了芯》、《绣香包》、《行行都出状元郎》、《赞八仙》等。

此外,兴国山歌也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音乐遗产资源到保护、开发和利用——江西人文资源研究

从音乐遗产资源到保护、开发和利用——江西人文资源研究

江 西 ,地 处 中 国 东 南 偏 中 部 的 长 江 中 下 游 南 岸 .境 内 地 貌 类 型 齐 全 . 山 水 、湿 地 、丘 陵 、森 林 等 自 然 资 源 得 天
在 教 育环 节 对 传 统 音 乐人 才 的培 养上 。


建 立 高 度权 威 性 和 管理 权 的 文化 遗 产 管 理 模 式 。

个 惨 痛 的 事 实一 一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正 与 我 们 渐 行 渐 远 。 原
先 鲜 活 存 在 于 人 们 生 活 情 景 当 中 的 传 统 音 乐 艺 术 正 逐 渐 成 为 过 去 时 . 变 成 了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遗 产 ” 传 统 与 现 代 似 。
乎 正 在 音 乐 艺 术 等 文 化 领 域 中 进 行 激 烈 的 冲 撞 ,文 化 危
五 的 开 局 之 年 , 翻 开 《 西 省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二 江
导 , 它 能 否 实 现 就 看 音 乐 文 化 专 业 人 士 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乐 文 化 遗 产 在 以 产 业 模 式 开 发 后 .政 府 几 乎 将 全 部 文 化 遗 产 资 源 的 经 营 权 、 管 理 权 移 交 给 企 业 , 之 后 ,不 再 进 行 有
效 监 管 。 这 种 不 在 文 化 监 管 下 的 在 市 场 模 式 , 常 期 以 往 必
然 导 致 民 族 文 化 特 性 受 到 冲 击 。 很 多 地 方 就 出 现 了 开 发 一 片 .损 失 一 片 的 严 重 事 态 .激 化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开 发 之 间 的 矛 盾 。 另 外 。我 国 的 文 化 遗 产 目前 实 际 采 取 分 级 管 理 , 根 据 属 地 管 理 原 则 , 文 化 遗 产 管 理 与 保 护 的 责 任 被 划 分 到 各 级 政 府 。 由 于 各 地 的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不 均 .在 经 济 相 对 落 后 的 地 区 ,一 些 重 要 的 文 化 遗 产 得 不 到 及 时 的 保 护 。 这 样 就 出 现 了 一 方 面 企 业 化 开 发 之 后 . 音 乐 文 化 遗 产 被 淹 没 在 经 济 浪 潮 之 下 , 失 去 文 化 的 意 义 ; 一 方 面 因政 府 投 入 的 不 足 , 音 乐 遗 产 完 全 被 忽 视 。 一 个 是 措 施 不 力 ,一 个 是 投 入 不 足 ,没 能 行成 音 乐遗 产 保 护 的有 效 机 制 。 因 此 , 文 化 遗 产 管 理 模 式 的 转 变 亥 不 容 缓 。 这 种 管 理 0 模 式 的 核 心 在 于 观 念 的 转 变 , 是 从 经 济 挂 帅 变 成 文 化 主

江西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发展研究

江西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发展研究

江西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发展研究作者:周婧范凌云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江西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

我国文化部门指出,只有积极保护江西的音乐文化,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和拓展,才能使江西地方音乐文化遗产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江西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17-01一、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特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易逝、不可再生性的特点,然而其他种类的非物质文化可以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特色,音乐类文化则不同,它无法借助外界物质来存在或者传承,在音乐被听到的那一时刻,音乐也同时消失了。

纵然有一些音乐通过乐普传承下来,但是乐谱区别于音乐,更无法记录下演奏者在演奏音乐时所融入的感情或者所表现出来的音乐。

民间音乐更是如此,其表演的曲目和技巧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这种传承形式更增加了音乐传承的难度。

再比如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可以通过年轻人的学习传承下去,而音乐则需要学习者具备多方面的基础和条件,比如嗓音、演奏基础、记忆等等,这更加大了传承者选择和培养的难度。

因此,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的表演者,还需要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二、传承和发展江西音乐的意义近些年来,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逐步失去其原有的地位。

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够充分的重视自己的音乐,不能够做好充分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那么这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必将消失在音乐文化之林中。

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共同构成了音乐艺术。

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来源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劳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和升华。

这些音乐形式凝聚着劳动人民最朴实的情感和智慧,是江西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做好江西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积极促进江西音乐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三、传承和发展江西音乐文化的方法和措施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创新则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对于传统的江西音乐文化形式,不应该在封闭的小圈子内谋求发展,而是要创新,才能使江西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江西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江西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江西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江西传统音乐的四种含义包括了:民间歌曲音乐作品、民间戏曲音乐作品、民间器乐音乐作品、民间舞蹈音乐作品。

对于我们来说江西的传统音乐传承了江西几百年以来的音乐成就,江西的传统音乐通过了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繁衍和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在邓伟民教授创作出了交响音画《十送红军》。

这部作品是以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十送红军》作为创作元素,再加上自己对于江西音乐的理解,并将大量的江西传统民族音乐元素渗透到该作品里给予了这首交响音画新的生命。

本文是以《十送红军》为分析材料,从作者在该作品中表现出的独具江西民间音乐色彩、音乐织体、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探求出传统音乐在新时代中的发展。

赣南音乐与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

赣南音乐与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

赣南音乐与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江西赣南地区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和传统民俗文化。

赣南音乐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赣南音乐及其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并面临着流失的危险。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对赣南音乐及其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赣南音乐的概念和历史赣南音乐是江西省赣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

赣南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宴乐"。

宴乐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是赣南地区富豪们举行喜庆活动时的一种常见娱乐方式。

在宴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就是各种管乐器和民间打击乐器。

这些乐器能够使节奏明快,音色独特,让人听了不仅会热烈欢腾,而且能够感受到浓郁的赣南风情。

二、赣南音乐的特色和表现形式赣南音乐是典型的古老音乐,它能够与捉虫歌、踩高跷等传统民俗活动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节日氛围。

赣南音乐的节奏明快,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融入了赣南地区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赣南音乐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口传乐、乐队演奏和歌舞等多种形式。

其中,口传乐是指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民间音乐。

古老的口传乐如今已经逐渐失传,只能在极富民间特色的乡村里才能听到。

乐队演奏则是指由乐队演奏音乐,主要以管乐器为主,以红太阳乐队和红灯笼乐队为代表。

歌舞则是指传统的民间歌舞,如南华大地坐背篓、打土豆等,充满了田野气息和自然的节奏感,更能深入人心和中外游客呈现赣南地区的度假旅游魅力。

三、赣南音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抛弃。

赣南音乐也不例外。

随着现代娱乐文化的崛起,市民们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趣逐渐降低,很多年轻人对赣南音乐和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甚至开始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的音乐文化形态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的音乐文化形态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的音乐文化形态江西省是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歌声嘹亮的乐土,而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更是江西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二塘长工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态,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传承至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江西二塘长工山歌的音乐文化形态吧。

二塘长工山歌是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塘乡长工村地区民间艺术歌曲的俗称,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当地人民生活、劳动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这些山歌大多以人民生活、劳动、爱情、婚嫁、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为主题,以简单的语言抒发出来。

它们对当地人的情感和精神寄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音乐形态来看,二塘长工山歌具有独特的旋律,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15个“灵体音”为主体构成的曲调体系;二是采用声乐与拨弦乐器融合,形成独特音乐形态。

二塘长工山歌在音律方面也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以其较为丰富的曲调频率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音乐形态的独特之外,二塘长工山歌的文化内涵同样值得探讨。

这些歌曲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自于人们日常的劳作,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热情和对音乐的独到理解。

它们是一种民间艺术的表达,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这些歌曲大多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唱词简单直白,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二塘长工山歌的表演形式也较为丰富,主要有独唱、重唱、对唱等形式。

这些形式的存在使得歌曲更加生动,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具体的演唱中,二塘长工山歌的表演者往往会面向着人们生活、劳作的场景,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积极地传达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塘长工山歌的音乐文化形态是中国音乐传统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江西音乐文化的一份精彩,为当地的音乐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我们应该加以重视、保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让二塘长工山歌继续独特而美好地存在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和美好。

江西传统音乐非遗保护工作摭谈

江西传统音乐非遗保护工作摭谈

作者: 胡晓东[1]
作者机构: [1]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97-10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传统音乐;非遗保护;守正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要:江西传统耕读文化沐浴下的宗族家风与乡俗礼仪,孕育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中,江西传统音乐文化以乐化俗、和合人伦,有效维系了赣鄱大地的乡土社会秩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传统音乐非遗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的重要内因,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集成后"与"非遗化"时代语境下,江西省传统音乐非遗保护工作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境兼具,而这一形势又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变得更为严峻."十三五"期间,江西省传统音乐非遗保护工作成就显著、亮点突出,始终坚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指示精神,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推进非遗保护系统化工程,借力"互联网+"技术,全面开发非遗文旅融合项目,利用"区块链"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共享数据库积极打造新型非遗文旅精品项目,以传承促传播,开新布局,最终实现传统音乐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传承的研究

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传承的研究

Yi Shu Ping Jian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传承的研究林莉李霜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江西省音乐类非遗的现状及江西非遗走进高校的背景,提出了建立相关学科体系、打造多元课堂、数字化传承等江西非遗进高校”传承“的有效途径,增进了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知。

关键词:非遗传承音乐高校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076-02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音乐非物质文化资源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互动研究》(项目编号:YG2014049)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林莉。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渊远的文化造就了古老而璀璨的文明。

而在这浩渺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代相传的文明积淀和文化基因的生命记忆,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是民族的根,是中华的魂,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它以一种活态形式在代际相传中延续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的生态文化圈,凸显出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化底蕴和道德风尚。

一、江西省音乐类非遗的现状数千年来,江西省是江南的“鱼米之乡”,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厚,拥有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目前已正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赣南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婺源徽剧、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万载得胜鼓、赣剧、永新盾牌舞等,这些非遗项目在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凭借其各自的音乐特色、美学形态和习俗承载,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然而,岁月流逝,在世界经济大潮和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下,这些曾经耀眼夺目的非遗艺术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譬如资源的破坏和流失、生态环境的改变、原创产品的匮乏、传承人的老去、新生代的后继乏人等等,直接导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

尽管国家一直如火如荼地提倡加大非遗的保护,但非遗项目却依然随着农耕文化的消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此“繁荣”与“危机”构成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两种局面,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及其保护

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及其保护

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及其保护摘要:对于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来说,其真实写照即为地方音乐。

在江西省中,包含丰富的地方音乐类型,其中蕴含了浓厚的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属于非常优化的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应积极的做好保护工作,实现文化的传承。

本文在介绍江西地方音乐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保护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措施,旨在促进传统音乐文化发扬与继承。

关键词:江西;地方音乐;文化;保护前言:民族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内在动力为传统文化,通过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实现有效的建设先进性文化。

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重要组成之一即为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属于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要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保证江西先进性文化建设工作的良好开展,并促进江西社会及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江西地方音乐文化类型(一)民间歌曲在江西,拥有非常丰富的民间歌曲文化,如山歌、小调、风俗歌。

山歌具有质朴的曲调,形式自由,对押韵非常讲究,产生于劳动过程中,属于即兴创作,其中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情感,《交情歌》、《圳头山歌》等均为具有代表性的山歌。

江西人民在劳动场所中劳作时,创作出了号子音乐,如《齐心合力过险滩》,将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

每逢节日、喜庆日子、特殊日子时,江西人民会以歌舞的形式表达情感,形成了歌舞曲。

(二)曲艺音乐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江西曲艺音乐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

曲艺音乐特点鲜明之处在于说唱,即主要为说,或主要为唱,曲种类型多样,如渔鼓古文类、鼓书鼓歌类、清音串堂烧类等。

历史、传说、故事、文学作品为曲艺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了音乐及文学,实现以音乐为载体传承文化[1]。

(三)民间器乐音乐民间器乐音乐是江西地方音乐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演奏时,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乐器,通过合理的排列,敲出音调、音韵,如《得胜鼓》,属于器乐音乐中非常出名的音乐,整首曲子所表达的为战士获得胜利时的情感,演奏过程中,采用的乐器包含唢呐、锣鼓,表演形式为吹与打。

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江西省是中国优秀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之地,拥有许多独特的民族音乐和戏曲文化,如庐山乐、陶石山唱词、赣剧等,这些音乐曾经在历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西省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江西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音乐文化的传承,并对江西省的文化继承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困境(一)人才流失和普及水平不高。

人才流失是江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问题,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离开了乡村,这不仅使得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难题,而且也导致了乡村老年民间音乐表演人员越来越少,这情形让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往往倾向于追求市场化的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兴趣相对较低,这也使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水平不高。

(二)文化环境的变迁。

江西省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一些传统文化在城市环境中逐渐滋生,这使得一些民间音乐减少了在城市公共场合的演出机会。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数字音乐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音乐的权重和影响力受到威胁,这也是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面临的另一个困难。

(三)经济压力和舞台缺乏。

传统音乐的表演需要专业的舞台和设备,这向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带来了经济压力和舞台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许多地方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但还是不能满足音乐人的需求,这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变得困难。

(四)文化传承管理系统的缺陷。

文化传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不规范也是一个问题,在实践中,文化传承管理体制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传承机构的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这使得传统音乐和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及其保护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要搞好先进性文化建设,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

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好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对先进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对突出江西,宣传江西,加速江西的崛起也有着重要作用。

一、丰富的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一)戏曲音乐文化江西戏曲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其声腔主要由有代表性的弋阳腔、宜黄腔、采茶戏等构成。

经演变发展,弋阳腔、宜黄腔又逐渐形成为各地的高腔,现存的有饶河高腔、都湖高腔、东河高腔、旰河高腔、海盐腔等。

江西共有七大地方剧种,分别为赣剧、都湖高腔、东河戏、旰河戏、宜黄戏、西河戏、宁河戏,另有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赣南采茶戏等十四种地方小戏,分布在全省各地。

地方大戏剧的唱腔以“高腔、昆腔和乱弹为主,器乐由文场曲牌和武场锣鼓两部分组成;地方小戏的唱腔常以本高调、茶灯调等为主,器乐也由文场曲牌和武场锣鼓两部分组成” (P9-P17)。

(二)民间歌曲文化江西有十一个设区市,由于各区域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政治因素等的差异,江西民间歌曲文化非常丰富,主要依托号子、山歌、小调、歌舞曲、风俗歌等民间歌曲构成。

号子音乐反映劳动场景和情绪,有着粗犷、坚定、豪迈的性格,如万安的《齐心合力过险滩》、永新的《过一重山来又一重天》等。

山歌曲调质朴、节奏自由、形式短小,是劳动人民在山野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抒发情感时所唱的歌,如兴国山歌《赞八仙》、《曹操带兵征江东》等。

小调反映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消遣,多以分节歌形式出现,如吉水的《十二月疙》、定南的《十二月跌苦》等。

歌舞曲是人们在节日或仪式上进行载歌载舞活动产生的音乐,具有生动、明快的特点,如安远的《班鸠调》、遂川的《十二月花》等。

风俗歌是反映风俗活动基本内容和特征的民间歌曲,可划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类,如莲花的《辞嫁哭别》、大余的《年歌》等。

(三)曲艺音乐文化江西曲艺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其以说、唱为手段来描物写景、倾诉感情、表达故事、刻画人物形象,在音樂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

江西优秀曲艺音乐文化众多,根据江西曲艺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曲艺在各地区存在的不同形式,《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西卷》将江西曲艺音乐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分为“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用渔鼓筒为节奏乐器的渔鼓古文类曲种;以唱为主,甚至只唱不说,用丝弦伴奏的清音串堂烧类曲种;以唱为主,辅以说的成份,其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丰富,用一面鼓为伴奏乐器的鼓书鼓歌类曲种;以走唱或站唱为主要演唱形式,唱腔主要成分为数唱,即接近口语的数板,以竹板或单面锣鼓伴奏的数唱踏歌类曲种”(P8-P12)等四大类型。

这四大类中有很多代表性音乐,如《珍珠塔》中的《波阳渔鼓调•慢板文韵》、南昌清音《东湖十景》中的《鲜花调》等。

(四)民间器乐音乐文化江西民间器乐音乐文化源于民俗活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西卷》,通过大量史料研究,将江西民间器乐曲分为“以管弦乐器(或仅用管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气氛热烈的吹打乐;以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场面热闹、威猛、喜庆为特征的锣鼓乐;以两三件弦乐器、吹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加入梭子、云锣等打击乐器,常用于民间红白喜事、新屋落成等民俗活动的丝竹乐三大类”(P10-P16)。

这三大类型的优秀曲目也很多。

此外,宗教音乐在江西器乐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

这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江西器乐音乐文化。

(五)红色民歌文化从中国革命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西人民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同时也赋予了江西民间歌曲文化更先进的内涵。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斗争时期,江西涌现出了大量歌唱工农红军、革命战争和歌唱土地革命运动的红色革命民歌,这些民歌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歌唱工农红军和革命战争,歌唱土地革命运动,如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崇义的《十二月革命歌》,广昌的《送郎当红军》等。

第二,反映广大群众对革命斗争的支持,如《动员歌》、《喊话歌》、《放哨歌》等。

第三,揭露和控诉反动阶级罪恶,如永丰的《长工歌》、永新的《只恨老天爷不公平》等。

第四,歌唱劳动生产,如永丰号子《合起篙来撑》、吉安号子《滔滔赣江运木排》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产生了大批新的红色民歌,主要内容是抒发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赞美热爱之情,如《江西是个好地方》、《请茶歌》、《井冈山下种南瓜》等。

江西红色民歌文化如今已伴随着国家的强大而不断地得到完善与发展,是先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已经把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特别是老革命根据地红色音乐文化列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关部门主要在以下方面采取了保护措施:(一)资料整理工作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于1979年联合发出《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的文件,据此,江西各地音乐工作者对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西卷》四部较全面的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专著。

这四部专著是迄今为止较为完整的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资料,对江西省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发掘与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江西地方文化部门为保护江西地方音乐文化也做了大量工作,自1953年至今,文化部门组织编辑出版了诸如《赣南采茶戏音乐》、《江西弋阳腔曲牌》、《赣剧昆腔曲牌》、《江西戏曲音乐论文》、《江西戏曲文化史》、《戏曲音乐概论》等十几部音乐文化专著。

(二)组织演出活动20世纪50至80年代末期,专业及业余文艺团体演出活动频繁,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

之后,由于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科技因素的影响,舞台演出逐渐衰落,人们对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逐渐淡忘。

近年来,文化部门加大了对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保护的工作力度,组织了大量的演出活动,把具有影响的地方音乐不断在舞台上进行传播。

如2021年6月在南昌八一广场隆重举行了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巡展活动,舞台上展示了弋阳腔、赣南采茶戏、唢呐《公婆吹》等地方音乐;宁都采茶歌舞剧团经常下乡演出宁都采茶戏,受到农民朋友的好评;南昌滕王阁组织了一支专门的戏曲演出队伍,常年为游客进行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演出活动;弋阳县弋阳腔剧团利用周六、周日在龟峰景区举行弋阳腔演出,为游客了解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提供了平台。

(三)将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得到了江西省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

2021年以来,江西组织兴国山歌、弋阳腔、青阳腔、文昌孟戏、徽剧、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春锣等地方音乐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载纸棚山歌、靖安打鼓铲山歌、铜鼓客家山歌、乐安乡射遗乐、樟村板灯、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于都唢呐公婆吹、万载得胜鼓等,则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后续申报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四)与地方院校“联姻”2021年,江西师范大学与江西地方戏剧进行合作,组织赣沪两地艺术家合作演出赣剧《牡丹亭》,该剧运用诸多新手法,首次公演即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

2021年江西九江学院和湖口县政府携手签订研究传承青阳腔戏曲文化合作协议,在资料发掘、唱腔抢救、戏曲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

通过与地方院校的“联姻”,既能对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又能对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播,给江西濒临消亡的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尽管文化部门为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事实上仍有许多地方优秀音乐濒临失传,如九江的宁河戏、赣州的东河戏、宜黄的宜黄戏、广昌的河戏,目前只零星流传于民间,随时都有消失的可能。

这是因为在保护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护工作仅停留在“点”上,没有形成“面”的局面;二是保护工作没有形成常规工作机制,说得多,做得少;三是所整理的图书资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四是保护的途径仍然是以传统的舞台演出为主,并且演出活动越来越少,途径十分单一;五是相关资料创新不够,网络宣传资源严重不足等;六是申报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强,很多优秀的地方音乐还没有被挖掘保护。

导致当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归纳起来则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融所带来的冲击,导致保护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意识的缺失,忽视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二是多元文化给人们对文化需求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导致缺少宣传力度的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被选择的机会减少;三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传统的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失去了展示的舞台;四是由于体制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地方文艺团体解体成为事实;五是在保护的战略上缺少总体规划,相关大手笔的大型推广、研讨活动严重奇缺。

三、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保护措施的创新为了保护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特别是为了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以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人們,我们必须在保护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传统方法上进一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一)成立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研究院,加大科研力度江西省已经有一些艺术研究机构,但对于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研究力度仍有待加强。

笔者认为要成立专门的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研究机构,充分整合文化部门的研究力量,同时积极联合高等学校的研究人才,对江西地方音乐现有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进一步掌握第一手资料。

同时,以文艺单位和高校音乐院系的高尖人才为带头人,对江西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更深层面的科学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定期举行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的国际研讨活动和艺术节2021年10月,弋阳县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江西省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全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对于弋阳腔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这种学术研讨会应该大力推广,更应形成常态,不仅如此,还应该提升学术研讨的层次,扩大影响力,为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还可以设立以江西地方优秀音乐为主题的大型音乐节,分别以戏曲、民间歌曲等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为子题,每两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奖励为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作出贡献的音乐人才,为保护江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提供又一重要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