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减数分裂是生物体中用以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有着独特的染色体变化模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会减少一半,从而确保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合适。

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在减数分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动态”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要了解的是,减数分裂包括两个连续的细胞分裂过程,分别是第一次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一)和第二次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二)。

在减数分裂一中,有两个关键事件对染色体的变化产生影响:同源染色体的连接和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是指来自母体和父体的染色体对,通过同源染色体的连接和交叉互换,可以促进基因的再组合,增加染色体的多样性。

在减数分裂一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会在细胞质中形成联会,再经过交叉互换后,同源染色体会发生重组,形成新的染色体组合。

这个过程在减数分裂一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后续子细胞所具有的基因组成。

减数分裂一完成后,细胞会进入减数分裂二阶段。

在减数分裂二中,染色体并不再发生重组,而是发生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会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从而保证每个子细胞都有一半的染色体数量。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二中的动态变化更多是围绕着染色体的分离和排列展开的。

该过程在染色体的移动和分裂中有着非常复杂的机制和调控,确保每个子细胞都能够获得正确的染色体数量。

总的来说,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主要包括同源染色体的连接、交叉互换、分离和排列。

这些过程不仅仅涉及到染色体本身的结构和功能,更影响了基因的再组合和多样性。

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来揭示其机制。

最近的研究发现,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还受到一些调控因素的影响,比如蛋白质、酶等。

这些调控因素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影响同源染色体的连接和交叉互换,以及染色体的分离和排列。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减数分裂是生物体细胞中重要的有性生殖过程之一,是授精或合子的形成过程,包括两次有丝分裂,但一次DNA复制,其特点是染色体配对、交换和减数分离,使得自交和自育的基因频率降低,增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

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染色体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染色体的“纺锤体运动”和“交叉互换”。

本文旨在探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动态机制。

一、染色体配对和交叉互换减数分裂中最早发生的是一次DNA复制,从而形成两条同样的染色体,然后它们互相配对,形成联会体。

染色体配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蛋白质和非编码RNA的参与。

其中,SYNAPTONEMAL复合体(SC)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沿着染色体长轴形成一个中央区和两个侧翼,从而促进染色体配对和交叉互换。

交叉互换是染色体配对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最具体的染色体变化之一。

它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物理上的交换,从而形成新的组合。

交叉互换发生在配对的染色体的互补区域,并且是由特定的酶催化的,如RECA、RAD51和DMC1等,它们能够在染色体上形成DNA单链切口,将同源染色体上的 DNA交换。

二、纺锤体运动在染色体配对和交叉互换后,细胞开始进入后期减数分裂,其中最精彩的一个环节是纺锤体运动。

纺锤体是由微管蛋白质组成的细胞器,位于细胞的两极,能够在细胞质中动态移动,从而将染色体分离。

纺锤体的运动过程包括四个基本阶段:寒战前期(ProphaseⅠ)、中期(MetaphaseⅠ)、单体分离期(AnaphaseⅠ)和末期(TelophaseⅠ)。

在纺锤体的运动过程中,微管束蛋白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纺锤体由细胞中心体向外伸出微管束,将染色体从中央区域“吊起”,并将其向两极推动。

在达到单体分离期后,纺锤体通过缩短微管束的长度将染色体拉向两个细胞极端,从而形成两个子细胞,而染色体数量在同常染色体数的基础上减半。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黄石市第一中学李珺一、实验教材分析1 地位: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的内容。

2 作用:巩固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对后面基因重组的学习非常重要。

3 特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复杂,该部分内容知识点分散、理解难度大、概念易混淆,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抓住本质。

二、实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能识别并绘制模式图。

②学生能够展示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及其联会、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行为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学生提高模型建构意识,提升动手能力,团队交流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模的过程,亲自感受和认同模型建构这种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1 学法设计:本实验模拟和探究双管齐下,不同于探究性实验需要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分析。

本实验重在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2 创新:①教材中使用橡皮泥模拟染色体,但橡皮泥黏性强,易断裂,故将橡皮泥换成配套硬塑料染色体。

②由于模拟活动二中很多与活动一重复,可将模拟活动二在进行模拟活动一的过程中完成。

将模拟活动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主要行为模拟两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可分为问题激趣活动探究归纳提升应用迁移(一)问题激趣展示PPT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种自然现象。

设问目的:留足悬念,激起探究欲望,与后面基因重组内容产生联系。

(二)活动探究1 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多媒体播放减数分裂过程动画,请学生描述并回忆总结。

梳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交叉互换、四分体”等核心概念。

2 模拟活动:展示实验材料:硬塑料制染色体四条(红色黄色各两条,包括染色单体八条);吸铁石展示板。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案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案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教案【教材分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3课时的内容,“减数分裂”一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考点之一;另外,减数分裂又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关键。

【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有丝分裂和遗传定律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减数分裂过程时能相对较好的去分析和理解过程。

由于减数分裂过程较有丝分裂复杂的多,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学生只要经过对图片和过程反复揣摩,定能掌握。

2、学生的思维活跃,多数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已知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设计思路】本节课遵循《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课程基本理念,本课设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设问、答疑”的学习方式,利用卡纸、吸扣等工具构建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染色体的行为。

“减数分裂”这节内容是从细胞水平阐明生命的延续,内容抽象、过程复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通过小组代表演示模型,并结合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

利用构建模型,与讲授法相结合,使学生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构建模型—发现问题—完善模型”的过程中学习。

实现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1.观念方面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它确保了每次配子产生具有不同遗传信息的子代。

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之一。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要理解这些发生的机制还需要从“动态”角度去探究。

首先,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接合前,这一过程被称为减数前复制。

这使得每个染色体都有两个复制的单元,也被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接下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第一步是减数分裂一,也被称为减数分裂的同源染色体分离。

这一阶段染色体变化可以用一个“V” 形的图形来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螺旋被解开,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形成四条染色体的重组联会发生。

然后同源染色体会互相分开,对应于每条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被拉到不同的极端。

这个过程最终产生偶数个单倍体染色体。

第二个阶段是减数分裂二,也被称为减数分裂的非同源染色体分离。

这个过程与有丝分裂很相似,并且也可以用一个“X”形的图形来描述。

在这一过程中,染色体的纤维丝重新连接,把这些单倍体染色体分为两组,并把它们拉到胞质的两个不同极端。

这个过程的变化可以看成一个染色体沿着中央丝被拉进两个组织形态中。

总之,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非常复杂,但是从“动态”的角度去描述它,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不同于有丝分裂,是二倍体细胞减少到单倍体细胞的过程,这使每次产生的单倍体染色体和它们组合在一起拥有完整的基因组。

这在每次配子产生时都是至关重要的。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案背景:模型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直有广泛的应用。

最新制定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方法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要求“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还在活动建议中列举了“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等八个与模型方法有关的探究活动。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设计了“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一课。

教学课题:建立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材分析:细胞分裂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其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学的重难点知识,然而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又是理解分裂过程的关键。

本节课以学生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细胞分裂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具备建立简单模型的能力。

为后面学习遗传和进化、建立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等知识奠定基础。

细胞分裂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重点章节,授课教师为了突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大多数教师采用边讲黑板边画图的方法,有的教师制作了形象直观的教具,今天我将powerpoint课件与“建构模型”的方法进行融合后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能识别并绘制模式图。

(2)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的横向联系,更好地掌握减数分裂的核心概念。

2、能力方面:(1)通过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应用这一重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认同减数分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感受生命的魅力。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呈现全家福,提出问题:同一对夫妇生的后代为什么具有多样性?减数分裂哪个过程导致配子种类的多样性?
思考、讨论、回答
展示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实验做好铺垫。
环节二实验探究
1、布置任务
(1)摆出互换发生的时期
(2)模拟互换的过程
实验创新
1.教材中使用橡皮泥模拟染色体,但橡皮泥黏性强,易断裂,故将橡皮泥换成扭扭棒。
2.由于模拟活动二中很多与活动一重复,可将模拟活动二在进行模拟活动一的过程中完成。将模拟活动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主要行为模拟两个板块。
3.利用模型分析21三体形成原因,提高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稳态与平衡观,进行社会责任教育。
教学反思
1.本实验利用模型分析21三体形成原因,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2.本实验将橡皮泥换成扭扭棒,可以重复利用且易塑形。
3.实验过程中用视频记录、拍照直播,留存实验资料,为进一步实验提供了参考材料。
环节四分享与交流
引导、组织、评价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并分析实验的出现的过程性问题及其原因。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
环节五课堂小结
PPT展示概念图
讨论、交流、笔记
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及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绘制减数分裂图像,从配子形成方面分析遗传的稳定性和遗传的多样性的原因,强化理解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思维方法。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科学探究实验创新设计作品系列
课题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优化与创新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优化与创新

----------------实验教学2021年第4期(x)“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优化与创新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山西太原(030006)武阳韩晓静摘要减数分裂是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遗传变异等知识的基础,其内容比较抽象、过程比较复杂,不易掌握。

为了更好地突破该难点,利用讲授法与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本节实验课进行了创新和 尝试。

关键词减数分裂;磁性白板;磁条;模型构建文章编号 1005 -2259 (2021) 4x-0044 -0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是人教版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一个典型模型建 构案例。

减数分裂相关内容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是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遗传变异、人类 遗传病和生物进化本质等知识的基础。

运用传统教 学方法进行授课时,学生往往感觉该知识内容抽象、过程复杂,尤其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难以掌握。

为 此,笔者采用讲授法与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 本节课进行了创新和尝试。

教材选用橡皮泥模拟染 色体,不仅不利于保存,也不能多次使用,所以笔者尝 试了一种新的实验材料,将磁板剪成小条,模拟染色 体,不仅能够贴到教室白板上,供学生进行展示分析,还可以多次利用,实验效果很理想。

1材料准备1. 1准备磁板和磁条白磁板,尺寸为420 m ni x297 m m x 1mm,具有 磁性,可吸到任何铁制品上,也可以吸附磁条,表面可 用水性白板笔或者涂鸦笔进行书写。

红、蓝磁条,有 长、短两种类型,尺寸分别为150 m m x 15 m m和 80 m m x15 mm,材质同白磁板。

活动中2人一组,每组2张白磁板、2个红长磁条、2个红短磁条、2个蓝长磁条和2个蓝短磁条(图1)。

T i T f图1白磁板和磁条1.2制作染色体模型将两条同种颜色的磁条进行交叉,代表含有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

用白板笔在磁条的中段画 实心圆点,代表着丝点。

其中,蓝色磁条代表来自父 本的染色体,红色磁条代表来自母本的染色体。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案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案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案教案: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一、教学目标1.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和过程2.了解染色体变化在减数分裂中的作用3.掌握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二、教学准备1.染色体模型:可以使用彩色糕点模型等等简易模型2.实验材料:显微镜、染色液、蚕卵等3.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减数分裂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和研究对象等,然后进行实验演示。

步骤:a.取一颗蚕卵,进行染色处理,使得染色体显现出来。

b.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步骤的染色体变化。

c.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分析。

3.建立模型(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染色体模型的制作方法,并根据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变化。

步骤:a.将不同颜色的糕点模型切割成条状,代表染色体的染色质和间隙。

b.使用适当的方法将模型排列成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变化图。

c.结合实验结果,学生可以根据模型自行搭建染色体变化图。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共同分析染色体模型的特点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规律。

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解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对比。

5.展示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介绍自己的染色体模型和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拓展活动(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染色体变化的理解,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并预测在不同情况下染色体变化的可能结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加深学生对染色体变化和减数分裂的理解。

生物实验创新: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生物实验创新: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实验课题: 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一、此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本实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染色体并模拟减数分裂的整个动态过程, 进一步的巩固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为后面学习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打下基础, 同时,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二、实验原型中的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中使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缺点:橡皮泥比较软, 比较黏, 很容易粘在纸上, 难以移动, 而且非常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实验原型中是直接制备染色单体;缺点: 无法体现在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的过程3.实验原型中是直接在纸上画出中心体、纺锤体以及细胞的轮廓;缺点: 中心体、纺锤体都无法移动, 细胞形状固定, 无法体现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4、实验原型中所使用的橡皮泥无法长久保存, 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三、本实验的创新和改进之处1.将橡皮泥换成硬纸片来制作染色体;在不同颜色的硬纸片上画出不同形状的染色体, 然后用剪刀剪下来, 简单快捷, 当我们将硬纸片折叠起来剪, 就可以得到一条重合的染色体, 将其分开, 便可模拟染色体复制的情况。

2.用小磁铁制备着丝点和中心体;将小磁铁贴在染色体中间, 然后吸附在黑板上, 这样染色体就可以随意移动, 以此来模拟染色体的运行轨迹。

中心体同样用小磁铁来制备, 也可以实现中心体的复制和运动。

3.用橡皮筋来制备细胞膜;橡皮筋可以拉伸, 形状可以改变, 这样可以模拟分裂后期细胞膜向内凹陷变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可以很好的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4、利用小磁铁, 将整个实验过程从实验桌上搬到黑板上, 方便教师进行演示。

四、实验器材:红色和绿色的硬纸片、剪刀、小磁铁、橡皮筋、双面胶五、实验过程:六、实验总结此创新实验取材方便环保, 成本低廉, 易于保存;尽可能最大程度的还原减数分裂的全部过程, 将微观的生物学现象宏观的展示出来, 既能巩固学生的知识, 加深学生的印象, 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减数分裂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细胞分裂过程,它在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进行,是一种生殖细胞分裂的过程,最终产生出卵子或精子。

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会发生变化,从而保证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正确分配。

为了更好地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动态”模型。

我们需要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减数分裂包括两个连续的分裂过程,即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

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妙细胞发生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细胞。

这样,从一对二倍体细胞产生出四个单倍体细胞,实现了染色体的减半。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动态”模型主要体现在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分离两个阶段。

染色体交叉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重组,它能够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减小基因的连锁性。

染色体交叉互换由遗传亲缘性差异而形成,其机制是在同源染色体复制完之后,发生四分体时,再进行分离两个单体前,进行复制的染色体与非复制的染色体之间互发生物理交换。

这样,同源染色体上互有重组的两个染色体便因此而产生变化。

交叉互换的存在,使得不同的基因互相串连,能够保证基因的稳定传递,也减少了遗传突变的产生。

在减数分裂的分离阶段,同源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分离,其中包括正常分离和异常分离。

正常分离是指同源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分离,最终形成四个单倍体细胞。

而异常分离是指同源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错误的分离,导致单倍体细胞数量和染色体数量发生改变。

这种情况在生物体中也是存在的,虽然产生的单倍体细胞数量或染色体数量异常,但由于其单倍体细胞数量和染色体数量是经过多次分裂过程而形成的,有少数几例的个体也能适应这种变异,这种变异在个别物种中还有可能发生比较频繁。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的理论与实验证实了染色体的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由此得出了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必修2遗传与进化实验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含答案)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必修2遗传与进化实验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含答案)

高考生物考前梳理: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目的要求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领悟减数分裂的意义。

材料用具较大的白纸,铅笔或彩笔,适于制作染色体的材料(如橡皮泥、扭扭棒、细树枝、纸卷等)。

方法步骤一、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主要行为的变化1.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染色体,每种颜色分别制作两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注意:一种颜色的两条染色体分别与另一种颜色的两条染色体大小相同)。

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

2.在纸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能够容纳所制作的四条染色体。

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3.将染色体放在画好的细胞内,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使着丝粒靠近。

4.将两对染色体横向分别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

5.双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粒,使两种颜色的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6.在另一张纸上再画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并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放到这两个新细胞中。

7.把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

平均分开每条染色体上连接染色单体的小块橡皮泥﹣相当于着丝粒分离。

再将染色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

然后,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细胞生成。

下面的活动由你们小组共同设计完成。

二、模拟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该先设计,并考虑以下问题。

1.细胞中至少需要几对染色体?提示:至少需要2对染色体。

2.假设细胞中有2对染色体,减粉裂Ⅰ时,非同源染色体有几种组合方式何模拟?提示:有2种组合方式。

假设分别用A、A'和B、B'表示2对染色体,则减数分裂Ⅰ时,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有两种:(1)A、B和A'、B';(2)A、B'和A'、B。

3.怎样模拟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所产生的子细胞?提示:从染色体形态来区分:减数分裂Ⅰ的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有姐妹染色体单体,而减数分裂Ⅱ所产生的子细胞内没有。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1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1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考情分析知识梳理一、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1.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配对,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持征是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2.实验材料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一大张白纸3.实验步骤4.实验结论通过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物理模型,得出减数分裂时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动态变化,完成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表和曲线图,进而从生殖细胞形成的角度分析,得出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二、减数分裂中配子类型数的判断1.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叉互换时(1)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进行自由组合,所以减数分裂可形成不同种类的配子.(2)一种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配子(精子、卵细胞)的种数为2n种(n为同源染色体对数).(3)每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每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只形成一种精子.(4)每一个卵原细胞或每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只能形成一种卵子.(5)要产生2n种精子至少需要2n-1个精原细胞参与减数分裂.(6)要产生2n种卵细胞至少需要2n个卵原细胞参与减数分裂.(7)当有m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①若m<2n-1 ,则生成的精子类型最多为2m(<2n)种.②若m=2n-1,则生成的精子类型为2m( =2n )种.③若m>2n-1,则生成的精子类型为2n种.2.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时(1)每一个精原细胞分裂都要形成4种精子,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两种精子.(2)每一个卵原细胞或每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只形成一种卵子.(3)m个精(卵)原细胞分裂时形成的精子(卵细胞)最多为4m(m)种,与同源染色体对数无关.三、配子的来源1. 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完全相同,则他们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如图2中的B和D.2. 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恰好“互补”,则他们可能来自由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如图2中的A和B(或D)、C和E.3. 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有的相同,有的互补,则只能判定它们可能由同一个生物不同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如图2中的AC、BC、CD、DE等可能来自同一个体不同的精原细胞.【易错提醒】(1)用橡皮泥做染色体时,要保证2条配对的染色体长度相同、颜色不同.(2)涉及配子种类数时,明确非姐妹染色单体是否发生交叉互换;(3)配子类型数计算时,注意看清楚是一个精(卵)原细胞还是一种精(卵)原细胞. (4)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即便是偶数,也不能用对数来表示.趣味生物德国出生的黑白双胞胎据德媒体报道,现年36岁的安德里和31岁的妻子多林生活在德国莱比锡市,丈夫安德里是一名来自非洲的黑人,而他的妻子多林则是一名土生土长、金发碧眼的德国女性.这两名来自不同种族的男女相识后,很快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两人结婚后,不久德国妻子多林就怀上了身孕.多林到当地医院接受孕期检查时,医生告诉她,她怀上的是一对双胞胎.此后,多林和丈夫安德里就充满期待地盼望这对双胞胎孩子的降生.不久前,多林终于在当地医院中顺利产下了她的双胞胎女婴凯姆芭和凯莎,然而让医生和助产士们惊得目瞪口呆的是,双胞胎女婴凯姆芭和凯莎尽管生自同一个子宫,但两人身上的皮肤竟然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也是一个黑、一个白!助产师萨宾·弗朗克对记者说:"这对健康的双胞胎女婴竟然拥有完全不同的肤色,凯姆芭长着白皮肤和一头金发,凯莎却长着暗褐色的皮肤和一头黑发.在我从事这行33年来,我还从未遇见过这种离奇的事情."典例精炼【例1】如图是部分同学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中制作的细胞分裂的模型,其中错误的是()【答案】C【解析】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B正确;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因此上下两条染色体应该为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D正确.【总结】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中染色体行为是否正确,再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练1-1】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过程中,如果用3对染色体进行模拟,对产生的配子类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B.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C.四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最多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D.四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最多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答案】D【解析】A、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4个两种类型的配子,A正确; B、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1个一种类型的配子和3个极体,B正确; C、由于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所以四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最多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C正确; D、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4个两种类型的配子,所以四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最多能产生8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练1-2】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建构活动中,新细胞中得到的两条染色体().A. 颜色必然相同B. 颜色必然不同C. 长短必然相同D. 长短必然不同【答案】D【解析】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建构活动中,新细胞中得到的两条染色体颜色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所以A、B错误;减数分裂的结果,子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中的染色体长短必然不同,C错误,D正确.【练1-3】在“建立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实验中,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模型.他模拟的时期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答案】B【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有核膜核仁,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D错误.【练1-4】在减数分裂模型制作实验中,制作了4条蓝色和4条红色的染色单体,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4条蓝色的染色单体应大小相同,4条红色的染色单体也如此B.模拟减数分裂前期Ⅰ时,细胞中应有8条染色体且颜色不同C.模拟减数分裂后期Ⅱ时,每个细胞中应有4条染色体且颜色不一定相同D.模拟产生的配子,理论上最多有2种不同的染色体组合【答案】C【解析】减数分裂模型制作中,两条大小一样的蓝色染色单体连在一起代表已经复制完成的染色体,两条与该蓝色染色单体大小一致的红色染色单体连在一起代表已经复制完成的染色体,这一红一蓝代表同源染色体,因此4条大小相同的染色单体应该是2红2蓝,A错误;模拟减数分裂前期Ⅰ时,细胞中应有4条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且为2条蓝色(大小不同)、2条红色(大小不同),减数分裂后期Ⅱ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个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其颜色不一定相同,B错误、C正确;模拟产生的配子,理论上配子种类有4种,D错误.【练1-5】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的是A. 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代表配对完成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 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的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中体C. 模拟过程中一共画了两个纺锤体D. 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3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要求考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明确一对同源染色体应该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能区分染色体与染色单体,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用铁丝把颜色不同但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可代表配对完成的一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的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模拟过程中一共画了四个纺锤体,C错误;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6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D错误.【例2】某雄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Cc,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含A、a基因的部位发生了交叉互换.该细胞以后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有( )A .1种B .2种C .4种D .8种【答案】C【解析】 解题时最好画出四分体时期的染色体组成,注明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含A 、a 的部位互换,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有所不同,用图解表示出减数分裂的过程,可得出一个精原细胞会产生4个精子,且有4种类型.【总结】本题考察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察镜子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特别是减数第一次前期和后期,能结合题干信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含A 、a 基因的部位发生了交叉互换”,选出正确的答案.【练2-1】40个初级卵母细胞和5个初级精母细胞,如果全部发育成熟,受精后最多可能产生的新个体的数目是( )A .10个B .40个C .15个D .20个【答案】D【解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最终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最终形成4个精子,因此,40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40个卵细胞,5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0个精子,受精后,最多能形成20个受精卵,发育成20个新个体.【练2-2】如图表示某个生物体(基因型为AaCcDd)的精细胞,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其精细胞至少来自( )A .2个精原细胞B .4个精原细胞C .3个精原细胞D .5个精原细胞【答案】B【解析】在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以产生两个基因型互补的次级精母细胞,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产生两个相同的精细胞.根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知,①和④、②和⑥、③和⑦、⑤和⑧分别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因此题干中的8个精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练2-3】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A与a、B与b、C与c、D与d),在不发生交叉互换情况下,它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类型的精子() A.2种B.4种C.8种D.16种【答案】A【解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无论含有多少对同源染色体,在不发生交叉互换情况下,减数分裂都只形成2种类型的精子.【练2-4】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示意图如下.叙述正确的是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C. 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由于AbD 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练2-5】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右图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过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含0个四分体B.图乙表示精子,含2个染色体组C.该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D.在减数分裂后期I,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答案】B【解析】图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含0个四分体,A正确;图乙表示精细胞,精细胞变形才能产生精子,B错误;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C正确;根据图中细胞中的基因及染色体颜色可知,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D正确.【考点定位】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练2-6】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基因型为AaB,此个体产生的配子应为()A.精子:AXB,aXBB.精子:AXB,aXB,AY,ayC.卵细胞:AXB,aXBD.卵细胞:AXB,aXB,AY,aY【答案】B【解析】根据生物基因型为AaB,可判断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而B基因没有等位基因,说明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生物基因型应为AaXBY,是雄性个体.因此,个体产生的配子是精子,基因型为AXB,aXB,AY,aY.故选:B【例3】图1是某种生物的精细胞,根据细胞内染色体的类型(来自父方、母方区分)回答下列问题.(1)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是:A 和________;________和D.(2)这6个精细胞至少来____个精原细胞;至少来自____个次级精母细胞.(3)精细胞A 的一条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____时期发生了____.(4)精细胞E 、F 和____最可能来自同一个_____精母细胞【答案】(1)EC(2)24(3)四分体(联会)交叉互换(4)A 初级【解析】(1)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则两两相同,即两个细胞内染色体类型相同,如A 和E 、C 和D(2)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种配子(如果考虑交叉互互换就是四种,但从染色体整体来看,还是两种).从题中图1来看,6个细胞可以分成四种,即A 和E 、C 和D 、B 、F.至少来自两个精原细胞,至少来自四个次级精母细胞.(3)发生交叉互换的时间是在四分体时期.(4)E 和F 染色体类型互补,可以断定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总结】解答此题应从以下两点突破:(1)若不考虑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相同的.(2)图1中的B 和F 染色体组成不同即来自两个不同的级精母细胞.【练3-1】如果精原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 与a 、B 与b,下列哪四个精子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A. Ab 、Ab 、ab 、abB. aB 、Ab 、AB 、ABC. Ab 、aB 、Ab 、aBD. AB 、Ab 、ab 、aB【答案】C【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自由组合.对于含AaBb 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来说,有两种分离情况:若一组是A 与B 组合,另一组则是a与b组合,经第二次分裂和变形后分别形成2个AB和2个ab的精子;或者是形成2个Ab和2个aB的精子.但对于一个细胞来说只能有其中的一种分离情况,因此只能产生2种类型的精子.【练3-2】AbC、aBc、ABC、aBC是某个体AaBbCc所产生的几种精细胞类型,至少需要几个精原细胞()A. 2B. 3C. 4D. 5【答案】B【解析】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两种精子,这两种精子的染色体互为组成的“补集”即AbCaBc 互补,可由一个精原细胞AaBbCc产生ABC可由一个精原细胞AaBbCc产生至少由3个精原细胞产生aBC可由一个精原细胞AaBbCc产生【练3-3】若某动物体细胞基因型为AaBb(独立遗传),下列各组精子细胞中,经由某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是()A.AB,Ab,aB,abB.AB,ab,ab,ABC.AB,aB,aB,ABD.aB,aB,ab,ab【答案】B【解析】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若某动物体细胞基因型为AaBb,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细胞中的基因型为AB、AB、ab、ab或Ab、Ab、aB、aB.故选:B.【练3-4】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A.YR和YR B.Yr和YrC.YY和Rr D.Yr和YR【答案】D【解析】YY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相同,所以产生Y,Rr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分离形成R、r,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形成YR和Yr.故选:D.【练3-5】已知某小麦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 A.0 B.C.D.【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麦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Cc,即为二倍体植株,通过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则单倍体中应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而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获得的小麦植株中不含该植株,即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为0.【练3-6】豌豆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多1条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AAa)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B.该植株在细胞分裂时,含2个A基因的细胞应为减Ⅱ后期C.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4D.三体豌豆植株自交,产生Aaa基因型子代的概率为1/9【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生物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不能增加基因的种类,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增加基因种类,A项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2个A基因的细胞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后期,B项错误;若基因型(AAa)中的A 分别用A1、A2表示,则三体(A1A2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配子如下:若A1A2移向同一极,另一极为a;若A1a移向一极,则另一极为A2;若A2a移向同一极,则另一极为A1.因此三体能产生4种配子比例为AA∶A∶Aa∶a=1∶2∶2∶1,即a配子的概率为1/6,C项错误;由于三体能产生如下四种配子,比例是AA∶A∶Aa∶a=1∶2∶2∶1,雄配子Aa和雌配子a结合,还有雌配子Aa和雄配子a结合,所以故三体自交后产生Aaa的概率为2/6×1/6×2=1/9,D项正确. 【练3-7】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基因型为AaB,此个体产生的配子应为()A.精子:AX B,aX BB.精子:AX B,aX B,AY,ayC.卵细胞:AX B,aX BD.卵细胞:AX B,aX B,AY,aY【答案】B【解析】根据生物基因型为AaB,可判断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而B基因没有等位基因,说明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生物基因型应为AaX B Y,是雄性个体.因此,个体产生的配子是精子,基因型为AX B,aX B,AY,aY.故选:B.出门测试课后作业。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是生物体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分裂过程,用于生殖细胞的形成。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以一定的动态方式进行。

在减数分裂开始前,染色体发生了复制,从而形成了一对姐妹染色单体。

这对姐妹染色单体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染色体复合体,它们之间的连接点被称为着丝粒。

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步,即减数分裂I中,染色体复合体开始进行交叉互换。

交叉互换是指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染色体段互相交换。

交叉互换的结果是每一个染色体都包含了来自父母染色体的交换片段,从而增加了染色体的变异性。

接下来,在减数分裂I的末端,染色体复合体被分离出来,形成了两个独立的染色体单体。

这个过程称为该分裂的减数。

然后,在减数分裂的第二步,即减数分裂II中,染色体单体继续进行分离。

此时,染色体单体上的着丝粒开始发挥作用,将染色体拉到两个细胞的相对极性区域。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可以用“动态”模型来描述。

在减数分裂I中,染色体复合体进行交叉互换,增加了染色体的变异性。

在减数分裂I的末端,染色体复合体被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单体。

在减数分裂II中,染色体单体继续分离,并通过着丝粒将染色体拉到两个细胞的相对极性区域。

在减数分裂II的末端,染色体单体独立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并形成了两个细胞,每个细胞都含有一半的染色体数目。

以上就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动态”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能识别并绘制模式图。

(2)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的横向联系,更好地掌握减数分裂的核心概念。

2、能力方面:(1)通过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应用这一重要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学生能正确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让学生在建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减数分裂的概念模型。

2、应用模型解释减数分裂中一些难点问题,如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的联系、减数分裂异常引起的遗传效应等。

3、如何控制课堂气氛,使之活跃又不失控。

教学设计说明:1、减数分裂是本章乃至全书的重点章节,每位生物教师在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为了突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有的教师采用边讲边画图的方法,有的教师制作了形象直观的教具,还有许多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天我以引导学生“建构模型”这一方法进行一些尝试。

2、这节课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

但如果在课堂中过多的出现相关的专业术语,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减数分裂核心概念的理解。

因此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多模型方法的专业术语,不刻意追求模型方法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掌握这一方法。

3、由于学生此前没有这类活动的经验,教师先模拟有丝分裂过程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不至于简单重复老师的操作。

在学生操作的时候,屏幕显示相关照片进行提示,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正确操作。

4、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照片,及时反馈,纠正学生在操作存在的错误。

同时设计几个典型错误,让学生辨别,更好的掌握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的特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作者:周梦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9年第01期目前,在减数分裂过程的教学中没有演示染色体动态变化的教具模型,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减数分裂的微观、动态、连续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一定难度。

因此,我想发明一种教具,用于直观演示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以及用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课堂演示教学。

基本思路◇用不同颜色灯串,表示核内遗传物质的来源;利用灯串上灯数量的不同,表示染色体大小不同;用灯串的散乱分布和形成一定的形态,表示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灯发光代表基因表达,灯与灯之间的铜丝表示非编码区,灯和铜丝外面的绝缘胶表示蛋白质,从而认识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和染色体的组成。

◇利用磁铁的磁性,让同源染色体(不同颜色、相同灯数量的灯串)相吸,从而表示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过程,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用弹簧扣卡住姐妹染色单体,只有把弹簧扣打开,姐妹染色单体才会分裂,才会被纺锤体拉向两边。

利用电机把同源染色体(或着丝点分裂后的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的同时,细胞膜也向内凹陷。

教具的基本组成教具所使用的基本材料见图1。

教具的用法第1板: 4串灯散乱分布在细胞核内(图2),表示精原细胞。

其中红色灯串2串,表示来自母本的遗传物质,标为1号、2号;绿色灯串2串,表示来自父本的遗传物质,标为1号、2号;蒲公英灯表示着丝点。

红灯串1和绿灯串1的灯数量相等,红灯串2和绿灯串2的灯数量相等,蒲公英灯连接的位置对应相等。

第2板:4串灯散乱分布在细胞核内,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图3)。

红灯串1、2和绿灯串1、2的灯的数量是第1板灯数量的2倍,蒲公英灯数量也加倍。

用灯数量的加倍表示DNA加倍。

第3板:4个灯串高度螺旋形成棒状的染色体(此时核膜已消失,见图4),在磁铁的作用下,红灯串1和绿灯串1联会,红灯串2和绿灯串2联会(图5),联会后的红(绿)灯串2的1条染色单体分离出来,2个灯发生交叉互换(图6)。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动态”模型
减数分裂是指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发生在生殖细胞中。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四个体细胞。

这一过程中,染色体变化非常复杂,需
要具体的“动态”模型进行解析。

下面就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变化过程,进行详细的介
绍。

首先,在减数分裂的开始阶段,同源染色体首先成对联系,形成四联染色体。

这四联
染色体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之间互相进行联系,从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这一过程中,同
源染色体以非常复杂的方式进行重组,形成了重组体。

接下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四联染色体开始向相对的两端分离。

这一过程中,每一
个四联染色体能够被细胞丝束所捕获,并且在分离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分离的过
程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染色体变化,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最后,在减数分裂结束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由4个成为了2个。

此外,
在此期间,细胞质中的染色体数量和分布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总结来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呈现“动态”模型,非常复杂。

仅靠简单的观
察和研究是远远不能够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够更加完整
的掌握这一模型的全部内容,为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提供更为精细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减I的主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配对——__________;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________ ,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减II的主要特征是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___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二、实验过程
1、活动准备:
(1)用彩色纸片做出4条黄色和4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其中2条黄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 , 2条长6-8cm;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 , 2条长6-8cm。

(2)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

用同种颜色的吸扣代表着丝点。

(3)磁力小黑板1个,在左侧画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中心体和纺锤体;在右侧画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中心体和纺锤体。

2、活动任务:
(1)模拟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动态变化;边操作边完成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表和曲线图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记录
时期
每一个细胞中
染色
体数
DNA

染色单
体数
1 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粘在一起。

代表减
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

把做好的染色体
放在画好的精原细胞内。

间期
2 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

红色代表
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黄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减Ⅰ前
3 将已经配好对的两对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纺锤体中部
赤道板处,
减Ⅰ中
4 双手分别抓住并移动染色体的着丝点,使红色和黄色
的染色体分离。

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减Ⅰ后
5 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细胞的
生成。

减Ⅰ末
6 在另一张纸上再画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并画出
中心体和纺锤体。

将已经移到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
放到这两个新细胞中。

减Ⅱ前
7 把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处。

减Ⅱ中
8 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并将染色
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

尽量一次移动所有的染色
体,象在活细胞中发生的那样
减Ⅱ后
9 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细胞的
生成。

减Ⅱ末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探究创新:如果用3对染色体进行模拟,将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
巩固练习
1.下列哪一过程发生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A.染色体复制 B.同源染色体联会
C.着丝点分裂 D.同源染色体分离
2. 同源染色体是指 ( )
A.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
C.形态特征大致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D.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3.下列四个细胞图,属于二倍体生物精子细胞的是()
4.下图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

(1)此细胞处于_________分裂时期,此时有四分体_________个。

(2)可以和1号染色体组成一个四分体的是_________号
染色体。

(3)此细胞全部染色体中有DNA分子_________个。

(4)在此细胞分裂后的一个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_________对。

子细胞染色体的组合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